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进化树

生物进化树

腔肠动 原始单细胞动

物 扁形动物 线形 环节 软体动物 A

鱼类 两栖类

B 鸟

C D

多细胞藻

苔藓 蕨类

裸子植

(完整版)高中生物生物的进化知识点归纳

高中生物生物的进化知识点归纳 名词: 1、过度繁殖:任何一种生物的繁殖能力都很强,在不太长的时间内能产生大量的后代表现为过度繁殖。 2、自然选择:达尔文把这种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作自然选择。 3、种群: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个体间彼此交配,通过繁殖将自己的基因传递给后代。 4、基因库:种群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其中每个个体所含的基因只是基因库的一部分。 5、基因频率:某种基因在整个种群中出现的比例。 6、物种: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互相交配,并产生出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7、隔离:指同一物种不同种群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包括: a、地理隔离:由于高山、河流、沙漠等地理上的障碍,使彼此间不能相遇而不能交配。(如: 东北虎和华南虎) b、生殖隔离:种群间的个体不能自由交配或交配后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 语句: 1、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有四方面: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2、达尔文认为长颈鹿的进化原因是:长颈鹿产生的后代超过环境承受能力(过度繁殖);它们都要吃树叶而树叶不够吃(生存斗争);它们有颈长和颈短的差异(遗传变异);颈长的能吃到树叶生存下来,颈短的因吃不到树叶而最终饿死了(适者生存)。 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也有四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改变基因频率;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4、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原因:基因突变、基因重组、自然选择。生物进化其实就是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过程。 5、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都可称为突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使生物个体间出现可遗传的差异。 6、种群产生的变异是不定向的,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种群的繁殖使有利变异基因不断积累,不利变异基因逐代淘汰,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一定方向缓慢进化。因此,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实例——桦尺蠖在工业区体色变黑:a、从宏观上看:19世纪中期桦尺蠖的浅色性状与环境色彩相似,属于保护色,较能适应环境而大量生存;黑色性状与环境色彩差异很大,不能适应环境,易被捕食者捕食,因此,突变产生后,后代的个体数受到限制。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中期,由于地衣死亡,桦尺蠖栖息的树干裸露并被烟熏黑,使得黑色性状与环境色彩相似而大量生存,浅色性状与环境色彩差异很大,易被捕食者捕食而大量被淘汰。表现为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人教版生物必修2第七章第二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一)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同步训练C卷

人教版生物必修2第七章第二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一)种群基因频率的 改变与生物进化同步训练C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20题;共42分) 1. (2分) (2019高三上·芜湖开学考) 人眼的虹膜有褐色的和蓝色的,褐色是由显性遗传因子控制的,蓝色是由隐性遗传因子控制的。已知人群中蓝眼占百分之一,则一个褐眼男人与一个褐眼女人(这个女人的母亲是蓝眼)结婚,这对夫妇生下蓝眼女孩的可能性是() A . 9/400 B . 1/44 C . 9/200 D . 1/22 【考点】 2. (2分)下图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概念图,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 . ①表示生存斗争,这是生物过度繁殖与有限生存空间的矛盾体现 B . ②导致③改变的内因是基因突变,外因是自然选择 C . ③代表物种形成,其形成的必要条件是存在生殖隔离 D . ④是由于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共同进化的结果 【考点】

3. (2分) (2019高二下·湖州期末) 下列关于生物变异与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 . 可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前提 B . 植物自交种群的基因颏率不发生改变 C . 有害的突变基因一般不会在种群中扩展而会被删除掉 D . 突变的方向与环境的诱导无关而与环境的选择作用有关 【考点】 4. (2分)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自然选择学说的完善和发展表现在() ①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②种群是进化的单位 ③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 ④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⑤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 ⑥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⑦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A . ②④⑤⑥⑦ B . ②③④⑥ C . ①②⑤⑥ D . ①②③⑤⑦ 【考点】

生物进化与环境的关系

生物进化与环境的关系生物是不断进化的,自有生物以来,生物就不断地变化着;从单细胞生物到多细胞生物,从细菌到哺乳动物,从海洋生物到陆地生物,它们都是不断改变着。然而,物种具体是如何进化的呢?最有影响的是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生物进化主要是因为自然选择的结果,基因突变为它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控制生物进化的方向。 生物进化与环境存在一定的关系,而构成环境的要素—环境因子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等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环境因子有着五大特点:综合性、非等价性、不可替代性和互补性、限定性、直接和间接作用性。生物对每一种环境因子都有耐受范围,生物只有在耐受范围内才能正常生长、发育;一旦超过生物在某一环境因子的耐受范围,生物就会受到影响。而且同种生物在不同发育时期对环境因子的耐受范围是不同的,其原因是生物在不同的发育时期它的发育情况、基因的表达情况等都不同,从而使生物对外面环境的需求、耐受能力发生变化。对于同一种环境因子,不同种类的生物其耐受范围也是不同的,其原因是每一种生物都有不同与其他生物的结构、生物特点。生物对某一生态因子地耐范围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其他生态因子的影响。这也为生物的进化提供可能。长期生活在某一地区的生物,它们的遗传结构和特性受到这个地区生态因子的影响,并产生很好的适应性。但当环境条件改变,或迁居到一个新的地方时,它们的遗传结构和特性就会受到新的环境因子的影响,如果能忍受环境条件的变化,生物就会产生定向的诱导变异,由不习惯到习惯,并逐渐在新环境里顺利生存下来;如果不能,就会从时间长河中被淘汰掉。 在植物的进化中,由于地壳的运动,一些海洋地区变成了沼泽、陆地,生存于这些地区的水生植物会在陆生环境的诱导下自组织产生适应于陆地环境的性状特征,并不断发展进化,形成陆生植物。水生植物向陆生植物的进化,并不是一开始就完全脱离水环境的,而是生活在半水生半陆地的沼泽中,逐渐脱离水环境甚至适应干旱环境。 同时许多旱生植物的叶子很小甚至缩小成针刺状,而根系发达。仙人掌的叶子在干旱的沙漠中渐变为刺状,减少水分的蒸发,保存水分,同时依靠肉质茎进行光合作用。生活在沙漠中的豆科植物骆驼刺,地上部分只有几厘米,而地下部分可以深达十几米,根系覆盖的面积达六七百平方米,发达的根系是旱生植物增加水分吸收的重要途径。 会飞的昆虫由于某种原因定居到海岛上之后,新的环境会改变它们的生长发育,最终形成独特的物种。大风、恶劣的气候、潮湿的环境、新的食物、光照的变化都可能会导致昆虫翅膀的生长发育发生障碍,形成残翅或无翅的昆虫,这种影响持续存在最终使昆虫的翅膀趋于退化消失。非洲马德拉岛上的甲虫翅膀发育不全或退化消失,应该就是这样形成的。 当人类穿上衣服、使用火之后,人类抵御寒冷的能力就在一代一代的退化,抗寒性逐渐降低,表现为与此功能相关的一些性状特征发生变异,如体毛、皮肤腠理、皮肤脂肪厚度、皮肤毛孔等。而且,这些组织器官的变化还会进一步诱导其它组织器官生长发育的变化,如肺脏、血管、体液调节系统、神经调节系统等。在人类的进化中,一系列的进化特征很明显都不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如人的大脑、寿命、身高、牙齿和体毛等,这些特征的进化是在自然环境的诱导刺激下再经过人类自身生长发育的重新调整而完成的。这些都说明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生物的进化又与物种的形成存在一定的关系。生物进化是指生物在不断地变化着,它的遗传结构和特性也不断地变化着,当生物遗传结构和特性与其他生物存在比较大的差异时,新的物种就会出现。生物进化是通过繁殖而体现的。同一物种的个体可以互配生育,产生有繁殖力的后代,不同物种生殖隔离。物种是进化单位。任何一个物种在作为祖种进行系统发展中总是沿着纵横两条道路而展开的。开始是从少变多的渐变,当渐变达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发生量变,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质变,最终造成物种的形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第三章第三节光合作用教案(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叶绿体的结构以及其中的光合色素,理解其中的色素与光合作用的关系;理解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的基本过程和相互关系;理解光合作用的生理意义以及在生物界中和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意义。 2.让学生初步学会提取、分离叶绿体中色素的方法和技能;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过程,概括物质和能量转化的本质,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 3.通过光合作用的意义的教学,使学生在理解绿色植物在维持环境稳定中的作用,理解光合作用产物对人的生活和生产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增强学生关心爱护绿色植物,关心发展农业的意识从而对学生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重点、难点分析 1.叶绿体的结构特点以及其中的光合色素的种类和作用,是本课题教学的重点之一。因为: (1)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结构基础,且这种结构和成分与其光合作用具有一定的适应关系。如,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及其吸收光谱,色素在片层上的分布、基粒片层的垛叠形式、基粒和基质的关系等,都利于光合作用的进行。学生清楚地知道这些结构和成分,才能顺利地理解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发生的场所。 (2)在第一章细胞部分,学生接触了叶绿体色素种类的知识,另外学生在生活中也经常看到或听到过有关叶绿素和胡萝卜素的知识,但没有提取和实际看到过各种叶绿体中的色素。因此学生对亲自从叶片中提取和分离叶绿体色素具有浓厚的兴趣和渴望。做好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不但可使学生学会有关方法,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加深对有关知识的认识。

2.光合作用的过程的内容,是教学的又一重点。因为: (1)光合作用过程是本课题的核心内容。学生只有认识了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过程,才能理解从光能、ATP分子中活跃的化学能到糖类等有机物分子中的稳定的化学能这一能量转移过程,掌握光合作用的能量和物质变化的本质。使学生对光合作用的认识水平,在初中的基础上前进一步。 (2)学生只有知道光合过程的各个环节,才能理解内外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才能进一步研究如何提高光合效率的途径,提高农业产量的技术。因此,学习光合作用的过程,是深入联系生产实际的理论基础。 3.光合作用的意义,也是教学的重点。因为: (1)通过光合作用的意义的教学,可使学生理解,当今世界面临的粮食、化石能源、环境污染等重大问题的解决与研究光合作用的关系。知道人类需要的农产品,归根结底要靠光合作用去生产。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应该把培育高光合效率的农作物品种,发明提高农作物充分利用光能的时间、空间的技术等途径作为研究方向。知道增加植被面积和质量,是改善环境的有效途径等。这些,是学生必备的科学素养。因此,光合作用的意义,是培养学生关心生物科学及其发展,关心社会问题的解决等意识的好材料,应充分重视。 (2)从生物界看,光合作用是最基本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不仅供绿色植物本身利用,也是地球上绝大多数生物体中有机物的来源,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这些,是学生学习呼吸作用、生态系统等内容的基础。 4.光合作用中的物质和能量变化,是教学的难点。因为,学生对有关的物理和化学知识不熟悉,特别是有机化学知识,高二第一学期多数学校未学习到。对光合作用中的光能到电能、电能到不稳定的化学能、从不稳定的化学能到稳定的化学能的转变的必要性的理解,对暗反应中的二氧化碳的固定、三碳酸的还原等的必要性的理解都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课题的参考课时为二课时。 二、第一课时:

生物进化的学说

16-3 生物进化的学说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同生物进化论的观点。 2.描述加拉帕戈斯群岛上地雀进化的原因。 3.说出达尔文生物进化的基本思想及其意义。 能力目标 1.知道达尔文进化论的实质。 2.能够较准确判断达尔文地雀的进化顺序。 3.能运用达尔文进化理论解释桦尺蛾的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学习达尔文细心观察和实验,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2.认识主流的进化学说,树立唯物主义的自然世界观。 3.领悟科学没有绝对的真理,科学知识只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培养科学怀疑精神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达尔文生物进化学说的基本思想。 教学难点 达尔文进化学说与其他进化学说的关系。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收集有关自然选择的材料,准备多媒体课件。 2.达尔文环球旅行的视频。 3.达尔文地雀喙进化的图片。 学生准备 要求学生通过资料、网络等查询有关生物进化的资料。 【教学流程】 一、情景引入 用多媒体展示《爬行动物时代》短片。学生观看视频。 教师提问:同学们看了爬行动物时代的视频。恐龙曾经是地球上的霸主,长达1亿多年,但是,它们却在距今6500多万年前神秘地灭绝了,恐龙为什么会灭绝? (是大行星撞击地球引发火山喷发造成的,还是因为恐龙不能适应当时的环境变化而逐渐消亡的……) 究竟哪种说法更正确呢?为什么总会有一些物种灭亡,新的物种又是怎样形成的?推动生物进化的原因是什么?这就是今天要讨论的话题。 设计思想这样设计从学生已知的知识入手,学生容易接受,又能引发兴趣,容易打开学生思路。学生观看视频,思考物种灭绝,生物进化的原因,激发求知欲以及探究的欲望。 二、探究过程 师生互动1:学习科学家的故事,引入自然选择学说。 教师:在生物进化的过程中,不断有新物种的产生和旧物种的灭绝,推动生物进化的原因是什么呢?对于这个问题,人们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解释。其中,达尔文在吸收前人进化思想的基础上提出的“自然选择学说”,被恩格斯赞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三个发现”之一。

生物进化的原因教学设计

《生物进化的原因》教学设计 马王堆中学姚文霞 概述 “生物进化的原因”是人教社生物学第七单元第三章第三节。本节所需课时为2课时,本课时为第一课时;生物进化的原因是本节章的重点内容,主要是通过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一、对于生物进化的原因的分析,首先让学生阅读英国蔓彻斯特地区的两种桦尺蠖的数量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的真实事例,让学生分析: 1.在1850年,为何浅色桦尺蠖的数量多?这于环境有何关系? 2.在1950年,深色的桦尺蠖为何占多数?这时环境有何特点?与环境有什么关系? 二、结合科学家的实验,通过学生讨论,加深对生物进化的认识。 三、组织学生开展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的探究活动,进行探究活动时:1.组织同学严肃认真、相互配合,统一听从组长的指挥。 2.彩色布料最好采用单一的布料,有利于结果的分析。 3.彩色小纸片的选择应该多样化,其中之一与彩色布料的颜色一致。 4.实验时要把自己当成捕食者,选取彩色的小纸片时,一定不要特意寻找某一种颜色的小纸片。 并保证实验活动的成功,通过探究,从感性上认识生物进化的过程和原因。 整个教学过程以网络作为教学媒体,教师恰到好和处地把握住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实验活动,科学地分析实验结果,主动获取知识。 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目标 通过资料分析和模拟探究保护色形成的过程,使学生能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层面上去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技能目标 ①通过模拟探究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和实验结果的统计,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提高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 ②通过模拟探究实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情感目标 ①通过模拟探究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②通过学习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让学生了解保护色在人类的某些领域的仿生应用,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认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生物进化

生物进化 一、选择题 1.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了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现代生物技术也是利用这一点来改变生物遗传性状。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人工诱变因突变率的提高而实现了定向变异 B.转基因技术造成的基因重组,就产生了定向变异 C.体细胞杂交技术能产生染色体变异,突破了生殖隔离的限制 D.现代生物技术能改变许多生物,使之更适合人的需要 解析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 答案 A 2.下列哪项对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影响() A.随机交配B.自然选择 C.基因突变D.染色体变异 解析随机交配对基因频率没有影响,影响基因频率的因素是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和自然选择。 答案 A 3.(2011·临沂)人类与某些病毒的斗争是长期的,人类与这些病毒长期共存的原因是() ①病毒的毒性越来越强,人类对该病毒的免疫力越来越强 ②病毒的毒性越来越弱,人类对该病毒的免疫力越来越弱 ③病毒的毒性越来越强,人类对该病毒的免疫力越来越弱 ④病毒的毒性越来越弱,人类对该病毒的免疫力越来越强 A.①③B.②④ C.①②D.③④ 解析人类能与这些病毒长期共存是二者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 答案 C 4.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看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自然选择学说的缺陷是() ①自然选择学说能科学地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和生物的适应性、多样性的形成 ②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生物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③自然选择学说对遗传和变异的本质未能作出科学的解释 ④自然选择学说对环境条件如何对可遗传的变异进行选择,没有能作出科学的解释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解析生物个体的寿命是有限的,但该物种在一代代交替过程中得以保持和发展,该物种的基因库也得以保持和发展。限于当时的技术水平,达尔文对遗传和变异的本质以及自然选择如何对可遗传变异起作用,还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 答案 B 5.下列有关地理隔离的叙述错误的是() A.造成地理隔离的障碍,对于陆生生物往往是水域、山脉、沙漠等,对于水生生物一般是陆地 B.地理隔离在物种形成中起着促进性状分歧的作用 C.地理隔离对人类没有影响 D.物种大多是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最后出现生殖隔离而形成的 解析地理隔离在人类中也有广泛影响,从理论上说,每个人都可以把地球上所有合适年龄的异性作为自己的选择对象,但实际上是做不到的,地理的因素是阻碍人类基因交流的天然屏障。当然对人类来说与别的动物不同,政治的、社会的隔离因素的影响,有时更为重要。 答案 C 6.研究人员调查了某地区同种生物的两个种群的基因频率。甲种群:AA个体为24%,aa个体为4%。乙种群:Aa个体为48%,aa个体为16%。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甲种群生物所处的环境变化剧烈 B.乙种群生物基因突变率很高 C.乙种群生物所处的环境变化剧烈 D.甲、乙两种群生物无突变,环境基本相同 解析首先计算出甲种群Aa=72%,乙种群AA=36%;然后分别计算出甲种群A=(24%+36%)=60%,乙种群A=(36%+24%)=60%,。即甲乙两种群基因频率不变,说明甲乙两种群生物无突变,环境基本相同,没有进化。 答案 D 7.(2011·厦门)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进化总是由突变引起的

高中生物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知识点

高中生物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知识点 第六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第一节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 一、拉马克的进化学说 1、理论要点: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 2、进步性:认为生物不是神创造的,而是进化的。 3、局限性:缺乏证据,多为主观臆断。 二、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1、理论要点:自然选择(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自然选择。 2、进步性:能够科学地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以及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 选择材料:由变异提供;内在因素:遗传和变异;进化方向:有自然选择决定;进化动力:生存斗争。 3、局限性: ①不能科学地解释遗传和变异的本质; ②自然选择对可遗传的变异如何起作用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对生物进化的解释仅局限于个体水平) 三、现代达尔文主义 (一)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1、种群: 概念: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称为种群。 特点:不仅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而且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2、种群基因库:一个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构成了该种群的基因库 3、基因(型)频率的计算: 基因频率: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的比率。 基因型频率是指某种特定基因型的个体占群体内全部个体的比率。 ①按定义计算: 例1:从某个群体中随机抽取100个个体,测知基因型为AA、Aa、aa的个体分

别是30、60和10个,则: 基因型AA的频率为______;基因型Aa的频率为 ______;基因型 aa的频率为______。基因A的频率为______;基因a的频率为 ______。 答案:30% 60% 10% 60% 40% ②某个等位基因的频率 = 它的纯合子的频率+ ?杂合子频率 例:某个群体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30%、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60% 、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10% ,则:基因A的频率为______,基因a的频率为 ______ 答案: 60% 40% (二)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但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三)自然选择决定进化方向: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 (四)突变和基因重组、选择和隔离是物种形成机制 1、物种: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地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征,而且自然状态下能相互交配并能生殖出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2、隔离: 地理隔离:同一种生物由于地理上的障碍而分成不同的种群,使得种群间不能发生基因交流的现象。 生殖隔离:指不同种群的个体不能自由交配或交配后产生不可育的后代。 3、物种的形成: ⑴物种形成的常见方式:地理隔离(长期)→生殖隔离 ⑵物种形成的标志:生殖隔离 ⑶物种形成的3个环节: ●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 ●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物种形成的三种典型模式 ①渐变式——如加拉帕戈斯群岛上13种地雀的形成。

生物进化的原因 生物优秀教案

生物进化的原因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通过资料分析和模拟探究保护色形成的过程,使学生能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层面上去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二、能力目标: 1.通过模拟探究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和实验结果的统计,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提高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 2.通过模拟探究实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情感目标: 1.通过模拟探究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2.通过学习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让学生了解保护色在人类的某些领域的仿生应用,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认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自然选择;生物进化的原因。 【教学方法】 引导——探索——归纳——应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在生物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为什么有些生物种类会绝灭?新的生物种类又会不断产生?推动生物不断进化的原因是什么?对于这些问题,人们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解释。同学们知道几种有关这方面的学说?你又赞同哪种观点?请交流讨论。 二、问题引导,自主探究 阅读教材,完成以下问题: 1.分析实例:18世纪英国曼彻斯特地区桦尺蛾体色的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雷鸟的的体色能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这对它的生存有何意义? 3.请举出几种生活中常见到的具有保护色的动物。试解释这些动物的保护色是怎样形成的?

4.何为自然选择?谁提出的?对于他,同学们有什么了解吗? 5.为什么长颈鹿祖先的颈有的长有的短? 6.你认为环境变化(食物和生存空间)在长颈鹿的进化过程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7.用自然选择的理论解释长颈鹿形成的原因。 8.长颈鹿的进化过程中,谁在进行选择? 9.你能总结出自然选择学说的要点吗?有哪些? 三、展示交流,释疑解惑 共同归纳: 1.自然界中大多数生物有很强的繁殖能力。(过度繁殖) 2.生物的生存需要一定的条件,即要保证生物必需的食物和生存的空间。生物生存的空间和食物是有限的。生物之间为了获得生存所需要的食物和空间而进行的斗争,称为生存斗争。(生存斗争) 3.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同时将有利变异遗传给下一代,而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容易被淘汰。(遗传和变异、变异的长期积累、变异是不定向的) 4.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竞争,适应环境的生存下来,不适应环境的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所以目前在地球上生活的各种生物大多是适应环境的。自然界的环境有各种类型,不同类型的环境对生物的差异进行选择,形成了适应不同环境的生物,同时,也产生了生物的多样性。(适者生存、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小结:生物的变异是生物进化内在原因;环境的改变是生物进化的外在动力。 自然界中的野生动物都经过了长期的自然选择,他们对环境都有很强的适应能力,而饲养动物一旦脱离人工饲养的环境就难以生存,家养动物的不同品种是怎样形成的呢?达尔文认为,家养生物的不同品种,是经过人工选择而产生的。 四、视野拓展,感悟提升 探究实验: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 1.实验目的: (1)通过活动理解什么是保护色以及保护色的形成过程。 (2)通过活动同时理解保护色的形成过程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3)了解动物与环境的相对适应性。 2.原理: 颜色本身没有保护作用,当置于不同的背景下,颜色的作用才能显现出来。生物的体色

生物进化练习题

第七单元第三章生物的进化 第二节达标试题A卷 一、选择题 1、生物化石是证明生物进化的最主要直接证据,其根本原因是() A、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生物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 B、各类不同生物化石在不同地层出现有一定的顺序 C、化石能再现生物的结构和生物环境 D、化石里的生物是现在生物的原始祖先 2、地球上最先从水中登陆的动物类群是( )。 A.节肢动物 B.爬行类 C.两栖类 D. 鸟类 3、与人类亲缘关系最近的动物是( )。 A.黑猩猩 B.长臂猿 C.猕猴 D.大猩猩 二、填空与分析简答 1、比较是指根据,把彼此有某种联系的事物加以,确定它们 的和之处。 2、生物进化的许多环节还缺少化石证据,你认为化石证据不够全面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第二节达标试题B卷 一、选择题 1、化石之所以能够成为生物进化的证据,主要原因是() A、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迹或遗物 B、是古生物学研究的对象 C、各类不同生物化石在不同地层出现有一定的顺序 D、是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才形成的 2、人的胚胎在发育初期出现鳃裂,由此可以推测() A、人胚胎早期用鰓呼吸 B、人的肺由鰓发育而来 C、人与鱼类的亲缘关系最接近 D、人的原始祖先生活在水中 3、下列动物类群中,在地球上先出现的是( )。 A.原始无脊椎动物 B.水生脊椎动物 C.原始脊椎动物 D.陆生脊椎动物 二、填空与分析简答

1、科学家通过对不同年代的纵向比较,以及对现存的横向比较等方法,推断出了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 2、蛋白质是组成细胞的一类重要物质,细胞色素C是期中的一种,科学家比较了一些生物的细胞色素C的差异,根据下表回答: (1)由上表可以看出人与的差异最小。与的差异最大。由此你可以推测出与人亲缘关系最近的是 (2)在这个研究中你运用了什么研究方法? 第二节达标试题C卷 一、选择题 1、下列属于遗体化石的是() A、恐龙骨骼化石 B、恐龙蛋化石 C、蕨类的印模化石 D、恐龙足迹化石 2、始祖鸟区别于一般鸟类的特征是() ①被覆羽毛②前肢变成翼③前肢末端有指。指端有爪④嘴的外形似喙⑤口中有牙齿 A ③④ B ③⑤ C ③④⑤ D⑤ 3、兔有尾巴,在人的胚胎发育过程中同兔胚胎发育相似也有尾巴出现,此现象说明 A、人类起源于兔类 B、他们共同起源于单细胞动物 C、他们有共同的祖先 D、他们共同起源于水生动物 二、填空与分析简答

《生物进化的原因》教学设计

《生物进化的原因》教学设计 教学分析 《生物进化的原因》是《生物的进化》一章的最后一课,前面两课对生命的起源、生物进化的历程等作了浅层次的探讨,本课在前几课的基础上,通过寻找资料、讲故事,对桦尺蠖、长颈鹿等动物的进化过程进行具体分析,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的相互作用与平衡关系,分析环境的变化给生物带来的影响,以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互联网等资讯特别发达的今天,怎样有效地利用好各种资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我解决有关问题,在科学教育中应该是值得我们重视的课题。所以在本课进行教学之前我布置学生通过搜集资料、分析整理资料自己尝试解决有关生物进化的问题。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能用自己的话表述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观点。 二、能力目标 1.能设法收集生物进化的相关资料。 2.能用自己的话对桦尺蠖和长颈鹿等生物进化原因做出简单解释。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愿意和小组同学合作共同完成收集整理相关资料的工作。 2.能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展示、表达自己收集的资料,愿意倾听、分享别人收集的信息。 教学重点 1.让学生通过搜集资料、分析整理材料解释有关生物进化的问题。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达尔文进化论的主要观点。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交流收集到的信息,并参与评议讨论。 教学准备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查找与生物进化有关的资料。 2.制作多媒体课件。 3.模拟实验材料:彩色石子(染料染成红色、绿色、黄色)、红豆、绿豆、黄豆等。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位朋友,大家看 看认识它们吗? 出示课件:相关动物图片(长毛象、巨型 蜻蜓、熊猫、恐鸟等) 这些动物有些已经灭绝了,有些我们现在 还可以看到,但与远古时期相比有很大的差 异,这是为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生物 进化的原因。(板书课题) 观看课件,思考。 用图片导入, 直观,能够激 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直接 进入讨论主 题。

高中生物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教学目标 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2、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3、进化的基本单位、原材料的来源、方向的决定、实质;种群、基因库、基因频率、物种 的概念; 4、物种形成的原因生物进化历程,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 教学重点 1、种群、基因库、基因频率、物种、隔离的概念; 2、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1、基因频率的概念; 2、自然选择对基因频率的影响 3、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课时安排:2个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 (一)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1、种群:生活在一定区域的的个体。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 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 学习检测: (1).下列属于种群的是 A、一块水田里的全部水稻、水草 B、一块稻田里的全部幼蚜、有翅、无翅的成蚜 C 、一块朽木上的全部真菌 D、一个池塘中全部鱼 (2).下列关于种群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同一种群的个体可以自由交配 B.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 C.中国大陆上所有老虎是一个种群 D.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3).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A. 个体 B. 基因 C. 种群 D. 群体 2、基因库: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 基因频率: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 基因频率的计算:引导学生计算这样一个例子P115:从某种生物的种群中随机抽出100个个体,测知其基因型分别为AA、Aa、aa的个体分别为30、60和10个,问其中A基因频率为多少?a基因频率为多少? 基因频率与基因型频率的计算: 一、利用种群中一对等位基因组成的各基因型个体数求解 种群中某基因频率=种群中该基因总数/种群中该对等位基因总数×100%

2020年(生物科技行业)关于进化生物学的一点看法

(生物科技行业)关于进化生物学的一点看法

关于进化生物学的壹点见法 哲学家关于宇宙的三个终极问题:我是谁,我来自何处,去向何方,总能在不同时代唤起不同人关于生命的起源和进化的无限遐想。生命到底如何从无到有,又为何这般千姿百态,壹直是由进化生物学来解释的。 进化是指生物和其生存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其遗传系统随时间而发生壹系列不可逆的改变,且导致相应表型的改变。而进化生物学是研究生物进化的科学,包括进化的过程、原因、机制、速率和方向等。其意义和重要性在于它是人类认识自然的本能追求,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利用,是自然(生命)科学的基础,同时也是农林业持续发展的基础,关系到人类的衣食住行及社会各个方面(政治、外交、法律等)。 学科历史 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学派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 达尔文CharlesDarwin(1809-1882)的自然选择理论主要说了这么几个问题:生命是进化来的;生物进化是逐渐和连续的,不存在不连续变异或突变;生物之间都有壹定的亲缘关系,有着共同的祖先—壹元论;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根本动力(机制)。能够说,《物种起源》的发表宣布了科学的生物进化理论的形成,达尔文思想也成为现代生物进化研究的主要理论源泉。但受时代的局限,他过分强调了过度繁殖所引起的生存斗争且把其当成作生物进化的主要动力,他的某些主张仍然得不到现代科学的支持。 中性突变--随机漂变理论 中性突变学说是由日本人Kimura于1968年提出的。他的中心论点是:突变大多是“中

性”的,对生物个体的生存既无害也无利(在分子水平);中性突变是通过随机的“遗传漂变”在群体中固定下来,在分子水平上的进化不依赖于自然选择;进化的速率有中性突变的速率所决定,对于所有生物几乎是恒定的;决定生物大分子进化的主要因素是突变压和机会。此学说被称为“非达尔文主义进化”学说,可见其突破性的成就。其实中兴突变学说的产生有壹定的科学大背景。在以数学和物理领头的自然科学领域里,当概率和随机开始逐步代替有序和定值,中性学说其实是混沌和模糊理论在生物界的延伸。这壹步的迈出让生物学家开始体会到现代数学和物理理论对于生物研究的重大启迪,为今后生物学的飞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综合进化理论 既然有综合二字,可见它且不是由某个人提出,也不是壹下子就成型的。综合进化理论是经过Dobzhansky,Mayr,Simpson,Stebbins等人先后的努力不断完善得来的。其核心是用孟德尔定律来解释遗传变异的性质和机制;用群体遗传学方法来研究进化的机制(理论和实验群体遗传学),通过对微观进化过程和机制的研究来认识宏观进化;它接受了达尔文进化论的核心部分—自然选择,且有所发展。 我们能够将其总结为以下这个式子: 个体水平群体水平物种水平 进化=遗传变异+变异的不均等传递+物种形成 突变重组基因流选择遗传漂变隔离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第7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本章在学习了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生物进化的基础内容,主要讲述了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和主要内容。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一节中,分别阐述了拉马克和达尔文的生物进化学说,通过二者的对比,可以看出达尔文的学说是更加科学和完善的,成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础。当然,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由于受到时代的限制,也有许多不足之处。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一节中,分别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隔离与物种的形成”和“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三个方面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进行了阐述。这些都是建立在现代生物学研究成果基础上的对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和补充。 第1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 学习导航 1.学习目标 (1)说出拉马克进化学说的主要观点。拉马克生物进化学说的主要观点是:①地球上的生物不是神造的,而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而来的;②生物是由低等到高等逐渐进化来的; ③生物适应性的形成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2)说出拉马克学说的进步意义。 拉马克最早提出了比较完整的生物进化学说,反对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 (3)阐明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生物都有过度繁殖的倾向;物种内的个体数量能保持稳定;生存的资源是有限的。以上可得出的推论是个体间存在着生存斗争。而生物物种的个体间普遍存在变异,而许多变异是可以遗传的,由此可得出的推论是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生存下来的机会多。进而推出的结论是通过有利变异的逐代积累,生物不断进化出新类型。 (4)说明自然选择学说的意义和不足。 意义:①对生物进化的原因提出了合理的解释;②科学地解释了生命的统一性和生物的多样性;③给予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以致命打击,为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提供了有力武器。 不足:①对于遗传和变异的本质,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②对于生物进化的解释仅限于个体水平;③强调物种的形成是渐变的结果,不能解释物种大爆发等现象。 (5)说出达尔文以后进化理论的发展。 遗传和变异的研究已经从性状水平深入到分子水平。自然选择作用的研究已经从以个体为单位发展到以种群为基本单位。 2.学习建议 (1)利用已经掌握的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知识,来理解生物进化的理论。生物的进化离不开变异,而且是可遗传的变异。生物出现可遗传的变异就必须发生遗传物质的改变,后天获得的性状是不能遗传的。因此,拉马克提出的,并被达尔文接受的“获得性遗传”的理论是不科学的。 (2)要善于对比。通过对比,可以总结出达尔文学说相对拉马克学说在哪些方面更加科学;现代进化理论在哪些方面对达尔文学说进行了补充和发展。 自我测评 一、选择题 1.最早提出比较完整的进化学说的是()。 A.达尔文 B.拉马克 C.施旺 D.孟德尔 2.下列各项中,不是拉马克观点的是()。 A.生物不是神造的,而是由更古老的祖先进化来的

《生物进化的原因》教学设计

《生物进化的原因》教学设计 概述 “生物进化的原因”是人教社生物学第七单元第三章第三节。本节所需课时为2课时,本课时为第一课时;生物进化的原因是本节章的重点内容,主要是通过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学习者特征分析: 、该班学生具有较强的收集、整理、分析资源信息的能力,能熟练操作与教学有关的电脑平台,能够根据教学思路和要求,准确找到所需资源的位置。 2、学生学完生物的生殖发育以及遗传和变异后,对生命的起源和生物进化的相关问题很感兴趣,如“究竟先有鸡蛋还是先有鸡呢?”等相关问题,学生对这类有关“生物进化的过程及原因”的问题,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各种媒体已具有了一定的零散的、感性的认识,但还欠缺整体、科学、理性的认识。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节课是以“跨越式”教学理念作指导,“跨越式”生物教学旨在以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的整合为基础,以创新性教学设计为途径,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抓住学生学习生物学科的关健期,使学生的生物素养得到跨越式的发展。

本节课教学过程以两种方式呈现:一是学生自主阅读英国曼彻地区的两种桦尺蠖的数量随环境的改变而改变的真实事例并分析其变化原因;二是学生通过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的探究活动,从感性上认识生物进化的过程和原因。另外,在分析完曼彻斯特殊地区的两种桦尺蠖的数量变化的事例后,让学生阅读和分析几个相关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能强化环境的变化可以导致生物进化的事实,而且可以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环保教育。整个教学过程以网络作为教学媒体,教师恰到好和处地把握住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实验活动,科学地分析实验结果,主动获取知识。 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目标 通过资料分析和模拟探究保护色形成的过程,使学生能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层面上去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技能目标 ①通过模拟探究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和实验结果的统计,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提高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 ②通过模拟探究实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情感目标 ①通过模拟探究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高中生物现代生物进化理论doc

7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简介 2019-2-23 一、知识结构 二、教材分析 本节着重讲述了“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教材首先在初中生物课的基础上,以“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和适者生存”为主线介绍自然选择。 接着进一步阐述这个学说的重要意义和局限性,并且指出近些年来,生物学家将遗传学、生态学等研究成果引入到进化论的研究中,形成了以自然选择学说为基础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是本节的重点。 关于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教材着重讲述了两方面的内容:宏观与微观,让学生能较好地理解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关于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教材着重讲述了突变在种群中出现的数量,以及突变对生物体生存的影响等。 关于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教材举例介绍了生物如何在自然选择作用下,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的结果。 关于隔离导致物种形成,教材主要讲述了物种的概念、隔离和物种的形成这三方面的内容。首先,简要介绍物种的概念,然后讲述隔离的概念和类型,再后举例讲述了经长期的地理隔离而达到生殖隔离的物种形成方式。 教材在最后进行了内容的归纳和总结,阐述了四个论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利于学生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了解。 本节中关于种群的内容,可为第八章《生物与环境》中有关种群的内容打下基础;有关进化的原材料、物种的形成等知识需要第六章《遗传和变异>>中有关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数目变异等内容作基础。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A:知道)。 (2)种群、种群基因库、基因频率的概念,以及基因频率的计算方法(B:识记)。 (3)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的原因(B:识记)。 (4)自然选择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B:识记)。 (5)隔离的概念和类型,以及隔离与物种形成的关系(B:识记)。 2.能力目标 通过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归纳总结能力。 四、重点·实施方案 1.重点

生物进化和物种变化

生物进化与物种变化 1 关键词:生物起源,多四季,生物进化,量变与质变 2 摘要:基因变生物起源异、劳动与物竞天择,对物种有进化作用,3 不就是物种起源得根本原因。地球上得植物种子与动物第一次生命,4 有各自得起源方式。生物进化与物种变化就是两个过程,地球、生物5 与量子生命成长,高级新元素逐步生成,组合更多、更复杂得生命单6 元。地球有多四季规律,山体得母体就是地球,地球得生理组织,决7 定了山体得体征。山体得体征,决定了孕育得生物品种。不同时期,8 不同位置,地球孕育了不同得生物。地球在许多位置,陆续孕育了人9 类,这就是物种与人类得起源,生物进化就是量变与质变得过程。 10 (一)相关理论 11 生物组成不单就是物质元素,出现得过程,由简单到复杂,由低12 级到高级,具有周期性,与地球得成长相关。地球得物质元素、大气13 圈、水得形成,就是生物起源得必要条件。 14 世界元素由物质、能量、意识等元素组成,世界存在许多人类永15 远无法感知得暗元素,她们与人体得感官之间,相互没有产生作用,16 即使借助于仪器,也无法感知。对于人体得感官而言,物质元素为形17 状、质量特征,能量元素为波动性、放射性特征,意识元素为通讯、18 感应特征,具有思维、记忆能力。 19 物质星系,人类能够感知她们释放得能量,如太阳得光与热,地20 球由于与不同强度得光源与热源距离,辐射角得变化,围绕太阳公转,21 形成小四季,周期为一年。参与太阳系,围绕太阳系与近星系得质心22 公转,乃至围绕银河系得银心及更大星系公转时,形成多种不同周期,23

不同程度得大、中、小四季变化。有得星系,没有质量与形状,现代24 人无法感知,同样释放如光、电、磁等能量,对地球同样形成四季规25 律。有得星系,就是物质与能量元素得组合体,其中有些能量元素,26 现代人无法感知。 27 现在我们瞧到得火星、火卫一、火卫二、地球、月球、金星、水28 星,处于小行星带与太阳之间,我们称之为太阳系得外核行星,并不29 就是与太阳系一起出生,就是太阳系生命得过客而已,火星处于少年,30 所以很小,地球朝气蓬勃,就是孕育万物得最佳时期,金星步入晚年,31 水星已经就是一个步履蹒跚得老星。即地球就是由小行星带孕育生32 成,历经火星年代,将变为金星、水星。 33 地球得物质元素就是逐步生成得,原子结构记载了地球得年轮。 34 元素具有7个周期,表明地球已经处于某个星系年轮得第7个春秋,35 每个春秋电子层数增加一个。第1周期只有2种元素,说明地球诞生36 得简单结构,第2、3周期各有8种元素,地球正在小行星带发育阶37 段,其中4、5周期各有18种元素,地球正在发育到火星现在得位置,38 第6周期有32种元素,地球得一颗卫星已经与地球一体化。第7周39 期现有26种元素,元素正在进一步生成。 40 地球与生物所需得营养,不单就是物质元素,还有能量、意识元41 素。地球得地核与地幔, 并不就是简单得熔融物质,包含了复杂得营42 养吸收、合成系统,生成、制作了地球得许多物质元素。地球上得生43 物与山体,就是地球生命运动得组成过程,吸收太阳得光能,进行光44 合作用,吸收太阳得量子辐射,进行物质合成,不但有光合作用,还45 吸收其她能量体,进行电合作用,磁合作用等。 46 太阳系就是一个具有生命得星系,吸收、转化物质营养得方式有4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