菱形基础知识点及同步练习、含答案汇编

菱形基础知识点及同步练习、含答案汇编
菱形基础知识点及同步练习、含答案汇编

学科:数学

菱形

【基础知识精讲】

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定理1:四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定理2: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重点难点解析】

1.菱形的性质

(1)菱形具有平行四边形的一切性质;

(2)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3)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4)菱形是轴对称图形.

2.菱形的面积=底×高=对角线乘积的一半.

A.重点、难点提示

1.理解并掌握菱形的概念,性质和判别方法;(这是重点,也是难点,要掌握好)2.经历探索菱形的性质和判别条件的过程,在操作活动和观察、分析过程中发展学生的主动探究习惯和初步的审美意识,进一步了解和体会说理的基本方法;

3.了解菱形的现实应用和常用的判别条件;

4.体会特殊与一般的关系.

B.考点指要

菱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其性质和判别方法是中考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

菱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具有平行四边形的一切性质.除具有平行四边形的一切性质外,菱形还具有以下性质:

①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②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出现了垂直,常与勾股定理联系在一起)

③每一条对角线都平分一组内角.(出现了相等的角,常与角平分线联系在一起)

菱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两条对角线所在直线是它的两条对称轴.(不是对角线,而是其所在直线,因为对称轴是直线,而对角线是线段)

菱形的判别方法:(学会利用轴对称的方法研究菱形)

①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②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③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难题巧解点拨】

例1:如图4-24,在△ABC中,∠BAC=90°,AD⊥BC于D,CE平分∠ACB,交AD

于G,交AB于E,EF⊥BC于F.求证:四边形AEFG是菱形.

思路分析

由已知可知,图中有平行线,就可证角相等、线段相等,因此,可先证四边形AEFG 是平行四边形,再证一组邻边相等.

证明:∵∠BAC=90°,EF⊥BC,CE平分∠ACB,

∴AE=EF,∠CEA=∠CEF.

(这是略证,并不是完整的证明过程)

∵AD⊥BC,EF⊥BC,

∴EF∥AD,(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CEF=∠AGE,(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CEA=∠AGE,

∴AE=AG,

∴EF∥AG,且EF=AG,

∴四边形AEFG是平行四边形.(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又∵AE=EF,

∴平行四边形AEFG是菱形.

例2:已知菱形的周长为20cm,一条对角线长为5cm,求菱形各个角的度数.

已知:菱形ABCD中,AB+BC+CD+DA=20cm,对角线AC=5cm.求∠ADC、∠ABC、∠BCD、∠DAB的度数.

思路分析

利用菱形的四条边相等,可求出各边长,从而得到等边三角形,如图4-25.

解:在菱形ABCD中,

∵AB=BC=CD=DA,

又AB+BC+CD+DA=20cm,

∴AB=BC=CD=DA=5cm,

又∵AC=5cm,

∴AB=BC=AC,CD=DA=AC,

∴△ABC和△DAC都是等边三角形,

(本题将边之间的长度关系转化为角的关系)

∴∠ADC=∠ABC=60°,∠BCD=∠DAB=120°.

例3:如图4-26,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BAE=∠FAE,∠FBA=∠FBE.求证:四边形ABEF是菱形.

证法一:∵AF∥BE,

∴∠FAE=∠AEB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又∵∠BAE=∠FAE,

∴∠BAE=∠AEB,

∴AB=BE.(等角对等边)

同理,AB=AF,BE=EF,

∴AB=BE=EF=AF,

∴四边形ABEF是菱形.(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证法二:∵AF∥BE,

∴∠FAE=∠AEB,

又∵∠BAE=∠FAE,

∴∠BAE=∠AEB,∴AB=BE.

又∵∠FBA=∠FBE,

∴AO=OE,AE⊥FB,(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

同理,BO=OF,

∴四边形ABEF是菱形.(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的四边形是菱形)

(你还有其他的证明方法吗?不妨试一下)

例4:菱形的两邻角之比为1:2,边长为2,则菱形的面积为__________.

思路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菱形的性质和面积公式的应用:

解法一:如图4-27,

∠B:∠A=1:2,

∵四边形ABCD 是菱形, ∴AD ∥BC ,

∴∠A+∠B=180°,

∴∠B=60°,∠A=120°, 过A 作AE ⊥BC 于E ,

∴∠BAE=30°,

1AB 2

1

BE ==∴,

(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312B E AB AE 2222=-=-=

∴,

(勾股定理) 32AE BC S ABCD =?=∴菱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是:底乘以高) 解法二:如图4-28,

∠B ∶∠A=1∶2,

∵四边形ABCD 是菱形, ∴AD ∥BC ,

∴∠A+∠B=180°,

∴∠B=60°,∠A=120°,

连结AC 、BD 交于点O ,

?=∠=

∠∴30B 2

1

ABD ,AC ⊥BD . (菱形的性质: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对角线互相垂直) 在Rt △ABO 中,1AB 2

1

AO ==, 312AO AB B O 2222=-=-=

∴,

∴AC=2,32BD =, 323222

1

BD AC 21S ABCD =??=?=

∴菱形. 答:菱形的面积为32.

【典型热点考题】

例1 如图4-13,已知菱形ABCD 中,E 、F 分别是BC 、CD 上的点,且∠B=∠EAF=60°,∠BAE=18°,求∠CEF 的度数.

点悟:由∠B=60°知,连接AC得等边△ABC与△ACD,从而△ABE≌△ADF,有AE=AF,则△AEF为等边三角形,再由外角等于不相邻的两个内角和,可求∠CEF.解:连接AC.∵四边形ABCD为菱形,

∴∠B=∠D= 60°,AB=BC=CD=DA,

∴△ABC与△CDA为等边三角形.

∴ AB=AC,∠B=∠ACD=∠BAC=60°,

∵∠EAF=60°,∴∠BAE=∠CAF.

∴ AE=AF.

又∵∠EAF=60°,

∴△EAF为等边三角形.

∴∠AEF=60°,

∵∠AEC=∠B+∠BAE=∠AEF+∠CEF,

∴ 60°+18°=60°+∠CEF,

∴∠CEF=18°.

例2已知如图4-14,在△ABC中,∠BAC=90°,AD⊥BC于D,CE平分∠ACB,交AD 于G,交AB于E,EF⊥BC于F,求证:四边形AEFG为菱形.

点悟:可先证四边形AEFG为平行四边形,再证邻边相等(或对角线垂直).

证明:∵∠BAC=90°,EF⊥BC,CE平分∠BCA,

∴ AE=FE,∠AEC=∠FEC.

∵ EF⊥BC,AD⊥BC,∴ EF∥AD.

∴∠FEC=∠AGE,∴∠AEC=∠AGE

∴ AE=AG,∴

∴四边形AEFG为平行四边形.

又∵ AE=AG.∴四边形AEFG为菱形.

点拨:此题还可以用判定菱形的另两种方法来证.

例3 已知如图4-15,E为菱形ABCD边BC上一点,且AB=AE,AE交BD于O,且∠DAE=2∠BAE.求证:EB=OA

证明:∵四边形ABCD为菱形,

∴∠ABC=2∠ABD, AD∥BC,

∴∠DAE=∠AEB,

∵ AB=AE,∴∠ABC=∠AEB.

∴∠DAE=2∠ABD.

∵∠DAE=2∠BAE,

∴∠ABD=∠BAE,∴ OA=OB.

∵∠BOE=∠ABD+∠BAE,

∴∠BOE=2∠BAE.

∴∠BEA=∠BOE,∴ OB=BE,

∴ AO=BE.

说明:利用菱形性质证题时,要灵活选用,选不同性质,就会有不同思路.

例4已知菱形的一边与两条对角线构成的两角之比为5:4,求菱形的各内角的度数.点悟:先作出菱形ABCD和对角线AC、BD(如图4-16).

解:∵四边形ABCD是菱形,

∴ AC⊥BD,

∴∠1+∠2=90°,又∵∠1:∠2=4:5,

∴∠1=40°,∠2=50°,

∴∠DCB=∠DAB=2∠2=100°,

故∠CBA=∠CDA=2∠1=80°.

【同步达纲练习一】 一、选择题

1.已知菱形的一条对角线与边长相等,则菱形的邻角度数分别为 ( ) (A)45°, 135° (B)60°, 120° (C)90°, 90° (D)30°, 150°

2.若菱形的一条对角线长是另一条对角线的2倍,且此菱形的面积为S ,则它的边长为( )

(A)S (B)S 21 (c)S 321 (D)S 52

1

二、填空题

3.已知:菱形ABCD 中,E 、F 是BC 、CD 上的点,且AE=EF=AF=AB ,则∠B=________. 4.已知:菱形的两条对角线长分别为a 、b ,则此菱形周长为_______,面积为__________.

5.菱形具有而矩形不具有的性质是_______.

6.已知一个菱形的面积为38平方厘米,且两条对角线的比为1:3,则菱形的边长为_________.

三、解答题 7.已知:O 为对角线BD 的中点,MN 过O 且垂直BD ,分别交CD 、AB 于M 、N .求证:四边形DNBM 是菱形.

8.如图4-17,已知菱形ABCD 的对角线交于点O ,AC=16cm ,BD=12cm ,求菱形的高.

【同步达纲练习二】

1.在菱形ABCD 中,若∠ADC=120°,则BD :AC 等于( ) A .2:3

B .3:3

C .1:2

D .1:3

2.已知菱形的周长为40cm ,两对角线的长度之比为3:4,则两对角线的长分别为( ) A .6cm ,8cm B .3cm ,4cm C .12cm ,16cm D .24cm ,32cm 3.菱形的对角线具有( ) A .互相平分且不垂直

B .互相平分且相等

C .互相平分且垂直

D .互相平分、垂直且相等

(掌握菱形对角线的性质,注意不要增加性质)

4.已知菱形的面积等于2

cm 160,高等于8cm ,则菱形的周长等于____________. 5.已知菱形的两条对角线的长分别是6和8,那么它的边长是______________. 6.菱形的周长是40cm ,两邻角的比是1:2,则较短的对角线长是_________cm . 7.如图4-29,在△ABC 中,∠BAC=90°,BD 平分∠ABC ,AG ⊥BC ,且BD 、AG 相交于点E ,DF ⊥BC 于F .求证:四边形AEFD 是菱形.

8.如图4-30,平行四边形ABCD 的对角线AC 的垂直平分线与AD 、BC 、AC 分别交于点E 、F 、O .求证:四边形AFCE 是菱形.

参考答案

【同步达纲练习一】

一、1.B ; 2.D ;

二、3.80°;4.2

2

2b a ,ab 2

1

5.对角线互相垂直,各边长相等. 6.4厘米.

三、7.由已知MN 为BD 的垂直平分线, 有 DM=BM ,DN=BN ,

又由△DOM ≌△BON ,得DM=BN ,

∴ DM=BM=BN=DN .∴四边形DNBM 是菱形.

8.过点D 作DH ⊥AB 于H ,则DH 为菱形的一条高. 又∵ AC 、BD 互相垂直平分于O , ∴ 821==

AB OA 厘米,62

1

==BD OB 厘米. 由勾股定理,得 1022=+=BO AO AB (厘米).

又∵

OA BD DH AB ?=?21

21, ∴8122

1

1021??=??DH ,DH=9.6厘米.

【同步达纲练习二】

1.B ; 2.C ; 3.C ; 4.80cm ; 5.5; 6.10;

7.证法一:在Rt △ABD 和Rt △FBD 中,

∵BD 为∠ABC 的平分线,∴∠ABD=∠FBD ,∠DAB=∠DFB=90°,

又∵BD=BD ,∴Rt △ABD ≌Rt △FBD ∴AD=DF ,∠ADE=∠EDF

又∵DF ⊥BC ,AG ⊥BC ,∴DF//AE ,

∴∠EDF=∠DEA ,∴∠ADE=∠DEA ,∴AD=AE , ∴AE=DF ,∴四边形AEFD 是平行四边形. ∵AD=DF ,∴四边形AEFD 为菱形. 证法二:同证法一得DF=DA=AE ,

∵Rt △ABD ≌Rt △FBD ,∴AB=BF ,∴△ABE ≌△FBE , ∴AE=EF ,∴DF=DA=AE=EF ,∴四边形AEFD 是菱形.

证法三:同证法一:Rt △ABD ≌Rt △FBD ,∴AB=BF ,

∴△ABE ≌△FBE ,∴∠GAB=∠EFB ,

又∵∠C+∠ABC=90°,∠GAB+∠ABC=90°, ∴∠C=∠GAB ,∴∠C=∠EFB ,∴EF ∥AC ,

又∵DF ∥AG ,∴四边形AEFD 是平行四边形,

∵AD=DF ,∴四边形AEFD 是菱形.

8.∵AD ∥BC ,∴∠OAE=∠OCF ,又∵∠AOE=∠COF=90°,AO=CO , ∴△AOE ≌△COF ,∴AE=CF ,又∵AE ∥CF , ∴四边形AFCE 是平行四边形.

又∵EF是AC的垂直平分线,∴AE=CE.(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距离相等)∴四边形AFCE是菱形.

数学选修2-1知识点整理

若p ?q,q p,则p 是q 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若p q,q ?p,则p 是q 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若p ?q,q ?p,则p 是q 的充要条件; 若p q,q p,则p 是q 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第一章 常用逻辑用语 p q p q ??? ??定义:用语言、符号或式子表达的,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 1、命题形式:“若,则”.其中叫做命题的条件,叫做命题的结论 2、四种命题的关系: 结论:原命题和逆否命题、逆命题和否命题真假性相同 3、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 “若p,则q ”为真命题,则p ?q ,就说p 是q 的充分条件,q 是p 的必要条件。 4、充分必要条件的集合判断法 {|()}{|()}A x p x B x q x ==成立,成立 ,A B 若则p 是q 的充分不必要条件;,A 若B 则p 是q 的必要不充分条件;,A B =若则p 是q 的充要条件。 5、简单的逻辑联结词 (1)“且”,∧p q ,有假则假;(2)“或”,∨p q ,有真则真;(3)“非”,?p ,真假相反。 6、命题的否定和否命题 命题的否定:条件不变,只否定结论; 否命题:条件和结论都否定。 7、全称量词和全称命题 全称量词:所有的、任意一个、一切、每一个、任给… 符号:? 全称命题:?x ∈M,p(x)(读作:对任意x 属于M ,有p(x)成立) 全称命题的否定:?x 0∈M,?p(x 0) 8、存在量词和特称命题 存在量词:存在一个、至少有一个、有些、有的、对某个… 符号:? 特称命题:?x 0∈M,p(x 0)(读作:存在M 中的元素x 0,使p(x 0)成立) 特称命题的否定:?x ∈M,?p(x) 第二章 圆锥曲线与方程 1、曲线与方程: 直角坐标系中,若曲线C 上的点的坐标都是方程f(x,y)=0的解,且以方程f(x,y)=0的解为坐标的点都在曲线C 上,则方程是曲线的方程,曲线是方程的曲线。 2、椭圆的定义: 我们把平面与两个定点12,F F 的距离的和等于常数(大于|12F F |)的点的轨迹叫做椭圆。 两个定点12,F F 叫做椭圆的焦点.|12F F |叫做焦距。 122||||MF MF a += (2a>2c ) 12||2F F c =

《菱形的性质与判定 》 教学设计

《菱形的性质与判定》 《菱形的性质与判定》一课是继八年级下册“第三章图形的平移与旋转”和“第六章平行四边形”之后的一个学习内容。九年级的学生在学习菱形之前,已经掌握了简单图形平移旋转和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学生完全能够借助图形的旋转平移和轴对称直观的理解菱形的定义和性质。教科书基于学生在平行四边形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提出了本课的具体学习任务:①掌握菱形的定义;②探索并掌握菱形是轴对称图形;③探索并证明菱形“四条边相等”、“对角线互相垂直”等性质,并能应用这些性质计算线段的长度。 在教学过程中,要利用学生对图形的直观感知、已掌握的平行四边形的相关知识和已有的逻辑推理能力为基础,探索菱形的定义和性质,又要尝试利用它们解题。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观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融为一体,使学生不仅学到科学的探究方法,而且体验到探究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菱形的的定义,理解菱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 2、理解并掌握菱形的性质定理;在证明性质和运用性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经历探索菱形的概念和性质的过程,发展学生合情推理的意识; 2、通过灵活运用菱形的性质解决有关问题,掌握几何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在观察、操作、猜想、归纳、推理的过程中,体验数学活动充满探索性和创造性,感受证明的必要性,培养严谨的推理能力,体会逻辑推理的思维价值。 2、通过小组合作展示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学习自信心。 【教学重点】

菱形的性质定理证明及运用。 【教学难点】 菱形的性质定理证明、运用,生活数学与理论数学的相互转化。 课前布置学生复习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并每人准备好草稿纸、铅笔、直尺、菱形纸片; 教师准备课件,搜集好菱形的相关图片,三角板等。 一、情景导入 1.复习回顾:什么样的四边形叫平行四边形?它有哪些性质? 2.观察发现:观察下列图中的这些平行四边形,你能发现它们有什么样的共同特征? 3.与一般的平行四边形相比较,这种平行四边形特殊在哪里?你能给菱形下定义吗?通过平行四边形演变为菱形的动态演示过程,引出本课题及矩形定义。 菱形: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 菱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它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所有性质。但平行四边形不一定是菱形。 二、合作探究 1.既然菱形是平行四边形,那么它具有平行四边形的哪些性质? 在同学回答的基础上进行归纳:

菱形的判定专项练习30题(有答案)ok

菱形的判定专项练习30题(有答案) 1.如图,梯形ABCD中,AD∥BC,BA=AD=DC=BC,点E为BC的中点. (1)求证:四边形ABED是菱形; (2)过A点作AF⊥BC于点F,若BD=4cm,求AF的长. 2.如图,四边形ABCD中,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且AC⊥BD.点M,N分别在BD、AC上,且AO=ON=NC,BM=MO=OD. 求证:BC=2DN. 3.如图,在△ABC中,AB=AC,D,E,F分别是BC,AB,AC的中点. (1)求证:四边形AEDF是菱形; (2)若AB=12cm,求菱形AEDF的周长. 4.如图,在?ABCD中,EF∥BD,分别交BC,CD于点P,Q,交AB,AD的延长线于点E,F.已知BE=BP.求证:(1)∠E=∠F; (2)?ABCD是菱形. 菱形的判定--- 1

5.如图,在△ABC中,D是BC的中点,E是AD的中点,过点A作AF∥BC,AF与CE的延长线相交于点F,连接BF. (1)求证:AF=DC; (2)若∠BAC=90°,求证:四边形AFBD是菱形. 6.已知平行四边形ABCD中,对角线BD平分∠ABC,求证:四边形ABCD是菱形. 7.如图,在一个含30°的三角板ABC中,将三角板沿着AB所在直线翻转180°得到△ABF,再将三角板绕点C顺时针方向旋转60°得到△DEC,点F在AC上,连接AE. (1)求证:四边形ADCE是菱形. (2)连接BF并延长交AE于G,连接CG.请问:四边形ABCG是什么特殊平行四边形?为什么? 8.如图,已知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DE⊥AB,DF⊥BC,垂足分别是为E F,并且DE=DF.求证:四边形ABCD是菱形. 9.如图,在△ABC中,DE∥BC,分别交AB,AC于点D,E,以AD,AE为边作?ADFE交BC于点G,H,且EH=EC. 求证:(1)∠B=∠C; (2)?ADFE是菱形. 菱形的判定--- 2

高中物理选修3-3知识点整理

选修3—3考点汇编 1、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2)1mol 任何物质含有的微粒数相同2316.0210A N mol -=? (3)对微观量的估算 ①分子的两种模型:球形和立方体(固体液体通常看成球形,空气分子占据的空间看成立方体) ②利用阿伏伽德罗常数联系宏观量与微观量 a.分子质量:mol A M m N = b.分子体积:mol A V v N = c.分子数量:A A A A mol mol mol mol M v M v n N N N N M M V V ρρ= === 2、分子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的热运动(布朗运动 扩散现象) (1)扩散现象:不同物质能够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说明了物质分子在不停地运动,同时还说明分子间有间隙,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2)布朗运动:它是悬浮在液体中的固体微粒的无规则运动,是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 ①布朗运动的三个主要特点: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颗粒越小,布朗运动越明显;温度越高,布朗运动越明显。 ②产生布朗运动的原因:它是由于液体分子无规则运动对固体微小颗粒各个方向撞击的不均匀性造成的。 ③布朗运动间接地反映了液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布朗运动、扩散现象都有力地说明物体内大量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3)热运动: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与温度有关,简称热运动,温度 越高,运动越剧烈 3、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分子之间的引力和斥力都随分子间距离增大而减小。但是分子 间斥力随分子间距离加大而减小得更快些,如图1中两条虚线 所示。分子间同时存在引力和斥力,两种力的合力又叫做分子 力。在图1图象中实线曲线表示引力和斥力的合力(即分子力) 随距离变化的情况。当两个分子间距在图象横坐标0r 距离时, 分子间的引力与斥力平衡,分子间作用力为零,0r 的数量级为 1010-m ,相当于0r 位置叫做平衡位置。当分子距离的数量级大于 m 时,分子间的作用力变得十 分微弱,可以忽略不计了 4、温度

高二数学选修2-1知识点总结(精华版)

精心整理 高二数学选修2-1知识点 1、命题:用语言、符号或式子表达的,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 真命题:判断为真的语句. 假命题:判断为假的语句. 2、“若p ,则q ”形式的命题中的p 称为命题的条件,q 称为命题的结论. 3、对于两个命题,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另一个命题的结论和条件,则这两个命题称为互逆命题.其中一个命题称为原命题,另一个称为原命题的逆命题. 若原命题为“若p ,则q ”,它的逆命题为“若q ,则p ”. 456真真假假()1()27、若p 若p ?8当p 、q q 是假命题当p 、q 对一个命题p 全盘否定,得到一个新命题,记作p ?. 若p 是真命题,则p ?必是假命题;若p 是假命题,则p ?必是真命题. 9、短语“对所有的”、“对任意一个”在逻辑中通常称为全称量词,用“?”表示. 含有全称量词的命题称为全称命题. 全称命题“对M 中任意一个x ,有()p x 成立”,记作“x ?∈M ,()p x ”. 短语“存在一个”、“至少有一个”在逻辑中通常称为存在量词,用“?”表示. 含有存在量词的命题称为特称命题. 特称命题“存在M 中的一个x ,使()p x 成立”,记作“x ?∈M ,()p x ”. 10、全称命题p :x ?∈M ,()p x ,它的否定p ?:x ?∈M ,()p x ?.全称命题的否定是特称命题.

11、平面内与两个定点1F ,2F 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大于12F F )的点的轨迹称为椭圆.这两个定点称为椭圆的焦点,两焦点的距离称为椭圆的焦距. 12、椭圆的几何性质: 焦点的位置 焦点在x 轴上 焦点在y 轴上 图形 13、设2d ,则 11 F d M = 14、平面内与两个定点1F ,2F 的距离之差的绝对值等于常数(小于12F F )的点的轨迹称为双曲线.这两个定点称为双曲线的焦点,两焦点的距离称为双曲线的焦距. 15、双曲线的几何性质: 焦点的位置 焦点在x 轴上 焦点在y 轴上 图形 标准方程

菱形的判定(教学设计)

菱形的判定 一、教学目标:经历菱形的判定方法的探究过程,掌握菱形的三种判定方法. 二、教学重点:菱形判定方法的探究. 三、教学难点:菱形判定方法的探究及灵活运用. 四、教学过程: 活动1、引入新课,激发兴趣 1、复习 (1)菱形的定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2)菱形的性质1 菱形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四条边都相等; 性质2 菱形的两组对角分别相等,邻角互补; 性质3 菱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平分,菱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 垂直,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2、导入 (1)如果一个四边形是一个平行四边形,则只要再有什么条件就可以判定它是一个菱形?依据是什么? 根据菱形的定义可知: 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所以只要再有一组邻边相等的条件即可. (2)要判定一个四边形是菱形,除根据定义判定外,还有其它的判定方法吗?活动2、探究与归纳菱形的第二个判定方法 【问题牵引】 用一长一短两根细木条,在它们的中点处固定一个小钉子,做成一个可转动的十字架,四周围上一根橡皮筋,做成一个四边形。 问: 任意转动木条,这个四边形总有什么特征?你能证明你发现的结论吗? 继续转动木条,观察什么时候橡皮筋周围的四边形变成菱形?你能证明你的猜想吗?

学生猜想: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教师提问:这个命题的前提是什么?结论是什么? 学生用几何语言表示命题如下: 已知:在□ABCD 中,对角线AC ⊥BD , 求证:□ABCD 是菱形。 分析:我们可根据菱形的定义来证明这个平行四边形是菱形,由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得到BO=DO ,由∠AOB=∠AOD=90o及AO=AO ,得ΔAOB ≌ΔAOD ,可得到AB=AD (或根据线段垂直平分线性质定理,得到AB=AD) ,最后证得□ABCD 是菱形。 【归纳定理】 通过探究和进一步证明可以归纳得到菱形的第二个判定方法(判定定理1): 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提示:此方法包括两个条件——(1)是一个平行四边形;(2)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对角线互相垂直且平分的四边形是菱形。 活动3、菱形第二个判定方法的应用 例3 如图,如图,□ABCD 的对角线AC 、BD 相交 于点O ,且AB=5,AO=4,BO=3,求证:□ABCD 是菱形。 思路点拨:由于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构 成了△ABO 是一个三角形,?而AB=5,AO=4,BO=3,由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可知∠AOB=90°,证出对角线互相垂直,这样可利用菱形第二个判定方法证得。 活动4、探究与归纳菱形的第三个判定方法 【操作探究】过程: 先画两条等长的线段AB 、AD ,然后分别以B 、D 为圆心,AB 为半径画弧,得到两弧的交点C ,连接BC 、CD ,就得到了一个四边形,提问:观察画图的过程,你能说明得到的四边形为什么是菱形吗?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学生观察思考后,展开讨论,指出该四边形四条边相等,即有两组对边相等,它首先是一个平行四边形,又有一组邻边相等,根据菱形定义即可判定该四边形是菱形。得出从一般的四边形直接判定菱形的方法:四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O D C B A

高中物理选修3-3知识点归纳

选修3-3知识点归纳 2017-11-15 一、分子动理论 1、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阿伏伽德罗第一个认识到物体是由 分子组成的。 ①分子大小数量级10-10m ②A N M m 摩分子=(对固体液体气体) A N V V 摩分子=(对固体和液体) 摩摩物物V M V m ==ρ 2、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 ①S V d 纯油酸=,V 为纯油酸体积,而不能是油酸溶液体积。 ②实验的三个假设(或近似):分子呈球形;一个一个整齐地紧密排列;形成单分子层油膜。 3、分子热运动: ①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称为热运动,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得到。 ②扩散现象和布朗运动证实分子永不停息作无规则运动,扩散现象还说明了分子间存在间隙。 ③布朗运动是固体小颗粒在液体或气体中的运动,反映了液体分子或气体分子无规则运动。颗粒越小、 温度越高,现象越明显。从阳光中看到教室中尘埃的运动不是布朗运动。 4、分子力: ①分子间同时存在引力和斥力,都随距离的增大而减小,随距离的减小而增大,斥力总比引力变化得快。 ②当r=r 0=10-10m 时,引力=斥力,分子力为零;当r>r 0,表现为引力;当r

数学选修21知识点总结

数学选修2-1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命题与逻辑结构 知识点: 1、命题:用语言、符号或式子表达的,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 真命题:判断为真的语句.假命题:判断为假的语句. 2、“若p ,则q ”形式的命题中的p 称为命题的条件,q 称为命题的结论. 3、对于两个命题,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另一个命题的结论和条件,则这两个命题称为互逆命题.其中一个命题称为原命题,另一个称为原命题的逆命题。若原命题为“若p ,则q ”,它的逆命题为“若 q ,则p ”. 4、对于两个命题,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恰好是另一个命题的条件的否定和结论的否定,则这两个命题称为互否命题.中一个命题称为原命题,另一个称为原命题的否命题.若原命题为“若p ,则q ”,则它的否命题为“若p ?,则q ?”. 5、对于两个命题,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恰好是另一个命题的结论的否定和条件的否定,则这两个命题称为互为逆否命题。其中一个命题称为原命题,另一个称为原命题的逆否命题。若原命题为“若p ,则q ” ,则它的否命题为“若q ?,则p ?”。 6 ()1两个命题互为逆否命题,它们有相同的真假性; ()2两个命题为互逆命题或互否命题,它们的真假性没有关系. 7、若 p q ?,则p 是q 的充分条件,q 是p 的必要条件. 若p q ?,则p 是q 的充要条件(充分必要条件). 8、用联结词“且”把命题p 和命题q 联结起来,得到一个新命题,记作p q ∧. 当p 、q 都是真命题时,p q ∧是真命题;当p 、q 两个命题中有一个命题是假命题时,p q ∧是 假命题. 用联结词“或”把命题 p 和命题q 联结起来,得到一个新命题,记作p q ∨. 当p 、q 两个命题中有一个命题是真命题时,p q ∨是真命题;当p 、q 两个命题都是假命题时,p q ∨是假命题. 对一个命题p 全盘否定,得到一个新命题,记作p ?.若p 是真命题,则p ?必是假命题;若p 是假命题,则p ?必是真命题. 9、短语“对所有的”、“对任意一个”在逻辑中通常称为全称量词,用“?”表示. 含有全称量词的命题称为全称命题. 全称命题“对M 中任意一个x ,有()p x 成立” ,记作“x ?∈M ,()p x ”. 短语“存在一个”、“至少有一个”在逻辑中通常称为存在量词,用“?”表示.含有存在量词的命题称为特称命题. 特称命题“存在M 中的一个x ,使()p x 成立” ,记作“x ?∈M ,()p x ”. 10、全称命题p :x ?∈M ,()p x ,它的否定p ?:x ?∈M ,()p x ?。全称命题的否定是特称命题。 特称命题 p :x ?∈M ,()p x ,它的否定p ?:x ?∈M ,()p x ?。特称命题的否定是全称命题。

菱形的性质学案

菱形的性质学案 学习目标:1、掌握菱形的概念和性质 2、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主动探索习惯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菱形的定义: 2、菱形的性质: 边: 角: 对角线: 对称性: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看课本) 相比于一般的平行四边形,菱形所特有的性质: 性质1: 性质2: 1、验证猜想 ⑴已知四边形ABCD是菱形。 求证:AB=BC=CD=DA ⑵已知AC、BD是菱形ABCD的两条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 求证:①AC⊥BD。 ②AC平分∠BAD和∠BCD。 A B C D O A B C D O A B C D

2、例题.如图,菱形花坛ABCD 的边长为20m , ∠ABC =60o ,沿着菱形的对角线修建了两条小 路AC 和BD ,求两条小路的长和花坛的面积(分别精确到0.01m 和0. 1m 2 ) 3、学以致用 (1)如图,四边形ABCD 是菱形。点O 是两条对角线 的交点,AB=5cm ,AO=3cm ,求AC 与BD 的长。 (2)在菱形ABCD 中,对角线AC=6,BD=8,则菱形的面积是多少?周长是多少? 例3如图,AC 是菱形ABCD 的对角线,点E 、F 分别在边AB 、AD 上,且AE=AF 。 求证:△AC E ≌△ACF 三、精讲总结,反思提炼。 菱形的定义:菱形的性质:菱形的面积公式: 四、达标检测,收获成功。 1.若菱形的边长等于一条对角线的长,则它的一组邻角的度数分别为 . 2.已知菱形ABCD 的周长为20cm ,且相邻两内角之比是1∶2,求菱形的对角线的长和面积. 3.已知:如图,菱形ABCD 中,E 、F 分别是CB 、CD 上的点,且BE=DF .求证:∠AEF=∠AFE . A B C D O A D F E B C

22.3菱形的判定常考题(含有详细的答案解析)

菱形的判定2 一、选择题 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点A(0,2),B(﹣2,0),C(0,﹣2),D(2,0),则以这四个点为顶点的四边形ABCD是() A、矩形 B、菱形 C、正方形 D、梯形 2如图,下列条件之一能使平行四边形ABCD是菱形的为() ①AC⊥BD;②∠BAD=90°;③AB=BC;④AC=BD.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①②③ 3、能判定一个四边形是菱形的条件是() A、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垂直 B、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平分 C、对角线互相垂直 D、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 4、四边形的四边长顺次为a、b、c、d,且a2+b2+c2+d2=ab+bc+cd+ad,则此四边形一定是() A、平行四边形 B、矩形 C、菱形 D、正方形 填空 1、如图,如果要使平行四边形ABCD成为一个菱形,需要添加一个条件,那么你添加的条件是_________. 2、如图,平行四边形ABCD中,AF、CE分别是∠BAD和∠BCD的角平分线,根据现有的图形,请添加一个条件,使 四边形AECF为菱形,则添加的一个条件可以是_________.(只需写出一个即可,图中不能再添加别的“点”和“线”) 3、在四边形ABCD中,对角线AC、BD交于点O,从(1)AB=CD;(2)AB∥CD;(3)OA=OC;(4)OB=OD;(5)AC⊥BD;(6)AC平分∠BAD这六个条件中,选取三个推出四边形ABCD是菱形.如(1)(2)(5)=>ABCD是菱形,再写出符合要求的两个:_________=>ABCD是菱形;_________=>ABCD是菱形

三、解答题(共11小题) 1、如图,在△ABC中,AB=AC,D是BC的中点,连接AD,在AD的延长线上取一点E,连接BE, CE. (1)求证:△ABE≌△ACE; (2)当AE与AD满足什么数量关系时,四边形ABEC是菱形?并说明理由. 2、如图,在?ABCD中,E,F分别为边AB,CD的中点,连接DE、BF、BD. (1)求证:△ADE≌△CBF. (2)若AD⊥BD,则四边形BFDE是什么特殊四边形?请证明你的结论. 3、(2007?娄底)如图,已知点D在△ABC的BC边上,DE∥AC交AB于E,DF∥AB交AC于F. (1)求证:AE=DF; (2)若AD平分∠BAC,试判断四边形AEDF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4、(2011?常州)已知:如图,在梯形ABCD中,AB∥CD,BC=CD,AD⊥BD,E为AB中点,求证:四边形BCDE是菱形. 5、如图,在△ABC和△DCB中,AB=DC,AC=DB,AC与DB交于点M. (1)求证:△ABC≌△DCB; (2)过点C作CN∥BD,过点B作BN∥AC,CN与BN交于点N,试判断线段BN与CN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政治选修3重要知识点总结完整版汇编

选修3《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考点必背 专题一各具特色的国家和国际组织 一、国家的本质 1、国家性质 国家的性质即国体,就是国家的阶级本质。反映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表明政权掌握在什么阶级手中,什么阶级是统治阶级,什么阶级是被统治阶级。统治阶级的性质决定国家的性质。因此判断国家性质的根本标志是看国家政权掌握在什么阶级手中,实行的是为哪个阶级服务的政策。 划分国家类型的依据是国家性质。 2、专政与民主的关系(★★) (1)、专政 国家的含义: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政治权力机关。 国家的职能:国家的根本职能是政治统治职能,即统治阶级凭借国家权力,强制被统治阶级服从统治阶级的意志,这就是专政。国家也具有社会管理职能,如管理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维护公共秩序,兴建公共设施,保护自然环境。国家的社会管理职能从根本上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2)、民主 民主作为一种国家制度,其实质是在统治阶级范围内,按照多数人的意志,实现国家职能。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是服务于统治阶级的,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世界上不存在着超阶级的民主。 (3)、民主与专政的关系 民主与专政相互区别。专政是指国家的政治统治职能,即统治阶级凭借国家权力,强制被统治阶级服从统治阶级的意志,这是国家的根本职能。所有国家都是一定阶级对其他阶级的专政。作为国家制度的民主,其实质是在统治阶级范围内,按照多数人的意志,实现国家职能。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是服务与统治阶级的。民主只适用于统治阶级内部,专政则适用于被统治阶级。 民主与专政相互依存,共同体现国家的性质。凡实行民主制度的国家,必然包括一定阶级的民主,同时也包括对其他阶级的专政。 3、国体与政体的关系(★★) (1)、国体与政体 国体即国家性质,反映社会各阶层在国家中的地位。政体即国家管理形式,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 统治阶级组织政体的必要性: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为实现政治统治、行使社会管理职能,必然要采取某种形式组织政权机关。统治阶级为维护其根本利益,总是力求采用最有效的政权组织形式。 (2)、国体与政体的关系 ①国体决定政体,并通过一定的政体来体现;②政体体现国体,并服务于特定的国体,适当的政体能够巩固国体,不适当的政体会危害国体。③政体也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国体是影响政体的决定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地理环境、文化传统外来势力、历史条件、阶级力量对比、传统习惯、国际环境等都可以成为影响政体的因素。 (两种类型的国家制度:民主制度与专制制度。国家制度:包括国体和政体,即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从国体、政体两个方面看民主制国家:实行民主制度的国家,从国体意义上讲,都是专政和民主的统一体;从政体意义上讲,则是实行同专制政体相对立的民主政体的国家。) 二、现代国家的管理形式 1、现代国家,大都实行代议制的国家管理形式 代议制就是由选举产生的、代表民意的机关来行使国家权力的方式。代议制本质上是一种间接民主,也是现代民主政体的共同特征。 代议制充当公民与国家之间的政治纽带,成为现代民主政体的共同特征。原因:一方面,只有公民广泛参与,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政体;另一方面,不可能全体公民都经常性地直接管理所有国家事务。 影响国家管理形式的因素有:地理环境、历史渊源、文化传统、人口素质、发展程度等。

高中数学选修1 2知识点总结

知识点总结 1-2知识点总结选修统计案例第一章

.线性回归方程1 ①变量之间的两类关系:函数关系与相关关系; ②制作散点图,判断线性相关关系?③线性回归方程:(最小二乘法) ay?bx?n??ynxxy??ii?1?i?b?其中,n2??2nxx?i?1?i? bx?a?y??. 注意:线性回归直线经过定点)y(x,n?)?yx)(y(x?ii.相关系数(判定两个变量线性相关性):21i??r nn??22)y?x)?y((x ii1?i1i?负相关; <0时,变量注: ⑴>0时,变量正相关;y,xyx,rr接近,两个变量的线性相关性越强;② ⑵①越接近于1||r||r时,两个变量之间几乎不存在线性相关关系。0于条件概率3.ABAB发生的概对于任何两个事件和发生的条件下,,在已知BAAAPBPB)|, ) 其公式为|(. 率称为发生时发生的条件概率记为(ABP)(=AP)( 4相互独立事件 AB PABPAPB) ,则,如果_((())(1)一般地,对于两个事件=,AB 相互独立.、称 AAAnPAAA PAPA)(…(2)如果_,),…,=相互独立,则有)(…(n2111 22PA). (n----BBAABAAB也相互独立.(3)如果与,与相互独立,则,与,

:5.独立性检验(分类变量关系)列联表(1)2×2为两个变量,每一个变量设BA,变变量都可以取两个值,;?A,A:AA112量;?BB:B,B112通过观察得到右表所示数据: 列联表.×2并将形如此表的表格称为2 (2)独立性检验B,×2列联表中的数据判断两个变量A根据2 列联表的独立性检验.是否独立的问题叫2×2 的计算公式统计量χ 2(3)2bc n ad)-(2=χ

菱形练习题(含答案)

特殊的平行四边形——菱形 一.菱形的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 二.菱形的性质:菱形具有平行四边形一切性质,此外,它还具有如下特殊性质: 1.菱形的四条边相等。 2.菱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3.菱形是轴对称图形也是中心对称图形,两条对角线所在的直线是它的两条对称轴。 三.菱形的判定办法:1.用菱形的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2.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3.对角线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4.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的四边形是菱形。 四.菱形的面积:等于两条对角线乘积的一半.(有关菱形问题可转化为直角三角形或 等腰三角形的问题来解决.),周长=边长的4倍 复习: 1.如图,在ABC △中,E 是AD 的中点,过点A 作BC 的平行线交BE 的延长线于F ,且AF DC =,连接CF . (1)求证:D 是BC 的中点;(2)若AB AC =,试猜测四边形ADCF 的形状,并证明. 解答:(1)证明:AF BC ∥,AFE DBE ∴∠=∠.∵E 是AD 的中点,AE DE ∴=. 又AEF DEB ∠=∠,AEF DEB ∴△≌△.AF DB ∴=.∵AF DC =,DB DC ∴=. (2)解:四边形ADCF 是矩形,证明:∵AF DC ∥,AF DC =,∴四边形ADCF 是平 行四边形.∵AB AC =,D 是BC 的中点,AD BC ∴⊥.即90ADC ∠=.∴四边形ADCF 是矩形. 菱形例题讲解: 1.已知点D 在△ABC 的BC 边上,DE ∥AC 交AB 于E ,DF ∥AB 交AC 于F .若AD 平分∠BAC , 试判断四边形AEDF 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解答:四边形AEDF 是菱形,∵DE ∥AC ,∠ADE=∠DAF ,同理∠DAE=∠FDA ,∵AD=DA , ∴△ADE ≌△DAF ,∴AE=DF ; ∵DE ∥AC ,DF ∥AB ,∴四边形AEDF 是平行四边形,∴∠DAF=∠FDA .∴AF=DF .∴平行四边形AEDF 为菱形. 2.已知:如图,在梯形ABCD 中,AB ∥CD ,BC=CD ,AD ⊥BD ,E 为AB 中点,求证:四边形BCDE 是菱形. 证明:∵AD ⊥BD ,∴△ABD 是Rt △∵E 是AB 的中点,∴BE=DE ,∴∠EDB=∠EBD , ∵CB=CD ,∴∠CDB=∠CBD ,∵AB ∥CD ,∴∠EBD=∠CDB , ∴∠EDB=∠EBD=∠CDB=∠CBD ,∵BD=BD ,∴△EBD ≌△CBD (ASA ),∴BE=BC , ∴CB=CD=BE=DE ,∴菱形BCDE .(四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3.如图,△ABC 与△CDE 都是等边三角形,点E 、F 分别在AC 、BC 上,且EF ∥AB , (1)求证:四边形EFCD 是菱形;(2)设CD=4,求D 、F 两点间的距离. 解答:(1)证明:∵△ABC 与△CDE 都是等边三角形,∴ED=CD=CE .∵EF ∥AB ∴∠EFC=∠ACB=∠FEC=60°, ∴EF=FC=EC ∴四边形EFCD 是菱形. (2)解:连接DF ,与CE 相交于点G ,由CD=4,可知CG=2, ∴ ∴. 4.如图,平行四边形ABCD 的对角线AC 的垂直平分线与边AD 、BC 分别相交于点E 、F .求证:四边形AFCE 是菱形. 证明:∵AE ∥FC .∴∠EAC=∠FCA .又∵∠AOE=∠COF ,AO=CO ,∴△AOE ≌△COF . ∴EO=FO .又EF ⊥AC ,∴AC 是EF 的垂直平分线. ∵EF 是AC 的垂直平分线.∴四边形AFCE 为菱形 5.在 ABCD 中,E F ,分别为边AB CD ,的中点,连接DE BF BD ,,. (1)求证:ADE CBF △≌△. (2)若AD BD ⊥,则四边形BFDE 是什么特殊四边形?请证明你的结论. 解:(1)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A =∠C ,AD =CB ,AB =CD .∵E ,F 分别为AB ,CD 的中点∴AE =CF , (S A S )A E D C F B ∴△≌△. (2)若AD ⊥BD ,则四边形BFDE 是菱形. 证明:AD BD ⊥,ABD ∴△是Rt △, 且AB 是斜边(或90ADB ∠=),E 是AB 的中点,12 DE AB BE ∴==.由题意可EB DF ∥且EB DF =, ∴四边形BFDE 是平行四边形,∴四边形BFDE 是菱形. O D C B A

高考数学最全总结高中数学选修2-2知识点总结清单

0 a 高中数学选修 2-2 知识点 第一章 导数及其应用 一. 导数概念的引入 1. 导 数 的 物 理 意 义 : 瞬 时 速 率 。 一 般 的 , 函 数 y = f (x ) 在 x = x 0 处 的 瞬 时 变 化 率 是 lim ?x →0 f (x 0 + ?x ) - f (x 0 ) , ?x 我们称它为函数 y = f (x ) 在 x = x 0 处的导数,记作 f '(x 0 ) 或 y ' |x = x , 即 f '(x ) = lim f (x 0 + ?x ) - f (x 0 ) 0 ?x →0 ?x 2. 导数的几何意义:曲线的切线.通过图像,我们可以看出当点 P n 趋近于 P 时,直线 PT 与曲线相切。容易 知道,割线 PP 的斜率是k = f (x n ) - f (x 0 ) ,当点 P 趋近于 P 时,函数 y = f (x ) 在 x = x 处的导 n - x 0 数就是切线PT 的斜率 k ,即 k = lim f (x n ) - f (x 0 ) = f '(x ) ?x →0 x n - x 0 3. 导函数:当 x 变化时, f '(x ) 便是 x 的一个函数,我们称它为 f (x ) 的导函数. y = f (x ) 的导函数有 时也记作 y ' ,即 f '(x ) = lim ?x →0 f (x + ?x ) - f (x ) ?x 二.导数的计算 1) 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公式: 1 若 f (x ) = c (c 为常数),则 f '(x ) = 0 ; 2 若 f (x ) = x α ,则 f '(x ) = α x α -1 ; 3 若 f (x ) = sin x ,则 f '(x ) = cos x 4 若 f (x ) = cos x ,则 f '(x ) = -sin x ; 5 若 f (x ) = a x ,则 f '(x ) = a x ln a 6 若 f (x ) = e x ,则 f '(x ) = e x 7 若 f (x ) = log x ,则 f '(x ) = 1 x ln a 8 若 f (x ) = ln x ,则 f '(x ) = 1 x 2) 导数的运算法则 1. [ f (x ) ± g (x )]' = f '(x ) ± g '(x ) x n n n 0

《菱形的性质》——教学设计

《菱形的性质》——教学设计 刘倩淮安市凌桥中学 一、教材分析 1、在教材中的作用与地位 《菱形》一节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具备了初步的观察、操作和推理等活动经验的基础上学习的,这一节课既是前面所学知识的继续,又是后面学习正方形等知识的基础,所以在知识的前后联系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2、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菱形的概念性质及菱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的过程,掌握菱形的概念和性质。 (2)能运用菱形的性质定理进行简单的计算与证明; (3)在进行探索、猜想、证明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推理论证的能力,进一步体会证明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菱形的概念和菱形的性质,菱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难点:菱形的性质灵活运用。 二、设计理念 为进一步深化生命化的课堂,让学生成为学生的主体,把问题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使思维训练渗透于课前、课中,课后的各环节。而本节课菱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后继课要学的正方形具有菱形的一切性质。这节课教学时注重学生的探索过程,让学生操作、观察、猜测、验证,获得知识,培养主动探究的能力,和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 剪一个菱形,.观察并回答: (1)什么是菱形? (2)菱形是不是中心对称图形?对称中心是_______. (3)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有几条?_______.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操作剪菱形,探索菱形的对称性,不仅增加学生

兴趣,并为新课中归纳菱形性质作铺垫。 (二)探索学习 1、探索菱形的性质。 (1)让学生交流剪菱形的方法,观察菱形,归纳菱形的性质。 (2)让学生画菱形,进一步强化菱形的性质。 【设计意图】剪菱形有多种方法,学生可畅所欲言,这样可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在实际操作中发现归纳菱形的特殊性质,培养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为下面学习中证明菱形有关定理打下基础。 现将典型方法展示如下: 将一张矩形的纸对折再对折,然后沿着图中的虚线剪下,打开,便得到菱形。 【设计意图】本方法直观得到了菱形的重要性质——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同时为下面证明菱形性质作铺垫。 2、证明菱形性质。 (1)先让学生分析证明思路。 (2)指名让学生板演。 【设计意图】让学生分析思路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可以利用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及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来证明,也可以证明三角形全等。培养了学生用多种方法解题的能力,通过讨论,选择最简单的方法进行板演,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并可以规范学生的书写格式。 现将典型方法展示如下:

初三数学-菱形的判定

初三数学 菱形的判定 、教学目标: 1、掌握菱形的判定方法。 2、能运用菱形的判定方法解决有关冋题。 二、教学重点:熟练掌握菱形的判定方法 教学难点:能运用菱形的判定方法解决有关问题。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菱形的特征 (1)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边_____________________,四条边都 (2)_______________ 对角。 (3)____________________ 对角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角线分别这节课我们来探索从平行四边形出发,加上什么条件可以得到菱形: (二)讲授新课 1、菱形的识别: 方法一:有一组邻边______________ 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定义) 几何语言::乎BCD中,A吐 _________ 严BCD是。 下面请用菱形的定义来证明“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已知:如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求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证明: 方法二: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即:平行四边形+对角线菱形 几何语言:如图??? MBCD中,丄 二.ABCD 是。 方法三:四条边都的四边形是菱形。 几何语言:???四边形ABCD中, AB BC CD DA ???四边形ABCD是菱形。 小结:判定一个图形是菱形的方法: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平行四边形+ 菱形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平行四边形+ 菱形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四边形—菱形

2020届高考化学选修3知识点汇编

选修3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 一.原子结构 1.能级与能层 2.原子轨道 3.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⑴构造原理:随着核电荷数递增,大多数元素的电中性基态原子的电子按右图顺序填入核外电子运动轨道(能级),叫做构造原理。 能级交错:由构造原理可知,电子先进入4s轨道,后进入3d轨道,这种现 象叫能级交错。 说明:构造原理并不是说4s能级比3d能级能量低(实际上4s能级比3d能 级能量高),而是指这样顺序填充电子可以使整个原子的能量最低。也就是说, 整个原子的能量不能机械地看做是各电子所处轨道的能量之和。 (2)能量最低原理 原子的电子排布遵循构造原理能使整个原子的能量处于最低状态,简称能 量最低原理。 构造原理和能量最低原理是从整体角度考虑原子的能量高低,而不局限于某个能级。 (3)泡利(不相容)原理:基态多电子原子中,不可能同时存在4个量子数完全相同的电子。换言之,一个轨道里最多只能容纳两个电子,且电旋方向相反(用“↑↓”表示),这个原理称为泡利(Pauli)

原理。 (4)洪特规则:当电子排布在同一能级的不同轨道(能量相同)时,总是优先单独占据一个轨道,而且自旋方向相同,这个规则叫洪特(Hund )规则。比如,p3的轨道式 为或 ,而不是。 洪特规则特例:当p 、d 、f 轨道填充的电子数为全空、半充满或全充满时,原子处于较稳定的状态。即p 0、d 0、f 0、p 3、d 5、f 7、p 6、d 10、f 14时,是较稳定状态。 前36号元素中,全空状态的有4Be 2s 22p0、12Mg 3s 23p 0、20Ca 4s 23d 0;半充满状态的有:7N 2s 22p 3、15P 3s 23p 3、24Cr 3d 54s 1、25Mn 3d 54s 2、33As 4s 24p 3;全充满状态的有10Ne 2s 22p 6、18Ar 3s 23p 6、29Cu 3d 104s 1、30Zn 3d 104s 2、36Kr 4s 24p 6。 4. 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表示方法 (1)电子排布式 ①用数字在能级符号的右上角表明该能级上排布的电子数,这就是电子排布式,例如K :1s 22s 22p 63s 23p 64s 1。 ②为了避免电子排布式书写过于繁琐,把内层电子达到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结构的部分以相应稀有气体的元素符号外加方括号表示,例如K :[Ar]4s 1。 (2)电子排布图(又叫轨道表示式) 每个方框或圆圈代表一个原子轨道,每个箭头代表一个电子。 如基态硫原子的轨道表示式为 二.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1.原子的电子构型与周期的关系 (1)每周期第一种元素的最外层电子的排布式为ns 1。每周期结尾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排布式除He 为1s 2 外,其余为ns 2np 6。He 核外只有2个电子,只有1个s 轨道,还未出现p 轨道,所以第一周期结尾元素的电子排布跟其他周期不同。 (2)一个能级组最多所容纳的电子数等于一个周期所包含的元素种类。但一个能级组不一定全部是能量相同的能级,而是能量相近的能级。 2.元素周期表的分区 (1)根据核外电子排布 ①分区 ②各区元素化学性质及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特点 ↑↓ ↑ ↓ ↓ ↓ ↑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