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一篇《遥远的救世主》读后感,分析的很不错
《遥远的救世主》读后感

《遥远的救世主》读后感近期,我终于读完了这本在书单中搁置许久的书籍。
这本书被归类为商战小说,其男主角是一位金融奇才,女主角是一名警察。
故事主要围绕男主角与女主角的恋爱经历,以及他们帮助一个贫困村、与村民共同建立公司以摆脱贫困的情节展开。
当然,本书的核心并非故事情节,而是作者试图通过故事向读者传达或探讨的观点。
在书中,我最感兴趣的是对文化和人性的探讨。
这部分内容是我能够理解的。
我认为,作者通过书中人物批判的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救世主思想,换言之,即“靠”的思想。
例如“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以及前些时候常听到的“国家会想办法的”。
这些耳熟能详的观点都体现了“靠”的文化,也就是“救世主思想”。
作者将这种文化称为“弱势文化”,而他认为近代崛起的西方文明则建立在“靠自己”的“强势文化”基础之上。
关于人性的探讨,作者通过男主角和众人成立的“扶贫”公司来展现。
随着情节的推进,人性中的贪婪以及文化中的“救世主”思想逐渐浮现。
以上是我认为书中好的部分,接下来我想谈谈我认为不好的地方。
就文笔水平而言,我没有读过作者的其他作品,仅从这本书来看,它属于网络文中的顶尖水平,但与名著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所以,我对这本书的评价是,它是一部优秀的网络小说,如果说是网络神作,也不为过,但被严重高估了。
此外,书中对于“佛”和“道”的讨论,由于我对此了解不多,因此无法评价其好坏。
我认为,不能仅仅因为某个东西听起来高深莫测且复杂,就轻易地吹捧它很厉害。
毕竟,这本书是通俗文学作品,而不是学术著作。
很多人将这本书誉为“神书”,因为作者在书中完整地展现了自己的思想。
我在豆瓣上看到许多人对书中关于佛教的讨论以及人物所探讨的玄妙之道推崇备至。
但我却持有相反的观点。
我认为,判断某个观点或判断的依据并非因为它高深得让你无法理解,而是你能够对其进行客观的评价。
对于书籍也是如此。
这就引发了一个问题,评判一本书的好坏应该基于是否能够理解,而不管理解的是哪一部分,而不是因为它看起来高深莫测,让你难以理解,所以你觉得它很厉害,就说它是一本“神书”。
《遥远的救世主》读后感

《遥远的救世主》读后感《遥远的救世主》是一部备受赞誉的小说,它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考探讨了人性、爱情、商业和哲学等多个主题。
通过阅读这部小说,我深受启发,对其中的人物和情节产生了许多感悟。
小说的主人公丁元英是一个极具魅力的人物。
他拥有卓越的经济头脑,对世间客观规律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他的冷静、理智和果断令人印象深刻,同时他对世俗居高临下的包容也展现了他的超脱和境界。
丁元英的形象在电视剧和小说中都得到了很好的呈现,王志文的精湛演技更是将丁元英的神韵展现得淋漓尽致。
他的表演既体现了丁元英的智慧和冷静,又捕捉到了他内心的情感和挣扎,使观众能够深入地了解这个角色。
然而,我也认为王志文的表演在某些方面可能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电视剧中,由于语言和口型问题,丁元英在德国拍摄的部分可能显得有些突兀。
此外,一些台词的删减可能导致人物形象在某些方面显得过于冰冷和理性。
例如,当小丹依偎在丁元英怀里说她击毙了一个罪犯时,丁元英不假思索地回答:“如果女性心里不适合刑警工作,那就是性别问题。
”这样的台词经过王志文的演绎,虽然表现出了丁元英的果断和冷静,但也让人感觉他缺乏对小丹的情感回应。
相比之下,小说中的丁元英在这一情节中的反应更加细腻和温暖,他的内心挣扎和对小丹的爱意通过文字得以充分展现。
小说中的丁元英更加立体和丰满,他有着现世或者来世的烦恼,并非一个完美的神或魔。
他的隐居和对五台山论道的思考,都表明他并非无所不能,而是在追求内心的解脱和答案。
这种对人性的真实描绘使他更加贴近读者,引发了我对自身和生活的深入思考。
除了丁元英,小说中的其他角色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芮小丹的勇敢、坚定和对爱情的执着令人敬佩,她与丁元英之间的感情纠葛也增添了故事的情感深度。
叶晓明、肖亚文等人物的形象也鲜明而各具特点,他们在商业世界中的表现和命运反映了现实的复杂性。
小说中的商业智慧和哲学思考也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
关于文化属性、市场竞争、人性的探讨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反思都使我对社会现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遥远的救世主》读后感(通用15篇)

《遥远的救世主》读后感《遥远的救世主》读后感(通用15篇)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
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遥远的救世主》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遥远的救世主》读后感篇1《遥远的救世主》中一个自立自强的女人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女主芮小丹的至交好友,欧阳雪,来自普通家庭的她,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为自己赢得了一席之地。
她的故事告诉我: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只能靠自己。
欧阳雪的出场形象与我对酒店女老板的想象不太一样。
28岁的她,穿着一套质地华贵、做工考究的淡青色裙装,身材匀称、皮肤白皙、成熟妩媚,眼睛里透着几分镇定和自信。
她经营的维纳斯酒店,坐落在古城最繁华的商业街龙福大街的中心地段,以经营粤菜为主,生意兴隆。
为了兑现承诺,在1996年那个年月,她20天内筹齐了50万现金,足见是真有几分能耐。
回想自己28岁的光景,只有四个字:自愧弗如!由此,欧阳雪这个人越发勾起了我的好奇心,年纪轻轻的她是如何蜕变成让很多人羡慕的女老板呢?原以为她背后有家人的资助,但事实上,她小时候父母就离婚了,爹妈都嫌她累赘。
12岁辍学离家的她,给饭馆老板娘磕了八个响头才勉强得到一个在小饭馆打工的机会,自己养活自己。
后来她摆馄饨摊儿、开小吃店,为了活出个模样,她拼命挣钱。
要说欧阳雪的背后有贵人相助,在欧阳雪心里芮小丹就是那个最珍贵的贵人。
当年她碰到一个在黄金地段开酒店的机会,但苦于资金不足,是小丹母女用自己在古城的别墅办了房屋抵押贷款来支持她创业。
她从小丹母女身上得到了她内心极其渴望的尊重,也因此特别感恩,并且对小丹抱有一种远超出友情的亲情。
人一生当中能够影响命运的关键机会就那么几个,欧阳雪很幸运,她抓住了,成功开起了一家在当地消费档次不低的酒店。
一个人的成功仅仅是靠贵人相助和好运气吗?如果这样想,就大错特错了。
有贵人支持和好运气确实能事半功倍,但是要想长远发展,这些是远远不够的。
《遥远的救世主》读后感范文(精选16篇)

《遥远的救世主》读后感《遥远的救世主》读后感范文(精选16篇)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遥远的救世主》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遥远的救世主》读后感篇1《遥远的救世主》被改编为电视剧《天道》一度热播,因本人甚少看电视,于是就错过了。
近日读书会寄来此书并将讨论此书,于是就抽空看了看。
平时看的都是哲学范畴的书籍,很多年没有看过小说了,偶拾起来还真有些不习惯,粗略翻看了一边,大概了解了故事的梗概。
丁元英的私募基金是一家以德国几家金融公司为资本委托方的公司,中国股市进行了11个月的掠夺式经营之后,作为一个中国人,他对掠夺式的股市操作心里不堪重负,充满了矛盾与无奈。
以“个人心理状态”为由中止了私墓基金合作。
丁元英托助理肖亚文在远离大都市的僻静地方为自己找一个住处,而令人费解的是肖亚文竟然兴师动众地从北京飞抵德国法兰克福,求助于正德国探亲的警官大学同窗好友——古城公安局刑警芮小丹。
肖亚文告诉芮,丁是个高人,并提醒芮不要和他有感情发生,“他是魔、是鬼都可以,就是不是人。
他跟人的思维颠倒了,不是人的思维。
一旦动了那种心思你就算把地狱之门打开了。
如果真的发生了,那是你自找的,不要怪罪我没有提醒过你。
以我的智力,我理解不了这种人。
”但是她不想和丁断了联系,就托给芮小丹。
芮为丁元英在古城找了房子,安排丁元英住下,就忘记了此事。
几个月时间后因为丁元英的资金被冻结,缺少生活费的丁元英将自己收藏的唱片拿到刘冰的“孤岛唱片店”去变卖。
一次芮小丹无意中听到了丁元英的音响她被那种纯美的音乐打动了。
芮小丹也想买丁元英这样的音响和唱片,但是未果。
经过交往之后,芮小丹发现丁元英的与众不同。
学识和气度所折服。
之后两个人的感情因为一次“马王黑恶团伙”的侦讯过程出现了质的飞跃。
案犯王明阳是高智商犯罪素有“冷血诸葛”之称,是黑恶团伙的核心人物之一,芮小丹抓捕他时要不是一颗臭蛋差一点命丧他的枪口。
2024年《遥远的救世主》读后感

2024年《遥远的救世主》读后感《遥远的救世主》是作者康德(Kant)创作的一部小说,是一部堪称科幻文学经典的作品。
该小说以2030年为背景,讲述了主人公杰克通过时间旅行回到了2002年,并试图改变历史,拯救人类免于前所未有的危机中。
整个小说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读完之后,我对于作者在思想、科幻、人类的命运等方面所表达的观点和思考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以下是我个人的读后感,大致分为三部分:情节设定、主题内涵、个人哲思。
首先是情节设定。
小说以时间旅行为主题,深入探讨了时间与命运的关系。
作者通过杰克的穿越回到过去的经历,揭示了人类的历史是如何不断被时间推动、改变和重塑的。
作者将时间旅行与未来科技相结合,让读者获得了非常独特的阅读体验。
小说中的时间旅行设定不仅是科幻元素的展示,更加强了故事的紧迫感和张力,让读者一直保持着对故事走向的好奇和期待。
其次是主题内涵。
小说刻画了一个虚幻但又具有现实意义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中,人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和挑战。
人类的某种自私和无知导致了公共环境的恶化,而主人公杰克则是拯救人类的希望之光。
小说通过描写主人公的奋斗和困境,传达了人类应该追求和平共处,保护环境,改变自己,拯救世界的价值观。
作者以虚构的故事表达了真实世界中的现实问题,读者在阅读中不仅可以享受小说带来的乐趣,还能思考人类的命运、环境保护等重要议题。
最后是个人哲思。
《遥远的救世主》挑战了读者的思维,并引发了我对于时间、命运、历史等问题的思考。
小说中的时间旅行让我思考人类的选择和决策是如何影响自己和他人的命运的。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要作出许多决策,这些决策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
小说提醒我,在面临抉择时应该谨慎思考,权衡利弊,尽力做出对未来有益的选择。
同时,小说也使我思考了人类的历史是如何被人类自身行为和选择所塑造的,我们能否通过改变现在的行动来改变未来的命运。
总的来说,读完《遥远的救世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遥远的救世主》读后感(4篇)

《遥远的救世主》读后感(4篇)《遥远的救世主》读后感1《遥远的救世主》看后感觉也没有能免俗。
再说爱情,一个绝世聪明的男人和美丽无暇的女人之间的感情就比普通人之间的感情要美丽吗?未必!灵与肉的交融,幸福对于幸福的人来说,没有太大的差别。
再说说男主人公丁元英。
一个聪明到极致的人,是否有权利剥夺那些不够聪明,甚至不是很善良的人的生命呢?对于刘冰,丁元英和他开了一个极大的玩笑,先不说这个剧情是否有可信度,谁会不事先看看自己手里的材料就贸然当砝码使。
小人多了,这么傻得比较少。
如果真的这么傻,这样的人其实对他人的威胁程度并不大,何必要逼他自杀呢?当丁元英听到刘冰因为他的试探,而自杀时,作何感想?是否也能泰然处之?这个崇尚一切顺从自然规律法则的人,为何不能让刘冰自生自灭,自己去感受人生,慢慢顿悟。
而是给他下一个猛药,令他快速结束自己的生命?聪明的人们啊,能不能不要那么自我感觉良好,一方面满嘴的禅啊,悟啊,觉啊,一方面仍然跳不出自己那个对另一些人来讲“俗”的圈子。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跳不出的圈子,都有自己俗的地方。
谁也未必比谁高明。
小的时候觉得瞎子摸象很可笑,其实谁不是在瞎子摸象?恐怕真能跳得出自己的局限,纵观全局,有一个完整认识的,也就只有上帝了。
不过这本书的主题是对的,这个世界上没有救世主,要靠自己,唯一能救助自己的,只有自己。
只有自己从态度观念的改变,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命运。
这也是我在外漂泊最大的感受。
亲人朋友能给与的是情感上的寄托,如果还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只有自己努力,每一次痛的涅磐,都会有一次质的腾飞。
再补充一句,听说这部电视剧在很多地方禁演了,我很支持。
这部小说的结尾是个败笔,三个人都不约而同的选择了自杀来解决问题,这对于年轻人和很多不年轻的人都是个非常不好的误导。
自杀不解决问题,勇敢地面对,珍惜自己的生命,没有过不去的坎!《遥远的救世主》读后感2看了《天道》的电视剧与小说后,有一点想法,可能不太正确或者没有直击重点,但也是一点小小的个人观点。
遥远的救世主读后感(精彩5篇)

遥远的救世主读后感(精彩5篇)《遥远的救世主》读后感篇一某天,在百度APP上看到一条关于影片《天道》的推送,好奇便点进去浏览。
小小的片段深深地吸引了我,像子弹一样击中我的看点。
我满怀期待的去搜索这部影视剧,开始了追剧模式。
完了!我上瘾了,我被剧中的故事情节,演员的人物塑造能力,演员的台词功底,人物内心旁白的传神共情深深地吸引了。
看剧过程中,不断地发出惊叹:我肏,真是神剧,不吹不黑。
就这样,24集的连续剧不到3天4天就吃完了,餐后仍意犹未尽,在大数据的推送和引诱“蛊惑”之下,又了解到此剧先后曾被禁播,删减多余次。
我很好奇,该是怎样的原著才会有如此大的能量呢。
我当即在当当网下单了这部剧的原著《遥远的救世主》。
此后的每天空闲时间我都会拿出来细品这部神作。
读原著和看剧的最大不同在于,影视剧会让你倾注于演员的演技,台词呈现出来的视觉效果,而读原著,能让你更多地着眼于所传递出来的内容与思想。
会让你主动思考,而不是简单地“过过眼瘾”。
以下是初读的几点感悟,再读应有不一样的感受,日后再讲!1、丁元英与芮小丹的爱情主线:从相识相知到相爱,一场柏拉图式的天国之恋,一个是商场鬼才—痞气不改的半佛半仙半哲人,一个是貌美如花,身材傲人,头脑聪明,机灵通达,气宇不凡…的女刑警。
为了制作出一对丁元英土匪般的音箱与这个人产生出了火花,本是两个放在一起都觉得不搭的人,却因为互相欣赏,彼此了解,成为了灵魂伴侣,爱情就想一层窗户纸,往往需要指尖的一点油便可打破两人的边界,使之合二为一。
2、北京格律诗音箱公司的创办是副线①:芮小丹珍惜着与丁元英在一起的每时每刻,但他也知道他不会一直在古城待下去,和他在一起的时间是倒计时的。
芮小丹并非一般女孩,她对精神的追求早已超越了物质的需要。
她要丁元英在王庙村给她写下一个“神话”,这样,哪怕他以后不在,她也可以知道他曾经这样爱过他。
丁元英的“杀富济贫”,在其一系列的商业手段操控下,给乐圣公司做了一个大局,最后的结果便是迫使乐圣公司与格律诗公司合作,将乐圣的销售网络和资本纳入王庙村,而将王庙村的箱体生产体系植入乐圣公司,使之成为合则两利,分则两败的情况。
遥远的救世主读后感(精选10篇)

遥远的救世主读后感(精选10篇)遥远的救世主读后感(精选10篇)品味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
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遥远的救世主读后感(精选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遥远的救世主读后感篇1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品一杯好茶,清淡入口,余香不绝,由不得你不去回味,不去深思。
就如同在夜空凝望,不是你用眼睛去看星星,而是满天星辉已悄无声息地绽放在你的心底!因偶然的机会打开了这本叫做《遥远的救世主》的书,很快就沉浸其中不能自拔,就如同在漆黑的夜里,为只是翻看玄幻小说、穿越电影、玩网络游戏而打发时间的生活突然点亮了一盏明灯。
虽灯光幽微,却清晰的照亮了脚下走过的路是多么虚浮和迷乱。
如同书中所说的,认识了这个人,你就等于打开了一扇窗户,能让你从此学会思考,学会感悟。
在该书中,既有做人的道理“自性自在,不昧因果”,也有做事的原则“随缘惜缘不攀缘”,更有对宗教的理解和经商的剖析。
当然,既是随想,就有自己的思想存在,就有自己不同于作者的观点存在。
没有大的架构冲突,只有一些人物的处理想法。
第一,芮小丹为什么只能以自杀为结局?书中用丁元英的话说是“她觉得自己没用了”,那她就真的是无用了吗?她失去的只是双腿,残缺的只是作为青春标志的容颜。
但这就是她要结束自己生命的理由吗?首先,她这是对自己爱情的不自信!从书中可以看出,她和丁元英的爱情绝大部分是建立在感情的交融与思想的和谐交流上的,就像芮小丹说的“不要把所有的记忆都停留在床上”。
她们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所以,她的身体的残缺并不影响她们可以继续享受属于她们的精神爱恋和交流,更不用说,还有维纳斯那种极致的美摆在那里例证着什么。
其次,芮小丹是自私的!她觉得自己洒脱的一枪结束了生命,既没有给别人留下负担,又没有给丁元英留下难以收拾的局面。
可她想过没有,既然她是如此的爱着丁元英,丁元英又是如此的爱着她,那她的离去,给丁元英留下的会是什么呢?只能是无尽的悲伤和永远摆脱不了的思念,只能是让她自己深爱的人终生生活在沉重的追忆中!第二,丁元英在接到芮小丹电话时的反应,我不觉得这是对芮小丹的理解和别无选择,在自己最爱的人面临生死选择的时候,所有的高尚和大义都是浮云,生命的价值是世间所有的理由都不能诠释和放弃的,更不用说是自己最爱的人!在那个时候,他的反应只能是让芮小丹规避风险来首先保证自己的安全,在这个前提下才能去尽职尽责完成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转一篇《遥远的救世主》读后感,分析的很不错]
初次听说《遥远的救世主》,是一年前在一个国学群里,当时并没在意,不久前的因缘际会,让我不得不读此书,转一篇《遥远的救世主》读后感,分析的很不错。
于是上个星期用了三天的闲暇时间读完了这本书,感触颇多,不吐不快。
这是一部融合了释道两家文化且有一定深度的小说,不同的人对这部小说的理解会有很大的出入,本文只代表我自己的观点。
纵观整部小说,给人留下印象最深的词就是文化属性了。
文化属性是什么?引用主人公丁元英的话,“透视社会依次有三个层面:技术、制度和文化。
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任何一种命运归根到底都是那种文化属性的产物。
强势文化造就强者,弱势文化造就弱者,这是规律,也可以理解为天道,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强势文化就是遵循事物规律的文化,弱势文化就是依赖强者的道德期望破格获取的文化,也是期望救主的文化。
强势文化在武学上被称为“秘笈”,而弱势文化由于易学、易懂、易用,成了流行品种。
”
文化属性是作者贯通全书的主题,很多的桥段都在印证着作者关于文化属性的定义。
先说说小说的主要人物。
男主人公丁元英,是“道”的化身。
道家尚自然,循规律,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对于“道”的定义。
丁元英的一切行为都在诠释着他的“道”,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芮小丹最后的那个电话。
电话中芮小丹告诉丁元英自己准备去搏命,但是他听了后什么也没说,因为他知道,当一个人看破生死的时候,一切的言语都是多余的,这就是自然规律。
所谓道法自然,这就是丁元英的“道”,或许也是作者心目中的“道”。
女主人公芮小丹,是“释”的化身。
释家,就是禅宗,其本身就是大乘佛教传入中土后吸收了本土老庄思想甚至是易经的部分思想发展而成的,最易被普通大众所接受的佛教分支。
释家求觉悟,证涅磐,认为世间一切皆为泡影,看破方可得正果。
芮小丹从初遇丁元英到最后的自杀,就是一个“觉”的过程。
当她最后看破人间泡影的时候,就有了顺理成章的涅磐而去。
男女主人公都不能代表真正的人,至少不能代表绝大多数的人。
书中的主要配角们,才代表了当今社会下的众生百态。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刘冰。
他是弱势文化的代表,他无时无刻不在诠释着作者所定义的弱势文化。
世上本没有救世主,自救者得救。
他的自杀起到了点题作用,从文学角度来讲,他和芮小丹都是不得不死的。
说完了人物,说说小说中给我印象很深三段话。
首先是丁元英通过芮小丹之口说给王明阳的话,“神是什么?神即道,道法自然,如来。
”抛开最后的如来二字,我曾经说过一模一样的
话,看到这句话,不禁大生知己之感。
道法自然这四个字,包含了太多太多,读了十年道德经,年年感悟各不相同。
此中乾坤,真可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第二段是丁元英对智玄大师说的话,“晚辈叹服佛法究竟真理真相的辩证思维,如是不可思议。
但是,晚辈以为佛教包括了佛法,而佛法有别于佛教。
佛教以佛法证一,进而证究竟,最终是为给心找个不苦的理由,成佛,无量寿,极乐。
佛教以假度真的方便法门住福相、住寿相、住果相,是以无执无我为名相的太极我执,致使佛教具有了迷信、贪执的弱势文化特征,已然障蔽佛法,读后感《转一篇《遥远的救世主》读后感,分析的很不错》。
晚辈以为,如果佛教能依佛法破除自身迷障,不住不拘个人解脱,以佛法的如是不可思议究竟生产力与文明的真理真相,则佛法的佛教即出离宗教的佛教,成为觉悟众生的大乘法度,慧于纲纪泽于民生,是名普度众生。
”这段话让我第二次大生知己之感。
长久以来我都对佛教和佛法分的很开,我崇尚脱离脱离了宗教信仰的佛法,而对宗教信仰很浓重的佛教一直不感冒,对待道家和道教也是这个态度。
绝大多数信佛信道的人,信的是教还是法?那些进庙就烧香看似无比虔诚的人,只是尊重习俗,还是弱者祈求强者的庇护?所以前面在说丁元英和芮小丹的时候我用的是道家和释家,而不是道教和释教。
之所以用释而不用佛,是因为佛教分支繁多,差别很大,而禅宗是吸收了本土文化的分支,是整个东亚地区的绝对主流。
第三段是丁元英告诉韩楚风为什么会讨论“得救之道”的对话,韩楚风笑了笑,说:“一招杀富济贫引出得救之道的讨论,骂的是你,疼的却是传统观念。
一年多不见你怎么有了这么高的境界?”
丁元英摆摆手说:“哪里是境界,我还没冲动到为了让舆论溅几滴水花就去招惹那种骂名。
当‘得救之道’的讨论浮出水面,那就是我要送给小丹的礼物。
”
“啊?我的天!你知道这件事得折腾多少人?得惹多大动静?韩楚风顿然目瞪口呆,脱口一声:
原来就是……就是给一个女人的礼物?”
丁元英说:“天下之道论到极致,百姓的柴米油盐。
人生冷暖论到极致,男人女人的一个‘情’字。
这两个极致我都没敢冒犯,不可以吗?”
看到这段话,我只有一个想法,丁元英真乃吾辈楷模!
说了观点相同的,再说说相悖的。
作者对于传统文化的定义有很大的问题,作者所说的传统文化只能代表满清以来百姓所普遍存在的世俗文化,虽和所谓的奴性文化不同,却颇有相似之处,有人说如今中国处于后清时代,还是很有道理的。
然而何谓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真应该被舍弃?在当代,国外的企业通过研究易经,道德经,孙子兵法等等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来融入到到现代企业管理,松下就是个著名的例子。
如何对传统文化去芜存菁,尽其所长,值得国人深思。
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诸子百家,各有所长。
何为文化属性?仅仅以所谓的强势弱势来给文化定性,显然太偏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