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疗法治疗颈椎病的应用及临床心得

针灸疗法治疗颈椎病的应用及临床心得

中国农村卫生2019年5月第10期总第160期China's rural health,May 2019,No.10,Total No.160

28

针灸疗法治疗颈椎病的应用及临床心得

梅 荣(张掖市肃南县祁丰藏族乡中心卫生院 735015)

【摘要】目的:探讨颈椎病采取针灸疗法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对象取我院2017年4月21日至2018年6月10日80例颈椎病患者,采取随机分组,平均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对照组采取牵引治疗,在此操作下,予以观察组针灸疗法。观察两组生活质量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前生活质量无显著对比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物质生活、社会关系、生理功能及心理状况评分分别为(81.55±3.09)分、(82.90±2.26)分、(86.79±3.44)分、(81.24±4.05)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无对比意义,P>0.05。结论:颈椎病采取针灸疗法治疗,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改善相关症状,利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且安全性高。

【关键词】颈椎病;针灸疗法;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61X(2019)05-0028-01

颈椎病作为临床常见疾病,主要是因颈椎骨质增生、韧带钙化

等所致,可见血管、神经及脊髓受到压迫刺激[1],临床可分为脊髓型、

神经根型、交感神经型、椎动脉型及混合型等,患者主要表现为肩

颈部局限性疼痛,存在麻木感、头晕、呕吐等表现,通常采取保守治疗,

如针灸、牵引等。本文旨在分析颈椎病采取针灸疗法的临床效果,

便于为实际工作奠定基础。

1基础资料、治疗方法

1.1资料

我院80例颈椎病患者进行此次研究(2017年4月21日至2018

年6月10日),以随机基本原则为依据,均分为两组。

30例对照组:年龄[上限62岁、下限31岁、平均值(42.09±2.75)

岁],男女之比为18:12,病程(1.79±0.53)年。

30例观察组:年龄[上限60岁、下限33岁、平均值(42.25±2.49)

岁],男女之比为16:14,病程(1.98±0.37)年。

纳入标准:经临床观察、影像学等检查明确为颈椎病者;存在

颈部活动受限、疼痛等;知情同意,积极配合研究者。

排除标准:合并严重基础性疾病者;全身性疾病者;交流障碍

或精神异常者。

上述资料对比不具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牵引治疗,选择仰卧位或坐位,保持头部略微向前

倾,予以颌带牵引,以六至十千克为牵引重量,一天一次,十次为

一疗程。

在上述操作下,观察组实施针灸治疗,取穴列缺、大椎、昆仑、

凤池、后溪、阿是、夹脊等,针对肩部疼痛严重者加风府、天柱、肩井、

天宗等穴位,针对头痛者,加太阳、百会、阳白等穴位,针对手指

麻木严重者,加合谷、曲池、外关等穴位,针对恶心呕吐者,加内

关、天突穴。选择俯卧位,确保脚踝、前臂及颈部充分暴露,使用1.5

寸毫针,直刺大椎穴、夹脊穴,采取平补平泻,针感向肩部传导,

其他穴位行常规操作,留针半小时,同时,大椎穴、夹脊穴予以艾

条灸,以感觉热痛向周围扩散为准,同时,配合按摩、醋湿热敷法,

以米醋浸湿纱布,之后将其敷贴于颈椎,按摩选择理筋法,对肩胛

冈内缘条索状硬结进行按摩,放松局部肌肉,沿着脊椎两旁捏拿(由

下往上),一天一次,十天为一疗程。

1.3指标

观察两组生活质量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生活质量以GQOL-74量表评估,最高一百分,具体涉及社会

关系、物质生活、生理功能、心理状况,以得分高为优势。

1.4统计学处理

生活质量评分属于计量资料,借助T检验,不良事件发生概率

属于计数资料,借助卡方检验,以SPSS20.00软件分析,两者对比

差异较大的必要条件为P<0.05。

2结果

2.1两组生活质量情况对比

两组治疗前生活质量无显著对比差异,P>0.05,治疗后,

观察组物质生活、社会关系、生理功能及心理状况评分分别为

(81.55±3.09)分、(82.90±2.26)分、(86.79±3.44)分、(81.24±4.05)

分,高于对照组,P<0.05,具体数据如表一所列:

表1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n,分)

项目例数时间物质生活社会关系生理功能心理状况

观察组40治疗前62.17±2.3566.35±3.4863.70±2.9161.78±3.11治疗后81.55±3.0982.90±2.2686.79±3.4481.24±4.05

对照组40治疗前61.79±3.3866.70±4.1765.29±3.5162.03±3.42

治疗后75.71±4.1175.74±3.3773.95±3.0275.76±2.68

2.2两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对比

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概率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

具体数据如表二所列:

表2对比两组不良事件发生概率(n,%)

项目例数晕针出血勒痕合计

观察组40110 5.00

对照组40001 2.50

3讨论

颈椎病属于常见疾病,好发于中老年人群,近几年,发病概率

不断增高,且存在年轻化趋势,主要与骨质增生、颈椎间盘退化等

有直接关系,患者脊神经、血管受到压迫,进而出现疼痛、麻木等

一系列症状[2~3]。中医认为,此疾病即为眩晕、痹症等,多为肝肾不

足、劳累过度、急性外伤等所致,治疗当以疏通经络、调和阴阳为

主。有研究表明,颈椎病患者在转动颈部时[4~5],可见椎动脉血流量

下降,进而出现供血不足等,造成眩晕,同时,还会过分牵拉血管,

加之骨赘压迫,交感神经兴奋,出现血流量减少、椎动脉痉挛等表现。

在疾病治疗方面,临床多以保守治疗为主,方法较多,效果不一,

如牵引等,牵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调整颈椎小关节,缓解肌肉紧张,

但实际过程中发现,此方法应用效果较为有限。本文观察组在常规

牵引基础上,采取针灸治疗,此方法能够调和阴阳、补养气血、疏

通经络,进而发挥止痛的效果,针刺大椎能够激发阳经经气,通络

止痛,阿是穴、风池穴则具有止痛的作用,可疏通局部气血,昆仑

作为太阳经穴,可调节足太阳经,达到通络止痛的目的,属于院部

取穴,根据患者实际病情选择穴位,可发挥理气止痛、舒筋活络的

效果[6~7]。两种方法联合使用效果更佳,患者病情得到显著控制。

结果可见,两组治疗前生活质量无显著对比差异,P>0.05,

治疗后,两组均有所改善,观察组物质生活、社会关系、生理功

能及心理状况评分分别为(81.55±3.09)分、(82.90±2.26)分、

(86.79±3.44)分、(81.24±4.05)分,相比对照组指标更优,P<0.05;

两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无对比意义,以出血、晕针等为主,未出现

严重后果,经相应处理后均恢复正常,未出现中断治疗案例,P>0.05。

显然,针灸疗法应用效果显著,患者生理痛苦得到有效改善,进而

促使期生活质量提高。

综上所述,颈椎病采取针灸疗法治疗,临床价值较高,能够有

效改善相关症状,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面具有积极意义,且安全

性高,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陈玉华.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应用针灸及推拿治疗的临床效果研

究[J].中国实用医刊,2016,43(13):95-96.

[2]黄先寿.用按摩、牵引及针灸疗法对颈椎病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

观察[J].当代医药论丛,2016,14(17):23-24.

[3]胡阳,高昆.针灸结合穴位注射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观

察[J].亚太传统医药,2016,12(8):113-114.

[4]木卡热木·买买提.针灸推拿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J].世界最

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34):128-129.

[5]陈志雄.针灸不同方案治疗颈椎病疼痛的临床随机对照[J].光明

中医,2017,32(19):2829-2830.

[6]汤昌华.针灸疗法在椎动脉型颈椎病康复作用中的应用概况[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6,25(23):49-51.

[7]杨亚西,谭小林,谭启兴,等.颈椎病颈痛针灸治疗的远期疗效[J].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27(6):41-42.

(收稿时间:2018-12-23)

(收稿编辑:关家越)

小柴胡汤的临床应用

小柴胡汤的临床应用(转) 小柴胡汤的临床应用 (一)少阳病的特点: 病位:手足少阳经脉 成因:a.外邪直接侵犯少阳经腑 b.邪由它经传来,太阳→少阳 厥阴→少阴 无阳明传少阳。∵阳明居中,主土也,…无所复传。 生理(三个角度) ⑴经络循行部位见症:偏头痛、目眩、胸胁苦满。 皮部,外内分别影响太阳、阳明。 ⑵腑a.胆:藏精汁,寄相火,主疏泄 精汁排放贮藏有度阳明可降(胃肠);太阴可升(脾) 相火(《内经》称一阳)见下述阳气 里气调和 主疏泄、决断→正常情志调畅否则默默不欲饮食… 全身气机的调畅 b.三焦:水火气机的通道,气化的场所,内寄相火。焦:燔之近炭也。《内经》:三焦膀胱也,腠理毫毛其应。 ⑶阳气:一阳、小阳、嫩阳、幼阳、稚阳。柯韵伯:如日初出,不亢不烈。 太阳主表;阳明主里;少阳主办表半里(不表不里)――少阳主枢 太阳主表其气畏闭,发汗以启闭 阳明主里其气畏亢,清下以平亢 少阳主枢其气畏郁,和疏机解郁结 少阳病的证候特点: ⑴经腑同病(与太阳,阳明经腑分开不同) ⑵易化火,易气郁(治要) ⑶易生水,生痰,生饮(与三焦气机失畅互为因果) ⑷易兼太阳表气不和,阳明太阴里气不和 (二)小柴胡汤的方义 1.组成柴胡:解经邪针对解郁针对 经腑同病易气郁化火 黄芩:清胆热清火 辛散助柴胡以解郁 生姜化痰消饮去水针对证候特点⑶ 半夏和胃,降逆止呕针对证候特点⑷ 人参半个助少阳正气以祛邪 甘草理中小阳抗邪不力, 大枣 /四君补太阴正气,防邪传太阴邪气可入三阴之表-太阴 2.服法: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每服一升 考据煮:药物加水后在火上加热煮沸的过程.煎:《方言》有汁而干谓之煎(将液汁状的物质加热浓缩的过程,如蜜煎方),煎又可称“空煮”《金匮》晋唐以后煮煎含义混淆,按当时语言修改了.故《金匮》非仲景原样。如:麻黄升麻汤作分。铢(分)两钱厘。

桂枝汤的临床应用

桂枝汤方剂的临床应用 近年来,桂枝汤临床应用十分广泛,疗效甚佳,现回顾如下; 1.内服治疗 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用桂枝汤合八珍汤治疗10例,疗效颇佳。以桂枝为主,配灸甘草、白芍,临床随证加减治疗慢性顽固性呃逆数例,疗效显著。运用桂枝发汗解肌、温通经脉,治嗳气、水肿肋痛亦有特效。对肾小球肾炎、充血性心衰、内分泌失调所致水肿,用桂枝于方中,疗效倍增。桂枝15克,灸甘草10克,生龙骨、牡蛎各20克,黄芪30克,升麻、柴胡、桔梗各6克,柏子仁10克,水煎服,一日一剂,治疗心肌炎后遗症疗效显著。用桂枝为主治疗窦性心动过缓多例,均收到满意疗效,方药:桂枝15克,茯苓20克,川芎15克,茯苓20克,甘草10克。用桂枝10克为主药,同时伍用灸甘草、砂仁、佛手、赤芍各5克,苍术6克,茯苓10克,阿胶6克,治疗脾虚型贫血26例,效果显著。用玉屏散合桂枝汤加味,治疗红斑狼疮发热疗效显著。用桂枝20克、麻黄5克、葛根30克、鸡血藤30克、白芍10克、川芎10克、川牛膝20克、炮山甲20克、甘草10克,水煎服,治疗颈椎骨质增生,均获治愈。 2.外用治疗 用桂枝10克、葱须6个煮水洗烫,治疗小儿手足冻裂数例,皆见功效,且不复发。用桂枝12克、炒白芍12克、蛇床子15克、地龙12克,水煎服,治疗顽固性外阴瘙痒10余例,疗效颇佳。用桂枝内服外敷,治疗截瘫、偏瘫疗效显著。治疗方法:除重用桂枝内服外,另用桂枝50-100克,水煎两次,每次煮沸后煎煮15分钟,合并两次桂枝药液,温擦于病区域或截瘫处,每次温擦是以局部皮肤潮红为度。桂枝有消肿散结、杀菌止痒的作用,用于皮肤病治疗效果满意。治疗神经性皮炎,用桂枝30克、金银花30克、枳壳15克,加水1500毫升煎沸约15分钟(不宜久煎),去渣,待药液微温,洗患处。治疗足癣,用桂枝30克、防风30克、枳壳10克,加水2000毫升,煎煮约10分钟,熏洗。 综上所述,桂枝的用途十分广泛,临床巧妙运用有非常满意的疗效,仅把桂枝用于发汗解肌、温经通阳是不够的。临床桂枝应用量为5-30克,量小能温阳、通脉、和营,量大则有下气、行瘀、补中之效。一般在临床见有表证、寒证以及气滞、痰阻、血瘀等病,或见四末不温、畏寒喜暖、舌暗淡或有瘀点、瘀斑皆可用之。若症见热象,则宜与寒凉之品配伍应用,以免桂枝助阳化热。对阴虚火旺、大汗伤阴、产后失血、女子崩漏等病,应慎用或禁用,以免桂枝辛温走窜,耗液伤阴。因桂枝具有平冲降逆下气等作用,故孕妇慎用或禁用。

针灸治疗肩周炎临床选穴与治疗方法

针灸治疗肩周炎临床选穴与治疗方法 发表时间:2017-09-21T15:33:25.233Z 来源:《航空军医》2017年第14期作者:阙彬福连清清 [导读] 根据医院研究出的临床选穴规律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选穴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V AS 评分状况。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龙岩第一医院福建龙岩 364000)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针灸治疗肩周炎的临床选穴规律以及相应的治疗方法。方法选择2014年7月至2016年7月于我院进行治疗肩周炎的96例患者,将96例患者按照不同的治疗方法平均分配为两组,每组48例患者,依次为研究组,常规组。常规组患者按照常规选穴进行针灸治疗,研究组患者则根据医院研究出的临床选穴规律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选穴,并选择相应的针灸方法进行治疗。统计分析两组患者应用治疗前,治疗15天后以及治疗一个月后的VAS 评分状况,并将统计分析与评分的两组数据进行组间对比。结果根据对比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前的VAS 评分状况对比并无明显差别(P>0.05),但是研究组患者治疗15天后以及治疗一个月后的VAS 评分状况与常规组对比具有显著差别(P<0.05)。结论根据医院研究出的临床选穴规律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选穴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VAS 评分状况,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针灸治疗;肩周炎;临床选穴;治疗方法 一般而言,肩周炎常见于中老年人群,并且患有肩周炎的患者通常会出现肩部疼痛或者肩部运动不畅的症状,对患者的生活具有较大的影响,因此肩周炎患者一经确诊需及时进行对症治疗[1]。目前,临床治疗肩周炎多推崇针灸治疗,其原因是针灸治疗肩周炎的治疗时间相对西医比较短,并且治疗效果较为良好[2]。而我院现阶段已经针对以往针灸治疗肩周炎的患者的病历进行研究分析,明确了针灸治疗肩周炎的临床选穴规律,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方法。就此本文为了研究针灸治疗肩周炎的临床选穴规律以及相应的治疗方法,特此选择2014年7月至2016年7月于我院进行治疗肩周炎的96例患者进行研究与观察,详细报道如下所示: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2014年7月至2016年7月于我院进行治疗肩周炎的96例患者,将96例患者按照不同的治疗方法平均分配为两组,每组48例患者,依次为研究组,常规组。其中研究组48例患者中,男患者与女患者分别为21例、27例,最小的患者年龄为44岁,最大的患者年龄为72岁,平均年龄为(58±2.3)岁;常规组48例患者中,男患者与女患者分别为22例、26例,最小的患者年龄为45岁,最大的患者年龄为71岁。根据研究组与常规组患者的基础资料对比可知,研究组与常规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其他方面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存在可比性。 1.2方法 1.2.1针灸治疗肩周炎的穴位选择以及常见针法 常见穴位选择主要包括局部选穴,远道取穴以及根据临床经验进行穴位选取三大类型[3]。其中,其中局部选穴较为常见,此穴位选择多以肩井、肩偶、肩贞作为主穴进行针灸治疗。远道取穴则又分为辨经远道取穴,循经取起、止穴,取五腧穴之腧穴三种。根据临床经验进行穴位选取则需要医师具有足够的经验。 根据临床经验进行穴位的选取常见针法:一、巨刺法,此针法需根据患者的病变位置以及具体患病情况选择穴位进行针灸,通常多选择上下左右循经取穴。二、阻力针法,此针法在临床治疗肩周炎比较常见,并且治疗效果较为良好;但是此方法需患者配合找出其最疼痛点进行下针治疗。三、透刺法,此针法的特点在于一穴多针,同时治疗时间短。四、长针辐射状斜刺法,此针法需选择患者的背部阿是穴作为下针中心,特点则是不需进行留针操作[4]。 1.2.2治疗方法 常规组患者按照常规选穴进行针灸治疗。研究组患者则需根据医院对患者患有肩周炎的具体情况,病变位置等,再根据医院研究出的临床选穴规律选择适宜的穴位以及针法对患者进行针灸治疗。 1.3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运用SPSS 13.0数据包开展数据分析,计量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并通过t检测;通过χ2检验,若P值低于0.05,代表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根据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前的VAS 评分状况对比并无明显差别(P>0.05),但是研究组患者治疗15天后以及治疗一个月后的VAS 评分状况与常规组对比具有显著差别(P<0.05);组间的组间数据对比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详细资料如下表一: 3.讨论 近年来,我国患有肩周炎的患者在不断增加,其中从事劳动体力的人的比例较高。肩周炎患者一般会表现出肩部关节疼痛,甚至肩部关节功能出现障碍的现象,同时患者的临床症状往往会随着病情的发展而加重,进而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近年来临床治疗肩周炎多采用针灸治疗;但是由于针灸治疗的方法较多,并且针对不同的穴位进行针灸治疗也会出现不同的疗效,因此临床选择治疗治疗肩周炎因考虑患者的具体的患病情况,再进行选穴针灸[5]。在本文研究结果中,研究组患者治疗15天后以及治疗一个月后的VAS 评分状况与常规组对比具有显著差别(P<0.05),由此可见根据临床研究出的针灸治疗肩周炎的选穴规律以及相应的治疗方法对肩周炎患者的进行针对性治疗更改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症状,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吴越平.温热电脑中频治疗仪配合肩三针和条口穴治疗肩周炎35例临床观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4,33(8):53.

颈椎中药引导加微信文案

祖传中药:15天根治你的颈椎病,1300多人共同见证! 现在有一句话叫——好酒也怕巷子深! 这也是我今天想对这个祖传中药说的,1300多人共同见证的祖传中药,说是祖传,其实是我一个朋友的叔叔研发的~他叔叔是一名中医,今年57岁了~ 他叔叔是个特别喜欢研究的中医,研发了很多治病各种疑难杂症的中药配方,当然我最清楚不过的就是治疗颈椎病的中药了~这主要是因为我就得了颈椎病! 从07年大学毕业后,我就一直从事网络营销工作,简单的说就是为公司在网络上拉业务,每天忙得不可开交,办公室坐久了,自然就坐出了颈椎病,动不动就脖子痛,经常性头晕! 在网络上也买了很多的中医药膏,西医颈康胶囊,大活络丸什么的,都只是当时有点效,后面不吃不用了,又开始痛,又开始晕了。 当时因为朋友家的中药比较贵,不给钱又不好意思,给钱又觉得贵,所以一开始本没有考虑的,后来还是请朋友吃了一顿饭,获得了15天的药,共计5个疗程。

没想到服完第一个疗程就感觉到明显效果,脖子不僵硬,没有那么痛了,也不晕了,后来听话,按时按量服完了整个疗程后一个月,我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 我决定——将原来的网络营销工作辞了,我要用毕生时间来推广这款颈椎治疗的中药~因为我自己真真切切感受到了效果。 由于朋友和他叔叔都不懂营销,也不懂网络,所以只在本地的小县城里,靠口碑相传进行销售,即使这样,几年时间也积累了1300多个客户~ 这么好的中药,我不能让它埋没在这小县城,我要将它通过网络推广出去,让更多的人受益,很快我就和我朋友达成了合作,我负责网络销售,他负责生产和管理~ 之前中药是需要熬制的,不适合班族,后面我们做了改进,将药材打磨成粉,改成像茶叶包一样,进行沸水冲泡,这样药效没减,也又卫生,又方便! 因为我一直从事网络营销工作,所以我非常懂得顾客的心理~因此,这一次我打造以免费赠药的形式来展开网络推广~因为我要做的不是一次买卖,而是让你心甘情愿的付费给我们,并且让你心甘情愿的帮我们做宣传~这是我对此中药的自信~

研读桂枝汤心得

研读桂枝汤心得 □ 王业龙 《伤寒论》桂枝汤,人们首先联想到的是主治太阳中风证。殊不知,桂枝汤“立法,从脾胃以达营卫,周行一身。营表里,调阴阳,和气血,通经脉,非攻伐,非补助,而能使窒者通,逆者顺,格者和。是故无论内伤外感,皆可取法以治之,要在因宜制裁……由此权衡变化而推而广之,则全论诸方之法,皆可一意贯之,而治之之法,亦不外乎此矣”(《伤寒本旨》)。 方本解肌,不是发汗剂 《伤寒论》中,用桂枝汤解表的条文共21条。若仔细读之,便可省悟到,仲景用桂枝汤解表时,在服药方法上有特殊的要求:一要“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二要“温覆令一时许”(适当地加盖衣被,约2小时)。如此而达到“遍身絷絷,微似有汗”之目的。诸如《金匮要略》治柔痉的栝楼桂枝汤、治黄汗的桂枝加黄芪汤等方皆同,这是因为桂枝汤不是发汗剂而是解肌剂。解肌与发汗不同,二者不能混为一谈,这直接关系到如何正确认识桂枝汤。 桂枝汤以芍药为君,臣以苦酸微寒而具补敛之性的芍药,更佐以大枣,与麻黄汤以麻黄为君,伍杏仁之制迥然有别。麻黄汤开泻皮毛而峻汗无补,桂枝汤调和营卫而解肌。李时珍言:“麻黄通彻皮毛,故专于发汗而寒邪散,肺主皮毛,辛走肺也。桂枝透达营卫,故能解肌而风邪去。脾主营,肺主卫,甘走脾,辛走肺也。”李氏对麻桂之辨,亦可见麻黄汤发汗与桂枝汤解肌之一斑。仲景强调:“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服之。常须识此,勿令误也。”解肌之剂,若用于解表就必然要借谷气与温覆“以助药力”,方可汗出病愈。这就是桂枝用于治表时,在服药方法上有其特殊要求所在。 和脾胃 《金匮要略·妇人妊娠脉证并治第一》:“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名妊娠,桂枝汤主之。于法六十日当有此证。”这是用桂枝汤原方来调和脾胃,以治妊娠恶阻的实例。仲景在文中注明“无寒热名妊娠”六字,以说明本证并没有发热恶寒等表证,而是用桂枝汤治妊娠恶阻。 滋补气血 桂枝汤中,以桂枝和芍药为主要药物。《神农本草经》言桂枝:“主咳逆上气,结气喉痹,吐利,利关节,补中益气”,谓芍药:“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由此可知,桂枝和芍药皆有益气之能,桂枝辛甘温属阳,为气分药,芍药酸苦微寒属阴,为血分药。两药等量用之,阴阳相济,气血相和,通敛相适,大可滋壮气血而补虚。《伤寒论》第62条:“发汗,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这是无表邪、表证的气血营阴不足之正虚身痛证。仲景仍取桂枝汤加以变通,可见桂枝汤本具有补益气血之能。用此方治周身疼痛,或全身关节疼痛,但无红肿,无明显寒热之象,而见舌淡,脉沉无力之人。 燮理阴阳 桂枝汤可调和营卫,而调和营卫之义,大而言之,即是调和阴阳,调和气血。《金匮要略》血痹虚劳脉证治:“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眩发落,脉虚极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之

两句话就可治疗颈椎病

两句话就可治疗颈椎病 你知道吗两句话就可治疗颈椎病 颈椎病实在让人烦恼,头晕、视力模糊、脖子酸痛、耳鸣……有位长期用计算机有颈椎病的博士,发明了一句话体操,这个一句话体操,还真治好了他的颈椎病,治好颈椎病就这么简单。 治好颈椎病第一句话 你拍一,我拍一,一直拍到七十七 就是右手拍左肩,左手拍右肩,能伸多远伸多远,一直拍到七十七次。这个动作,如果是年轻人,从后面拍更好。老人从上面拍也行。这样做,血液马上流畅。 治好颈椎病的第二句话

深呼吸,下蹲起,10点10分去看戏 深呼吸,一种叫胸式呼吸,一种叫腹式呼吸。我们平时呼吸,每一次吸入呼出空气500毫升,一次深呼吸就有2500毫升~3000毫升。这个深呼吸,一次就有7~8次平时呼吸的量。更重要的不仅是氧气多7~8倍,而且横膈膜一下降,胃、肝、脾、肠等得到温和按摩,改善肠胃功能,什么胆石癌。胆结石全没有了,还能保护内脏。 下蹲起就是站起来再下蹲,蹲下去再站起来,要做够5~10次,渐渐做够15~20次。人在下蹲站起的时候,对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是最好的锻炼。以后你突然一下站起来就没事了,头晕头疼脑袋发蒙也没有了。

什么是“10点10分”去看戏呢? 双臂向身体两侧伸开,和地面平行,类似钟表9点15分时时针与分针的位置;然后双臂同时向10点10分的位置抬起,再回落9点15分的位置。重复这个动作,连续做20~30次。腰肌、背肌、胸肌、颈部肌肉都得到锻炼。 什么是叫"去看戏"呢?小时候在农村,墙很矮,隔壁在演戏,你想看戏的话就得把脚踮起来,伸长脖子。保持这个姿势几秒钟,之后再反复去做,这样做以后肩部、上肘、颈部、脚部肌肉都能得到锻炼。 听说这位有颈椎病的博士做了一个月,基本告别计算机,打计算机做事脖子都很舒服,不愧是"牛人一句话治好颈椎病"。 30岁之后必须知道:颈椎病的六大“伪装” 伪装一:高血压颈椎病容易被高血压掩盖,患者往往更关注高血压,但事实上,骨质刺激交感神经,导致颈椎病引起血压升高或降低。而且,与单纯的高血压病人不同,有的颈椎病患者还常常伴有颈部疼痛、上肢麻木等现象。 伪装二:心绞痛或胸膜炎由于颈椎增生的部位压迫了第6、7颈椎的神经根,在这种情况下,病人会感觉一侧乳房或胸大肌有疼痛感,而这个疼痛位置与心脏过近,容易被误认为心绞痛或胸膜炎。 伪装三:脑动脉硬化或小脑疾患由于增生的骨质压迫椎动脉,患者会在行走中因突然扭头、身体失去支持而摔倒,容易被误诊为脑动脉硬化或小脑疾病。 伪装四:食道癌部分患者可能会感觉咽部发痒,有异物感,后来逐渐发展为吞咽困难,并且时轻时重。患者可能会怀疑是食道癌。建议这种情况可以先以通过喉镜、胃镜排除,再行CT扫描诊断颈椎病。 伪装五:下肢瘫痪或排便障碍由于脊髓的椎体侧束神经受到压迫、刺激,患者可以出现肢体和排便问题。如一侧肢体感到麻木,排便不畅等等。

痹病论治朱良春

痹病论治 朱良春 朱良春,生于1917年,江苏镇江人。早年拜孟河御医世家马惠卿先生为师。继学于苏州国医专科学校,并于1938年毕业于上海中国医学院,师事章次公先生,深得其传,从医已66载。历任南通市中医院首任院长,中国中医药学会理事暨江苏省分会副会长,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会委员,江苏省政协常委暨南通市委员会副主席,南通市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等职。现任南通市中医院首席技术顾问、主任医师,中国癌症研究基金会鲜药研制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南京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及长春中医学院客座教授,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技术顾问,沪、港、台当代中医技术中心顾问,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常务理事,新加坡中华医学会专家咨询委员、中医教材顾问委员会委员等职。1987年12月国务院批准为“杰出高级专家”,1990年家确认为首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朱良春教授是全国著名中医内科学家,治学严谨,医术精湛,对内科杂病的诊治具有丰富的经验,先后研制了“益肾竭痹丸”、“复肝丸”、“痛风冲剂”等中药新药,获部、省级科技奖。主要学术著作有《虫类药的应用》、《章次公医案》、《医学微言》等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170余篇。先后应邀赴日本、

新加坡、法国、马来西亚等国做学术演讲。 1痹证之概念 痹乃闭阻不通之意。痹证是由于人体正气不足,腠理疏豁,风、寒、湿、热等外邪袭人,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或变生痰浊、瘀血等邪,留滞于筋骨与关节,导致肢体疼痛、重着、麻木、曲伸不利或关节肿大、僵直、畸形,甚则肌肉萎缩或累及脏腑的一类病证。也就是说,痹证不是一个病,而是一类疾病的总称。 现代医学风湿免疫病(包括结缔组织病及关节和关节周围软组织疾病)中的一些病可属于痹证范畴,如风湿热、风湿性多肌痛、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皮肌炎、干燥综合征、狼疮、增生性脊柱炎、肩关节周围炎、坐骨神经痛等。 2.痹证之分类和名称 痹证是一类疾病的总称,有关此类病证的名称在中医文献中记载颇多,依照不同的命名方式可将其分为以下几类:(1)以病邪性质命名类:风痹、寒痹、湿痹、风湿痹、风寒湿痹、热痹、湿热痹、燥痹等。 (2)以病状特征命名类:行痹、痛痹、着痹、痛风、白虎历节、鹤膝风、尪痹等。 (3)以发病部位命名类:皮痹、肌痹、筋痹、脉痹、血痹、骨痹、肩痹、历节、周痹等。

小柴胡汤临床应用心得之欧阳光明创编

小柴胡汤临床应用心得 欧阳光明(2021.03.07) 小柴胡汤最早见于《伤寒论》,为少阳之良方。临床应用非常广泛,疗效显著,因此,一直沿用至今。少阳病症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嘿嘿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眩为主要脉证。本证因为邪入少阳经,位居于半表半里,正邪纷争,外与阳争为寒,内与阳争而为热,故寒热往来,是少阳病的特征性发热。按少阳经脉的巡行规律,证见经脉不利。口苦、咽干、目眩、胸胁苦满、心烦喜呕,枢机不利,脉眩细,是少阳病的主脉。这些都是少阳病的主要表现,所以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调畅气机,调和肝脾,调和气血的功效,治疗以少阳经脉病症表现为主的病症。 小柴胡汤的组成: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甘草、生姜、大枣等七味中药组成。方剂的组成:柴胡为轻清升散,疏邪透表之少阳解表专用药。黄芩、清少阳相火,一散一清共解少阳之邪,半夏和胃降逆,散结消痞。参甘为佐,扶正祛邪,又清里而防邪入,如此配合,具有清热解表,调和肝脾,补需扶正之功效。是和法的代表方。 1、小柴胡汤是解表剂 张仲景《伤寒论》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伤寒论指外感,只要是外感风寒之邪,风寒之邪袭表,已阳郁闭,营己不和,正邪和争余表,恶寒发热,重者为太阳伤寒,轻者

为太阳中风。伤寒永麻黄汤为主之,中风永桂枝汤为主之,重在发汗解表,若邪热结于少阳,并在半表半里,寒热往来,永小柴胡汤解表和里,重在清解邪热,若经大经传变,变为阳明腑实证,就会选用通腑泄热的承气汤。在临床应用中,将小柴胡汤用于解表不伤正的退热剂,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单用于治疗发热的疾病时,柴胡的量压迫用足,最少用20g以上。 2、小柴胡汤是和解剂 小柴胡汤作为和解剂,从广义的和法去认识具有和解治疗作用,祛除寒热,调其偏胜,,扶其不足的治疗原则。后进医家在注解小柴胡汤时多以和解剂论之。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和法是八法之一,是指通过和解的治法,如和解枢机,调和营卫,调和脾胃,调和升降,调和内外等,达到治疗的目的。小柴胡汤是和解少阳之方,少阳为三阳之枢,为气机枢转之要,正邪分手之地,故治少阳病以和解法,使枢机和畅,三焦通利,病邪得除,正气得复,脏腑安和,疾病可愈。外感风寒病的和法是指和解法,重在祛邪,如《伤寒论》上角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然汗出而解。 内伤杂病永小柴胡汤的适应症:用于肝胆郁热,如胸胁苦满或痛,口苦咽干者,用小柴胡汤去人参,角消食导滞之品郁金,鸡内金等,发热重者,重用柴胡。用于肝脾不调之症,如胁腹胀满,含则胀甚,纳谷不香,情志不畅,大便不爽等症,用小柴胡汤去黄芩,肝郁加香附与川芎滋肝。脾虚加白术,茯苓以健脾,中阳不振加干姜。用于肝气郁结的更年期综合症,取小柴胡汤之调和阴阳的作用。更年期综合征,是肾之虚衰。肾属水,肝属木,水不灌木,

最新针灸类治疗仪器临床试验规范(版)

中医针灸类治疗仪器临床试验规范(2009 版) 根据《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办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令第16 号)和《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规定》(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令第 5 号)(以下简称《规定》)的要求并结合中医针灸类治疗产品的特点,为指导该类产品临床试验方案的制定和规范技术审查工作,特制定本规范 一、规范适用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管理类别为H—6827的中医针灸类治疗仪器。 凡有附带功能的仪器(如:附带处方功能),其附带部分另行规定。 二、中医针灸类治疗仪器的定义 中医针灸类治疗仪器是以中医针灸经络理论为基础,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对人体经络穴位进行探测或通过刺激产生相应的生物效应,有助于临床治疗的仪器设备的统称。 注:自创穴位、经络等不符合中医传统理论的应提供充分科 学证据。

三、仪器命名 仪器名称应体现该仪器的技术特征,作用方法和途径,命名规范为:仪器名称=技术特征+途径/方法+“治 疗仪”/“针刺仪。”如“激光穴位治疗仪”、“电热针穴位治疗仪”、“红外炙(治)疗仪”等。 四、临床试验设计 (一)不同分类的临床试验要求 1.利用针灸原理开发的新的针灸类器械或在原针灸治疗仪器基础上扩大适应症:应证明其对特定疾病、证候或症状的治疗优于传统针灸治疗,或非劣于传统针灸治疗,但同时具有临床应用价值的优势。 2.在原针灸治疗仪器基础上,以提高疗效或安全性为目的改进的针灸类器械:应证明其疗效或安全性能优于改进前的器械。 3.开发与已上市仪器功能主治相同的仪器:应通过临床试验验证该仪器非劣于已上市的仪器或具有同样的安全性、有效性。 二)关于临床试验方案的设计 1.应在以中医针灸经络理论为基础的指导下进行科学设计, 能够说明仪器疗效和安全性,试验设计应有充分的科学依据。 2.试验开始前,申请人与研究者共同制定临床试验方案,该

名医周琦经验方

周琦老师常用方剂总结唐世球周琦为安徽省名老中医,安徽省首批跨世纪人才“268”计划导师,安徽省师带徒导师,在皖北地区享有崇高声誉。现将其常用方剂总结如下。 1.加味一阴煎 功效:滋阴润燥,清热利咽 主治:咽炎,喉源性咳嗽 方药:生熟地各20g 麦冬15g 白芍15g 丹参30g 怀牛膝12g 合欢皮20g 郁金12g 香附12g 按:朱丹溪云“阴虚火旺之人,津液生痰不生血”,阴虚火旺则咽干咽痛,生痰则咳嗽咳痰,痰凝气滞血瘀则咽喉如有物梗,咽喉后壁则生结(滤泡增生),累累如串珠。本方以生熟地、麦冬、白芍滋阴祛病之源,丹参、牛膝活血,香附、郁金、合欢皮理气解郁。全方起滋阴清热、理气化瘀、活血散血作用。对咽炎、喉源性咳嗽证属阴虚火旺、痰瘀阻滞者颇具效果。若咽喉后壁滤泡较多者加玄参、浙贝母、生牡蛎;咽痛加青果10g,桔梗12g,甘草10g;声音嘶哑加诃子10g,胖大海5g,木蝴蝶8g。 2.五号方 功效:健脾化湿,清热排毒 主治:慢性乙型肝炎 方药:黄芪30g 黄柏12g 制大黄9g 贯众30g 垂盆草30g 叶下珠30g 虎杖15g 蚕沙15g 按:本方为周师自拟方,为治疗乙肝常用方。周师认为:通过现代药理研究,对乙肝表面抗原有抑制作用的中药有:大黄、黄柏、贯众、蚕沙、虎杖、叶下珠等,其中大黄作用最强。以上药物临床疗效较佳。,但需辨证加减。 ①转氨酶升高加败酱草30g,金钱草30g,五味子10g,湿象不显去蚕沙,因其性偏燥; 垂盆子、五味子有反跳现象,应适当延长治疗期。 ②球蛋白、谷酰胺转肽酶升高表明病情向慢性转变,活血化瘀药物有治疗作用,常用当 归10个,丹参30g,桃仁15g,大黄9g,土鳖虫6g等。 ③白蛋白降低、白球比倒置表明肝脏合成白蛋白功能降低,可加四君子汤,重用人参 10g,焦白术25g,配适量广陈皮可补而不滞。 ④高胆红素血症、皮肤黄染、瘙痒表明肝细胞炎症水肿、变性坏死,导致胆红素合成、 排泄障碍,,可重用赤芍30-40g,皮肤黄染加茵陈蒿汤,皮肤瘙痒加生地、丹皮、赤芍、大蓟、白鲜皮、蝉蜕等。 ⑤肝脾肿大可用香砂六君子汤加桃仁、大黄、土鳖虫(下瘀血汤)和鳖甲煎丸交替服用, 转氨酶、胆红素均高时可口服五味子糖浆。 3.降压汤 功效:清热平肝,散瘀降压 主治:高血压症 方药:决明子30g 夏枯草30g 钩藤18g后下丹皮10g 按:凡血压升高的病人,或服降压药而血压控制不理想的病人,可用此方加减治疗,对肝阳亢、肝火旺者,临床有较好疗效。伴水肿可加汉防己,伴肢麻、半身不遂可加臭梧桐20g,伴头疼、耳鸣、颈项强痛可加葛根30g,伴腰膝酸痛加桑寄生30g,伴失眠加莲子芯5g。 4.祛斑汤 功效:养血活血,祛斑排毒

中医师承跟师心得03

跟师心得 ---小柴胡汤临床应用心得小柴胡汤最早见于《伤寒论》,为少阳之良方。临床应用非常广泛,疗效显著,因此,一直沿用至今。少阳病症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嘿嘿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眩为主要脉证。本证因为邪入少阳经,位居于半表半里,正邪纷争,外与阳争为寒,内与阳争而为热,故寒热往来,是少阳病的特征性发热。按少阳经脉的巡行规律,证见经脉不利。口苦、咽干、目眩、胸胁苦满、心烦喜呕,枢机不利,脉眩细,是少阳病的主脉。这些都是少阳病的主要表现,所以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调畅气机,调和肝脾,调和气血的功效,治疗以少阳经脉病症表现为主的病症。小柴胡汤的组成: 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甘草、生姜、大枣等七味中药组成。方剂的组成: 柴胡为轻清升散,疏邪透表之少阳解表专用药。黄芩、清少阳相火,一散一清共解少阳之邪,半夏和胃降逆,散结消痞。参甘为佐,扶正祛邪,又清里而防邪入,如此配合,具有清热解表,调和肝脾,补需扶正之功效。是和法的代表方。 1、小柴胡汤是解表剂张仲景《伤寒论》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伤寒论指外感,只要是外感风寒之邪,风寒之邪袭表,已阳郁闭,营己不和,正邪和争余表,恶寒发热,重者为太阳伤寒,轻者为太阳中风。伤寒永麻黄汤为主之,中风永桂枝汤为主之,重在发汗解表,若邪热结于少阳,并在半表半里,寒热往来,永小柴胡汤解表和里,重在清解邪热,若经大经传变,变为阳明腑实证,就会选用通腑泄热的承气汤。在临床应用中,将小柴胡汤用于解表不伤正的退热剂,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单用于治疗发热的疾病时,柴胡的量压迫用足,最少用20g以上。 2、小柴胡汤是和解剂小柴胡汤作为和解剂,从广义的和法去认识具有和解治疗作用,祛除寒热,调其偏胜,,扶其不足的治疗原则。后进医家在注解小柴胡汤时多以和解剂论之。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和法是八法之一,是指通过和解的治法,如和解枢机,调和营卫,调和脾胃,调和升降,调和内外等,达到治疗的目的。小柴胡汤是和解少阳之方,少阳为三阳之枢,为气机枢转之要,

中医针灸类治疗仪器临床试验规范

中医针灸类治疗仪器临床试验规范 (2009版) 根据《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办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令第16号)和《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规定》(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令第5号)(以下简称《规定》)的要求并结合中医针灸类治疗产品的特点,为指导该类产品临床试验方案的制定和规范技术审查工作,特制定本规范 一、规范适用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管理类别为Ⅱ-6827的中医针灸类治疗仪器。 凡有附带功能的仪器(如:附带处方功能),其附带部分另行规定。 二、中医针灸类治疗仪器的定义 中医针灸类治疗仪器是以中医针灸经络理论为基础,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对人体经络穴位进行探测或通过刺激产生相应的生物效应,有助于临床治疗的仪器设备的统称。 注:自创穴位、经络等不符合中医传统理论的应提供充分科学证据。

三、仪器命名 仪器名称应体现该仪器的技术特征,作用方法和途径,命名规范为:仪器名称=技术特征+途径/方法+“治疗仪”/“针刺仪”。如“激光穴位治疗仪”、“电热针穴位治疗仪”、“红外炙(治)疗仪”等。 四、临床试验设计 (一)不同分类的临床试验要求 1.利用针灸原理开发的新的针灸类器械或在原针灸治疗仪器基础上扩大适应症:应证明其对特定疾病、证候或症状的治疗优于传统针灸治疗,或非劣于传统针灸治疗,但同时具有临床应用价值的优势。 2.在原针灸治疗仪器基础上,以提高疗效或安全性为目的改进的针灸类器械:应证明其疗效或安全性能优于改进前的器械。 3.开发与已上市仪器功能主治相同的仪器:应通过临床试验验证该仪器非劣于已上市的仪器或具有同样的安全性、有效性。 (二)关于临床试验方案的设计 1.应在以中医针灸经络理论为基础的指导下进行科

自己如何治疗颈椎病

自己如何治疗颈椎病 颈椎病由于长期慢性劳损,成为名副其实的白领职业病。亡羊补牢永远比不上未雨绸缪,与其等到颈椎受伤,再去接受长期繁琐的治疗,还不如先发制人,主动出击,让颈椎受到我们的精心照顾,不发生事故。 治好颈椎病方法: 1、低头作业一小时之内,要起身活动一会,做头及双上肢的前屈、 后伸及旋转运动,既可缓解疲劳,又能使肌肉发达。 2、另外长期伏案工作的,应定时改变头部体位, 按时做颈肩部肌肉的运动锻炼。 3、高枕使头部前屈,增大下位颈椎应力,有加速颈椎退变的可能。 4、不要偏头耸肩,谈话、看书时要正面注视,保持脊柱的正直。 5、避免头颈负重物,避免过度疲劳,坐车时不要打瞌睡。 6治好颈椎病牛人第一句话你拍一,我拍一,一直拍到七十七就是右手拍左肩,左手拍右肩,能伸多远伸多远,一直拍到七十七次。这个动作 如果是年轻人,从后面拍更好。老人从前面拍也行。这样做,马上血液循环就好。

7治好颈椎病牛人第二句话深呼吸,下蹲起,10点10分去看戏 深呼吸,一种叫胸式呼吸,一种叫腹式呼吸。我们平时呼吸,每一次吸入呼出空气500毫升,一次深呼吸就有2500毫升~3000毫升。这个深呼吸,一次就有7~8次平时呼吸的量。更重要的不仅是氧气多了7~8倍,而且横膈膜一下降,胃、肝、脾、肠等得到温和按摩,改善肠胃功能,什么胆结石全没有了,还能保护内脏。 下蹲起就是站起来再下蹲,蹲下去再站起来,要做够5~10次,渐渐做够15~20次。人在下蹲站起的时候,对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是最好的锻炼。以后你突然一下站起来就没事了,头晕头疼脑袋发蒙也没有了。 什么是10点10分去看戏呢?双臂向身体两侧伸开,和地面平行,类似钟表9点15分时时针与分针的位置;然后双臂同时向10点10分的位置抬起,再回落9点15分的位置。重复这个动作,连续做20~30次。腰肌、背肌、胸肌、颈部肌肉都得到锻炼。 什么叫“去看戏”呢?小时候在农村,墙很矮,隔壁在演戏,你想看戏的话就得把脚踮起来,伸长脖子。保持这个姿势几秒钟,之后再反复去做,这样做以后肩部、上肘、颈部、脚部肌肉都能得到锻炼。 听说这位有颈椎病的博士做了一个月,基本告别颈椎病,打电脑做事脖子都很舒服,不愧是“牛人一句话治好颈椎病”;;朋友们,赶紧操练起来吧! 8举头望月:人站立,双脚与肩膀,低头探海:双手叉腰,头尽力向

国医大师张学文临证用药心得

国医大师张学文临证用药心得 编者按:国医大师张学文教授在50余年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对疑难病的诊治用药更有自己独特的体会,本版从今起将其运用黄芪、水蛭、牛膝、三棱、鹿衔草、山楂、三七、益母草、黑木耳、豨莶草的经验陆续刊出,以飨读者。 黄芪是临床应用最广的一味补气中药,几千年来被广泛地用于多种病证的治疗,而且其作用不断有新的发现,所治病证也越来越多。 补气升阳用广效良 关于黄芪之甘温补气升阳,《神农本草经》即有类似记载。药理研究发现,其有类性激素作用和兴奋中枢神经系统,提高免疫功能的作用,因此应用很广,也确有很好的疗效。张学文应用黄芪几十年,体会到此药的补气作用和升阳作用非常显著,如辨证准确,配伍得当,往往可以收到理想效果。 补气疗虚主治久病元气虚损,身体羸弱之少气懒言,语言低弱,四肢疲乏,精神不振等。此时常与人参等配伍。古人认为,黄芪善补肌表气虚,人参善补五脏之气,两药合用,则内外表里气虚皆补,适用于元气虚损较重者。如保元汤、十全大补汤等均是参、芪并用,补力强劲。 补气健脾黄芪补气,尤长于补中益气。脾胃气虚,疲乏无力,四肢倦怠,食少便溏或泄泻者,炙黄芪配伍白术、茯苓、党参、山药等,有很好的益气健脾作用。如古之名方补中益气汤、黄芪健中汤等。 补气生血黄芪补气为主,而气血同源,故可用于气虚兼血虚之证,通过补气而生血。适用于劳倦内伤之肌热面赤,脉洪大而虚或血虚头昏头晕者。常配伍当归,如当归补血汤,也可配伍桂圆肉、鹿角胶、鸡血藤、阿胶等补血药。 补气摄血用于气虚不摄之便血、崩漏、月经过多等。常配伍人参、白术、桂圆肉、当归等,如归脾汤。 补气助阳气虚日久,常兼阳虚。黄芪甘温,如配伍附子、肉桂等,可用于气阳两虚之证。如再造散即益气助阳兼解表证之方,黄芪在方中可补元气,固肌表,助药势,有助于驱邪外出。 补气升阳黄芪补气,味薄而主升清,本身就有一定升提清阳作用,如配伍人参、白术、柴胡、升麻之品,则可升发脾胃清阳,主治中气下陷之久泄、脱肛、胃下垂、子宫脱垂等清阳下陷之证,如补中益气汤、升陷汤。 补气生津对气阴两伤、气化不行之消渴,亦可用黄芪之补气作用,敷布津液而治消渴,如玉液汤。

针灸疗法

针灸疗法 针灸疗法(Acupuncture),即利用针刺与艾灸进行治疗,起源于新石器时代。“针”即针刺,以针刺入人体穴位治病。它依据的是“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辨证原则,进针后通过补、泻、平补平泻等手法的配合运用,以取得人体本身的调节反应;“灸”即艾灸,以火点燃艾炷或艾条,烧灼穴位,将热力透入肌肤,以温通气血。针灸就是以这种方式刺激体表穴位,并通过全身经络的传导,来调整气血和脏腑的功能,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病保健”的目的。针灸因为易学易用,已经在现代家庭医疗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了。 根据中国传统医学,健康的身体取决于一种极其重要的能量循环,这就是身体中的“气”。这种能量存在于全身的脉络中(十二经),穴位便坐落在这些脉络之上。当一个器官过渡活跃或是机能减退的时候,能量的循环则变得不正常。经脉当中产生了一个堵塞的地方,必须将之打通。所以通过针刺则可以治疗病患,使脉络的循环恢复正常。 常用的针灸疗法,包括针刺法、灸法和其他针法。“针”是指“针刺”,是一种利用各种针具刺激穴位来治疗疾病的方法。“灸”是指艾条,是一种用艾绒在穴位上燃灼或熏慰来治疗疾病的方法。针灸具有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的作用。 1 疏通经络 疏通经络的作用就是可使淤阻的经络通畅而发挥其正常的生理作用,是针灸最基本最直接的治疗的作用。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运行气血是其主要的生理功能之一。经络不通,气血运行受阻,临床表现为疼痛、麻木、肿胀、瘀斑等症状。针灸科选择相应的腧穴和针刺手法及三棱针点刺出血等使经络通畅,气血运行正常。 2调和阴阳 针灸调和阴阳的作用就是可使机体从阴阳失衡的状态向平衡状态转化,是针灸治疗最终要达到的目的。疾病发生的的机理是复杂的,但从总体上可归纳为阴阳失衡。针灸调和阴阳的作

治疗颈椎病按这个穴位最有效

治疗颈椎病按这个穴位最有效 颈椎病对于很多人来说十分熟悉,出现颈椎病不仅会影响到正常工作和生活,也会容易出现颈椎疼痛,影响睡眠等,而治疗颈椎病有很多种方法,可以通过穴位疗法进行治疗,穴位疗法治疗颈椎病是中医传统治疗方法,是采用不同的手法进行点穴来控制颈椎病的发展以及改善,可以按摩颈椎穴位,可以有效缓解颈椎疼痛,还可以使颈椎病达到恢复健康的目的,同时也可以配合颈部运动疗法进行治疗。 ★颈椎按摩 颈椎按摩即是通过采用适当的按摩手法,刺激人体的

特定部位,以疏通经络、运行气血,从而达到预防颈椎病或促使患者颈椎康复目的的治疗方法。在颈椎病的保守治疗中,颈椎按摩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治疗方法。 ★按摩手法 ★推法 ★手法:用指、掌、肘部等着力,在一定的部位上进行单方向的直线运动,称为推法。操作时指、掌、肘等要紧贴体表,缓慢运动,力量均匀、渗透。

★作用:具有消积导滞、解痉镇痛、消瘀散结、通经 理筋的功能,可提高肌肉兴奋性,促进血液循环。 ★拿法 ★手法:用大拇指和食、中两指,或用大拇指和其余四指作相对用力,在一定部位和穴位上进行一紧一松的捏提,称为拿法。力量应由轻而重,连续而有节奏,缓和而连贯,接触点在指腹而不应在指尖,腕部放松。

★作用★:拿法刺激较强,常配合其他手法用于颈项、肩部和四肢等部位,具有祛风散寒、舒筋通络、缓解痉挛、消除肌肉酸胀和精神疲劳的作用,在颈椎按摩中应用较多。 ★捏法 ★手法:用大拇指和食、中两指,或用大拇指和其余四指相对用力挤压肌肤,称捏法,用力要求均匀而有节律。 ★作用:具有舒筋通络、行气活血、调理脾胃的功能,常用于头面、腰背、胸胁及四肢部位。

加味蠲痹汤内外合治法治疗急性痛风12例

加味蠲痹汤内外合治法治疗急性痛风12例 发表时间:2016-06-01T15:21:24.750Z 来源:《健康世界》2016年第3期作者:周迪李姗珊张瑞蔡浙毅(通讯作者)[导读] 余师从蔡教授近两年,两年来本方先后加减先后治疗痛风数十例,疗效颇为满意。 上海市嘉定区中医医院上海 201899 关键词:蠲痹汤;痛风;内外合治 加味蠲痹汤为上海嘉定区中医医院副主任医师蔡浙毅副教授根据二十余年临床经验,在古方《蠲痹汤》的基础上加减化裁,结合现代中药药理学临床研究,精心配伍而成。此方用于治疗高尿酸血症及尿酸盐结晶、沉积所致的特征性急性关节炎、痛风石、间质性肾炎、严重者是关节畸形及功能障碍,肾结石后期并发肾衰,动脉硬化,冠心病,脑血管意外。余师从蔡教授近两年,两年来本方先后加减先后治疗痛风数十例,疗效颇为满意,先将2014年以来保存的该方治疗痛风12例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12例均为男性,年龄27-71岁,平均45岁。本组12例均符合199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RA)提出的痛风诊断标准[1]。病程1年以下7例,1-2年3例,2年以上者2例。 1.2治疗方法基本方:该方以独活、土茯苓、绵萆薢为君药,秦艽、防己、桑枝、山慈菇、蚕砂为臣,佐以丝瓜络、透骨草、千年健、海风藤、当归、川芎、广木香,生甘草调和诸药。有红肿疼痛加稀敛草,徐长卿,地龙,全蝎,蜈蚣,延胡索,五灵脂;关节疼痛加:石菖蒲,车前子,苍术,僵蚕;血瘀加丹皮,赤芍;散瘀消肿:三妙丸,六轴子,闹羊化;浮肿加白芥子,僵蚕,象贝,海蛤壳,牛胆星;痰瘀深入骨髓、结节加穿山甲,蜂房,骨碎补,肉苁蓉。辨明寒热寒性药物:寒水石,知母,虎杖,忍冬藤;热性药物:川乌,草乌,附子,桂枝。服法:每日1剂,煎取400ml,分早晚2次口服。药渣加温水后于患处浸泡,每天20分钟,一般以1周为1疗程。 1.3治疗结果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评定疗效。显效(疼痛消失,尿酸下降)8例;好转(疼痛减轻,尿酸不变)4例;无效(疼痛持续,尿酸不变),总有效率达100%。疗程最短者1剂即显效,疗程最长者1年无疼痛发作,痛风石消失,肾功能明显改善。 1.4病案举例:夏某某,男,61岁,已婚,保安。2015年6月19日就诊。有痛风、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病史10余年,血压130/95mmHg,查尿酸600.5umol/L,甘油三酯6.83mmol/L。近日由于饮食高粱厚味后出现右足第一跖趾关节、左手关节红肿疼痛,胃纳可,形体肥胖,苔白腻,脉弦。中医诊断为痛风病,证属:痰浊阻滞夹有血瘀证,治拟化痰活血,泄浊化瘀,处方:独活10g 绵萆薢30g 土茯苓20g 秦艽10g 汉防己10g 桑枝30g 山慈菇10g 蚕砂包10g 丝瓜络10g 络石藤10g 海风藤10g 稀敛草10g 透骨草10g 千年健10g 接骨木10g 黄柏10g 泽泻10g 甘草5g 药渣加温水后于患处浸泡,每天20分钟,服用1周后关节疼痛消失,加广郁金15g 威灵仙15g 虎杖15g 服用2周出现口干,腰酸,无关节疼痛,加北沙参24g 川石斛30g 川牛膝12g 此后该方加减持续服用3月,关节疼痛未再发作,复查尿酸419umol/L。 2体会 痛风是因饮食失宜,脾肾不足,外邪痹阻,痰瘀沉积于关节周围,以第一跖趾关节、足背、足跟、踝、指、腕等小关节红肿剧痛反复发作,关节畸形,形成“痛风石”为主要表现的肢体痹病类疾病。痛风病人随着年龄增加而增多,大多有阳性家族史。病人多身体肥胖,平日多饮酒,内经有云:“高粱厚味,足生大疔。关节炎发病多发于四肢末梢,日久见痛风,伴石淋,中医为“关格、癃闭”。痛风的中医病因病理:浊毒瘀滞,治则:分清泌浊,活血化瘀,行气导滞。病机:脾肾分清泌浊,代谢失常,脾失健运,升清降浊无极,肾失气化,分清泌浊失司。浊毒内生,滞留血中,受血散播,痛风性关节炎。痛风病位在脾肾两脏,浊毒生于内,先天禀赋不足,脏气衰竭,食高粱厚味,清浊代谢紊乱最为突出。方中独活:味辛、苦,性微温。入肾,膀胱经,功效:祛风除湿,通痹止痛。土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肝、胃经,功效:清热解毒。土茯苓始载于《名医别录》,具有除湿、解毒、利关节的功效。吴丽明等[3]从土茯苓中提取的落新妇甙,能明显增加大白鼠的排尿总量,且有剂量一反应关系,给药后1小时能增加尿Na排出量,但对尿K的排出无影响。落新妇甙还能明显提高小鼠的热板痛阀值,对冰乙酸引起的内脏躯体疼痛有明显的镇痛作用。绵萆薢:味苦性平,功效:利水,祛风,利湿。入肾,胃经。 随着人们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的改变,饮食正越来越多地诱发痛风的发作,如进食大量含嘌呤和核酸的食物等。另外,饮酒、受寒、过度疲劳、精神紧张等都易诱发此病。第一,痛风病人应避免高嘌呤饮食,包括动物的胰、肝、脑、肾等内脏和沙丁鱼。肉、禽、鱼、贝壳类含嘌呤也较高,食物也应加以限制。蛋白质应以植物蛋白为主。鼓励多进食水果、蔬菜、豆类及奶制品,同时要尽量多饮水,使每日尿量保持在2000ml以上,促使尿酸排出体外。其次,也是很关键的一点便是痛风病人一定要严格戒酒,尤其是啤酒,戒酒对他们来说是件困难的事,所以见病情稍微好转,便又开始喝酒,认为少喝一点不会有什么事。这是非常不可取的,因为酒类尤其是啤酒,含有大量的嘌呤,会促使尿酸的生成,同时酒精在体内代谢产生乳酸,会减少尿酸的排泄,加重病情,或导致病情反反复复。因此,对痛风病人,一定要强调终身戒酒。 目前对痛风只能控制症状,无法根治。病人在治疗时一定要有决心并持之以恒,切不要因症状好转便擅自停药或又去喝酒。只要通过合理的药物治疗和长期耐心的饮食调节,多饮水,注意局部保暖,一定能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参考文献: [1]于盂学.现代风湿性痰病诊疗手册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362—363.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层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45. [3]吴丽明,张敏.土茯苓中落新妇甙的利尿和镇痛作用[J].中药材1995;18(12):627一630. 通讯作者:蔡浙毅嘉定区中医医院第三期中医工作室导师副主任医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