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教案唐代

合集下载

中国唐代文化教案大学课堂

中国唐代文化教案大学课堂

课时:2课时教学对象:大学本科生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唐代文化的背景、特点和主要成就;2. 培养学生对唐代文化的兴趣和审美能力;3. 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提高民族自豪感。

教学内容:一、唐代文化背景1. 唐代的政治、经济、军事状况;2. 唐代的文化政策;3. 唐代的社会风气和人文精神。

二、唐代文化特点1. 文学艺术:唐诗、唐宋八大家、唐三彩、唐代壁画等;2. 科技发明:火药、印刷术、指南针等;3. 历史人物: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等。

三、唐代文化成就1. 唐诗:诗歌创作的繁荣,成为我国诗歌史上的高峰;2. 唐宋八大家:散文创作的繁荣,影响深远;3. 唐三彩:陶瓷艺术的瑰宝,代表唐代工艺水平;4. 唐代壁画:壁画艺术的瑰宝,展现唐代社会风貌。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向学生介绍唐代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对唐代文化的兴趣;2. 提出问题:唐代文化有哪些特点?有哪些成就?二、唐代文化背景1. 讲解唐代的政治、经济、军事状况;2. 介绍唐代的文化政策;3. 分析唐代的社会风气和人文精神。

三、唐代文化特点1. 文学艺术:介绍唐诗、唐宋八大家、唐三彩、唐代壁画等;2. 科技发明:介绍火药、印刷术、指南针等;3. 历史人物:介绍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等。

第二课时一、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1. 回顾唐代文化背景、特点;2. 提问:唐代文化有哪些成就?二、唐代文化成就1. 唐诗:讲解唐诗的特点、代表作品及影响;2. 唐宋八大家:介绍唐宋八大家的散文创作,分析其特点及影响;3. 唐三彩:讲解唐三彩的制作工艺、艺术特点及代表作品;4. 唐代壁画:讲解唐代壁画的艺术特点、代表作品及影响。

三、总结与拓展1. 总结唐代文化的特点、成就;2. 引导学生思考:唐代文化对后世有哪些影响?3. 布置作业:以唐代文化为主题,撰写一篇短文。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唐代文化的了解程度;2. 学生对唐代文化的兴趣和审美能力;3. 学生对唐代文化成就的评价。

2024年中国古代文学教案唐代

2024年中国古代文学教案唐代

2024年中国古代文学教案唐代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古代文学》教材的第六章第二节,详细内容主要围绕唐代文学的发展及其特点。

具体包括唐代的诗歌、散文、传奇等文学形式,重点分析杜甫、李白、白居易等大家的作品,以及唐代文学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唐代文学的发展脉络及其特点,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学的认识和理解。

2. 通过学习唐代诗歌、散文等作品,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 引导学生体会唐代文学的精神内涵,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唐代文学的艺术特点及其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教学重点:杜甫、李白、白居易等大家的诗歌、散文作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中国古代文学》学习指南、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多媒体展示唐代著名画作《簪花仕女图》,引导学生从视觉艺术角度感受唐代文化的繁荣,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内容展示(15分钟)(1)简要介绍唐代文学发展背景。

(2)详细讲解杜甫、李白、白居易等大家的诗歌、散文作品。

(3)分析唐代文学的艺术特点及其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3. 例题讲解(10分钟)以杜甫的《春望》为例,分析其艺术手法和思想内涵。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结合所学,分析李白《将进酒》的意境和艺术特点。

5.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1. 唐代文学发展脉络2. 唐代文学艺术特点3. 杜甫、李白、白居易等大家作品4. 唐代文学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的意境和艺术手法。

(2)比较李白与杜甫的诗歌风格,谈谈你的看法。

2. 答案:(1)《赋得古原草送别》描绘了草原的壮美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离别之情。

艺术手法:运用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形象生动。

(2)李白诗歌风格豪放奔放,具有浪漫主义色彩;杜甫诗歌风格沉郁顿挫,关注社会现实。

唐代文学语文教案模板范文

唐代文学语文教案模板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了解唐代文学的历史背景和发展特点。

- 掌握唐代文学的主要流派和代表人物。

- 理解并欣赏唐代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和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 培养学生运用历史、文化知识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唐代文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道德修养。

二、教学重点1. 唐代文学的历史背景和发展特点。

2. 唐代诗歌、散文等主要流派和代表人物。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唐代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的内涵和艺术特色。

2. 运用历史、文化知识分析唐代文学作品的背景和意义。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播放唐代音乐、诗歌朗诵等视频,激发学生对唐代文学的兴趣。

2. 教师简要介绍唐代文学的历史背景和发展特点。

(二)讲授新课1. 唐代诗歌- 介绍唐代诗歌的主要流派: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山水田园诗等。

- 分析唐代诗歌的代表人物:李白、杜甫、白居易等。

- 以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为例,讲解诗歌的意境、艺术特色和表达技巧。

2. 唐代散文- 介绍唐代散文的主要流派:骈文、散文等。

- 分析唐代散文的代表人物:韩愈、柳宗元等。

- 以韩愈的《师说》为例,讲解散文的论证方法、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

(三)课堂讨论1.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唐代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的内涵和艺术特色。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3. 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成果,并对学生的观点进行点评。

(四)巩固练习1. 学生阅读唐代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

2.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唐代文学的作品赏析。

五、教学反思1. 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2. 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 引导学生运用历史、文化知识分析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唐代文学教案初中

唐代文学教案初中

唐代文学教案初中教案内容: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用教材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唐诗两首》,分别是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和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

二、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唐代诗歌的基本特点,提高文学素养。

2. 能够理解并背诵两首唐诗。

3.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激发学生对唐代文化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唐代诗歌的韵律、意境和修辞手法的理解。

2. 重点:诗句的翻译和背后的文化内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学生课本、练习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引入:以唐代的壁画和音乐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入唐代的文化氛围。

2. 讲解:对两首诗的背景、作者、诗句进行详细讲解,解释诗句中的难点词汇。

3. 讨论:分组讨论诗句的意境和修辞手法,分享学习心得。

4. 练习:随堂练习,翻译诗句,理解背后的文化内涵。

六、板书设计:1. 王之涣《登鹳雀楼》鹳雀楼,高百尺,不尽长江滚滚来。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 杜牧《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七、作业设计:1. 王之涣《登鹳雀楼》:请学生背诵并解释“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意义。

2. 杜牧《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请学生分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并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唐代诗歌的理解和背诵情况,是否达到教学目标。

2. 拓展延伸:组织学生进行唐诗朗诵比赛,提高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难点与重点:在上述教案中,教学难点和重点的设定是理解唐代诗歌的韵律、意境和修辞手法,以及诗句的翻译和背后的文化内涵。

这些难点和重点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和掌握的核心内容。

重点和难点解析:1. 韵律:唐代诗歌的韵律是其一大特点,诗句的平仄、押韵都有一定的规律。

《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唐诗歌优质教学精品课件

《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唐诗歌优质教学精品课件

《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唐诗歌优质教学精品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深入探讨《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唐诗瑰宝。

具体教学内容包括:第三章“唐诗繁荣与发展”中第一节“初唐四杰”和第二节“盛唐气象”。

我们将详细解读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诗作,领略“初唐四杰”文学风采;同时,品味杜甫、李白等盛唐诗人之作,体会盛唐时期文学气象。

二、教学目标1. 解初唐四杰和盛唐诗人文学成就,掌握唐诗基本发展脉络。

2. 领悟唐诗艺术特色,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唐诗艺术特色及其时代背景。

教学重点:初唐四杰和盛唐诗人代表作品及其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中国古代文学史》唐诗选本、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风音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氛围中进入课堂,激发他们对古代文学兴趣。

2. 新课导入:简要介绍唐诗发展背景,引导学生关注初唐四杰和盛唐诗人创作特点。

(1)初唐四杰:以王勃《滕王阁序》为例,讲解其文学成就和艺术特色。

(2)盛唐气象:以杜甫《春望》为例,分析盛唐诗歌意境和情感。

3. 例题讲解:挑选一首初唐四杰和一首盛唐诗人诗歌,进行详细解读。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另外两首诗歌,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2. 盛唐诗人:杜甫、李白等3. 代表作:王勃《滕王阁序》、杜甫《春望》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初唐四杰和盛唐诗人各自一首诗歌艺术特色。

示例:(1)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2)李白《将进酒》答案:(1)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此诗以送别为主题,表达诗人对友人深厚情谊。

诗中运用丰富想象和夸张手法,展现壮阔意境,体现初唐诗歌创新精神。

(2)李白《将进酒》:此诗以豪放、奔放笔触,表达诗人对美好生活向往。

诗中运用大量夸张和比喻,展现盛唐诗歌浪漫主义精神。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对比分析初唐四杰和盛唐诗人诗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唐诗艺术特色。

中国古典文学唐代文学概述学习教案

中国古典文学唐代文学概述学习教案

中国古典文学唐代文学概述学习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古典文学》教材第四章第二节“唐代文学概述”。

详细内容包括唐代文学的历史背景、文学流派、代表作家及其作品、文学特色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唐代文学的历史背景,掌握唐代文学的基本情况。

2. 熟悉唐代文学的主要流派、代表作家及其作品,理解各类文学形式的审美特点。

3. 领悟唐代文学的艺术魅力,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唐代文学流派及其审美特点。

教学重点:了解唐代文学的基本情况,掌握代表作家及其作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中国古典文学》学习笔记、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唐诗《静夜思》,引导学生感受唐代文学的魅力,进而引入课题。

2. 讲解:介绍唐代文学的历史背景、文学流派、代表作家及其作品。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自己熟悉的唐代诗人及其作品。

4. 例题讲解:以白居易的《琵琶行》为例,分析其艺术特点及审美价值。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杜甫的《春望》的意境和艺术手法。

六、板书设计1. 唐代文学概述历史背景文学流派代表作家及其作品文学特色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李白的《将进酒》的艺术特色。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掌握情况较好,但对文学流派的理解仍需加强,下节课进行针对性讲解。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更多唐代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推荐阅读:《唐诗三百首》、《全唐诗》。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唐代文学流派及其审美特点。

2.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自己熟悉的唐代诗人及其作品。

3. 例题讲解:以白居易的《琵琶行》为例,分析其艺术特点及审美价值。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杜甫的《春望》的意境和艺术手法。

5. 作业设计:分析李白的《将进酒》的艺术特色。

一、唐代文学流派及其审美特点唐代文学流派纷呈,主要包括初唐四杰、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派、现实主义诗派等。

中国古代文学教案唐代

中国古代文学教案唐代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了解唐诗的发展脉络及其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2. 掌握李白、杜甫的诗歌创作特点,领会其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 分析白居易《长恨歌》的文学价值,提高对长篇叙事诗的鉴赏能力。

4. 初步了解唐代传奇小说的题材和风格,拓展文学视野。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唐诗的艺术风格、李白与杜甫的诗歌创作、白居易《长恨歌》的文学价值。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中国古代文学》学习笔记、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唐代诗歌、绘画、音乐等艺术作品,让学生感受唐代文化的繁荣,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简要介绍唐诗的发展与特点,引导学生关注唐诗的艺术风格。

3. 李白与杜甫诗歌创作讲解:分析两位诗人的生平经历、诗歌主题及艺术成就,结合具体诗篇进行讲解。

4. 白居易《长恨歌》讲解:介绍历史背景,分析诗歌的结构、主题和艺术特色,解读长篇叙事诗的文学价值。

5. 唐代传奇小说概述:简要介绍唐代传奇小说的题材、风格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6.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分析李白、杜甫的诗歌创作特点,并进行小组讨论。

六、板书设计1. 唐代文学概述唐诗发展脉络李白与杜甫诗歌创作特点白居易《长恨歌》唐代传奇小说2. 李白与杜甫诗歌创作李白:豪放、奔放、意境高远杜甫:沉郁、严肃、关注现实3. 白居易《长恨歌》结构:起承转合主题:爱情、历史、人生艺术特色:叙事与抒情相结合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李白《将进酒》与杜甫《登高》的诗歌创作特点,谈谈你的理解。

以白居易《长恨歌》为例,分析长篇叙事诗的文学价值。

2. 答案:(1)李白的《将进酒》以豪放、奔放的诗风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豁达态度;杜甫的《登高》则以沉郁、严肃的诗风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社会的关切。

(2)白居易的《长恨歌》以丰富的情节、细腻的描绘、真挚的情感展现了爱情、历史和人生,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唐代文学教案初中

唐代文学教案初中一、教学内容1. 唐代诗歌的发展背景及特点;2. 唐代著名诗人及其代表作品,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3. 唐代诗歌的鉴赏方法。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唐代诗歌的发展背景和特点;2. 掌握唐代著名诗人及其代表作品,提高诗歌鉴赏能力;3.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唐代诗歌的韵律和修辞手法;2. 教学重点:唐代诗歌的鉴赏方法和著名诗人及其代表作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2. 学具:教材、《语文》七年级下册、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唐代诗歌的短片,让学生初步了解唐代诗歌的繁荣景象,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详细介绍唐代诗歌的背景和特点,引导学生关注唐代诗歌的艺术魅力。

3. 诗人介绍:讲解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唐代著名诗人的生平事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他们的创作风格。

4. 作品鉴赏:选取《静夜思》、《登高》等经典作品,分析诗歌的韵律、修辞手法和表达情感,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尝试创作一首以“春”为主题的五言绝句,并进行点评和修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选取一位你喜欢的唐代诗人,了解他的生平事迹,并背诵他的两首代表作品。

2. 答案示例:学生A:我喜欢杜甫。

他生活在唐朝中期,一生忧国忧民,创作了许多反映社会现实的诗歌。

我背诵的两首作品是《春望》和《登岳阳楼》。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唐代诗歌的兴趣较为浓厚,课堂气氛活跃。

在讲解诗人作品时,可以更多地结合诗人的生平事迹,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唐代诗歌,了解其他诗人的作品,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同时,可以组织一次诗歌朗诵会,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诗歌的魅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唐代诗歌的韵律和修辞手法;2. 诗人介绍: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唐代著名诗人的生平事迹和创作风格;3. 作品鉴赏:分析《静夜思》、《登高》等经典作品的韵律、修辞手法和表达情感;4. 课堂小结:强调唐代诗歌的艺术价值和鉴赏方法;5. 作业设计:对学生的创作和背诵进行有效指导;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诗歌鉴赏能力。

唐代文学史初唐诗歌学习教案

唐代文学史初唐诗歌学习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文学史》第四章“唐代文学”第一节“初唐诗歌”,内容主要包括初唐诗歌的背景、代表诗人及其作品、初唐诗歌的艺术特点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初唐诗歌的背景,掌握初唐诗歌的代表诗人及其作品。

2. 领悟初唐诗歌的艺术特点,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初唐诗歌的艺术特点及其在诗歌发展史上的地位。

教学重点:掌握初唐诗歌的代表诗人及其作品,学会鉴赏初唐诗歌。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初唐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初唐诗歌的产生背景。

2. 讲解:介绍初唐诗歌的代表诗人(如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等),讲解其代表作品。

3.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朗读初唐诗歌,感受其韵味,引导学生从诗歌中体会初唐时期的社会风貌。

4. 例题讲解:以王勃的《滕王阁序》为例,分析初唐诗歌的艺术特点。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模仿王勃的《滕王阁序》,创作一首描绘现代社会的诗歌。

六、板书设计1. 初唐诗歌背景2. 初唐诗歌代表诗人及其作品3. 初唐诗歌艺术特点韵味浓郁意象丰富结构严谨情感真挚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初唐诗歌中的意象,并结合自己的体会,谈谈对初唐诗歌的认识。

答案示例:初唐诗歌中的意象丰富多样,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通过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观,表达了诗人远大的志向。

初唐诗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学习。

2.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思考初唐诗歌在诗歌发展史上的地位,并尝试将初唐诗歌与现代诗歌进行对比,拓展学生的诗歌鉴赏视野。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践、练习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了解了初唐诗歌的背景、代表诗人及其作品,掌握了初唐诗歌的艺术特点。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感受到古代文化的魅力。

中国古代文学教案唐代

唐代文学教案绪论唐代文学可以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上承魏晋南北朝文学,属于中国文学中古期的第一段;后期下启两宋文学,属于中古期的第二段。

唐代文学一般可分为初、盛、中、晚四个时期。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统一全国,结束了长达二百七十余年南北分裂的政治局面。

但隋朝只维持了不到30年,就被农民起义推翻。

隋代文学属于由魏晋南北朝文学向高度繁荣的唐代文学的过渡时期。

公元618年,李渊在长安即帝位,建立唐朝。

唐朝成为我国历史上政治军事强大、文化经济繁荣的一个朝代。

以安史之乱为分水岭,公元907年,朱全忠废唐哀帝建立后梁,历史进入五代十国。

公元960年,宋朝建立。

本编文学的历史起讫是:隋—→唐—→五代十国—→宋(581)(618)(907)(960)(总379年)第一节开放的文化环境与唐诗的繁荣1、唐朝国力的强盛,达120余年之久的“天可汗”的实际存在,为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环境。

2、中外文化的交流,胡汉文化的交融,统治者华夷一家的政策,造成开放的风气,对文学题材的拓广,文学趣味、文学风格的多样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3、南北文化的交融,各去其短,合其两长,南方的“文”装点了北方的“质”,北方的“质”补充了南方的“文”,文质彬彬,尽善尽美。

4、科举制的推行,刺激了文人的功名心和积极进取的精神,一大批寒门士子进入仕途,进入文坛,使文学离开宫廷的狭窄圈子,走向市井和关山塞漠,促进了文学的新发展。

5、唐人恢宏的气度和对待不同文化的兼容心理,创造了有利于文化繁荣的环境。

史学、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都有很大的发展,都对文学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第二节漫游、入幕、读书山林之风、贬谪与唐文学1、唐代士人在入仕之前,大都有漫游的经历,他们漫游名山大川、通都大邑、关山塞漠,找到了新的体验,拓展了文学的题材,丰富了文学的表现领域,促进了山水田园诗和边塞诗的发展。

2、唐代士人入仕的途径很多,除科举外,入幕是一条重要的途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代文学教案绪论唐代文学可以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上承魏晋南北朝文学,属于中国文学中古期的第一段;后期下启两宋文学,属于中古期的第二段。

唐代文学一般可分为初、盛、中、晚四个时期。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统一全国,结束了长达二百七十余年南北分裂的政治局面。

但隋朝只维持了不到30年,就被农民起义推翻。

隋代文学属于由魏晋南北朝文学向高度繁荣的唐代文学的过渡时期。

公元618年,李渊在长安即帝位,建立唐朝。

唐朝成为我国历史上政治军事强大、文化经济繁荣的一个朝代。

以安史之乱为分水岭,公元907年,朱全忠废唐哀帝建立后梁,历史进入五代十国。

公元960年,宋朝建立。

本编文学的历史起讫是:隋—→唐—→五代十国—→宋(581)(618)(907)(960)(总379年)第一节开放的文化环境与唐诗的繁荣1、唐朝国力的强盛,达120余年之久的“天可汗”的实际存在,为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环境。

2、中外文化的交流,胡汉文化的交融,统治者华夷一家的政策,造成开放的风气,对文学题材的拓广,文学趣味、文学风格的多样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3、南北文化的交融,各去其短,合其两长,南方的“文”装点了北方的“质”,北方的“质”补充了南方的“文”,文质彬彬,尽善尽美。

4、科举制的推行,刺激了文人的功名心和积极进取的精神,一大批寒门士子进入仕途,进入文坛,使文学离开宫廷的狭窄圈子,走向市井和关山塞漠,促进了文学的新发展。

5、唐人恢宏的气度和对待不同文化的兼容心理,创造了有利于文化繁荣的环境。

史学、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都有很大的发展,都对文学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第二节漫游、入幕、读书山林之风、贬谪与唐文学1、唐代士人在入仕之前,大都有漫游的经历,他们漫游名山大川、通都大邑、关山塞漠,找到了新的体验,拓展了文学的题材,丰富了文学的表现领域,促进了山水田园诗和边塞诗的发展。

2、唐代士人入仕的途径很多,除科举外,入幕是一条重要的途径。

幕府宴饮、乐伎唱诗、唱和送别、戎幕闲谈,对于诗的创作和词的产生以及小说的发展,都有影响。

3、唐代士人在入仕之前,或隐居山林,或寄宿寺庙、道观以读书。

山林的清幽环境,对于士人情趣的陶冶,审美趣味的走向,都会有影响。

唐诗中那种清幽明秀格调,与此有关。

4、唐代特别是中唐以后文人的贬谪生活,也丰富了唐文学。

贬谪的悲愤不平,孤独寂寞,凄楚忧伤,和对于生命的执著、理想的追求,构成了贬谪文学丰富多样的内涵。

第三节佛、道二家对唐文学的影响唐代近三百年间,以儒学为主,对佛、道思想兼收并蓄。

儒家思想给文学带来了进取的精神;佛教的影响丰富了唐诗的心境表现,涌现出了一批诗僧;道教的影响促进了诗人思想的解放,丰富了唐诗的想象。

它们对于唐代文学特别是唐诗的发展,都有积极的作用。

第四节唐代文学的风貌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有唐一代,诗歌、散文、小说(传奇)、词等文学都得到全面的发展。

这既是国力的强盛,经济的繁荣,思想的兼容并包,文化的南北中外融合等外因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土壤的结果,也是文学自身特别是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的必然结果。

1、唐代文学的最高成就是诗。

唐诗的发展轨迹是:最初的90年左右,是唐诗繁荣到来的准备阶段;开元、天宝盛世是唐诗的全面繁荣阶段,这个时期流派纷呈,名家辈出,代表诗人是李白;安史之乱后,诗风骤变,气骨顿衰,理想浪漫色彩消褪,表现战火中的人间灾难、生民涂炭成为诗歌的主调,代表诗人是诗圣杜甫;贞元元和年间,诗坛上出现了革新的风气,诗歌创作出现了又一个高潮,代表诗人是韩愈、白居易;长庆以后,诗歌创作进入到一个新阶段,李商隐是本时期的杰出代表,他把诗歌表现心灵深层世界的能力推向了无与伦比的高峰,创造了唐诗最后的辉煌。

2、韩愈、柳宗元发起的古文运动,把文体文风改革与政治革新联系在一起,散体文终于取代骈文占据文坛,把散文的创作推进到一个全新的阶段。

3、唐代出现了一些新文体。

在魏晋南北朝志怪志人小说和杂史杂传的基础上,诞生了传奇小说;佛教的传播,出现了俗讲和变文;燕乐的盛行,燕饮歌吹的需要,出现了一种新的诗歌体式——词。

唐代文学是我国封建社会上升到高峰并由高峰开始下降的产物。

唐诗达到了难以企及的高峰,是难以模仿,无法代替的,在唐代完成的律诗,成了我国后来诗歌发展的主要体式,李白、杜甫几乎成了我国诗歌的代名词;唐代散文的文体文风革新,为后来宋代的作家所发扬,深远的影响着我国后来散文的发展;唐传奇使我国的文言小说走向成熟,也在人情味、情节结构、人物塑造上影响着宋代的话本小说;晚唐五代词的成就,则是词这种重要文体在以后得以发展的很好的开端。

第一章南北文学的合流与初唐诗歌第一节隋代文学隋(581——618)立国37年,诗歌成就不高。

隋代文学的作者主要有两部分,一是北齐、北周旧臣,有薛道衡、卢思道、杨素等,他们是北朝诗风的代表;二是由梁、陈入隋的文人,有江总、许善心、虞世基、王胄、庾自直等,他们把南朝诗风带入隋朝。

所以,隋代可以看作是南北文学合流并向唐过渡的最初阶段。

薛道衡受南方文学的影响,诗语骈偶工丽。

代表作《夕夕盐》,因其佳句“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见称于世,诗中所写乃南朝常见闺怨题材,清辞丽句,委婉细腻,情调和趣味偏于齐梁诗风。

但杨素《出塞》、卢思道《从军行》、薛道衡《渡河北》等诗,就内容风格而,卢思道以歌行体写边塞军旅生活,其《从军行》深婉而又有苍劲之气。

杨素是隋朝开国重臣,亲历征战,对军旅生活体验尤深,其《出塞》其二在平实的叙说中流动着粗犷深沉的悲凉情思。

《山斋独坐赠薛内史》二首,以武人而为诗格调清远,“转似出世高人”(沈德潜),还有《赠薛播州诗十四章》也是佳作。

第二节初唐诗坛一、贞观诗风及上官仪:贞观时期,南、北朝文学由对立走向融合。

唐太宗是贞观文学的领袖。

贞观诗风主要受南朝文学的影响,逐步走向宫廷化。

上官仪是贞观后期的重要诗人。

他的五言诗,“绮错婉媚”,讲究对仗,追求诗歌的声辞之美,体物图貌,笔法精细,时人谓之“上官体”。

成为代表当时宫廷诗人创作最高水平的典型范式。

但其内容仍局限于宫廷文学应制咏物的范围之内,所以诗歌的变革只能由处于社会中下层的一般士人即四杰来承担。

王绩在初唐诗人中市较为独特的一位,他的《野望》等诗歌,以平淡自然的话语表现自己的生活情趣,创造出一种宁静淡泊而又纯朴疏野的意境。

二、“初唐四杰”:《旧唐书•杨炯传》:“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词齐名,海内称‘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

”四杰官小而才大,位卑而名高。

他们有变革文风的自觉意识,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在诗歌的题材、风格、形式上都有新的开拓和贡献。

题材上“由宫廷走向市井”,“从台阁移至江山与塞漠”,举凡离别、怀乡、边塞、市井生活、山川景物等皆入诗,内容上代表了当时文学革新的方向;风格上与宫体诗的绮靡不同,而是真实情感的抒发,或开朗豪放、积极进取,或悲凉雄放、铺张扬励;形式上王、杨长五律,卢、骆长于七言歌行,改造了宫体诗。

他们的诗歌创作,代表了矫正宫廷诗风的成就。

杜甫说:“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戏为六绝句》),对他们的历史地位做出来很高的评价。

【作品讲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首联对仗精整,意境开阔,“风烟”一词,点出宦游之地一派凄迷,伤别之已微露。

颔联散承,以友情来宽释离情。

同时表达了作者的胸怀大志,对未来充满信心,并以此来鼓励杜少府,情感细致微妙,诚挚恳切,显得亲切而有信心。

颈联:千古名句,历来为人所称引,由曹植《赠白马王彪》“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点化而来,但比曹植原句更为工整、凝炼、深沉、精警,以宽阔的胸怀提出对人生离别的态度,一洗以往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常态,格调高朗。

这种对人生的积极态度给人以鼓舞的力量,其乐观、奋发、向上,充分体现出了唐代那种充满自信、乐观奋进的时代气息。

此后,张九龄《送韦城李少府》诗有:“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高适《别董大》有:“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认不识君”与此一脉相承。

尾联由上联的豪情勉励转为柔情开导,语气委婉,感情深挚,结出不必伤别之意。

此联也化用曹植“忧思成疾疹,毋乃儿女仁”一联,但更显旷达。

●《从军行》诗的中间两联对仗工整,笔法精炼,平仄合律,音韵铿锵,节奏感强,尤其最后一联,充满豪情,体现了初唐士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在狱咏蝉》诗以蝉自喻,用比兴手法寄托了自己的悲愤心情。

清人施补华《岘佣说诗》:“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此意。

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

比兴不同如此。

”三、杜审言与“沈宋”:杜审言在五律方面的成就超过了杨炯,使五律的创作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准,胡应麟《诗薮》说:“初唐无七言律,五律亦未超然。

二体之妙,杜审言实为首倡。

”他的《合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生动的写出了早春的气息,这也是它最有名的五律。

沈佺期和宋之问是高宗、武则天时期的宫庭诗人。

其主要贡献:总结了六朝以来的声律方面的创作经验,进一步将趋于成熟的律诗形式固定下来,最终确立律诗的形式。

他们的作品格律形式完整,为历代批评家所推崇。

《新唐书•宋之问传》:“魏建安后迄江左,诗律屡变。

至沈约、庾信以音韵相婉附,属对精密。

及之问、沈全期又加靡丽,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如锦绣成文。

学者宗之,号为沈宋。

语曰:苏李居前,沈宋比肩。

谓苏武李陵也。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五言至沈宋始可称律。

”沈之《独不见》为成熟的七律,宋之《度大庾岭》为成熟的五律。

第三节陈子昂与唐诗风骨1、陈子昂的生平(见教材228页)。

2、陈子昂的诗歌理论。

陈子昂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云:“文章道弊五百年矣。

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

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咏叹。

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

一昨于解三处,见明公《咏孤桐篇》,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

遂用洗心饰视,发挥幽郁。

不图正始之音,复睹于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

……”在这篇序言里,陈子昂提倡“风雅”“兴寄”和“汉魏风骨”,主张恢复汉魏风骨和风雅比兴美刺的兴寄传统,反对齐梁诗风,倡导“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的诗歌美学风范。

此序成为唐代诗歌革新的基本纲领,为唐诗的健康发展确立了正确的方向。

但这种复古易重蹈古诗以比兴手法论理寄慨的构思方式,简单的将抽象思维附着于感性形象之上,以诗言理而缺乏艺术感染力。

3、陈子昂的诗歌创作。

陈子昂重要的诗歌有《感遇》(三十八首、)《蓟丘览古》、《登幽州台歌》等诗,充满着壮伟之情和豪侠之气,与片面追求藻饰的齐梁诗风彻底划清了界限,成为盛唐之音行将到来的序曲。

【作品讲读】●《感遇》其二诗咏兰若,托物寓意,后四句写秋风之中芳草摇落,表现出一种草木零落、美人迟暮的悒郁情怀,从而将自己政治失意、壮志未酬,美好理想未能实现的苦闷心情含蓄地表达了出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