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乐段与单二部曲式

合集下载

歌曲“单二、三部曲式”作品创作的意义和方法

歌曲“单二、三部曲式”作品创作的意义和方法

歌曲“单二、三部曲式”作品创作的意义和方法作者:袁仁钢来源:《艺术评鉴》2016年第15期摘要:歌曲“单二、三部曲式”的作品,是歌曲作品中最常见的两种曲式结构类型,它们的应用范围极为广泛,它们的作品类型涉及到歌曲领域中的各种体裁和风格。

歌曲“单二、三部曲式”的作品,在歌曲的总量中无论是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占有绝对的优势。

因此,在歌曲创作的学习过程中,研究怎样让学生快速、熟练地掌握歌曲“单二、三部曲式”作品的创作方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歌曲创作单二部曲式单三部曲式意义方法歌曲作法课(或称“歌曲写作”或“歌曲分析与写作”或“歌曲创作”课等)是本科音乐专业必不可少的基础理论课程,它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对歌曲作法课的学习,一方面使他们能够得到规范和提高旋律记谱和记忆的能力,另一方面还可以使他们得到旋律在数量和质量上的积累。

通过对歌曲作法课的学习,还能够综合性地全面提高学生在音乐方面的修养和素质,使学生在以后进一步的学习其他音乐课程及在进行音乐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得到强有力的支撑与帮助。

一、歌曲“单二、三部曲式”作品创作的意义歌曲“单二、三部曲式”作品在整个歌曲领域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因此,学习歌曲作法的每一个人,如何在老师的指导下快速、熟练地掌握歌曲“单二、三部曲式”作品的创作,才是学习歌曲作法的核心所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从盲目的无意识创作向计划性的理论指导创作转变从歌曲存在的时候起,它由于其题材广泛、内容明晰、形象生动、旋律优美、结构短小、易唱易记等特点而成为世人极其喜爱的艺术形式。

谈到歌曲作法,虽然是本科音乐专业的学生,往往由于歌曲创作的特殊性(一方面它需要掌握多项音乐知识进行综合运用,考生来不及准备;另一方面又因本科音乐专业的扩招而起点降低所至),使其在歌曲作法课开设之前或开设之初,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没有进行歌曲创作的经历。

就是有少部分学生因其对音乐的热爱有过歌曲创作的经历,而由于其对歌曲创作方法的不了解,其歌曲创作的过程往往是无理论指导的、盲目的,完全依靠感性去创作完成,这样的结果往往是创作出来的歌曲作品没有章法,自然就不容易被人们所接受,也就不容易流传下来了。

曲式

曲式

三、简单回旋曲 1、简单回旋曲产生18世纪——古典主义音乐成熟时期,在这个时期回旋 曲常作为独立乐章应用于奏鸣交响套曲。 2、叠部是多段体,往往采用单二部曲式和单一主题发展性质的单三部曲 式写作。插部也常用多段体,即常用单二部曲式和“单一主题发展性” 的单三部曲式。。 3、叠部再现略有改变,第二次出现可能出现一半。 4、叠部到插部之间,插部到叠部之间,叠部到尾声之间可能有连接性段 落。 5、叠部一般仅完整出现三次,使全曲形成典型的ABACA五部曲式结构。 6、插部同叠部形成鲜明对比,并互为对比。 7、插部几乎总是建立在新调上。 8、插部不再现,这是识别该部分是否是插部的重要标志之一。 9、简单回旋曲式一般也没有前奏,可有尾声,尾声的材料主要来源于叠 部,偶尔也可能触及到插部的素材 注:1、古回旋曲与简单回旋曲的区别:1、2、3/ 1、3、7 四、回旋曲式的进一步发展 产生于19世纪,主要出现在浪漫主义音乐及近现代音乐中。
分析柴可夫斯基《四季》之《六月——船歌》
复三部曲式
引子 复三的第一部分: A、单二 B、单三 复三的中部: A、插部写法 B、三声中部写法 A、单二 B、乐段 C、单三 复三的再现部: A、原样再现 B、变化再现 尾声
分析柴可夫斯基《四季》之《六月——船歌》
引子
复三的第一部分:单三
单三的第一部分 :A、复乐段 B、平行乐段 C、对比乐段 D、平行扩展乐段 单三的中部: A、对比中部 B、发展中部 C、综合性中部 单三的再现部:A、原样再现 B、变化再现
分析舒曼《童年情趣》之七《梦幻曲》 单三部曲式
单三的第一部分: A、复乐段 B、平行乐段 C、对比乐段 D、扩展乐段 单三的中部: A、对比中部 B、发展中部 C、综合性中部 单三的再现部: A、原样再现 B、变化再现 尾声

曲式与作品分析 名词解释1

曲式与作品分析 名词解释1

曲式与作品分析名词解释:1、曲式:音乐作品的合乎于一定逻辑的结构便称为曲式。

具体来说,音乐素材有明确目的的合乎于逻辑安排,在不同时间先后出现,变化、发展的布局、处理,根据一定原则形成为若干典型结构,即是我们所谓的曲式。

2、曲调:曲调(即旋律)是一个完整的现象,是以一个声部表达的乐思,并常常以它来体现音乐的基本内容。

曲调是各种表现手段的统一体,它包括高音关系、时间关系(即节奏、节拍、速度等)、强弱、音色和演奏法,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包含它本身所暗示的和声关系以及曲式的最基本结构。

3、音色:音色是指乐音的色彩特质,它决定于该音所产生的泛音作用。

4、织体:简单说来是作为音乐作品构成的基本材料的‘音’,在作品中的具体组织形式。

5、复调体:“复调体”是指在同一时间内若干曲调的结合,这些曲调互相配合但独立发展。

6、和声体:“和声体”则是在若干声部的结合中明显地分出主要曲调与伴奏两部分。

7、“主题”是具有比较独立的结构形式的、意义比较完整的、能体现清晰地性格面貌的、鲜明和富有表现力的乐思。

由于作品的内容要求以及乐曲规模的大小不同,一首作品中可能有一个或几个主题。

8、变奏:是指在保留原来音乐材料的结构基础上进行的装饰变化。

变化可能在音高(曲调线)、节奏、和声,甚至音强、音区、音色、演奏法、织体等各方面,但是最常见的是曲调的音高和节奏、织体方面的改变。

9、展开:展开与变奏最大区别在于后者基本上保留原来结构,而前者则触动并改变原来结构。

这种“触动”可能只是从陈述过的音乐材料中抽出一些小片段加以展开处理,或将主题的和声结构加以变化。

在对旧的音乐材料做展开处理时常可自由运用音值扩大、缩小、倒影、音程扩大缩小、转位等方法取得较大变化。

10、模进:是展开的重要手法之一。

模进即是音乐材料(乐节或乐句,曲调或和声)的原来形式在同一声部中的其他音级上,一不同高度重复出现。

可分为准确的模进、守调模进、上行模进、下行模进等。

11、再现:这是一种特殊形式的“重复”,即是在音乐展开之后,在新的音乐片段之后重又出现前面的音乐材料或主题,它们可能准确地再现,也可能变化的再现。

探析咏叹调《偷撒一滴泪》

探析咏叹调《偷撒一滴泪》

探析咏叹调《偷撒一滴泪》作者:宋柏汶来源:《音乐时空》2014年第23期摘要:歌剧咏叹调《偷撒一滴泪》选自意大利著名歌剧作曲家多尼采蒂的歌剧《爱的甘醇》,这是一首由抒情男高音演唱的作品。

本文将通过对作曲家和歌剧剧情的介绍、咏叹调的演唱背景、音乐的作品分析、作品感情基调、演唱方法、音乐基本元素、情感处理等诸多方面逐一进行解析,充分探析这首咏叹调的艺术特色与演唱技巧。

关键词:《偷撒一滴泪》艺术特色演唱技巧一、艺术特色(一)作品相关背景多尼采蒂是19世纪意大利著名作曲家,以多产而著称,一生创作的歌剧多达七十余部,代表作有《拉美摩尔的露契亚》、《唐帕斯夸莱》、《军中女郎》、《爱的甘醇》等。

《爱的甘醇》是一部多尼采蒂所创作的著名两幕喜歌剧作品,又被译为《爱情的灵药》。

作品讲述了19世纪意大利的某农村,年轻人内莫里诺爱上了美丽善良的女庄园主阿迪娜,阿迪娜也对他有好感,但他没有勇气去表白。

军官贝尔克雷带着士兵来到了村里,向阿迪娜展开了疯狂地追求,这使得内莫里诺非常着急。

这时刚好他碰到了一个江湖的骗子医生杜卡马拉,杜卡马拉向他推销灵药“爱的甘醇”,骗他说只要喝下灵药在24小时内就可获得对方芳心,于是内莫里诺花昂贵的价钱买下了被称之为灵药的“爱的甘醇”。

内莫里诺喝下“爱的甘醇”之后变得轻松愉快,他深信阿迪娜会马上爱上他,便对阿迪娜不理不睬,这让阿迪娜非常生气,她赌气决定马上和贝尔克雷结婚。

内莫里诺见状又开始着急起来,便劝说阿迪娜不要立刻与贝尔克雷结婚,却遭拒绝,他对阿迪娜苦苦哀求却受到众人的嘲笑。

为了使“灵药”发挥更大的效力,他去了贝尔克雷那里参军并获得了军饷,又一次在杜卡马拉那里付钱买了一瓶“灵药”。

他又变得轻松起来。

这时,传来消息说内莫里诺城里的叔叔去世了,将把一大笔遗产留他继承,于是村里的姑娘都对内莫里诺大献殷勤,这让阿迪娜萌生醋意。

阿迪娜以为内莫里诺参军是为了她,便向内莫里诺吐露心声,但内莫里诺却显得毫不在意,阿迪娜伤心地离开了。

2016音乐分析基础教程(主编彭志敏-人民音乐出版社)二段体

2016音乐分析基础教程(主编彭志敏-人民音乐出版社)二段体

第七章二段体一、二段体的定义及其基本特征1、二段体的定义由两个既对比又统一的乐段及其辅助部分构成的曲式,称为“二段体”(或“单二部曲式”)。

如:(引子)+第一乐段+第二乐段+(尾声)(A)(B)2、二段体的基本特征二段体的两个部分,分别代表着音乐发展的不同层次和乐思形成并展开的不同阶段。

概括起来说,二段体的基本特征如下:(1)第一乐段,是乐思的呈示;(2)第二乐段,是第一乐段的继续发展,以补第一乐段的呈述的不足;(3)第二乐段可以全部使用新材料,也可由第一乐段的材料加新材料构成,但新材料必须在第二乐段的开始时出现,以便造成主题的对比;(4)二段体即可以作为独立曲式,也可以作为较大曲式的一部分。

在西方古典音乐中,变奏曲和回旋曲的主题就常常用二段体结构。

二、二段体的基本类型1、不带再现的二段体第二乐段全部使用新材料,称为“不带再现的二段体”。

(不带再现的二段体也常常称为“对比形象的二段体”。

)是最常见的二段体。

如:(1)《祖国,慈祥的母亲》(《合唱艺术》p151)。

这是一首“不带再现的二段体”歌曲,e小调,2/4、3/4变换拍子,其中:A段:是一个两句式方正乐段。

旋律比较平稳,各句从弱拍或后半进入,切分音的节奏同语调般的吟咏特点相结合,表现出诉说般的情绪。

B段:是一个三句式加补充的非方正乐段。

音乐材料与A段构成对比。

其音区较高,旋律比较短促,音乐在情绪上显得激动和热烈,从而形成高潮。

补充部分使音乐更加温暖、深情。

由于A、B两段的体裁与速度没有发生改变,因此,两段的音乐形象仍然十分统一。

(2)《歌声与微笑》(《合唱艺术》p308)。

这是一首“不带再现的二段体”歌曲,和声小调式,2/2拍子,其中:A段:是一个二句式的方正乐段。

旋律平稳、欢快、跳跃,音乐具有较强的呈示性。

B段:是一个二句式的方正乐段。

音区较高,速度稍快,旋律比较短促、兴奋,音乐在情绪上显得更加热情与开朗,从而形成高潮。

由于A、B两段的音区与表情有较大变化,因此,两段的音乐形象形成了较大的对比。

单二部曲式(二)

单二部曲式(二)

课堂练习:分析乐段,画结构图式:
• 1. p.14 《瞬间》 • 2. p.16 《bB大调玛祖卡》 • 玛祖卡:波兰民间舞曲,中速三拍子的舞 蹈,重音常在第二拍或第三拍。 • 常用节奏型: > > • XX X X 或 X X — • 3. p.31 《草原上的家园》
单二部曲式(二)
2008-10-14
复习回顾:
• • • • • 单二部曲式,又称为—— 单二部曲式的分类 音乐的重复 再现单二部的结构 作业评讲
重点与难点
• 重点:单二部曲式
• 难点:主歌与副歌
单二部曲式
• • • • • • • 单二部曲式:分节歌 副歌 主歌 主歌——领唱 副歌——合唱 主歌——歌词不同 副歌——歌词相同 主歌——一般在前 副歌——一般在后
• 弹指岁月 情唱情歌情湮灭 情诗半解 回眸一笑你婉约 恨了没 你摇铜镜叹 谁让 你蹙秀眉 而生回忆 徒留胭脂味 • 廊燕南飞 转身一别衣溅泪 菊已八月 收揽回忆怎么睡 又怎么会 心事蜜蜂嗅 花 谢阵阵沿堆 若花怨蝶 你会怨着谁

无花风月 我啼血等一回 宣笔一撅 那岸边浪千叠 情字何解 怎落笔都不对 而我独缺 你一生的了解 • 无花风月 我啼血等一回 手书无愧 无惧人间是非 雨的娇艳 又潇潇了几夜 我等着泪 来提醒你爱谁
范例分析:《小鸟,小鸟》
• 蓝天里有阳光, 树林里有花香 小鸟小鸟, 你自由地飞翔 在田野,在草地, 在湖边,在山冈 小鸟小鸟迎着春天歌唱 啦啦啦啦啦。 • 爱春天,爱阳光, 爱湖水,爱花香 小鸟小鸟,我的好朋友 让我们一起飞翔歌唱 一起飞翔一起歌唱 啦啦啦啦啦
范例分析
• 1. 《玛丽亚,玛丽》 • 2. 《游击队歌》 • 3. Summertime

关于乐段概念及一部曲式的思考

关于乐段概念及一部曲式的思考

关于乐段概念及一部曲式的思考作者:陈星来源:《北方音乐》2014年第10期【摘要】文章以“乐段”这一概念在各个理论教材中释义存在的差异现象入手,一方面对已有文献中关于乐段概念的定义进行归纳,力求为其找出最为合理的解释及归属;另一方面初步思考了乐段与一部曲式的差别及联系,以期在分析作品时,能够从陈述结构和曲式结构的角度对音乐进行理性解读。

【关键词】乐段;陈述结构;一部曲式;教材;作品分析如果有人要问“什么是乐段”,想必很多学者会对此嗤之以鼻。

确实,随手翻看任何一本有关曲式学或作品分析的书籍,我们都可以找到答案。

在国内外音乐分析类文献中,“乐段”均被予以很大的重视,然而,不是所有对乐段的解释都是一致的,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对于乐段概念及属性的认知,音乐理论界一直是百家争鸣。

对此杨儒怀先生曾指出:“在音乐技术理论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加到乐段原始概念之中的许多多余的或不属于它的东西,掩盖了它的本质,使它承担了许多不应该由它承担的‘任务’,以至最后可能导致它本身存在的否定或变成难以捉摸的代名词。

”谷成志先生也在其文献中提到过“乐段”的内涵膨胀问题。

如此看来,一些试图大而化之的概念,已经影响了对乐段乃至整个曲式学研究的深入,故而什么是乐段就变得愈发重要起来。

对于各个教材中不尽相同的“乐段”,笔者将其集中归纳如下:第一种也是最常见的概念是将乐段归纳到曲式结构中去,将其定义为最小的曲式结构,例如钱著中写到:“乐段是构成独立段落的最小的结构……是音乐作品中表现完整乐思或相对完整乐思的最小结构,是建立在单一主题上的、最小的完整曲式。

”对于此种定义,一些教材中附加有这样的解释:当乐段作为独立的音乐作品出现时,即为“一部曲式”。

另一种常见的解释则主要侧重于结构描述,例如《器乐曲式学》一书中说:“假如作曲家在重复某一乐句时,将重复乐句的终止加以改变,或者说使其与第一个终止相对立,这时这个乐句已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对于这样的结构我们需要给它一个新的名称:乐段。

曲式分析

曲式分析

曲式分析复习知识点曲式:音乐作品的和玉一定逻辑的结构。

音乐表现手段:音高节奏节拍音色调式调性强弱速度和声(基本表现手段)主题曲式结构(整体表现手段)发展过程:呈示重复变奏展开对比再现乐思的完整必须有一个完整的呼应关系或包含乐思最初的一定量完整的起承转合关系、乐段:在乐曲中能够体现一个完整或相对完整乐思的最小单位,称为乐段。

它是衡量乐思完整性的标准。

乐段结束的时候一般用主和弦或主功能和弦基本乐段:由均衡的两乐句或四乐句组成的乐段称为基本乐段。

基本乐段的规模一般为4.8,16,32小节乐段》乐句》乐节》乐汇乐汇:结构中能够表达一个明确乐思的最小单位叫乐汇。

乐节:常常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乐汇组成。

乐节在旋律上和节奏上有停顿和呼吸,但不需出现稳定的结束音及明确的终止式。

乐句:常常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乐节或乐汇组成,在旋律上常有明显的停顿与呼吸,在和声上,各句之间形成的终止呼应关系。

基本乐段的复杂化;指基本乐段进行了扩大或者缩减,使得各句之间形成7种不均衡的关系。

乐段主要终止之前的扩大叫扩充。

乐段主要终止之后的扩大叫补充。

压缩乐段的某一部分称为缩减。

基本乐段:复杂化乐段变体乐段变体:当乐段在句法上发生变化时称为基本乐段的变体。

例如,一句体三句体乐段五句体及以上的多句体乐段(除了两句体或四句体基本乐段以外的)一句体乐段:指一气呵成,内部能以划分乐句的乐段,表面看像一个乐句,但又起到了乐段的作用,即能表达一个完整的乐思的最小单位。

复乐段是一种复合结构的乐段,有两个乐段构成。

典型的福越短包括四个乐句。

其中一二句之间,三四句之间构成合乎乐段的条件,而第三句重复第一句主题材料开始。

这样两个乐段,又可以看成是两个平行关系的大乐句构成的单乐段,其调性与终止可以有一下三种情况:1,两个乐段同在一个调上,,前一乐段采用属三和弦(其次主六和弦)的半终止,后乐段为完全终止。

2,前乐段转掉,一般为属调,后乐段在原调结束。

3,前乐段在原调结束,采用完全终止,后乐段转调(近关系调),这种情况称为转调复乐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歌曲14
第四章复乐段与单二部曲式
一、复乐段:是由两个相同主题材料构成的乐段组合而成。

也就是说,复乐段是由两个符合乐段条件的部分构成(能够表达相对完整的乐思、明显的终止性)。

其主要特征:两个乐段在调性终止方面不同,一般情况下,第一乐段为半终止;第二乐段为全终止,两个乐段之间在调性方面形成呼应关系,从而增强两者之间的凝合力,使之浑然一体。

由于复乐段使用了统一的主题材料,两乐段之间不能形成音乐形象上强烈的对比,因而,复乐段不能称为单二部曲式,同时,由于两个乐段的终止不同,它又不同于单乐段乐段的重复。

注意:复乐段与平行乐段的差别:
平行乐段一般是由两个乐句构成的单乐段,这两句之间是使用相同的材料,结束音不同,如《一心向着毛主席》(庞41)。

复乐段一般是由四个小分句构成的,第一、三句旋律相同或相似,第二句落音为半终止,第四句落音为全终止。

如《小小少年》(见谱例)前后两个乐段都是由复乐段构成的。

如:《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见谱例),这是复乐段结构,第一句
和第三句结构相同,第四句是第二句的变化重复(合头换尾),并改
变了结束音。

如日本儿童歌曲《阿童木之歌》(见谱例),复乐段结构,四个乐句。

内部结构关系等,类型、概念、前面我们介绍了有关乐段的问题:
乐段是完整曲式结构中最小的单位,它是构成其他大曲式结构的基本单位,下面我们来学习比较大型的、复杂的曲式结构。

单二部曲式与单三部曲式是歌曲创作中最常见的两种曲式结构,它们的应用范围涉及到歌曲的各种体裁,如:群众歌曲、队列歌曲、儿童歌曲、通俗歌曲、艺术歌曲等。

二、单二部曲式:由两个乐段或相当于也叫“二段体”,是两个乐段功能的段落组成。

其结构图示为:A+B,单二部曲式在歌曲创作中广泛应用,的两个部分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它们都有各自不同的表现手法,它们在一首作品中表现同一音乐形象的不同侧面,表达两种不同的思想情绪,刻画两种对比形象。

如:《长江之歌》单三部曲式,A乐段的主题为基本音乐形象,
占歌曲的主导地位,它的音乐形象和情绪是热情、奔放的,表现的是长江的宏大、宽广的方面;B乐段采用不同的表现手法(无论是节奏的紧舒,还是旋律旋法上),它的音乐形象和情绪是亲切、优美的,表现的是长江温柔、细腻的方面。

《我的祖国》单二部曲式,A乐段主题为基本音乐形象,表现的是祖国优美、亲切的方面;B乐段采用不同的表现手法,表现了中国宏伟壮丽的一面。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
单二部曲式的第一部分A,具有初步陈述的性质,材料简单,收拢
性乐段较多,具有进一步展开的要求结构方整,情绪稳定,
(从而导致B的出现)。

如《我的祖国》和发展的可能性,单二
部曲式的第二部分B,一般为第一部分的继续和发展,它的独立性较差。

三、单二部曲式的类型:
根据单二部曲式B段不同情况,分为:有再现的单二部曲式和无再现的单二部曲式两种。

这两种类型在歌曲创作中是常见的曲式,其关键在于第二部分的写法。

1、有再现的单二部曲式:即在歌曲的第二部分里重复出现第一
部分的某些音乐材料。

如:《让我们荡起双桨》(见谱例),A段四句,旋律优美,侧重
对风光景色的描绘;B段三句,表达的是少年儿童在北海划船荡漾中悠然自得的心情。

AB两个乐段采用了单主题的贯穿发展手法,对比不大,有综合
再现的性质。

如:B段中:荡(漾在水中,迎面吹来凉)爽的风,与A段的“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的旋律。

两者在音调上有直接的联系。

《长城谣》(见谱例),A段前四个乐句,B段后四个乐句。

其中7、8乐句是3、4乐句的变化重复,叫做再现的部分,5、6乐句是A段的不同材料,叫对比部分,因为这一部分处在歌曲的中间位置,也称“中部”或“中段”。

如《游击队之歌》(见谱例),A段是复乐段(四个小分句构成),
再现部分构成。

+段由中段B.
如《小白杨》,A段四句,B段有对比乐句+再现乐句。

B段从衬词开始,衬词乐句是对比乐句,虽然不长,但却在音区和节奏上与前面形成对比,后句是A段的变化重复关系。

作业:印度《哎吆妈妈》(庞45)
2、无再现的单二部曲式:即在歌曲的第二部分里不出现第一部分的材料。

如《歌声与微笑》(见谱例),A段是复乐段乐段,B段是复乐段结构,两乐段的音乐材料截然不同,B段在音区、节奏和旋律线(起伏和平直)上都与A段形成对比。

《铃儿响叮当》(见谱例),前后都是复乐段结构,无再现的单二部曲式。

《我们走在大路上》(见谱例),歌曲采用副歌的形式,更加明显的把AB两段分开,这样的单二部曲式更为典型。

单二部曲式在声乐和器乐中,使用的很广泛,它们既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曲式存在,也可以成为更大曲式的组成部分,单二部曲式无论那种类型,两个乐段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两乐段之间存在着有机的联系。

从对比程度上,一般来说,无再现的单二部曲式的对比程度都比有再现的要强,在创作过程中具体使用那一类型,要根据歌词提供的内容来确定。

《今天是你的生日,中国》《我爱我的祖国》作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