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对中药处方的认识

谈谈对中药处方的认识
谈谈对中药处方的认识

1 中药临证处方原则

中药处方的含义:中药处方是理法方药的结合,是临床辨证论治的终末程序。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一个根本特点,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在辨清证候,申明病因,病机之后,有针对性的采取的治疗方法。治法确立之后,成为遣药组方的原则。方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所以常说“方以药成”,“方随法出,法随证立”。该过程充分体现了祖国医学“理 法 方 药”的整个过程,无理则无法,无法则无方,无方则无药,缺少任何环节均不成一体。从祖国医学的形成和发展来看,治法是在积累了相当医学经验的基础上总结而来的,是后于方药形成的一种理论,但是,当治法已由经验总结上升为理论之后,就成为遣药组方和运用组方的指导原则。辨证论治理论指导下的处方思路,要求“理明,法合,方对,药当”,每一张处方的组成,必须根据病情,在辨证辨病立法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药物,在配伍组成方面,还需遵循严格的原则。方剂的组成原则,最早见于《内经》,“君臣佐使”原则亦称为“主辅佐使”原则。君药,即对主病或主症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是处方组成中不可缺少的主药。臣药有两种意义:一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症的药物,二是针对兼病或兼症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佐药有三种意义:一是佐助药,即配合君臣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症状的药物。二是佐治药,即用以清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能制约君臣药峻烈之性的药物。三是反佐药,即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使药有两种意义:一是引经药,即能引方中诸药至病所的药物。二是调和药,即具有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在谴药组方时并没有一定的格式,全视病症大小与治疗要求的不同以及所选药物的功用来决定。

2 中药处方的安全性

处方的目的就是防病、治病,减轻患者的痛苦,恢复身体健康。安全有效是中医处方中两个重要方面。因此,中医对其处方的安全性早有明训。临症处方应遵守对症不伤人,蠲疾不损正,以保证处方的安全性。为此中医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和观察,对十八反十九畏的应用提出了明确的规定。现代药物学研究表现,十八反中所列药物配伍却又相互影响药效的作用。但对于特殊情况下所用十八反配伍亦可达到治疗目的(海藻玉壶汤就是其中的一个例子)中药十八反虽然不是绝对的配伍禁忌,但在临床应用中仍要谨慎用之。

慎用或不用《药典》中及重要文献中有毒性的药物。中医认为:“是药三分毒”,“药能治病,亦能致病,更能致命”。尤其是近年来,诸多重要中毒事件的曝光,更加引起人们对中药毒性的重视与关注。中药处方中的安全性便成为第一要义。

3 中药调配剂量对临床疗效的影响

中药的“量”与疗效有重要关系,医界有“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之说。中药方剂依“君臣佐使”配伍组方,各药剂量变化会导致处方功能,主治发生变化。张仲景的小承气汤和厚朴三物汤因各药用量不同,其所治病症方剂名称都不相同。还有黄连,吴芋汤等等。同一味药的剂量不同,作用各异。以肉桂,黄芪为例,肉桂小剂量有引火归原的作用;大剂量则有补肾之功效。黄茋15 g以上有降压作用,15 g以下有升压作用。有些药物剂量不一,还可导致作用相反,如红花,少量养血,大量破血所以药物剂量的准确性直接影响着临床疗效,就看怎样去把握去使用了。

4 中医处方的新颖性

中医处方数量繁多,号称十万金方。但是病有千变,方无万能。随着时代的发展疾病的千变万化,创制相应的新颖中医处方就非常必要了,也具有重要的临床实际意义。创制新颖的中医处方不是随意的组合,而是在传统的中医成方不能满足临症需要时,对某些新出现的疾病或过去关注不够的疾病,西医治疗手段尚不足的疾病或阶段,从中医角度进行认真研究,辨证求因,审因论治,立意新颖的中医处方,往往能达到的理想的效果。

一副立意新颖的中医处方,可以是中医成方的加减,但必须赋予新的内涵,即“成方活用”。亦可根据临床实际,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在符合中医处方合理性的基础上,自拟立意新颖的创新方,均可达到中医处方新颖的目的。历代医家在临床实践中,创立了诸多疗效显著而被广泛应用的中医成方,这些成方都是古今医家长期医疗实践的结晶,对中医治疗学做出较大贡献,是我们活用成方,创制新方的资本,对于这些成方虽不能完全领悟掌握,但对于其中较多有代表性的著名成方,可以领悟其组方原意,明其理,师其法,活其用,临床应用既能执守,又能变通,从中挖掘开发其新颖性,充分发挥其效能,适应新的病情。

中药处方点评工作表

中药处方点评工作表 医疗机构名称: 点评人:填表日期:序 号处方日期 (年月日) 年龄 (岁) 诊断药品 品种 中药 饮片 (0/1) 中成药 (0/1) 国家基 本药物 品种数 药品通 用名数 处方 金额 处方 医师 审核 调配 药师 核对 发药 药师 是否 合理 (0/1) 存在问题 (代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中药处方点评工作表 医疗机构名称: 点评人:填表日期: 序号处方日期 (年月日) 年龄 (岁) 诊断 药品 品种 中药 饮片 (0/1) 中成药 (0/1) 国家基 本药物 品种数 药品通 用名数 处方 金额 处方 医师 审核 调配 药师 核对 发药 药师 是否 合理 (0/1) 存在问题 (代码)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总 计 A= G= I= K= O= 平 均 B= L= P= %H= J=

注: 1.有=1 无=0;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一位。 A:用药品种总数;B:平均每张处方用药品种数= A/处方总数; G:处方中基本药物品种总数;H:国家基本药物占处方用药 的百分率= G/A; I:处方中使用药品通用名总数;J:药品通用名占处方用药的百 分率=I/A; K:处方总金额;L:平均每张处方金额=K/处方 总数。 O:合理处方总数P:合理处方百分率:O/处方总数 2.存在问题代码 (1)不规范处方: 1-1.处方的前记、正文、后记内容缺项,书写不规范或者字迹难以辨认的; 1-2.医师签名、签章不规范或者与签名、签章的留样不一致的; 1-3.药师未对处方进行适宜性审核的(处方后记的审核、调配、核对、发药栏目无审核调配药师及核对发药药师签名,或者单人值班调剂未执行双签名规定); 1-4.新生儿、婴幼儿处方未写明日、月龄的; 1-5.西药、中成药与中药饮片未分别开具处方的; 1-6.未使用药品规范名称开具处方的; 1-7.药品的剂量、规格、数量、单位等书写不规范或不清楚的; 1-8.用法、用量使用“遵医嘱”、“自用”等含糊不清字句的; 1-9.处方修改未签名并注明修改日期,或药品超剂量使用未注明原因和再次签名的; 1-10.开具处方未写临床诊断或临床诊断书写不全的; 1-11. 单张门急诊处方超过五种药品的; 1-12. 无特殊情况下,门诊处方超过7日用量,急诊处方超过3日用量,慢性病、老年病或特殊情况下需要适当延长处方用量未注明理由的; 1-13. 开具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等特殊管理药品处方未执行国家有关规定的; 1-14. 医师未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规定开具抗菌药物处方的; 1-15中药饮片处方药物未按照“君、臣、佐、使”的顺序排列,或未按要求标注药物调剂、煎煮等特殊要求的。 (2)用药不适宜处方:

妇科常用中药处方

妇科常用中药处方 内分泌专科 调经祛痰汤 白术15g 苍术15g 当归12g 法半夏12g 茯苓10g 香附10g 川芎10g 海藻8g 陈皮8g 炮姜8g 附片6g 肉桂6g 丹参25g 莪术10g 闭经方Ⅰ号: (补气血) 熟地30g 白术30g 当归15g 白芍9g 生枣仁9g 沙参9g 丹皮6g 山药15g 人参6g 杜仲3g 柴胡3g 菟丝子12g 龙眼肉9g 紫河车粉12g 鹿角粉6g 闭经Ⅱ号 党参15g 黄芪15g 金银花12g 黄柏15g 黄岑15g 玄参15g 天花粉15g 益母草15g 红花12g 桃仁15g 香附12g 陈皮12g 旱莲草15g 柏子仁12g 甘草6g 杜仲12g 子宫内膜炎致月经过多症 消炎止血1方 白术15g 仙鹤草12g 阿胶10g 血余炭10g 白芨12g 党参15g 三七粉5g 炒蒲黄10g 茜草12g 甘草9g 消炎止血2方 党参20g 白术15g 阿胶18g 荆芥花10g 益母草15g 旱莲草15g 仙鹤草15g 三七粉30g 血余炭15g 煅龙骨30g 煅牡蛎30g 生地榆30g 芡实12g 调经1方: (主治月经不调) 当归10g 赤芍10g 川芎6g 丹参10g 泽兰叶10g 益母草30g 香附10g 小荷香10g 茯苓10g 调经2方: ( 主治痛经) 当归10g 赤芍10g 香附10g 广木香10g 乌药10g 元胡10g 刘寄奴10g 王不留行10g 怀牛夕10g 功血方1号 熟地20g 山萸肉15g 桑寄生12g 杜仲12g 海螵蛸25g 白芍25g 生牡蛎25g (另) 怀牛膝12g 地榆炭30g 侧柏叶30g 地骨皮15g 仙鹤草15g 旱莲草15g 甘草10g 功血方Ⅱ号

处方点评工作表填表说明

处方点评工作表填表说明 1.有=1 无=0;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一位。 A:用药品种数; B:平均每张处方用药品种数=A/处方总数; C:使用抗菌药的处方数; D:抗菌药使用百分率=C/处方总数; E:使用注射剂的处方数; F:注射剂使用百分率=E/处方总数; G:处方中基本药物品种总数; H:国家基本药物占处方用药的百分率=G/A; I:处方中使用药品通用名总数; J:药品通用名占处方用药的百分率=I/A; K:处方总金额; L:平均每张处方金额=K/处方总数; O:合理处方总数; P:合理处方百分率:O/处方总数 2.存在问题代码 (1)不规范处方: 1-1.处方的前记、正文、后记内容缺项,书写不规范或者字迹难以辨认的; 1-2.医师签名、签章不规范或者与签名、签章的留样不一致的; 1-3.药师未对处方进行适宜性审核的(处方后记的审核、调配、核对、发药栏目无审核调配药师及核对发药药师签名,或者单人值班调剂未执行双签名规定); 1-4.新生儿、婴幼儿处方未写明日、月龄的; 1-5.西药、中成药与中药饮片未分别开具处方的; 1-6.未使用药品规范名称开具处方的; 1-7.药品的剂量、规格、数量、单位等书写不规范或不清楚的; 1-8.用法、用量使用“遵医嘱”、“自用”等含糊不清字句的; 1-9.处方修改未签名并注明修改日期,或药品超剂量使用未注明原因和再次签名的; 1-10.开具处方未写临床诊断或临床诊断书写不全的; 1-11.单张门急诊处方超过五种药品的; 1-12.无特殊情況下,门诊处方超过7日用量,急诊处方超过3日用量,慢性病、老年病或特殊情况下需要适当延长处方用量未注明理由的; 1-13.开具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等特殊管理药品处方未执行国家有关规定的; 1-14.医师未按照抗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规定开具抗菌药物处方的; 1-15.中药饮片处方药物未按照“君、臣、佐、使”的顺序排列,或未按要求标注药物调剂、煎煮等特殊要求的。 (2)用药不适宜处方: 2-1.适应症不适宜的; 2-2.遴选的药品不适宜的; 2-3.药品剂型或给药途径不适宜的; 2-4.无正当理由不首选国家基本药物的; 2-5.用法、用量不适宜的; 2-6.联合用药不适宜的; 2-7.重复给药的; 2-8.有配伍禁忌或者不良相互作用的; 2-9.其它用药不适宜情况的。 (3)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处方应当判定为超常处方: 3-1.无适应症用药; 3-2.无正当理由开具高价药的; 3-3.无正当理由超说明书用药的; 3-4.无正当理由为同一患者同时开具2种以上药理作用相同药物的。

药房处方点评及公示制度

中医类处方点评制度 为切实加强处方管理,建立和完善我院中药及中成药处方评价制度,提高处方质量,规范医疗行为,促进合理用药,确保医疗安全,以卫生部《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等有关规定的要求为标准,我们在临床中不断完善相关中医类处方点评制度。【组织机构】:处方点评领导小组组长: 处方点评工作小组成员: 【参与人员】:各科室处方医师(指门诊及病房等可开具中成药或中药类处方的医师),院内各行政部门人员有监督检查及督促修正的职责与义务。 【时间】: 自XXXX 年X 月起开始实行,处方点评小组定期进行全院门急诊中药或(和)中成药处方抽查点评,发现问题,提出整改措施,进行相关培训。 【指导依据】: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处方管理办法》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中医药相关政策文件为依据。 【医师处方原则】:医师开具中药处方时,应当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体现辨证论治和配伍原则,并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 【点评内容】: 医务人员所开具的中药或(和)中成药处方凡存在下列问题之一者,为不合格处方: (一)格式不合格 1、前记中“费别,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或住院病历号,科别或病室和床位号,临床诊断,开具日期”等栏目有缺项。 2、处方正文无病情诊断。或诊断仅有西医病名而无中医诊断,无疾病证型分类。 3、中药饮片处方,正文书写格式杂乱。未按整张药味多少选择每行排列的药味数,每行排列的药味数各不相同,横排及上下排列不整齐。 4、中药饮片未单独开具处方,与中成药或西药混用一张处方。

5、中成药处方多种药品书写在一行,未分行书写。 6、中成药处方单张处方超过5 种药品。 7、后记中“医师签名以及审核,调配,核对,发药的药学专业技术人员签名”等栏目有缺项。 (二)处方书写不合格 1、处方医师未签全名,或只有医师签章没有签名。 2、处方年龄未写实足年龄,婴幼儿未写日、月龄。 3、处方后记审核,调配,核对,发药栏目中无药学专业技术人员的签名,或调剂、复核非双签名。 4、药品名称书写不合格。草药药名未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中药饮片处方用名和调剂给付有关问题的通知》等规定准确使用,未使用常用、通用名,应用较为偏僻的别名,给药房人员造成不便;中成药名称未使用经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并公布的药品通用名称。 5、中药饮片处方的书写,未按君、臣、佐、使的顺序排列。 6、饮片调剂与煎煮的特殊要求未注明在处方所列药品之右上方,未加括号,如布包、先煎、后下等。 7、对中药饮片的产地、炮制有特殊要求的,未在药名之前写明。 8、药品剂量书写不正确或不清楚,未使用法定剂量单位。中药饮片重量上原则上应当以克(g)为单位。片剂、丸剂、胶囊剂、颗粒剂分别以片、丸、粒、袋为单位;溶液剂以支、瓶为单位;软膏及乳膏剂以支、盒为单位。 9、中药饮片剂数未以“剂”或“副”为单位。 10、剂数之后无处方用法用量。未书写每日剂量、采用剂型(水煎煮、酒泡、打粉、制丸、装胶囊等)、每剂分几次服用、用药方法(内服、外用等)、服用要求(温服、凉服、 顿服、慢服、饭前服、饭后服、空腹服等)等内容。 11、中药注射剂未单独开具处方。 12 、字迹难以辨认,或修改处缺签名及注明修改日期,或缺其中之一者。 13、开具处方时使用了规定外的红笔、铅笔和易褪色的笔。 14、开具处方后的空白处未划斜线。 15、其他项目书写有缺项 (三)不合理用药

中药处方点评资料

主要内容 1、处方点评实施办法 2、处方点评中一些常见问题 3、处方质量改进的思考 背景 ?2007年5月1日新的《处方管理办法》实施,要求各级医院实行处方点评制度。 ?2010年3月5日卫生部文件下发《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 ?2010年6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2010年10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中药处方格式及书写规范 处方点评定义 ?处方点评是根据相关法规、技术规范,对处方书写的规范性及药物临床使用的适宜性进行评价,发现存在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并实施干预和改进措施,促进临床药物合理应用的过程 药物临床使用的适宜性 1、用药适应证 2、药物选择 3、给药途径 4、用法用量 5、药物相互作用 6、配伍禁忌 处方点评的目的 ?通过点评临床处方是否合理,发现临床用药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干预,持续改进,以提高处方质量,促进合理用药,提高药物治疗水平,保障医疗安全。处方点评内容 1、是否有用药指征 2、药物选用是否恰当 3、用法用量是否正确 4、联合用药是否恰当 5、是否重复用药 6、出现不良反应而未及时处理 7、中西药的联用是否合理 8、是否经济(首选国家基本药物)9、与用药相关检查是否完善 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 处方点评工作组成员 ?处方点评专家组:由医院药学、临床医学、临床微生物学、医疗管理等多学科专家组成。 ?负责制定不合理处方点评指南、专项处方点评及技术讨论评定等。 ?处方点评工作小组: ?具有较丰富的临床用药经验和合理用药知识; ?具备相应的专业技术任职资格;二级及以上医院处方点评工作小组成员应当具有中级以上药学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由药剂科负责处方点评日常工作 四查十对” ?查处方,对科别、姓名、年龄; ?查药品,对药名、剂型、规格、数量; ?查配伍禁忌,对药品性状、用法用量; ?查用药合理性,对临床诊断。 处方点评的实施 ?具体抽样方法和抽样率: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门诊抽样率:≥总处方量1‰;每月点评处方绝对数≥100张; 三甲医院门诊抽样率:≥总处方量5% 检查要求:处方合格率≥95%

谈谈对中药处方的认识

1 中药临证处方原则 中药处方的含义:中药处方是理法方药的结合,是临床辨证论治的终末程序。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一个根本特点,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在辨清证候,申明病因,病机之后,有针对性的采取的治疗方法。治法确立之后,成为遣药组方的原则。方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所以常说“方以药成”,“方随法出,法随证立”。该过程充分体现了祖国医学“理 法 方 药”的整个过程,无理则无法,无法则无方,无方则无药,缺少任何环节均不成一体。从祖国医学的形成和发展来看,治法是在积累了相当医学经验的基础上总结而来的,是后于方药形成的一种理论,但是,当治法已由经验总结上升为理论之后,就成为遣药组方和运用组方的指导原则。辨证论治理论指导下的处方思路,要求“理明,法合,方对,药当”,每一张处方的组成,必须根据病情,在辨证辨病立法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药物,在配伍组成方面,还需遵循严格的原则。方剂的组成原则,最早见于《内经》,“君臣佐使”原则亦称为“主辅佐使”原则。君药,即对主病或主症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是处方组成中不可缺少的主药。臣药有两种意义:一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症的药物,二是针对兼病或兼症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佐药有三种意义:一是佐助药,即配合君臣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症状的药物。二是佐治药,即用以清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能制约君臣药峻烈之性的药物。三是反佐药,即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使药有两种意义:一是引经药,即能引方中诸药至病所的药物。二是调和药,即具有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在谴药组方时并没有一定的格式,全视病症大小与治疗要求的不同以及所选药物的功用来决定。 2 中药处方的安全性 处方的目的就是防病、治病,减轻患者的痛苦,恢复身体健康。安全有效是中医处方中两个重要方面。因此,中医对其处方的安全性早有明训。临症处方应遵守对症不伤人,蠲疾不损正,以保证处方的安全性。为此中医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和观察,对十八反十九畏的应用提出了明确的规定。现代药物学研究表现,十八反中所列药物配伍却又相互影响药效的作用。但对于特殊情况下所用十八反配伍亦可达到治疗目的(海藻玉壶汤就是其中的一个例子)中药十八反虽然不是绝对的配伍禁忌,但在临床应用中仍要谨慎用之。 慎用或不用《药典》中及重要文献中有毒性的药物。中医认为:“是药三分毒”,“药能治病,亦能致病,更能致命”。尤其是近年来,诸多重要中毒事件的曝光,更加引起人们对中药毒性的重视与关注。中药处方中的安全性便成为第一要义。 3 中药调配剂量对临床疗效的影响 中药的“量”与疗效有重要关系,医界有“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之说。中药方剂依“君臣佐使”配伍组方,各药剂量变化会导致处方功能,主治发生变化。张仲景的小承气汤和厚朴三物汤因各药用量不同,其所治病症方剂名称都不相同。还有黄连,吴芋汤等等。同一味药的剂量不同,作用各异。以肉桂,黄芪为例,肉桂小剂量有引火归原的作用;大剂量则有补肾之功效。黄茋15 g以上有降压作用,15 g以下有升压作用。有些药物剂量不一,还可导致作用相反,如红花,少量养血,大量破血所以药物剂量的准确性直接影响着临床疗效,就看怎样去把握去使用了。 4 中医处方的新颖性

处方点评表格表单

附表1: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处方点评工作表基层医疗机构名称:点评人:填表日期: 序号 处方日期 (年月日) 年龄 诊断 药品 品种 抗菌药激素注射剂 国家基 本药物 品种数 药品 通用 名数 处 方 处方 审核 调配 核对 发药 是否 存在 问题(岁) (0/1)(0/1)(0/1) 金 额 医师药师药师合理(代码) (0/1) 1 2 3 4 5 6 7 8 9 10 ……………… 总计A= C= E= G= I= K= M= O= 平均B= N= P= %D= F= H= J= L= 注:1.有=1 无=0;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一位。 A:用药品种总数; B:平均每张处方用药品种数 = A/处方总数; C:使用抗菌药的处方数; D:抗菌药使用百分率= C/处方总数; E:使用激素类药物的处方数; F:激素类药物使用百分率= E/处方总数; G:使用注射剂的处方数; H:注射剂使用百分率= G/处方总数;

I:处方中基本药物品种总数; J:国家基本药物占处方用药的百分率= I/A; K:处方中使用药品通用名总数; L:药品通用名占处方用药的百分率=K/A; M:处方总金额; N:平均每张处方金额=M/处方总数; O:合理处方总数; P:合理处方百分率:O/处方总数。 2.存在问题代码 (1)不规范处方: 1-1.处方的前记、正文、后记内容缺项,书写不规范或者字迹难以辨认的; 1-2.医师签名、签章不规范或者与签名、签章的留样不一致的; 1-3.药师未对处方进行适宜性审核的(处方后记的审核、调配、核对、发药栏目无审核调配药师及核对发药药师签名,或者单人值班调剂未执行双签名规定); 1-4.新生儿、婴幼儿处方未写明日、月龄的; 1-5.西药、中成药与中药饮片未分别开具处方的; 1-6.未使用药品规范名称开具处方的; 1-7.药品的剂量、规格、数量、单位等书写不规范或不清楚的; 1-8.用法、用量使用“遵医嘱”、“自用”等含糊不清字句的; 1-9.处方修改未签名并注明修改日期,或药品超剂量使用未注明原因和再次签名的; 1-10.开具处方未写临床诊断或临床诊断书写不全的; 1-11. 单张门急诊处方超过五种药品的; 1-13. 开具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等特殊管理药品处方未执行国家有关规定的; 1-14. 医师未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规定开具抗菌药物处方的; 1-15中药饮片处方药物未按照“君、臣、佐、使”的顺序排列,或未按要求标注药物调剂、煎煮等特殊要求的。 (2)用药不适宜处方: 2-1.适应证不适宜的; 2-2.遴选的药品不适宜的; 2-3.药品剂型或给药途径不适宜的; 2-4.无正当理由不首选国家基本药物的; 2-5.用法、用量不适宜的; 2-6.联合用药不适宜的; 2-7.重复给药的; 2-8.有配伍禁忌或者不良相互作用的; 2-9.其它用药不适宜情况的。 (3)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处方应当判定为超常处方: 3-1.无适应证用药; 3-2.无正当理由开具高价药的; 3-3.无正当理由超说明书用药的; 3-4.无正当理由为同一患者同时开具2种以上药理作用相同药物的。 2

处方点评工作表完整版

处方点评工作表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凉山州精神病医院医院处方点评工作表1: 门急诊处方 1.有=1 无=0;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一位。 A:用药品种总数; B:平均每张处方用药品种数 = A/处方总数;C:使用抗菌药的处方数; D:抗菌药使用百分率= C/处方总数; E:使用注射剂的处方数; F:注射剂使用百分率= E/处方总数; G:处方中基本药物品种总数; H:国家基本药物占处方用药的百分率= G/A; I:处方中使用药品通用名总数; J:药品通用名占处方用药的百分率=I/A; K:处方总金额; L:平均每张处方金额=K/处方总数。 O:合理处方总数 P:合理处方百分率:O/处方总数 2.存在问题代码 (1)不规范处方: 1-1.处方的前记、正文、后记内容缺项,书写不规范或者字迹难以辨认的; 1-2.医师签名、签章不规范或者与签名、签章的留样不一致的; 1-3.药师未对处方进行适宜性审核的(处方后记的审核、调配、核对、发药栏目无审核调配药师及核对发药药师签名,或者单人值班调剂未执行双签名规定); 1-4.新生儿、婴幼儿处方未写明日、月龄的;

1-5.西药、中成药与中药饮片未分别开具处方的; 1-6.未使用药品规范名称开具处方的; 1-7.药品的剂量、规格、数量、单位等书写不规范或不清楚的; 1-8.用法、用量使用“遵医嘱”、“自用”等含糊不清字句的; 1-9.处方修改未签名并注明修改日期,或药品超剂量使用未注明原因和再次签名的;1-10.开具处方未写临床诊断或临床诊断书写不全的; 1-11. 单张门急诊处方超过五种药品的; 1-12. 无特殊情况下,门诊处方超过7日用量,急诊处方超过3日用量,慢性病、老年病或特殊情况下需要适当延长处方用量未注明理由的; 1-13. 开具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等特殊管理药品处方未执行国家有关规定的; 1-14. 医师未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规定开具抗菌药物处方的; 1-15中药饮片处方药物未按照“君、臣、佐、使”的顺序排列,或未按要求标注药物调剂、煎煮等特殊要求的。 (2)用药不适宜处方: 2-1.适应证不适宜的; 2-2.遴选的药品不适宜的; 2-3.药品剂型或给药途径不适宜的; 2-4.无正当理由不首选国家基本药物的; 2-5.用法、用量不适宜的; 2-6.联合用药不适宜的; 2-7.重复给药的; 2-8.有配伍禁忌或者不良相互作用的; 2-9.其它用药不适宜情况的。 (3)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处方应当判定为超常处方: 3-1.无适应证用药; 3-2.无正当理由开具高价药的; 3-3.无正当理由超说明书用药的; 3-4.无正当理由为同一患者同时开具2种以上药理作用相同药物的。

中医病例分析及处方参考

中医病例分析及处方参考 来源于一位老中医的经验之谈,分享,仅作参考病例介绍,肺心病 XXX,男67岁, 1989年2月27日入院。患者反复咳喘10余年,每冬春季发作频繁。 症见: 咳嗽痰多粘稠,气喘,动则加剧,不能平卧,胸闷胀,头胀痛。纳差,双下肢浮肿。 尿少,大便干结。诊时呼吸困难,唇甲紫绀,颈静脉怒张,西医诊断为慢支伴感染,肺心病。 舌紫红,苔薄黄,脉弦细,中医辨证属气虚血瘀,痰热阻肺份阴,治宜益气健脾,清肺化痰,佐以活血养阴。处方: 党参20g,黄芪30g,白术、半夏、陈皮、贝母、黄岑各12g,茯苓、鱼腥草、丹参、沙参各15g,甘草3g,配合西药消炎,服药四剂后,咳痰大减,续以益气活血养阴为主。治疗处方: 党参,北芪各30g,淮山、丹参、元参各15g,赤芍,桃仁,麦冬、吐丝子、陈皮各10g,半夏6,甘草3,8剂后诸症显著好转。 扁虚者: 咳痰多,心悸等可用。夏花元参半夏杏仁丹参甘草党参白术鱼腥草 风湿性心脏病(心悸)-(中医心痹) 治宜益气活血,清肺化痰处方: 炙北芪15当归尾12川芎、地龙、杏仁、桃仁、泽兰、泽泻、川贝、元参、白术各10蒌皮18桂枝6甘草4

2剂后,咳喘心悸减轻,浮肿亦消纳谷增进,上方炙北芪用至60。一月后病有转机。 (xx茯苓白术有xx利水作用) 六味地黄汤在临床应用 六味地黄汤出自《小儿药正直诀》,为宋代钱仲阳所创。方由熟地、淮山、山萸玉、丹皮、泽泻、茯苓组成。方中熟地滋阴补肾,填精补髓。淮山健脾补肺,兼能涩精。山萸玉益肾滋肝涩精气,为方中“三补”之药。丹皮凉血泻肝肾之火,泽泻、元参利水渗湿,为方中这“三泻”之药,合方合成补中有泻,补而不滞,平调阴阳。配伍合理,为滋补肝肾的代表方剂。其适应主证为: 腰膝痠软,头晕耳鸣,失眠多梦。脉弦细或细数者。笔者在临床实践 中遇脏腑阴阳失调,免疫功能低下而引起的诸多阴虚阳癔之症。每用此方加减化裁,屡获卓效。现就临床治理之例择举如下: 1、滋阴清热治复发性口疮,即中医称“口疳”。此因思虑太过,睡眠不好,以致心肾不变,虚火上炎,或因过食辛辣厚味,心脾实火上攻而致。卢XX,男,3岁,小儿。 1993年8月6日初诊。母述,几天来患者身微热,啼哭,口水增多,不肯饮食。在某医院治疗两天未效,转来我院治疗。症见,患儿无精打采,啼哭,口水增多,口腔检查发现,口腔及唇粘膜普遍红,舌边及舌心有黄豆大溃疡,舌红,脉细数脉证合参。辨为口疮,证属肾阴不足,虚热内生,治宜滋阴补肾,清热解毒,方选六味地黄汤加味。处方: 熟地10茯苓10淮山10丹皮6泽泻6麦冬8石斛8白芍10水煎服,连服3剂,诸证减轻。 2、唯胃纳欠佳,知药中病所,上方加白术,连服8剂,诸证消失而愈。 3、慢性荨麻疹(瘖?),瘾疹,风疹等相似。用六味地黄汤加味处方: 山萸玉、淮山、熟地、丹皮、泽泻、乌梅、首乌、七厘各15,五味子10,甘草9水煎服。

谈谈中药处方存在的几个问题

谈谈中药处方存在的几个问题 谢军 (湖北省黄石市五医院435005) 关键词:中药处方;中药制备;脚注;剂量单位;服用方法 医生处方是指导药剂人员调配药物的书面文件,其作用是向医务工作者、患者介绍药品的重要信息,它具有技术和法律责任。但是有部分临床医生却忽视了这一点,导致开中药处方书写不规范,主要表现在:在开具中药饮片处方时,较普遍存在用药名称不严谨、省略脚注、处方药名交待不清,处方药味偏多,计量单位书 写不规范以及服用方法交待不清等。试述如下。 1使用中药别名,而非《中国药典》的一药一名别名的出现由来以久,不但给药剂人员审方增加难度,同时也容易引起医患、药患和药医之间的矛盾和纠纷,影响患者用药安全。主要表现在:①随意或沿用俗名、异写、缩写,例如把紫苏叶写成家苏叶;把金银花写成双花、二花;把郁李仁写成李仁;把土鳖虫写成土元等等;②处方中谐音字、错别字及简体字较常见,例如半夏写成半“下”;牛膝写成牛“夕”;鳖甲写成“别”甲;藤类中药中“藤”字都写成“屯”,如鸡血“屯”、钩“屯”、忍冬“屯”、蚤休写成“早”休、玄参写成“元”参等。以上现象较普遍,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 2省略脚注 按照《处方管理办法》,药物调配、煎煮的特殊要求应注明在药品后上方,并加括号,如布包、先煎、后下等。但有些医师开方时不注明脚注,而由药师据药性决定先煎后下,但药师不了解患者的病情,例如,大黄后下具有泻下功能,而久煎或其他药物同煎,则可降低泻下作用,如果脚注不清,其后果一是影响疗效,二是患者在这家 医院抓药有后下的药包,在另家医院却没有,会误认为医院少抓或漏抓药味,而造成医患纠纷。还有布包的旋伏花,先煎的石膏、龟版、鳖甲等都应在脚注中注明。 3处方药名交待不清 3.1入药部位交待不清例如唇形科植物紫苏其叶有解表散寒、行气和胃功效;其子能降气消痰、平喘、润肠;其梗能理气、宽中、止痛、安胎。因其作用不同,《中国药典》以紫苏叶、紫苏子、紫苏梗的名称,作为三种药分别收载。可见紫苏是植物名非处方药名。医生应在处方时交待清楚。 3.2名物不相符中药多数存在“同名异物,异物同名”“异科同名,同名异科”的混乱现象。如沙参有南沙参和北沙参,处方只写沙参;豆根有山豆根和北豆根,处方只写豆根;贯众有紫萁贯众和绵马贯众,处方只写贯 众等等。医生在开方时应规范化,必须按《中国药典》要求写全名(法定名称),做到名称药物相符。 3.3滥用并开药并开药除了常用的生熟地、二冬等,还有一些不常用的如全荆芥(荆芥和荆芥穗)、白蒺藜(沙苑子和白蒺藜)等,还有医生自创并开药,如丹参皮(丹参和牡丹皮)等。 4药味偏多 离经典方差之甚远,笔者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结合本院处方抽查发现,我院门诊处方中药味偏多现象普遍 存在。而中医经典《伤寒论》113方,内佚一方,余112方用药536味次,平均每方只4.81味药,药味最多的14味,少的才1味。以4味药的最多,有23方,3味者居二有20方,5味与7味者均18方,并列第三。上述四者共79方,占总方数的70%以上。象这些经方大多组方严谨、配伍精当、疗效显著。所以,药味的多少并不与疗效成正比。药味过多,不仅会使药物互相牵制,削弱疗效,还会增加病人的经济负担,造成过大药量或增加药物不良反应及毒性反应,导至身体伤害。 5计量单位不规范 部分医药人员受传统习惯的影响,至今仍沿用“枚”“片”“条”“个”等作计量单位,这是非常不科学的,特别是一些毒性中药,由于计量不准确,容易造成患者身体伤害,例如:蜈蚣虫体有大小,条与条之间重量差 异1g左右。所以应该按《中国药典》要求,以克作计量单位。 6服用方法交待不清 有些传统中成药的服用方法要向病人详细交待清楚,如某些贵重中成药(如安宫牛黄丸)药丸上镶着一层真金金箔,该金箔是药丸中一种重要成分,有镇静安神、化痰作用,但医生未能向病人交待清楚,给病人带来服用

处方点评工作表

凉山州精神病医院医院处方点评工作表1: 门急诊处方 1.有=1 无=0;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一位。 A:用药品种总数; B:平均每张处方用药品种数 = A/处方总数; C:使用抗菌药的处方数; D:抗菌药使用百分率= C/处方总数;E:使用注射剂的处方数; F:注射剂使用百分率= E/处方总数; G:处方中基本药物品种总数; H:国家基本药物占处方用药的百分率= G/A;I:处方中使用药品通用名总数; J:药品通用名占处方用药的百分率=I/A; K:处方总金额; L:平均每张处方金额=K/处方总数。

O:合理处方总数 P:合理处方百分率:O/处方总数 2.存在问题代码 (1)不规范处方: 1-1.处方的前记、正文、后记内容缺项,书写不规范或者字迹难以辨认的; 1-2.医师签名、签章不规范或者与签名、签章的留样不一致的; 1-3.药师未对处方进行适宜性审核的(处方后记的审核、调配、核对、发药栏目无审核调配药师及核对发药药师签名,或者单人值班调剂未执行双签名规定);1-4.新生儿、婴幼儿处方未写明日、月龄的; 1-5.西药、中成药与中药饮片未分别开具处方的; 1-6.未使用药品规范名称开具处方的; 1-7.药品的剂量、规格、数量、单位等书写不规范或不清楚的; 1-8.用法、用量使用“遵医嘱”、“自用”等含糊不清字句的; 1-9.处方修改未签名并注明修改日期,或药品超剂量使用未注明原因和再次签名的; 1-10.开具处方未写临床诊断或临床诊断书写不全的; 1-11. 单张门急诊处方超过五种药品的; 1-12. 无特殊情况下,门诊处方超过7日用量,急诊处方超过3日用量,慢性病、老年病或特殊情况下需要适当延长处方用量未注明理由的; 1-13. 开具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等特殊管理药品处方未执行国家有关规定的; 1-14. 医师未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规定开具抗菌药物处方的; 1-15中药饮片处方药物未按照“君、臣、佐、使”的顺序排列,或未按要求标注药物调剂、煎煮等特殊要求的。 (2)用药不适宜处方: 2-1.适应证不适宜的; 2-2.遴选的药品不适宜的; 2-3.药品剂型或给药途径不适宜的; 2-4.无正当理由不首选国家基本药物的; 2-5.用法、用量不适宜的; 2-6.联合用药不适宜的; 2-7.重复给药的; 2-8.有配伍禁忌或者不良相互作用的; 2-9.其它用药不适宜情况的。 (3)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处方应当判定为超常处方: 3-1.无适应证用药; 3-2.无正当理由开具高价药的; 3-3.无正当理由超说明书用药的; 3-4.无正当理由为同一患者同时开具2种以上药理作用相同药物的。

中药药剂学处方分析小抄

阿拉伯胶(乳化剂)白凡士林(调节稠度)淀粉(填充剂崩解剂)淀粉浆(粘合剂)糊精(填充剂粘合剂)滑石粉(助流剂)酒石酸(络合剂稳定剂)尼泊金乙(防腐剂)轻质液体石蜡(润滑剂)十二烷基硫酸钠(乳化剂)十六十八醇混合物(油相)糖精钠(矫味剂)碳酸氢钠(ph调节剂)吐温80(乳化剂)西黄薯胶(增稠剂)硬脂酸甘油酯(辅助剂乳化剂)乙醇(润湿剂)硬脂酸镁(润滑剂)亚硫酸氢钠(抗氧剂)依地酸二钠(金属离子络合剂)注射用水(溶媒) 散剂 痱子粉 【处方】薄荷脑;樟脑;氧化锌;硼酸(药物);滑石粉(稀释剂) 【制法】取樟脑、薄荷脑研磨至液化,加适量滑石粉研匀,依次加氧化锌、硼酸研磨。最后按等量递增法加入剩余的滑石粉研匀,过七号 筛即得。 益元散 【处方】滑石(稀释剂); 甘草(药物);朱砂(药 物)g 【制法】朱砂水飞成极细 粉,滑石、甘草各粉碎成细 粉(过六号筛)。取少量滑 石粉置于研钵内先行研磨, 以饱和研钵的表面能,再将 朱砂置研钵中,以等量递增 法与滑石粉混合均匀,倾 出。取甘草置研钵中,以等 量递增法加入上述粉末,研 匀,即得。 硫酸阿托品散 用途:用于胃肠痉挛疼痛。 【处方】硫酸阿托品(药 物);乳糖(稀释剂);胭 脂红乳糖(着色剂) 【制法】研磨乳糖使研钵饱 和后倾出,将硫酸阿托品与 胭脂红乳糖置研钵中研合均 匀,再以等量递增法逐渐加 入乳糖,研匀,待色泽一致 后,分装,每包0.1g。 浸出制剂 渗漉法制取流浸膏剂的工艺 流程为:药材粉碎→润湿→ 装筒→排气→浸渍→渗漉→ 浓缩→调整含量。 远志流浸膏 【处方】远志(药物); 60%乙醇(溶剂);浓氨试 液(PH调节剂) 【制法】取远志粉碎为中 粉,按渗漉法,用60%乙醇 作溶剂,浸渍24小时后, 以每分钟1mL~3mL的速度 缓缓渗漉,收集初漉液 35mL,另器保存,继续收集 续漉液120mL,在60℃以下 浓缩至稠膏状,加入初漉 液,混匀后滴加浓氨试液适 量使微显碱性,并有氨臭, 用60%乙醇调整体积使成 40mL,静置,待澄清,滤过 远志酊(性状:棕色液 体)

中药药剂学_处方分析范文

中药药剂学 阿拉伯胶(乳化剂)白凡士林(调节稠度)淀粉(填充剂崩解剂)淀粉浆(粘合剂)糊精(填充剂粘合剂)滑石粉(助流剂)酒石酸(络合剂稳定剂)尼泊金乙(防腐剂)轻质液体石蜡(润滑剂)十二烷基硫酸钠(乳化剂)十六十八醇混合物(油相)糖精钠(矫味剂)碳酸氢钠(pH 调节剂)吐温80(乳化剂)西黄薯胶(增稠剂)硬脂酸甘油酯(辅助剂乳化剂)乙醇(润湿剂)硬脂酸镁(润滑剂)亚硫酸氢钠(抗氧剂)依地酸二钠(金属离子络合剂)注射用水(溶媒) 散剂 痱子粉 【处方】薄荷脑;樟脑;氧化锌;硼酸(药物);滑石粉(稀释剂) 【制法】取樟脑、薄荷脑研磨至液化,加适量滑石粉研匀,依次加氧化锌、硼酸研磨。最后按等量递增法加入剩余的滑石粉研匀,过七号筛即得。 益元散 【处方】滑石(稀释剂);甘草(药物);朱砂(药物)g 【制法】朱砂水飞成极细粉,滑石、甘草各粉碎成细粉(过六号筛)。取少量滑石粉置于研钵内先行研磨,以饱和研钵的表面能,再将朱砂置研钵中,以等量递增法与滑石粉混合均匀,倾出。取甘草置研钵中,以等量递增法加入上述粉末,研匀,即得。 硫酸阿托品散 用途:用于胃肠痉挛疼痛。 【处方】硫酸阿托品(药物);乳糖(稀释剂);胭脂红乳糖(着色剂) 【制法】研磨乳糖使研钵饱和后倾出,将硫酸阿托品与胭脂红乳糖置研钵中研合均匀,再以等量递增法逐渐加入乳糖,研匀,待色泽一致后,分装,每包0.1g。 浸出制剂 渗漉法制取流浸膏剂的工艺流程为:药材粉碎→润湿→装筒→排气→浸渍→渗漉→浓缩→调整含量。 远志流浸膏 【处方】远志(药物);60%乙醇(溶剂);浓氨试液(PH调节剂) 【制法】取远志粉碎为中粉,按渗漉法,用60%乙醇作溶剂,浸渍24小时后,以每分钟1mL~3mL的速度缓缓渗漉,收集初漉液35mL,另器保存,继续收集续漉液120mL,在60℃以下浓缩至稠膏状,加入初漉液,混匀后滴加浓氨试液适量使微显碱性,并有氨臭,用60%乙醇调整体积使成40mL,静置,待澄清,滤过 远志酊(性状:棕色液体) 功治:祛痰,用于咳痰不爽。 【处方】远志流浸膏(药物);60%乙醇(溶剂) 【制法】取远志流浸膏,加60%乙醇使成25mL,混匀后,静置,滤过,即得。 远志糖浆 【处方】远志流浸膏(药物);浓氨溶液(PH调节剂);苯甲酸钠(防腐剂);单糖浆(矫味剂) 【制法】将浓氨溶液稀释成10%稀氨水,与远志流浸膏混合均匀,静置1天~2天备用,再将单糖浆在60℃以下加入远志流浸膏中至规定体积,混合均匀。 益母草膏 性状:棕黑色稠厚的半流体,气微,味苦、甜 功能主治:活血调经。用于经闭、痛经及产后淤血腹痛。

中药处方点评

中药处方点评 主要内容 1、处方点评实施办法 2、处方点评中一些常见问题 3、处方质量改进的思考 背景 ?2007年5月1日新的《处方管理办法》实施,要求各级医院实行处方点评制度。 ?2010年3月5日卫生部文件下发《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 ?2010年6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2010年10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中药处方格式及书写规范 处方点评定义 ?处方点评是根据相关法规、技术规范,对处方书写的规范性及药物临床使用的适宜性进行评价,发现存在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并实施干预和改进措施,促进临床药物合理应用的过程 药物临床使用的适宜性 1、用药适应证 2、药物选择 3、给药途径 4、用法用量 5、药物相互作用 6、 配伍禁忌 处方点评的目的 ?通过点评临床处方是否合理,发现临床用药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干预,持续改进,以提高处方质量,促进合理用药,提高药物治疗水平,保障医疗安全。

处方点评内容 1、是否有用药指征 2、药物选用是否恰当 3、用法用量是否正确 4、联合用药 是否恰当 5、是否重复用药 6、出现不良反应而未及时处理 7、中西药的联用是否合理 8、是否经济(首选国家基本药物)9、与用药相关检查是否完善 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 处方点评工作组成员 ?处方点评专家组:由医院药学、临床医学、临床微生物学、医疗管理等多学科专家组成。 ?负责制定不合理处方点评指南、专项处方点评及技术讨论评定等。 ?处方点评工作小组: ?具有较丰富的临床用药经验和合理用药知识; ?具备相应的专业技术任职资格;二级及以上医院处方点评工作小组成员应当具有中级以上药学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由药剂科负责处方点评日常工作 四查十对” ?查处方,对科别、姓名、年龄; ?查药品,对药名、剂型、规格、数量; ?查配伍禁忌,对药品性状、用法用量; ?查用药合理性,对临床诊断。 处方点评的实施 ?具体抽样方法和抽样率: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处方点评工作表模板

附件 处方点评工作表 医疗机构名称: 点评人:填表日期:

注: 1.有=1 无=0;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一位。 A:用药品种总数;B:平均每张处方用药品种数= A/处方总数; C:使用抗菌药的处方数;D:抗菌药使用百分率= C/处方总数; E:使用注射剂的处方数;F:注射剂使用百分率= E/处方总数; G:处方中基本药物品种总数;H:国家基本药物占处方用药的百分率= G/A; I:处方中使用药品通用名总数;J:药品通用名占处方用药的百分率=I/A; K:处方总金额;L:平均每张处方金额=K/处方总数。 O:合理处方总数P:合理处方百分率:O/处方总数 2.存在问题代码 (1)不规范处方: 1-1.处方的前记、正文、后记内容缺项,书写不规范或者字迹难以辨认的; 1-2.医师签名、签章不规范或者与签名、签章的留样不一致的; 1-3.药师未对处方进行适宜性审核的(处方后记的审核、调配、核对、发药栏目无审核调配药师及核对发药药师签名,或者单人值班调剂未执行双签名规定); 1-4.新生儿、婴幼儿处方未写明日、月龄的; 1-5.西药、中成药与中药饮片未分别开具处方的; 1-6.未使用药品规范名称开具处方的; 1-7.药品的剂量、规格、数量、单位等书写不规范或不清楚的; 1-8.用法、用量使用“遵医嘱”、“自用”等含糊不清字句的; 1-9.处方修改未签名并注明修改日期,或药品超剂量使用未注明原因和再次签名的; 1-10.开具处方未写临床诊断或临床诊断书写不全的; 1-11. 单张门急诊处方超过五种药品的; 1-12. 无特殊情况下,门诊处方超过7日用量,急诊处方超过3日用量,慢性病、老年病或特殊情况下需要适当延长处方用量未注明理由的; 1-13. 开具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等特殊管理药品处方未执行国家有关规定的;

医院处方点评工作表

医院处方点评工作表 医疗机构名称: 点评人: 填表日期:

注: 1.有=1 无=0;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一位。 A:用药品种总数; B:平均每张处方用药品种数= A/处方总数; C:使用抗菌药的处方数; D:抗菌药使用百分率= C/处方总数; E:使用注射剂的处方数; F:注射剂使用百分率= E/处方总数; G:处方中基本药物品种总数; H:国家基本药物占处方用药的百分率= G/A; I:处方中使用药品通用名总数; J:药品通用名占处方用药的百分率=I/A; K:处方总金额; L:平均每张处方金额=K/处方总数。 O:合理处方总数 P:合理处方百分率:O/处方总数 2.存在问题代码 (1)不规范处方: 1-1.处方的前记、正文、后记内容缺项,书写不规范或者字迹难以辨认的;

1-2.医师签名、签章不规范或者与签名、签章的留样不一致的; 1-3.药师未对处方进行适宜性审核的(处方后记的审核、调配、核对、发药栏目无审核调配药师及核对发药药师签名,或者单人值班调剂未执行双签名规定); 1-4.新生儿、婴幼儿处方未写明日、月龄的; 1-5.西药、中成药与中药饮片未分别开具处方的; 1-6.未使用药品规范名称开具处方的; 1-7.药品的剂量、规格、数量、单位等书写不规范或不清楚的; 1-8.用法、用量使用“遵医嘱”、“自用”等含糊不清字句的; 1-9.处方修改未签名并注明修改日期,或药品超剂量使用未注明原因和再次签名的; 1-10.开具处方未写临床诊断或临床诊断书写不全的; 1-11. 单张门急诊处方超过五种药品的; 1-12. 无特殊情况下,门诊处方超过7日用量,急诊处方超过3日用量,慢性病、老年病或特殊情况下需要适当延长处方用量未注明理由的; 1-13. 开具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等特殊管理药品处方未执行国家有关规定的; 1-14. 医师未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规定开具抗菌药物处方的;

中药处方点评

中药处方点评 中药审方,是指中药师在配方操作之前对中药处方所写的各项内容进行全面认真审阅核准的过程。它是中药调剂工作的首要环节,是提高配方质量,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有效的关键。处方点评的思路与处方审核基本相同,只有事前与事后的区别,可能点评人员职称还存在差别. 《处方管理办法》规定,药学专业技术人员应当对处方用药适宜性进行审核,更加明确了药师的职责和义务。因此,审方人员必须认真仔细、严格慎重地审核处方,审方时除看清处方的姓名、年龄、性别、婚否、临床诊断等内容外,还必须对药名、用量用法、辨证用药、因人用药、配伍禁忌、妊娠禁忌、有毒中药等内容的适宜性进行审核. 《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规定,除单张门急诊处方超过五种药品的;抗菌药与某些特殊管理药品及超常处方等少数不适应外,处方点评的结果大部分内容适应对中药饮片处方点评,关键需要高水平的中药主管药师参与。 1、审核药名的适宜性 主要是审核药名是否规范,是否有笔误,相近似的药名是否清楚正确,有无重味等问题。曾遇到一张补阳还五汤加减的处方,其中用了一味“黄芩”,用量为60 g/剂,根据经验判断应是“黄芪”之误,将患者病历一看果真是“黄芪”,是西医生抄方有误。中药品种繁多,有些药名十分相近,一字之差,稍有不慎,容易搞错,轻则影响疗效,重则危及病人的生命安全。如天麻与升麻是两种功能完全不同的药

物,天麻具有平肝息风止痉的功效,为治头痛眩晕之良药,而升麻为升阳举陷之要药。如果肝阳上亢的患者误用了升麻,其后果将不堪设想.其它容易搞错的药名还有桂枝与桔梗,杞子与栀子,茺蔚子与菟丝子,山茱萸与吴茱萸等等,这要求中药师在审方时要认真仔细辨认,发现有疑问的药名一定要与医生联系,决不能想当然,随意配给。 2、审核用量、用法的适宜性 中药的剂量大小与疗效和毒性都有密切的联系。因此,中药师在审查处方时要注意患者的年龄大小,小儿发育尚未健全,老年人气血渐衰,对药物的耐受力均较差,特别是作用峻猛,容易损伤正气的药物,用量应低于青壮年的用药量(小儿约为常用量的1/4至1/3,老年人约为常用量的1/2至2/3) 。同时要注意每味中药剂量有无误用或误笔,发现有疑问之处,要与处方医师联系。曾遇到一张处方蜈蚣用13条/剂,而蜈蚣的常用量为1~3条,与处方医师联系后才知道是抄方笔误所致,实际上是3条/剂.正确的煎服法是保证中药用药安全有效必须注意的问题。附子、乌头经久煎后使有毒的乌头碱水解成毒性很小的乌头次碱,而回阳祛寒止痛之效犹存。但审方时经常发现处方中制川乌、制草乌等中药的脚注是空白的,与处方医师联系后方知是疏忽所致。又如朱砂不宜入汤剂,因为高温下可使朱砂中硫化汞分解,使毒性增加,但在审核时曾经发现有朱砂的处方用法是煎服,即与处方医师解释后改为朱砂单独冲服。 3、审核“辨证"用药的适宜性 中医药治病的最重要的特点之一是“辨证施治"。不同的病证,选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