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老子与孔子之比较
孔子和老子观点的不同

孔子和老子观点的不同孔子和老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和哲学家,他们的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深远。
尽管他们都致力于人类的道德、伦理和治理,但他们的观点存在着一些根本的差异。
孔子注重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建立,强调个人的责任和义务。
他认为,一个人应该遵循礼仪和道德准则,以维持社会的和谐和秩序。
孔子主张人们应该尊敬长辈,尊重权威,遵守规则和法律。
他强调个人的修养和自律,认为个人的品德和行为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至关重要。
孔子的思想对于中国的儒家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传统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比之下,老子的观点更加注重自然和无为而治的理念。
老子认为,自然是最高的道德准则,个人应该追求与自然的和谐。
他主张人们应该尽量避免过度干预自然和社会的发展,相信自然的力量和规律,从而达到最好的结果。
他提倡无为而治,认为过度干预和控制会导致不良的后果。
老子的思想对于中国的道家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哲学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和老子对于人性的看法也存在差异。
孔子认为人性本善,他相信人们天生具备良好的品质和道德观念。
他认为,通过教育和修养,人们可以发挥自己最好的一面。
相反,老子认为人性本恶,他认为人们的自私和欲望是导致社会问题的根源。
他主张通过放弃私欲和欲望,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宁静,从而达到个人的完善和社会的和谐。
孔子和老子对于政治和治理的看法也有所不同。
孔子注重社会的秩序和规范,他主张通过正确的领导和政府来维持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他认为,君主应该具备高尚的品质和道德,以身作则,为人民做出榜样。
相反,老子主张少治理,他认为政府应该尽量少干预社会和个人的事务,让自然的力量发挥作用。
他认为,过度的政府干预会导致社会的混乱和不公平。
孔子和老子的观点存在着一些根本的差异。
孔子注重个人的责任和义务,强调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建立;而老子注重自然的力量和无为而治的理念,主张个人的修养和追求与自然的和谐。
他们对于人性和政治治理的看法也有所不同。
老子和孔子区别

老子和孔子的比较作为儒、道两大主干文化的创始人, 老子和孔子从一开始便有着思想上的直接对话,黑格尔说:“孔子的思想史道德哲学,而老子的思想是思辨哲学”,本文将从美学,法律以及历史观三个方面来加以粗浅的比较。
一、美学思想的比较:在美学理论中, 孔子和老子都标举“道”作为审美的本体,但他们对“美”理解是根本不同的。
孔子说的“道”是善。
老子所说的“道”:老子把宇宙看成一个彼此有机联系的大生命体,能创造出无穷无尽的万事万物, 使之彼此相因相克相化。
这个宇宙大生命体的总生机便是道。
孔子以善为审美本体, 但又强调审美中道德与情感的统一。
孔子视审美目的是感性的, 又是伦理化的, 所以他非常看重审美对人的心理影响, 认为文艺作品能够使人在审美愉悦中陶冶情操, 感发心灵, 达到对“礼”的深刻领会。
大音希声是老子重要的美学学说,老子所赞美是自然无为的, 没有人工造作的痕迹的自然之音。
复归于无知、无欲、无私的精神状态, 是老子审美的最高境界和终极目的。
二、法律观点比较:老子从“无为而治”思想出发,形成了崇尚“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及“道法自然”的自然法思想。
孔子以“仁”作为其法律观的基础和准则,形成伦理法律化, 法律伦理化, 熔伦理和法律于一炉的伦理化法律思想。
三、历史观的比较:孔子的社会历史观是一种倒退的历史观,之所以认为是一种倒退的历史观,是因为孔子要“从周”。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而老子认为:历史不是经验的历史,而是道的逻辑演化的抽象历史。
老子将道加于具体历史发展之中,具体的历史发展只是道的体现。
老子倡导少私寡欲、谦退至远、柔弱至胜的智慧;孔子推崇的积极入世、乐观向上、有为于天下的生命价值理念。
老子,孔子的语录《道德经》、《论语》,作为人类的智慧结晶,作为华夏的子孙,珍视民族优秀的传统,不仅会带给我们智慧,更昭示着我们的成熟。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闰馀成岁律吕调阳云腾致雨露结为霜金生丽水玉出昆冈剑号巨阙珠称夜光果珍李柰菜重芥姜海咸河淡鳞潜羽翔龙师火帝鸟官人皇始制文字乃服衣裳推位让国有虞陶唐吊民伐罪周发殷汤坐朝问道垂拱平章爱育黎首臣伏戎羌遐迩一体率宾归王鸣凤在竹白驹食场化被草木赖及万方盖此身发四大五常恭惟鞠养岂敢毁伤女慕贞洁男效才良知过必改得能莫忘罔谈彼短靡恃己长信使可复器欲难量墨悲丝染诗赞羔羊景行维贤克念作圣德建名立形端表正空谷传声虚堂习听祸因恶积福缘善庆尺璧非宝寸阴是竞资父事君曰严与敬孝当竭力忠则尽命临深履薄夙兴温①似兰斯馨如松之盛川流不息渊澄取映容止若思言辞安定笃初诚美慎终宜令荣业所基籍甚无竟。
孔子和老子的圣人观比较

孔子和老子的圣人观比较孔子和老子都是中国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思想家。
他们对于圣人的定义有不同的理解,这两种理解也为后世的人们提供了不同的思考方式。
在本文中,我们将研究孔子和老子的圣人观,并且举出五个例子来证明它们各自的优缺点。
孔子认为圣人是有道德规范和崇高道德标准的人,他们是有着良好品德和卓越能力的人,能够影响社会和教化民众。
例如,孔子认为,圣人应该具备“仁爱、忠诚、诚实、勇敢、宽容和正义”的品质。
此外,圣人还需要具备广博的学问和卓越的教育能力,能够传授他们所拥有的知识和道德准则。
孔子的圣人观注重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影响力,这种观点得到了中国古代思想界的广泛认可。
与孔子不同,老子认为圣人需要具备一种无为而治的智慧,即不会去干扰自然的发展,并且通过保持内心宁静,达到心灵自由的状态。
圣人是个人和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体,能够达到自我认知和超越人性的境地。
老子认为,圣人不应该被社会所束缚,而是应该谨慎行事,不插手政治的事务或者干预世事。
与孔子相比,老子的圣人观更加注重自然及其本质,并主张自然劝诱及天道自然。
然而,孔子和老子的圣人观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
首先,孔子的圣人观重视的是人类道德及其在社会中的作用,这种道德准则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广泛传播。
孔子的圣人观强调个人道德修养和情感教育,因此许多他的思想和方法被后代世世代代的继承和应用。
尽管孔子的方法并不全面,他的圣人观仍然被广泛认可,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老子的圣人观注重自然和非干预民事的治理方式。
老子认为,对外宣扬道德准则反而会增加人类的烦恼,因此他的圣人观的一大缺点是缺乏人类与自然之间的互动关系,缺少了情感和人际关系方面的讨论。
同时,普遍的道德标准可能会被忽视,导致人们的灵魂失去了道德准则引领,以及对社会的政治判断。
举个例子来说,在孔子的《论语》中,“仁者能小人,不能无礼节焉”是关于圣人具有开明和宽容心态的例子。
这表明了圣人应该具备仁爱、宽容和讲礼的品质,能够以包容的态度对待那些有违社会规范的人,并且通过启发性道德教育帮助他们改过自新。
老子与孔子两位圣人军事思想之比较

老子与孔子两位圣人军事思想之比较老子与孔子两位圣人军事思想之比较老子的军事伦理思想老子所著《道德经》寥寥五千言,却涵盖无比丰富之哲理,它对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做出了多方面的杰出贡献,尤其是其中的军事伦理思想。
今据通行本《道德经》及近年出土的郭店《老子》的相关材料,试对老子军事伦理思想作一新的探析。
一、“倡和反战”的战争伦理观“倡和反战”是老子在战争伦理问题上的基本观点。
崇尚“和平”是老子的衷心向往。
在国与国之间关系上,老子提倡相互间用一种“下”亦即“谦和”的态度进行交往。
然而,老子生活的春秋末期,频繁发生的战争屠杀生灵,荼毒天下,危害惨烈,强烈刺激了具有和平主义倾向的老子,使之对战争深恶痛绝。
深究之,老子强烈的反战态度具有多方原因。
第一、战争“有为”,违背了道家倡导的“无为”之道“‘道’是老子哲学的中心观念,他的整个哲学系统都是由他所预设的‘道’而开展的。
”“‘道’不是一种‘物’,但它有‘状’。
”而“道”的基本精神就是“自然无为”。
既然“无为”合乎自然,顺乎“道”的本性要求,那么,理想的统治者就应以“清静无为”之道治国,“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任凭事物自然发展而不妄加干涉。
“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在老子心目中,按照“无为”之道治国,其功效是极其神圣的:“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不欲以静,天地将自定。
”因此,老子提倡“无为”、“无事”治天下。
他说:“以无事取天下。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由此,老子激烈反对“有为”、“有事”。
他说:“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又说:“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天下是神圣的,有其特定规律,不容随便干预,否则必然失败;要想治理天下,常靠无为之道。
至于人为生事,政令繁多,烦扰民众,就不能够治理天下。
在老子看来,战争,乃以“战”相“争”,是大大的“有为”之事;而战争的目的在于“以兵逞强于天下”,更是违背自然天道的“妄作”,其结果必然是“凶”,“故有道者不处”,遭到仁人君子的唾弃。
孔子思想的有为与老子思想无为的辩证的作文

孔子思想的有为与老子思想无为的辩证的作文孔子与老子的思想较量哎哟喂,说起这孔子和老子的哲学思想,那可真是个大话题!他们俩就像两个性格迥异的好朋友,一个讲究“有为”,一个追求“无为”。
今天咱们就来掰扯掰扯,看看这两个老祖宗到底谁更胜一筹。
孔子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就是说啊,咱们说话要谨慎,行动要迅速。
你看他多务实,做事情讲究效率,结果导向。
孔子还强调“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了知识就得去实践,这样才能找到乐趣嘛!老子呢,他主张“无为而治”,就是别太折腾自己,顺其自然就好。
老子说:“道法自然。
”意思是顺应自然规律,不强求,不争斗。
老子觉得,人要是太努力了,反而容易迷失方向。
哎呀,这俩老头儿的观点,真是天壤之别啊!孔子就像那个勤奋的小蜜蜂,整天忙个不停,想要给世界带去点色彩。
老子呢,就像是那个悠闲的野鹤,不紧不慢,享受着生活的宁静。
不过,话说回来,孔子和老子虽然理念不同,但他们都提出了一些宝贵的智慧。
孔子告诉我们,要脚踏实地,努力进取;老子则提醒我们,要学会随遇而安,不强求。
这两种思想,都是我们人生路上的良师益友。
有时候,我觉得孔子和老子就像是一对冤家,一个劲儿地唱反调。
但是,正是这种辩证的关系,让我们的人生更加丰富多彩。
就像炒菜一样,既要有盐的鲜美,也要有酱油的醇厚;既要有辣椒的刺激,也要有姜的温和。
所以啊,朋友们,咱们在生活里得学会平衡,不能光听一个人的。
孔子教我们要努力上进,老子却让我们懂得随遇而安。
咱们得根据情况来调整自己的行为,既要有目标,也要有弹性。
这样,咱们才能在人生的舞台上,跳出最美的舞步。
孔子和老子的思想就像两股清流,虽然方向不同,但都滋养着我们的心田。
咱们得学会欣赏这两种不同的美,让它们在我们的生活中交织出最绚烂的彩虹。
好啦,今天的分享到此结束,希望你们听了我的一番话,能对孔子和老子这两位哲学家有更多的了解和感悟。
别忘了点赞关注哦,咱们下次见!。
比较老子孔子思想的异同

比较老子孔子思想的异同老子和孔子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他们的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深远。
尽管老子和孔子有许多不同的观点和观念,但也存在一些共通之处。
本文将比较老子和孔子思想的异同。
一、政治观点的异同老子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认为政府不应该过度干预社会,而是应该尊重人们的自然发展和个体自由。
他主张去掉繁琐的法律制度,让人们自己按照天道自然地行事。
相反,孔子注重政治道德和社会秩序。
他认为政府应该起到榜样作用,通过教育人民来达到社会的和谐。
二、人性观点的异同老子认为人性本善,而人之所以会偏离善良,是因为受到了社会的不正之风的腐蚀。
他强调了每个人都有天性的善良和自由,并主张人们要追求内心的平静和真实。
相反,孔子认为人性本恶,他强调通过修身养性和行善来提高个人的道德境界,并通过良好的社会规范来规范人们的行为。
三、教育观点的异同老子对于教育持有较为消极的观点,他认为过度的教育只会束缚人的天性和创造力。
他主张人们应该自由发展,而不需要受到限制和主导。
相反,孔子则非常重视教育,并认为只有通过教育可以培养人们的品德和修养,进一步造福社会。
四、宗教观点的异同老子强调道家的思想,他认为宇宙万物的运行是根据道的规律而进行的,个体应该追随自然的道。
相反,孔子注重礼仪和祭祀,他希望通过教导人们对神灵的崇拜和尊重来维系社会秩序。
五、生活态度的异同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他认为人们应该追求内心的平和和自由,不要追求功利和物质的满足。
相反,孔子强调感恩和现实的生活态度,他认为人们应该懂得知足常乐,追求人间的幸福和福祉。
综上所述,老子和孔子的思想在政治观点、人性观点、教育观点、宗教观点以及生活态度等方面存在许多异同。
他们对待社会和个体的关系以及追求幸福的方式有着不同的看法。
然而,他们都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和老子观点的不同

孔子和老子观点的不同孔子和老子都是中国古代的伟大思想家,对于中国文化和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的观点和思想虽然有一些相似之处,但在很多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同。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孔子和老子观点的不同之处。
孔子和老子在人性观点上有不同的看法。
孔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他强调人应该努力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通过道德的自我修养来达到人的完善。
而老子则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私的,他强调人应该追求无为而治,顺应自然,放弃私欲,追求无私无我。
孔子和老子对于社会秩序的看法也有所不同。
孔子强调社会的稳定和秩序需要有明确的规范和制度,他提出了仁、义、礼、智、信等道德准则,强调人们应该遵守社会规范,履行自己的责任。
而老子则认为社会秩序是自然而然产生的,不需要人为地去干预,他主张无为而治,让事物自然发展。
孔子和老子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有不同的看法。
孔子认为人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自然规律,追求天人合一。
他主张通过儒家的仁义道德来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的完善。
而老子则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放弃私欲,追求无为而治。
他主张人应该像水一样柔软而坚韧,顺应自然的变化。
孔子和老子对于政治和统治的观点也有所不同。
孔子强调人的修养和道德,认为一个好的统治者应该以身作则,以德服人。
他提出了“君子”和“小人”的区别,认为一个好的统治者应该具备仁德和智慧。
而老子则认为政治和统治是不可避免的,但他主张无为而治,认为一个好的统治者应该少言而行,顺应自然的规律。
孔子和老子对于修身养性的方法也有所不同。
孔子主张通过学习和修身来实现人的完善,他提出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观点,认为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可以提升个人的品德和能力。
而老子则主张“无为而治”,认为人应该放下私欲,追求无私无我,以达到超越自我的境界。
孔子和老子在人性观点、社会秩序、人与自然的关系、政治和统治、修身养性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同。
孔子注重道德修养和社会秩序,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而老子则主张无为而治,强调人应该顺应自然规律。
自然之仁的自律实现——孔子、老子之“仁”比较

自然之仁的自律实现———孔子、老子之“仁”比较◎林光华内容提要 文章对老子的“自然之仁”与孔子的“自律之仁”这两种“仁爱”思想做了比较,指出儒家以孔子为代表的“仁”学思想的核心是“爱人”,但又有多层的含义;论述了“仁”德产生的根基———“亲子关系”的重要性,指出它的自发性、时机性;援引牟宗三的“内在超越”思想,指出“仁”具有从个体到整个社会的扩充而走向普遍之爱的可能。
老子之“仁”的核心是“慈爱”,与儒家相通,但老子以“不仁”的反向言说来限制“有为”之仁的危害,保留“仁”的自然特征。
老子的“自然之爱”需要通过儒家的“自律原则”实践出来,最终达到“与天合一”的大爱,二者不仅是不矛盾的,而且是互相补充的,二者的不同只是在推行的方式上一个是“有言之教”,一个是“不言之教”。
关键词 孔子 老子 仁 自然 自律 牟宗三〔中图分类号〕B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23)10-0021-09一、多面之仁:孔子之“仁”的特点“仁”是孔子最重要的思想,也是儒家诸多德目中最重要的一个。
“仁”在《论语》中出现了100多次,分布在50多篇中,具有丰富的含义。
《论语·颜渊》曰:“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①“仁”的核心义是“爱”,与今天讲的慈爱、博爱有相通之处,但又有不同,“仁”包括的范围要广得多。
不同学生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给出了不同的回答,但“爱人”无疑是“仁”的基本含义,其在修身、教育、政治上都被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仁学发展史(多卷本)”(19ZDA024)。
仁学研究的方法不同,角度多元,以儒家仁学的研究为主,大致可以分成三种研究:一种是本土哲学史的研究方法,代表如陈来的《仁学本体论》(三联出版社,2019年,第30页)认为“仁学本体论的理论要点即以仁为本体,如理学本体论即以理为本体,仁作为本体亦称仁体。
以仁为本体的理论即是仁学本体论”;一种是在西方哲学的视角下对“仁”作新的诠释,代表如李幼蒸的《仁学与符号学:通向人文科学之路》(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367页),他从符号学的角度来解释孔孟之“仁”,指出“《论语》《孟子》正是‘形而下’之伦理学,即人本主义伦理学,此正为中华文明之独一无二的、高扬人类生存固有价值的民族精神特色”;一种是立足中国哲学,从中西比较哲学的角度来揭示儒道之“仁”的特殊性,代表如张祥龙的《思想避难:全球化中的中国古代哲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69页),他认为“仁者爱人”(《孟子·离娄下》)中的“爱人”富有“艺性”,“它本身绝非是不成问题,以至可以当作一种现成的普遍要求来号召所有的人的;它需要在人生实际情境中活生生地实现出来,即:它需要自己的起源、发育、变化、磨难、曲折、成熟、再纯化……尤其是充分地时机化或‘时中’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子与孔子之比较
老子与孔子分别是道家学说和儒家学的创始人,他们对生活不同的态度,使道家与儒家的理论有了很大的差异,我们只有对其进行充分的研究比较,才能知道,那一个学说对社会进步更有积极的意义,当然无论是道家学说还是统治了几千年的儒家学说,都有其精华之处,也都有其糟粕之处,我们应该做的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辩证的学习接收,这样才真正能对社会进步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老子出身于贫苦的农民家庭,在他还没降生时,父亲便战死在了杀场之上,他从小便看着母亲辛辛苦苦的劳作,老子为了上学,去给人家当放牛娃,这些都使他产生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孔子出身于官宦家庭,尽管他的父亲只是一个乡邑大夫,论官职,是一个很小的武官,但却与老子的家庭完全的不同。
孔子的父亲孔纥六十一岁时与他十六岁的母亲颜征野合成亲,生下了他。
孔子与老子这些完全不同的家庭背景,生活经历,奠定了他们对生活态度的完全不同,孔子鄙视生产劳动,他认为种田是没出息的事情。
在对家庭的看法上,他们也有着截然不同的观点:
孔子认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所谓无后便是没有男孩,所以中国自古男人妻妾成群,总希望自己子孙满堂。
他的观点影响至今,使计划生育在一些地方很难实施。
有些地方甚至规定出,第一胎如果是女孩,允许在生第二胎,人为的破坏了男女性别上的平衡。
老子认为,有后代没后代,那是天数。
但太多了,也没什么好处。
老子虽没有正试提出宣扬一夫一妻制,但他自己的行动便说明了,一般情况下他主张一夫一妻制。
王冬妮和郭书玲是老子的两个红颜知己,老子娶王冬妮在先,后来郭书玲又来找老子宁愿嫁老子为妾,尽管老子非常爱郭书玲,但还是因为自己已有妻而拒绝了郭书玲。
郭书玲在老子那里住了半个多月,半个多月的时间,老子每天用一线绑在两个凳子上,形成了一道线墙,不论谁碰到线都会拉到凳子发出响声,进而敲响“警种”!别说是过去的男子,就算是当今的男子又有几人能象老子一样呢?
儒家学说中,女人嫁夫从夫,就算是丈夫死了,也要守住贞操,而自古为这些守贞操的女人们不知立了多少贞洁碑坊。
儒家学说的这种思想,不知使多少女人,独苦的生活在世上。
而老子主张一切顺其自然。
当刘冬妮,“招夫养夫”的行为受到众人指责时,是老子支持了她,他对刘冬妮说:“你做得完全对。
”并用神智体留下了“沙坡半崖斜洞中,两男一女披彩虹,横扫偏见刮大风,反道如常日月明。
”的诗句。
老子的行为无疑是对世俗的挑战。
虽然在《论语》里面有“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
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这些话似乎是孔子这位儒家的代表人物,根本对做官没有兴趣,而更注重于孝道。
但他拜见南子的行为,无疑说明了孔子更看重官位。
老子对官位,对权却看的非常轻,他讨厌官场上的明争暗斗,他讨厌不择手段的谋取官位,他认为战场上的搏斗是皮肉之苦,而官场上的争斗是伤心之苦。
皮肉之苦好医,而伤心之痛难忘。
他推崇许由的隐居生活。
老子与孔子之间最大的分歧还在于对周礼的看法上。
孔子主张:“‘悠悠万事,克已复礼’。
只有恢复了周礼,天下才能大治”这说明孔子竭力的维护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
老子主张:废除周礼,人与人之间一律平等。
孔子说:“礼失则昏,名失则愆。
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节也。
”
老子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万物同出于道,一律平等,无须特别提倡‘仁’,也无须强使人们接受‘礼’的约束。
”
老子问孔子“请问仁义是不是人的本性?”
子答:“是的,君子如果不仁便成了没有德,不义就没有正当的生活方式。
仁义实在是人的本性,否则,除了仁义还有什么可依的呢?”
老子又问孔子:“请问什么叫仁义?”
孔子答:“心中坦诚欢乐、博爱无私,便是仁义的本质。
”
老子说:“你这是近似于后世浮华的言论啊!说到谦爱,那不就迂腐了吗?所谓无私,才是真正的偏私啊!如果你真想使天下苍生皆有所养,何不顺着天道而行?要知道,天地本有一定的常道,日月、星辰也自有其光明的行列,禽兽本有群类,树木也各自有生长。
你又何必高举仁义,深怕众人不知似的。
拼命击鼓去找寻那迷失的人呢?你这么做,是在迷乱人的本性啊!”
显而易见,孔子维护周礼,主张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差别,维护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关系,而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是必造成一部分人被压迫,使他们生活在痛苦之中,这种被压迫人的痛苦,完全是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关系所致,这完全是等级观念的缺陷所在,为了弥补这个缺陷,孔子才又去提倡什么“仁”什么“义”,企望着统治者们,施“仁义”于天下。
而老子主张废除周礼,人与人之间真正成为平等的关系,这如同日月星辰有自己的运行方式,飞禽走兽,树木万物有着自己的生存方式,人也是一样有着自然的生活方式,一切顺其于自然,没有必要企望谁去施“仁义”于谁。
“道”便是自然,顺其自然才是“本性”,而硬要把“仁义”加入其内,只能是乱了“本性”。
孔子的儒家学说统治至今,使中国至今不能实现民主,至今人与人之间没有实现真正意义的平等。
如果二千多年前,中国便提倡老子的学说,那么中国将是世界第一个真正实现民主的国家,中国将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孔子的儒家学说,之所二千多年来,在中国占有统治的地位,是因为每一个统治者,他都希望凌驾于别人之上,他都希望自己成为天下的主宰。
他都不希望有人与自己是平等的。
所以统治阶级们竭力提倡孔子的儒家学说。
而压制了老子的道家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