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社交称谓语的变化.

合集下载

称谓语的变迁

称谓语的变迁

称谓语的变迁作者:庞铮来源:《科学之友》2010年第03期摘要:语言的变化发展是社会发展变化的最直接体现,称谓语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发生着明显的或者不太明显的变化。

本文从亲属称谓和社会称谓两个方面谈了称谓语的种种变迁。

关键词:称谓语;变迁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10)03-0102-02语言的变化发展从来就是社会发展变化的最直接体现。

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表现为新词的出现和旧词的死亡。

在这些变化中有一类词语正在悄悄发生变化,它就是称谓语。

称谓语一般分为亲属称谓和社会称谓两大类。

两者的变化又有着各自的特点,先谈谈亲属称谓的变迁。

1亲属称谓的变迁汉民族亲属称谓语是标明汉民族血缘、婚姻关系的语言符号。

重宗族、重人伦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点,其重要体现就是亲属关系及其网络盘根错节,亲属称谓极其繁杂。

这些称谓语营造了一个“长幼有序、尊卑不同、亲疏不同、内外有别”的汉民族称谓文化。

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家就是国,国就是家。

人们遵循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传统。

这种传统成为宗法观念的根据。

正如卞成林先生所言:“宗法观念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主体方面。

它强调的是家族的稳定与和谐。

而这种稳定与和谐就要求家族内部必须明了各自的地位和对他人的义务,遵守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各种规范。

为了对其成员的亲疏远近都有细致的反映,就需在称谓上明确各自的分别。

从而使得亲属称谓细致而又繁复。

表现在汉语词汇系统中则是形成了庞大且稳固性极强的亲属称谓场。

”这个称谓场以父族为核心,对父系的亲属进行了细致的区分。

上至太祖父、曾祖父、祖父、下到儿子、孙子、曾孙、甚至玄孙、来孙。

并且亲属称谓是分辈分的,辈分不同,称谓也不同。

据冯汉骥先生的研究,中国现代的祖、孙、子、母、女、兄、弟、姊妹、伯、叔、侄、甥、姑、舅、姨、岳、婿、夫、妻、嫂、妇23个核心称谓,都是分辈分的。

长辈可以直呼晚辈名字,反之则不允许,如比父亲年龄大的叫伯伯,比父亲年龄小的叫叔叔,但是对于母族则没有这种分别。

汉语社交称谓语“先生”的古今嬗变

汉语社交称谓语“先生”的古今嬗变

作者: 姜德军[1];道尔吉[1]
作者机构: [1]内蒙古大学人文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1
出版物刊名: 内蒙古社会科学
页码: 94-97页
主题词: 社交称谓;先生;泛化;使用原则
摘要:汉语社交称谓语'先生',在发展中发生了很大变化.指称对象从有德识的长者到普通人,呈现通用、泛化的趋势;与交谈者之间的身份差距以及亲疏程度等相呼应,'先生'这一称谓使用的原则从'等差'演变为'情感'.'先生'演变的原因不能从称谓自身中去寻找,而应该到称谓之外的社会和交际的人中间去寻找.其使用形式的多样性为称谓者根据不同的需要而有所选择提供了可能.。

现当代称谓词的时代变迁1

现当代称谓词的时代变迁1

博主声明:博主发表的文章专为新浪网博客提供,媒体或网站未经博主许可不得转载,个人博客可以转载,转载时请务必标明来源、博主姓名或以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

一个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称谓堪称是最大的流行语,在称谓变化的背后折射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社会文化的走向。

在新中国60年的历史中,中国人的称谓出现3次大的转变,其中所反映出的文化变迁既令人好奇,又可看出中国社会的走向。

在20世纪70年代末以前,“同志”是最常用但也是最具政治性的称谓。

过去在疆场上浴血奋战,使同志一词赋予了同为一个战壕里的战友、生死与共的深刻内涵。

“同志”一词源远流长,春秋时“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是最早的表述。

然而同志一词广泛的使用却是在马列主义传播到中国、中国共产党打江山的时代,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唱起国际歌,你就可以在世界任何角落找到同志。

1959年,毛主席特别指示,要彼此之间互称“同志”。

“同志”是一个通用的称谓,不分男女、不分老少,年少者可叫小同志、年长者尊呼老同志,女性则通曰女同志,见到男性叫同志绝不会犯错误。

男女青年谈恋爱,用上“同志”最保险,即有红色的革命情怀,又有志向相同、心相连的小资情谊。

夫妻生活一辈子,告别之语一定是某某同志离开了我们,这方显出革命友谊牢不可破。

在上世纪70年代末以前,“同志”一词虽然流行,但由于有些书面化,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更习惯用老和小来称呼,尤其是对官员的称呼。

如年轻人对年长者或是上级官员,往往是称其为老王、老李,老年人对年轻人或是上级对下级,也常常是小马、小赵这样叫。

对德高望重者或是名人,只不过是把老字和姓颠倒了个,叫做季老、钱老等等。

不被称作“同志者”,那就是被阶级斗争的对象,成为社会的另类人。

原先被称之为“同志”者,一夜之间不叫同志了,那说明此人有问题了,就如同今天哪个官员在媒体报道上姓名之后没了同志两字,这个官员大概就是被“双规”了一样。

老百姓之间的称谓在20世纪70年代末之前相当的朴素,工人阶层最常见的称谓是“师傅”,农民中离不开大爷、大娘这种家庭式、带有人情味的称谓。

汉语日常语言中称谓语的变化及动因

汉语日常语言中称谓语的变化及动因

2011.09学教育67和维持学习行为并使其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驱力。

Krashen 指出动机可以影响外语学习者的成绩、毅力和课堂表现。

学习动机愈强烈,学习积极性越高,学习过程就愈轻松,语言认知就愈快,知识内化程度就越高。

Arnold 把动机分为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

二者对学习均有利,但后者促进作用更大,尤其有利于长期记忆。

研究也表明,内在动机对于行为的内推作用要强于外在动机,因为内在动机的内推作用维持得更为长久(Brown ,1990)。

第三,自信心。

自信心是人们对取得成功的把握程度和积极信念。

自信心是进行大量口语练习的重要前提,也是攻克口语瓶颈的积极情感因素。

拥有较强自信心的大学生在课堂上敢于抓住机会展示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即使说错了,仍不会丧失自信心,而是更加努力地抓住机会练习口语。

反之,自信心较弱的大学生,本来就担心自己口语得不到大家的肯定,然后犯了错误就更加害怕再次上台练习口语,因此放弃了很多可以帮助提高自己口语的机会。

久而久之,前者的口语能力进步会很快,后者的口语能力仍然是一点进展都没有。

四、提高大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策略1.加强词汇记忆我们知道一切记忆都是有规律的,我们在记忆英语单词过程中,自觉遵循记忆规律,单词的遗忘是可以克服的。

我们可以采用联想记忆法帮助学生记忆常用词汇以及词汇的搭配。

由narrow 想到wide ,由long 想到short ,这是一种利用对立联想的记忆方法。

利用归类法联想效果也很好,如我们可以把表示学习用具的“pen,ink,pencil ”等放在一起进行“批量”记忆。

2.进行英语口语教育制度的改革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突出的负作用是造成应试教育,学生为了考试而考试。

语言是有声的符号系统,语言是用来为人类交流的。

四六级考试的目的是提高大学生的英语能力,是为以后社会发展而服务的。

值得庆幸的是,国家教育部于2005年初正式发布了四六级考试改革举措。

我国的英语教育制度的改革应该推行口试先行的改革。

现当代称谓词的时代变迁2

现当代称谓词的时代变迁2

有重庆网友感叹:以前逛个商场,营业员小妹赶着叫“美女”,听得人起鸡皮疙瘩;现在有新发现,兴喊“亲爱的”。唉,时代进步硬是快哟,跟不上节奏了。
○摘自《新周刊》2008年第287期
与“老板”类似的是“某总”。据说小提琴演奏家盛中国在飞机上常常被“尊称”为“盛总”,其夫人、日本钢琴演奏家濑田裕子则被“尊称”为“濑总”;某公司,全公司员工不足1000人,但可以称“总”的不下100人,包括:总经理(含副总经理)——各部门“老总”——销售大区指挥部“老总”——××省总部“老总”——××市分公司“老总”——××区市场部“老总”。因此上述那个关于经理的段子被篡改为:砸死的十个人里,九个人是总经理,剩下一个是副总经理。
由此,1981年由中华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等9个单位联合发起“五讲四美”倡议就属于迫切之举。在此背景下,使用与国际接轨的“先生”、“小姐”称谓俨然就是改革先锋。尤其是“小姐”,既不像“女士”那样在年龄上有模糊性,又比“夫人”来得活泼、亲切,容易获得被称呼者的好感。
“先生”、“小姐”的称呼在整个80年代以及90年代初期风行一时,且被视为高雅的措辞。1987年公务员制度开始实施,在随后制订的《国家公务员手册》中,“先生”、“小姐”被列为公务员礼貌用语。山西传媒人张丽荣1992年到上海读书,在商场购物时第一次被服务员称为“小姐”,当时她19岁,“心里一阵荡漾,心花怒放,但又有些不太敢正视这个美丽的称谓” 。1994年她在家乡太原再次被服务员称为“小姐”,由此意识到“小姐”这个美丽的称谓已经深入到内地。
郭建崴是横幅的制作者之一,当时他是北大生物系81级学生,多年以后他才意识到自己无意中做了一件影响历史的事:“从‘毛主席万岁’到‘什锦八宝FANS’,没有‘小平您好’是无法过渡的。”
郭建崴回忆当年制作横幅的过程:最初有人提议写“邓主席万岁”,“这种带有‘文革’遗留的口号立马被大家否定了”;后来决定直接问好,从“尊敬的邓小平同志您好”讨论到“邓小平同志您好”,最后连姓氏也省略掉,成了“小平同志您好”。把写好的六个大字往床单上钉时,床单太小钉不下,有人提议干脆把“同志”两个字省掉,本来很热闹的宿舍一下子静了下来。要知道,“小平同志”已经很大胆了,之前老百姓就没有这样称呼领导人的;直呼“小平”,会不会被当成大不敬,甚至反革命?不过他们毕竟是年轻气盛,觉得“不至于上纲上线”, “小平您好”遂敲定。

浅议现代汉语称呼语的泛化

浅议现代汉语称呼语的泛化

浅议现代汉语称呼语的泛化浅议现代汉语称呼语的泛化一、现代汉语称呼语的定义人际交往过程中,称呼语是言语交际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些学者将称呼语定义为"称谓语中那部分可以用来当面招呼的名称"。

称谓语就是人们用来表示被称呼者的身份、地位、职业等的名称。

通过观察可以发现称谓语中有一部分可以当做称呼语,但称呼语却并不都是称谓语。

如:"陈小帅、老钱、阿宝"等等,这些词语并不能表示被称呼者的各种社会关系,仅仅只是打招呼时使用的词语。

本文中要讨论的称呼语既有可以表示被称呼者的身份、地位、职业等的称呼语,也有仅仅只能用于打招呼的称呼语。

二、现代汉语称呼语的泛化什么是泛化?语言中的泛化现象是指一些语言单位的理解或使用超出了目标语言范围的现象。

称呼语的泛化过程中,这些称呼语原本的语义特征逐渐减少,并逐渐产生更多的语义,并且指称范围越来越大,所包括的指称对象也越来越多。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汉语称呼语的泛化现象越来越多,本文将就比较典型的几例展开讨论。

(一)美女∕帅哥"美女""帅哥"本是专门称呼身材、相貌十分出众的年轻女性和男性的。

近年来,它们出现了明显的泛化现象。

最初,商家们喜欢称消费者为"美女"或"帅哥",这样既可以拉近彼此的关系又会赢得消费者的好感。

商家为了达到销售目的,不会考虑被称呼者是否真是相貌出众,他们广泛使用"美女""帅哥"这样的称呼语。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逐渐习惯在日常交际中使用"美女""帅哥"称呼他人,如:"美女,去吃饭吗","帅哥,踢球吗","帅哥,帮我在图书馆占个座"。

"美女""帅哥"在作为称呼语时,不再只特指那些相貌、身材出众的年轻女性、男性,人们不论被称呼者的相貌、年龄,均喜欢将女性、男性称为"美女""帅哥"。

汉语称呼语的变迁

汉语称呼语的变迁

2009年2月社科纵横Feb,2009总第24卷第2期S OC I A L S C I E NCES RE V I E W VOL.24NO.2汉语称呼语的变迁孙 华3(中央民族大学 北京 100081)【内容摘要】称呼语是在语言交际过程中用于当面打招呼的、能够表达彼此关系的名称,是言语交际过程中表示“界定彼此关系的词语”,具有一定的非系统性、灵活性。

当今社会因为经济关系的发展和社会心理状态的变化,导致陌生人之间的称呼发生很多变化。

有的由几千年的尊称变成了贬称或者被称呼者拒绝使用,本文通过探析“同志、师傅、先生、小姐”等这些称呼语的使用,来探讨其变迁的动态过程。

【关键词】汉语 称呼语 变迁中图分类号:H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106(2009)02-0112-03 人际交往离不开语言,而言语交际一般是从呼语开始。

所谓呼语就是当面招呼时用的表示彼此关系的名称,往往是传递给对方的第一个信息。

其实,语言的历时发展与共时状态密切相关,称呼语也不例外。

称呼语随着时代变化而改变,有的已经逐渐退出使用范围,有的虽然延续,但是因为其本义已经改变而导致人们使用起来需要小心翼翼,在交际中也因为称呼不当而出现了尴尬的场景,主要的词汇如下:一、“同志”这一称呼语的变迁1979年版《辞海》对“同志”一词的解释有三个义项:1.志趣相同;志趣相同的人。

2.政治理想相同的人,同一政党的成员相互间的称谓。

3.我国公民彼此间的一般称谓[1]。

而考其词源,在古代典籍中出现很早。

搜检《二十五史》、《十三经》,都有应用但并不频繁。

《礼记・注疏》有云:“同官为僚,同志为友”。

在《国语・晋语四》中对“同志”一词的解释是:“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

”《后汉书・刘陶传》曰:“所与交友,必也同志。

”在我国古代,“同志”与“先生”、“长者”、“君”等词的涵义一样,都是朋友之间的称呼。

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革命党人内部互称“同志”,“同志”成为政党内部成员之间的称呼。

现代汉语称呼语及其语用变化[Word文档]

现代汉语称呼语及其语用变化[Word文档]

现代汉语称呼语及其语用变化关键字:现代汉语,现代,汉语,称呼,及其,语用,变化现代汉语称呼语及其语用变化本文为Word文档,感谢你的关注!摘要:现代汉语称呼语是个相对模糊的概念,模糊的根源在于与称谓语的部分重叠,即有一部分词语既是称呼语又是称谓语,因此,对称呼语进行严谨的界定显得很有必要。

称呼语是十分灵活的语言学概念,在其自身的发展中由于受到语用的影响常常发生变化,并表现出一定的规律。

本文将从称呼语的界定、称呼语的语用变化这两个部分来对现代汉语称呼语进行详细的研究。

关键词:称呼语称谓语界定语用变化一、称呼语的界定要想对称呼语进行科学的界定,关键是要将称呼语与称谓语的关系整理清楚。

首先,我们可以肯定的一点是,那些认为称呼语就是称谓语并且认为称呼语没有存在必要的观点是完全错误的。

称呼语与称谓语是两个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语言学概念。

称呼语与称谓语都是“人们可以用来相互称呼的有关名称”[1]。

但是称呼语与称谓语,仅一字之差却又能谬以千里,参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呼”字指“大声喊”,“谓”字指“称呼;叫做”。

“称呼”指的是“当面招呼用的表示彼此关系的名称,如同志、哥哥等。

”而“称谓”则指的是“人们由于亲属或其他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身份、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如父亲、师傅、厂长等。

”[2]从意义对比上来看,有相似之处但也有本质的区别。

“大声喊”这一动作是需要有听话对象的,而“称呼;叫做”则不一定需要听话对象,至少“叫做”是不需要有听话对象的。

而“称呼”一词着眼于当面使用,“称谓”一词则着眼于社会关系。

可见称呼语与称谓语有重叠的部分,但是称呼语较之称谓语似乎更加注重语言氛围、语言交往,是“当面招呼”用的名称。

就称呼语本身的特点而言,称呼语多是在语言交际或者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文体中出现,所以常常表现出强烈的主体性以及口语化的语言色彩。

称呼语十分灵活且具有强大的派生性,例如“妈妈”这一基础的称呼语,可以衍生出“我的好妈妈、亲妈妈、坏妈妈”等等,并且在一定的语境中用来称呼自己的母亲似乎也不觉得十分拗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汉语社交称谓语的变化摘要:称谓语是人们中止社会交际经常用的言语。

它是一个敏感的、开放的语汇系统,时期的变化和价值观念的更新都会惹起称谓语语义极端功用的变化。

汉语社交称谓语的变化主要表往常语用上的减少和泛化,同时也反映出称谓语存在缺位的问题。

关键词:社交称谓语减少泛化一、引言人的社会属性决议了人离不开社会活动,而人在中止社会活动时又不可避免地要中止社会交际,为了交际的顺利中止和完成,运用恰当的称谓语具有极端重要的作用。

但是,称谓语是一个敏感的、开放的语汇系统,时期的变化和价值观念的更新都会惹起称谓语语义及其功用的变化。

(祝琬瑾,1992)并且,称谓语包括两个方面:面称和引称。

面称即我们所说的社交称谓语,用于当面打招呼。

因此,本文将经过浅议几个典型的称谓语的语用变化来看汉语社交称谓语变化上所表现的减少与泛化。

二、称谓语与称谓语的关系在平常的运用中,人们并没有将称谓语和称谓语作出明白地域分,普通情况下,人们以为称谓语就是称谓语。

诚然,二者之间的确有一定联络,它们都可以用于社会交际中称谓他人,但又存在根本区别。

称谓语被以为是人们当面打招呼时称谓对方所运用的词语。

而称谓语指用来表示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它表现了人在社会中的位置以及所扮演的角色所运用的称号。

(马宏基,常庆丰,1998)。

从定义上就可以发现,称谓语侧重于理论言语交际中运用的词汇;而称谓语侧重于从其所用的词汇中凸显人的身份及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

除此之外,在方式上,二者也有差异。

由于称谓语是一种直接的言语交际为,用于人们的日常交际,所以多采用口头方式。

而称谓语普通用于比较正式的场所,因此常采用书面方式,多见于行政文书中。

另外,称谓语较称谓语更稳定。

由于称谓语指称的是人与人的关系,而这种关系又是比较稳定的,所以展开变化就相对较慢。

可称谓语不同,它具有灵活性的特征,所以总是处于动态变化之中。

(肖苏,2010)比如父子关系,在称谓上表现为:父亲和儿子;而在称谓上可表现为:爸爸、老爸、爹地………宝贝、乖乖、小淘气……。

社会和时期的变化几乎不会影响父子关系在称谓方式上的表现,却会影响称谓方式的表现。

所以,称谓语趋向稳定∙上一页∙ 1∙ 2∙ 3∙ 4∙ 5∙ 6∙下一页而称谓语却在不时变化。

三、社交称谓语的减少与泛化言语作为社会现象必定会随着社会的展开而不时变化,而其中社交称谓的演化更是社会展开变化在言语上的突出表现。

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社会阅历了风云变化,在不同的时期都有人们所喜闻的社交称谓,因此新的称谓语在不时涌现,而旧的又在不时消亡。

另一方面,有的称谓语不时被人们沿用,只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主要表现为其在语用范围上的减少与泛化。

(一)称谓语减少的表现1. “小姐”的减少往常,在公共场所假设称一位陌生的女子为小姐,要么会遭一记白眼,要么就会挨一顿揍。

就其缘由是,往常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小姐”这一称谓多代指那些从事色情效劳的三陪女郎,因此,“小姐”这一称谓语遭到其他女性的拒绝,逐渐专有。

也致使“小姐”带有极端浓厚的贬义颜色,所以才会构成听“小姐”而色变。

其实,小姐作为称谓语很早就有,其运用也几经变化。

重新民主主义反动到新中国成立前,由于西方思潮的影响,小姐在当时作为一种泛尊称用于指称年轻的女性,可是新中国成立后不时到文化大反动期间,由于当时在认识形态范畴里的阶级斗争异常猛烈,小姐这一称谓也被冠以阶级颜色。

所以,一提到小姐就令人联想到资产阶级家庭的娇贵公主的“小姐”。

它被以为是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好逸恶劳贪图吃苦的代名词。

(白阳明,2009)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开启了革新开放的大门,中国逐渐步入国际社会这个大舞台,在国际交往中,中西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影响,西方盛行的用于称谓女性的miss广为国人接受,作为其在汉语中的替代词,小姐退去了阶级颜色又重新被人们运用。

可另一方面,国外文化中也渗透了一些消极要素,在这些要素的影响下社会上就滋生了一些腐败落后的现象。

由于社会经济的展开,人们的生活逐渐开端多元化,在效劳性行业以及文娱场所中呈现情色买卖,而买卖的女方就被称作是“小姐”。

不时到往常,社会上的某些死角仍然躲藏着一些情色活动,所以“小姐”所指称的对象在人们的心目中几乎曾经构成定势,即向他人提供情色效∙上一页∙ 1∙ 2∙ 3∙ 4∙ 5∙ 6∙下一页的女性。

固然,往常在某些场所小姐也被采用,但都会有特定的修饰语,如:世界小姐、香港小姐、旅游小姐等,而“小姐”作为泛尊称的功用曾经消逝,其运用的范围已减少,在日常的交往中很少会有人用其称谓陌生的女性。

2. “同志”的减少同志,望文生义——有相同的志向、志趣。

而作为一个称谓语,它就代称那些具有相同志向、共同理想的人。

新中国成立初期,同志作为一种泛尊称在社会上广为运用。

由于当时大家都以树立社会主义新中国为共同目的,所以不分身份位置、职业、性别,大家都可以互称同志。

这一称谓使人们在交往中有一种亲切、信任感,因此运用的频率很高。

文化大反动时期,遭到阶级斗争的影响,“同志”这一称谓语只用于人民内部,以致在某种程度上被赋予区分敌我的功用。

(唐颖,曲晶,2008)因此,“同志”带有很强的政治颜色,它不再是普通的社会称谓,成为了一个低频词汇。

往常,人们一提到“同志”,在头脑里反映的几乎都是同性恋。

其实,把“同志”用来指称同性恋最早的是香港,在革新开放的推进下,各地域间的交昔日益密切,思想文化也得到交流展开。

在这一历史大背景下,“同志”指称同性恋的新义项也经广东传入内地。

而且,往常在国外社会中,同性恋现象十分普遍,随着国外很多有关同性恋题材的影视作品传入国内,同性恋现象被越来越多人所知晓,而“同志”作为同性恋的代名词也逐渐被人们接受并运用。

但是,由于传统文化的根深蒂固,固然有的人可以理解外国的同性恋现象,但是在国内同性恋还是遭到社会的唾弃,人们对同性恋在心理上还存在抵触。

而“同志”又具有很强的指称性,所以,假设在社会交际中选择“同志”称谓对方,别人会难以接受。

以上皆标明,在时期变化、社会变化的过程中,“同志”这一曾普遍运用的社交称谓已减少了运用的范围。

(二)称谓语泛化的表现1.&ld∙上一页∙ 1∙ 2∙ 3∙ 4∙ 5∙ 6∙下一页uo;美女”的泛化往常,无论是走在街头巷尾,还是商场超市,“美女”便不绝于耳。

比如,“美女,喜欢哪款鞋子?”“美女,想吃点什么?”无论年龄大小、美丑与否,只需是女性都有可能被称为“美女”。

(査礼礼,2010)“美女”已成为当今社交称谓语泛化的典型代表。

美女一词自古有之,只是作为称谓语是近两年才盛行起来并被普遍应用于社交场所。

以前,“美女”强调的是美,指美丽的年轻女子,含有贬义颜色。

可以前真正算得上美女的人屈指可数,而且,中国的传统文化讲究坦率,假设当面称谓一名女子为“美女”会显得不够严肃。

所以,“美女”缺乏普遍运用的文化环境。

而往常的“美女”更偏重于女,强调的是性别,其美丽的语义已逐渐虚化。

自革新开放以来,女性的社会位置得到极大进步,价值观念也发作改动,她们勇于展现自己的美丽,努力追求理想的美丽。

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上呈现大量整形机构、美容机构,人造美女越来越多,这也提示了爱美是女性的天性,而“美女”这一称谓刚好契合女性的这一心里特性,它能使被称谓者感到自己遭到他人的赞扬,在社会交际中容易让人产生接近之感,从而有利于交际的完成。

基于“美女”的这一功用,人们就在社会生活中普遍采用“美女”称谓女性,这就构成其运用的泛化。

2.“老板”的泛化《现代汉语词典》中,对“老板”的解释是:私营工商业者的财富一切者,掌柜的。

这提示了“老板”一词的转义,它强调财富一切者和雇工之间的关系,是旧的社会关系在称谓语上的反映。

(尉万传,2010)革新开放后,我国的经济制度发作庞大变化,私营经济、个体经济得到疾速展开,社会上就开端用“老板”称谓那些私营工商业主。

后来,一些微小的经济活动主体,以致一些小商贩也被称作“老板”。

在商业范畴,“老板”随处可闻。

∙上一页∙ 1∙ 2∙ 3∙ 4∙ 5∙ 6∙下一页但是往常,“老板”已跳出了商业范围而盛行于校园。

一些高校,特别是理工科高校的研讨生,他们把自己的导师也称作“老板”。

由于,一方面,他们可以跟着导师做课题,完成以后导师会恰当地给予补贴,这就类似于一种雇佣关系。

另一方面,很多人都以为研讨生导师老板着脸训人。

所以,用“老板”称谓导师有一种可以反映出师生之间的一种巧妙的关系,以及导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

所以,人们口中的“老板”不再只含有传统的意义,它的指称范围已扩展。

(三)称谓语的缺位无论称谓语在运用上的减少还是泛化都反映了一个共同的现象——称谓语缺位,即缺乏一个契合新的关系的称谓语。

时期的变化,社会的变化需求与之相顺应的称谓来表现新的人际关系。

一旦没有新的称谓呈现,就只能依托将原有的称谓语在语用上的变化来满足理想的需求。

所以,称谓语的减少和泛化都反映出称谓语存在缺位。

四、终了语言语与社会紧密相连,社会的变化会惹起言语的改动。

称谓语,作为言语的一部分,也会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改动而变化。

所以,不同的历史时期就应有不同的称谓与之相顺应,假设没有新的称谓语的生成,就只需经过原有的称谓语在语用上的减少或泛化来填补空位,这也表现了称谓语存在缺位。

参考文献:[1]白阳明. 对“miss”和“小姐”演化之研讨[j].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9:12:27[2]马宏基, 常庆丰. 称谓语[m]. 新华出版社,1998[3]唐颖,曲晶. “同志”称谓的源流及其演化缘由[j]. 社会科学阵线,2008年第3期:270-271[4]尉万传. 汉语称谓语的社会认知探析[j]. 广西社会科学,2010年第6期:126-127[5]肖苏. 现代汉语的称谓语[j]. 商品与质量,2010.3:68[6]査礼礼. 从社会言语学角度浅析汉语称谓语的泛化现象[j]. 文学界,2010.05:10∙上一页∙ 1∙ 2∙ 3∙ 4∙ 5∙ 6∙下一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