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报告十一
自动化传感器实验报告十一 热敏电阻的特性研究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实验报告学院: 自动化 专业: 自动化 班级: 08自动化 成绩:姓名: 学号:组别:组员: 实验地点: 实验日期: 指导教师签名:实验十 项目名称: 热敏电阻的特性研究一、实验目的了解热敏电阻的特性与应用。
二、基本原理热敏电阻是一种对热敏感的电阻元件,一般用半导体材料做成,可以分为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NTC (Negative Temperature coefficient Thermistor )和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PTC (Positive Temperature Coefficient Thermistor ),临界温度系数热敏电阻CTR (Critical Temperature Resistor )三种,本实验主要研究前两种,半导体热敏电阻的工作原理一般用量子跃迁观点进行分析。
由于热运动(譬如温度升高),越来越多的载流子克服禁带(或电离能)引起导电,这种热跃迁使半导体载流子浓度和迁移发生变化,根据电阻率公式可知元件电阻值发生变化。
NTC 通常是一种氧化物的复合烧结体,特别适合于C 0300~100-之间的温度测量,它的电阻值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其经验公式为:⎪⎭⎫ ⎝⎛-=0110T T B T eR R ,式中,R0是在25C 0时或其他参考温度时的电阻,T0是热力学温度(K )B 称为材料的特征温度,其值与温度有关,主要用于温度测量。
PTC 是由在BaTiO3和SrTiO3为主的成分中加入少量Y2O3和Mn2O3构成的烧结体。
其特征曲线是随温度升高而阻值增大,开关型的PTC 在居里点附近阻值发生突变,有斜率最大的区段,即电阻值突然迅速升高。
PTC 适用的温度范围为c c 0150~50-,主要用于过热保护及作温度开关。
NTC 和PTC 的特征曲线如图所示:NTC 、PTC 电阻温度曲线图三、需用器件与单元直流恒流源、传感器实验箱(一)、万用表。
四、实验内容与步骤1.将直流恒流源接入传感器实验箱(一)中的恒流输入端;2.将温度控制器下面的Pt100输入和温控Pt100相连。
实验十一蔗糖水解反应速率常数的测定实验报告.doc

实验十一蔗糖水解反应速率常数的测定实验报告.doc 实验目的:
本次实验的目的是研究蔗糖在不同pH下的水解反应的速率常数,藉此估算反应的平衡常数,并依此推测反应的主要活性组成,以提升对有机合成反应的理解。
实验原理:
蔗糖的水解反应可以用下式表示:
C12H22O11(aq)+ H2O (l)→12C2H5OH +11H2CO3
这是一个第一级反应,反应速率可以用下式表示:
-d[C12H22O11]/dt=k[C12H22O11]
其中,k为第一级反应——蔗糖水解反应在不同pH下的速率常数。
实验步骤:
1.准备实验设备:分离液比重计、称量瓶、烧杯及相应的工具;
2.准备实验消耗物:蔗糖、稀硫酸、稀硝酸、氯化钠;
3.按照实验要求,溶解蔗糖等适量消耗物,制备相应溶液;
4.依据实验要求,在分离液比重计上,根据试液缓慢改变比重,覆盖不同pH,进行反应;
5.同样观测不同温度下,蔗糖在不同pH下水解反应的速率,将反应速率数据记录下来;
6.根据采集到的反应数据,已Arrhenius关系式计算出反应的活化能,计算出反应的速率常数。
实验结果:
根据实验测得的结果,反应在不同pH下反应的速率常数如下:
pH 2:0.048min-1
总结: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研究了蔗糖在不同pH下水解反应的速率常数。
结果表明,反应随着pH增加而增快,由此可见,pH对蔗糖水解反应速率有明显的影响。
此外,可以从不
同温度下,蔗糖水解反应的速率曲线中推断出活化能值,并根据Arrhenius关系式对反应的速率常数进行估算。
实验十一210《惠斯登电桥》实验报告

(原始数据附于下一页)
RX 198.92 0.10583
③3000Ω
A SR
3
(RX RX )2
i 1
31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4.4949
B 0.1
2A 2B 24.4951
r
RX
2A 2B 0.8220% RX
RX 2980 24.4951
班级:食品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 141 班 上课班级: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科学类 165 班 学号:5000414080 姓名:黄素君
惠斯登电桥
一、 引言
惠斯登电桥是一种常用的电学仪器。它可以用来测量电阻、电容、电感等电 学量,还可以通过参量对温度、压力等非电学量进行测量。箱式惠斯登电桥还具 有测量方便、操作简单、测量精确和便于携带等优点。电桥电路广泛应用于工业 生产和自动控制系统。
RX 51.1 51.13 51.12 198.9 198.9 198.96 2980 2980 2980 77790 77980 77970
RX
51.12
198.92
2980
77913.32
①51Ω
A SR
3
(RX RX )2
i 1
31
0.01581
B 0.1
2A 2B 0.10124
五、 实验步骤
1、标准电阻 N R 选择开关选择“单桥”档。
2、工作方式选择“单桥”档。
3、电源选择开关建议按有效量程选择 6v 的工作电源电压。
4、G 开关选择“G 内接”。
5、根据 RX 估计值,设置好 R1、R2、R3 的值,将未知电阻接入 RX 接入
11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实验报告

结
v 1/ms-1 v /ms-1 v 2/ms-1 v /ms-1 m43;m 2)v
论
1
0.29 0.184
0
0.184
0.094 0
0.093
2
0.426 0.269
0
0.269 0.138
0
0.136
结论: 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碰前系统动量矢量和等于碰后系统动量矢量和。
质量并不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不是我们追寻的“不变量”。速度在 碰撞前后是变化的……物体的质量与它的速度的乘积也在变化……
那么,两个物体各自的质量与自己的速度的乘积之和是不是不变量?
m1v1 + m2v2 = m1v1′+ m2v2′
?
或者,各自的质量与自己的速度的二次方的乘积之和是不变量?
实
m1v12 + m2v2 2 = m1v1′2 + m2v2′2
4在滑块2的碰撞端面粘上橡皮泥或双面胶与之碰撞这时光电计时器系统自动计算时间撞后两者粘在一起分别记下滑块1的挡光片碰前通过光电门的遮光时间t及碰后两者的共同速度v
物理实验报告单(示例十一)
姓名
班级
实验台号
实验课题 (选修3-5,§16.1)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 1、明确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的基本思路。
实验目的 2、掌握同一条直线上运动的两个物体碰撞前后的速度的测量方法。 3、掌握实验数据处理的方法。
(7)先根据v =l /t 计算滑块1碰撞前的速度v 1及碰后两者的共同速度v ;再计算两滑块碰撞前后的动量,并比较两滑块碰 撞前后的动量的矢量和。 骤 实验数据:
m 1=0.324kg m 2=0.181kg l =1.00×10-3m
及
数学建模实验报告 第十一章 最短路问题

一、实验内容与要求掌握Dijkstra算法和Floyd算法,并运用这两种算法求一些最短路径的问题。
二、实验软件三、实验内容1、在一个城市交通系统中取出一段如图所示,其入口为顶点v1,出口为顶点v8,每条弧段旁的数字表示通过该路段所需时间,每次转弯需要附加时间为3,求v1到 v8的最短时间路径。
3V4 2 V74 V8程序:function y=bijiaodaxiao(f1,f2,f3,f4)v12=1;v23=3;v24=2;v35=1;v47=2;v57=2;v56=6;v68=3;v78=4;turn= 3;f1=v12+v23+v35+v56+turn+v68;f2=v12+v23+v35+turn+v57+turn+v78;f3=v12+turn+v24+turn+v47+v78;f4=v12+turn+v24+v47+turn+v57+turn+v56+turn+v68; min=f1;if f2<minmin=f2;endif f3<minmin=f3;endif f4<minmin=f4;endminf1f2f3f4实验结果:v1到v8的最短时间路径为15,路径为1-2-4-7-8.2、求如图所示中每一结点到其他结点的最短路。
64V25 V410 V76 V8中的程序:function[D,R]=floyd(a)n=size(a,1);D=afor i=1:nfor j=1:nR(i,j)=j;endendRfor k=1:nfor i=1:nfor j=1:nif D(i,k)+D(k,j)<D(i,j)D(i,j)=D(i,k)+D(k,j);R(i,j)=R(i,k);endendendkDRend程序:>> a=[0 3 10 inf inf inf inf inf;3 0 inf 5 inf inf inf inf;10 inf 0 6 inf inf inf inf;inf 5 6 0 4 inf 10 inf ;inf inf inf 4 0 9 5 inf ;inf inf inf inf 9 0 3 4;inf inf inf 10 5 3 0 6;inf inf inf inf inf 4 6 0;];[D,R]=floyd(a)实验结果:D =0 3 10 Inf Inf Inf Inf Inf 3 0 Inf 5 Inf Inf Inf Inf 10 Inf 0 6 Inf Inf Inf Inf Inf 5 6 0 4 Inf 10 Inf Inf Inf Inf 4 0 9 5 Inf Inf Inf Inf Inf 9 0 3 4 Inf Inf Inf 10 5 3 0 6 Inf Inf Inf Inf Inf 4 6 0R =1 2 3 4 5 6 7 8 1 2 3 4 5 6 7 8 1 2 3 4 5 6 7 8 1 2 3 4 5 6 7 8 1 2 3 4 5 6 7 8 1 2 3 4 5 6 7 81 2 3 4 5 6 7 8 1 2 3 4 5 6 7 8k =1D =0 3 10 Inf Inf Inf Inf Inf 3 0 13 5 Inf Inf Inf Inf 10 13 0 6 Inf Inf Inf Inf Inf 5 6 0 4 Inf 10 Inf Inf Inf Inf 4 0 9 5 Inf Inf Inf Inf Inf 9 0 3 4 Inf Inf Inf 10 5 3 0 6 Inf Inf Inf Inf Inf 4 6 0R =1 2 3 4 5 6 7 8 1 2 1 4 5 6 7 8 1 1 3 4 5 6 7 8 1 2 3 4 5 6 7 8 1 2 3 4 5 6 7 8 1 2 3 4 5 6 7 8 1 2 3 4 5 6 7 8 1 2 3 4 5 6 7 8k =2D =0 3 10 8 Inf Inf Inf Inf 3 0 13 5 Inf Inf Inf Inf 10 13 0 6 Inf Inf Inf Inf 8 5 6 0 4 Inf 10 InfInf Inf Inf 4 0 9 5 Inf Inf Inf Inf Inf 9 0 3 4 Inf Inf Inf 10 5 3 0 6 Inf Inf Inf Inf Inf 4 6 0R =1 2 3 2 5 6 7 8 1 2 1 4 5 6 7 81 1 3 4 5 6 7 82 2345678 1 2 3 4 5 6 7 8 1 2 3 4 5 6 7 8 1 2 3 4 5 6 7 8 1 2 3 4 5 6 7 8k =3D =0 3 10 8 Inf Inf Inf Inf 3 0 13 5 Inf Inf Inf Inf 10 13 0 6 Inf Inf Inf Inf 8 5 6 0 4 Inf 10 Inf Inf Inf Inf 4 0 9 5 Inf Inf Inf Inf Inf 9 0 3 4 Inf Inf Inf 10 5 3 0 6 Inf Inf Inf Inf Inf 4 6 0R =1 2 3 2 5 6 7 8 1 2 1 4 5 6 7 81 1 3 4 5 6 7 82 2345678 1 2 3 4 5 6 7 8 1 2 3 4 5 6 7 8 1 2 3 4 5 6 7 81 2 3 4 5 6 7 8k =4D =0 3 10 8 12 Inf 18 Inf 3 0 11 5 9 Inf 15 Inf 10 11 0 6 10 Inf 16 Inf 8 5 6 0 4 Inf 10 Inf 12 9 10 4 0 9 5 Inf Inf Inf Inf Inf 9 0 3 4 18 15 16 10 5 3 0 6 Inf Inf Inf Inf Inf 4 6 0R =1 2 3 2 2 6 2 8 1 2 4 4 4 6 4 81 4 3 4 4 6 4 82 2345678 4 4 4 4 5 6 7 8 1 2 3 4 5 6 7 8 4 4 4 4 5 6 7 8 1 2 3 4 5 6 7 8k =5D =0 3 10 8 12 21 17 Inf 3 0 11 5 9 18 14 Inf 10 11 0 6 10 19 15 Inf 8 5 6 0 4 13 9 Inf 12 9 10 4 0 9 5 Inf21 18 19 13 9 0 3 4 17 14 15 9 5 3 0 6 Inf Inf Inf Inf Inf 4 6 0R =1 2 3 2 2 2 2 8 1 2 4 4 4 4 4 81 4 3 4 4 4 4 82 2345 5 5 84 4 4 4567 85 5 5 5 5678 5 5 5 5 5 6 7 8 1 2 3 4 5 6 7 8k =6D =0 3 10 8 12 21 17 25 3 0 11 5 9 18 14 22 10 11 0 6 10 19 15 23 8 5 6 0 4 13 9 17 12 9 10 4 0 9 5 13 21 18 19 13 9 0 3 4 17 14 15 9 5 3 0 6 25 22 23 17 13 4 6 0R =1 2 3 2 2 2 2 2 1 2 4 4 4 4 4 41 4 3 4 4 4 4 42 2345 5 5 54 4 4 4567 65 5 5 5 567 85 5 5 5 567 86 6 6 6 6 67 8k =7D =0 3 10 8 12 20 17 23 3 0 11 5 9 17 14 20 10 11 0 6 10 18 15 21 8 5 6 0 4 12 9 15 12 9 10 4 0 8 5 11 20 17 18 12 8 0 3 4 17 14 15 9 5 3 0 6 23 20 21 15 11 4 6 0R =1 2 3 2 2 2 2 21 2 4 4 4 4 4 41 4 3 4 4 4 4 42 2345 5 5 5 4 4 4 4 5 7 7 7 7 7 7 7 7678 5 5 5 5 5 6 7 8 7 7 7 7 7 6 7 8k =8D =0 3 10 8 12 20 17 23 3 0 11 5 9 17 14 20 10 11 0 6 10 18 15 21 8 5 6 0 4 12 9 15 12 9 10 4 0 8 5 11 20 17 18 12 8 0 3 423 20 21 15 11 4 6 0R =1 2 3 2 2 2 2 2 1 2 4 4 4 4 4 41 4 3 4 4 4 4 42 2345 5 5 5 4 4 4 4 5 7 7 7 7 7 7 7 7678 5 5 5 5 5 6 7 8 7 7 7 7 7 6 7 8D =0 3 10 8 12 20 17 23 3 0 11 5 9 17 14 20 10 11 0 6 10 18 15 21 8 5 6 0 4 12 9 1520 17 18 12 8 0 3 4 17 14 15 9 5 3 0 6 23 20 21 15 11 4 6 0R =1 2 3 2 2 2 2 2 1 2 4 4 4 4 4 41 4 3 4 4 4 4 42 2345 5 5 5 4 4 4 4 5 7 7 7 7 7 7 7 7678 5 5 5 5 5 6 7 8 7 7 7 7 7 6 7 8四、实验体会。
十一线电位差计测电动势(实验报告)ps

十一线电位差计测电动势(实验报告)ps本次实验使用十一线电位差计测量电动势。
电动势是指电源带电荷经过导线内部流动而产生的电场力和静电势差所组成的电势差。
在电路中,电动势是沿回路的电压总和。
电动势可以用来刻画电源本身的能稳定保持一个电流的能力。
本实验将通过十一线电位差计来测量电动势,了解其原理和实际应用。
实验器材:1. 十一线电位差计2. 相应的测试电源3. 相应的导线4. 数字万用表实验步骤:1. 搭建实验电路首先,将电源的两个极端分别用一根导线连接附在十一线电位差计上。
此外,由于电动势是沿回路总电压总和,因此需要在电路中设置一个电阻。
可以通过旋转旋钮来改变电阻的大小。
选择一个合适的稳压模式,使得电压输出稳定在一个恒定的值。
在电路中,通过选择万用表的不同档位来实时监测电路中的电压变化。
可以使用万用表测量电源的电压输出,验证电源恒定电压的特性。
3. 测量电动势测量电动势的方法是,使用十一线电位差计实时记录沿回路的电势差。
电位差计可以通过检测电路中每个点的电压变化情况来计算电势差。
根据欧姆定律,电路的总电阻为R,电动势E=IR, 其中I为电路中的电流。
因此,可以根据记录下来的电势差和电路中的电流来计算出电动势。
4. 记录和分析数据使用十一线电位差计记录下电路中各个电压点的电势差,并实时在数字万用表上显示电动势。
记录尽量精确的数据,包括电路中的电流大小、阻值、电源输出电压、电势差等数据。
实验结果:本实验通过使用十一线电位差计测量电动势,了解了电动势的测量原理和实际应用。
通过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分析,得出了电动势的测量结果。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电势差测量和电动势的定义及其应用。
高中化学--十一年级实验报告

高中化学--十一年级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探究某种化学反应的速率与温度的关系,并通过实
验数据分析得出反应速率与温度的定性关系。
实验材料
1. 反应物A:XX
2. 反应物B:YY
3. 温度计
4. 容量瓶
5. 实验管
实验步骤
1. 在容量瓶中加入一定量的反应物A和反应物B。
2. 将容量瓶放入恒温水槽中,并调整恒温水槽的温度为10°C。
3. 开始计时,记录反应物A和反应物B的反应速率。
4. 重复步骤2和步骤3,将恒温水槽的温度分别调整为20°C、30°C、40°C和50°C,并记录相应的反应速率。
5. 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反应速率与温度的关系图。
实验结果
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反应速率与温度的关系图如下所示:
从图中可以观察到,反应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
结论
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本实验中,反应速率与温度呈正相关关系,即温度升高会导致反应速率的增加。
实验注意事项
1. 在进行实验前,确保实验器材的清洁和完好。
2. 在调整恒温水槽的温度时,注意安全操作,避免烫伤。
3. 实验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保持实验环境的稳定。
实验改进方向
1. 可以进一步探究不同温度下反应速率的变化趋势,以获得更全面的数据。
2. 可以尝试使用不同反应物组合进行类似的实验,比较它们的反应速率与温度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张三, 李四. 化学反应速率与温度的关系研究[J]. 化学科学, 20XX, 10(1): 1-10.。
实验十一 漂白粉有效氯的简易测定

三、实验方法
3.待溶液澄清后,用吸移管吸取一定量的上 清液,吸移管垂直,一滴一滴地滴于白瓷碗 内,共滴38滴(不能多也不能少),并记下 共用去上清液的毫升数,再用38滴除其量, 得出每一滴溶液的容量(毫升数)。
三、实验方法
4.将吸移管洗净擦干,吸取少量蓝黑墨水 在管壁内转动后弃掉(这是避免管壁上可 能存在着少量的水分,使墨水浓度变稀), 然后再吸取定量的蓝黑墨水向碗中的待测 溶液进行滴定,一边滴一边用玻璃棒搅拌 均匀,溶液颜色由棕色变为黄色,最后出 现稳定的蓝绿色时,即为滴定终点,记下 所用蓝黑墨水的毫升数。
实验十一 漂白粉有效氯的简易测定
一、实验目的
熟练掌握漂白粉有效氯的简易测定方法。
二、实验材料
药物:漂白粉 蓝黑墨水一瓶; 1ml移液管一支; 100ml量杯一只; 白瓷碗一只; 玻璃棒一支; 小天平一台;
三、实验方法
1.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取需作有效氯含量测定的漂白粉5克。 2.用冷开水将漂白粉混合并研碎,共稀释至 100ml,充分搅拌后静置。
四、实验注意事项
滴漂白粉上清液及滴蓝黑墨水时,都需把 移液管垂直,这样滴出每一滴量较为均匀; 整个操作过程要在半小时内完成,这样所 得的结果才基本一致; 在漂白粉取样时,容器的上、中、下各层 都要取一定份量,均匀混合。
五、实验要求
实验报告: 用蓝黑墨水滴定法测定某样品的含氯量。
三、实验方法
5.计算:
漂白粉的含氯量(%)=
消耗蓝黑墨水的毫升数 每一滴上清液的毫升数
1 100
例: 漂白粉稀释溶液滴38滴,共用去2ml,每一
滴所用的毫升数为:2ml÷38=0.05ml 滴定漂白粉稀释溶液所用的蓝黑墨水为
0.5ml,则漂白粉的含氯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用软件工程技术》实验报告实验名称:软件测试
班级:计应1202
姓名:马宝卫
指导教师:
实验日期:
一.实验目的
1.熟悉软件测试的过程;
2.掌握黑盒测试用例的设计方法;
3.熟悉黑盒测试特点和应用场合。
二.实验步骤与任务
1.黑盒测试实验任务
对“三角形判断”模块实施黑盒测试。
实验步骤
(1)接收实验任务,分析“三角形判断”模块的输入和输出。
(2)根据输入和输出的对应关系,采用等价类划分法设计出黑盒测试用例。
(3)启动程序,实施测试过程,根据测试用例给输入,记录实际的输出结果。
(4)所有测试用例均测试后,分析测试结果,总结该程序中存在的问题。
(5)撰写实验报告。
实验结束,上交实验报告电子稿,以及被测试的程序。
2.黑盒测试练习题
●城市的电话号码由两部分组成。
这两部分的名称和内容分别是:
地区码:以0开头的三位或者四位数字(包括0);
电话号码:以非0、非1开头的七位或者八位数字。
假定被调试的程序能接受一切符合上述规定的电话号码,拒绝所有不符合规定的号码,请使用等价分类法来设计它的测试用例。
●输入:用户密码
要求:
1)用户密码为6到8位。
2)必须含有字母和数的组合。
输出:如正确,输出正确的信息。
否则,输出相应的错误信息。
请等价类划分法设计出相应的测试用例。
三.实验结果
1.黑盒测试实验任务
测试用例设计
测试结果记录
测试结果分析
2.黑盒测试练习题
1)
四.心得体会
1、测试用例要根据测试大纲来编写
2、测试用例也要分测试项进行归类,这样比较好分析和阅读。
如:业务流程测试、安装测试、功能测试、用户友好性测试、兼容性测试、性能测
试、安全性测试等等。
3、编写测试用例要考虑各种情况,精力主要集中在软件的主要业务流程和风险高的地方。
能分出测试优先级别就最好了。
4、熟悉系统,对编写测试用例很有帮助。
5、即使对测试很熟悉了,在时间非常紧的时候,编写测试用例还是很有必要和好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