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困境的突围
精神生产的当代困境及其解决路径

精神生产的当代困境及其解决路径当代社会面临着不断扩大的精神空虚和疏离,这是很多人的共同感受。
这一问题的产生源于许多因素,如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科技发展等。
尽管我们处在高科技、高智能的时代,我们的精神生产却面临着很多问题。
这些困境产生的根源在哪里,我们能否找到出路呢?一、焦虑与失落感对于许多人来说,当今社会充满了焦虑和失落感。
这是因为现代社会的发展让许多人感到在这个社会体系中失去了掌控力和影响力,他们觉得自己居于社会地位的下端,无法摆脱这种状态。
一些人不得不以牺牲自己的心灵健康为代价去适应这个现实,结果就是心灵生病、疲惫不堪。
无法掌握职业、工作、关系、健康等方面的不确定性,导致人们在心灵上体会到了多重压力和不安全感。
二、价值观的混乱现代价值观的不确定性与混乱不可避免地影响了我们的精神生活。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对家庭、爱情、友谊、工作、荣誉等的态度正在不断改变,而许多传统的价值观则面临着被颠覆的境遇。
这种变化必须被接受,但是我们需要更好的精神支持和指导来帮助我们理解和适应这种变化。
三、个人权利的消失在当代,我们已经失去了很多我们曾经认为理所当然的权利。
尽管我们可以享受前所未有的繁华和物质财富,但是我们的隐私、自由和尊严却在不被察觉的情况下被侵害。
我们的思想、行为和活动都被跟踪、记录、分析和控制。
对于许多人来说,这样的控制和限制感到压抑和失望。
一、重视个人内心世界我们需要更多地发掘和关注我们自己的内心世界。
对于一些问题,我们应该对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情感回应多做联系,促进我们心理健康的发展。
我们需要欣赏自己的精神成长和学习的成果,以及发现自己内在的价值和独特性。
二、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在当代社会,个人的人际关系已成为维持谷底生活必不可少的基础条件。
因此,我们需要建立健康、积极、互帮互助的人际关系,在家庭以及同事之间营造尊重、信任、支持和鼓励的氛围。
这样可以帮助我们积极应对各种艰难险阻。
三、提振社会关注我们需要推动社会对于人们的精神生活给予更多的关注。
精神生产的当代困境及其解决路径

精神生产的当代困境及其解决路径当前,随着信息技术和自媒体的发展,精神生产领域不断迎来新的变革和挑战。
然而,随之而来的也是精神生产的一系列当代困境,比如知识碎片化、价值观混乱、娱乐至上、商业化倾向等问题。
因此,怎样面对这些问题,找到解决路径,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难题。
知识碎片化是当前精神生产领域面临的重要困境之一。
现代生活节奏加快,信息量翻倍增长,使得大多数人所接触到的知识呈碎片化、短暂化的状态,难以深入思考,更难以形成系统性的知识框架。
这种局面下,要想提高精神追求的深度和广度,必须倡导系统思考和跨界交流。
价值观混乱也是当前精神生产面临的一个难题。
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来源的多元化和容易获取性,使得人们对价值观念的认知日益降低,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短暂、浅显、功利的享乐主义。
针对这种困境,应该加强问题导向性的精神生产,培养良好的人文精神和社会美德,促进个体深度思考和人格塑造。
娱乐至上也是当前精神生产领域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娱乐化的文化环境不利于人们深入思考,拓展内心和社会认知,并有可能麻痹人们对历史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因此,应该逐步削减娱乐的比重,推广教育、受众参与性的文化活动,带动人们对知识、科技、文化的兴趣和热情,并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商业化倾向也是当前精神生产领域面临的一个难题。
精神生产的商业化现象严重影响了知识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同时也降低了文化深度和厚度。
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是,打破资本和利益的桎梏,重新树立知识的权威性和价值性,引导文化领域逐步建立健康的市场机制,营造适合精神追求的纯净文化环境。
综上所述,当前精神生产领域面临着知识碎片化、价值观混乱、娱乐至上、商业化倾向等问题,这些难题是亟待破解的。
为解决这些难题,应该提倡系统思考、跨界交流,以及重视人文精神、社会美德的培养;应该逐渐削减娱乐的比重,推广教育、受众参与性的文化活动;应该重新树立知识的权威性和价值性,建立健康的市场文化环境。
只有这样,才能打破当前精神生产领域的困境,推动文化的深度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临床医学中人文精神再激活的机制*——兼论知情同意实现中医学人文精神的困境及其突围

治本 一 保 健 。在 临床 医 学 中 , 知 情 同意 的 实践 几 乎 成 为 我 国 医学 人 文 精 神 的 现 实 文 本 。 对知 情 同 意 实现 的 困境 及 其 突 围 对 策进 行 解读 , 可 以 深 化 关 于 临床 实践 中 医 学人 文精 神 再 激 励 机 制 的 认 识 , 并具 有 举 一 反 三 的 价 值 。
H ar b i n Me di c al Un i ve r s i t y , H ar bi n 15 0 081,Ch i na Abs t r a c t : As pr a c t i c e,c l i n i c al me d i c i n e i s or i gi na l l y t he u ni t y o f me di c a l hum a n i t y a nd me di c a l s c i e nc e .I n t he r e a l i t y,t he s i l e nc e of t h e s pi r i t o f t he me d i c a l h um a ni t y i s no t on l y t he r e s ul t o f s e r i o us di s t o r t e d c l i n i c a l p r a c t i c e,bu t a l s o t he r e as o n o f t he s c a r r e d c l i ni c a l pr a c t i c e .Th a t qu e s t i on i n g c l o s e l y t he r e a s o ns f or t he s i l e nc e of me di c a l human i t y i n c l i ni c a l pr a c t i c e a n d e xpl or i ng i t ’ S r e a c t i va t i ng me c ha ni s m i s un do ubt e d l y t he s i g ni f i c a nt t a s k o f he a l t hy d e v e l o pm e nt of c l i ni c a l me d i c a l o f s t a t e - own h os p i t a l s .Th e l o n g t e r m o bs e r v a t i on a n d c a s e s t u dy r e v e a l t he r e a c t i v a t i n g me c h a ni s m of t he s pi r i t of me di c a l
“工匠精神”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困境及突破路径

“工匠精神”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困境及突破路径工匠精神是指对自己的职业充满热情、勇于创新、追求卓越的一种精神境界。
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领域,工匠精神被认为是学生必备的素质之一,也是推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工匠精神却面临着一些困境,如何突破这些困境,激发学生的工匠精神,成为了当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1. 教育理念滞后过去,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一直受到“升学至上”理念的影响,很多学校都将学生培养成应试达人为目标,而忽视了工匠精神的培养。
这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对实际技能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锻炼,不能培养出真正具备工匠精神的人才。
2. 实践环境单一由于资金、师资等方面的限制,很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实践环境相对单一,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实践需求。
这使得学生无法在真实的环境中进行技能练习和创新实践,缺乏对工匠精神的深入理解和实践。
3. 对工匠精神认识不足一些教育者和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识还停留在“粗活、累活”等传统观念上,不能真正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和价值。
这种认识不足不利于工匠精神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的传播和弘扬。
4. 就业导向过强当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普遍存在就业导向过强的现象,学校为了提高学生就业率,过度追求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和职业培训,而忽视了对工匠精神的培养,这会使学生将就业视为唯一目标,而忽略了对技能的提升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突破路径1. 转变教育理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应该转变教育理念,将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作为教育目标之一,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
这需要学校构建与时俱进的育人理念和制度机制,拓宽学生的发展空间,引导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实践者和学习者。
2. 优化实践环境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应该加大对实践环境的投入,优化实验室、工作场所等教学设施,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资源支持。
学校还应该与企业合作,开展校企合作项目,为学生提供更加真实的实践机会,使学生在实践中加强工匠精神的培养。
新世纪以来底层文学面临的现实困境及精神突围——以中短篇小说中女性情感的书写为例

基 金 项 目 :教 育 部 课 题 《“ 革 时 代 ” 的 中 国文 学 与 现 代 性 问题 》 的 阶段 性 成 果 ,项 目编 号 : 改
0 J 51 2 8 A7 0 2。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收 稿 日期 :2 1 — 0 — 2 00 2 5
— —
以 中 短 篇 小 说 中 女 性 情 感 的 书 写 为 例
寇 国庆 何 言 宏
( 埠 学 院 ,安 徽 蚌 埠 2 3 0 蚌 3 0 0;南 京 师 范 大 学 ,江 苏 南 京 2 0 9 1 0 7) 摘 要 :苦 难 是 新 世 纪 以来 底 层 文 学 关 注 的 主 题 ,其 中底 层 女 性 的 情 感 困 境 同样 得 到 有 力 的书
第 二 十 五 卷 第 四 期
21 0 0年 4月
楚
雄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V o _ N O 4 l 25 .
J OURNAL OF CHUXI ONG NORM AL UNI VERS TY I
Apr 201 . 0
新 世 纪 以 来 底 层 文 学 面 临 的 现 实 困 境 及 精 神 突 围
新 的 创 造 。 这 只 是 我 个 人 ( 云 雷 ,引 者 李
群 体 ,这 既 有 体 制 的 原 因 ,也 有 这 些 人 自 身 的原 因 ,新 世 纪 凸 现 的 底 层 文 学 正 是 这
一
注 ) 的理 解 , ‘ 层 文 学 ’ 是 开 放 的 ,但 也 底 有 其 较 为 清 晰 的 内 核 。 【 笔 者 大 体 上 同 意 ”l
精神生产的当代困境及其解决路径

精神生产的当代困境及其解决路径当代社会正面临着一场不断加剧的精神生产困境。
法国社会学家卢克曾经提出,当代社会正处于“愚者时代”的状态,他指出,尽管人们在经济上已经获得了相当大的自由,但在精神层面上却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奴役。
这种奴役不是来自于压迫和束缚,而是来自于人们对自己内心深处的忽视和忽略。
这种忽视和忽略导致了当代社会的精神生产困境,表现为心灵丧失、人际关系问题、人生目标迷失等多种问题。
本文将探讨当代精神生产的困境,并提出一些解决的路径。
一、精神生产的困境1. 心灵丧失在当代社会,许多人的生活节奏都非常快,工作压力、家庭压力、社会压力等问题不断叠加,导致了很多人心灵的丧失。
他们对自己内心深处的需求和愿望越来越忽视,对生活中的美好和幸福也越来越麻木。
他们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却忽略了自己心灵的需要,导致了内心的贫瘠和空虚。
2. 人际关系问题当代社会的人际关系问题也相当突出。
压力、竞争、猜忌等因素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友爱越来越薄弱。
许多人在人际关系中产生了焦虑、孤独和无助的感受,这进一步加剧了精神生产的困境。
3. 人生目标迷失当代社会的价值观越来越多元化,许多人在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时感到迷失。
他们在事业、爱情、家庭等方面面临着无数的选择,但往往并不清楚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这种迷失导致了他们对生活的迷惘和困惑,也是当代精神生产困境的一个重要表现。
二、解决路径解决当代精神生产困境的一个重要路径是倡导心灵成长。
我们应该让人们重新关注自己内心深处的需求和愿望,让他们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也不忘关注自己的心灵成长。
这样,我们才能在社会发展的同时不失去内心的喜悦和幸福。
健康的人际关系是促进精神生产的重要因素。
我们应该鼓励人们多与他人交流、分享、合作,让他们在人际关系中感受到温暖和信任。
这样,人们才能在社会中找到归属感和满足感,从而缓解精神生产的困境。
人生目标的明确是促进精神生产的另一个重要路径。
我们应该让人们在繁杂的选择中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帮助他们建立明确的人生目标。
现代知识女性的命运困境与精神突围

现代知识女性的命运困境与精神突围张倩简媛的长篇小说《棘花》是一部在广阔复杂的社会大环境下探寻人性幽微的心灵之书,故事涵盖爱情、亲情、职场三个维度,跨越城市与乡村两种场景,以现代知识女性——医生杨素为主体,细腻地展现了杨素在突如其来的婚姻危机、家庭变故和职场坎坷的冲击下所产生的心灵动荡,爱与悲痛、欲望与迷惘、希冀与失望、思考与选择,如此种种交织在一起,将一个坚韧独立、善良隐忍的现代女性陷入命运困境而又苦苦寻求精神出路的人生历程呈现在读者眼前。
强烈鲜明的女性意识作为一名女作家,简媛的多篇小说均以女性人物为主人公,作品关注女性的生存现状和精神世界,表达女性的生命体验,彰显出鲜明的女性意识,《棘花》亦是如此。
女性意识是女性在客观世界中作为主体所表现出的地位、作用和价值的自觉意识。
在《棘花》这部作品中,女性意识一是体现在作者从女性的性别视角出发表达了女性话语,以非常真实和细腻的笔触描写杨素的感受、意识和心理,推动小说的情节叙述;二是体现在杨素的人物形象上,不论在职场或是婚姻、家庭中,杨素均是一个有主见、坚定的女性,她清楚自己的价值追求、能独当一面地履行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
当丈夫出轨、身世谜底逐层揭开、养母发疯、养父去世、医疗纠纷等一连串打击接连而至时,原本拥有平静和幸福生活的杨素不得不面对人性的阴暗面和父母人生的阴差阳错带来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杨素对自我、对婚姻、对父母等都产生了怀疑,她的精神大厦开始倾塌,甚至自我认知出现动摇。
尽管有过失落和迷惘,但她从未放弃挣扎和寻找,她重新思考自己的爱情和婚姻,重新审视自己的身世与亲情,最终完成了自我精神世界的重建,从而使生活的重建成为可能。
除了杨素,小说中杨素的生母墨兰、养母王荆花这两个农村妇女的形象也十分耐人寻味,她们是默默恪守传统观念与法则的女性,与杨素形成一定的对比关系。
由于女性在传统文化中被赋予的角色和职责,未婚先孕的墨兰和多年未生育的王荆花在农村几乎是无可避免地要踏入人生的悲剧。
幻灭与蜕变---略论陶渊明与王维仕隐选择的精神困境与突围方式

第8卷第2期2008年4月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I讯ALOFHUNANDiDUSTRYPOLYTEClIIⅥCV01.8No.2Apr.2008幻灭与蜕变——略论陶渊明与王维仕隐选择的精神困境与突围方式傅向东(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
湖南长沙410131)[摘要】在山水田园诗歌的发展历程中,陶渊明与王维是两住最具代表意义的诗人,各领风骚数百年。
从他们的人生经历来看,都深受儒家积极用世思想的影响,有建功立业、经世济民的雄心,又都不遏于时,志意难酬,最后无奈退隐。
本文拟从知人论世的角度,粗略比较二者仕隐选择的精神困境与突围方式的同异。
[关键词】仕隐选择;精神困境;突围方式;统合儒道;栖身佛禅【中图分类号】1206.09[文章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004(2008)02—0072—04DisillusionmentandMetamorphosisFUXiang—dong(HunanModemLogisticsOccupationTechnicalCollege,Changsha,410131,Hunan)[Abstract]InthescenerycountrysidepeetrydevelopmenteonrlM:,TaoYuanmingandWangWeimpoetswhotwomosthaverepresentsthesignificance,leadsrespectivelythecoquettishseveralhundredyears.Lookedfromtheirslifeexperiencethat,alldeeplytheConfueianistpositivelywiththeworldthoughtinfluence,ishadperformsmefitfiousdeeds.governsaidspeople’greatambition,whenalldoesmeetin。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神困境的突围作者:夏雨来源:《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5年第01期摘要:导演李安认为《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讲的是如何面对自己的故事,这是对人的精神困境在极限境遇中的探索,同时在这个故事中还放置了现实与宗教关系的探索与思考。
关键词:《少年pi的奇幻漂流》精神困境宗教少年pi的故事是一个探讨精神困境和宗教信仰的故事。
导演李安在关于《少年pi的奇幻漂流》的采访中保持着他一贯的冷静和儒雅,微笑总是这么迷人而平和。
但我知道,他的内心是极不平静的,一个喜欢阅读的导演总是能在故事的平凡之中看见不平凡,在微弱之中看见花火,在阅尽春色之后看见秋的坚韧和寒热。
这是一个少年劫后重生的现代寓言,这个寓言和现实生存困境无关,我们中的大多数人不会有机会和一只老虎在一艘漂流的船上共度227个日夜。
这是一个关乎精神困境的寓言。
李安说这是一个面对自己内心的故事,我们在纷繁错落的枝枝节节之中如何安置自己,如何向自己敞开心灵。
我们的灵魂该如何存在,这跟227天的漂流有关,也似乎无关。
在pi所遭遇的困境里,现实与宗教的争论一直击打着pi的神经。
关于宗教的讨论对笔者构成一个极大的诱惑,因为笔者是一个没有宗教信仰的人,但在伊犁多民族聚集地生活会遇见很多有宗教信仰的人们,他们虔诚的信仰之姿常常影响到我,笔者甚至还与回族邻居专门探讨过关于宗教信仰的问题。
下面笔者从精神困境及宗教两方面入手,展开对《少年pi的奇幻漂流》影片及原著的分析讨论。
一何为精神困境,哲学家雅斯贝尔斯首先对何为“处境”做了一个说明,他说“处境”就是“一种现实,不仅是自然规律的,而且尤其是具有意义的现实,它不是就心理而言,也不是就生理而言,而是同时就身心两方面而言的具体现实,它对我的实存意味着或者有利和或者有害,或者是机会或者是限制,那么这种现实就叫做处境”。
雅斯贝尔斯进一步对“处境”和“精神困境”的关系做了明确的说明:“处境有内外两个方面,既包括外在的环境,也包括人所处在的某种特殊的精神状态,这就是人心理上的某种情调。
这种情调在人身上每时每刻都有,仿佛是某种不以意志为转移的外在东西,人永远也摆脱不了某一情调的纠缠。
”[1]换言之,人的精神上的处境就是所谓的精神困境。
哲学家萨特对精神困境做过更加形象的说明:精神困境就如悬崖,我们走在悬崖边,并不苦恼,害怕掉下悬崖才是我们真正的苦恼。
如果用“死亡”作为精神困境的象征物,那么死亡本身并不令人苦恼,真正令人苦恼的是如何避免死亡。
在海上的227天,pi一直处在畏死的状态里,Pi在毫无防备下被抛到孤独的状态里,和pi 同时陷入困境的还有一只名叫理查德·帕克的孟加拉虎,pi在面对海难之后,在看不见生还希望的茫茫漂流的同时还要时刻警惕一只与自己漂流在同一艘船上的饥饿的老虎的威胁。
此时对于pi而言,死亡已经不是一件令他痛苦的事了,死亡来临之前如何尽力避免死亡才最痛苦。
据说动物充满危险的行为大多源于不安全感,这种不安全感来自周围的环境,这个环境中当然包括了人带给动物的不安全感。
当pi和孟加拉虎共同生活在一艘孤独的船上时,老虎和pi同时感受到来自对方的威胁。
换言之,这只老虎随时都会因为自己的领地受到侵犯而突然爆发对pi的攻击,pi在每天面对严酷的海上漂流的同时时刻警惕着老虎的攻击。
随时都会死去让pi感受到难以忍受的悲伤和幻灭。
死亡不是难事,死亡之前的那段时光最难熬,正如原著中pi的内心世界所显现的那样:“即将到来的死亡已经够可怕了,但更糟的是死亡还有一段时间才会来,在这段时间里,你曾经拥有的所有快乐和可能拥有的所有快乐,都变得那么宝贵。
你非常清楚地看见自己正在失去的一切,这样的景象带给你难以忍受的悲伤”。
但正是因为明白了死亡随时都会到来才激发了pi与死亡斗争的决心,pi大声告诫自己“我不会死的,我拒绝去死。
我要结束这场噩梦。
我要战胜困难,尽管困难很大”。
正是在与死亡做斗争的过程里,pi领悟了人生的真谛,亦或生活的真谛:“无论这场战斗需要付出多大的代价,无论我们会遭受多大的损失,无论胜利是多么不可能,我们都要斗争。
”[2]这正如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告诉我们的那样,“死”是我们存在的极限,谁也无法挽救我们,我们只有处在畏死的情绪中才能超脱沉沦的境况,领会到自己本真的存在,保持自己的独立和自由。
每个人在面对必来的死亡时都会被迫或者主动地选择只属于自己的方式来与死亡抗拒,比如鲁迅,选择不停地行走,即使鲜血浸染双脚也不停下地走向死亡,而不是选择在安逸中死去;比如尼采,在癫狂中走向死亡而留下真理;比如张大千,在成佛中静候死亡的到来。
少年pi在茫茫大海上运用自己所有的技能竭尽全力避开死亡,直到感到死亡的逼近时才默默躺下,安静地接受死亡,并留下从漂流开始就用铅笔写下的日记。
这些日记记录下pi的恐惧与渴望,记录下pi焦灼而丰富的困境中的精神世界。
笔者相信,这些困境中的日记所显出的精神哲学必然是像鲁迅的野草哲学或者尼采的超人哲学或者张大千的佛家哲学一样的智慧哲学。
幸运的是,pi没有死去,而是奇迹般地活了下来,是源于宗教的力量吗?二扬·马特尔在原著一开始就提到,pi获得的是双学士学位:动物学和宗教学。
pi的动物学毕业论文写的是关于树懒的研究。
树懒,顾名思义,这是一种在树上生存的很懒的动物,平均每天睡眠或休息20个小时。
pi说“我写树懒是因为它镇定自若,温文尔雅,喜欢自省”,欣赏并观察树懒可以让心烦意乱的生活得到平静。
平静、宁静、平和、平衡等状态是pi从少年时代就追求的人生状态,这种平和的状态辐散在人与自然、人与神、人与宗教、人与周围的一切之间。
据说树懒“嘴上总是挂着和善的微笑”,在树上生活的样子像一个“头朝下陷入深深沉思的瑜伽修行者,或是潜心祈祷的隐士,这种充满想象的生活是理性的科学所无法解释的”,这段文字明显把pi的兴趣倾向指向了佛教。
佛学似乎不是一个少年所能担当的,但pi天生是一个宗教的学习者、研究者和领悟者,动物学学士学位论文描写自然界的隐士——树懒,这本身就指向了佛家境地。
相传释迦摩尼在森林里苦修六年,之后在菩提树下苦思数天之后参悟佛法,这与pi所喜爱的自然界的隐士树懒有太多相似之处,比如大多数时间都在沉默,仿佛瑜伽修行者。
不知道释迦摩尼在苦修时是否犹如树懒,脸上总是挂着神秘的微笑。
无论原著还是电影都很明显地显示出佛家苦修带给孤苦中在海上漂流的pi以坚韧与超脱的力量。
佛家上说人的精神世界有三大苦闷,即“怨憎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pi至少正面对着两大苦:其一是爱别离苦,pi终日思念在海难中失去的父母和哥哥;其二是求不得苦,把求生的字条放在瓶中让其漂流到远处以求得援助,求充足的水与食物,求安全,而一切都似乎不可得。
最后在垂危之际幻听幻觉,犹如佛教修行者正在完成涅槃一样。
除去佛教,pi的特别之处在于他对众多宗教持一种开放融合之姿。
他在成为一个虔诚的佛教徒时也接纳着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并受其影响。
海上漂流时,有一次他在狂风大作暴雨雷鸣中仿佛看见耶稣,似乎耶稣已经看见受难的他并施以暗示,他大惊起来,弄醒老虎并指给它看耶稣出现的地方。
当然,本片及原著关于宗教只限于探索和讨论,并没有试图做出什么诠释。
换言之,一切都处在摸索与不确定中,现实的苦难让他在理性的动物学知识和耶稣之间徘徊。
海上漂流的苦难让pi由最初的求生渴望到失望到不再对万物万事抱有任何幻想只是坚韧地战斗着。
海明威说人生就是一场孤独的战争,胜利的人一无所获。
漂流的pi在孤独地战斗。
pi祈求上帝的拯救时上帝并没有如约而来,这让pi很难过并开始怀疑上帝的存在,当pi 准备彻底放弃生命并不再进食时,醒来时却看见一个漂流的绿色的岛屿,是不是上帝看见了垂危的pi并动了恻隐之心?老虎在饥饿中怒吼时,骄阳暴晒pi的皮肤时,暴雨倾泄时,电闪雷鸣时,没有食物时,甚至在原著中pi开始吃老虎的粪便以求活命时,笔者一直默默地为pi加油,希望孤独的pi不要放弃,因为传统的教育让我相信坚持就是胜利。
但pi上岸之后的一句话让笔者不得不重新思考关于胜利的定义,他说他大声地哭泣不是因为自己活了下来而是因为和他朝夕相处亦敌亦友相依为命的老虎一跃而走进树林没有回头看他一眼,就那样随随便便地走了,永远消失在树林的无限之地。
这让pi难以忍受,因为pi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和这只老虎血肉相连成为生命不可分离之物,不可分离之物轻易的离开让pi悲痛不已。
pi出现了一种那227天里都不曾有过的巨大的挫败感,有一种东西在他心里轰然倒塌,崩毁,涣散,这让pi如同死去。
这样的结果到底是胜利还是比死亡还令人沮丧的失败?人生真的是一场孤独的战争吗,最后的岸边真的只会留下孤独的自己吗,胜利的人真的会一无所获吗,真的连敌人都会最终消失吗……这让笔者不禁想起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想起那个孤独的捕鱼老人,想起他克服一切恐惧和障碍,得到一副毫无价值的鱼骨。
想起老人那胜利的失败面容。
也许生命的全部欢喜和悲伤体现在孤独战斗的过程中而非岸上,体现在独自一人的漂流中而非获救,体现在信仰与理性的挣扎之中而非绝对的有或无……pi说他总是喜欢把人类的情感投射到动物身上,总是认为动物的眼神里表达的情感比我们知道的更多,但父亲的理性的动物学知识教给了pi生存技能,尤其是和老虎的相处和模仿训练场的一切技能都来自父亲的教诲。
但是不是这一切足以让漂流的pi获救?到底是什么力量支撑着在茫茫无际之中历经艰险的pi,是宗教吗?上帝为pi送来了一座岛屿,让他在生命即将逝去时看见曙光并活了下来,但为什么又让那只爱恨交加如同生命的老虎随意散淡地走掉,头也不回,看也不看pi,哪怕一眼?动物的眼神里到底有没有更多的情感,还是一切只是人们加上去的虚幻的想像?那么宗教又是什么,为什么上帝送来一座岛屿时却叫走了那只叫理查德·帕克的老虎?一只有着人类名字的老虎是不是应该具有人类的情感,比如离开时回一下头?动物学和宗教学的双学士学位从一开始就注定了pi的关于世界的认识是复杂而混淆的,整个漂流的过程充满了理性和神学的纠缠和萦绕。
到最后,我们似乎没有资格期待一只老虎会像人类一样深情地回眸一望,但在那只叫理查德·帕克的老虎随意地离开时我们会像pi一样心如斧砍……Pi是一个特别的印度少年,他身上有太多的矛盾性,他有着一个无理数π的外号,这是一个无限不循环数,具有倔强不服输的特质。
他的名字总是带给人错觉并引发一系列的恶作剧,他因此强调了π这个外号并以此开始新的生活他同时坦言自己讨厌这个名字的原因之一就在于“那个数字会一直循环下去。
事物应当恰当地结束,这在生活中很重要,只有在这时你才能放手。
”[3]比如对求生的祈求适可而止,就会获得宗教层面的拯救,而不再承受爱别离和求不得之苦。
无论是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还是其他任何一种宗教,都以叫人获得内心的宁静和依托为旨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