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治疗
骨筋膜室综合征处理流程

骨筋膜室综合征处理流程
骨筋膜室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下肢慢性劳损性疾病,主要表现
为运动员或者长时间站立工作人群出现的下肢疼痛和不适。
处理骨
筋膜室综合征的流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诊断,首先需要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了解患者
的症状、运动史、工作情况等。
通常还会进行X光、MRI或者超声
波等影像学检查,以明确诊断。
2. 休息和活动控制,一旦确诊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需要暂时
停止引起症状的活动,如跑步、跳跃等高冲击运动,以减轻疼痛和
促进康复。
3. 物理治疗,物理治疗包括热敷、冷敷、按摩、牵引、理疗等,可以帮助缓解疼痛、减轻肌肉紧张和炎症,促进受损组织的修复和
康复。
4. 药物治疗,对于疼痛和炎症明显的患者,医生可能会建议使
用止痛药、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或者局部外用药物来缓解症状。
5. 改变运动习惯,针对引发骨筋膜室综合征的特定运动或活动,可以通过改变运动姿势、增加休息时间、调整运动强度等方式来减
轻症状。
6. 矫形治疗,对于严重的骨筋膜室综合征,可能需要矫形治疗,如矫形鞋垫、足弓支撑等,以减轻足部的压力和负荷。
7. 手术治疗,在一些顽固性、严重的骨筋膜室综合征病例中,
可能需要考虑手术治疗,如骨筋膜切开术或其他手术方式。
总的来说,处理骨筋膜室综合征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症状、病史、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包括休息、物理治疗、药物治疗、改变运动习惯、矫形治疗等多种手段的
综合应用。
同时,患者需要密切配合医生的治疗计划,积极配合康
复训练,以期获得更好的疗效。
骨筋膜间室综合征的诊治及护理

骨筋膜间室综合征的诊治及护理骨筋膜间室综合征是一种严重疾病,病死及致残率高,预后差。
近年来国内外关于骨筋膜间室综合征的认识在不断的加深,本文就其诊治及护理进行一综述。
诊治骨筋膜间室综合征的关键是早期诊断,及时切开减压,防止多脏器功能衰竭。
密切观察患者的体征变化是十分重要的,早期有效的治疗和全面的护理才能降低病死及致残率,得到一个较好的预后。
标签:骨筋膜间室综合征;护理骨筋膜间室综合征是指在一个密闭间室内,由于压力上升损害其血液循环引起肌肉和神经坏死,并最终因过度肿胀导致皮肤坏死的一种病症[1],即由骨、骨间膜、肌间隔和深筋膜形成的骨筋膜室内肌肉和神经因急性缺血、缺氧而产生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严重时可引起肾功能衰竭而死亡[2]。
骨筋膜间室综合征是一种严重疾病,病死及致残率高,预后差[3]。
随着医学的逐步发展,人们对该疾病的诊治与护理也有了更多的认识,近年来关于国内外关于骨筋膜间室综合征的报道与文献也日益增多,现就其诊治及护理综述如下。
1?骨筋膜间室综合征病变和病理生理骨筋膜间室综合征的发生就其致伤因素大致可分为外伤性、化学性和医源性3种[3-6]。
骨筋膜间室综合征的发生,可由于筋膜间隔区内压力增加,或空间变小,或由于间隔区内组织体积增大所致,肢体外部受压或内部肿胀是常见因素。
四肢的筋膜间室中,前臂与小腿都是双骨,中间有坚强的骨间膜且比较坚韧,无扩张余地,是好发部位[4]。
组织压力升高造成组织血液灌注不足,引起缺血性坏死,这是发生骨筋膜间室综合征的病理生理基础。
当组织压力较动脉舒张压低10~30 mm Hg时,即已达到小动脉的临界闭合压力,小动脉停止流动,导致组织缺血缺氧[2]。
早期肢体血流未完全阻断,大量血浆和体液渗出血管,出现低血压和休克,坏死肌组织释放大量肌球蛋白和钾离子等,可引起毒血症、酸中毒和急性肾功能衰竭,时间越长,上述病理改变越明显,发生肾功能衰竭的几率增大,并严重影响心脏功能,发生心律不齐,导致循坏衰竭。
骨筋膜室综合征的识别与处理

骨筋膜室综合征的识别与处理骨筋膜室综合征是创伤骨科中最为严重的临床表现,处理起来甚为棘手,被成为—骨折后的冷血杀手。
对患者的影响也非常大,严重影响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
骨筋膜室综合征临床表现最快可以在创伤发生30 min后出现,表现为“5P”征:感觉异常、被动牵拉痛、皮肤苍白、麻痹、无脉。
本期就为大家详解骨筋膜室综合征的诊治策略,值得大家学习参考!一定义•骨筋膜室综合征(psteofascial compartment syndrome)即由骨,骨间膜,肌间隔和深筋膜形成的骨筋膜室内肌肉和神经因急性缺血、缺氧而产生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
又称急性筋膜间室综合征、骨筋膜间隔区综合征。
•骨筋膜室是指由骨、骨间膜、肌间隔和深筋膜所构成。
二病因解剖因素:室壁是坚韧无弹性1、筋膜室内容物体积骤增(1)肢体创伤骨折后出血、水肿(2)严重软组织挤压伤、挫伤(3)肢体血管损伤(断裂痉挛栓塞)(4)肢体血管损伤修复后,反应性肿胀及再灌注损伤。
(通透性↑↑)2、筋膜室容积骤减(1)不适宜的外固定:石膏或小夹板固定(2)昏迷或全麻患者肢体长时间压在身下(3)筋膜缺损缝合过紧(肌筋膜疝:慢性代偿)(4)抗休克裤( >40mmHg易发15-40安全又止血)3、慢性筋膜室综合征:新兵及运动员可见(前室功能丧失,运动后发作,休息后缓解)三病理缺血—水肿—缺血的恶性循环根据缺血的不同程度分为:•濒临缺血性肌挛缩(早期)•缺血性肌挛缩•坏疽濒临缺血性肌挛缩严重缺血的早期,经积极处理,及时恢复血液供应,可不发生或仅发生极小量肌肉坏死。
可不影响肢体功能。
缺血性肌挛缩较短时间或程度较重的不完全缺血,恢复血液供应后大部分肌肉坏死,由纤维组织修复,因瘢痕挛缩而形成特有的畸形,严重影响患肢功能。
如:爪形手、爪形足坏疽广泛、长时间完全缺血,大量肌肉坏疽,无法修复,如有大量毒素进入血液循环,还可导致休克心率不齐和急性肾功能衰竭。
常需截肢。
早起血流尚未完全阻断,大量血浆和液体渗出毛细血管,可发生低血压和休克。
骨筋膜室综合症名称解释

骨筋膜室综合症名称解释
骨筋膜室综合症(Fascial compartment syndromes)是指因过度紧张或压力太高而导致肌肉内部有紧缩感。
它是由于肌肉囊(fascia)内出现压力增加,导致肌肉和神经组织受压,从而影响肌肉和关节活动。
一、定义:
骨筋膜室综合症是指肌肉囊(fascia)内压力增加,导致肌肉和神经组织受压,从而影响肌肉和关节活动的一类疾病。
二、症状:
骨筋膜室综合症的典型症状包括:肢体疼痛、肌肉关节僵硬、受压组织发出压迫性疼痛、皮肤感觉减退、病变部位出现红肿、肌肉松弛、受压神经受到痛苦刺激等。
三、治疗:
骨筋膜室综合症的治疗通常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药物治疗:抗炎、止痛、抗凝药、肿瘤抑制剂和血脂调节药物等。
2、物理治疗:包括电子刺激、热疗、超声治疗、激光治疗等,其目的是帮助改善肌肉松弛,消除疼痛。
3、外科手术:如果这些治疗方法无法解决问题,医生可能会建议手术治疗,它可以有效地缓解症状。
四、预防:
为了减少患骨筋膜室综合症的风险,医生建议遵循以下步骤:
1、必要时采取康复措施,避免受伤的部分出现扭伤;
2、避免应激过度,培养一定的身体素质,加强肌肉练习;
3、正确搭配手术,术后应采取一定的休息措施;
4、少和加热,多多休息。
骨筋膜室综合症及其治疗

骨筋膜室综合症及其治疗骨筋膜室综合征是由于外伤引起四肢骨筋膜室内压力增高,导致肌肉、神经缺血、坏死,临床表现为剧烈疼痛、相应肌肉功能丧失的一种骨科严重并发症,常见于前臂和小腿。
1.骨筋膜室综合征的解剖基础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发生与肢体特定的解剖结构有直接关系。
肢体由骨干和深筋膜组成封闭的坚韧筋膜室,内有肌肉、血管和神经通过。
前臂和小腿都是由双根骨、骨间膜、肌间隔和深筋膜组成筋膜室,结构更为坚韧,没有伸张余地,外伤造成骨筋膜室压力增加容易压迫血管,造成肌肉、神经缺血、坏死,导致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发生。
2.骨筋膜室综合征是怎样发生的如上所述,骨筋膜室是一个封闭的腔室,不能扩张。
外伤后由于骨折出血血肿形成及肌肉肿胀,腔室内压力急骤增高,压迫肌肉、神经组织的毛细血管,造成组织缺血、坏死。
肢体的主要动、静脉损伤将导致远端肌肉、神经缺血,组织渗出增多,也会造成骨筋膜室内压力增高。
肢体长时间受压同样会使肌肉缺血,肌肉肿胀,成为骨筋膜室的又一个原因。
骨筋膜室综合征一旦发生会进行性加重。
由于腔室内压力增高导致肌肉缺血、缺氧,肌肉渗出增加。
肌肉肿胀进一步加重会增加腔室内的压力,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这是骨筋膜室综合征发生、发展的特征。
3 .骨筋膜室综合征的临床表现骨筋膜室综合征发展较快,一般在受伤24小时内出现。
主要表现是:①疼痛。
这是最主要的症状。
疼痛剧烈,进行性加重。
②活动障碍。
缺血的肌肉肌力减退或瘫痪,表现为相应的手指或足趾活动受限。
③感觉障碍。
因神经缺血,相应神经分布区感觉减退或消失。
④被动牵拉痛。
缺血的肌肉受到牵拉时出现剧痛,这是早期诊断的重要依据。
⑤肢体肿胀。
受累肢体肿胀明显,张力大,皮肤发亮,有压痛。
⑥血管搏动减弱或消失。
⑦骨筋膜室内测压压力增高。
4 .骨筋膜室综合征的诊断要点①外伤后肢体肿胀严重,剧烈疼痛;②被动牵拉试验阳性;③血管搏动减弱或消失;④测压时骨筋膜室内压明显升高。
以上是骨筋室综合征诊断的主要依据,其中,被动牵拉痛是早期诊断的重要依据,应仔细检查可疑病人。
骨筋膜室综合征诊断与治疗PPT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多吃 蔬菜水果,少吃高脂肪、高
糖食物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早睡 早起,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
注意保暖,避免寒冷刺激
保暖措施:穿着保 暖衣物,保持室内 温度适宜
避免寒冷刺激:避 免长时间暴露在寒 冷环境中,避免冷 水浴等
加强锻炼:增强体 质,提高身体抵抗 力
保持水分平衡:适量饮水, 避免脱水
避免饮酒和吸烟:减少酒精 和烟草对健康的影响
定期检查,及时发现并治疗潜在疾病
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及时发现潜在的疾病 及时治疗潜在的疾病,避免病情恶化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 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情绪
注意事项
在诊断与治疗过程中,应遵循科学、规范的原则
发病机制:筋膜室内压力升高的原因包括创伤、感染、肿瘤、手术等,导致筋膜室内液体积聚,压 力升高,进而导致组织缺血、缺氧、坏死等病理改变。
临床表现:疼痛、肿胀、麻木、无力等,严重者可导致肌肉、神经、血管等组织坏死,甚至危及生 命。
诊断方法:临床检查、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等,明确诊断需要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影像学检 查等综合判断。
及时就医:一旦出现疑似症状,应立即前往医院就诊 专业治疗:接受专业医生的诊断和治疗,避免延误病情 定期复查:治疗后应定期复查,确保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避免剧烈运动:循医生建议,逐步进行功能锻炼
康复过程中,应遵循医生建议,逐步进行功能锻炼 功能锻炼应以恢复关节活动度、肌肉力量和耐力为目标 功能锻炼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避免过度训练 功能锻炼应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 功能锻炼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及时调整康复计划
诊断方法
病史采集与体格检查
第三节 骨筋膜室综合征

第三节骨筋膜室综合征【概述】骨筋膜室综合征是指由骨、骨间膜、肌间隔和深筋膜组成的骨筋膜室内的肌肉和神经因室内压力增高、急性缺血而产生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
常见于前臂掌侧和小腿闭合性严重创伤,间隔内组织进行性水肿、出血,或因肢体包扎过紧、严重局部压迫导致相应间隔内压力增高、肌肉、神经急性缺血,如不及时治疗,常造成缺血性坏死、挛缩(如V olkmann挛缩),带来严重病残。
【分类】1.濒临缺血性肌挛缩指严重缺血早期,经积极处理及时恢复血液供应,可避免发生或只发生少量的肌肉坏死,而不影响患肢的功能或影响很小。
2.缺血性肌挛缩时间较短的完全缺血,或程度较重的不完全缺血经积极治疗,恢复其血供后,有部分肌肉组织坏死,由纤维组织修复,形成瘢痕挛缩,出现特有的畸形如爪形手、爪形足等。
3.严重的完全缺血性组织坏疽。
【诊断】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早期临床表现以局部为主。
只是在持续缺血,发生广泛坏死时,才出现全身症状,如体温升高、脉搏增快、血压下降、血沉加快、尿中出现血红蛋白等。
临床表现为:1.患肢持续进行性剧烈疼痛,为早期症状,到晚期疼痛消失。
2.神经组织对缺血最敏感,感觉障碍出现早,表现为受压神经支配区感觉麻木、异常。
3.手指或足趾呈屈曲状态,肌力减弱,被动牵伸指或趾时可引起剧烈疼痛,为肌缺血的早期症状。
4.患肢表面皮肤略红、温度稍髙、肿胀、压痛、张力增高,到晚期出现患肢苍白或发绀。
5.早期患肢远端脉搏、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可能正常,晚期脉搏消失。
【治疗】1.本症一旦确诊,应立即切开所有内压增高的骨筋膜间隔。
早期彻底切开筋膜减压是防止肌肉和神经发生缺血坏死的唯一有效方法。
如张力过高,伤口可不缝合,待消肿后进行二期缝合或植皮闭合伤口。
2.处理全身症状,包括抗休克、纠正酸中毒和高钾血症、处理肾衰竭。
3.必要时截肢。
第四节挤压综合征【概述】挤压综合征通常指四肢或躯干肌肉丰富部位,遭受外界重物长时间的挤压或长时间固定体位下躯体的自压,而造成肌肉组织的缺血性坏死,出现以肢体肿胀、肌红蛋白尿、高血钾为特征的急性肾衰竭。
骨筋膜室综合症的处理

骨筋膜室综合症的处理作为一名创伤骨科医生,我们需要时刻警惕创伤相关并发症,其中骨筋膜室综合症是急诊最常见的一种创伤并发症。
今天我们为大家带来最为常见的小腿骨筋膜室综合症的诊治方法。
定义四肢因外伤或者受压后导致骨筋膜室内局部循环障碍,肌肉、神经因急性缺血、缺氧而产生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最常发生于小腿和前臂掌侧。
当筋膜室内压持续高于微循环压力,甚至超过末梢动脉压30mmHg时,肌肉、神经及其他软组织就会发生坏死。
损伤持续6h 后,组织就会出现不可逆坏死,并导致远期出现肌肉缺血性挛缩。
因此早期的诊断治疗尤为重要。
病因及流行病学骨筋膜室综合症常见于35岁以下患者,其中大部分是由骨折所致。
另外应警惕非骨折性创伤,如挤压伤,穿透伤,严重的热损伤、血管损伤等也会导致骨筋膜室综合症。
非创伤性因素导致的骨筋膜室综合症较少。
病理生理组织缺血耐受性肌肉3-4hours ➔可逆性改变6hours ➔可变的损害8hours ➔不可逆性改变神经2 hours ➔神经传导减慢4 hours ➔神经失用症8 hours ➔不可逆改变病情进展后的全身改变·低血压休克· 脓毒血症·急性肾衰临床表现临床上症状主要为相应筋膜室压痛及僵硬,与创伤程度不符的剧痛或被动牵拉痛。
积极的镇痛(如阿片类药物)无法控制的疼痛也常提示骨筋膜室综合症的发生。
相比较而言,动脉缺血的常见“5P”(疼痛、苍白、无脉、感觉异常、瘫痪)中的其他几项常较晚出现,且往往意味着情况较为严重。
如果症状明确,即可诊断骨筋膜室综合症。
但需要注意的是,相当部分骨筋膜室综合症患者体征并不明显,往往出现有明显诊断意义的临床症状时,已经失去了最佳的治疗时机,此时可以采用测量筋膜室压力进行确诊。
而对于无意识患者,则必须要进行筋膜室的测压。
筋膜室压力测量多以直接测量为主,包括手持压力计(如Stryker装置),Whitesides装置等。
Whitesides/装/置Singh S, Trikha S P,Lewis J. Acute compartment syndrome.CurrentOrthopaedics, 2004,18(6):468-476.筋膜室压力可能因其离骨折的距离而发生很大变化,因此需测得最高压力,如骨折部位测得的压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治疗
发表时间:2012-12-26T10:35:16.12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36期供稿作者:刘世超1 林丽2 [导读] 结论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后果十分严重,神经干及肌肉坏死致肢体畸形及神经麻痹,且修复困难。
避免这种后果发生的惟一办法就是早期诊断并早期治疗。
刘世超1 林丽2(1内蒙古海拉尔区人民医院 021000;2黑龙江省鸡西市人民医院 158100) 【中图分类号】R686.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2)36-0168-02 【摘要】目的讨论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治疗。
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
结论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后果十分严重,神经干及肌肉坏死致肢体畸形及神经麻痹,且修复困难。
避免这种后果发生的惟一办法就是早期诊断并早期治疗。
如治疗及时且措施正确,则骨筋膜室内的肌肉可免于坏死、神经功能可不受损害而完全恢复。
【关键词】骨筋膜室综合征治疗
四肢的肌肉和神经都处于由筋膜形成的间隔区之中,这是一个闭合的空间,当其中的压力增加时,会影响血液循环及组织功能,最后导致肌肉坏死,神经麻痹,严重时可引起肾功能衰竭。
过去临床上对这些情况已有所注意,诸如Volkrnarm缺血性挛缩、胫前肌综合征、急性肌肉缺血坏死等,均属于此类病变,但缺乏统一的名称,对其发病原因也了解不够深入。
近年来经过研究,提出了“骨筋膜室综合征”这个名词,以包括各个部位的病变,有助于早期发现和及时采取治疗措施。
下面将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治疗分析如下。
1.治疗时机
骨筋膜室综合征是一种具有恶性循环、进行性坏死的疾患,伤后24h即可形成,故应按急症治疗,不可拖延。
一般认为在发病24h内治疗者,可以完全恢复。
另外,进行手术切开减压的时间对预后也至关重要,有1组病例显示,早期即24h内切开减压的病例,除合并有神经本身损伤外,均可完全恢复。
晚期切开减压的病例,因时间早晚而预后不同,36h切开的病例,前臂深层肌肉尚未坏死,术后手功能仍可恢复正常;3~8天切开的病例,深层肌肉已大部分坏死,但浅层肌肉尚好,术后留有轻度缺血挛缩畸形;伤后18天至3个月切开的病例,对肌肉缺血挛缩无改善。
2.非手术治疗
对骨筋膜室综合征早期或可疑病例,先采用保守方法治疗,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切开,因为切开将使闭合伤变为开放伤,增加感染机会,影响对骨、关节损伤的及时治疗,也导致大量的体液、蛋白丢失,加重肾脏负担。
保守方法包括:①制动。
②抬高患肢。
③脱水:20%甘露醇250ml静脉快速输入,2h后再输入1次,之后再每隔8h输入1次,共使用3~5天。
④使用激素如地塞米松30~60mg/d,共使用3~5天。
⑤其他药物使用如β-七叶皂苷钠、克炎肿等。
进行保守方法治疗时,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如观察6~8h症状无改善,甚或加剧,应毫不犹豫地及时中转手术治疗。
3.手术治疗
骨筋膜室综合征发展迅速,后果严重,早期充分切开深筋膜是中断其恶性循环的有效措施,因此骨筋膜室综合征一经确诊应及时手术切开减压,24h之内切开者肌肉功能多可恢复。
3.1手术指征
3.1.1肢体明显肿胀与进行性剧痛。
3.1.2受累骨筋膜室张力大及压痛明显。
3.1.3肢体末端被动牵拉引起被牵拉肌肉疼痛。
3.1.4受累神经分布区出现功能障碍。
3.1.5骨筋膜室测压在3.99kPa(30mmHg)以上。
3.1.6已做切开治疗,因切口小、浅减压不充分而症状无明显改善者。
具有以上这些指征者,应立即行手术切开减压。
3.2手术方法:一般选用局麻,也可选用臂丛或硬膜外麻醉,手术禁用止血带。
沿肢体长轴于肿胀最严重且肌肉丰厚的部位做纵形或“S”形切口,筋膜切口与皮肤切口一致或略大;肌膜也应切开,以充分减压。
切口位置:上臂前侧于肱二头肌上,后侧于肱三头肌上;前臂掌侧于屈肌群上,背侧于肱桡肌及桡侧伸腕肌之间,前臂一般以掌侧为主,主要切开掌侧就可以使掌背两侧得到减压;手的大鱼际间隙于大鱼际与第2掌骨之间,掌中间隙于小鱼际及第4掌骨之间;大腿前侧于股四头肌上,后侧于股二头肌内侧,内侧于内收肌上;小腿前侧于胫前肌群上,外侧于腓骨肌上,后侧浅层经后内侧切口于腓肠肌上,后侧深层则将腓肠肌与比目鱼肌向中线牵开做胫骨后内侧缘切开。
如小腿4个骨筋膜室均受累,则4个室均应切开减压,可采用小腿双切口切开减压,如行小腿前外侧皮肤切口近小腿全长,可切开前侧与外侧室减压,即向前牵拉,可显露胫前外筋膜,将其全长切开达到前室减压目的,再将皮肤切口向外侧牵拉,在外侧筋膜上做近全长切开,以达到外室减压目的;小腿后浅、深两室的减压,可通过胫骨内缘后侧的皮肤切口,在大隐静脉后切开,于腓肠肌前缘处切开筋膜使浅室减压,再将腓肠比目鱼肌向后牵开,显露附着于胫骨内后缘的深室筋膜,做全长切开,使深室得以减压。
手骨间筋膜室的减压则在手背、两掌骨之间切开减压。
足背则在足背前外侧,注意切断足背上方的小腿横韧带及十字韧带;足底则在足的内、外侧缘进入。
术中要求每个受累骨筋膜室均应打开,不要遗漏,而且减压要充分。
要确认坏死的肌肉组织并予彻底清除。
应避开及保护重要的神经、血管,创面上重要的神经、血管、肌腱裸露时应一期缝合或减张缝合,其余创面以3%高渗盐水湿敷。
怀疑有血管损伤时,用热盐水纱布湿敷,观察肌肉颜色是否转红润,否则要探查血管并适当处理。
3.3术后处理:切口应敞开,松松包扎,待消肿后二期缝合(一般在切开后4天~2周内)。
勤换药,及时清除坏死组织。
注意分泌物性质、颜色,并做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以选用敏感的抗生素。
全身应用支持治疗,脱水、给氧及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并注意纠正水、电解质紊乱,防止毒素进入全身引起中毒性休克和肾功能衰竭。
4. 讨论
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后果十分严重,神经干及肌肉坏死致肢体畸形及神经麻痹,且修复困难。
避免这种后果发生的惟一办法就是早期诊断并早期治疗。
如治疗及时且措施正确,则骨筋膜室内的肌肉可免于坏死、神经功能可不受损害而完全恢复。
参考文献
[1]过邦辅,孙建民译.骨与关节损伤(上册).上海:上海卫生出版社,195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