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舟记1-3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1核舟记教案新人教版(1)

第一部分(1):概说核舟之奇巧,点明主 题。
第二部分(2—5):详述核舟之精妙。
第三部分(6):总括核舟,发出赞叹。
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3.实践表演
1.课文详细描绘了核舟上的哪五个人?
2.让学生分男女生两组用形体演示文中五人的造型。(学生演示、纠错,教师引导。)
学生开展活动,并讨论得出结论。
实践表演法:学生在理解了文章内容之后,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表演,由学生读、说、演,把课堂交给学生。老师在课堂上只是作引导和点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导入新课
导入 语:宋神宗元丰二年,苏轼被人诬陷,次年被贬官到黄州,此时他写了很多著名诗文,以寄托他谪居时的心情,而明朝的雕刻家王叔远熔苏轼其人、其事、其文为一炉,再加之自己丰富的想象和精湛的技艺,雕刻出核舟,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一个著名掌故——“大苏泛赤壁”。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欣赏一下这件工艺品。
学生讨论探究,最后明确:
1.核舟的特点:体积小、容量大。
2 .作者依次介绍了船舱、船头、船尾和船背,共四个方面的内容。
3.作者的写作目的:反映古代艺人技艺的奇巧灵怪。
全面掌握课文内容。
6.布置作业
仔细观察你身边的某一件工艺品,然后用说明性的文字把它介绍出来。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介绍的内容折 一只 乌篷船,然后按课文的说明开上小窗,“题”上字。
2.用小纸片剪成三个小人形,要求为东坡画上胡须,在船头用胶水等固定位置。(注意方位)
3.根据译文将课文主体内容改成“解说词”。要求通俗、形象,抓住核舟的特点,并依照本文的说明顺序。
核舟记教案三课时 核舟记教案第一课时

核舟记教案三课时核舟记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核舟的精巧与雕刻者的技艺高超。
2.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核舟的精巧与雕刻者的技艺高超。
2.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1.体会课文中的细腻描绘与生动表现。
2.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核舟记》的作者、背景。
2.学生分享预习成果,交流对核舟的初步认识。
二、阅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感知文本内容。
2.教师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解答学生疑问。
三、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第一段,引导学生理解核舟的精巧。
a.分析核舟的形状、结构。
b.描述核舟的精细雕刻。
2.教师讲解课文第二段,引导学生体会雕刻者的技艺高超。
a.分析雕刻者的雕刻技巧。
b.描述雕刻者的敬业精神。
3.教师讲解课文第三段,引导学生感受核舟的神奇。
a.分析核舟的神奇之处。
b.描述核舟的寓意。
四、课堂讨论a.对比手法。
b.细腻描绘。
c.生动表现。
五、课后作业1.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核舟的短文。
2.收集有关核舟的资料,了解核舟的历史背景。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核舟的特点。
2.学生分享课后作业成果,交流对核舟的认识。
二、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第四段,引导学生理解核舟的寓意。
a.分析核舟的象征意义。
b.描述核舟的寓意。
2.教师讲解课文第五段,引导学生体会雕刻者的精神风貌。
a.分析雕刻者的精神品质。
b.描述雕刻者的敬业精神。
三、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
a.对比手法。
b.细腻描绘。
c.生动表现。
四、课后作业1.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核舟的读后感。
2.收集有关核舟的资料,了解核舟的制作工艺。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两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核舟的特点。
2.学生分享课后作业成果,交流对核舟的认识。
二、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第六段,引导学生理解核舟的艺术价值。
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1 核舟记课时练习02

第11课《核舟记》课时练习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核舟记》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核舟记》选自《虞初新志》,是明朝文学家魏学洢创作的一篇说明文。
B.作者用“奇巧”“灵怪”两个词语首尾呼应,赞叹王叔远微雕技艺的高超。
C.文章主体部分采用了从全舟到局部、从中间到两边、从上到下的空间顺序来介绍核舟,层次分明,丝毫不乱。
D.窗子左右刻写的对联“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和“清风徐来,水波不兴”,都出自黄庭坚的作品。
2.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为宫室、器皿、人物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B.盖大苏泛赤壁云此中人语云C.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D.若听茶声然细若蚊足3.下列一词多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奇妙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奇:余数B.为宫室为:成为中蛾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为:是C.高可二黍许可,大约珠可历历数也可:可以D.东坡右手执卷端端:东西的一头其人视端容寂端:端正4.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一楫.(jí)黍.(shǔ)椎髻.(jì)篆.章(zhuàn)B.虞.山(yú)糁.(sǎn)罔.不(wǎng)峨冠.(guàn)C.弥勒.(lè)贻.(yí)壬戌.(xū)矫.首(jiǎo)D.衣褶.(zhě)髯.(rán)器皿.(mǐn)箬.篷(ruò)5.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B.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C.中/轩敞者/为舱D.虞山/王毅/叔远/甫刻二、填空题6.文学常识填空。
(1)《核舟记》选自清代________编辑的短篇小说集《________》。
《核舟记》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朝人,字子敬。
(2)“记”是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裁,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可以抒发情怀抱负,可以阐述某些观点。
初二文言文《核舟记》知识点整理

初二文言文《核舟记》知识点整理核舟记》是魏学洢(约1596~约1625)所写的说明文言文。
出自清代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
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二文言文《核舟记》知识点整理,希望大家喜欢!初二文言文《核舟记》知识点整理一中考语文文言诗文知识盘点—异读字,何为异读字?异读字是一种特有的读音现象,它是指一个字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读音,而表示的意义相同的字。
文言文异读字有三种情况:破音异读、通假异读和古音异读。
破音异读,又叫“读破”。
它是采用改变汉字通常读音的方法来表示该字词性和意义的改变。
如:天雨墙坏。
(《智子疑邻》)句中没有谓语动词,因此“雨”转化为动词。
所以,在习惯上把它读作yù,以表示和作名词的“雨”(yǔ)的区别。
所谓通假异读,是指在通假现象中,通假字要按本字的'读音去读。
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这里的“说”是“悦”的通假字,因此,就应该读成它的本字“悦”(yuè),而不能再读shuō音了。
所谓古音异读,是指古代的一些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民族称呼、器物名、姓氏等,因其专有,就有了固定性,从而保留发古音。
如: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
(《木兰诗》)此句中“可汗”是对我国古代北方部族首领的称呼,应读为“kèhán”,而不能读为“kěhàn”。
信本义是表示“诚实”“信任”“的确”“任意”“使者”等意,读xìn.例: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
(《出师表》)有时假借为“伸展”“伸张”之意,即与“伸”同义,读为shēn.例: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
(《隆中对》)食、其在用于人名时,“食”读yì,“其”读jī。
例:信引兵东,未渡平原,闻汉王使郦食其已说下齐,韩信欲止。
(《史记·淮阴侯列传》)房古同“旁”,读páng,用于“阿房宫”。
例: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
2024春八年级语文下册第3单元11核舟记新人教版

____顺__着__、__就__着_______ ____听__到__,__听__见_______ ________看___________
【点拨】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文言
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等。
(1)句句意:全都是就着(材料原来的)样子刻成(各 种事物的)形象。因,顺着、就着。
是背景部分,故而先写,可营造氛围。船头的苏、黄、 佛印三人是主要人物,故此先讲。船尾的舟子是陪衬 人物,故而后说。作者这样写,不仅是为了表达方便, 也是为了遵循事物内在的逻辑。
请同学们看《典中点》第52页 第12-16题。
1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罔不因势象形
•
(2)则皆闻之
•
(3)至家视日四分之三
示例:①可以利用其文化内涵打造景区特色。②可以 利用与其有关的名人故事、神话传说等进行宣传。
【点拨】注意所提建议要有可实施性,可从文化 价值以及旅游价值等多角度提建议。
人教版 八年级下
第11课
第三单元
核舟记
习题链接
温馨提示:点击 进入讲评
1
5B
基础题
2
3D
6C
7B
答案呈现
4C
习题链接
8 12 16
综合题
9
10
13 A
14
17
答案呈现
11 15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1)核舟上,东坡峨冠( guān )多rán( 髯 ),与朋友高
•
谈阔论,连他身上的衣zhě( 褶 )都能看清楚。
10. 课文写船头三人不同的情态主要是为了说明什么?
主要是为了说明雕刻者技艺的结合前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综合素质评价(含答案)

第三单元综合素质评价限时:120分钟满分:120分一、积累与运用(15分)请在相应的位置上端正地书写正确答案或填写相应选项。
[1—3题每句1分,4(1)题1分,(2)(3)(4)(5)每小题2分。
每个错别字扣0. 5分]1. ________________,鸡犬相闻。
(陶渊明《桃花源记》)2. 蒹葭萋萋,________________。
(《蒹葭》)3. 水至柔至刚,不管水呈现怎样的形态,都会触动人的各种情思。
柳宗元的小石潭之水,游鱼清晰可见,似在空中游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柳宗元《小石潭记》)而孟浩然所见洞庭湖之水波涛汹涌,气势浩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4. 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题目。
假期,小平的表弟小江从外地来吉林游玩,他们在环古城步道上散步。
小江:四月的吉林可真美,暖风和xù①__________ ,气爽风柔。
小平:嗯,春色旎生,草长yīng②________飞,繁花似锦。
看,这是古城墙遗址。
小江:咦,这儿是“攀跃”,昨天我在车站看到的是“翻越”。
到底哪个“yuè”字正确?小平:两处标语都是提醒人们不要跨过阻拦物的,我们用“跃”和“越”组词不就能区别了?小江:(③)我知道了,应该把④____改为________。
小平:瞧,前面全是樱花,走在这条路上,真有点儿像陶渊明漫步桃花林,欣赏到了“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胜境。
小江:是啊!看,护城河的春水,像不像孟浩然望洞庭湖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的水天合一的奇妙景象?小平:在水边一站,让我想到去年秋天来游玩时,《蒹葭》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优美意境。
还有这小水潭中的游鱼,动静相宜,灵活有趣,真像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佁然不动,俶尔远逝”的佳景。
小江:赶紧让我发个朋友圈。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1-3单元基础知识复习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1-3单元基础知识复习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归省(xǐng) 亢奋(kàng) 夜深星阑(lán)B.怅惘(cháng) 争讼(sòng) 戛然而止(jiá)C.羁绊(jī) 磅礴(bó) 大彻大悟(chè)D.冗杂(rǒng ) 晦暗(huì) 张灯结彩(cǎi)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A.翠羽流苏人情世故B.挑灯看剑千呼万唤C.富贵荣华叹为观止D.吹角连营兴高彩烈3.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蓬勃磅礴束缚大彻大悟B.震撼恬静流苏叹为观止C.瞳仁摹然严峻嘎然而止D.晦暗恢宏山涯惊心动魄4.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有错误的一组是()A.忌惮(dàn)行辈(háng)凫水(fú)戛然而止(jiá)B.脑畔(bàn)眼眶(kuàng)喘气(chuǎn)米酒油馍(mó)C.亢奋(kàng)晦暗(huì)羁绊(jī)奇伟磅礴(bó)D.斡旋(wò)静穆(mù)争讼(sòng)夜深星阑(lán)5.下列四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踊跃姣洁撺掇马前卒B.恬静严峻缈远风萧萧C.拘束震撼辐射暖融融D.退色燎原思慕熙熙然6.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相得益章洗耳恭听B.无可质疑消声匿迹C.天衣无缝慷概淋漓D.迫不及待一拍即合7.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骨骼赌注凋零风雪载途B.追朔雾霭瞄准周而复始C.翩然蔓延萌发诸入此类D.装置迁徒踪迹夜幕降临8.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孕育(yùn)劫难(jié)连翘(qiáo)山麓(lù)B.稀疏(sū)粗糙(cāo)膨胀(pénɡ)丧失(sànɡ)C.农谚(yàn)腐蚀(shí)深渊(yuān)缄默(jiān)D.褶皱(zhě)鸟臀(tún)狩猎(shòu)喧嚷(xuān)9.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俨然(yǎn) 溯洄(shù) 皿(mǐn) 豁然开朗(huò)B.垂髫(tiáo) 佁然(yǐ) 箬篷(ruò) 袒胸露乳(tǎn)C.窈窕(tiǎo) 阡陌(xiān) 参差(cī) 辗转反侧(zhǎn)D.俶尔(chù) 好逑(qiú) 篆章(zhuàn) 落英缤纷(bīng) 10.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阡陌(mò) 垂髫(tiáo) 豁然开朗(huò)B.清冽(liè) 幽邃(suì) 参差披拂(cān)C.悄怆(chuàng) 罔不(wǎng) 寂寥无人(liáo)D.溯洄(sù) 寤寐(wù) 窈窕淑女(tiǎo)1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A.阡陌(mò) 窈窕(tiào) 水中坻(chí)卷石底以出(juǎn)B.篆章(zhuàn) 叹惋(wǎn)诣太守(yì) 犬牙差互(cì)C.平旷(kuàng)俨然(yǎn) 水中沚(zhǐ)石青糁之(sǎn)D.好逑(qiú)语云(yù) 诎右臂(qū)悄怆幽邃(sùi)1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刘老师有趣的语文课上,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大家都踊跃地发言。
《核舟记》教案

《核舟记》教案关于人教版《核舟记》教案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关于人教版《核舟记》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核舟记》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词汇、、学习本文“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和空间顺序。
过程与方法整体感知课文,掌握文章中的文言词语、句式,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我国古代雕刻技艺的精湛、成就的卓越。
教学重点:理解文意,读懂课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教法安排:整体感知,逐句逐段讲解课时安排: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我国的微型雕刻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堪称一绝,据说如今已创下七项吉尼斯世界纪录。
三千多年前的中国人就在甲骨上刻下了让我们今天要用五倍放大镜才能识读的文字。
如今有人能在米粒大小的地方雕刻全部《红楼梦》,甚至能在头发丝上雕刻字画。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诗仙李白的这首唐诗,被潘启慧大师雕刻在了普通人的头发丝上。
今天我们要学的一篇古文《核舟记》,记录的就是我国古代微型雕刻艺术,读来令人惊叹不已。
二、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拿笔圈点字音以及断句三、学生朗读课文,借助注释、资料,弄懂文句,阅读中有不懂之处可随时举手发问。
(出现的问题,可当即解决,也可留待串讲时解决,如何为好,酌情定夺)四、逐段理解重点字词。
第1段讲解:“明有奇巧人”,“巧”,技艺高明,“奇巧”,技艺高明超凡。
“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以”,用;“木”,木头,木材;“为”,制,这里指雕刻。
“木石”,“木”,树。
“罔不因势象形。
各具情态”,“罔”wǎng,没有;“因”,根据;“具”,具有。
“尝贻余核舟一”,本句谓语“贻”(yí,赠)后的宾语是“余核舟一”,是个双宾语。
“盖大苏泛赤壁云”,“盖”,承上文作解说,可译为“是”;“泛”,泛舟,“泛”作飘浮讲;“云”,语气词,无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节课收获:
我还可以提升的地方:
组长评价:
教师评价:
目
标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检测
5
分
钟
根据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解释下面词的意思
(一)、通假字
诎右臂支船
(二)、古今异义词
1、尝贻余核舟一(尝:古义:今义:)
(贻:古义:今义:)
2、高可二黍许(可:古义:今义:)
(许:古义:今义:)
3、其两膝相比者(比:古义:今义:)
(三)、词类活用
1、卧右膝卧:
2、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峨冠:
【自主学习·互动展示·当堂反馈】
模块
自学内容﹡学法指导﹡随堂笔记
展示方案
目
标
研
习
35分
钟
学法指导1:对子互读文本1-3段(5分钟)
达成目标1:能流利的通读1-3段,断句准确。
学法指导2:自研课文1-3段,用双色笔标记你认为重要的文言知识点,遇到困惑的地方归纳到下面空白处(预时7分钟);小组内讨论、展示(预时20分钟)
困惑区:
达成目标2:准确的识记文章中涉及到的重要文言字、词、句的古汉语释义
巩固强化:把总结出来的重点、难点大声诵读一遍,对子之间各挑5个知识点相互提问
小组展示包括:
①重要文言知识点的整理(注意:通假字、重点实词、古今异义、特殊句式分类展示)
②有感情的朗读课文1-3段
④困惑的地方
一个组在展区展示时,其他组负责补充质疑修正
国际学校“目标引领·课道”导学案
八年级语文学科课题:《核舟记》课型:新授展示课
班级:姓名:编号:编制人:审稿:日期:
世界会向那些有目标和远见的人让路
1、知识与技能:熟读课文;掌握1-3段重点文言知识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自研课本、小组合作探究,扫清本节课重点文言知识障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