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耶路撒冷到北京(一位以色列犹太人的在华20年经历和他的中国情结)

合集下载

第八讲 犹太人在中国

第八讲 犹太人在中国

中何 国凤 驻山 奥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地士 利, 总二 领战 事时 期 任
二战期间上海的犹太难民收容所
居上 住海 区虹 纪口 念区 碑犹 太 难 民
二战结束后犹太人离开上海
四、犹太人在其他城市
庆一 祝九 以四 色八 列年 国天 成津 立犹 太 人
哈尔滨的中央大街
哈尔滨炮队街 犹太会堂
1956年哈尔滨犹太人新年晚会
拜访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从他的谈
话中,利玛窦判断出,开封居住着一
支犹太人的后裔。
明弘治二年(1489年)立的 《重建清真寺碑》:
“出自天竺,奉命而来。进贡 西洋布于宋,帝曰:“归我中夏, 遵守祖风,留遗汴梁。”
开封犹太人的会堂 开 封 犹 太 会 堂
以色列犹太人大离散纪念馆 展出的开封犹太教堂的模型
温 家 宝 会 见 爱 泼 斯 坦
金诗伯
山东大学教授金诗伯
二战时期侨居上海的犹太人重回中国
• 开封犹太会堂石钵。
开封
一 九 后零 裔六 在年 开两 封位 犹开 太封 教犹 堂太 碑人 旁
• 1906 年
• 1901年, 开封犹 太后裔、 商人李 庆胜及 其子在 上海。
开用 封汉 犹文 太和 人希 家伯 谱来 文 写 的
• 开封犹太 人后裔七 姓家族之 一金氏祖 坟石碑, 碑文述及 其先祖辗 转来到开 封定居的 经历
犹太游客参观开封 犹太人居住地遗址(教经胡同)
三、犹太人在上海
直从 至 18 去 80 世年 。起 执 掌 新 沙爵 逊士 洋 行 18 的 44 经 营 19 权 16
雅 各 布 沙 逊
( -
·
) ,
• 1.塞法迪犹太 人 • 犹太人最早于 1840年左右到 达香港和上海。 戴维·沙逊父 子公司首先在 香港和上海设 立分公司。这 是该公司的广 告

“中国辛德勒”何凤山救下五千犹太人,以色列至今感恩我国

“中国辛德勒”何凤山救下五千犹太人,以色列至今感恩我国

“中国辛德勒”何凤山救下五千犹太人,以色列至今感恩我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的一次浩劫,在此期间,希特勒为首的德国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反犹狂潮”,德国在这场种族清洗活动中屠杀了700万犹太人,德国境内的犹太人被屠戮殆尽。

1938年11月9日的“水晶之夜”,德国纳粹党袭击了德国和奥地利境内的,犹太人的店铺被烧毁,犹太人被押送到了集中营。

但这仅仅是噩梦的开始,随后德国纳粹开始公开杀害犹太人,犹太人被押往集中营,等待他们的将是死亡。

德国政府规定,持有他国护照的犹太人,可以获释,但必须离开德国境内,因此外国护照就成了犹太人的救命稻草。

许多犹太人纷纷前往外国领事馆,请求得到签证,逃出希特勒的魔爪。

然而,欧洲各国对犹太人采取了沉默态度,不给犹太人提供帮助。

甚至,有超过32个国家明确表示拒绝提供给犹太人帮助。

欧洲各国为何会采取如此态度,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国家不想轻易招惹德国。

英美都对犹太人避之不及,都以本国入境名额已满为理由,拒绝犹太人的请求。

但是还是有犹太人拿着有效的签证,成功离开了死亡集中营,坐上轮船前往他国,绝大部分出镜的犹太人都前往了同一个目的地——中国上海。

1938年至1940年,何凤山任中国驻德国总领事。

经他署名的签证,使得几千犹太人幸免于大屠杀。

当时犹太人拼命地寻找能够逃离被纳粹占领的奥地利的签证,而何凤山正是违抗上级旨令签发了一批又一批签证,即使德国政府收回了领事馆,何凤山自己租了一间房继续为犹太人办理签证。

何凤山究竟签发了多少份“生命签证”——倒底拯救了多少条生命——具体数字可能永远无法得知。

但是,根据一份编号接近4000的签证,可以推算出何凤山至少签发了几千多份签证。

现在人们普遍认为,何凤山至少救了至少5000犹太人。

何凤山被称为“中国辛德勒”,他在回忆录《我的外交四十年》中这样写道:“我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全力帮助犹太人。

”1997年,何凤山带着他的秘密安详辞世,享年96岁。

有关他帮助犹太人的事迹仅在他的讣告中一笔带过。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在华犹太人状况简述_徐新 (1)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在华犹太人状况简述_徐新 (1)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在华犹太人状况简述徐 新 近现代犹太民族在华散居史始于中国的门户被西方列强用武力打开的19世纪后半叶。

在不到100年时间,有大约4万名来自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先后来到中国,其中有的是为了经商,有的则是来避难。

上海、香港、天津、哈尔滨相继成为来华犹太人寄居生活的主要城市。

祖籍巴格达和孟买的犹太人于19世纪50年代率先来到上海经商,到20世纪初这批犹太人已在上海建立起了一个颇具规模、富有富足的犹太社区。

原籍俄国和其他东欧国家的犹太人由于那里出现的迫害和革命,于20世纪初来到哈尔演、天津等地谋生。

其人数增长迅速,到1920年仅在哈尔滨一地生活的犹太人便在12000人以上,使哈尔滨一举成为当时中国,乃至远东地区最大的犹太人寄居地。

二次大战期间,由于纳粹对犹太人的迫害,约有2万犹太人来到上海避难,造成了历史上犹太人来华的最大一次浪潮。

尽管在二战结束和现代以色列国成立后绝大部分在华的犹太人已先后离去,但是到50年代中期仍有近千名犹太人滞留在我国境内。

这些犹太人的基本状况如何是目前研究犹太人在华散居史学者关心的一个课题。

笔者在近年对犹太文化的研究过程中,特别是1998年访美时在胡佛研究中心档案馆见到一批涉及当时(1955—1959年)生活在上海、天津、哈尔滨犹太人的资料。

这些资料丰富了我们对犹太人在中国基本状况的了解,现根据这批资料及其他相关材料对50年代后期我国境内犹太人的情况作一勾勒。

基本状况 50年代对于在华犹太人而言无疑是一个特殊时期。

从总体上看,这一时期如其说是犹太人在华生活的继续,不如说是犹太人在华生活的止息更为贴切,因为对于多数在华的犹太人来说,等待获得或希望拿到去其他国家,特别是有亲友生活国家的签证已成为他们的最主要目标。

因此,在50年代最初的几年中,每年均有千余名犹太人在获得签证后离去。

到了50年代中期,在华的犹太人总数已不足1000人。

资料表明,1955年至1959年期间,离开人数的比例每年都在25%以上。

中国和犹太的交集历史年表

中国和犹太的交集历史年表

前551年,(中国)孔子生于鲁
前538年~前520年,(犹太)波斯征服巴比伦,大批犹太人从巴比仑重返巴勒斯坦,并开始重建圣殿
前521年,(犹太)波斯帝国大流士一世开始执政
前516年,(犹太)圣殿落成(开始第二圣殿时期)
前494年,(中国)敬王二十六年,春,吴师与越师战于夫椒,越败。勾践以甲楯五千保于会稽
前11世纪~前10世纪,(中国)西周时期
前1013年~前973年,(犹太)大卫
前11世纪,(中国)周武王时期,周武王置三监,分封诸侯
前973年~前933年,(犹太)所罗门,开始第一圣殿时期
前933年后,(犹太)分裂成犹大王国(南)和以色列王国(北)
前828年,(中国)共和十四年,厉王死于彘。召公、周公立太子静为王,是为周宣王
中国和犹太的交集历史年表
前18世纪~前17世纪,(犹太)族长亚伯拉罕的时代
前17世纪,(中国)商汤,太甲等时代
前13世纪(另有说法:前1445年左右),(犹太)摩西带犹太人出埃及 前13世纪,(中国)商朝
前1033年~前1013年,(犹太)扫罗
前11世纪~前10世纪,(犹太)大卫王和所罗门
前9世纪后,(犹太)先知时代开始
前8世纪,(犹太)耶波罗安二世
前8世纪,(中国)东周春秋时期
前765年左右,(犹太)阿摩司
前8世纪末,(犹太)何西阿
前722年,(中国)平王四十九年,今传鲁国编年史《春秋》记事开始 前720年左右,(犹太)亚述人征服以色列王国
前7世纪,(犹太)先知耶利米
前479年,(中国)孔子去世
前445年,(犹太)尼希米,以斯拉(他世纪,(中国)战国时期
前372年,(中国)孟子出生

从耶路撒冷到北京(一位以色列犹太人的在华20年经历和他的中国情结)

从耶路撒冷到北京(一位以色列犹太人的在华20年经历和他的中国情结)

从耶路撒冷‎到北京一位以色列‎犹太人的在‎华20年经‎历和他的中‎国情结_书库_网‎易读书序一中国和以色‎列:光荣的过去‎和充满机会‎的未来 1中国和以色‎列:光荣的过去‎和充满机会‎的未来以色列政府‎前任总理埃‎胡德.阿尔默特我‎父母亲早年‎在中国生活‎。

当时正值俄‎国革命,大批犹太人‎难民逃离俄‎国,四出寻找一‎个能让他们‎保全身家性‎命安全的安‎身之地,躲避在此之‎前降临到他‎们以及别的‎许多人头上‎的迫害犹太‎人的反犹主‎义灾难。

父母亲就是‎这批犹太难‎民当中的一‎部分。

他们来到了‎接纳犹太人‎难民的一个‎城市哈尔滨‎。

这座城市位‎在中国东北‎,接近俄罗斯‎,上世纪初期‎还是不大的‎一个小镇。

哈尔滨欢迎‎犹太人,张开双手将‎他们拥抱在‎怀里,用关怀和友‎谊温暖他们‎的心。

我和我的弟‎兄都没有亲‎历那个时期‎的中国,只是从长辈‎那里听说他‎们的回忆。

长辈们是多‎么<a name=baidu‎s nap2‎></a><B style‎='color‎:black‎;backg‎r ound‎-color‎:#99ff9‎9'>留恋</B>中国,<B style‎='color ‎:b lack‎;backg‎r ound‎-color‎:#99ff9‎9'>留恋</B>他们曾经在‎那里生活过‎的那段时光‎!我父亲在他‎的回忆录中‎用大量笔墨‎记述他的这‎段经历。

对许多以色‎列人来说,中国是另外‎一个世界,远在天边。

生活在以色‎列的人,主要来自俄‎罗斯、波兰和其他‎东欧国家以‎及北非的穆‎斯林国家。

我们家庭则‎不同,始终将中国‎挂在心上,尽管我们不‎在那里出生‎,也<a name=baidu‎s nap0‎></a>不曾</B>亲眼目睹,还是对她朝‎思暮想。

古代以色列失踪的“十支派”才是中国人的祖先

古代以色列失踪的“十支派”才是中国人的祖先

古代以色列失踪的“十支派”才是中国人的祖先“消失的十支派”在中国?近些年来,网上流传着一种说法,认为古代以色列王国被亚述帝国灭掉后,“消失的十支派”经波斯进入中原,并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文明外来说在近现代中国层出不穷,而血统外来说也出现了诸如“中国人是苏美尔人后裔”的新奇说法。

那么,“以色列支派在中国”,这种说法是真的吗?讨论这个问题,我们应该了解一下以色列支派的来龙去脉。

根据《圣经》传说,古代以色列由十二个不同的支派组成:流便、西缅、利未、犹大、但、拿弗他利、迦得、亚设、以萨迦、西布伦、约瑟(分为以法莲、玛拿西)、便雅悯。

《创世记》记载十二支派来源于以色列第三代先祖雅各(别名“以色列”)的十二个儿子,其中曾经在埃及身居高位的约瑟的两个儿子都得以发展成独立支派,因而支派总数实际是十三个。

而根据《约书亚记》18:7,摩西的继任者约书亚带领以色列人征服迦南并分配土地之时,负责宗教事务的利未人并未获得祖产而散居全境,因而最终在地理上以色列仍然由其余十二个支派组成。

根据《圣经》绘制的以色列十二支派领地示意图很难说十二支派之间最初是否有血缘关系。

事实上,十二支派或许仅仅是基于共同或相似的语言(希伯来语)及宗教信仰(崇拜耶和华)的部落集团,其内部联系并不紧密。

公元前十一世纪,传说中大卫王从扫罗王手中夺权,建立以色列王国,领土曾包括如今以色列全境和约旦河东岸。

历二世而衰,著名的所罗门王死后,北边十个支派在耶罗波安的带领下脱离了建都于耶路撒冷的“中央政府”,建立北国并仍称以色列。

而南国仅剩下大卫家族从属的犹大部落和扫罗王的便雅悯部落,史称犹大王国,当今犹太人便认为自己是犹大王国后裔。

公元前九世纪,北国国王暗利(Omri)迁新都撒玛利亚(Samaria),从此北国又称撒玛利亚王国。

公元前722/721年,亚述帝国国王萨尔贡二世完成了对撒玛利亚的歼灭,并将其居民流放。

由此诞生了著名的“消失的十支派”传说。

千百年来,从埃塞俄比亚犹太人和印度犹太人,再到更显牵强的印欧语系的斯基泰人(中国古籍上的“塞种人”)乃至印第安人、日本人,十支派的后裔在人们想象力的指引下可谓遍布全球,而华夏大地也未能“幸免”。

传奇犹太商人打开对华军售大门

传奇犹太商人打开对华军售大门

传奇犹太商人打开对华军售大门“如果要谈以色列对华军售的历史,你不能不提到索尔.艾森伯格(Saul Eisenberg)和他的公司,他早在以色列和中国建交12年前(1979年)就开始了对华的军火生意。

”以色列驻大使海逸达说。

虽然艾森伯格已于1997年3月27日在北京访问时离开人世,但艾森伯格公司目前在中国的事业已经发展到农业、石油、电力、制造、投资等诸多领域,拥有25个合资和1个独资企业,艾森伯格北京公司成为在华投资额最大、历史最悠久的以色列公司。

艾森伯格的家族企业“以色列联合发展公司”(UDI)的北京公司就位于离保利大厦不远的富华大厦15层。

1月9日,《21世纪环球报道》采访了艾森伯格北京公司子公司的一位副总经理,她不愿意多讲述公司的历史,甚至目前公司的主营业务都不能向记者透露。

艾森伯格农业设备北京公司是该公司在北京人手最多、也是最热闹的部门,但这并不是公司最赚钱的业务。

甚至连在华的“以色列联合发展公司”本身也只是一个在香港注册的公司。

作为传奇人物艾森伯格的传奇事业,艾森伯格公司的核心业务根本无法隐满。

当天下午,以色列国防部女发言人阿什肯扎伊向《21世纪环球报道》明确证实,艾森伯格先生的“以色列联合发展公司”就是以色列对华军售的最主要中介公司。

二战结下中国情缘虽然“以色列联合发展公司”和其创始人一样,刻意对媒体保持了低调,但艾森伯格的影响早就使其成为国际媒体关注的焦点。

1993年10月以色列前任总理拉宾访问中国,在北京饭店举行正式宴会的时候,特地向已经72岁的艾森伯格老人祝酒,称“艾森伯格先生为以色列打开了通向中国的大门。

”《时代周刊》报道说,“虽然艾森伯格很少在公开场合露面,但参加宴会的高级官员知道拉宾的意思是什么。

现代武器是耶路撒冷和北京关系的核心,艾森伯格十多年来一直在向中国人出售以色列的军事技术。

”根据《时代周刊》报道,9岁的艾森伯格随着家人逃到了上海,当时上海是二战中难得的犹太人港湾。

以色列人为何感谢中国

以色列人为何感谢中国

以色列人为何感谢中国作者:程方丁雪真来源:《海外星云》2016年第02期2015年的尾声,以色列政府拍了一部短片《谢谢,上海》,感谢上海在二战期间接待了来自欧洲两万名被纳粹德国压迫的犹太难民。

这部片子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分多钟,但背后却是一段东西方历史的感人故事。

2015年,全球纪念反法西斯战争70周年,以色列政府特别拍了视频《谢谢,上海》,谢谢上海人民在二战期间,接待了来自欧洲起码两万名被纳粹德国压迫的犹太难民。

从20世纪30年代到二战胜利,犹太人在上海找到了一个感情和生命的避风港。

70多年后,以色列政府表达感恩,向上海市民致敬。

这部片子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分多钟,但背后却是一段东西方历史的感人故事。

1939年,在纳粹于德国发动“碎玻璃之夜”,全面镇压犹太人之后,全球都没有国家发出签证给德国与奥地利惶恐的犹太人,但在维也纳的中国领事何凤山却发出了数以万计的中国签证给这些落难的犹太人,让他们可以投奔上海,避免了以后被送往毒气室的命运。

因而这些签证,被犹太人称为“生命签证”。

描述二战期间上海庇护超过2.5万名犹太人事迹的纪录片《犹太人在上海》,也于2015年12月16日在美国纽约曼哈顿举行首映仪式。

上海广播电视台历时八个月,辗转德国、奥地利、美国和以色列等国,采访了近40位犹太难民,完成了这部感人的影片。

赛珍珠写开封犹太人犹太民族在神州大地出现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朝;而河南省开封更曾经出现一个犹太人社区,早在1163年,就有犹太会堂的出现。

更有史学家推测,进入中国的犹太人,就是犹太历史中“消失的十支派”的后裔。

明朝时西方传教士利玛窦来华,就曾记载与来自开封的犹太裔知识分子安田见面的故事。

在中国长大的美国作家、193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赛珍珠,在1948年写了一本专门描述开封犹太人后裔在中国被同化的故事《牡丹》,为开封犹太人的传奇,做出了文学的脚注。

事实上,千年历史的开封犹太人,最后被儒家文化所同化,他们都失去了自己的文字与语言,而只有一些礼仪与生活上的遗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耶路撒冷到北京一位以色列犹太人的在华20年经历和他的中国情结_书库_网易读书序一中国和以色列:光荣的过去和充满机会的未来 1中国和以色列:光荣的过去和充满机会的未来以色列政府前任总理埃胡德.阿尔默特我父母亲早年在中国生活。

当时正值俄国革命,大批犹太人难民逃离俄国,四出寻找一个能让他们保全身家性命安全的安身之地,躲避在此之前降临到他们以及别的许多人头上的迫害犹太人的反犹主义灾难。

父母亲就是这批犹太难民当中的一部分。

他们来到了接纳犹太人难民的一个城市哈尔滨。

这座城市位在中国东北,接近俄罗斯,上世纪初期还是不大的一个小镇。

哈尔滨欢迎犹太人,张开双手将他们拥抱在怀里,用关怀和友谊温暖他们的心。

我和我的弟兄都没有亲历那个时期的中国,只是从长辈那里听说他们的回忆。

长辈们是多么<a name=baidusnap2></a><B style='color:black;background-color:#99ff99'>留恋</B>中国,<B style='color:black;background-color:#99ff99'>留恋</B>他们曾经在那里生活过的那段时光!我父亲在他的回忆录中用大量笔墨记述他的这段经历。

对许多以色列人来说,中国是另外一个世界,远在天边。

生活在以色列的人,主要来自俄罗斯、波兰和其他东欧国家以及北非的穆斯林国家。

我们家庭则不同,始终将中国挂在心上,尽管我们不在那里出生,也<a name=baidusnap0></a>不曾</B>亲眼目睹,还是对她朝思暮想。

我们家里摆满了中国的工艺品,有绘画、绣球、中国式的绣花被面和枕头。

画作上描绘的是哈尔滨,也有上海和天津,这都是父辈们在中国生活时到过的城市。

记得我们还年幼无知和刚刚步入少年时期的时候,长辈常给我们讲述家族的故事,我们最感亲切的就是有关中国的回忆。

现在我们终于亲自来到了中国。

我的三位兄弟比我来得早,上世纪90年代初期便各自以不同身份到过中国。

这时的中国和我父母亲离开时候的情况相比,完全改变了模样。

我兄弟看到的这个国家,正在迈开大步去实现其超级大国的梦想,这个国家的人民深知,一旦他们学会充分发挥其庞大劳动力的优势,建立起一个现代化的教育体系,与境外的科技成就相接轨,更重要的是展开双翼将其国际关系布及全球,向一度封闭的地方打开贸易机会的大门,他们必将赢得一个光辉的未来。

我的长兄亚伯拉罕在以色列驻中国大使馆任职科学和农业公使4年之久,为加强两国在有关领域里的联系作出了巨大贡献。

我是兄弟当中最晚来到中国的。

我终于来访了,这时中国已经是一个充满活力、生机勃勃的现代国家,她正以惊人的速度向前奋进,为弥补几百年闭关自守所造成的经济领域发展滞后抢回时间。

我来到中国的时候,中国和以色列两国已经建立起公开的正式关系。

我见到的这个国家和这个国家的居民,使我深受感动。

我第一次访问时曾带领一个以色列商界代表团,所有成员也像我一样,深知我们两国之间的合作是一种强大的动力,能推进两国的发展,给双方带来利益。

我看到现代化的喧闹的城市,他们都在渴望加速发展,对其他国家能促进发展和繁荣的每件事物,都抱着求知的欲望。

很显然,我要利用这个机会去拜访我家人生活过的地方,亲眼看一看他们如此心爱的这方土地。

我一直梦想陪同我双亲一起访问哈尔滨这个他们毕生挂在嘴边的地方。

我出生以来,父母亲一直使用汉语和俄语对话,1998年我父亲于87岁高龄辞世时,临终前对我们留言时讲的就是汉语。

如此漫长的一段值得骄傲的历史,是无法通过仅仅一次访问完全展示的。

我和我的弟兄所能做到的,无非是通过哈尔滨地方政府设立的犹太人博物馆,稍微触摸到先辈们昔日的生活画面。

我们看到了反映犹太人20世纪上半期在中国创造的丰富多彩的生活景像。

当年的世界现在只留存在一部分人的记忆当中,而随着曾经在此生活过的一代犹太人的的逐渐离世,这份记忆也行将缓慢但无可避免地消失。

然而,这些记忆却被当地政府建立的优秀博物馆保存起来了,政府部门对一生中曾在哈尔滨、上海和其他城市生活过的犹太人遗产,给与了细致和精心的保护。

我在任职以色列政府副总理期间访问中国,绝不单纯是为家族寻根。

序一中国和以色列:光荣的过去和充满机会的未来 2我是来告诉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犹太人民和以色列国家把他们视为自己的老大哥和强大伙伴,是要强调,犹太人和中国人的创造性和智慧可以互相结合,共同为两个民族缔造出更加美好的未来。

我有幸在后来多次访问中国,其中一次是以以色列政府总理的身份,而且有机会和江泽民主席会见,当面告诉他说,在现任以色列政府首脑人物的眼里,中国不单纯是另外一个国家,她更像是他的第二故乡,他的家。

我饱经政治生活中的风风雨雨,深知国家之间关系的发展仰赖于各种因素,必须建立在共同的基础之上,要互惠互利。

同时我也知道,中国是个值得自豪的国家,她珍重犹太人民和以色列国的历史遗产。

相互尊重对方的遗产、历史和传统,是一种非常强劲的纽带,绝不可将其简单看成是商业和政治的副产品。

以色列和中国的商业关系已臻繁荣。

前些时候在举办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之前,我与中国政府官员签署协议,商定两国的双边贸易为50亿美元。

而今天,两国的双边贸易数字已达 100亿美元,预计5年之内还要有更大增长。

中国已成为以色列在亚洲的最大贸易伙伴,而且这仅仅是个开始。

可能性是没有边界的,在良好愿望、互相信赖和友好关系的面前,没有什么不可克服的障碍。

中国是个世界大国,资源丰富,人民奋发图强,同时也有着许多需求。

最重要的是,她要不停地为改善本国13亿多人口的生存状况而奋斗。

以色列国视中国为至关重要的伙伴,如同美国、俄罗斯以及欧洲国家,并致力协助她打造未来。

我们和中国有如此之多的共通之处,我们不可错失良机。

我相信,中国向我们伸出的友善之手,必将进一步推动双方为合作竭尽努力,给双方带来利益。

我毫不怀疑,每逢新到一次中国,我定会看到越来越大的进步、发展和革新,看到更高的生活水平。

中国正在当前的竞跑线上向前飞奔,我希望,以色列能为其助一臂之力。

至于我自己,我将尽一切可能帮助以色列在这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2011年9月耶路撒冷序二两种文化的熏陶两种文化的熏陶中国驻以色列前任大使陈永龙我的朋友亚布拉罕.奥尔默特教授从以色列远方和我联系,要我为他的新作写些东西,我毫不犹豫地立即答应了,因为我们是要好的朋友。

亚布拉罕的面容一次又一次地浮现在我眼前,我甚至用不着向他追问应当写些什么。

亚布拉罕还在中国出任以色列驻华科技和农业公使的时候,我俩就相互认识了,当时我正好初次上任中国驻以色列大使。

我是在2003年12月陪同以色列总统访问中国时第一次见到亚布拉罕的。

在访问中国农业大学附设的中国-以色列专家培训中心以及永乐店示范奶牛场时,我初次听说他在中国的工作情况。

这两个项目是中国和以色列合作进程当中的重要里程碑。

培训中心的任务是培训农业专家,示范奶牛场则通过使用以色列技术养殖中国种牛,共同提高中国奶牛的产奶量。

我要说的是,应用以色列技术合作的结果,产奶量增加了一倍。

在陪同以色列总统访华期间,我了解到亚布拉罕对中国和以色列之间的技术合作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后来的访问和会见过程中,我还听说他到过许多省份,接触当地许多机构和人士。

亚布拉罕不但与会见人员深入交谈,而且同许多人建立了友好关系,这给他的工作带来不小帮助。

2004年底亚布拉罕结束他在以色列大使馆的任期并回到以色列,我们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加强了。

他大力协助我们开展接待中国代表团访问以色列的工作,积极参加大使馆举办的各项活动。

他每次去中国访问之前,都会来找我谈他的一些想法,听取我的意见,从中国回来以后又必定向我通报访问结果。

他虽然事务缠身,但每当我们组织什么活动,他总是有请必到,从不推辞。

我记得很清楚,有一次我们在特拉维夫组织中国-以色列双方人员的聚会,有人到场向与会人员散发反华传单,会议主持方怎么也劝不走他们。

这时亚布拉罕主动站出来跟他们讲理,终于把这伙人劝离了会场。

他笑着对我说:“我们得照管好,不让任何事情影响到中国和以色列之间的友好关系。

”我问他:“你对他们说了些什么,终于把他们劝走了呢?”亚布拉罕告诉我,他对他们说:你们的所作所为已经损害到了你们自己的利益。

他说:“你们既然来了,而且表达了你们的观点,现在就请走吧。

如果仍然在这里多呆一分钟,干扰会议,必将损害你们自己的利益。

你们最好立即离开。

”他们听明白了,于是当即离开了。

我当时看在眼里,亚布拉罕有勇有谋,他的做法恰到好处。

亚布拉罕常来中国,因为他应聘为中国多家大学的客座教授。

访问中国的时候,他到各地与大家交流他的经验与知识。

亚布拉罕夫妇认了个中国干闺女。

现在干闺女出嫁了,有了孩子,他们在中国也增添了一个小孙子。

其实亚布拉罕和中国的接触,并非始于出使中国和认了个干闺女,早在多年以前,他的家族就曾经在中国生活。

2005年,我在特拉维夫举办招待会庆祝新中国成立 56周年,亚布拉罕的弟弟、当时以色列政府副总理和后来的总理埃胡德.奥尔默特在会上致辞,我觉得他的一番话也反映亚布拉罕的心声。

埃胡德说:“我们很幸运,我们在两种文化中华文化和犹太文化熏陶之下成长。

犹太文化教导我们如何选择人生道路,中华文化教导我们如何在人生道路上勇往直前。

”2011年8月北京序三传递中犹友谊的使者 1传递中犹友谊的使者黑龙江社会科学院院长曲伟欣闻原居哈尔滨犹太人后裔欧慕然(奥尔默特)先生的回忆录即将出版,邀我作一序言,我很高兴承担这一任务。

犹太民族是一个饱经磨难、人才辈出的伟大民族。

我初识欧慕然先生是在2004年9月,那是他首次出席哈尔滨犹太历史文化国际论坛。

他身材不高,头发花白,颇有学者风度。

此前不久他已经组织过以色列农业专家无偿地到哈尔滨进行绿色农业知识培训。

2006年6月,在省社科院承办的第二届哈尔滨犹太历史文化国际论坛上,欧慕然作为时任以色列总理埃胡德?奥尔默特的哥哥,与以色列驻华大使海逸达等一批国际知名人士专程到会,并宣读以色列总理给论坛的贺信,引起广泛关注。

2007年欧慕然出席哈尔滨与世界犹太人经贸合作国际论坛,他在会上所作的“以中农业合作的回顾与展望”发言,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