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对中医药的影响从本草与服食养生说起
浅述中国食疗文化与道家文化的关系

浅述中国食疗文化与道家文化的关系中国食疗文化,以饮食治疗疾病为目的,与中医传统文化融为一体,是渊源流长、丰富多彩的的中国饮食文化的特殊的组成部分。
而道家文化以求得健康长寿为宗旨,对中国食疗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一、“药食同源”是食疗文化产生的基础“药食同源”是中国食疗文化形成的基础。
这一理论认为:许多食物既是食物也是药物,食物和药物一样同样能够防治疾病。
在古代原始社会中,人们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发现了各种食物和药物的性味和功效,认识到许多食物可以药用,许多药物也可以食用,两者之间很难严格区分。
《黄帝内经》言“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这可称为最早的食疗原则。
唐朝时期的《黄帝内经太素》一书中写道:“空腹食之为食物,患者食之为药物”,反映出“药食同源”的思想。
道教产生后,许多道士兼通医学,被称作“道医”。
他们认为将“食疗”与“药疗”相结合才是上工之术,主张把饮食养生引进治病养生的领域,将“食治”放在医治疾病的重要位置。
其中不乏名家,大家。
例如庄子、孙思邈、葛洪等等。
孙思邈在《千金翼方?养性?养老大例》论述了154种食疗食物的内容,其中包括食物性能、食用价值、医疗效能等方面,认为:“君夫有疾,期先命食以疗之,食疗不愈,然后用药,故孝子须深知食药二性”。
食治重于药治的思想渗透其中。
二、食疗与天人合一道家饮食文化中始终贯穿着“人与天地参”的理论,讲求“天人合一”。
孙思邈的“不知食宜者,不足以生存”的观念,强调的就是“知食宜”。
所谓“知食宜”就是要顺应季节的变化、环境的不同、体质的差异以及疾病的属性,而实施“食养”或“食治”的规律。
这种“天人合一”的饮食观与中医因人、因时、因地的治疗原则是一致的。
“知食宜”就是要懂得施以食疗时适宜的气候、适宜的环境、适宜的体质、适宜的时间、适宜的配伍等等,顺应自然,遵循规律。
道家思想对中医学影响

道家思想对中医学影响在中医学形成之初的战国时期.当时诸子蜂起,百家争鸣。
诸子百家对中医学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影响最深,对中医学最有指导意义的是道家。
道家的哲学思想及其所研究的生命科学与医学最贴近,加上后来不少著名的道家同时又是医家,所以医与道结下了不解之缘。
故作此文以一探其中干系。
一、道家宇宙观与整体观1、道生万物,道统万物《老子·四十二章》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因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也就是说道生万物,道是万物之本源。
《老子·二十五章》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在这里《老子》继承、升华了前代阴阳学说,并否定了天命神权的思想,首次阐述了“道”的概念,把它作为世界的本源与万物的最高范畴。
老子所说的“道”是一个终极实在的概念,它先于天地而独立存在,是一个“混成”的整体,其运动方式是变化流逝而终返本源,周流不息而循环往复。
它不受局限而无终无止,包容万物而无边无际。
万物是以“道”为最大共性和最初本源的有机整体,天地万物以至人类皆是同构同源之体。
2、道生万物,万物一气《老子·一章》指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可见道是抽象性与具体性的对立统一。
《庄子·天地》也说:“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
物得以生,谓之德······”庄子所说的“一”就是“道”的别名,反映了宇宙的整体与不可分割性。
庄子将“道”的概念具体化,还丰富发展了“气”的理论,并将“道”、“气”、“一”或“一气”等概念有机地联系起来,《庄子·知北游》指出:“人之生,气之聚也。
道家思想对中医学理论发展的影响

道家思想对中医学理论发展的影响道家思想对中医学理论发展的影响道家思想是我国古代哲学的瑰宝之一。
春秋时期《老子》一书的问世,标志着道家思想的产生,此后的《庄子》、《列子》、《管子》、《淮南子》等著作进一步继承和阐发了道家思想,强调“道常无为而无所不为”,“道法自然”,“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等观点,一直为后世所推崇。
著名的中国科学史家李约瑟在其《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强调指出:“道家思想乃是中国的科学和技术的根本”,研究道家思想体系“对于了解全部中国科学技术是极其重要的”。
道家学说,其义精深,其奥无穷,除了在哲学和政治上发挥过不可忽视的历史作用以外,对于中医学的发生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道家思想对《内经》理论体系的影响《内经》是中国医学史上现存最古老的经典著作,是中国古代生命科学的集中总结,汇集了中国古代科学文化的优秀成果。
其中道家学说对其理论奠基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道家的“天地之道”与中医学“天人合一”的整体思想老子主张天道自然无为,人只要顺应自然,就能把握天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
”这种尊重客观自然法则的思想,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庄子继承了老子天道自然无为的思想,主张“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安时而处顺”(《庄子·大宗师》)。
由此去追求“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的逍遥境界。
《黄帝内经》承袭了道家思想的精华,把天和人作为一个统一体看待,建立了自己的天人合一观。
《内经》认为,人是在特定的“气交”环境中,由天地两气结合生成的。
《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同时《内经》还认为,人与天的结构相类似,这种类似表现在人的身体体现了天地的结构。
《灵枢·邪客》日:“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
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窍;天有风雨,人有喜怒。
道教养生观对中医养生理论的影响(一)

道教养生观对中医养生理论的影响(一)【摘要】通过对道教养生思想特色的分析归纳,总结出道教养生观对中医养生理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以顺应自然、与天地合参为养生防病前提;以阴平阳秘为养生防病核心;以精充、气足、神旺为养生防病基础。
【关键词】道教;中医;养生Abstract:ThroughanalyzingandsummarizingthecharacteristicideologyofhealthpreservationinTaoism,thecon clusionisthattheinfluenceofhealthpreservationinTaoismonthetheoryofhealthpreservationinTCMm aybeinductedasfollowings:takingtheconformingwithnatureandrelevantadaptationofheavenandea rthasapremise;viewingthe"Yin"and"Yang"inarelationequilibriumasacore;andservingtheadequacyo fessence,sufficiencyof“Qi”andvigorousvitalityasabasis.Keywords:HealthPreservation;Taoism;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TCM)道教与中国传统医药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其养生思想对我国养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道教是世界上最重视人的生命存在的宗教,另外,道教养生的一个鲜明特色是:养生即是修道。
养生在修道中具有重要意义,并且被认为是必不可少的。
《养性延命录》提出:“养生者慎勿失道,为道者慎勿失生”,强调养生与修道是统一的,即所谓“道与生相守,生与道相保”。
道教与中医药探索道教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与影响

道教与中医药探索道教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与影响道教与中医药探索:道教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与影响道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与中医药有着密切的关系。
长期以来,道教对中医药的应用与影响在传统医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道教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与影响,深入分析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对中国医学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贡献。
一、道教与中医药的渊源道教和中医药在中国历史上同为重要的文化传统,两者渊源流长。
道教的创始人老子提出了“道法自然”的理念,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而中医药则形成于远古时期,其理论基础是以阴阳五行观念为核心的天人合一观念。
二、道教在中医药理论中的应用道教的哲学思想影响了中医药的理论体系,为中医药的发展与完善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撑。
根据道教的观点,人体是一个细微而复杂的生态系统,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
中医药则将这一思想应用于人体的诊断与治疗上,强调个体与环境的和谐。
例如,在中医药理论中,将人体的五脏与自然界的五行相对应,用以分析人体疾病的本质。
三、道教在中医药实践中的应用道教在中医药实践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疾病预防、养生保健和疗养方面。
道教注重身心的和谐,提倡修身养性。
这一思想贯穿于中医药的实践中,形成了养生保健的重要内容。
例如,道教强调调节情绪、保持内心平静,在中医药实践中,也强调情志对人体的影响,倡导平衡情绪以维持健康。
四、道教对中医药发展的影响道教对中医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教的修炼方法和丰富的呼吸、调气术,为中医药的针灸、气功等疗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同时,道教对于药物的研究和运用也促进了中医药学的进步。
道教的炼丹术、草药研究等方面,对于中医药的药物开发和运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五、道教与中医药在中国医学文化中的传承与发展作为中国医学文化的两大组成部分,道教与中医药在推动中国医学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不仅在理论方面有诸多交融与共通之处,两者在实践中的相互影响也为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道教历来重视医药养生和饮食

道教历来重视医药养生和饮食,其内涵相当丰富。
他们会采撷山中的果实和药物,用道家的传统秘方做出美食,这青城四绝看似原料简单,但一定不会让您失望,它们分别是:洞天乳酒、青城茶、白果炖鸡、青城山老泡菜。
洞天乳酒俗称“茅梨酒”,主要原料为猕猴桃,按青城山道家传统工艺榨取果汁,密封缸中,高糖保鲜,低酒发酵,再将其发酵的果汁与醪糟汁、冰糖和少许曲酒等辅料混合,酿制成乳酒。
洞天乳酒色如碧玉,浓似乳汁,醇香爽口,回味悠长。
唐杜甫曾有"山瓶乳酒下青云,气味浓香幸见分。
鸣鞭走马怜渔父,洗盏开尝对马军"诗赞乳酒。
青城茶青城茶就是产于青城山一带的绿茶。
青城茶一般采摘于清明前后,经过传统纯手工工艺制作。
鲜叶经过杀青、初揉、炒二青、复揉、炒三青、做形、提毫、烘焙等工艺精制而成。
茶叶成品外形肥壮,索卷均匀,嫩匀绿润,微卷曲。
青城茶泡出来茶水明亮,滋味浓醇不涩口,回味甘甜,有着不错的抗氧功效。
以"青而不淡,浓而不涩,香而不艳,精而不俗"闻名于世。
爱喝茶的朋友到四川旅游一定不能错过。
白果炖鸡白果炖鸡就是一道很补身子,没有一点辣味的川菜。
白果就是银杏的果实,李时珍《本草纲目》说白果有“熟食温肺益气,定喘嗽,缩小便,止白浊;生食降痰,消毒杀虫”的作用。
青城山盛产白果,采用传统方法以白果炖仔鸡,再以猪肘相合加少许食盐、冰糖即成,汁鲜味美,清香不腻,具有不错的养生食疗价值。
青城老泡菜青城山泡菜又名“青城道家老泡菜”,以青城山生长的鲜黄瓜、豇豆、水红辣椒、萝卜、仔姜、大蒜等为原料,经严格挑选、清洗、晾晒后,放入泉水、精盐、花椒等配制而成的特殊汁液中泡制而成。
青城山泡菜保存十数年仍色鲜质坚,脆嫩酸甜,是一种开肠胃、增进食欲的小菜,可以在吃面、吃饭的时候配着佐餐。
赵朴初《调寄忆江南》以"青城好,泡菜冠全川,清脆姜芥夸一绝,芳甘乳酒比双贤,吾独取椒盘"赞美青城老泡菜。
这青城四绝共四道美味,在您去青城山游玩的时候,是一定要品尝的,在都江堰市内稍大些的超市也是很容易买到的。
浅论道家思想对中医养生的影响

㊃理论探讨㊃基金项目:国家中医药领军人才支持计划 岐黄学者(10400633210005)作者单位:100029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白颖(博士研究生)㊁高思华];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暴雪丽(博士研究生)]作者简介:白颖(1991-),女,2018级在读博士研究生㊂研究方向:中医药防治糖尿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㊂E⁃mail:bybucm@通信作者:高思华(1957-),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㊂研究方向:脏腑相关理论与中医药防治糖尿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㊂E⁃mail:gaosihua1216@浅论道家思想对中医养生的影响白颖 暴雪丽 高思华【摘要】 医道同源互生,道家思想对中医学的影响巨大㊂道法自然是道家思想的主格调,恬淡虚无㊁冲气为和㊁阴阳和谐的追求构成了道家思想的重要内容㊂本文从道法自然的养生观出发,分析总结了中医顺时㊁顺处养生理念;随后从虚无无为㊁阴阳和谐㊁崇阴尚柔等道家哲学思想归纳出中医虚无㊁和谐㊁尚柔的养生原则,以及宁心定志㊁饮食调养㊁导引吐纳㊁调畅情志㊁形神兼修的养生方法,这些无不与道家的思想紧密融合㊂道家哲学在中医养生学的形成发展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不仅指导了中医养生原则和理论的形成,中医养生的许多方法和具体手段也是直接来源于道家㊂对于道家思想和道学理论的挖掘和深入研究,必能有助于丰富和发展中医养生理论体系,创新养生方法,促进大众对摄生保健㊁益寿延年的认知㊂【关键词】 道家思想; 中医养生; 医道同源; 道法自然; 养生理论; 养生方法【中图分类号】 R22 【文献标识码】 A doi:10.3969/j.issn.1674⁃1749.2021.02.008Brief discussion on the influence of Taoism on the health preservation of TCM BAI Ying ,BAO Xueli ,GAO Sihua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100029,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GAO Sihua ,E⁃mail :gaosihua1216@【Abstract 】 Taoism has great influence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ao follow the nature is themain thought of Taoism.The pursuit of tranquility,nihility and harmony of yin and yang constitute the important content of Taoist thought.This paper analyzed and summarized the concept of keeping in good time and good place of TCM from the view of keeping in good health of Taoism and nature.Then,from the Taoism philosophy of nihility,harmony and softness of TCM,as well as the health preservation methods of peaceful mind and determination,diet and recuperation,guidance and absorption,adjustment of emotionand spirit,and maintenance of form and spirit,all of which are closely integrated with Taoist thought.Taoist philosoph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in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health maintenance of TCM,which not only guides the information of principles and theories of health maintenance of TCM,butalso directly derives many methods and specific means of health maintenance of TCM.The excavation and in⁃depth study of Taoist thought and Taoist theory will be helpful to further enrich and develop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TCM health preservation,innovating health preservation methods,and promoting the public’s cognition of health preservation and longevity.【Key words 】 Taoism; Preserve one’s health us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mology ofTaoism and TCM; Tao follows nature; Theory of keeping in good health; Health preservation methods 成书于西汉中后期的‘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标志着中医学正式形成了系统的理论和思想,而春秋战国则是中医理论及思想迸发出勃勃生机的重要时期㊂道家思想同样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故又称老庄思想㊂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过程中,汲取了道家㊁儒家㊁墨家㊁法家等各大流派的思想,而其中道家思想对中医学的影响尤为重大,故而素有 医道同源互生”的说法㊂道家核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 道法自然”,即对自然的尊崇和顺遂;二是 虚无无为”,也就是 道为无为虚”,对恬淡虚无㊁宁静淡泊的追求构成了道家思想的格调,同时也是对清心寡欲㊁顺势而为的生活方式的推崇;三是 冲气以为和”,源于道家的中和观对中华传统文化产生深远影响,对冲气为和㊁阴阳和谐的追求是道家思想的重要内容;四是 崇阴尚柔”,这是老庄思想的独特特色,以柔为贵体现了生命的活性和持续性,保持柔的状态是对抗衰老的重要方法㊂此外,道家思想中尚有十分浓重深厚的 贵生”特点,‘易传“强调 天地之大德曰生”,对生命的珍视是道家养生观之滥觞㊂中医养生以保健防病㊁延年益寿为目的,有护精气㊁调起居㊁适寒暑㊁节饮食㊁活筋骨㊁畅情志㊁慎房事等多方面内容㊂中医养生理论的形成与道家哲学密不可分,老庄核心思想 道法自然” 虚无无为” 冲气为和” 崇阴尚柔”等都对中医养生的理论体系和原则内容产生了巨大影响㊂1 道法自然的养生理念‘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提出: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㊂”什么是 道”?‘道德经“的解释是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㊂ 道”可以理解为宇宙万物的本原,也就是自然规律,而正是这种自然规律长养了万事万物[1]㊂顺应自然是道家哲学思想的关键内核,也乃宇宙万物正常运转的根本㊂顺其自然本质上就是要遵循万事万物的天然本性,不强行干涉和妄然违背㊂ 道法自然”思想对中医理论影响十分深远,中医 化不可代,时不可违” 因势利导”等思想和主张均来源于此,奠定了中医养生观的基调㊂从道家哲学指导下的养生观来看,养生即是修道的过程[2]㊂道法自然的思想在中医养生学范畴中,主要可以归纳为 顺时养生”和 顺处养生”两个方面㊂1.1 顺时养生顺时养生又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人与四时之气的和谐统一,顺应四时而养生;二是人与昼夜轮转的和谐统一,顺应一日之内的阴阳消长变化而养生㊂‘内经“根据四季变换和节气规律,提供了一套与时相应的㊁具体的养生方式,涵盖了人们的日常起居㊁饮食喜怒㊂‘素问㊃四气调神大论篇“曰: 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㊂” 春三月 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夏三月 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秋三月 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冬三月 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可谓对四季养生做出了详细的阐述和诠释㊂‘内经“中也有许多关于一日内昼夜轮转㊁阴阳消长规律的论述,如‘灵枢㊃顺气一日分为四时“: 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㊂”‘灵枢㊃口问“: 卫气昼日行于阳,夜半则行于阴 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㊂”顺应这种规律而作息,则阴平阳秘,违背这种规律,则阴阳失衡,百病丛生㊂1.2 顺处养生顺处养生也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注重人与地理环境的整体统一,即因地制宜,根据地理方位和天气物候的差异指导养生,再者是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强调良好㊁和谐的社会环境对人体健康也有不容小觑的重要意义㊂地理因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阐释在‘素问㊃异法方宜论篇“中多有体现: 东方之域 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㊂西方者,其病生于内,其治宜毒药㊂北方者,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炙芮㊂南方者,其病挛痹,其治宜微针㊂中央者 其病多瘘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蹻㊂”地理环境的差别造就了迥异的生活习性,常见疾病和治疗方法也随之不同[3]㊂而顺处养生就是结合各地的特点,避免地理因素上的弊端,调整饮食结构,从而 得其所宜”㊂另一方面,良好社会环境和融洽的社交关系也是顺处养生的重要内容,和谐愉快的社会环境有益健康长寿,而紧张压抑的环境或突发重大变化都会给人带来身心双重创伤[4]㊂2 虚无㊁和谐㊁尚柔的养生思想2.1 清静无为的生活方式‘道德经“中说 无为而无不为”,认为 道为无为虚”,提倡恬淡无为的生活方式㊂清静是对心境和精神境界的界定,而无为是对行为举止的约束和要求㊂事实上,道家所崇尚的 无为”和对虚静状态的追求,仍然是对顺应自然,不违背自然规律的倡导,是对 道法自然”思想的一种实践[5]㊂只有清心寡欲㊁神不外驰,才能逐渐体会暗合道妙的境界,深层次感知自然之道的本原㊂受到老庄思想影响,‘内经“中许多主张和文字表述均体现了 见素抱朴,清心寡欲”的态度㊂如‘素问㊃阴阳印象大论篇“云: 为无为之事,乐恬淡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㊂”再如‘素问㊃上古天真论篇“: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㊂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㊂”由此可以看出, 志闲而少欲”是虚无无为㊁淡泊宁静的具体践行方式㊂老子认为: 五色令人色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政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㊂”过度追名逐利㊁终日追求物质有害无益,是疾病的根源㊂而 无为”的养生原则即是要养精守神,少私寡欲,清净淡泊,虚无无为,从而保持身心健康, 度百岁而动作不衰”㊂2.2 阴阳和合的平衡之道‘道德经“中的著名论述: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㊂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㊂”一语道破了阴阳间对立互根㊁相互依存消长而又相对平衡的关系㊂ 一上一下,以和为量”, 调理四时,太和万物”㊂‘淮南子“: 天地之气,莫大于和,和者,阴阳调㊁日夜分而生物㊂”中和观来源于道家,却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从摄生保健到为人处世再到治国齐家,中华文化的方方面面都有 致中和”的体现,可见其地位之崇高㊂阴阳交和也是‘内经“养生的原则性内容,积阴不生,积阳不化,阴阳交接,乃能成和㊂中和状态才是万物化生根本㊂‘素问㊃生气通天论篇“: 阴平阳秘,精神乃至㊂”‘素问㊃至真要大论篇“曰: 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㊂”又说: 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㊂”明确提出了调和阴阳五行的治疗法则㊂‘素问㊃生气通天论篇“云: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㊂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㊂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㊂”‘灵枢㊃木神“: 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㊂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㊂”2.3 崇阴尚柔的生命追求‘道德经“十分推崇阴柔之道㊂例如,书中有多处词语将属性为阴的字词前置,如 阴阳” 牝牡” 雌雄”等;再如,道家喜欢用水㊁赤子等象征柔弱的词语来喻 道”,认为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误故几于道”[6]㊂老子认为,柔是生命的正常状态和活力的象征,只有保持 柔”的状态才契合摄生之道,故其言 人之生也柔软,其死也坚强” 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坚强处下,柔弱处上”㊂ 牝恒以静胜牡”, 柔之胜刚,弱之胜强”,道家的以柔克刚也影响了中医养生理念,‘内经“中就有对保养阴气之理的深刻阐述㊂‘素问㊃阴阳应象大论篇“中阐述阴阳关系, 阴在内,阳之守也”,阴精需要阳气的守护㊂‘素问㊃五常政大论篇“曰 阴精所奉其人寿”,说明对阴精㊁阴气的保守是通往健康长寿的必要条件㊂然而‘素问㊃阴阳应象大论篇“又指出: 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㊂”可见阴气容易损耗,因此更需要保养呵护[7]㊂这种 崇阴尚柔”思想也为后世重视真阴㊁补阴等养生理论奠定了基础㊂此外,中医养生范畴中的许多养生功法㊁导引之术㊁太极拳等,也都是以柔中带刚为特点㊂3 道家养生诸法简述3.1 导引吐纳调整脏腑气血导引吐纳作为古时候的养生术,是一种由意念引导肢体动作,再配合呼吸的健身方式,基本上可以理解为现代的气功疗法[8]㊂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画上就绘有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导引图谱,而到了三国时期,华佗的 五禽戏”对导引术式进行了归类和总结,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㊂导引按摩,即肌肉的伸展和肢体的运动,讲求 三调合一”,即调身㊁调息㊁调心相互结合,从而内外兼修,达到摄生之目的[9]㊂呼吸吐纳则以调息为主,有疏利气机,调整脏腑气血的作用㊂道家十分重视导引㊁吐纳的养生和治病作用,‘庄子“中将导引呼吸作为养生的关键[2]㊂‘庄子“中有云: 吹呴呼吸,吐故纳新 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㊂”受此影响,中医应用导引㊁呼吸吐纳㊁按跷等手段养生保健㊁治疗疾病已有十分悠久的历史,从华佗的五禽戏到孙思邈的 老子按摩法”,再到 六字诀”(嘘㊁呵㊁呼㊁呬㊁吹㊁嘻)调息养生,都是中医摄生调养㊁防病治病的重要手段㊂3.2 静心节欲返归淳朴本真根据道家 少私寡欲” 清静无为”的思想,养心㊁养神贵在一个 静”字,也就是心无杂念,淡泊宁静[10]㊂老子提倡 道法自然”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庄子则更进一步强调对自然的崇尚和顺从,主张不能 行为物役”,其在‘庄子㊃外篇“中提出: 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长生㊂目无所视,耳无所听,心无所知,汝神将守形,形乃长生㊂”内经受其影响,同样将减少私心杂念㊁返归淳朴作为养生之道,认为如此方可修炼心性,使生命回归本真㊂‘素问㊃上古天真论篇“提出: 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㊂”便是对静心养神实践方式的具体阐释㊂而 节欲”,不仅仅是节制房事,也要节制对名利㊁钱财㊁美食㊁音声的过度追逐,做到 静以安身,和以保神”,如此方能心平气和㊁持盈保泰, 精神内守,病安从来?”3.3 舒畅情志养护调摄心神精神调摄向来是中医养生和健康管理的重要内容[11⁃12],对情志的梳理调畅不仅可防病保健,也可治病调理㊂‘素问㊃阴阳应象大论篇“中言: 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㊂”‘素问㊃举痛论篇“云: 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㊂”中医情志养生始于‘内经“,又于后世逐步发展,其间受道家思想影响颇多㊂道家提倡 少私寡欲” 清静无为”,这些思想构成了道家养神㊁宁神的摄生观,也渗透到了中医情志养生中㊂比如,‘庄子“中有: 虚无恬淡,乃和天德㊂”而‘素问㊃上古天真论篇“也提出: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㊂”可见道家的精神调养基本奠定了中医情志养生的思想基调㊂同时,后世许多在情志养生上有重要影响或拥有著名论著的医家,往往也是道家思想的践行者㊂例如葛洪,他在‘抱朴子㊃养生论“中说: 多思则神散,多念则神劳,多奕则脏腑上翻,多言则气海虚脱,多喜则膀胱纳客风,多怒则腠理奔浮血,多乐则心神邪荡,多愁则头鬓焦枯㊂”认为情志过极令全身脏腑功能受损,是重要的致病因素㊂再如唐代孙思邈,既是名医也是道家代表人物,其代表作‘千金要方“是中医学经典著作,内有篇章专论养性,对情志养生有独到见解,他提出的 十二多” 十二少”等见解推动了情志保健的发展㊂健康的定义早已不局限于躯体没有疾患,而是身体㊁心理和社会都处于一种完满良好的状态[13]㊂现如今社会节奏快,压力大,心理焦虑或抑郁状态的人数不断攀升,由情志不畅而致病者愈来愈多㊂如若能做到孙思邈所言 十二少”:少思㊁少念㊁少欲㊁少事㊁少语㊁少笑㊁少愁㊁少乐㊁少喜㊁少怒㊁少好㊁少恶,则通达了情志养生之要领,做到了较高境界的心灵养护㊂3.4 食饮有节调养精气精神饮食调养即是根据人的体质㊁所处环境和时节,调整饮食内容和结构,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也称为 食养”㊂如果食物与药物相互配合,一同入膳,制作成具有保健和治疗疾病的功能性膳食,则成为 药膳”[14]㊂中医食养历史悠久,‘素问㊃五常政大论篇“曰: 谷肉果菜,食养尽之㊂”‘素问㊃脏气法时论篇“曰: 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蔬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㊂”中医还有 药食同源”的理论,将既可入药又可作为食材的品类纳入,广泛用于食养保健,‘内经“中就载有8首药食并用的方剂[15]㊂道家对饮食调养的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饮食习惯,包括饮食量㊁进食时间等;二是对五味的功效和食疗作用的阐释㊂首先,道家主张 先饥而食,先渴而饮”,东晋葛洪曾说: 欲得长生,肠中常清”,避免过饮过食是道家的饮食规律和习惯,这种饮食习惯的倡导对中医养生的影响主要体现为 饮食有节”㊂饮食有节要求人们不仅要合理搭配饮食,还要注意进食的时间㊁分量㊁饮食卫生,克服口味偏好,防止过饥过饱等[16]㊂其次,道家也充分认识到饮食五味的调养作用,在‘内经“饮食养生理论上的投射体现为对 谨和五味”的尊崇㊂唐代孙思邈强调饮食要 知食宜”,还在‘千金要方“中设立 食治”篇,并有 凡欲治病,先以食疗,即食疗不愈,后乃用药尔”等著名食疗言论,可见对食养食疗的推崇与重视㊂元代丘处机所著‘摄生消息论“中也有对四季五味调养不同脏腑的详细论述㊂从古至今,历代医家多将食疗作为养生治病首选㊂此外,道家还有炼丹㊁服石等养生方法,时至今日,科学技术证明许多 仙药” 金丹”多是有毒的化合物,已然淡出了道家食养的主流㊂4 结语道家哲学在中医养生学的形成发展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核心思想对中医养生观有重要启发㊂道家思想不仅指导了中医养生原则和理论的形成,而且衍生出多种中医养生的具体方式方法㊂道家所提倡的 道法自然” 虚无无为” 冲气为和” 崇阴尚柔”,引申出一系列养生哲学,正是在这些养生观念和理论指导下,才涌现出导引按跷㊁呼吸吐纳㊁静心节欲㊁调畅情志㊁饮食疗养等诸多养生方式㊂其中 道法自然”思想更是贯穿于中医养生理论的始终㊂中医养生所追求的就是 精㊁气㊁神”与 形(机体)”的统一,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与道家思想融洽无间㊂中医养生观继承了道家博大精深的生命智慧,对中医养生方式方法的挖掘和深入理解必能有助于摄生保健㊁益寿延年㊂在物质文明日益繁荣而精神文明相对匮乏的当下,这种注重自然之法和内在精神调摄的养生观值得后学者继承,并创新出更繁茂㊁多元的养生之道㊂参考文献[1] 金蒙蒙.老庄养生思想研究[D].青岛:青岛大学,2018.[2] 林文钦,许利彰.道家养生思想析论[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3(5):21⁃33.[3] 刘柳青.老庄道家思想对中医养生的影响[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2,15(4):446⁃448.[4] 程记伟,白宇,蔡定芳.‘黄帝内经“养生方法的整体观探析[J].时珍国医国药,2015,26(11):2719⁃2720.[5] 白延辉.道家无为观的思想内涵㊁诠释倾向与现代价值[J].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2018,3(3):75⁃82.[6] 贺璋瑢.‘老子“的性别意识及其历史影响[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05⁃111.[7] 范奇鑫,臧守虎.道家尚阴思想对‘黄帝内经“的影响[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38(6):657⁃660.[8] 黄圣耀.道家与中医养生思想研究[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11.[9] 杨尚运.传统导引养生术健身养生功能与当代价值的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7,7(11):199,201.[10] 刘东祥.‘黄帝内经“道家哲学思想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7.[11] 白世敬,李峰,刘燕,等.道学对中医情志养生理论形成及发展的影响[J].中医杂志,2014,55(8):642⁃644.[12] 赵洋.结合道家性命双修思想论述‘黄帝内经“的养生观[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16.[13] 焦丽璞,薛芳芸,穆俊霞.论道家 无为”思想与中医养生[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19,20(3):162⁃164,222. [14] 陈沛沛,项平.道家饮食养生观对中医食疗学的影响[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4,6(4):62⁃64.[15] 刘亭宇,李东侠,施洪飞.中医营养术语溯源及与中医㊁养生㊁现代营养相关性探析[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21(10):111⁃114.[16] 李永亮,唐振宇,曹云.‘黄帝内经“养生方法探讨[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20(1):53⁃55.(收稿日期:2020⁃04⁃02)(本文编辑:韩虹娟)。
论道家文化对中国传统医学的影响

论道家文化对中国传统医学的影响道家文化对中国传统医学的影响中国传统医学是中华民族的珍贵文化遗产,它历经千年的发展,至今仍有广泛的应用和传承。
而道家文化,作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对传统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医道观念、药物疗法、医疗机构等方面,探讨道家文化对中国传统医学的影响。
一、医道观念传统医学的医道观念,强调治病救人的为人情怀,不仅注重病因、病机的诊断,更强调治疗的个性化和综合性。
而这种观念正是受到了道家文化的影响。
道家文化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自然、简朴、无为的生活,认为身体的健康和内在的精神状态密切相关。
在这种哲学思想的指导下,传统医学渐渐形成了“四气调神,五脏安和”的理论体系,即通过平衡五脏六腑的功能,达到调节人体阴阳化气的目的,使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精神状态达到最佳状态。
二、药物疗法道家文化强调“天人合一”,认为身体是自然界的一个小宇宙,沟通了天人之间的关系。
因此,道家文化中有很多与自然、与天地相关的概念和方法。
这些概念与方法也被应用到了传统医学中,特别是在药物疗法领域。
传统医学中很多的中药材都与道家文化相关,如枸杞、人参等,这些植物具有养生保健的功效,其特点是具有温、补、益气的特性。
这些概念反映在中药方剂中,许多中药配伍使用以温补为主,以收敛和滋养为辅。
而且,在药物疗法中,还常常应用一些自然物质,如石法曾提出了“望、闻、问、切”四诊,其中的“望”和“闻”就反映了道家文化中注重自然的特点。
三、医疗机构对于传统医学来说,医疗机构和医生的地位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道家文化中,追求自然、无为而治的思想,强调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
因此,道家文化中没有只注重治疗疾病的医院,而是更多的是把医学融入日常生活中。
例如,流传至今的道教宫观里,除了功夫、修行之外,还有治病的医术,称为“道药”。
这些医术能够应用于传统医学中,说明了道家文化对于传统医学的影响。
总而言之,道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统医学的影响也十分深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教对中医药的影响从本草与服食养生说起
*导读:道教医学与道医中国古代历来有十道九医之传统,学道者习医既是帮助他人之途径,亦是修道、识道的重要方式之一。
道教医学是在与中……
*道教医学与道医
中国古代历来有十道九医之传统,学道者习医既是帮助他人之途径,亦是修道、识道的重要方式之一。
道教医学是在与中医学相互交融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以长生成仙为最终目标,同时兼顾防病治病,其中既包括服食、外丹、内丹、导引等道教文化色彩明显的生命科学内容,又容纳了道医所采入的诸多传统中医学知识,与中国传统医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是中国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医是近代对奉行道家思想或道教教义的医者的概称。
早期如晋葛洪《神仙传》中壶公、董奉,汉魏以后,如晋葛洪、南朝陶弘景、隋杨上善、唐孙思邈、宋王怀隐、元丘处机、清傅山等,都是著名的代表人物。
他们或学黄老,或为道士,均引道论医。
*方术神仙、道教与中医本草学
《神农本草经》是中医学四大经典之一,是中药学的奠基之作。
后世诸家本草,大多是以此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本经的成书,大约在战国至东汉。
《神农本草经》载药365种,分上中下三品。
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
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本上经。
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
欲遏病补虚羸者,本中经。
下药一百二十五种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
欲除寒热邪气,破积聚愈疾者,本下经。
这种三品分类的表述,以及将许多金丹药类药物列入上品药,认为它们具有延年等功用,都表明此书与秦汉时期方术思想的盛行密切相关。
战国时期道家的养生学说与方法,至秦汉时期,由于秦皇汉武对于得道成仙的痴迷,神仙、服石、炼丹、房中术一时大行其道,社会上形成了一批被认为持有长生之药或特殊法术的方术之士,同时也出现了一批修行成道的神仙。
于是,这方面的著作大量出现,与一般医药学著作并传。
如《汉书艺文志》方技部分,包括了医经、经方、房中、神仙4类,其中医经7家216卷,经方11家274卷,房中8家186卷,神仙10家205卷。
前两类和后两类总数大体相埒。
方技略称:方技者,皆生生之具,王官之一守也。
可见汉代无论学者还是官方,都把医药、房中、养生看作是方士之技、方士之术。
而医家有时也直接被称为方士。
《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帝曰:经言盛者泻之,虚者补之。
余锡以方士,而方士用之,尚未能十全。
此处所言方士即医生。
房中养生、神仙服饵与医经、经方一样,逐渐成为中医学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道家关于生命、精、气、神以及养生、炼丹的理论,在历代医籍中多有反映。
汉代道家神仙方术的兴盛,与帝王对方士的优遇密不可分。
《汉书郊祀志》载汉建始二年(公元前31年)已有本草待诏官职,《汉书平帝纪》载元始五年(公元5年)征天下通知逸经、古记、天文、历算、钟律、小学、史篇、方术、本草教授者遣诣京师,所言本草即被诏的本草官。
这些人大多兼有方术和医药的双重知识。
一方面,他们从长期的炼丹过程中获得有关化学与金属冶炼等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对长生不老的追求也使他们孜孜于医药、针灸、导引、按摩等方面的研究和实践,而作为性养生的房中术,也是他们研究的重要内容。
因此,他们从经方中获得药物治疗知识,从神仙著作中获得药物养生的知识。
这些内容与当时不断增加和丰富的医药学知识一起,构成了《神农本草经》基本框架。
随着后世本草与方剂学的发展,《神农本草经》的理论体系早已被突破。
但其在道家养生思想与方药的影响下构筑起来的养生保健体系,却始终占有重要地位。
特别是东汉道教兴起之后,道教性命双修与服食对中医本草学的影响愈加突出和明显,各代本草著作或方剂著作中,往往单列养性、神仙服饵、辟谷之类的部类。
例如,唐代孙思邈作为道医的代表,其著作也被后世收入《道藏》。
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有养性一卷,列居处、调气、按摩、服食、房中补益诸篇;在《千金翼方》中,列养性、辟谷、退居、补益诸卷。
暂不论其理论成就,单从两书所收100余首服食养生方,就可看出其明显的道家养生方术色彩。
*道教神仙服食与中医养生
经两汉时期的发展,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炼丹服食成为一时风气。
不仅仅是修道之人,从帝王贵胄,到大夫士人,都追求服食成仙。
《古诗十九首》有云: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
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
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
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
正是当时写照。
大体说来,魏晋隋唐时期,人们以服石为主,最常用的是五石散。
其主要原料是钟乳石、赤石脂、紫石英、白石英、硫磺之类。
因为以矿石为主组成,故名五石散。
五种矿石均属温热之性,具有温阳益气助火作用,常服此药,会全身发热,精神狂躁,需要寒饮、寒衣、寒食、寒卧、极寒益善,故又名寒食散。
该方对年迈体虚,阳气偏衰者,用之得宜,尚有一定的助阳强体作用,但对于体健身壮者,久服此药,必然会致重疾乃至死亡。
历史上从帝王到文人名士,因此而殒命伤身者绝非鲜见。
唐宋以后,滥用金石类药物养生求仙的弊端被越来越多的医家所认识,草本药物取代金石类药物而成为养生抗衰方的主要成分。
宋元时期广大医家对能够抗衰延年的药物和方剂的研究,已经达到了很高水平。
服食理论与指导思想的变化也体现于当时编纂的各种医药著作中,硫磺、丹砂、钟乳、石英等金石类服食方药被草本类的养生服食方所代替。
宋太宗敕修、道医王怀隐主持编纂的《太平圣惠方》和宋徽宗政和年间(1111-1117)官修的《圣济总录》都列有神仙服食方。
主要的服食药物有:黄精、地黄、天门冬、杏仁、松子、松叶、茯苓、胡麻、枸杞、白术、鹿
角、菊花、菟丝子、仙茅、芍药、灵芝、泽泻等。
这些药物,大多有补益肝肾、益气养阴、健脾安神或温阳填精的作用,是迄今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抗衰老药物。
虽然仍冠以神仙服饵之名,但更多地不是为了成仙,而是着眼于保健延年了。
正如《圣济总录》神仙服饵门所说:神仙服饵草木,必取其柯叶坚固、形质不变,若松柏茯苓之类,其意盖以延年益寿为本。
至于其他,非具五行之秀,则必备四气之和,反映了当时服食选药的基本思想。
虽然仍不免言及烹沙炼石、吐纳清和、斩除三尸之类,但已非主流了。
元代宫廷太医忽思慧,在撰写《饮膳正要》时,也专列神仙服食一篇,其中列方35首。
这些方子大多精选自历代修炼养生的专著,如《抱朴子》《神仙传》《食疗方》等。
《饮膳正要》中有许多处方可谓历代养生方的精华。
如著名补益方琼玉膏,最早见于宋代翰林学士洪遵的《洪氏集验方》,名铁瓮先生神仙秘法琼玉膏,显然与道家方术有关。
元许国桢《御药院方》所载,与洪氏书相同,可谓谨遵古法。
忽思慧在《饮膳正要》中,更列为神仙服食之首方。
清代宫廷档案中也对该方的配制、保存、服法、禁忌等做了详细规定。
据称常服此方,可有填精补髓,补虚损,除百病之功用,能使发白转黑,齿落更生。
雍正常服此药,并作为赏赐权臣的珍品。
清宫中许多补益长寿方,如慈禧长春益寿丹、保元益寿丹及乾隆固本仙方等,均以琼玉膏为组方基础。
总之,服食方不可一概而论,在漫长的历史探索中总结出来的一些能够滋补身体、抗衰防老的方药,值得进一步研究。
*(本文为中国道教协会《道医集成》编纂项目、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特色重点学科建设经费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王振国、刘鹏单位为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文献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