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社会认知与管理
管理心理学王晓钧第三章社会认知与管理

管理心理学王晓钧第三章社会认知与管理管理心理学是研究组织管理中的心理过程和行为的学科领域。
社会认知是管理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个体在组织中对自我和他人的理解和判断过程。
本文将对管理心理学王晓钧教授的第三章——社会认知与管理进行介绍和分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概念。
社会认知的定义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对自我的理解和他人的判断过程。
也就是说,个体通过观察和分析他人的行为、言语和信念,来推测他人的内心想法和个性特征。
社会认知是管理心理学中重要的一个概念,对于组织中的决策、领导和人际关系都有重要的影响。
社会认知的成分社会认知包括以下几个成分:1.知觉:对他人外部特征的感知和理解,如面部表情、语言、行为等。
知觉是社会认知的起点,个体通过观察和感知他人的行为来获得信息。
2.归因:对他人行为的原因进行推断和判断。
个体会将他人的行为归因为个人特征、外部环境或其他因素。
3.自我调节:个体基于对他人的认知,调整自己的行为和表现。
比如,个体可能会在和不同类型的人交往时采取不同的行为方式,以获得更好的反馈和结果。
4.社会信息处理:个体对社会信息的理解和处理方式。
社会信息可以包括他人的评价、反馈和意见等。
个体会根据这些信息来调整自己的认知和行为。
社会认知在管理中的应用社会认知在管理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可以影响到决策、领导和组织绩效等方面。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用场景:1. 招聘和选拔通过社会认知的技巧和方法,管理者可以更准确地评估候选人的能力和适应性。
例如,通过观察候选人的言行举止,可以推测其责任感、沟通能力和领导能力等。
这样可以提高招聘和选拔的准确性,并减少员工的流失率。
2. 领导和沟通管理者可以通过对员工的社会认知来调整自己的领导风格和沟通方式。
例如,如果管理者认识到某个员工更喜欢直接反馈和指导,那么他可以采用更为直接的方式与该员工进行沟通,并给予更多的指导和支持。
这样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绩效。
第三章 社会认知

social psychology
行为信息 区别性 低 高 高 一贯性 高 高 低 一致性 低 高 低 归因类型 人 刺激物 情境
social psychology
4、几种常见的归因错误和偏差 基本归因错误:把行为归因于其内 部稳定的人格因素,忽视引起行为 的外部客观因素。 认知性偏差:行动者-观察者效应 动机性偏差:自我服务的偏差
social psychology
凯利(Kelley)的三维归因理论 人们在归因的过程中总是涉及 三个方面的因素:客观刺激物;行 动者;所处关系或情境。这三个方 面构成一个共变的立体框架,所以 称三维理论。
social psychology
对上述三个因素的任何一个因素的归因 都取决于行为的下列三个变量的共变:
区别性:针对客观刺激物,即行动者是否 对同类其它刺激物做出相同的反应。(结果 归因于那样一种事物,只有当它出现时结果 才出现,它不存在,结果便不出现) 一贯性:针对情境,即行动者是否在任何 情境和任何时候对同一刺激做出相同的反应。 (行为者的反应必须前后一贯) 一致性:针对人,即其他人对同一刺激是 否也做出与行为者相同的反应。(所有的认 知者都以同样的方式作出反应)
social psychology • 涵义
行动者对自身原因的分析与旁观者对同一行为的归 因的分析是不相同的,行动者倾向于强调情境的作用, 做出情境归因;而观察者倾向于强调行动者特质的作用, 做内部归因。
行动者-观察者效应
• 为什么?
行动者与观察者的着眼点不同。行动者的注意力 偏重于外在的情境;观察者的注意力集中于行动者 及内在因素。 行动者与观察者的信息来源不同。行动者更了解 自己的过去,而观察者只从当下来看。
social psychology
社会心理学第三章社会认知图文

21
第第三三章章 社社会会认认知知
语言
❖ 反对语言的进化解释的阵营 ▪ 乔姆斯基
• 儿童的语言习得有其先天的心理机制,但这一机制不 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只是人类大脑在进化过程中的副 产品。
▪ 库德
• 把语言看做大脑急剧扩展的一个副产品,它是在大脑 发展到足够大而复杂的情况下,自然而然产生的,不 是进化发展的适应性产物。
认知情境对认知的影响
❖ 背景参考
▪ 在认知活动中,对象所处的场合背景也常常成 为判断的参考。
• 人们往往以为,出现于特定环境背景下的人必然是 从事某种行为的,他的个性特征也可以通过环境加 以认定。
▪ 没有对背景的认识,我们往往难以准确判断事 物。
• 我们看到一个人流出了眼泪,如果不知道背景,我 们就很难判断他到底是伤心痛苦还是喜极而泣。
❖社会印象
▪ 人们通过与认知对象的接触和知觉,在头脑中 形成并留在记忆里的认知对象的形象。
❖社会判断
▪ 包括预见性判断和超标准化判断。
社会知觉
9
社会印象
社会判断
第第三三章章 社社会会认认知知
社会认知的过程
❖举例说明:
▪ 你在街上遇到一名男子X先生,看见其长相和身 体外部特征,掌握了关于此人的一些线索。这是 产生了对X先生的社会知觉。
▪ 回家后家人问你,路上你遇见X先生了吗?你不 知所云:“谁是X”,根据回忆,你说是遇到一 个人,长得如何如何,这人是不是X?家人说正 是他。此时你对X的描述已经是社会印象。
▪ 家人又问你不认识X吗,为何他说是你的朋友,
你大为疑惑,思索他为何这样说,是不是自己没
认出来,这是你在进行社会判断
10
第第三三章章 社社会会认认知知
第三章 社会认知

思考:
“一个男生经常嘲笑一个女生”
相应推断理论:
由人的外显行为来推断其内在动机和人格特质。 内在动机和人格特质就是外显行为的原因。
实验:
例如:“那个图书管理员帮一个老妇人将杂货送到 了马路对面。”
反思:
• 如,一个人拿枪指着某人的脑袋,被指着脑袋的人 就把兜里的钱都给了打劫者,我们是不是能推断说, 被抢的人的行为是利他的呢?
三、 印象管理
1.含义 人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
别人用自己期望的方式来看待自己 的一种尝试。
2.印象管理的策略
• 获得性印象管理 • 保护性印象管理
获得性印象管理(积极看待自己的努力)
• a讨好行为:意见遵从、热情相助、抬举他人; • b自我抬高; • c威慑; • d恳求。
保护性印象管理(弱化不足)
社会认知的内涵 印象形成
社会认知偏差 印象管理 归因
一、社会认知的内涵
• 1.社会认知是个体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 作出推测和判断的过程。幻灯片 6
• 2.社会认知指人们如何选择、解释、识记和使用社会信 息来做出判断和决定。内在机制
面部表情研究:
• 思考: • 眼、耳、鼻、口、眉以及面部肌肉中最能表达情绪的是哪
编辑们列出的重要选题:
• A正在参加成人教育以攻读第二学位,他选的是《怎样写 毕业论文》;
• B的女儿正在上幼儿园,她的选题是"学龄前儿童教育丛书 ";
• C是围棋迷,他的选题是《聂卫平棋路分析》……
5、投射效应
• 指的是将自己的特点投射到别人身上。 • 俗语“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推己及人”,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物以类 聚,人以群分”
第3章 《管理心理学》PPT课件

维纳的归因理论:韦纳提出的成败归因理论认为,人 们对成功和失败的归因通常包括三个维度:第一个维 度是内外的维度,即将成功或失败归因于内部原因还 是外部原因;第二个维度是稳定性维度,即将成功或 失败归因于稳定的经常发生的因素还是不稳定的偶然 性的因素;第三个维度是指控制点,即将成功或失败 归于可控的因素还是不可控的因素。
3.1.2 学习理论
1.概念:由于经验而发生的相对持久的行为改变 。 2.学习理论: 操作性条件反射 社会学习理论
3.1.3 归因理论
1.归因的概念: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行为原因 的推论过程。
2.归因理论的概念:归因理论(Attribution Theory) 是关于人们如何进行因果关系解释的理论。
第三章 内容纲要
知觉和社会知觉的概念、种类、形成过程和影响因素、 学习的概念和基本的学习理论 归因和归因偏差的概念 归因理论的基本内容 基于认知理论的管理
3.1 认知理论
3.1.1 知觉和社会知觉理论 1.概念:知觉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是直
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或个别部分 在人脑中的反映。 2.知觉的基本特征: 选择性 整体性 理解性 恒常性
海德的归因理论:海德认为,事件的原因无外乎有两 种:一是内因,比如情绪、态度、人格、能力等;二 是外因,比如外界压力、天气、情境等。一般人在解 释别人的行为时,倾向于性格归因;在解释自己的行论:凯利认为,人们对行为归因总是涉 及三个方面的因素:客观刺激物;行动者;所处关系 或情境。他认为,这三个因素的任何一个因素的归因 都取决于下列三种行为信息:区别性、一贯性、一致 性。
3.社会知觉的概念:社会知觉是相对于对物的知觉而 言的,是对人和社会群体的知觉,是人们对于有关他 人的信息的解释和综合的过程,是个人归因的基础, 也是个人社会行为的基础。
社会实践中的社会认知与社会情绪管理

社会实践中的社会认知与社会情绪管理社会实践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通过参与社会活动,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现象和问题,并提升自身的社会认知和社会情绪管理能力。
在社会实践中,我们不仅能够学习知识,还能够培养自己的社会情感和价值观念。
首先,社会实践可以帮助我们提升社会认知能力。
在社会实践中,我们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包括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人。
这样的交往经历让我们更加了解人性的多样性和社会的复杂性。
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到不同的思考方式和行为准则,拓宽我们的视野和认知范围。
例如,当我们与弱势群体接触时,我们会更加关注社会公平和正义的问题,从而提高我们对社会问题的认知。
其次,社会实践也有助于我们培养社会情绪管理能力。
在社会实践中,我们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情绪挑战,例如与他人产生冲突、面对困难和挫折等。
通过这些经历,我们可以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理解他人的情感,并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此外,社会实践还能够培养我们的同理心和团队合作精神,让我们更好地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
例如,在志愿者活动中,我们需要与其他志愿者协作完成任务,这样的经历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合作的重要性,提高我们的团队合作能力。
此外,社会实践也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社会实践中,我们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和挑战,例如贫困、环境污染等。
通过亲身参与和观察,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这些问题的严重性和影响。
这样的经历可以让我们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并激发我们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愿望。
例如,当我们参与环保活动时,我们会更加关注环境保护的问题,从而形成积极的环保意识和行动。
综上所述,社会实践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通过参与社会活动,我们可以提升自身的社会认知和社会情绪管理能力。
社会实践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社会现象和问题,还可以培养我们的社会情感和价值观念。
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不断提升自己的社会认知和社会情绪管理能力,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第三章 认知的个体差异与管理

第三章认知的个体差异与管理第一节一般知觉一、知觉的概念知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应。
感觉是事物的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它是最简单的心理现象,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的基础。
人的知觉活动是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具有4个环节:①从感觉资料中选择知觉的对象②应用知识经验对局部资料、不完整线索与信息进行回忆补充③应用知识经验对信息与线索进行加工和组织,构成完整的对象④对知觉对象做出适当解释并用名称标志它。
完整的知觉过程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进行察觉、分辨、整合、确认的过程。
二、知觉的分类①对人的知觉(属于社会知觉的范畴)②对物的知觉(包括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属于一般知觉)(一)空间知觉:是人对客观世界物体的空间特征与空间关系的认识。
对物体大小的知觉空间知觉对物体的方向位置与空间定向关系的知觉物体平面形状特性的知觉三维空间物体的深度与距离知觉形状知觉的整合构图原则:①接近性原则②相似性原则③封闭性原则④良好图形原则⑤对称性原则⑥简单、对称、共线的凸显,易看成平面,否则容易堪称立体图形⑦简单性(节约性)原则⑧共同命运或线条共同朝向的原则①接近于相似②开口封闭③良好连续✧在三维空间物体中,单眼深度线索只能提供有限距离的信息;双眼深度线索,既可提供距离、又可提供物体厚度的信息。
✧影响深度知觉判断的因素中,单眼线索有:①物体的重叠②线条透视③空气透视④阴暗阴影⑤运动视差⑥眼睛的调节⑦纹理的梯度双眼线索有:①双眼视轴的负荷②双眼视差(二)运动知觉:是人脑对物体空间位移的知觉。
运动知觉以来的条件有:①物体运动的速度②观察者与运动物体之间的距离③观察者自身处在静止还是运动状态。
运动知觉的种类:真动、似动、诱动、自动、运动后效应(三)时间知觉:是人对客观事物时间关系的反映,是一种以内脏机体感觉、听觉、视觉等为主的复杂的知觉过程。
时间知觉必须依据客观事物为参照。
参考标志有:①自然界的周期性现象②人的活动及活动对象的变化③人造计时工具④生物钟现象时间知觉还受个人知识经验、主观态度和情绪等心理因素的影响,主要规律有:①一般人对1秒钟估计的最准确,短于1秒钟常被高估,长于1秒钟有被低估②同样时间间隔,有高频高速评估,低频频度评估现象③情绪、兴趣和态度对时间估计的影响④个人知识经验不同,在时间估计和知觉上也有个体差异。
第三章社会知觉与社会认知

• 印象形成:对于别人或事物进 行归类,明确其对我们的意义, 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的 过程即印象形成
二、印象形成中的信息选择倾向
• 对于在归类时所用的任何一种类别,我们 都有一整套自觉不自觉的既定观念,虽然 据此建立的有关印象常常不够精确,但仍 引导人们的社会适应 • 1、自然特征的信息选择倾向
• 认知: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包括感 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言语等心理过程。 • 社会认知:研究人们如何选择、解释、识记和运 用社会信息来做出判断和决定。
–社会认知是一种基本的社会心理活动, 人的社会动机或社会态 度的形成、社会 化过程的进展、社会行为的发生,都以 社会认知为基础。
六、个人知觉中的偏差
• 人们在社会知觉中常出现偏差, 人们可以注意到它,降低其影响, 但是无法避免它的存在 • 常见的有
1、晕轮效应:光环效应
• 指评价者对一个人多种特质的评价往 往受某一特质高分影响而普遍偏高。 就像一个发光的物体对周围物体有照 明的作用一样。从所认知到的特征泛 化推及到未被认知的特征,从局部信 息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
– 面部表情: – 人际距离:个人,亲密,社交,公众 – 身体姿势: – 空间 – 目光接触:
• 声调表情:
五、印象管理
• 印象管理的定义
• 印象管理是指一个人通过一定的方式 影响或控制别人形成对自己的印象的过程。 即有意地留给别人一定的印象。也称印象 整饰
– “世界是个大舞台” 管理 例,政治家常进行印象
• 以点概面、“情人眼里出西施” 、爱屋及乌
– 负晕轮效应:扫帚星效应。主要指评价者 对一个人的多种特质的评价往往受某一特 质低分印象的影响而普遍低。
• 外表吸引力是产生晕轮效应的最主 要的一个特质。社会地位也是一个 很重要的影响因素。如一些核心品 质也容易产生晕轮效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
管
知名程度高,社会评价积极越会影
理
响到你,产生一种特殊的影响力, 人们产把这种先入为主的人认为是
有吸引力的
2)信息呈现的特点
认
印象整饰 被认知者,在认知过程中不是
知
完全被动的,他会通过对某些
信
因素的放大和缩小来影响到认
息
知者的认知过程。
的
比如我们在求职过程中总是要
特
表现出自己最优秀的一面,而 尽量的掩饰自己不足的方面。
社会认知与管理
吴龙
一、认知的含义
认知是人脑对客观事
物和现象“是什么”的
认
反应,是对客观现实属
知
性的人事
概
述
认知:人 对一切事 物的认识
社会认知专 指人对社会 环境中人的
认识
二、自我认知
1.自我认知的含义
人贵在自知之明
认
个体应充分认识到自己在组织和
知
群体内的角色、品质、为人等。
概 述
自我认知是与他人认知紧密相 连的,个体可以把别人当作镜 子来了解自己,进行自我认知。
点
3)认知情境的特点
宏观环境
认
整个社会环境和社会文化都会对认 知产生影响。
知
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生
信
活背景都是认知者对同一事物的认 知迥异。
息
这是我们要学习跨文化沟通的原因之 一
的
微观环境
特
1. 认知者及被认知者的家庭、社会地 位、工作单位、居住环境都会影响
点
到认知的过程。
2. 被认知者所处的环境也常常会影响
认
社会认知是个人对他人的
知
心理状态、行为动机、意向等
的
作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内
涵
你在外地问路会问谁
社 会 认 知
二、社会认知的过程
1.社会知觉
在社会环境中,对人或群体
社
的社会特性及各种社会现象的
会 认 知
初步认识。 2.社会印象
通过社会知觉形成的直接的 认识在头脑中保留下来的形象。
3.社会判断
缺乏安全感、消极
他人认知的信息来源
社
言语表情----就是人常说的副语 言
会
语言的速度、停顿、节奏等都传
认
递个人的思想和情感
知
深入了解个人的背景资料、生活
的 信
环境、接受教育、阅历和家庭 环境
息
2.人际认知
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对人与人之 间相互关系的任知,包括自己与他 人以及他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
2.自我认知的构成要素
物质自我
自
社会自我
我
精神自我
认
要素 自我认知与评价 自我追求行为
知
物质 对自己身体、衣着、身体外表、欲望
的
自我 仪表、家庭等
满足
结
社会 对自己社会地位、 引人注意、讨好
构
自我 名誉、财产及人际 别人、爱
精神 对自己智慧、能力、追求智慧、宗教、
自我 道德
道德与良心
社 会 一、社会认知的概念来自到认知的过程。4)社会文化的特点
特定的风俗、习惯、民族传统、
认
行为规范、价值标准、流行时
知
尚、意识形态等,都将无形中
信
附着在认知信息上。
息
的
特
点
5.认知主体的特点
1)认知者的
认
知识经验
知
2)认知者的 请三位同学上台画房、树、人
主
人格品质
大家说为什么他们绘画的不同?
体
3)认知者的
的
需要和兴趣
凡是能够满足认知者 需要和兴趣的社会刺
社 会 认 知
要包括: 1. 自我角色的认知 2. 对他人角色的认知 3. 对角色期望的认知 只有从分的对角色进行了解,才
能使角色得以实现,这是角色 扮演的先决条件
四、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
1.认知信息的特点
认
1)认知对象本身的特点
知
知名度
规
当认知者关注知名人士时,经常会
律
通过一些简洁的资料来产生初步的 了解,受他人的暗示成分比较大。
个
效
应
三
社
会
无魅力者 中等者 有魅力者
认 受欢迎性
56.31 62.42 65.39
知
婚姻的美满 职业地位
0.37 1.70
0.41 1.70 2.02 2.25
的 做父母的能力 3.91
知 的
1. 应将目光集中到鼻以下到颈以上的区域。 2. 不要有眼神上的回避,展现自信的自己。 3. 可以配上淡淡的微笑。
信
4. 面试前晚不能多喝水,要注意休息。
息
要保持眼睛周围的卫生。
社 会 认
知 的 信 息
体态和动作是另一种非语言信息
非语言信息
典型含义
目光接触
友好、真诚、自信、果断
不做目光接触
个
一印象;当两类信息不连续,隔一段时间 传送第二类信息时,第二类信息就成了最
效
新的,最新信息给人印象深刻,人们相信 最新信息。
应
二
社 晕轮效应
会
所谓“晕轮”效应是指在知觉
认
过程中,通过获得知觉对象某一行
知
为特征的突出印象,而将其扩大成 为整体行为特征的认知活动
的
几
心理学家戴恩等人(K.Dion,et al,1972)曾用实验证实了晕轮效应的存在
社
人际认知存在于我们生活 的每一个
会
角落,带有明显的感情和情绪色彩。
认
只有正确地了解各种人际关系才能 更好地了解自己,并促进各种关系
知
的维护和改善。
在组织中正确地了解各种人际关系, 对分析解决各种问题,协调组织中 个体及群体关系有积极的帮助。
3.角色认知
指个体对自己或他人的角色及
有关角色现象的整体认识,主
几
试验验证:美国心理学家卢钦斯 〈dins,1957〉用编撰的两段文字作
个
为实验材料研究了首因效应现象
效
(1)积极作用 (2)消极意义
应
一
社
会 近因效应
认
指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新近 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
知
更大的现象。
的
当两类不同的社会知觉的信息连续
几
地被人感知时,人们总是倾向于去相信第
冷淡、紧张、害怕、说谎、缺乏安全感
挠头
迷惑不解、不相信
咬嘴唇
紧张、害怕、焦虑
踮脚
紧张、不耐烦、自负
双臂交叉在胸前
生气、不同意、防卫、进攻
抬一下眉毛
怀疑、吃惊
眯眼睛
不同意、 烦感、生气
鼻孔张大
生气、受挫
手抖
紧张、焦虑、恐惧
身体前倾
感兴趣、注意
懒散的坐在椅子上
厌倦、放松
摇椅子
厌倦、自以为是、紧张
驼背坐着
在社会知觉的基础上更进一 步的认识。
三、社会认知一般包括
社
1.他人认知 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
会
认
是指在与他人
知
接触中,通过对
的
他人外部特征的
内
知觉,进而取得
容
对他心理活动的
认识。
他人认知的信息来源
语言信息---包括口头信息和书面信息
社
表情和目光信息
会
让你的眼睛和头一起动。
认
注视对方是很有讲究的。
特
4)认知者的
激容易成为认知对象
点
情绪状态 情绪的影响 有这样一句经典的对白: 当你爱上了红
玫瑰,白玫瑰就像吃饭时人嘴角的一颗米
粒;当你爱上了白玫瑰,红玫瑰就像墙上
被你打死的蚊子留下的血迹。
社
会 3.社会认知效应
认 首因效应
知
指的是人们在对他人总体印象 的形成过程中,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
的
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