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学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水产养殖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1)

水产养殖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1)水产养殖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水产动植物增养殖科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适应我国特别是环洞庭湖区大水面健康养殖和加工的需要,能在水产养殖生产、教育、科研和管理等部门从事科学研究、教学、水产养殖技术开发与推广、管理等工作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二、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水产科学、生物科学和水域环境科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以及水产增养殖、渔业经济和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接受有关生物学和化学实验教学、水产增养殖实践性环节、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水产经济动物和植物增养殖技术、营养与饲料、病害防治、水产生物育种及渔业水域环境调控等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 掌握现代生物科学(包括形态与结构、分类、生态、生理生化、遗传育种等)和环境科学(包括水环境化学、水处理技术等)的基本理论;2. 掌握水产经济动物和植物的增养殖技术、营养与饲料、病害防治、育种及渔业水域环境管理、调控和生态修复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3. 掌握主要养殖鱼类、甲壳类、贝类、藻类和其他经济水产动物的人工育苗、育种和成体的集约化养殖等生产环节的技术关键;4. 掌握内陆水域(池塘、湖库、江河和稻田等)、浅海、滩涂的渔业资源和环境调查与规划的基本方法,了解现代化养殖工程、海洋渔业和水产品加工利用的基本知识;5. 具备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基本知识,了解水产增养殖学、生命科学的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6. 熟悉有关水产资源保护、环境保护、水产养殖、捕捞和渔政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熟悉水产品贸易的有关法规;7. 具备扎实的数学、化学、计算机等基本理论知识,能熟练地应用计算机;8. 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的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9. 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10.具备一定的辩证唯物主义逻辑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以及学科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水产养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可 持续 发 展 。根 据 地方 经 济 发展 需 要 对 原有 课 程 内容 进 行 缩减 、 调 整 和 整 合 , 入 新 知 识 、 技 术 , 教 学 内容 更 精 炼 、 新 颖 、 引 新 使 更 更 具 有综 合 性 和开 放 性 , 更 符 合 重新 定 位 的专 业 的需 要 。 也
力 , 加深 了对 专业 知 识 的理解 , 而促 进 学 生技 能 素质 的提 高 。 又 从
教 学 体 系 及 内 容 的 整 合 化
结 合 水 产 养 殖 专 业 的 需 要 , 持 基 础 理 论 “ 需 、 用 ” 突 出 坚 必 够 .
专 业 理 论 的 针 对 性 、 用 性 , 注 意 高 职 人 才 培 养 。 考 虑 学 生 的 应 既 又
水 产 养 殖 业 生 产 、 理 一 线 需 要 的 高 技 能 人 才 。同 时 , 合 教 学 规 管 结 律 和学 生 学 习 的渐 进性 , 们 确 定 了 贝类 养 殖 、 类 养 殖 、 壳类 我 鱼 甲
养 殖 、 料 培养 及 藻 类 养 殖 五个 专 业 教 学 模 块 ( 表 1 。 五个 模 饵 见 )
块 能 够 主 动 适 应 水 产 养 殖 号业 的 季 节 性 生 产 要 求 。 破 了 学 期 限 打 制 , 脱 了学 科 教育 的束缚 , 相 对 独立 , 有 机联 系 。 摆 既 又
表 1 水 产 养 殖 专 业教 学模 块 一 览表
专 业 模块 教 学 内 容 培养 的技 能
践 能力 不 足 的弊 端 。而 且 经过 周 密 策 划 和科 学 组合 . 生生 产 实 学 践 技 能 多 样 化 . 破 了 时 间 和 实 践 场 所 等 因 素 的 限 制 . 够 对 五 打 能
渔业创新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的经验与思考

渔业创新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的经验与思考渔业作为我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可持续发展依赖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团队的建设。
本文将结合我国渔业发展的现状,分析渔业创新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的经验与思考。
渔业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渔业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推动我国渔业科技进步、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渔业创新人才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需要具备创新思维、团队协作和国际视野。
渔业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我国渔业创新人才的培养目前主要依赖于高等教育和科研机构。
各类渔业专业的院校和科研机构为渔业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重要的平台。
然而,目前我国渔业创新人才的培养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培养模式单一、实践能力不足、国际交流不足等。
渔业创新人才培养的经验完善培养体系完善渔业创新人才的培养体系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培养体系应包括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国际交流等多个方面。
强化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培养渔业创新人才的重要环节。
通过实习、实训、科研项目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加强国际交流加强国际交流有助于拓宽渔业创新人才的视野,提高其国际竞争力。
通过国际合作项目、国际会议、留学生交流等方式,增加渔业创新人才的国际交流机会。
渔业创新团队建设的重要性渔业创新团队是推动渔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创新团队需要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和执行力。
渔业创新团队建设的现状我国渔业创新团队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团队结构不合理、创新能力不足、运行机制不完善等。
渔业创新团队建设的经验优化团队结构优化团队结构是提高创新团队能力的关键。
团队应具备合理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和技能结构。
强化团队协作强化团队协作是提高创新团队执行力的核心。
通过团队文化建设、沟通机制建设等方式,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完善运行机制完善运行机制是保障创新团队高效运行的重要手段。
运行机制应包括激励机制、考核机制、成果转化机制等。
渔业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团队建设是推动我国渔业科技进步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工学结合培养水产人才模式 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与渔愉鱼合作培养水产人才

7 海洋 与渔 业 21 5 6I 02 81
中 ,真正接 受过水 产专业 教育 的大 、中 通过学 生 、 企业双 向选择确 定实 习单位 , 的专业 人员 素质较 低 。据报道 ,福建省 真实 环境 中完成相关 的生产 技能训 练 ,
专人 才很少 ,特别 是从 事生产一 线工作 使毕业 顶 岗实习与就 业相对 接 。学生 在 和职 业发展 信心 沿海 有水产 养殖育 苗场 1 多家 ,随机 在工 作 中增 强对专业 知识 和技能 的感 性 三年级水 产养殖技 术专业 学生 的问卷 调 万 抽 样 调查 其 中 1 0家育 苗 场员 工 ,具 有 认识 ,每一 阶段 的生产实训 作为 必修实 查 中可 了解到 ,学生普遍 认为 工学结 合
实际工作 有机结 合 ,来 培养适 应不 同用 敬业 、吃苦 耐劳 的职业精 神 ,加上 对企
上述做法就是我们 的 “ 结合 、 三
人单位需 要 的应 用型 人才 的教育模式 ” 业 文化理 念认 同感 不强 ,转业跳槽 现象 三循环 、两指导 ”工学结合 人才 培养模 。 采用 工学结合 人才培 养模式 ,可增 强人 频 繁 出现 ,造成 行业对 高素质应 用型人 式 。 “ 三结合 ” ,即强 调育人 与社会 、 才培 养的针对 性 和时效性 ,将直接 影 响 才需求 缺 口极 大 。而传 统 的育 人模式 ,
无论是 在质还 是在量 上均无法 满足现代 强调 基于生产 ( 工作 )过程 的课程 配置
成 都 农 业 科 技 职 业 学 院 与 广东 省 水产 养殖对 高素质人 才 的需求 。 佛 山市渔愉 鱼水 产服务 有限公 司合作 , 培养改 革实践 ,取得 了较好 的成效 。 2 工学结合 人才 培养模 式改革实 践 。 1 工 学 结 合 培 育 水 产 养殖 技 术专 业 学 .
协同视域下高职水产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协同视域下高职水产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王玲玲,刘振华,马贵范,李兆河威海海洋职业学院,山东荣成 264300摘要[目的]基于现代水产业“绿色化、智能化、现代化”发展,适应职业教育发展,改革高职水产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方法]分析高职水产类专业人才培养需求、现阶段存在问题,基于“协同理论”,以威海海洋职业学院水产养殖技术专业为例,通过构建政、行、校、企、所协同育人与技术服务平台、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出政、行、校、企、所协同培养的实践路径。
[结果]通过创新实践,学生技能大赛获得奖项,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专业技术服务区域经济能力、专业影响力等显著提升。
[结论]深化产教融合,政、行、校、企、所协同培育高职水产类专业人才,为服务“蓝色粮仓”和“乡村振兴”战略集聚了人才,夯实了技术力量,对相关专业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性和示范性。
关键词协同视域;高职水产类;人才培养模式;渔村振兴;协同育人Study and practice on the model for training talents of aquaculture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with the synergy theoryWANG Lingling, LIU Zhenhua, MA Guifan, LI ZhaoheWeihai Vocational College of Ocean, Rongcheng 264300, ChinaAbstract[Objectives] In order to reform the model for training talents of aquaculture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alent cultivation based on the "green, intelligent, and modern" development of modern aquaculture industry and the adapta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Methods] The demands for training talents of aquaculture in higher vocational and the problems were analyzed. A platform and mechanism for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and technical ser‐vices among government agencies, industry stakeholders,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and research organiza‐tions was constructed based on the synergy theory and taking the aquaculture major of Weihai Voca‐tional College of Ocean as an example. The model for training talents were innovated. A practical收稿日期:2023-06-14基金项目:2021 年度山东省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协同视域下‘绿色蓝芯、智慧匠能’水产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2021JXY165 );2022年度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双高计划’建设背景下专业群‘金课’建设研究与实践”(2020C0350);山东省高水平专业群项目(2021)作者简介:王玲玲,女,1980年生,硕士,教授。
新时期水产养殖复合型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探析

生第 1 批 本 科学 生 , 经 过 多年 的发 展 , 目前水 产 养殖 是 广 东 省重 点学 科 , 1 9 8 8年获 准设 立水 产 养殖 学硕 士学 位 授权 点 , 2 0 0 9年获 准 水产 学科 博 士学 位 点建 设 , 2 0 1 3年 经 国务 院 学 位 委 员会 第 三 十次 会 议 审议 批 准 , 正 式 获批 为 博 士 学 位 授 权一级学科。 从 而 实 现 了博 士 学 位 授 予单 位 和 一 级 学 科博 士点 “ 零” 的 突破 , 并且 形 成 了 “ 学士 、 硕士 、 博士 ” 完 整 的 学
新时期水产养殖复合型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探析摘要根据现有水产养殖学专业的培养模式具体结合广东海洋大学建博后新时期水产学科的发展趋势与规划分析了如何以科研为依托进行水产养殖专业本科与研究生教育创新学术创新及实践与就业协同创新的培养模式探索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合理的水产养殖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体系
现 代农 业科 技
研 究及 示 范推 广 ” 等 相 关成 果在 南方 各 省 的推 广面 积 达 2 . 2
系发 达 、 渔 业 资源 十分 丰 富 , 其 养殖 水 面 居 全 国前 列 , 水 产 品产 量 占全 国水产 品 总产量 的 1 3 . 6 %以 上 , 是我 国第 二大 水 产 品 生产 省 , 是广 东农 业 经济 的 重要 组成 部 分 。 广东 海 洋 大 学水 产 养 殖 专 业 的办 学 历 史 可 追 溯 到 创办 于 1 9 3 5年 的 广
转 变 行 动 实施 方 案 》 提 出 三大 方 向 , 即 推行 水 产 健 康 养殖 ,
根据《 广东 省 国民经 济 和 社 会发 展 第 十 二个 五 年 规 划
浅谈水产养殖专业“工学研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设 置“ 教学 一科研 互动 岗” , 要求教 师在 申 制 约着 水 产企 业 的转 型升 级 : 二 是大部 分往届 毕 业生 发展 革校企 合作 制度 , 报课题 时带 学生进入 团队 , 为学生参 与科 研提供 制度保 障。 后劲不足 , 不 能适应 更 高 层 次 岗位 技 术 要 求 ; 三 是 农业 高
浅谈水产 养殖专业“ 工学研 融合 ’ ’ 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
陈 小江 ( 江苏农 牧科 技职业学院)
摘要 : 发 展 现 代 渔 业 的 关键 是 人 才。 高职 院校 在 强调 学 生操 作 技 业 合作 , 实现 了专业 教学与产 业发展 的有机结 合。 能培养 的同时 , 应 突 出特 色 , 体 现 高职 教 育 的不 可替 代 性 , 加 强 学 生 在 职 业 生 涯 中核 心竞 争 力 。 江 苏 农 牧科 技职 业 学 院水 产 科 技 系 对 高
水产养殖专业人才培养策略论文

水产养殖专业人才培养策略论文水产养殖专业人才培养策略论文1本科水产养殖专业概况师资方面,在校和院以校培养教师博士为主和引进博士为辅的政策支持下,本院教师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已占40%左右。
教师以本科教育为主,科研和生产为辅。
很多教师不仅具有丰富的生产经验,也大都具有独立进行科研试验的能力。
水产养殖专业共有教师9人,具有博士学位的4人,专职教师均具有硕士学位,教育背景大都在中国海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和大连海洋大学接受过博士或硕士教育。
2水产养殖学科的发展困境就全国农业院校招生困难和考生报考涉农专业观念来说,所属内蒙古民族大学的动物科学技术学院的水产生产型本科生招生更是困难。
校和院领导针对涉农专业招生困难的关键问题,也采取了多种招生措施,均未缓解涉农专业招生量和在读涉农专业学生减少的颓势。
尽管地处畜牧业发达的内蒙古通辽,动物医学和动物科学本科专业也面临着与水产养殖专业相同的招生困难的境地。
目前,全院3个专业本科生在校人数约350人。
也就是说,每个年级每个专业平均人数也只有约30人。
长期以来,水产类高校都面临招生难、生源层次低的困境。
据调查,国内水产养殖专业第一志愿率尚不足30%。
由于本校水产养殖专业属于涉农专业和非优势专业,生源质量更差,每年第一志愿录取的考生比例几乎为零,大部分都是调剂补录的。
再者,补录的学生入校后,由于本专业属于学校的非优势专业,若符合校内转专业的招生政策,大部分补录的入校生转入其他理科专业,使得最后水产养殖专业人数急剧下降,年班级人数低于20人。
本校水产养殖专业尽管招生难,但就业形势一直良好,近年来的就业率均达到90%以上。
从本校毕业的水产养殖专业本科生,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一定的实际生产能力、吃苦耐劳的能力,多年来在水产企业具有良好的口碑。
3探索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摆脱招生困难的困境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如美国、加拿大的“合作教育”模式,德国农业高等教育的“双元制”模式,英国、韩国农业高等教育的“三明治”模式等,结合农业高校校企合作的经验,初步探索我国高校与企业在教学和实习等层面深度合作,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了适应企业和农业发展需要的高级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真正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双赢,对于提高农业院校招生数量和质量、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增强高校服务社会的功能,提升企业科研能力和技术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时代,创新创业(“双创”)教育是我国高校工作的重点之一[1]。
开展“双创”教育是我国地方本科高校发展转型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一次挑战,也是一次重要的机遇。
2015年国家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等文件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主战场”,亟需开展与“双创”教育相适宜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双创”教育的体系构建[2]。
教发[2015]7号文件指出地方本科院校要向培养技术型、应用型人才转变发展,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市场竞争力[3]。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教学体制改革的深入,传统教学体系难以满足当前社会对普通地方本科院校毕业生人才质量的需求,因此主动适应市场需要,修订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对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和提高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4]。
本文以培养“双创”型人才为宗旨,以地方本科院校内江师范学院水产养殖学专业(生源为高职生)为例,通过对水产养殖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实践能力训练形式、第二素质课堂、师资队伍建设和体系保障等方面进行研究,探索有效的人才培养新路径,构建适合市场需求的水产养殖类“双创”型人才培养体系(图1),努力形成具有地方普通本科院校特色的水产养殖学专业“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
近年来,水产养殖学教研室在探索“双创”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做了一些改革,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内涵
创新创业的核心是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双创思维和双创能力,开展水产养殖学专业的“双创”型人才培养并不是要求每一位学生都要搞创造发明和自主创业,也不是把成功创业作为衡量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大小的唯一标准。
换言之,“双创”精神是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意志品质;“双创”能力是客观判断、独立思考和逆境生存能力等方面的一种综合素质能力[2]。
二、“双创”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一)探索适合“双创”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
多样性教学方法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还可以提升“双创”型人才培养质量。
在加强“双创”型人才培养过程中,要能够进一步加强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王万山等合著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及教学方法改革研究》是研究双创型人才培养及其教学方法的一部力作,强调了“对分式、讨论式、实践性、探究性”等教学方式对“双创”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5]。
近年来,内江师范学院水产养殖学教学团队在省级和校级教学改革等项目的资助下对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与探索,团队成员发表与“双创”有关的教学方法改革论文累计20余篇。
例如陶敏等[6-7]《养殖水化学》和《水生生物学课外实习》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中强调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李斌等[8]《鱼类学》课程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