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读后感
读《精神分析引论》有感

读《精神分析引论》有感作者:李维双来源:《科学与财富》2020年第24期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的创始人,《精神分析引论》这本书可以说是弗洛伊德理论体系中最权威、最举世的著作之一。
我曾自认为但凡对心理学这个门类有些许了解的人都必定知道这个人、这本书,后来也和身边一些朋友聊起过,事实也确实如此。
其实,我也是这些人其中之一。
作为一个从非心理学专业的外行人跨专业到这个全新的领域,这也是我第一次完整地阅读这本书。
我所阅读的是由商务出版社出版,高觉敷先生翻译的版本。
如果说读完此书作何感受,那我想从客观和主观两方面可以用八个字加以概括:晦涩难懂、受益匪浅,下面我将展开说明我个人认为之所以会有这种感受的一些原因。
一、晦涩难懂的原因及举例说明(一)翻译版本较多,译文和原著可能会有偏差弗洛伊德的原著是以德语出版,其德语作品集是核心文本,但是,他的英文译本在世界范围内也是极具影响力的,只不过,在英语世界里塑造弗洛伊德形象的主要是其英文译本,而这一译本并非“原著”,甚至与德文原著有一定差别。
从德语翻译至英文,再从英文翻译至中文,多个版本,这使得弗洛伊德在写作过程中的个人风格、理论诉求、对核心概念的理解以及本人与其作品之间的联系等都可能伴随着译文的不同而不同,我们无法保证每种译文的准确度。
正如此书中英国心理学家欧内斯特?琼斯所作的序中所说“此书的美国译本已早出版了,但除了笔调上的缺点外,译文中还含有许多严重的错误,例如有一节说‘幻念’不受影响,翻译成这样的句子,似乎意味着弗洛伊德认为‘强迫观念’是不治之症——因此,我们决定另出版一个译文”。
再比如,“自由联想法”这一翻译版本曾出现在英文译本中,这是对于精神分析的基本方法核心概念的误译,这个翻译结果很容易让我们忽略该方法的实质逻辑前提是不存在任何完全自由的、随意性的精神活动,联想其实是非自由的。
然而,“自由联想法”五个字的出现恰恰与作者在治疗中所遵循的原则大相径庭,容易让读者产生一种自由想象的误解。
《精神分析引论》读书心得

《精神分析引论》读后感_《精神分析引论》读书心得大学生《精神分析引论》读后感【一】《精神分析引论》在对梦的解释中,提出了显易与潜意、释梦;精神官能症及精神分析有理初步的了解,更对人、人性和人的欲望有理更清晰和更全面的了解。
精神分析学属于心理动力学理论。
包括:精神层次理论、释梦理论、人格结构理论,性本能理论。
这里的“性弗洛伊德以为被压抑的欲望主要是性的欲望,但他所说的“性”是指一切敏感区的快感。
在这本书中,弗洛伊德主要把通过谈话或暗示进行的精神治疗,称之为谈疗法,是他后来发展的精神分析法的基础。
认为当人的物理能的水平过高时,就需要释放或宣泄,从而促成了神经病的消失。
精神分析的治疗同其他方面的治疗不同,精神分析治疗主要是医生同病人谈话之外,别无其他。
在治疗中,病人说出他的以往经验、目前的印象,诉苦,并表示他的愿望和情绪,医生则只有静听,设法引导病人的思路,迫使他注意某方面,给他一些解释,观察他的反应。
弗洛伊德以舌误为例,谈过失心理学。
认为舌误只是在所表示的意义之外增加一个第二义;是把原意说反或弯曲、更改意向;他认为一个人犯了过失,必定是由于这个人疲倦或不舒服、兴奋、注意集中于他事的结果。
但我认为当一个人处于紧张状态或心理上力求做到最好的时候,也会出现舌误的情况。
通过睡眠来解说梦。
认为精神错乱及妄想都可以起源于梦,梦自然不是一种心理历程,而是物理刺激在心理上的表示。
梦是睡眠不欢迎的补充物,梦会使我们晚上的休息变得很累,使我们不能有一个好的、安适的睡眠。
而且我们做的梦是混乱的、愚蠢的与怪诞的,彼此之间没有联系的。
对于精神官能症,弗洛伊德认为“不仅是症状的意义理所当然的是潜意识的,而且症状和潜意识之间尚有一种互相代替的关系,而症状的存在也只是这个潜意识活动的结果”,而且“精神病患者的冲突不同于正常人在两种相反的冲动间的奋斗,而是一场介于已经进入心灵的意识和前意识阶段的力量与滞留在潜意识阶段的力量之间的斗争”,而精神分析的任务就在于寻找潜意识并使其进入意识领域。
《精神分析引论新编》读后感

《精神分析引论新编》读后感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引论新编》是一部深入浅出的精神分析经典,它让我对人类的内心世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了解了精神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还对自我、本我和超我的关系以及潜意识的作用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首先,我被弗洛伊德对梦的解析所吸引。
他认为,梦是通往潜意识的钥匙,通过梦的分析可以窥见人的内部心理。
这种观点让我意识到,梦并不是无意义的、随机的事件,而是人类内心深处的欲望和冲突的表现。
通过对自己的梦境进行分析,我逐渐发现了潜意识中隐藏的记忆和情感,从而更好地理解了自己的内心世界。
其次,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组成。
本我是欲望的代表,追求即时的满足和快乐;自我是理智的代表,寻求本我和现实世界的平衡;超我是道德的代表,追求完美和理想。
这种理论让我意识到,人格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遗传、环境、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格结构,这也决定了我们的行为和决策方式。
此外,弗洛伊德还强调了潜意识的作用。
他认为,潜意识是人类内心深处的力量,隐藏着各种欲望、情感和记忆。
这些欲望和情感有时会与社会的道德和规范相冲突,因此被压抑在潜意识中。
然而,潜意识中的欲望和情感并不会消失,而是会在不经意间影响我们的行为和决策。
了解潜意识的作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释放被压抑的欲望和情感,从而获得内心的平衡和成长。
最后,我认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于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着诸多压力和挑战,内心的不安和焦虑也日益加剧。
通过精神分析的方法,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释放被压抑的欲望和情感,从而获得内心的平衡和成长。
同时,精神分析的理论也可以为心理咨询和治疗提供指导和启示,帮助人们解决心理问题和发展更好的人格。
总之,《精神分析引论新编》是一部充满智慧和启示的作品。
通过阅读这部书,我不仅对精神分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还对自我、本我和超我的关系以及潜意识的作用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读后感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读后感读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我就感觉像是在探索人类内心深处的神秘迷宫,而弗洛伊德呢,就像是那个手持蜡烛,在前面带路的怪咖探险家。
首先得说说他的意识层次理论,这就像是把人的大脑比作一座冰山。
意识呢,只是冰山露在水面上的那一小角,这部分我们平常都能觉察到,就像我们知道自己现在在想什么,要去做什么。
而潜意识就像是藏在水面下那巨大无比的部分,这里面装满了各种被压抑的欲望、记忆和情感,就像一个装满宝藏(也可能是小怪兽)的大仓库。
前意识则像是个看门人,在潜意识和意识之间晃悠,有些东西经过它的允许就能从潜意识跑到意识层面,比如说有时候我们突然“灵光一闪”,那可能就是前意识放行了某个原本在潜意识里的想法。
这个理论让我觉得自己好像都不了解自己了,原来我的内心深处还有这么多被隐藏起来的小秘密,我还以为自己是个透明人呢。
再说说他的人格结构理论,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就像是个任性的小婴儿,遵循着快乐原则,只想着怎么让自己舒服,想干嘛就干嘛,才不管什么道德和规矩呢。
就像我有时候特别想吃甜食,那种冲动简直就是本我在大喊:“给我糖,现在就要!”自我就比较像个成年人了,遵循现实原则,在本我和外界之间调和。
它得考虑,我要是吃太多糖会不会长胖啊,会不会得糖尿病啊,所以它会控制本我的冲动,告诉它:“兄弟,悠着点,咱得现实点。
”超我呢,就像是个严厉的道德导师,遵循着至善原则,整天在那念叨着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如果我偷吃了别人的糖,超我就会出来谴责我:“你怎么能这样呢?这是不道德的!”这三个人格结构在我脑袋里整天打架,有时候本我赢了,我就放纵一下;有时候超我占上风,我就规规矩矩的;而自我就在中间努力维持着平衡,可真不容易啊。
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阶段理论也特别有趣。
他把人的性心理发展分成好几个阶段,从口唇期、肛门期到性器期等等。
刚开始看到口唇期的时候,我还觉得有点搞笑,说婴儿通过吸吮、咬东西来获得快感,这也太奇怪了吧。
精神分析引论 读后感

精神分析引论读后感作者: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徐胤译1915年—1916年,弗洛伊德在维也纳大学为非专业人士开设了一门心理学讲座,课程逐渐深入。
《精神分析引论》忠实地收录了当时的讲稿,并由弗洛伊德润色而成。
全书包含了弗洛伊德最主要的学说:失误、性、梦、潜意识,是100年来了解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不二之选。
精神分析引论在线阅读地址精神分析引论读后感第(1)篇江湖里卧虎藏龙,人心里何尝不是。
“卧虎藏龙”在这儿表现了人们心中的欲望和对欲望的压抑。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解读,是人内心中本我、超我之间的冲突争斗,以及自我所做的协调努力。
一百多年前,弗洛伊德提出了意识和潜意识(Unknown)。
在人们的潜意识中,有很多觉察不到的、隐秘的情感、愿望和冲动。
在晚年,他又进一步提出,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构成:本我,与生俱来,遵循快乐原则,完全隐藏在潜意识内部。
本我熊熊燃烧的欲望之火是生命的原动力。
超我,是教育和社会规则的内化,遵循道德原则。
超我并非完全在意识之内,仍有我们难以觉察的部分隐藏在潜意识中。
显而易见,本我和超我的要求存在强烈的矛盾冲突,这些冲突需要自我来调节。
自我,遵循现实原则。
一部分能被意识到,但大部分仍存在于潜意识。
自我责任重大,不仅需要兼顾内心的本我和超我,还要考虑外部现实的要求,承担着一仆三主的工作。
最终,内心的三股力量经过适当的妥协调整,达成一致。
隐逸避世:表面上,可能是为了避开现实中礼教的束缚和评判,而在更深层,似乎是为了逃避内心中超我的道德审判。
本我极度放纵:不顾一切的追求自由,终将因为欲壑难填而幻灭,无论如何无法得到真正的自由和快乐。
由此可见,拥有一个健康的、社会适应性良好的心理状态,不是被严厉的超我牢牢压抑住本性,也不是本我无拘无束的放纵自由,而是内心的三股力量鼎足而立,从而达到平衡。
那么,问题来了,怎样才能达到平衡呢?这句话或许可以给我们一点提示:不论你对此生的决定为何,一定要真诚的对待自己。
读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导论感悟(5篇范例)

读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导论感悟(5篇范例)第一篇:读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导论感悟《精神分析导论讲演》[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著周泉严泽胜赵强海译国际文化出版社 2000,10图书馆编号:213654856 弗洛伊德简介: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5.6-1939.9.23),犹太人,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及精神分析学家。
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
他认为被压抑的欲望绝大部分是属于性的,性的扰乱是精神病的根本原因。
著有《性学三论》、《梦的释义》、《图腾与禁忌》、《日常生活的心理病理学》、《精神分析引论》、《精神分析引论新编》等。
《精神分析导论讲演》读后感我所读的是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所著的《精神分析导论讲演》,这本书是弗洛伊德所做的演讲,正如序言所讲:“这一卷是我在1915-1916年和1916-1917年两个冬季学期给不同性别的医生和一般听众所进行讲演(在大学里)的忠实再版。
”能使人们了解精神分析或是能引起对精神分析的兴趣和重视精神分析的价值。
本书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动作倒错,介绍了日常生活发生的一些口误、笔误、误听、遗忘等,为什么会发生动作倒错,这些动作倒错背后隐藏着什么呢?第二部分,梦,众所周知弗洛伊德对梦的分析独创建树,并对梦的解析过程中形成了弗洛伊德的重要理论,在这一部分讲了梦的价值,形成原因,以及所反映的东西。
第三部分,神经症通论,这部分就是弗洛伊德的重大理论成果,在这个过程可以了解一些深层次的东西,并对精神分析有一颗自己的轮廓和看法,并从中学到许多,自己的思维感触良多。
下面详细的介绍每一部分的内容,以及我看过的感受和看法。
第一部分、动作倒错起先我对这本书并不感兴趣,第一感觉枯燥,没有来的有些抵触,再者弗洛伊德的理论中“力比多”的成分居多。
但在看的过程,开始有了兴趣,它并不是纯理论性的东西。
在里面穿插了许多例子,有助于理解和揣摩,并根据其中的例子反映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动作倒错现象,并对其现象的实质的了解。
《精神分析引论》读后感

《精神分析引论》读后感
《精神分析引论》是弗洛伊德的杰作,这部书深入剖析了人的内心世界,揭示了潜藏在日常生活中的种种心理机制。
阅读这部书,对我而言,是一次震撼心灵的旅程,让我对人类的心理世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尤其是关于过失心理学、梦和神经病通论的部分,都充满了深刻的洞见。
他通过分析日常生活中的过失动作,揭示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潜意识动机;他对梦的解析,更是让我对睡眠中的心理活动有了全新的认识;而他关于神经病通论的探讨,则进一步证实了心理机制在人的生活中的重要性。
这部书也让我对弗洛伊德的理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尽管他的理论最初是用于研究病人的,但我认为它同样适用于正常人。
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常常让人们内心充满压力和焦虑,而这些压力和焦虑往往就是弗洛伊德所说的“病”态。
他的理论虽然看似残酷,但却能揭示出我们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和感受,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面对自己的内心世界。
同时,我也深感弗洛伊德理论的伟大之处。
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理解人类心理的新视角,更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通过学习弗洛伊德的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理解他人,从而建立更加和谐的人际关系。
总的来说,《精神分析引论》是一部极具启发性的著作。
它不仅让我对弗洛伊德的理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更让我对自己的内心世界有了全新的认识。
我相信,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会继续探索弗洛伊德的理论,努力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从而更好地面对生活的挑战。
《精神分析引论》读后感

《精神分析引论》读后感——认识你自己本书应当是我阅读以来第一次认真拜读的心理学著作了,尽管看书时还被嘲笑看写有“神经病”的书籍,但近年来,一些逻辑未必很严密的推理影视剧或是心理学电影,仍激发起我对于了解人类内心最隐秘的世界的欲望,弗洛伊德的这本《精神分析引论》出乎意料地并不如想象中般晦涩难懂,由他在大学的演讲内容构成,实例丰富生动,贴近现实生活。
作为精神分析学说的引论,书中三大部分内容都显现出这个学说的两大主要观点:一是人类的精神活动大部分是潜意识的,我们能意识到的意识只是我们全部意识的一小部分;二是人类一切本能的冲动都是性的冲动,这里的“性”指的是“libido”,泛指一切身体器官的快感。
这两大观点即使是在精神分析学说提出一个多世纪后的今天,依然挑战着人们对自我认识的成见和底线。
就如“过失”来说,人们一般会认为诸如口误、听错、遗忘是身体或精神状态不佳或者过于亢奋或松懈而导致的,错误本身应当是无意识的。
而弗洛伊德坚信,身体机能的紊乱对于“过失”的产生只是一种推动力,“过失”的结果是有意义的。
比如在日常生活中,有时我们在刚想吃青椒土豆丝的同时又突然想吃麻婆豆腐,于是一不小心说成了“青椒土豆腐”这样闻所未闻的怪异词汇。
“过失”是两种不同的意图或者动机相互干扰,相互作用形成的心理现象,只有当这两种意图力量相当,任何一方都难以压制另一方才会形成。
这在最近就有一件事发生在我自己身上,回校前我在阿姨家住了几天,表弟再过两天刚好要回家了,照理我完全可以留到表弟回家再去学校的,然而我一向习惯提前两天回学校准备的,但又担忧阿姨认为我不重视表弟不多留几天,于是我就真得记错了回校的时间,将回校的时间记提前了两天。
对照比较发生在自己或是身边人诸多貌似无意的“过失”,竟然都有迹可循,一些时候的口误往往是对于潜意识里另一种意识的压制与表意识的冲撞而发生的,让我不得不相信“过失”是有目的、有意义的。
再说弗洛伊德最著名的关于梦的解析,同样也是传统医生和普通人认为无甚意义的琐碎片段,然而精神分析学将研究梦作为研究神经病症候最好的准备,并且认为梦是具有潜在意义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读后感
读完这本书后,我们能很明显的知道,《精神分析引论》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也是最为基础与简单易懂的部分—过失心理学;第二部分是释梦;而我认为第三部分—神经症通论—才是重中之重,甚至可以说前两部分都是为后者服务的,本书通过“过失心理学”将读者引入精神分析的理论范畴,通过释梦来解释精神分析的主要研究方法,而两者的共同目的都是分析发现各种神经症的根源起因进而找到解决之道。
所以,我将主要通过对论述它的由来来粗浅的认识本文。
那么,神经症是怎样产生的呢?
精神分析学的核心观点也是最引后人争议的观点就是“力比多理论”。
“力比多”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性欲,但是更为确切的名称应该是“性冲动力”。
它是一种能量,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性能量,这种能量的发展与变化不仅仅影响着某个人性格的成长而且也在无形的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起到推动的作用。
“力比多”的成长可以分为前生殖期与生殖期两个阶段,而神经症的根本原因就是“力比多”的退化,也就是生殖期需求通过不正常的途径退化回前生殖期需求。
生殖期需求相对容易理解。
一个正常的人类都会有性需求,需要通过性行为来获得生理与心理上的满足,那么这种需求就可以称作生殖期需求。
但是人不可能从出生开始就知道并且有能力来满足这种需求,正如你不可能让一个婴儿去做爱或者手淫,但这种对性的需求却是始终存在的,所以,那个时期的需求就被定义为前生殖期需求。
另外,既然对性行为的需求一直存在,一个暂时没有性伴侣不敢违法嫖娼又羞于手淫的人该如何满足这种需求呢?此时的生殖期需求会在当事人不知情的情况下转变为前生殖期需求,也就是说“力比多”能量会从性行为上转移到另外一件能使当事人获得愉悦感的事物上,这种事物可以是美食,可以是音乐,可以是书籍,也可以是许许多多其他的事情。
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人类的文明就是在这样一种“力比多”能量的转变中不停的前进着。
所以,前生殖期需求不仅仅出现在婴儿身上。
那么神经症患者呢,他们的“力比多“的运作与常人有何不同呢?首先,弗洛伊德认为神经症一定是伴随着性功能障碍或者性行为难以达成而出现的,在这种非正常的境况下,患者不得不将自己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物上并且由于性需求的长期无法被满足而对被其转移到的事物有一种偏执的、不知不觉的热切。
这种热切导致了患者异于常人的行为,而热切地根源就是性行为的无法满足和与之有关的各种心理变化。
就如书中一个经典病例。
在与医生的谈话中,患者无意间想起了她新婚之夜的事情。
这位妇女总会不停重复以下动作:从自己房间跑进隔壁一个房间并且摇铃召唤女仆,当她确定女仆看到了桌上的污渍之后,将女仆打发走。
她的丈夫是一位性功能存在障碍的绅士,在新婚之夜他多次进入患者的房间想证明自己的能力但是结果都是徒劳无获,于是他碍于面子恼羞成怒的将一瓶红墨水倒在了患者的床单上想以此掩盖自己的性无能,至少不至于在仆人与家人面前丢脸。
而女患者的一切神经症行为恰恰就来自于新婚之夜的不幸,她深爱着他的丈夫,但是又不得不面对自己在生理上的欲求不满,她与丈夫分居但是潜意识里仍想为丈夫挽回面子,于是他不停的呼唤女仆来检视桌布上的污渍就是在变相的向女仆证明自己的丈夫并非性无能。
在这个病例中,患者通过上述的无聊琐事来变相满足“力比多”的需求,也就是从生殖期需求退化为前生殖期需求。
而这种退化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就是“力比多”与“本我”的分歧。
所谓“本我”是指人类意识中最纯粹的未经任何修饰的本能力量,而任何一个文明人都不会任由本能肆无忌惮为非作歹,于是,除了“本我”之外,还存在着一个“超我”的力量。
“超我”可以说是一种严酷的道德约束力,它不停的发挥着作用去抑制“本我”的能量。
在这两种力量的斗争之中还存在着另一个“我”,也就是“自我”。
“自我”是一种极具软弱性与妥协性的能量,它既要依附“本我”的原始能量,又畏惧于“超我”的强制约束力,就如近代的民族资本主义一样在帝国主义列强与官僚资本主义的夹缝中艰难的生存着。
人类的心理问题太多就来自于这三种力量此消彼长的斗争,内部因素的斗争进而导致个体与外界环境尤其是人际关系的冲突,从而产生各种神经症。
因此,我也认为,这就是神经症产生的原因。
所以,我们都应该努力正确的处理好“本我”和“力比多”的关系,对来自内心的矛盾做出正确的判断,以防止和减少病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