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毛泽东思想
以邓小平为 什么是社会主 核心的党的 义;怎样建设社 邓小平理论 第二代领导 会主义 集体 进一步回答了什 以江泽民为 么是社会主义, 核心的党的 怎样建设社会主 “三个代表” 第三代领导 义;创造性地回 答了建设什么样 集体 的党、怎样建党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
4、科学地回答中国革命道路问题和中国社
“两个凡是” 掀起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 题的讨论,进一步解放了思想。
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 思想路线 1982中共十二大(提出“走自己的路,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987中共十三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 论及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提出:
基本形成:
成熟并形成体系: 写入党章:
十二大会通过了《关于十一届中央委员会报告 的决议》《中国共产党章程》和关于党章的决议
1.背景
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新的变化,提出了许 多严峻的挑战和崭新的课题。 ①国际: 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加强; ②国内: A.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和分配方式 日益多样化; B.新党员大量增加,干部队伍的新老交替, 大批年轻干部走上领导岗位。这给党的发展带来 了新的活力,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概括起来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 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 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酝酿: 开端:
“两个凡是” 掀起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 题的讨论,进一步解放了思想。
第18课 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 想
课标要求
第18课 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三、学习延伸:长期以来,我们一 直认为,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 的本质特征之一,实行的是高度集 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忽视甚至排斥 商品经济和市场的作用。因而把整 个经济搞死了,束缚了生产力的发 展。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解放生产力, 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体制。
正如邓小平所说:“计划和市场 都是经济手段。”掌握三个有 利于标准,对于消除一些人在 姓“资”姓“社”问题上的困 惑,进一步解放思想,排除 “左”的干扰,推进改革开放, 具有重要意义。
第18课 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一、学思之窗:后一种说法更符合 中国的实际情况。 二、本课测评:(1)主要过程:
1982年十二大上,邓小平提出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987 年十三大规定了党在社会主义 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第一次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主 要内容作了系统概括。 1992年邓小平 发表南方谈话,进一步完善了邓小平 理论。 1997 年十五大上邓小平理论为 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2)意义: 邓小平理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 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继承和发展 了毛泽东思想,是指导中国人民进行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 大旗帜。
《新时期的理论探索》教学设计

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邓小平理论形成与发展过程,认识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指导思想。
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它是对邓小平理论的发展,认识它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样,都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2)理解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关系;(3)探究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国际共产主义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归纳、概括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并与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作比较。
(2)教师应通过邓小平理论形成与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等重大理论问题的教学,引导学生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科学性,启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及时评价学生学习表现。
(3)情景再现:运用多媒体技术放映邓小平南巡讲话有关片段,体会讲话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分析“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社会百废待兴的形势,认识邓小平理论提出的必要性,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历史意义,认识邓小平在创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的重大贡献。
(2)新的社会实践需要新的理论,新的理论指导新的社会实践。
学习老一辈勇于探索、开拓创新、甘愿奉献的高尚品格。
(3)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都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
难点:邓小平理论的形成;邓小平理论的地位。
教学过程及要点:导入新课:“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
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田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这是20世纪末唱响大江南北的《春天的故事》歌词。
高中历史新时期的理论探索南方谈话的意义素材新人教版

南方谈话的意义1.十年前,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时发表的重要谈话,为开好党的十四大奠定了最重要、最坚实的思想基础,标志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南方谈话发表后的十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在谈话精神的教育和鼓舞下,在领导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同时,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问题上也迈出了新的步伐,取得了新的历史性成就,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
南方谈话开启了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新觉醒的新时代,成为引发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新觉醒的教科书。
南方谈话在重大历史关头再次树立了以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光辉典范,进一步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高度自觉。
而另一方面,南方谈话不仅以不容置疑的态度旗帜鲜明地向世人宣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我们在各项工作中要提倡实事求是,不要提倡本本,更引人注目的是,讲话以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巨大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提出了一系列的新观点、新思想和新论断,大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
比如,关于要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观点;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的观点;关于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上,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的观点;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观点等。
南方谈话开启了中国共产党人科学对待资本主义的新阶段,为深化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为拓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路径,奠定了最具突破性的思想基础。
南方谈话科学地总结了中国社会主义实践和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经验,为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提供了新的思想增长点。
——张贺福《南方谈话与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新觉醒》2.这些谈话科学地总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从理论上深刻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是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新阶段的又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
2015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必修3第15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人教版含解析)

第15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1.(2015·江苏单科·13)邓小平说,我们的同志就是怕引来坏的东西,最担心的是会不会变成资本主义……无论怎么样开放,公有制经济始终还是主体,得益处的大头是国家,是人民,不会是资本主义。
这一讲话应该出现于()
A.改革开放大幕拉开之际B.浦东开发与开放之时
C.“南方谈话”发表之后D.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之初
【考点】邓小平理论——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指导意义【解析】“怕引来坏的东西,最担心的是会不会变成资本主义”,这种担心表明是在改革开放初期,故A项正确
;1980年创办深圳等经济特区是我国迈出对外开放的第一步,浦东开发成为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步骤,对外开放已有十年,故B项错误;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故C项错误;到21世纪初,我国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邓小平已经逝世,与“邓小平说”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A。
高中历史 新时期的理论探索3

新时期的理论探索(2018—2019学年贵州省铜仁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傅高义说:“很多人钦佩他以87岁高龄毅然踏上南行之路以确保中国在加快改革开放的道路上继续前行的步伐的举动。
”这一“举动”A.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B.标志着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C.推动了改革开放深化和思想解放D.把“邓小平理论”作为指导思想【参考答案】C【解题必备】邓小平理论阶段会议内容酝酿1978年底中央工作会议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开始形成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明确提出1982年中共十二大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系统概括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成熟完善1992年“南方谈话”根本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三个有利于: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发展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写入党章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1989年邓小平对美国总统老布什说:“我们的最终目标是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但匆匆忙忙地搞不行。
美国有一二百年搞选举的经验,如果我们现在搞十亿人的选举,一定会出现与‘文化大革命’一样的混乱局面。
”邓小平认为A.国家稳定是改革开放的前提基础B.坚决反对在中国实施全民普选制C.中国暂时不具备实施普选的条件D.社会主义目标就是人民民主专政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毛泽东在1957年提出“赶英超美”的口号,1958年发动了“大跃进”运动;1978年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主张;进入21世纪后,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课件2:毛泽东思想和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疑难解析
1.比较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异同
旧民主革命
新民主革命
领导阶级 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
指导思想 旧三民主义 异
目的前途 资产阶级共和国
马克思主义 先民主革命,后社会主义革命
群众基础 不敢发动群众
有广泛群众基础
社会性质 半
革命性质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革命任务 反帝反封建
毛泽东思想:为争取抗战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 命在全国的胜利作了重要的准备。
邓小平理论: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 供了重要指导。
三个代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的 伟大复兴起了重要指导作用。
例题点拨
(经典高考题)《东方杂志》某年2月发表文 章说:“一年以来,社会主义的思潮在中国可以算 得起风起云涌了。报章杂志的上面,东也是研究马 克斯(思)主义,西也是讨论布尔希(什)维克主义; 这里是阐明社会主义的理论,那里是叙述劳动运动 的历史;蓬蓬勃勃,一唱百和,社会主义在今日的 中国,仿佛有‘雄鸡一鸣天下晓’的情景。”文中 所说的“一年”是指( ) A.1915年 B.1917年 C.1920年 D.1924年
阅读下列材料:(共11分) 材料一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于西人之上, 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外国 利器,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用其人。” 材料二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 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 在变官职。 材料三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 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的一切黑暗。
【解析】从时间上判断,马克思主义学说是在新 文化运动后期,俄十月革命爆发后开始传入中国, 所以与题意较适合的是C。 【答案】C
(2010年肇庆一模)毛泽东曾强调:“对于中
河南省确山县第二高级中学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案必修三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教学主题】第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主要是由于粉碎“四人帮”后,党的主要领导人在指导思想上继续犯“左”的错误,公开提出“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而在全国掀起的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讨论的实质在
如何正确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要求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是执政为民。
这个根本要求,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也从本质上揭示了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现实途径。
执政为民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
“三个代表”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影响。
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其他二者的基础,人民群众是创造先进文化和先进生产力的主体,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人
中共七大会场图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会场图三中共十三大会场图四中共十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延伸探究练习
江泽民在中共十五大报告中总结20世纪的中国革命进 程时说:“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的道路上经 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 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请回答: (1)20世纪中国经历的三次历史性巨大变化分别是指什么? (2)与时俱进、理论创新是三位思想巨人的共同特点,试分析举例说明。 (3)三位伟人的共同道路是什么?
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概括起来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 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 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酝酿: 开端:
“两个凡是” 掀起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 问题的讨论,进一步解放了思想。
第18课 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 想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 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 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历史作用
使中国人民站 起来;建立社 会主义制度 使中国人民富 起来;开创中 国特色社会主 义道路 向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迈进; 加快推进社会 主义现代化
毛泽东思想
以邓小平为 什么是社会主 核心的党的 义;怎样建设社 邓小平理论 第二代领导 会主义 集体 进一步回答了什 以江泽民为 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 核心的党的 “三个代表” 第三代领导 义;创造性地回 答了建设什么样 集体 的党、怎样建党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问题上
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①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为代表的 中国共产党人,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其他国 家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经验和教训,集中全党全国人民的智 慧,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②邓小平理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 结合,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 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③邓小平理论是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的伟大旗帜。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1.文革结束后,中国将向何处发展引人关注 (必要性)
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 错误 个人崇拜,教条主义 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根源: (违背实事求是) ——1977年2月7日《人民日报》《红旗》杂志
实质:
影响:
继续“文革”以来的左倾错 误
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 (2003年10月)提出
2007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
大会一致同意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思想体系 创 立 者
以毛泽东为 核心的党的 第一代领导 集体
解 决 问 题
中国革命道路; 社会主义改造 和社会主义建 设
思想精髓 实事求是 独立自主 群众路线
2.形成过程
①1989年十三届四中全会上,江 泽民成为第三代领导集体核心 ②2001年,庆祝中共成立80周年 大会讲话,阐述“三个代表”
③2002年,中共十六大,被确立 为全党指导思想写进党章
3.内 涵
4.精 髓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
4、科学地回答中国革命道路问题和中国社
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中的是 ;回答什么是 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是 ;进 一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 义,创造性地回答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 样建设党的是 。 A、马克思主义
C、毛泽东思想
B、列宁主义
D、邓小平理论
E、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课堂练习
1、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
C)
D阶级斗争
)
A城市
B农村
C经济建设
2、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 B A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二大
C中共十三大
3、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 A “三个代表”
D中共十四大
D
)
B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C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上刊载《实践是检验真 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引发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它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要经历的起始阶段, 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立社会主 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包括两层涵义: 一是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 开社会主义;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二是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我们必须正视而不能超越这个初级阶段。 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
1.背景
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新的变化,提出了许 多严峻的挑战和崭新的课题。 ①国际: 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加强; ②国内: A.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和分配方式 日益多样化; B.新党员大量增加,干部队伍的新老交替, 大批年轻干部走上领导岗位。这给党的发展带来 了新的活力,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解放军报》联合社论(经华国锋批准)
“两个凡是”错在哪里?其实质是什么? “文革”的错误得不到彻底纠正 出现“文革”后的“两年徘徊”
2.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可能性) (1)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 打破了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重新 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影响
(2)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3)为开创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奠定了 思想基础。
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 思想路线 1982中共十二大(提出“走自己的路,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987中共十三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 论及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992中共十四大
提出:
基本形成:
成熟并形成体系:“南方谈话” 写入党章:
1997中共十五大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上
请回答: (1)20世纪中国经历的三次历史性巨大变化分别是指什么? 答:第1次是辛亥革命;第2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 义制度的建立;第3次是改革开放,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 (2)与时俱进、理论创新是三位思想巨人的共同特点,试分析举 例说明。 答:孙中山总结了革命失败的教训,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反帝反 封建的主张,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实现了第1次国 共合作。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开创了 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并以和平的方式实现了社会主义改 造。邓小平总结了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开创了中国 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3)三位伟人的共同道路是什么?
答:三位伟人的共同道路是救国、建国、强国的道路,是振兴 中华、振兴国家的道路。
①指导思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②建设道路: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③社会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④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⑤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共同富裕 ⑥判断工作是非的标准:三个有利于 ⑦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在祖国统一问题上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