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斜视分类专家共识(2015年)
斜视分类及概述

意最 义简
单 判和 断常 斜用 视 的 方 向 和 度 数
–
斜视的定量检查
三棱镜遮盖法 同视机检查法
斜视的分类
按眼位偏斜的方向分:水平斜视,垂直斜视; 按眼位偏斜的时间分:恒定性,间歇性; 按偏斜的眼别分:单眼性,交替性; 按斜视度与调节的关系分:调节性,部分调节性,
非调节性; 按偏斜的原因分:原发性,继发性; 按运动状态分:共同性,非共同性。
中华眼科学会全国儿童弱视斜视防治学组制定 的分类法(1996):
一、隐斜视 二、共同性斜视 (一)共同性内斜视 1.先天性(婴儿性)内斜视 2.调节性内斜视 (1)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 (2)非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 3.部分调节性内斜视 4.非调节性内斜视 (1)集合过强型 (2)分开不足型 (3)基本型 5.继发性内斜视 (1)外斜视手术过矫 (2)知觉性内斜视
斜视
隐斜:双眼的眼位有偏斜倾向,但可以 通过融合机理得到控制
显斜:如融合机制失去控制,使双眼处 于间歇或恒定偏斜状态
斜视检查法
病史:发病年龄、性质,诱因、治疗史、
家族史、
望诊:偏歇的方向和程度,颜面是否对
称有无内眦赘皮 、代偿头位
视力及屈光检查:散瞳孔检影
斜视的定量检查
角膜映光法
角膜映光法测量斜视度数
斜视 3.微小斜视(单眼固视综合征)
三、非共同性斜视
(一)麻痹性斜视
1.先天性麻痹性斜视 2.后天性麻痹性斜视 (二)特殊类型斜视
1.分离性垂直偏斜(D.V.D) 2.Duane眼球后退综合征 3.固定性斜视 4.眼外肌纤维化 5.Brown上斜肌鞘综合征 6.A-V征 (1)外斜V (2)内斜V (3)外斜A (4)内斜A
恒定性外斜视 主要受融合机制的控制能力影响
斜视分类专家共识(2015年)

我国斜视分类专家共识(2015年)一、隐斜视二、内斜视(一)先天性(婴儿型)内斜视出生后6个月内发病,斜视度数大;多数患者双眼视力相近,呈交替注视,多为轻度远视眼,戴镜无法矫正眼位;可有假性外展神经麻痹症状;可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分离性垂直斜视(dissociated vertical deviation,DVD)和眼球震颤等症状。
(二)共同性内斜视1.调节性内斜视(1)屈光调节性内斜视『正常调节性集合与调节比值(accommodation convergence/accommodation,AC/A)型]多在2~3岁发病;发病早期可呈间歇性;多为中高度远视眼,戴镜矫正后眼位正,可伴有弱视,AC/A值正常。
(2)非屈光调节性内斜视(高AC/A型)多在1~4岁发病;多为轻度远视眼;看近斜视度数明显大于看远,AC/A值高。
(3)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戴镜后斜视度数减小,但不能完全矫正眼位。
2.非调节性内斜视(1)基本型:看近与看远斜视度数相近。
(2)集合过强型:看近斜视度数大于看远,AC/A值正常。
(3)分开不足型:看远斜视度数大于看近。
3.微小内斜视4.周期性内斜视5.急性共同性内斜视(三)继发性内斜视1.外斜视手术后2.知觉性内斜视(四)非共同性内斜视1.麻痹性内斜视:展神经麻痹2.限制性内斜视:高度近视性限制性内斜视、Duane眼球后退综合征、Moebius综合征、甲状腺相关眼病、眼眶爆裂性骨折等。
(五)伴有眼球震颤的内斜视三、外斜视(一)先天性外斜视1岁内发病;斜视度数大且恒定。
(二)共同性外斜视1.间歇性外斜视:幼年发病,外隐斜和外显斜交替出现,精神不集中或遮盖1只眼时可诱发显性外斜视。
(1)基本型:视远与视近的斜视度数相近。
(2)分开过强型:看远斜视度数大于看近(≥15△)。
遮盖1只眼30~60 min后,看远斜视度数仍大于看近。
(3)集合不足型:看近斜视度数大于看远(≥15△)。
(4)类似分开过强型:与基本型相似,但遮盖1只眼30~60 min后,看近斜视度数增大,与看远相近或更大。
斜视诊治指南

斜视诊治指南斜视是导致儿童视觉发育障碍的常见眼病。
斜视除了影响美观外,还会导致弱视及双眼单视功能不同程度的丧失。
早期治疗斜视可以在矫正眼位、恢复外观的根底上,促进视力发育和双眼视觉功能的建立。
为标准斜视的诊断治疗,制定本指南。
一、斜视的根本检查( 一) 询问病史询问斜视发生〔发现〕的时间及病症,询问母亲妊娠史、是否早产、难产、出生时缺氧史及出生体重。
是否存在相关诱因,如发热、外伤等疾病。
b5E2RGbCAP询问斜视为恒定性或间歇性,同时观察患儿是否有代偿头位、斜视出现在视近还是视远或远近均有、是单眼恒定性斜视或双眼交替性斜视。
p1EanqFDPw询问既往治疗情况,是否做过弱视治疗,或集合训练等双眼视功能训练,是否配戴过眼镜,是否做过斜视矫正手术。
DXDiTa9E3d询问是否有斜视家族史,是否有甲状腺疾病、糖尿病、高度近视等病史。
( 二) 视力与屈光检查1.视力检查〔 1〕分别查裸眼及矫正的远近视力。
远视力检查常用 E 字视力表,对年幼儿童也可应用儿童图形视力表。
近视力检查多采用Jaeger 近视力表和标准近视力表。
RTCrpUDGiT(2〕对于眼球震颤患儿,检查时保持双眼同时睁开,雾视一眼〔在该眼前多加 +5.00Ds 球镜〕以检测对侧眼视力,用此方法可检测出接近实际生活的视力。
另外,要查双眼视力,对伴有代偿头位的患儿应检查有头位偏斜时的视力。
5PCzVD7HxA2.屈光检查适当的睫状肌麻痹对于儿童进行准确的屈光检查是必须的。
常用的睫状肌麻痹剂有1%的阿托品眼膏或凝胶和1%环戊通滴眼液。
对于局部病例〔例如屈光状态为远视和内斜视患儿〕,建议滴用 1%硫酸阿托品眼膏或凝胶来获得最大的睫状肌麻痹效果。
对于年龄大于 12 岁且不伴有与调节相关的内斜视或调节功能异常的儿童,可应用复方托吡卡胺散瞳后进行屈光检查。
jLBHrnAILg3.常规外眼、眼前节及眼底检查。
二、斜视的专科检查专科检查包括眼球运动功能检查和双眼视觉功能检查两局部。
斜视疾病PPT演示课件

02 斜视的类型和症状
内斜视
01
02
03
定义
内斜视,俗称“斗鸡眼” ,是指眼球向内偏斜的一 种眼病。
症状
患者可能出现双眼内聚、 复视、视力模糊等症状。 内斜视患者往往在看近处 物体时症状更为明显。
原因
内斜视可能由多种因素引 起,如先天性眼球发育不 良、眼肌力量不平衡、屈 光不正等。
外斜视
定义
外斜视是指眼球向外偏斜 的一种眼病,也称为“斜 白眼”。
发病年龄
了解患者斜视出现的年龄,有助 于判断斜视的类型和原因。
病程
询问患者斜视持续的时间,以及 是否有加重或减轻的趋势。
家族史
了解家族中是否有类似疾病患者 ,以评估遗传因素的影响。
眼部检查
眼位检查
观察患者眼位是否偏斜,以及偏斜的方向和程度 。
眼球运动检查
检查患者眼球运动是否受限,以排除眼球运动障 碍引起的斜视。
影响外观和自信心
斜视患者的眼睛位置不正常,容易 给人留下不良印象,从而影响患者 的自信心和社交能力。
视力障碍
斜视可能导致视力下降或模糊,尤其 是在阅读、写字等近距离工作时表现 更为明显。
双眼视功能异常
斜视患者双眼无法同时注视同一目 标,导致双眼视功能异常,如复视 、混淆视等。
心理影响
长期的斜视症状可能导致患者产生 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影响生活 质量。
02
பைடு நூலகம்
通过遮盖正常眼睛,强制使用斜视眼,以提高其视力和协调能
力。
视觉训练
03
通过一系列视觉训练任务,提高大脑对双眼图像的融合能力,
从而改善斜视症状。
手术治疗
肌肉减弱术
通过手术调整眼外肌的力量,使眼球位置恢复正常。适用于斜视 角大、非手术治疗无效的患者。
斜视

治疗:
•Should be instituted as soon as the diagnosis is made(尽早治 疗). •Treat the primary disease. •Occlusion therapy(遮盖疗法) •Atropine therapy(压抑疗法) •Pleoptics(增视疗法) •After image therapy (后像疗法)
(散瞳、肉毒杆菌 )
•手术治疗: •手术方式: resection and recession(后退和缩短) shifting of point of muscle attachment(前移) faden procedure(后固定) •Choice of muscles for surgery(肌肉选择) •Adjustable sutures(调整缝线)
共同性内斜视
分为: •调节性内斜视 •非调节性内斜视 •部分调节性内斜视
临床表现:
•各方向的斜视度相等 •第一斜视角等于第二斜视角 •无复视
•无代偿头位
治疗:
•optical devices(光学矫正)
•treatment of amblyopia(弱视治疗)
•Surgery(手术)
Paretic Esotropia 麻痹性内斜视
Extraocular muscles disorders
眼外肌学
Extraocular Muscles 眼外肌
肌肉 配 内直肌 外直肌 上直肌 下直肌 上斜肌 内转 外转 上转 下转 内旋 无 无 内转, 内旋 内转, 外旋 下转, 外转 III VI III III IV 主要作用 次要作用 神经支
Binocular Single Vision (双眼单视)
解读《我国斜视分类专家共识(2015年)》

斜视为临床常见眼病,可因双眼单视异常或控制眼球运动的神经肌肉异常以及机械性限制引起。
斜视不仅影响患者外观,造成自卑等心理障碍,而且可造成视力损伤,导致弱视,同时对双眼视觉和立体视觉形成造成损伤[1]。
斜视种类繁多,分类相对复杂,目前尚无统一的分类方法能涵盖所有类型斜视。
斜视的分类因切入点不同、所考量的因素不同而存在不同。
1996年中华眼科学会全国儿童斜视弱视防治学组工作会议通过了斜视分类方法,其主要思路是依据眼球运动状态将斜视分为共同性斜视和非共同性斜视两大类。
该方法简单易懂,与当时国内眼科学著作内容保持一致。
但是,临床上许多所谓共同性斜视经仔细检查后,常发现合并不同程度的眼球运动异常等非共同性因素,这不符合共同性斜视的标准。
临床工作中单纯的共同性斜视患者并不像想象的那么多见。
又如急性共同性内斜视虽为共同性斜视,但复视是其第一症状,而在以往国内的教科书中有关共同性斜视与麻痹性斜视的鉴别诊断,复视属于麻痹性斜视的特征,忽略了斜视发生时双眼视觉功能发育成熟与否是斜视有无复视的重要因素。
因此,简单地将斜视分为共同性斜视和麻痹性斜视,对于解释复杂多样的斜视颇为不足,容易引起歧义。
还有一些类似的例子。
初诊为共同性斜视的患者,经仔细检查后发现有非共同性因素,如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从严格意义上讲,这样的患者不宜诊断为共同性斜视,因为共同性斜视是不存在眼球运动异常的。
先天性内斜视常合并眼球震颤、下·焦点论坛·解读《我国斜视分类专家共识(2015年)》张伟【摘要】斜视为常见眼病,不仅影响患者外观,造成自卑等心理障碍,而且可造成双眼视力及视觉损伤。
斜视的种类繁多,分类复杂,目前国际上尚无满意的分类方法。
国内外不同学者和专著对斜视的分类因切入点不同、所考量的因素不同而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使初学者及非斜视专业的眼科医师常感到困惑,甚至专业医师在临床工作中也常为之困扰。
因此,本文复习了国内外主流并具有重要影响性的斜视专著及眼科学教材中的斜视章节,结合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斜视与小儿眼科学组近年来多次组织专家讨论并重新修订的《我国斜视分类专家共识(2015年)》,进行深入探讨,以期解读修订后的分类及讨论中遇到的学术焦点,为临床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斜视的临床分类

斜视的临床分类*导读:我国目前斜视弱视的发病率为3-4%,我国有2亿儿童,则有九百万至一千二百万儿童患斜视弱视。
……一、正位视和隐斜当眼球的运动系统处于完全平衡状态归,即便融合机能受到干扰而受检者的双眼仍能维持正常位置关系(双眼视轴平行),不发生偏斜,这种状态叫正位视,也就是理想的生理平衡状态。
那么,理想的平衡状态一般很少见。
多数眼球有偏斜趋势,但由于有正常融合机能的控制而仍能维持双眼单视,不显露偏斜。
融合机能一旦受到干扰,就会出现偏斜,这种潜在性偏斜称为隐斜。
隐斜的分类1、内隐斜偏斜眼有内转趋势者2、外隐斜偏斜眼有外转趋势者3、上隐斜偏斜眼有上转趋势者4、下隐斜偏斜眼有下转趋势者5、旋转隐斜分正、负或内、外两种。
角膜垂直子午线的上端向颞侧倾斜者为外旋转隐斜或正旋转隐斜;角膜垂直子午线的上端向鼻侧倾斜者称为内旋转隐斜或负负旋转隐斜。
6、不等隐斜注视的主向不同,隐斜的程度也不同。
7、有时可有一个方向以上的偏斜,例如同时既有向内又有向上的偏斜趋势,则称为内上隐斜。
二、显斜1、共同性斜视共同性斜视是指又眼视轴分离,眼外肌及其神经支配均无器质性病变,在各方向注视时,偏斜角维持等同。
共同性斜视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
原发性占绝大多数,是由于双眼视觉反射的感觉到(输入)通路或中枢发生障碍,致使双眼视觉分离。
继发性共同性斜视是继发于非共同性斜视,初起时有眼外肌检查肌力不足或不完全麻痹,在麻痹消退后,由于双眼之间的关系已固定,虽然在眼外肌检查方面已无异常,但斜视依然存在,演变为共同性斜视。
2、共同性内斜共同性内斜是最为常见的斜视,概括起来可分为:集合过强、外展不足、基本内斜三大类,这三种都可以是恒定性或间歇性的,但其间歇性者不如共同性外斜者明显和持久。
①集合过强型内斜有调节性、强直性和因先天性近视引起。
它的特点是看近时斜视角度加大,比看远时大得多。
集合过强型内斜又分为完全调节性、部分调节性和非典型性三种。
完全调调节性斜视多在2~3岁时发生,80%为中度远视(+3.00~+7.00屈光度)。
外斜视诊疗指南

外斜视诊疗指南一、间歇性外斜视【概述】外斜视在婴幼儿较内斜视少见,但随年龄增加发病率逐渐升高。
患者可由外隐斜进展为问歇性外斜视.也可以一发病即为间歇性外斜视。
间歇性斜视根据视远、视近时斜视度的不同。
临床可分为4种类型:1.基本型视远、视近时的斜视度基本相等。
2.分开过强型视远时比视近时斜视度大于≥15°3.集合不足型视近时比视远时斜视度大于≥15°。
4.假性分开过强型视远时斜视度明显大于视近时斜视度,但单眼遮盖1小时或双眼配戴+3D球镜后,视远、视近时的斜视度基本相等。
【临床表现】1.强光下喜闭一眼。
2.控制正位时有一定的双眼视功能。
眼位偏斜时偏斜眼可以有抑制,保持正常的视网膜对应,没有或很少有弱视。
3.无明显屈光不正,眼位偏斜与屈光不正无特殊联系。
【诊断要点】1.可以发病较早,如1岁内出现,但发现较晚。
2.眼斜频率随年龄增大逐渐增加。
3.由于受融合控制斜视度数变化较大,疾病、疲劳及充分破坏融合时斜视度暴露充分。
【治疗方案及原则】1.以手术治疗为主,手术时机应掌握在双眼视功能受损前。
提倡早期手术。
2.集合训练可能有暂时效应,但不能矫正眼位,不要因集合训练而延误手术时机。
手术前尤其不应进行集合训练,否则容易出现手术后过矫。
二、恒定性外斜视【概述】恒定性外斜视较间歇性外斜视少见,可以生后即出现或由间歇性外斜视进展而来。
外斜视不能控制,眼球运动无明显限制,合并垂直斜视者可能有斜肌异常。
交替性外斜视时弱视不常见,单眼外斜视可以合并斜视性弱视。
根据视远、视近时斜视度的不同,恒定性外斜视也像间歇性外斜视一样可分为基本型、分开过强型、集合不足型和假性分开过强型四种类型。
【临床表现】1.外斜的程度变化较大,单一眼视力较差时,偏斜度数较大。
2.经常为双眼交替偏斜,所以弱视不常见。
合并屈光参差或单眼斜视时,可以出现弱视。
3.5岁前出现眼位偏斜者可以有抑制存在,5岁后发病可以有复视存在。
4.可以合并垂直偏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斜视是眼科临床常见疾病,患病率约为3%。
斜视的种类繁多,目前临床尚无完善的分类方法。
国内外不同作者、不同专著对斜视的分类因侧重点不同、所考量的因素不同而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使初学者及非斜视专业的眼科医师常常感到困惑,对临床工作产生一定困扰。
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斜视与小儿眼科学组为了规范和更好地指导临床工作,近年来多次组织本专业专家讨论并重新修订了适合我国眼科临床工作的斜视分类。
该分类方法根据融合状态将斜视分为隐斜视和显斜视两大类,再进一步根据眼位偏斜方向以及眼球运动状况和不同注视位置眼位偏斜角度的变化进行详细分类,基本涵盖了临床可以见到的各种类型斜视,可为临床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借鉴和指导。
该分类方法借鉴了国内外主流并具有重要影响的斜视及眼科学专著意见,无厚此薄彼之意。
新的分类方法是一种趋势,可以减少歧义,规范临床诊疗行为。
一、隐斜视
二、内斜视
(一)先天性(婴儿型)内斜视
出生后6个月内发病,斜视度数大;多数患者双眼视力相近,呈交替注视,多为轻度远视眼,戴镜无法矫正眼位;可有假性外展神经麻痹症状;可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分离性垂直斜视(dissociated
vertical deviation,DVD)和眼球震颤等症状。
(二)共同性内斜视
1.调节性内斜视
(1)屈光调节性内斜视[正常调节性集合与调节比值(accommodation convergence/accommodation, AC/A)型]
多在2~3岁发病;发病早期可呈间歇性;多为中高度远视眼,戴镜矫正后眼位正,可伴有弱视, AC/A值正常。
(2)非屈光调节性内斜视(高AC/A型)
多在1~4岁发病;多为轻度远视眼;看近斜视度数明显大于看远,AC/A值高。
(3)部分调节性内斜视
戴镜后斜视度数减小,但不能完全矫正眼位。
2.非调节性内斜视
(1)基本型:看近与看远斜视度数相近。
(2)集合过强型:看近斜视度数大于看远,AC/ A值正常。
(3)分开不足型:看远斜视度数大于看近。
3.微小内斜视
4.周期性内斜视
5.急性共同性内斜视
(三)继发性内斜视
1.外斜视手术后
2.知觉性内斜视
(四)非共同性内斜视
1.麻痹性内斜视:展神经麻痹
2.限制性内斜视:高度近视性限制性内斜视、Duane眼球后退综合征、Moebius综合征、甲状腺相关眼病、眼眶爆裂性骨折等。
(五)伴有眼球震颤的内斜视
三、外斜视
(一)先天性外斜视
1岁内发病;斜视度数大且恒定。
(二)共同性外斜视
1.间歇性外斜视:幼年发病,外隐斜和外显斜交替出现,精神不集中或遮盖1只眼时可诱发显性外斜视。
(1)基本型:视远与视近的斜视度数相近。
(2)分开过强型:看远斜视度数大于看近(≥15△)。
遮盖1只眼30~60min后,看远斜视度数仍大于看近。
(3)集合不足型:看近斜视度数大于看远(≥15△)。
(4)类似分开过强型:与基本型相似,但遮盖1只眼30~60min后,看近斜视度数增大,与看远相近或更大。
·标准与规范探讨·
我国斜视分类专家共识(2015年)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斜视与小儿眼科学组
DOI:10.3760/cma.j.issn.0412-4081.2015.06.003
通信作者:赵堪兴,300020天津市眼科医院天津医科大学
眼科临床学院天津市眼科研究所天津市眼科学与视觉科学重点
实验室,Email:zkx4260@
2.恒定性外斜视
(三)继发性外斜视
1.内斜视矫正手术后以及内斜视自发转变为外斜视
2.知觉性外斜视
(四)非共同性外斜视
1.麻痹性外斜视:动眼神经麻痹
2.限制性外斜视:Duane眼球后退综合征、先天性眼外肌纤维化等。
四、A⁃V型斜视
A⁃V型斜视是指水平斜视存在垂直方向非共同性,向上和向下注视时水平斜视度数有明显变化,主要病因为斜肌功能异常。
依据双眼上转25°、下转25°和原在位的斜视度数分为以下类型。
1.V型外斜视:向上注视斜视度数大于向下注视(≥15△)。
2.V型内斜视:向下注视斜视度数大于向上注视(≥15△)。
3.A型外斜视:向下注视斜视度数大于向上注视(≥10△)。
4.A型内斜视:向上注视斜视度数大于向下注视(≥10△)。
五、垂直旋转性斜视
垂直斜视多为非共同性斜视。
(一)上斜肌麻痹
1.先天性上斜肌麻痹
2.后天性上斜肌麻痹
(二)外旋转性斜视:主要见于后天性双侧滑车神经麻痹
(三)下斜肌功能亢进
(四)上斜肌功能亢进
(五)下斜肌麻痹:临床少见,多单眼发病。
(六)单眼上转不足(双眼上转肌麻痹)
(七)限制性垂直性斜视:甲状腺相关眼病、眼眶爆裂性骨折等。
六、特殊类型斜视
(一)分离性斜视[DVD、分离性水平斜视(dissociated horizontal deviation,DHD)、分离性旋转斜视(dissociated torsional deviation,DTD)]
(二)间歇性外斜视合并调节性内斜视
(三)先天性眼外肌纤维化
(四)Duane眼球后退综合征
(五)Moebius综合征
(六)Brown综合征
(七)甲状腺相关眼病
(八)慢性进行性眼外肌麻痹
(九)重症肌无力
(十)眼眶爆裂性骨折
七、中枢性麻痹性斜视
中枢性麻痹性斜视分为核性、核间性和核上性。
八、眼球震颤
形成共识意见的专家组成员:
赵堪兴天津市眼科医院天津医科大学眼科临床学院(斜视与小儿眼科学组组长)
王利华山东大学附属山东省立医院眼科中心(斜视与小儿眼科学组副组长)
亢晓丽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眼科(斜视与小儿眼科学组副组长)
刘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斜视与小儿眼科学组副组长)
牛兰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前任副组长)
(以下斜视与小儿眼科学组委员按姓氏拼音首字
母排序)
陈霞天津市眼科医院天津医科大学眼科临床学院(前任委员)
冯雪亮山西省眼科医院
宫华青山东省眼科研究所青岛眼科医院
管永清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眼科
焦永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北京同仁眼科中心刘红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
刘岩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
刘桂香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眼科
刘陇黔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眼科(前任委员)
刘双珍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眼科
李辉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眼科
李晓清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眼科
孟令勇哈尔滨市穆斯林医院眼科
潘美华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
钱学翰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
苏鸣河北省儿童医院眼科
孙朝晖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眼科中心
陶丽娟湖南省儿童医院眼科
吴夕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
吴晓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北京同仁眼科中心(前任委员)
项道满广州市儿童医院眼科
邢咏新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眼科
许江涛昆明市儿童医院眼科
颜建华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
杨隆艳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眼科殷小龙南昌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眼科余
涛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眼科医院王乐今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曾小平贵州省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眼科张芳温州医学院附属眼视光医院
张
伟天津市眼科医院天津医科大学眼科临床学院(兼秘书)
赵军阳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北京同仁眼科中心
周炼红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眼科
声明
本共识内容与相关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厂商无经济利益关系
(收稿日期:2015⁃03⁃19)
(本文编辑:黄翊彬)
·图片精粹·
晶状体缺损
李兴育王从毅陈曦
DOI :10.3760/cma.j.issn.0412-4081.2015.06.004
作者单位:710004西安市第四医院眼科陕西省眼科医疗中心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广仁医院眼科(李兴育、王从毅);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中心实验室(陈曦)
通信作者:李兴育,Email :leexingyu01@
患者女性,65岁。
因双眼视力逐渐下降6个月,加重3个月,就诊于西安市第四医院眼科。
患者无眼部手术及外伤史,父母非近亲婚配,无家族史。
全身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眼部检查:裸眼视力右眼为0.25,左眼为0.25;矫正视力右眼为0.4,左眼为0.3;眼压右眼16.4mmHg (1mmHg=0.133kPa ),左眼为12.4mmHg ;双眼角膜透明,前房清亮,
瞳孔圆,对光反应灵敏,晶状体混浊,眼底隐约见视网膜平伏;散大瞳孔后检查,右眼晶状体1:00~3:00方位周边部缺损(精粹图片1),左眼晶状体未见明显缺损。
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提示右眼晶状体回声增强,形态异常,鼻上方部分缺损,余未见明显异常。
临床诊断:右眼晶状体缺损;双眼年
龄相关性白内障。
精粹图片1采用裂隙灯检查法观察右眼晶状体缺损患者眼前节图像A 示后照法观察晶状体缺损;B 示直接焦点照明法观察晶状体
缺损区
(收稿日期:2014⁃12⁃10)
(本文编辑:黄翊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