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萨默赛特·毛姆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的小说中的殖民主义与种族问题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的小说中的殖民主义与种族问题概述在威廉·萨默塞特·毛姆(William Somerset Maugham)的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殖民主义和种族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索。
他通过丰富多样的故事情节和细腻入微的人物描写,呈现出了殖民地时代的社会环境以及其中存在的种族问题。
小说主题威廉·萨默塞特·毛姆许多小说都以殖民地为背景,描写了欧洲列强对非洲、亚洲等地区进行殖民统治的时期。
在这些小说中,他深刻而真实地揭示了殖民主义所带来的不平等、剥削和冲突,并对此表示关切和批评。
同时,他还聚焦于殖民地社会中各个种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冲突,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着个体命运。
文学作品分析以下是一些威廉·萨默塞特·毛姆作品中凸显殖民主义与种族问题的例子:1.《人性枷锁》(Of Human Bondage):这部小说关注主人公菲利普·凯瑟拉(Philip Carey)的成长历程,他在英国殖民地塞拉利昂经历了与黑人奴隶的接触。
毛姆通过描述菲利普与奴隶的互动,展示了殖民地环境下面临的各种困境和种族冲突。
2.《东方之旅》(The Painted Veil):故事发生在中国殖民地时期,描绘了一个英国女性对待当地华人的种族偏见和歧视。
小说反思了殖民主义所产生的文化冲突和身份认同问题。
3.《月白之痕》(The Moon and Sixpence):这部小说灵感来源于法国画家高更(Paul Gauguin)的生活,描述了一个英国艺术家追求完美自我表达而沉溺于南太平洋殖民地社群中。
故事中展现了艺术与文化碰撞,以及种族间复杂的相互关系。
殖民主义批评威廉·萨默塞特·毛姆通过他的作品对殖民主义进行了批评。
他揭示了殖民主义带来的剥削,不公平和人权侵犯,同时也展示了欧洲殖民者与当地人之间的种族冲突和文化冲突。
通过他的小说,毛姆呼吁读者思考殖民主义的道德和伦理问题,并提倡尊重不同文化和种族的平等对待。
月亮与六便士

经典语句
我不赞同某些画家的傲慢论调,说什么外行不 懂绘画,门外汉鉴赏艺术的最佳方式是免开尊 口、但签支票,艺术是艺匠才能彻底理解的技 巧,纯属一派胡言。艺术是感情的表达,感情 是人类共同的语言。不过我承认,不懂实际技 巧的评论家很难做出真正有价值的评论。
经典语句
我觉得有些人就是生错了地方。造化弄人,他们被抛到某处, 却惦念着一个隐约朦胧的故乡。出生地则是异乡,从小熟悉 的绿荫小巷、曾经玩耍的拥挤闹市,都只是沿途风景。他们 在亲友中也许一辈子都落落寡合,对自己唯一熟悉的环境淡 然疏离。也许正是这种陌生感促使他跑遍千山万水寻觅自己 永恒的归宿。也许有某种根深蒂固的返祖欲,促使迷途者返 回祖先在鸿蒙初辟时离开的故土。有时一个人偶然来到某地, 会有莫名其的归属感。这就是他寻找的家园,他将融入自 己从未见过的环境,与从未谋面的人相伴,似乎生来就和这 一切相熟,在这里他终得安歇。
经典语句
这正是小说的虚幻所在。对男人来说,爱情往 往不过是日常生活纷纷事务中的一个片段,小 说却把爱情推崇到根本不现实的重要地位。少 数男人会拿爱情当人生头等大事,但这种人没 什么意思,就连爱情至上的女人也会轻视他们, 被他们追求的女人,固然受了奉承兴奋激动, 心里却不怎么舒服,觉得他们没出息。
艺术特色
《月亮和六便士》中的思特里克兰德开始也在刻板规矩的理性节奏 中生活了多年,然而他不久发现在这种平静的生活秩序中他渐渐耗 尽了自己的才华,精神上也丧失了活力,创造性日益萎缩。于是他 走向了生活的另一个极端,放任非理性意识的泛滥,用野蛮、原始、 毫不留情的生命力量冲击着生活表层的理性秩序,他变成了一个阴 郁傲慢、目空一切拥有无情的巨大力量的怪物,成了“从永恒黑暗 的门槛那边发出的声音”,他的整个生活都处在罪孽与邪恶之中。 在文中最后经过不断探索,他终于醒悟了极端的理性与非理性都不 是健康生活,健康的生活是两者间一种有节奏的振荡和惯性摆动, 是这种不断变动的生活中瞬息的平衡点,人应当抱有真诚的勇气, 对生活的忠恳态度,以此来抵御黑暗无情、庞大阴郁的原始自然力 量。
英国作家毛姆介绍作文英文

英国作家毛姆介绍作文英文英文:William Somerset Maugham, or simply W. Somerset Maugham, was a British novelist, playwright, and short-story writer. He is considered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and successful writers of the 20th century, known for his realistic and psychological portrayals of characters and their relationships.Maugham's writing style is characterized by his use of simple and clear language, combined with his ability to capture the complexities of human nature. He often explores themes of love, betrayal, and the search for meaning inlife. One of his most famous works, "Of Human Bondage," isa semi-autobiographical novel that follows the life of a young man named Philip Carey, who struggles to find his place in the world.In addition to his literary works, Maugham was also aprolific travel writer. He traveled extensively throughout his life, and his experiences in different cultures and countries often influenced his writing. For example, his short story "Rain" is based on his time spent in the South Pacific.Overall, Maugham's contributions to literature have had a lasting impact on the literary world. His ability to capture the complexities of human nature and his unique writing style have made him a beloved and influential writer.中文:威廉·萨默塞特·毛姆,或简称W·萨默塞特·毛姆,是一位英国小说家、剧作家和短篇小说作家。
《月亮与六便士》深度解读

《月亮与六便士》深度解读《月亮与六便士》是英国作家威廉·萨默塞特·毛姆创作的一部小说,以19世纪后半叶的英国为背景,讲述了主人公查尔斯·斯特里克兰德放弃优裕的生活,追求艺术和自我实现的历程。
以下是对这部作品的深度解读。
《月亮与六便士》不仅是一部关于艺术与人生的小说,更是一部探讨人性、理想与现实冲突的哲学著作。
毛姆通过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德的经历,展现了一个艺术家如何在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之间寻找平衡的过程。
查尔斯·斯特里克兰德,一位伦敦的证券交易员,拥有稳定的职业、贤惠的妻子和两个健康的孩子,但他却因为对绘画的痴迷,抛妻弃子,远赴巴黎,开始了他的艺术生涯。
在巴黎,他的生活穷困潦倒,疾病缠身,但他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却从未改变。
毛姆在小说中通过斯特里克兰德的经历,提出了关于人生选择的问题:是追求现实的安逸,还是勇敢地追寻内心的激情?斯特里克兰德的选择显然是后者,他放弃了六便士的世俗生活,选择了月亮般高洁的艺术理想。
小说深刻地描绘了斯特里克兰德内心的挣扎与冲突。
他的行为虽然被社会视为离经叛道,但他对艺术的热爱和对自由的渴望却是真实的。
毛姆并没有简单地对斯特里克兰德的行为进行道德评判,而是通过他的经历,让读者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成功和幸福。
此外,小说还探讨了艺术家的社会责任。
斯特里克兰德在追求个人艺术理想的过程中,忽略了对家庭的责任,这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读者对艺术家社会责任的思考。
毛姆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而是留下了广阔的思考空间。
《月亮与六便士》也反映了毛姆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斯特里克兰德的行为虽然极端,但他的追求却触及了人性的本质:对于真理和美的渴望。
这种渴望超越了物质世界的束缚,是人性中最纯粹的部分。
总之,《月亮与六便士》是一部关于理想与现实、艺术与人生、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深刻探讨。
毛姆通过斯特里克兰德的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命运的主宰,无论选择何种道路,都应该勇敢地面对,真诚地生活。
《2024年解构视角下再现《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的“完整自我”观》范文

《解构视角下再现《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的“完整自我”观》篇一一、引言威廉·萨默塞特·毛姆(William Somerset Maugham)的《查泰莱夫人的情人》(Lady Chatterley's Lover)不仅是二十世纪英国文学中的杰作,也是探讨人性和自我观念的经典之作。
本篇论文将从解构主义视角出发,深入分析小说中“完整自我”的观念及其再现。
二、解构主义的视角解构主义源于后结构主义思想,其核心在于打破既定结构的完整性和封闭性,关注于对既定规则、语言、思想、观念等诸元素的重新审视和解析。
在这一视角下,作品被看作是由不同层面、不同因素所组成的复杂结构,其各部分相互交织、互为因果,呈现出一幅流动而充满动态的画面。
三、《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的“完整自我”观念《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主要描述了康妮在寻求自我的过程中,经历了复杂的心理挣扎与情感的起落。
在这个故事中,“完整自我”的观念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
康妮在面对社会规范、道德束缚和家庭压力时,努力寻找自己的真实身份和价值。
她通过与不同人物的交往和情感体验,逐渐认识到“完整自我”并非是封闭的、固定的,而是动态的、多元的。
四、小说中的多元角色与“完整自我”观念的再现(一)社会环境的揭示小说通过对康妮生活的社会环境的描写,展现了人们在社会中受到的各种限制和压力。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康妮仍然保持着对自我的探索和追求。
这种自我意识的觉醒与外界环境形成对比,更加凸显了“完整自我”的重要性。
(二)人物的交往与内心的转变在与其他人物的关系中,康妮不断地认识到自我与他者的互动对于自身的重要性。
如与她的丈夫以及其前任之间错综复杂的情感纠葛,她从他们身上寻找着“完整自我”的可能答案。
每一次感情的体验和生活的改变都成为她对“完整自我”认识的一部分。
(三)情感的解放与自性的成长在小说中,康妮最终选择了一段被视为禁忌的爱情。
这一选择不仅是她对情感的追求,更是她对自我的彻底解放。
毛姆语录(威廉·萨默塞特·毛姆)

毛姆语录(威廉·萨默塞特·毛姆)标题:毛姆语录:探索人性与命运的深度洞察毛姆,这位伟大的英国作家,以他对人性和命运的深度洞察而闻名于世。
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人类内心世界的细腻触动,以及对人生旅程的独到见解。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索毛姆语录背后所蕴含的智慧和思考。
毛姆曾说过:“人类的内心是一个无尽的迷宫。
”这句话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深度。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内心世界,里面充满了欢乐、痛苦、欲望和恐惧。
毛姆通过他的作品,如《月亮与六便士》和《人性的枷锁》,深入探索了人类内心的黑暗角落,并展现了人性的种种矛盾和冲突。
毛姆的作品也反映了他对命运的思考。
他认为命运是不可抗拒的力量,它塑造了每个人的生活轨迹。
在《人性的枷锁》中,毛姆通过描绘主人公菲利普的命运,展示了命运对人生的巨大影响。
他认为,人们可以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但最终结果往往由命运决定。
然而,毛姆并不认为命运是唯一决定人生的因素。
他相信个人的选择和行动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毛姆曾说:“我们的行动是我们命运的创造者。
”他认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决策,人们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
在《月亮与六便士》中,主人公查尔斯·斯特里克兰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他放弃了传统生活的束缚,追求自己内心真正的激情和追求,最终找到了内心的平静。
毛姆的作品中还强调了人类欲望的力量和影响。
他认为,欲望是人性的本质,它驱使着人们追求自己的目标和梦想。
然而,欲望也可能成为人们的困扰和痛苦之源。
在《人性的枷锁》中,毛姆通过描绘主人公菲利普对艺术家生活的渴望和对爱情的迷恋,展现了欲望对人的精神和情感的摧毁力。
毛姆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人类内心世界的洞察和对命运的思考。
他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对话,带领读者深入探索人性的复杂性和命运的无常。
他的作品不仅给予读者思考,也为我们提供了关于人生和人性的重要启示。
毛姆的语录激发了我们对人性和命运的思考。
他的作品不仅是文学的珍宝,更是人类内心世界的一面镜子。
i am nobody诗歌解读

i am nobody诗歌解读篇一:这首诗歌《I am nobody》是英国诗人威廉·萨默塞特·毛姆(William Somerset Maugham)创作的一首简短诗歌,被誉为他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歌以第一人称的形式,表达了诗人的孤独和自我认知。
诗歌开头,诗人用“I am nobody”直接表达了自己的身份和地位,没有任何背景和经历可以让他被人所认知。
这种简洁明了的形式,让整首诗更加直接地触及了诗人内心的孤独感。
接下来的诗歌中,诗人通过描述自己的内心世界,表达了自己对孤独的感悟。
他描述了自己内心的空虚和无助,以及对于他人的忽略和遗忘。
这些描述,让诗人的形象更加深刻和立体。
在诗歌的后半部分,诗人用“I am no one”表达了自己的存在意义。
他认为自己没有任何特殊之处,没有任何能够被人所铭记的价值。
这种表述,让诗人更加强调了自己的孤独和无助,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于人类存在的怀疑和质疑。
这首诗歌通过第一人称的方式,展现了诗人的内心感受和哲学思想。
诗人通过描述自己的孤独和无助,表达了对于人类存在的怀疑和质疑,同时也强调了自己没有任何特殊之处的存在意义。
这种表述,让整首诗更加深刻地反映了诗人的内心思考。
此外,这首诗歌也具有一些象征意义。
例如,诗人用“nobody”来形容自己,暗示了人类的存在是孤独的,没有人可以真正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
这种表述,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反映了人类内心的孤独和无助。
《I am nobody》是一首具有深刻哲学内涵和象征意义的诗歌。
通过第一人称的形式,诗人展现了自己内心的孤独和无助,同时也表达了对于人类存在的怀疑和质疑。
这种表述,让整首诗更加深刻地反映了诗人的内心思考。
篇二:标题: i am nobody这首诗歌是英国诗人威廉·萨默塞特·毛姆(William Shakespeare)所作的《人性的枷锁》(The Taming of the Shrew)中的一首插曲。
作家毛姆介绍ppt课件

• 1892年初,他去德国海德堡大学学习了一年。在 那儿,他接触到德国哲学史家昆诺·费希尔的哲学 思想和以易卜生为代表的新戏剧潮流。同年返回 英国,在伦敦一家会计师事务所当了六个星期的 学习生,随后即进伦敦圣托马斯医学院学医。为 期五年的习医生涯,不仅使他有机会了解到底层 人民的生活状况,而且使他学会用解剖刀一样冷 峻、犀利的目光来剖视人生和社会。他的第一部 长篇小说《兰贝斯的丽莎》(1897),正是依据他 作为贝可医生在贫民区为产妇接生时的见闻用自 由主义写法写成的。
• 毛姆 说: 如果国家对任何事的评估高於 自由,它会丧失自由;讽刺的是,如果它评估高 的是安逸或金钱,它也会丧失安逸或金钱. -----
• 毛姆 说: 女人们不断为了爱情而自寻短见,但 是一般说来她们总是做得很当心,不让自杀成为 事实。通常这只是为了引起她们情人的同情或者 恐惧而作的一个姿态。
• 毛姆 说: 爱情中必需要有一种软弱无力的感觉, 要有体贴爱护的要求,有帮助别人、取悦别人的 热情——如果不是无私,起码是巧妙地遮掩起来 的自私;爱情包涵着某种程度的腼腆怯懦。
• 1903-1933年,他创作了近30部剧本,深受观众 欢迎。1908年,伦敦有4家剧院同时演出他的4部 剧作,在英国形成空前盛况。他的喜剧受五尔德 的影响较深,一般以家庭、婚姻、爱情中的波折 为主题,其中最著名的剧本《圈子》〔1921〕。
他的主要成就是小说创作。
毛姆的作品除在英美畅销外,还译成多种外文。 1952年,牛津大学授予他名誉博士学位。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954年, 英王授予他“荣誉侍从〞的称号。
• 毛姆 说: 养成阅读的习惯等于为自己筑起一个 避难所,几乎可以避免生命中所有的灾难。
• 毛姆 说: 一经打击就灰心泄气的人,永远 是个失败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选集
《毛姆作品选》
弗雷德里克·T·贝森编(1931)
《威廉·萨姆塞特·毛姆作品选》
本书包括毛姆的全部作品和他发表在一些杂志上的文章,并附有这些刊物对此所作的介绍和注释。
由雷蒙德·图尔·斯托特编(1950)
《威廉·萨姆塞特·毛姆作品选》
K.W.乔纳斯编,美国新泽西州新布伦思维克,卢特格斯大学出版。
(1950)
二.全集
《毛姆戏剧集》6卷本(1931—1934)
《毛姆全集》20卷本(1934—1950)
《毛姆全集》袖珍版14卷本(1936—1938)
《短篇小说全集》3卷本(1951年)
三.单行本
《兰姆贝思的丽莎》(Liza of Lambeth)(1897年)长篇小说
《一个圣徒发迹的奥秘》(The making of a saint)(1898年)长篇小说
《东向礼拜》(Orientations)(1899年)短篇小说集
《英雄》(The hero)(1901年)长篇小说
《克雷杜克夫人》(Mrs. Craddock)(1902年)长篇小说
《一个体面的男人》四幕话剧(1903年)
《旋转木马》(The merry-go-round)(1904年)长篇小说
《圣洁的天国:安大路西亚见闻和印象》(1905年)游记《主教的围巾:一个大家庭的来龙去脉》(1906年)长篇小说《调情》(Flirtation)(1906年)短篇小说
《探索者》(The explorer)(1908年)长篇小说
《魔术师》(The magician)(1908年)长篇小说
《弗雷德里克夫人》三幕喜剧(1912年)
《杰克·斯特洛》(1912年)戏剧
《朵特夫人》(1912年)戏剧
《珀涅罗珀》(1912年)戏剧
《探索者》(1912年)戏剧
《第十个人》(1913年)戏剧
《跻身上流社会的人们》(1913年)戏剧
《史密斯》(1913年)戏剧
《可指望的土地》四幕喜剧(1913年)
《人生的枷锁》(1915年)长篇小说
《月亮和六便士》(1919年)长篇小说
《陌生人》(1920年)戏剧
《一片树叶的颤动》(1921年)
《周而复始》三幕喜剧(1921年)
《凯撒之妻》(1922年)戏剧
《中国剪影》(1922年)游记
《苏伊士之东》(1922年)戏剧
《比我们高贵的人们》(1923年)三幕喜剧
《家庭和美人》三幕滑稽剧(1923年)
《不可企求的人》三幕滑稽剧(1923年)
《私利》四幕喜剧(1924年)
《彩巾》(The painted veil)(1925年)长篇小说
《短篇小说六篇》(1926年)
《信》三幕剧(1927年)戏剧
《忠实的妻子》三幕喜剧(1927年)
《圣火》三幕剧(1928年)
《阿申登故事集》或《一个英国间谍》(1928年)短篇小说集
《客厅里的绅士:从仰光到海防旅途纪实》(1930年)游记
《寻欢作乐》(Cakes and ale) or (The skeleton in thd cupboard)(1930年)长篇小说《养家活口的人》一幕喜剧(1930年)
《第一人称短篇小说六篇》(1931年)
《因为效了劳》三幕剧(1932年)戏剧
《书包》(1932年)短篇小说
《偏僻的角落》(1932年)长篇小说
《谢佩》三幕剧(1933年)戏剧
《啊,国王》短篇小说六篇(1933年)
《法庭》(1934年)短篇小说
《堂·弗尔南多:西班牙主旋律变奏曲》(1935年)游记
《四海为家的人们》微型短篇小说(1936年)
《我的南太平洋诸岛》芝加哥出版(1936年)随笔
《戏院》(Theatre)(1937年)长篇小说
《总结》(The summing up)(1938年)自传
《圣诞节》(Christmas holiday)(1939年)长篇小说
《喜剧六种》纽约出版(1939年)
《九月公主和夜莺》多伦多出版(1939年)短篇小说
《书与你》(1940年)随笔
《战争中的法国》(1940年)随笔
《象从前那样的杂拌》(1940年)短篇小说集
《一打短篇》(The round dozen)(1940年)短篇小说集
《别墅里红运高照之人》(Up at the villa)(1941年)长篇小说
《纯属私事》(Strictly personal) 纽约版(1941年)伦敦版(1942年)自传
《黎明前的时分》(The hour before the dawn)(1942年)长篇小说
《不可征服的人》(The unconquered) 或(Creatures of Circumstance) 纽约出版(1944年)短篇小说
《刀锋》(The razor’s edge)(1944年)长篇小说
《时常》(Then and now)(1946年)长篇小说
《环境的产物》(1947年)短篇小说集
《卡塔琳娜——一段罗曼史》(Catalina.A Romance)(1948年)长篇小说
《这里和那里》(1948年)短篇小说集
《四部曲》(1948年)R.C.雪弗雷根据毛姆的原著改编的电影剧本
《一个作家的札记》(1949年)文艺理伦
《三部曲》——《教堂司事》,《娄威尔先生》,《疗养院》(1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