北京市高考语文【论语】专题复习(附答案)

北京市高考语文【论语】专题复习(附答案)
北京市高考语文【论语】专题复习(附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题目。

1、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2、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3、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言,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4、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5、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根据上述材料,分点概括孔子的“百姓观”。

论语原文注解及分析课堂笔记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题目。

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3、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4、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5、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孔子对为政者自身提出了哪些要求?请结合上述材料作一番分析。

论语原文注解及分析课堂笔记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题目。

【原文】2〃3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原文】3〃14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原文】3〃1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原文】6〃25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原文】16〃2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原文】12〃11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原文】1〃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根据上述材料,说说你对“周礼”的理解。

论语原文注解及分析课堂笔记

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克己复礼”是孔子在“礼乐崩坏”时代倡导的理论主张和行为准则

(1)你对孔子的“礼”和“仁”是怎样理解的?

(2)宋儒理学家说克己复礼就是“存天理,灭人欲”,这和孔子的原意有什么不同?

论语原文注解及分析课堂笔记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题目。

12〃1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17〃11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3〃3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根据上述材料,说说“礼”与“仁”之间的关系。

论语原文注解及分析课堂笔记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1〃6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4〃15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6〃30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上述章节是从哪些角度入手论述“仁爱”思想的?孔子的仁爱观是怎样的?

论语原文注解及分析课堂笔记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题目。

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子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结合以上文段,请说说孔子的交友原则。

论语原文注解及分析课堂笔记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题目。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根据上述材料,说说你对“中庸”与“和”的理解。“中庸之道”是否等同于“折中主义”?请例举现实生活中能体现中庸之道思想的事例并简要分析。

论语原文注解及分析课堂笔记

参考答案

1、根据上述材料,分点概括孔子的“百姓观””。

参考答案:

(1)以德、礼导民;(2)富而后教;(3)节用爱人,使民以时;(4)反对横征暴敛;(5)“足民”“富民”。

2、孔子对为政者自身提出了哪些要求?请结合上述材料作一番分析。

参考答案:

孔子认为,“政者,正也”。作为国家的管理者,首先自身要正,只有当一个人的内心修养达到了君子的要求,他才可能为国家做事,也才能够做成事。所以后代的儒家主张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个人自身的修炼是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孔子明确提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如果统治者有感召力,就如北极星一样,“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如果这样,就没必要“杀无道,以就有道”。小人必然会被感化,“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这样,孔子自然反对武力征服,主张“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统治者自身的榜样是对老百姓最好的教育,“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3、根据上述材料,说说你对“周礼”的理解。

参考答案:

(1)孔子认为西周是完美理想的社会,孔子的政治偶像是制定周礼的周公。(2)周礼是周初确定的一整套的典章、制度、规矩、仪节。其特征确是将以祭神(祖先)为核心的原始礼仪,加以改造制作,予以系统性、扩展化,成为一整套习惯的统治法规(“仪制”)。

(3)周礼的核心内容是“各安其分”,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和血缘关系的宗法制度。所以孔子强调“孝”,“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孝敬父母还是小孝,大孝者为孝于天下,看天下的老百姓如同自己的父母一样,到了这一步叫忠了,所以忠臣必出孝子之门。)

(4)礼的作用:人与人之间会有偏差,人与人之间会有矛盾,礼就在其中起调和的作用,与法律互补,其作用有时甚至比法律更大,所以,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4、“克己复礼”是孔子在“礼乐崩坏”时代倡导的理论主张和行为准则。(1)你对孔子的“礼”和“仁”是怎样理解的?

(2)宋儒理学家说克己复礼就是“存天理,灭人欲”,这和孔子的原意有什么不同?

参考答案:

(1)“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礼是仁的外在表现形式和反映.当人的言行举止都合乎礼,合乎义,这就是“仁”了,“礼”是“仁”的前提,“仁”是“礼”的必然。(理解基本正确,言之成理即可)

(2)宋儒把“克己复礼”看作是“存天理,灭人欲”,不强调君父的责任,只强调臣民的义务,将父权君权绝对化,未免狭隘,在孔子看来,“克己复礼”就是要克制自己,复归于礼,一切照礼的规定办事,不但对臣民人子有要求,对君王和父辈也有制约。(意思基本正确即可)

5、根据上述材料,说说“礼”与“仁”之间的关系。

参考答案:

(1)礼并不只有钟鼓玉帛等外在形式,还有决定、支配这些形式的内核,就是仁。

(2)礼是仁的目的和外在表现。礼是建立在仁基础上的礼,不但讲制度,讲规范,还要带着仁爱之心去执行这些规范。

6、上述章节是从哪些角度入手论述“仁爱”思想的?孔子的仁爱观是怎样的?参考答案:

1.6章强调仁爱是修身要务,学文倒在其次。

4.15章提出“忠恕”乃待人的基本原则。

6.30提醒在实践仁爱的过程中不妨从小处着手。

孔子的仁爱观是以孝悌为根本的,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孔子还主张志士仁人应该杀身成仁,但孔子的仁的高标准是看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看他能否维护王权、安定百姓,孔子更看重大节大信。(注意两点:(1)对待管仲的评价上(2)比较墨子的兼爱)

7、结合以上文段,请说说孔子的交友原则。

参考答案:

(1)在与人交往中要保持适当的距离,不可过分密切,否则就可能自取其辱,关系也不能持久。这也就是“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意思。

(2)不能以言举人,也不能以人废言。“不以言举人”,是不凭你讲了几句正确的话,就全面肯定你,极力推举你;“不以人废言”,是不凭你说了几句错误的话,就全盘否定你,从此不用你。

(3)孔子看人从不片面出发,而是详细的考察一个人,作出综合评价,因此,孔子能看到一个人的不足,同样也能看到一个人的长处,不把人一棍子打死。所以,孔子对一个人的评价往往很恰当。

孔子认为交友过度频繁,反而会使朋友疏远,劝导朋友也应忠言相告,而不听则作罢。而晏子因“善与人交”,在交往中让朋友了解他而敬重他。据史书记载,晏子是春秋齐国的贤相,很为人敬重。朱熹在这段语录下引“程子”(北宋二程)之论说:“人交久,则敬衰,久而能敬,所以为善。”主要表现在“群而不党”、“和而不同”,即交往应有一定的原则,出于正当的目的,“以文为友,以友辅仁”,而不是朋比为奸。又提出三种“益友”与三种“损友”,为交友的标准,应该与正直、诚信、博学多闻的朋友交往,而不是与谄媚逢迎、虚伪不一、夸夸其谈的人相交。交友也应有度。对待朋友不“以言举人”,也不“以人废言”。8、根据上述材料,说说你对“中庸”与“和”的理解。“中庸之道”是否等同于“折中主义”?请例举现实生活中能体现中庸之道思想的事例并简要分析。参考答案:

(1)、中庸是儒家重要的思想,宋儒说,不偏不倚谓之中,平常谓之庸。中庸就是不偏不倚的平常道理。

(2)、“中庸”与“和”是通过做事适度在矛盾中求统一。中庸不是无原则地调和,而是在一定的原则下寻求矛盾各方的协调与和谐。

(3)、折衷主义是指把各种不同的观点无原则地拼凑在一起的做法及有关理论。其特征和表现是:把矛盾双方等同起来,不分主次;把对立双方调和起来,混淆是非;把一事物的许多属性不加区别地东抽一点,西抽一点,作完全偶然的机械的拼凑;在原则问题上模棱两可。

(4)、不能把中庸等同于折中主义。

举例:京戏著名演员表演,总讲究不瘟不火。优秀的歌手在热情地歌唱时,

情真又能自持。工人炼钢需注意火候,做政治工作要掌握分寸。一句话:“过”与“不及”都不好。“不及”就是“不够”,许多人都知道这是不好的,或者说这是“不够好”。“过”就是“过火”,“过了火”,却往往容易被认为好。说这是“深”、“透”,是“彻底”,难道不好吗?其实过了头,常常把好事做成坏事。事情做得过一分,就会走向反面。失眠不好,睡觉睡得着就好;但睡觉过多就可能变成懒汉。劳动好,但劳动过累,就要妨碍健康。而对健康过于注意的人,又常常会造成精神上的一种负担,老是疑心自己有病,结果反而把身体搞坏了。列宁说过:“只要向前多走一小步——看来仿佛向同一方向前进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错误。”这话讲得多么深刻。

北京市高考语文论语专题复习附答案

复习一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题目。 1、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2、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3、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言,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4、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5、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根据上述材料,分点概括孔子的“百姓观”。 论语原文注解及分析课堂笔记

复习二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题目。 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吾恐季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也。” 3、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4、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5、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孔子对为政者自身提出了哪些要求?请结合上述材料作一番分析。

论语原文注解及分析课堂笔记 复习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题目。 【原文】2·3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原文】3·14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原文】3·1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原文】6·25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原文】16·2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原文】12·11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原文】1·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根据上述材料,说说你对“周礼”的理解。

北京市高考语文【论语】专题复习(附答案)知识讲解

北京市高考语文【论语】专题复习(附答案)

复习一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题目。 1、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2、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3、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言,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4、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5、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根据上述材料,分点概括孔子的“百姓观”。 论语原文注解及分析课堂笔记

复习二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题目。 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3、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4、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5、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孔子对为政者自身提出了哪些要求?请结合上述材料作一番分析。

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考点专题19 读懂诗歌(五)咏物言志诗、咏史怀古诗(原卷版)

专题19 读懂诗歌(五)——了解诗歌常见题材 咏物言志诗、咏史怀古诗 一、真题速递 (一)【2011·新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③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8.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 9.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 答: (二)【2010年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咏素蝶诗刘孝绰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 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考点精讲

(五)咏物言志诗——绘尽天下万物态,寄寓世间感慨情 咏物言志诗是借吟咏自然景物或社会事物,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诗歌。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咏物诗的基本特点是“咏物之意不在景,亦不在乎山水之间”,而是别有兴寄,别有怀抱。咏物言志诗有三种:一是借物以自况,表达自己的志向节操、追求理想、经历处境,这样的咏物诗均是托物言志;二是借物表达对他人他事的看法,是借物抒怀;三是借物来说明一个普世的道理,是借物寓理。骆宾王的《在狱咏蝉》、王安石的《梅花》、郑燮的《竹石》、虞世南的《蝉》等均是“咏物言志诗”的典范之作。 (六)咏史怀古诗——历览古今通得失,观景知人论兴衰 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结合,通过对历史事件的陈述、历史人物的议论、历史陈迹的描绘,讽刺当朝统治的黑暗,或抒发个人的沧桑之感,有怀古惜今、借古讽今、借古喻今、借古伤今的作用。

(完整版)简论语高考复习资料讲和练

《论语(选读)》重要思想陈述 一、为政以德 复习目标: (1)背诵并理解重要语录。(2)正确理解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深刻领会孔子所提出的“均贫富”的含义。 重要思想 (1)“为政以德”:“德”和“礼”是孔子政治的主要主张。“为政以德”是对执政者的素养、执政的方法提出的要求。要求执政者实行“仁政”:A以民为本,对百姓不能过分地压迫剥削,应在富民的同时教化百姓;B执政者应用自身的德行给百姓作示范,建立一定的道德标准来规范人的行为,以实现社会的稳定。 (2)“民生与教化”:孔子高唱仁爱赞歌的同时不忽视老百姓的温饱。子贡问政时,孔子先强调“足食”再强调“教之”。在孔子的思想中,物质与精神不容忽视而更倾向于精神,当两者必选其一时,孔子做出“去食”的选择,这体现了儒家“舍生取义”的思想主张。 (3)“先富后教”:孔子提出“富民”和“教民”的思想,而且是“先富后教”,这是正确的。但这并不是说“富”比“教”重要。在孔子的观念中,教化百姓始终是十分重要的问题。 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两者没有矛盾,反映出孔子治国思想的两层意思。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就要保证百姓的基本生活,这是基础,所以提倡“富之”;孔子又主张治国以“礼”,就要重视“教化”,使百姓遵守“礼”,就要提倡百姓有一种精神力量,重视人的基本准则。 (4)“均无贫”与“均贫富”:“均贫富”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是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在维护等级制度的孔子是不可能具有这种思想的;“均无贫”是孔子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一致,不是均贫富,而是上下各得其分。 二、克己复礼 复习目标: (1)背诵并理解重要语录。(2)明确礼治的内涵,礼与仁的关系,礼与孝的关系(3)了解孔子所提出的“克己复礼”、所主张的君臣关系与宋儒所谓的“存天理,灭人欲”、“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等主张的联系和区别。 重要思想陈述 (1)“礼”的内涵:“礼”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制度,孔子提倡以“伦理”为基础的严格的“等级”制,作为治理国家的规范;二是个人之“礼”,即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个人准则,服从于制度之“礼”。(孔子生活的春秋后期,以“宗族嫡长继承制”、“等级制”为核心的“周礼”受到冲击,“礼崩乐坏”,所以孔子竭力提倡“克己复礼”。这就要求个人以“礼”为规范,不违规逾矩。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孔子的这一理论有助于社会的稳定。但后来的统治者借此强化自己的绝对统治,作为压迫百姓的手段。) (2)“礼”与“仁”:礼的内核是仁,礼是仁的目的和外在表现。孔子的礼是建立在仁德基础上的礼,不但讲制度、讲规范,还要讲带着仁爱之心去执行这些规范。孔子的仁是礼指导之下的仁,是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的仁爱,不是无差别的兼爱、博爱。 (3)克己复礼:孔子所说的“克己复礼”,是在承认个人有一定自由欲望基础上提倡人要克服欲望、约束自己,达到“礼”所规范的要求。孔子“君君、臣臣”的意思主要还是正名分,定等级,而汉代统治者则发展为“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而宋以后,又将维护统治者的意志强化为“天理”,特别是明代后,更绝对否定了个人的一切愿望需求,实行封建专制统治。

论语经典名句解析

《论语》经典名句解读 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学而》 做事勤快敏捷,说话谨慎。 这句话告诉我们,做人要多做实事,少说废话,不乱说话。 温、良、恭、俭、让。——《论语·学而》 温和、善良、严肃、节俭、谦逊。 孔子每到一个国家,就能听到有关那个国家的政事,这是他靠“温、良、恭、俭、让”的美德和态度获得的。这更是我们求知、做人应具备的品格和态度。 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孔子说:“学习以后,能经常温习它,不也感到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感到很快乐吗?别人不理解我,我却不埋怨,不也是一位有教养的君子吗?”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尽力了呢?同朋友往来是否真诚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呢?”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力

则学文。”——《论语·学而》 孔子说:“后生小子在家就要孝顺父母,外出就要尊敬长辈,谨慎而且守信用,博爱众人,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修行实践之余,还有精力和时间,就再在书本文字上下功夫好好学习。”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孔子说:“只知道读书,却不动脑筋思考,就会茫然不解;只是空想而不去读书,就会疲惫而无所获。”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聪明智慧。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孔子说:“温习以前学过的知识,能从中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就可以担当别人的老师。”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 孔子说:“做一个人却不讲信誉,我不知道这怎么能行。就像大牛车没有輗,小马车没有軏,这车怎么行走呢?”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论语好句赏析

篇一:经典小论语句赏析 《论语》经典句子的鉴赏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四书五经中的一本而已,儒家的经典著作“四书五经”分别是:《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为四书,《易经》、《诗经》、《书经》、《礼记》、《春秋》是五经。《论语》是孔子及其亲传弟子的对话记录,《孟子》是比孔子晚出生一百多年后的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论记录,《礼记》是孔子的弟子们学习孔子有关“礼”的理论后产生的感想汇编。《大学》和《中庸》则是《礼记》中抽出来的章节单独成篇的。此外《易经》、《诗经》、《书经》、《春秋》都是孔子时代已经存在的书,孔子根据自己的理论需要及其审美眼光对其进行了编辑、修订、发挥等。孔孟之后历代学者对四书五经的注释书,可以看成是不同时代的人们根据其时代的需要而对儒家思想进行的解释和发挥。下面我针对这几句来和大家一起学习一下论语。 1、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说:“不担心别人不了解我,只担心我不了解别人。”别人不了解我,我还是我,于我自己并没有什么损失。所以,“人不知而不愠”,值不得忧虑,更没有怨天尤人。相反。“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我不了解别人,则不知道别人的是非邪正,不能亲近好人,远离坏人,这倒是值得忧虑的。别人不了解我,不但不会减损我的才学与品德,反而促使我更努力进德修业。当然,我也可以循正当途径让别人认识我。我不了解别人,这才是大问题。年轻时,要寻找志同道合的朋友;年长时,要提拔正直有为的后辈;若不知人,难免造成许多错误,悔之莫及。这段话是孔子对自己学生所传授的为人处世之道。在孔子的观念中,“学而优则仕,是一种积极入世的态度。这里的潜台词是:在了解别人的过程中,也使别人了解自己。孔子积极鼓励弟子从政,而从政的一个基本门路在于使别人了解自己。 2、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孔子说:“以德行来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安坐在它的位置上,其他星辰环绕着它而展布。”德:古代有德治、礼治、法治的分别。德治的基础,主要在于帝王本身的高尚品德,因此帝王责任重大,而效果据说也十分理想,几乎像是无为而治了。事实上,德治与无为而治不同,但是为何天下自然而然归于太平?这是因为孔子对人性有一个基本信念,就是人性向善,所以百姓会自动回应德治的帝王。道德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对于人们的客观行为都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治理国家时,暴力和强制手段只是治标却不是治本之道。为政者的德行是一种榜样的力量,使人们见贤思齐,从价值观和人生观上受到良好的引导和感化,使每个人都知礼义廉耻,行为有格,这才是治世根本之道。同样,希望获得别国的尊重与青睐,仅仅靠武力和硬实力是不可以的,人的归顺必然是心的归顺,仅仅依靠行为上的归顺而不得人心,这种所谓的局面必然不能长久。相反,用自己良好的德行昭然于世,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邻为善,用平等的地位和态度去对待每一个国家,既不颐指气使也不奴颜婢膝,不卑不亢,和而不同,这样才能赢得人心,赢得真正的尊重。 3、子曰:朝闻道,夕可死矣 孔子说:“早晨听懂了人生理想,就算当晚要死也不妨。”理想是人存于世上的一精神寄托,没有理想,人多一切活动可以说的都是盲目的,都是毫无计划的。古今中外,对于理想可以说都是十分珍贵的。影片《肖申克的救赎》中有这样的话hope is a good thing,maybe the best of thing ,正是有希望在指引,安迪才能在经过20年冤屈囚禁生活后安然从肖申克监狱成功逃脱,开始崭新的人生。希望和人生价值是理想是明确人之所以为人,何以为人的重要导师。孔子的这句话就是旨在强调理想的重要性。每个人都要了解人生应该如何的理想。了解人生的价值何在,可以依此而行,死而无憾。这也是“守死善道”的意思。同时这句话也深刻反映着孔子的生死观,显示孔子知生也知死,而这种贯穿生死的道,无异于他一再强调的仁。孔子将人生的理想、对真理的追求都置于生死之上,可以说他的生命因为他的灵魂

2020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论语教案

《论语》强化复习计划 【学情分析】 3.25日,校模拟考反馈,论语题得分率偏低,7分的问答题,平均得分2.6分,失分较大,且基础分的失分情况较为严重。 2020新高考样卷提示,论语题分值由4分提升至7分,分成甲、乙两小题的设置。其中,甲题偏重文本的理解、解读,而乙题偏重问题探究以及对经典文化的批判继承。 根据考纲变化,本阶段开始《论语》的强化复习,尽量做到甲题得分。 【教学总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明晰文本大意,并完成相关篇目的背诵; 过程与方法:通过回顾课文和习题演练,解决相应的文言基础知识,学会适当评价;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每一章节背后的思想支撑,并思考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及其思想在当今社会的批判继承。 【教学方法】 逐一讲授,课后看书巩固,练习强化 【课时安排】 复习计划总纲(1课时) 文言知识点落实及观点解读(13课时) 习题讲解(4课时) 共18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复习计划总纲及策略提要

呈现方式:ppt 一、考点解说 1.试题取材范围 10课自读课文: 《为政以德》、《克己复礼》、《知其不可而为之》、《仁者爱人》、《君子之风》、 《周而不比》、《诲人不倦》、《高山仰止》、《沂水春风》、《中庸之道》 2.课标《论语》解读的三个层次 《论语》是用古代汉语记载下来的以语录式样呈现的中华文化的经典。从语言来说,它是古代汉语;从形式上说,它是古代特有的对话文体;从内容上说,它是传统文化的源头。所以《<论语>选读》应该考虑到三个层次的复习内容:文字、文章和文化。 (1)文字 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积累 读懂文章、积累知识 (2)文章 章法技巧的分析和鉴赏 学习章法、培养能力 (3)文化 文化传统的评析和传承 传承文化、提升思想 ——其中,高考复习以落实“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积累”、“文化传统的评析”这两个知识点为主要目标。 3、《〈论语〉》中包含的孔子的主要思想内容 《为政以德》:德政主张 《克己复礼》:以礼治国 《知其不可而为之》:出仕入世的奋斗观 《仁者爱人》:仁爱观 《君子之风》:义利观,君子自我修养的主要内容和要求; 《周而不比》:人际交往观; 《诲人不倦》:教育观的价值及其现实意义。 《高山仰止》:感人的师生关系; 《沂水春风》:礼乐文化(礼乐治国); 二、复习策略 1、将十课内容烂熟于心,该背的必须背出,文句的理解与翻译也必须掌握个八九不离十,如此才有可能进行个性化的点评; 2、加强背诵,辅以笔答,全力消灭错别字;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论语教案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论语教案 【学情分析】 3.25日,校模拟考反馈,论语题得分率偏低,7分的问答题,平均得分2.6分,失分较大,且基础分的失分情况较为严重。 2011新高考样卷提示,论语题分值由4分提升至7分,分成甲、乙两小题的设置。其中,甲题偏重文本的理解、解读,而乙题偏重问题探究以及对经典文化的批判继承。 根据考纲变化,本阶段开始《论语》的强化复习,尽量做到甲题得分。 【教学总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明晰文本大意,并完成相关篇目的背诵; 过程与方法:通过回顾课文和习题演练,解决相应的文言基础知识,学会适当评价;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每一章节背后的思想支撑,并思考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及其思想在当今社会的批判继承。 【教学方法】 逐一讲授,课后看书巩固,练习强化 【课时安排】 复习计划总纲(1课时) 文言知识点落实及观点解读(13课时) 习题讲解(4课时) 共18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复习计划总纲及策略提要 呈现方式:ppt

一、考点解说 1.试题取材范围 10课自读课文: 《为政以德》、《克己复礼》、《知其不可而为之》、《仁者爱人》、《君子之风》、 《周而不比》、《诲人不倦》、《高山仰止》、《沂水春风》、《中庸之道》 2.课标《论语》解读的三个层次 《论语》是用古代汉语记载下来的以语录式样呈现的中华文化的经典。从语言来说,它是古代汉语;从形式上说,它是古代特有的对话文体;从内容上说,它是传统文化的源头。所以《<论语>选读》应该考虑到三个层次的复习内容:文字、文章和文化。 (1)文字 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积累 读懂文章、积累知识 (2)文章 章法技巧的分析和鉴赏 学习章法、培养能力 (3)文化 文化传统的评析和传承 传承文化、提升思想 ——其中,高考复习以落实“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积累”、“文化传统的评析”这两个知识点为主要目标。 3、《〈论语〉》中包含的孔子的主要思想内容 《为政以德》:德政主张 《克己复礼》:以礼治国 《知其不可而为之》:出仕入世的奋斗观 《仁者爱人》:仁爱观 《君子之风》:义利观,君子自我修养的主要内容和要求; 《周而不比》:人际交往观; 《诲人不倦》:教育观的价值及其现实意义。 《高山仰止》:感人的师生关系; 《沂水春风》:礼乐文化(礼乐治国); 二、复习策略 1、将十课内容烂熟于心,该背的必须背出,文句的理解与翻译也必须掌握个八九不离十,如此才有可能进行个性化的点评; 2、加强背诵,辅以笔答,全力消灭错别字; 3、整理、掌握孔子的几大思想观点的核心,认真解读课后的“文本解读”和“知识链接”,在精要处进行圈画或摘录,直至弄通弄懂透弄熟,只有了然于胸,才有现场应用的可能。

《论语》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提纲

《论语》复习 一、为政以德 文化思想 正确理解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孔子认为,战争、刑名等途径无法解决社会问题,拯救道德人心才是解决社会问题人根本。 孔子提出了“均无贫”的思想,这与农民起义的口号“均贫富”有本质的区别。孔子的“均无贫”是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而“均贫富”则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它的实际含义在劫富济贫。 练习 1、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一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1)孔子的这段话体现了他的一种什么主张?这种主张体现了什么思想观?(2分) (2)你怎样评价孔子的这种主张?(2分) 参考答案: (1)孔子主张通过道德、礼教来引导百姓,提高百姓的道德修养,让百姓内心有强烈的道德感和羞耻心。这是人道主义思想观的体现。 (2)这个主张有其科学性和合理性,内因是变化的根据,教人避免犯罪,最彻底的办法是要使人内心有强烈的道德感和羞耻心;但是,在一定情景下,辅之以法制也是必要的,对某些人,仅用道德、礼教也不起作用,这时就必须辅之以法制。 2、孔子主张以德治国:“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他坚持认

为拯救道德人心才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但他的主张却被当时的人们视为迂腐。你怎么理解孔子的这种坚持?请简述之。(不超过100字)(《为政以德》)答案要点: 在历史进步与道德堕落的二律背反中,孔子毅然选择了以道德作为评价社会的价值准则。从现象上来看,孔子是文化保守主义者,但他的真正目的是追求建立道德至上的理想社会。在孔子学说保守的现象后面,包含着对人类永恒精神的追求。 3、下面是《论语》中的选段和名家评点,请阅读后完成题目。(4分) 《论语》选段: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名家评点: 程子曰“为政以德,然后无为。”(《四书集注》) 朱子曰:“政之为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又曰:“为政以德,则无为而天下归之,其象如此”(《论语集注》) 范氏曰:“为政以德,则不动而化、不言而信、无为而成。所守者至简而能御烦,所处者至静而能制动,所务者至寡而能服众。”(《论语集注》) 请联系名家点评,说说以上内容表现了儒家学说怎样的治国思想? 答案要点: 治政要以德为首,以德治政首先要言正。以德治政才能使天下归服。以德治政才能凝聚人心。 4、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材料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材料2: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常考知识点详解

一、文学常识填空 1.《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共二十篇。而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二、注音: 1、论(lún)语 2、不亦说(yuè)乎 3、人不知而不愠(yùn) 4、三省(xǐng)吾身 5、传(chuán)不习乎 6、不逾(yú)矩 7、学而不思则罔(w?ng ) 8、则殆(dài) 9、贤哉(zāi) 10、一箪(dān)食在陋巷(xiàng)人不堪(kān)其忧 11、曲肱(gōng)而枕之12、博学而笃(dǔ)志 三、解释加点词语 1. 学而时习 ..之(按时复习) 2.有朋自.远方来(从) 3.人不知.而不愠.(了解)(生气,发怒) 4.不亦君子 ..乎(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5.吾日三省 ...吾身(每天)(多次反省)

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诚实) 7.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 8.三十而立.(站立,站得住,这里指独立做事情) 9.四十不惑.(迷惑,疑惑) 10.不逾矩 ..(越过,超过)(规矩,规范) 11.温故.而知新 ..(学过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 12.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13.思而不学则殆.(有害) 14.可以为 ...师矣(可以)(凭借)(做,当作) 15.人不堪.其忧(忍受) 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代词,……的人)(喜欢,爱好) 17.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以……为乐趣) 18.饭疏食 ...饮水.(吃饭)(粗粮)(冷水) 19. 曲肱而 ...枕之(弯曲胳膊)(承接连词) 20.不义 ..而富且贵(不正当的手段) 21.于.我如浮云(对于) 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泛指多个,几个)(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23.择其善者 ..而从之(好的方面,优点) 24子在川上 ..曰(河流上,河边) 25.逝.者如斯.夫(流逝)(这,指河水) 26.不舍.昼夜(舍弃) 27.三军 ..可夺帅也(军队的通称) 28.匹.夫.不可夺志也(普通的人,男子汉)

高三语文专题复习 语音教案

"河北省保定市物探中心学校高三语文专题复习语音教案 " 【题型探究】 《考试说明》对语音考核的要求是: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这一题型考查的是容易读错的字。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形近误读。 汉语有的字字形相似,一旦对其字形识记不扎实,就会出现误读。如“赝品”的“赝”(yàn)误读为“yìnɡ”,“床笫”的“笫”(zǐ)误读为“dì”等。 2.音近误读。 有些字的读音相近,只是声调不同,在日常交际中稍有疏忽,就会出现误读。如“参与”的“与”误读为“yǔ”,“绮丽”的“绮”误读为“qī”等。 3.多音字误读。 汉语中有许多多音字,它们的读音随着具体的语境而变化,一有疏忽,就会出现误读。如“自怨自艾”的“艾”(yì)误读为“ài”,“厦门”的“厦”(xià)误读为“shà”等。 4.习惯误读。 有些汉字在语言交际中有一些误读习惯,如“包庇”的“庇”(bì)误读为“pì”,“畸形”的“畸”(jī)误读为“qí”等。 5.不规范的简化字误读。 例如“停”的不规范简化字为“仃”,因而把“伶仃”的“仃”(dīnɡ)误读为“tīnɡ”等。从2001年恢复考查语音以来,语音题一直比较稳定。一般都是在第Ⅰ卷中单独设置一个选择题,赋分3分。其具体的形式有: 1.选出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 2.选出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组。 3.选出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与所给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 4.选出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 综观近年高考识记字音试题,我们可以发现本能力点所命试题的基本趋势。 1.所考及的汉字是现代汉语中经常使用且经常误读的字,古代汉语中的异读字、使用率不高的生僻字以及方言字等,一般不考。 2.《普通话审音表》中的字占重要席位。 3.形旁相同的字是考查热点。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之论语选读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之论语选读 1、 下列加点字词的读音有两个错误的一项是( ) A 、 请见(jim ) 木铎(du o ) 耰(y ①)而不辍 仰之弥高 B 、 曲肱(g eng ) 无適(d i ) 恶(e )乎成名 执鞭之士 C 、 趋庭 长沮(j u ) 不悱(f 百)不发 不与(y d )易也 )荷(h e )蓧(di co ) 章 甫 高山仰止 景行(xmg )行止 2、下列加点字词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举皋陶(t co ) 能近取譬 谨而信 大车无輗(n 1) 三已(y i )之 如其礼乐 3、下列加点字词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参与(y U ) 是鲁孔丘与(y d ) 吾与(y 匚)点也 c 、知其不可而为(w e )之 为(w e )击破沛公军 为(w e )天下笑 D 、善恶(e ) 恶(0)心 彼且恶(w u )乎待哉 好恶(w u ) 4、下列加点字词的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执與者 博我以文 瞻之在前 忽焉在后 B 、天厌之 风兮风兮 立之斯立 道之斯行 C 、天丧予 逝者如斯 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 D 、无欲速 欲速不达 以杖荷莜 则远怨矣 5、 下列句子的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 B 、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智也。 C 、 能近取擘,可谓仁之方也巳。 D 、 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 6、 下列句子的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思。 B 、 不愤不启,不非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C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D 、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徇兮。 7、下列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 夫接舆者为谁? B 、 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 C 、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D 、 小人之过也必文。 B 、数( sh u ) 目 数(sh u )数 数(shu e )见不鲜 数(c u )罟不入洿池 A 、柳诒(y 1)徵 浴乎沂(Y 1) 千乘(sh eig )之国 风乎舞雩(y d ) B 、 子恸(d eng )矣 C 、 出则弟(d 1) )莫 (m e )春者 吾与(y U )点也 小车无軏( yu e ) 以俟(s 1)君子

最新《论语》高考语文复习提纲20769教学内容

《论语》 一、为政以德 文化思想 正确理解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孔子认为,战争、刑名等途径无法解决社会问题,拯救道德人心才是解决社会问题人根本。 孔子提出了“均无贫”的思想,这与农民起义的口号“均贫富”有本质的区别。孔子的“均无贫”是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而“均贫富”则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它的实际含义在劫富济贫。 练习 1、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一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1)孔子的这段话体现了他的一种什么主张?这种主张体现了什么思想观?(2分) (2)你怎样评价孔子的这种主张?(2分) 2、孔子主张以德治国:“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他坚持认为拯救道德人心才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但他的主张却被当时的人们视为迂腐。你怎么理解孔子的这种坚持?请简述之。(不超过100字)(《为政以德》) 3、下面是《论语》中的选段和名家评点,请阅读后完成题目。(4分) 《论语》选段: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名家评点: 程子曰“为政以德,然后无为。”(《四书集注》) 朱子曰:“政之为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又曰:“为政以德,则无为而天下归之,其象如此”(《论语集注》) 范氏曰:“为政以德,则不动而化、不言而信、无为而成。所守者至简而能御烦,所处者至静而能制动,所务者至寡而能服众。”(《论语集注》) 请联系名家点评,说说以上内容表现了儒家学说怎样的治国思想? 4、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材料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材料2: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1)季康子和孔子分别持什么治国思想?(1分) (2)你怎么看待孔子的德政主张? 二、克己复礼 文化思想 明白“仁”与“礼”的关系。孔子认为“礼”不只是钟鼓玉帛等外在的形式,还有决定、支配这些形式的内核,这内核就是“仁”;“礼”是“仁”的目的和外在表现;孔子用“孝悌”把“仁”和“礼”统一起来。孔子的“礼”就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礼,不但讲制度、讲规范,还要讲带着仁爱之心去执行这些规范;孔子的“仁”是在“礼”指导下的仁,是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的仁爱,不是无差别的兼爱、博爱。 练习 1、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

高考语文《论语》阅读专题复习资料

高考语文《论语》阅读专题复习资料 总体把握:宏观上:构建《论语》章节内容知识网 孔子的德政观 一、课文梳理 1、总述:“为政以德”是对执政者的素养和执政方法提出的要求。“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以达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的效果。 ★“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垂拱而治)与老子的“无为而治”的区别 2、具体做法: (1)富民(“使民以时”“均无贫”“减轻赋税”) ★“均无贫”和“均贫富”的区别 (2)教民(百姓顺服、社会稳定、政权巩固) ★“先富后教”与“去食留信”是否矛盾? (3)正己(“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临之以庄”“孝慈”) (4)举贤(“举善而教不能”,辅佐君王实现德政、礼治) 3、核心思想:以民为本,以身作则。 二、针对训练 1、孔子说“均无贫”,这个“均”和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意思是否相同?(见《创新方案》P100) 2、以孔子的德政思想为标准来看待我们这个现实,你觉得我们这个现实如何?以我们的现实看孔子的德政思想,你觉得孔子的德政思想有什么价值或不足? 参考答案:问一:抓住孔子德政思想的四个方面来说。(富民、教民、正己、举贤) 问二:价值——同样抓住孔子德政思想的四个方面来说。(1)孔子认为统治者的道德素质关系到整个社

会道德风尚的好坏,甚至影响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对今天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具有借鉴意义。(正己)(2)孔子尊贤使能的思想,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治理国家的客观要求。对我们建立行之有效的干部选拔、任免和监督制度,有指导意义。(举贤)(3)孔子强调先富民后教民,不只明确了道德教化的前提是物质生活的满足,更揭示了“富而后必教”的理念。我国目前的道德文化建设、人文教化提升的理念与之相一致。(富民、教民) 不足——过度强调道德感化的作用,对人的约束力不够,因此,有其局限性。 3、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1)有若建议哀公采取的具体措施是什么? 参考答案:实行减轻赋税的政策。 (2)结合哀公与有若的对话背景,简要分析有若的观点中所包含的儒家德政思想。 参考答案:年成不好时应减轻赋税,使百姓能够生存,这样才对君主有利。有若的观点体现了儒家在对待君、民关系上,主张重视民生、体恤百姓以巩固统治的思想。 孔子的礼治观 一、课文梳理 1、背景原因:礼崩乐坏,天下无道(“八佾舞于庭”“觚不觚”) 2、礼的内涵: (1)制度上的“礼”:“复礼”,即恢复“周礼”,恢复等级秩序。(正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即各安其位、各守本分) (2)个人的“礼“:“克己”,即个人以“礼”为规范,不违规逾矩。(孝悌是根本)★为什么说“孝悌是根本”? ★如何做到“孝悌”——“色难”(孝应发自内心,仁),“守三年之丧”(外在形式,礼) 3、礼与仁的关系:仁是礼的核心、基础,礼是仁的外在表现和目的。 二、针对训练 1、宋儒说“克己复礼”就是“明天理,灭人欲”,“君君、臣臣”就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这和孔子的原意有什么不同? (见《创新方案》P100) 2、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12.7)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12.19)

2019年高考语文总复习小题练透6含解析 52

小题练透6 时间:20分钟满分: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1~3题。(9分) “深海勇士号”是继“蛟龙号”之后我国又一里程碑式的深海装备, 其________之处, 就是国产化程度达到95%, 核心关键部件全部国产化。 深海下潜达到10000米的海底后, 潜水器承受的压力相当于将一辆轿车的重量压在指甲盖大小的面积上。而载人舱是潜水器的心脏, 有严苛的要求, 必须________。2015年5月, 我国首个国产4 500米潜深载人潜水器耐压壳在洛阳船舶材料研究所出厂。该球壳与“蛟龙号”所采用的耐压壳尺寸相当, 不同的是, “蛟龙号”的耐压壳是俄罗斯制造, 钛合金焊接工艺难度极高, 此前只有俄罗斯掌握。现在, 我国也________研发了此项技术。 2012年蛟龙号的下潜深度就已经达到7000米, 也是目前世界上下潜最深的作业型载人潜水器。( ), 这是出于海洋科学考察、勘探和开发海洋资源的需要。当前国际深海科学前沿的热液硫化物一般分布于2000米到3000米之间, 4 500米的设计深度可以满足大部分深海科学研究, 是一个更为经济实用的选择。 “深海勇士号”在南海下潜作业28次、388项测试任务和52小时连续下潜4次的记录。 同时, 中国万米级载人潜水器的研制正________地进行着, 预计将在2020年完成研制。万米级载人潜水器建成投入使用后, 将会创造新的“中国深度”。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 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深海勇士号”在南海创造下潜作业28次、388项测试任务和52小时连续下潜4次的记录。 B.“深海勇士号”在南海下潜作业28次, 完成了388项测试任务和52小时连续下潜4次的记录。 C.“深海勇士号”在南海完成下潜作业28次、388项测试任务和52小时连续下潜4次的记录。 D.“深海勇士号”在南海下潜作业28次, 完成388项测试任务, 创造了52小时连续下潜4次的记录。 解析A项, “创造”和“388项测试任务”搭配不当。B、C两项, “完成”和“记录”搭配不当。 答案 D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 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4 500米级作业潜水器比7000米级作业深潜器重要, 要优先研制 B.拥有7000米级作业深潜器之后, 还要研制4 500米级作业潜水器 C.7000米级作业深潜器和4 500米级作业潜水器, 都要研制拥有 D.有了4 500米级作业潜水器, 会大大提升我国深海研究能力

2019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专题10专题模拟含解析

专题10 专题模拟练习 专题模拟练习 一、【2018届5月浙江省温州市高三高考适应性测试语文试卷】根据右边的漫画《春光先到野人家》展开想象,写一段描述性文字。要求:①以孩子的视角描写;②语言形象,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③不少于120字。(6分) 【答案】 示例:春寒乍暖,山林尚未葱郁,远处的山头还留着冬日的残雪,乡野春光却早早地赶来报到。孩子牵住父亲的手,指着树上的花苞,高兴地大喊:“爸爸,快看,春天来了,花开了!”桃花星星点点落在树枝上,开在余寒未尽的早春里,有的含苞待放,半藏半露;有的迎风初淀,鼓鼓的小骨朵嘟着红嘴圈儿,像姑娘媽然微笑。 (评分标准:共6分。描写能凸显“春光先到”的内涵得2分;以孩子的视角写出童趣得2分;语言生动,修辞运用恰当得2分。只对画面内容做简单介绍最多得2分;字数不足120字酌情扣分。) 二、【2018届浙江省台州中学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根据下面的摄影作品,写一段以“父爱”为主题的

短文。要求:从父亲或者孩子的视角来写;语言生动,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不超过100字。(5分) 【答案】 示例:阳光明媚的郊外。自行车后座的男孩看着“嗖嗖”地旋转不停的风车,额头紧贴着父亲如山的脊背,正咧嘴微笑,满脸荡漾着快乐。看着如此温馨的场景,恍惚间,风车仿佛在我的记忆深处慢慢地旋转,转出一副优美的画卷,画卷里流淌着深深父爱! (描写生动2分,修辞准确1分,虚实合理2分;字数超出扣1分。) 【试题解读】 三、【2018年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高考仿真测试语文卷】按要求完成试题,(6分) 补白,指填补空白,主要用来填充报纸或期刊的空白的短文。请观察画面内容,以“二十年匆匆而过,我长大了,奶奶啊,您却老了”为开头进行补白。要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感情饱满,语言连贯、生动,不少于80字。( 6分)

浙江高考论语复习资料

2012高考《〈论语〉选读》复习资料 一、《为政以德》:为政以德思想,均贫富含义; 【概述】为政以德的思想包含了:以德、礼导民;富而后教;取得百姓信任;节用爱人,使民以时;反对横征暴敛;“足民”藏富于民;正己等 均贫富:孔子所谓的“均无贫”指的是不同等级地位的人各自得到应该得到的部分,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阐释的,不同于“平均主义”。 1.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二者有没有矛盾?怎样理解“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句话? 这句话两者没有矛盾,反映出孔子治国思想的两层意思。他主张为政以“德”,就要保证百姓基本生活,满足物质需求,这是基础,所以提倡“富之”;但他又主张治国以“礼”,就要重视“教化”,使百姓能遵守“礼”,就要提倡百姓有一种精神力量,所以他又很重视人的基本准则,如“信”、“仁”等,甚至把它看作比生命还重要。因为人是万物之灵,如果光满足物质要求,与动物无异。 2.孔子说“均无贫”,这个“均”和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意思是否相同?朱熹的《论语集注》把它解释为“各得其分”(不同等级地位的人各自得到应该得到的部分),你认为有没有道理?这和《说文解字》“均”、“平”的解释矛盾吗? “均无贫”与“均贫富”含义不同。“均贫富”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而“均无贫”则是孔子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均贫富”实际含义在劫富济贫,强烈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孔子不可能具有这种思想。只有这种解释才能使“均无贫”这个均字的解释是符合孔子原意的。只有这种解释,才能使“均无贫”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相一致。 孔子之意与农民起义口号之意不相同。孔子之意就是朱熹理解之意,因为孔子是极力提倡以“等级制”为核心的“礼”。和《说文解字》解释也不矛盾。因为《说文解字》是字面的基本意义,一个字还有它的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等。“平”、“均”相当于今天所说的“公平”,它也有“相对公平”与“绝对公平”,事实上只有“相对公平”,孔子所说的也类似“相对公平”,就是要统治者不要过分搜刮百姓,保证他们的基本物质需求。 3.你认为“政”和“德”、“刑”和“礼”的主要区别在哪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