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城市形态演进
古都北京古今变迁1

古都北京古今变迁1古都北京古今变迁1中国的都城是随着早期国家的建立而诞生的,而在由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的都城则产生得更早,如山西临汾是我们华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古称平阳,传为帝尧建都之地,史称“陶唐古都,伊祁旧地”。
山西省最西南端的永济县相传为舜都。
公元前21世纪,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建立,相传其都是于阳城(今河南登封县东),这样我国最早的全国性都城诞生了。
后因各种历史的原因,古都数目不断增多,据《水经注》载,到北魏时止,都城约有180处,加上以后各朝都城,总数应在200处以上。
在所有的王朝都城之中,特别著名的是北京、西安、洛阳、开封、南京、杭州和安阳七处。
在历代古都之中,以七大古都所统治的地域最为广大,经历的年代最为悠久,在历史上所产生的影响最为重要。
北京在奴隶社会时期就是燕、蓟重镇,辽的陪都和金、元、明、清的故都,地上地下文物保存非常丰富,为世界闻名的历史文化古城。
这座古城历史悠久,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
现有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纪念堂、故宫、北海、天坛、颐和园、明十三陵、万里长城和中国猿人遗址等重要革命和历史文物。
北京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古都,早在公元前一千多年的时候,那时的燕国就在这里建起了城墙,从此开创了北京城墙文化的历史。
随着历史的演变和发展,北京城墙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也不断被延展着、变化着、丰富着。
城墙是人类开始走向文明的标志。
说到文明就总是离不了城墙、青铜器、文字、阶级这几个标志,而对于古代中国文明的发掘无不以城墙遗址为要,可见城墙对文明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城墙的建设不仅仅反映了人们挖壕筑墙的水平,而且还反映了古代青铜矿冶和铸造的科技进步水平。
只有相对高级和相对发达的城墙建筑,才能够保证城市生活的稳定和发展,这才是城墙“文化”最贴切的核心内涵。
一、城之形制在我国古代的汉字中的“城”,一方面是指“城墙”,另一方面又指“城市”。
对于中国古代的城市的建设来说,大多是先修筑城墙,后形成市区的。
北京城市的变迁

• 北京的历史背景 • 北京的城市规划和建设 • 北京的人口和社会变迁 • 北京的环境和生态变迁 • 北京的未来展望
01
北京的历史背景
北京的起源和早期发展
起源
北京位于华北平原的北端,是古代中原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交往的交通要道。 北京的起源可追溯至公元前1046年,西周武王封召公于北燕,北京开始成为一 方政治中心。
城市治理结构
北京的城市治理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从以政府为 主导到政府与社会共同参与的城市治理模式。
北京的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
经济总量增长
北京的经济发展迅速,经济总量持续增长,成为全国重要的经济 中心城市之一。
产业结构调整
北京的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从以传统制造业为主向以现代服务 业和高技术产业为主转变。
公共设施建设
现代北京的公共设施建设不断完善, 包括交通、教育、医疗、文化体育 等领域,提高了居民的生活品质。
北京的城市建设和发展历程
城市建设历程
北京的城市建设经历了从 古代到现代的演变,不断 进行城市改造和更新,形 成了独特的城市风貌。
经济发展
北京的经济发展迅速,成 为中国的政治、文化和经 济中心之一,吸引了大量 人口和资源聚集。
生态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建设
北京建设了多个生态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为野生动植物提供了栖息地,丰富了城市的生态多样性。
05
北京的未来展望
北京的城市发展目标和战略
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北京将致力于提升城市品质,改善人居环 境,增强城市的产业,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 级。
城市规模
随着历史的发展,北京的 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但总 体上仍保持了相对紧凑的 布局。
北京城市的变迁概要

明清北京综述
建筑布局:严格遵从《考工记》。轴线 对称,内外方城,居中内城宫殿为主体, 体现中央集权皇权至上;住宅突破胡同 定制;左祖右社,拓宽前方空间,增设 天坛等;缩短南北线,便于防御。 交通 布局:基本是旁三门,棋盘路网。道路 宽阔,规划整齐。 商业:有固定市场。 东南西北四面靠门均有集市,便于贸易。
布局
元大都是少见的与旧朝古 都并存的都城。大都 的新建都城在旧朝金都城以北。
建筑布局:遵守周王城制,充分体现儒家皇权至上, 中央集权的思想。如方城;分内外两城,内城外廓, 内以卫君外以守民;内城居中靠南,是因为引入水系 北部为泽地,不便建房;轴线对称,宫殿为主体,并 且胡同的定制限定了房屋建筑空间。 交通布局:引 入水系 便于漕运;遵从《考工记》的城制,旁三门, 棋盘路网;南北线长,东西线短;道路大,宽,规划 整齐。 商业:国家稳定,经济繁荣,交通规划出现 了三个市:北面积水潭斜街市及与以往不同的“朝前 市”——靠城市西南、东南门
明 清 北 京 平 面 图
明北京城
从今天的北京地图来看,二环路以内的整个区域,为一 典型的“凸”字形轮廓。这种平面格局始于明代。明北 京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明初为便于防守, 将北城墙向南收缩五里,在现在的北二环路建起新的城 墙,并将积水潭西部隔于城外,因地势形成日后的北京 城西北的斜角。在今天的地图上可以发现,西直门桥到 积水潭桥之间的二环路走向与东直门桥到雍和宫桥间的 二环路走向并不对称,其因正在于此。此后,因皇城和 中央各衙署规划建设的需要,将南面城墙向外拓展二里, 移至现今的前三门大街一线。明迁都北京后,增筑城南 一面外墙,自此北京城有了内城、外城之分,形成一特 有的“凸”字形平面轮廓。全城共分为36坊,面积约62 平方公里,设内城9门外城7门,明形成的这种北京城市 平面格局历经清、民国未变,一直到新中国建国初期, 为了发展需要,城区才逐步向外扩延。
北京城市的变迁

故宫
故宫的主要建筑 基本上是附会 《礼记》、《考 工记》及封建传 统的礼制来规划 的,为体现帝王 至高无上的权力, 采用突出中轴线, 主要建筑沿中轴 线南北纵深发展, 次要建筑则严格 对 称地布置在中 轴线两侧的手法。
民国时期
北京的旧城经过明朝初期的规划建设,清 朝的继承和维护,基本完好地延续到民国 初期。民国时期对北京街巷布局影响最大 的是皇城的拆除,从而使皇城内外的大街 小巷融为一体,形成今天前三门大街以北 的二环路内的街巷格局。在日伪统治期间, 北京城在格局上发生的显著变化则是,开 放了东面和西面的新城门(现在的建国门和 复兴门)。另外在当时的东郊大北窑以南新 建了工业区,在西郊公主坟、万寿路、五 棵松到玉泉路一带规划建设了近代新市区。 这两个新市区的发展,带动了城区在东西 方向上的延伸。
清北京城
明朝北京城市建筑和宫殿格局,清朝几乎完整地继承了下 来。将乾隆十五年京城全图与明代北京城图相比可以发现, 北京城只是在街巷和宫阙名称上有所调整,并且街巷的数 量比明代增加了不少,主要体现在紫禁城与皇城之间的区 域。清最显明的特征是实行八旗制度,内外城分治,实行 旗人驻守内城、居民迁移外城的措施,把京师划分为两个 世界。从京城全图可以看出,内城由正黄、正白、正红、 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旗的满人居住,汉官、 汉民、商人、回民等居住的外城,则自西往东依次划分为 西、北、中、南、东五城。清代建造的王府散布内城各处, 外城基本不建王府。有几座王府比较完整地保留至今,如 恭亲王府、醇亲王府、孚郡王府、礼亲王府等。乾隆年间 有王府30座,其中包括19座亲王府,11座郡王府,这些在 京城全图上都详细标出,并注有名称。清代对北京城市建 设的最大贡献就是建于北京西郊的三山五园。现今,在畅 春园的遗址上建有北京大学新校区和宿舍区;圆明园曾遭 英法联军的劫掠焚烧,现已被辟为圆明园遗址公园;清漪 园后经扩建改称颐和园,现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成为引 人入胜的美景之一;静明园和静宜园现分别是玉泉山和香 山公园。在咸丰十年的地图上,清晰地绘有这三山五园。 其周边驻扎有镶黄旗、镶白旗、正黄旗、正白旗、正蓝旗 等多个旗营,今天的地图上中关村和香山附近仍留有这些 地名。
北京城市化进程

北京规划发展历程
1982年的《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
当时各方面对北京的城市性质、规模、布局、旧城改建等一些方针性 问题的不同认识有了统一的思想基础,在中央书记处重要指示的指导 下,编制了《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 1、明确城市性质与经济发展方向 2、严格控制城市规模,坚持”分散集团式”城市布局,发展远郊卫 星城。 3、根据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对保留、继承和发扬文化古都风 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明确以居住区作为组织居民生活的基本单位,以便更好地安排各 项设施,方便乡 村社会向以工业 和服务业为主的 现代城市社会逐 渐转变的历史过 程,具体包括人 口职业的转变、 产业结构的转变、 土地及地域空间 的变化。
80% 60%
10%
人口增长缓慢
市政设施分布
人口迅猛增长
城市化进程停 滞或略有下降
北京城市定位 定位
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直辖市和国家中心城市,是中国的政治、 文化中心,中国经济的决策和管理中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和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办公所在地。 北京位于华北平原的北部,背靠燕山,有永定河流经老城西南,毗邻天津 市和河北省。北京下辖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石景山 区、门头沟区、房山区、大兴区、通州区、顺义区、昌平区、平谷区、怀柔 区、密云县、延庆县等16个区县。2013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114.8万人。 北京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拥有6项世界遗产,是世界上拥有文化遗 市政设施分布 产项目数最多的城市,是一座有着三千余年建城历史、八百六十余年建都史 的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众多历史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
王府井附近平面图
北京的发展与变化PPT教学课件

基本特征: 1、字数相等 2、词性相对 3、结构相应 4、节奏相合 5、平仄相协 6、意义相关
对对看
与有肝胆人共事 从无字句处读书
天天走不怕千程万里 日日学何畏千卷万册
有趣的回文联:可顺读倒念的对联!
1、云港云台山的花果山水帘洞中有一副回文联: 洞帘水挂水帘洞 山果花开花果山 2、福建厦门鼓浪屿腹浦的回文联是:
长江三峡总长近 200公里,西起四川奉节的白帝城,东到湖北宜
昌的南津关,因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而得名。幽深壮丽的长江三峡各 具特色:瞿塘峡雄峻,两岸山峰苍翠突兀,江心浪峡高流急;巫峡青秀, 青山云雨中神女,十二峰楚楚动人;西陵奇险,舟飞于险滩恶浪之间。
桂林:素有山水甲天下的桂林,是我们祖国的一颗璀璨明珠,她以奇特
的喀斯特地貌成为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山青、水秀、洞奇、石美” 的旖旎风光,“山峰环野立,一水抱城流”、“水绕青山山绕水、山浮 绿水水浮山”的迷人景色,使得古今中外无数骚人墨客为之叹服、为之 动情
桂林自古就有“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之说。阳朔的
碧莲峰东瞰漓江,山腰有风景道、迎江阁、鉴山楼等游览点。
坐落在安徽滁州市西南琅琊 山麓,是安徽省著名古迹之 一,宋代大散文家欧阳修写 的传世之作《醉翁亭记》心 的就是此亭。醉翁亭小巧独 特,具有江南亭台特色。它 紧靠峻峭的山壁,飞檐凌空 挑出。数百年来虽屡次遭劫, 又屡次复建,终不为人所忘。 解放后,人民政府将醉翁亭 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并多次整修。
3000多年前这里 就成为已知北京 历史上最早的城 邑——蓟城
在此建城的条件是:
离水源较近、几条 大路的交汇处、地 形平坦、远离沼泽 地。
蓟城复原图
1995年当北京建 城3040年之际, 在广安门附近建 立“蓟城纪念 柱”,标明此处 为北京肇始之地。
北京城的百年变迁

北京城的百年变迁发表于2014年4月10日10:37自1860年以来,北京多发战事,但古城均未遭到大的破坏,几次还幸免于战火。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
9月,北平更名为北京,10月,北京成为新中国的都城。
围绕行政中心区的设置、城墙的存废等问题,梁思成等专家展开激烈争论,最终却没能改变古城的命运。
1. 北京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元大都遵循了《周礼·考工记》提出的原则:“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1421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
北京逐渐形成紫禁城、皇城、内城、外城四重城墙环绕的格局。
图为明朝北京城格局图。
2. 元大都是当时举世闻名的大都市,元大都的建设包含有大规模的民居,胡同和四合院成为元大都的基本内涵。
四合院就分布在小街或胡同两侧。
图为清末北京的四合院和城墙。
摄影:山本赞七郎3. 清代北京城基本沿袭了明代的格局,对皇城内规制有所裁撤,将皇城内的大量内廷供奉机构改为民居,同时将内城的衙署、府第、仓库、草厂也改为民居。
将内城划作满城,内城成为八旗专属居住区,令汉人统统迁往外城居住。
图为1899年,即光绪廿五年的北京街景。
摄影:山本赞七郎。
4. 在城市建制上,明北京城突破了元代所遵循的“前朝后市”的定制,正阳门周围以及南至鲜鱼口、廊房胡同一带,形成了大商业区。
图为清末前门大街。
摄影:山本赞七郎。
5. 北京古城墙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始创于元代,建成于明代,主要用于军事防御。
古城墙呈“凸”字形,城墙周长24公里,墙基宽24米,墙高8米,全部为板筑的夯土墙。
图为清末北京城墙。
供图:华辰影像6. 正阳门城楼和箭楼、朝阳门箭楼于1903年修复。
图为修复后的正阳门箭楼,上面还挂上了钟表。
北京旧城有“内九外七皇城四”之说,指得是内城九门、外城七门以及皇城四门。
摄影:甘博7. 内城九门为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朝阳门、阜成门、东直门、西直门、安定门、德胜门。
北京都城的演变

• 9、排水工程做的很好,南北主干道两侧砌明渠,并在城墙砌有排水涵洞。
• 10、大都城划有50个坊。这些坊也只是一个地段,并无坊墙和坊门。坊内有小巷和胡同,胡同
多东西向,形成东西长南北窄地带,由一 些院落式住宅并联而成。
元大都
• 1、它把宏伟宫殿建筑群的布置和风景优美的自然景物紧密的结合
金中都
在北京城市发展史上,金中都 占有承上启下的特殊地位,它 是在以莲花池为主要水源的古 蓟城旧址上发展起来的。
于公元1153年,金国将都城迁 至辽南京即金中都北京。并参 照宋代汴梁(开封)的形制进 行规划设计。
金中都建成不到100年,为蒙古 兵攻占,遭彻底破坏。
元大都
• 北方的游牧民族蒙古族逐渐强大,控制了欧亚洲广大地区。并逐渐向中原拓展,
•
• 金:62年,1152-1214年 • 元:97年,1271-1368年 • 明:223年,1421-1644年 • 清:268年,1644-1912年 • 中华民国:17年,1912-1928年 • 中华人民共和国:65年,1949-2014
合计:732年
金中都 元大都 明北京 清北京
金中都
• 明清时期的城市发展:
• 明清城市的发展首先表现在城市人口的规模扩大。
明清时期城市的经济职能大大增强,表现在各级行政中心城市经济职能的增强和专门工业 城市的发展。首先,城市人口构成有显著的变化,工商业者比重有很大的增加。其次,城 市手工业发达,对居民生活构成一定的影响。最后,在工商业城市中已逐渐有一定的分工。 城市人口的增加和经济职能的加强刺激明清时期大的区域性都是不断成长。 明清时期是市镇迅速发展的时期,新兴的城镇蓬勃发展,区域城镇系统不断完善。 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史上统一时间较长的时期,城市分布地域较前代有明显的扩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1 绪论...........................................................1.1 北京概述...................................................1.1.1 北京简介...............................................1.1.2 地理环境...............................................1.2 新老地图城市空间形态整体对比...............................1.2.1 民国时期北京空间形态...................................1.2.2 近期北京城市空间结构与形态发展趋势.....................2 用地布局的演变.................................................2.1 封建统治时期...............................................2.2 近代民国时期...............................................2.3 计划经济时期...............................................2.4 改革开放时期...............................................3 街廓街道的演变.................................................3.1 街道形态的演变.............................................3.2 街道宽度的演变.............................................3.3 街廓尺度的演变.............................................4 道路交通的演变.................................................4.1 邻里单位...................................................4.2 北京市道路交通现状.........................................4.3 北京市城市交通发展现状.....................................4.4 北京公共交通发展...........................................4.5 北京轨道交通...............................................5 产权地块的演变.................................................5.1 北京在封建时期的产权地块...................................5.2 北京在计划经济时期的产权地块...............................5.3 北京在现代新区模式下的产权地块............................. 参考文献.........................................................1 绪论1.1 北京概述1.1.1 北京简介北京(Beijing),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直辖市和国家中心城市,是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国经济的决策和管理中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办公所在地。
北京位于华北平原的北部,背靠燕山,有永定河流经老城西南,毗邻天津市和河北省。
北京下辖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石景山区、门头沟区、房山区、大兴区、通州区、顺义区、昌平区、平谷区、怀柔区、密云县、延庆县等16个区县。
2013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114.8万人。
北京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拥有6项世界遗产,是世界上拥有文化遗产项目数最多的城市,是一座有着三千余年建城历史、八百六十余年建都史的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众多历史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
1.1.2 地理环境北京位于东经115.7°-117.4°,北纬39.4°-41.6°,中心位于北纬39°54′20″,东经116°25′29″,总面积16410.54平方公里。
位于华北平原北部,毗邻渤海湾,上靠辽东半岛,下临山东半岛。
北京与天津相邻,并与天津一起被河北省环绕。
西部是太行山山脉余脉的西山,北部是燕山山脉的军都山,两山在南口关沟相交,形成一个向东南展开的半圆形大山弯,人们称之为“北京弯”,它所围绕的小平原即为北京小平原。
诚如古人所言:“幽州之地,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济,诚天府之国”。
北京市平均海拔43.5米。
北京平原的海拔高度在20~60米,山地一般海拔1000~1500米。
北京的地形西北高,东南低。
西部为西山属太行山脉;北部和东北部为军都山属燕山山脉。
最高的山峰为京西门头沟区的东灵山。
最低的地面为通州区东南边界。
1.2 新老地图城市空间形态整体对比1.2.1 民国时期北京空间形态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爆发;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建立了中华民国"12月30日,孙中山当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将政府设置于南京“辛亥革命”之后,出现了军阀混战的局面,成立了由北洋军阀集团连续统治达十六年之久的北洋政府时期。
1914年,正式成立了京都市政公所,朱启铃兼任督办他们在最能代表北京城破败的地区发动了公共工程运动,改造城门、城墙;开放京城名胜为公众活动空间;京奉、京汉、京张等京都环城铁路的修建,也初步确立了北京的交通枢纽地位;此外,还发展了香厂新市区。
许多公共工程开始建设,有轨电车公司、自来水公司和电灯公司这三大公用事业企业得到了发展"市政公所改建城门和街道,缓解了城市的交通拥挤问题,促进了商业的繁荣"政府还将皇家花园开辟为市民公园。
主要表现如下:1.新市区建设的尝试北洋政府曾在北京做过一定规模的市政建设。
1914年前后在宣武门外图1万明路建造了一个“新市区”,区内铺设了十字交叉的柏油干道,道边植树,十字路口为圆形广场,周围有两层的砖木建筑,上为住宅,下作商店,并布置了娱乐性建筑“新世界”,和医院!旅馆及北京最早的里弄建筑,其南部还有一些方格网形的街道“这些是北京外城一个很特殊的地段”在民国初期,在城市的局部地段, 像香厂等地,市政府也进行了早期的城市开发的尝试,颁布了《土地开发法》《租借权利法》、《标租香厂地亩规则》、《香厂地亩转租注册规则》等重要法规,首次运用国家征地权的概念,通过支付补偿金的方式征得私人土地。
2环城铁路修建北京环城铁路于1914年市政公所成立后统筹规划;1915(民国四年)6月,环城铁路开工,12月24日竣工,1916年正式通车环城铁路由西直门起,经德胜、安定、东直、朝阳四门,直达正阳门环城铁路与京张铁路、京奉铁路接轨,东站成为京张铁路起始站环城铁路的修建,完善了城市交通网络,给人员出行及货物运输提供了便捷的途径。
3.公共交通线路开通运营1918年全市己展修道路121条。
1919年后北京还陆续开辟了至高丽营、通县、三河、玉田、丰润等地区的远途公共汽车。
1920年2月北京航空署成立,1922年开辟北京至上海航线,以后又陆续开辟北京至南京、正式运营,以后又陆续开通4条公共汽车线路。
1924(民国十三年),前门至西直门的有轨电车正式通车,共有十辆电车运行,12月17日,北京市行第一条有轨电车通车典礼,18日正式通车,自前门至西直门。
对皇城的改造,改变了都城层层设防,步步为营的禁城格局,使北京向现代化都市迈进了一大步。
1925(民国十四年),北京有轨电车新增五条线路。
现代交通工具的开辟和使用,改变了北京的城市的面貌,使得前门到西直门,前门经东长安街到东单!东四牌楼至北新桥,从北新桥到地安门,崇文门经东单!天安门到宣武门之间的到达更为便利"但是,由于有的道路本身狭窄,道路上要通过电车,还有汽车、三轮车、马车、行人等,使得道路拥挤。
但是,公共交通的运营,使得北京向近代化都市迈进了一大步。
4.正阳门的改造同时,京汉铁路、京奉铁路进入城内,东车站和西车站先后在正阳门西侧和东侧建成,使正阳门地区成为北京内外交融的主要门户,也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和街市的繁荣,随之也带来了交通量的剧增。
正阳门是明清两代内城的正门,坐落于中轴线上,北面即为中华门。
正阳门与南面的箭楼由环形月墙相连,围合成瓮城"正阳门专供皇帝通行,平时不得开启,官民出人须绕经瓮城东西两侧的门洞。
在朱启铃的建议和督办下,1915年6月16日,正阳门改建工程开工,12月29日竣工。
由德国建筑师罗思凯格尔主持设计,拆除了正阳门外月城,于正阳门左右开两个侧门,打通了京城的东西中轴线。
箭楼上增加了西洋样式的窗洞券套和端墙装饰"正阳门的改造使得京奉铁路和京汉铁路将铁轨延伸至瓮城底下。
5.皇城的改造帝都北京是封建帝王权力的空间和物质象征。
封建帝王居住的紫禁城,金碧辉煌,位于北京城中心。
北京内城以紫禁城、皇城为中心,体现封建专制对社会秩序的安排。
北京是一个先有计划然后建造的城(当然,计划所实现的都曾经因各时代的需要屡次修正,而不断地发展的)。
那宏伟而庄严的布局,在处理空间和分配重点上创造出卓越的风格,同时也安排了合理而有秩序的街道系统,而不仅在它内部许多个别建筑物的丰富的历史意义与艺术的表现。
辛亥革命以前,北京的皇城市禁地,平民绝对不许穿行,东西城之间的交通只能经由地安门以北及前门以南绕行。
1913年,在市政公所的主持下,打通天安71前的东西大道,继而开辟南北池子和南长街两条贯通南北的大道,紫禁城外朝开辟为“故宫博物院”(到1925年紫禁城全部开放),拆除大清门内的千步廊,拆除神武门外的北上门和东、西角门,又拆除北海前东、西三座门,打通了朝阳71至阜成门间道路,先后开辟南池子、南河沿、南长街等处的皇城便门。
拆除皇城北墙辟为大道,缩短了东直门至西直门间距离,从而打通了紫禁城南北和东西的交通,大大方便了人们的出行。
由此正阳门、棋盘街、东、西交民巷至天安门间全部开放。
1918年,辟南北新华街,1921年拆毁了德胜门的城楼,将其箭楼辟为小型博物馆;至1922年前,东、西、北三面全部拆完,只余地安、西安二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