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夏花儿
临夏花儿传承现状与思考

临夏花儿传承现状与思考临夏花儿是中国西北地区独有的一种传统民间艺术形式,以花为载体,通过编织花串和制作花冠等手艺,展示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由于多种原因,临夏花儿的传承现状并不容乐观。
本文将从传承现状和思考两个方面展开讨论。
临夏花儿的传承现状并不容乐观。
由于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传统手工艺的需求不再被大众所重视,年轻一代对临夏花儿这种传统艺术形式的兴趣逐渐减弱。
缺乏专业的培训机构和学校也是传承不畅的原因之一。
传统的临夏花儿手艺通常是通过师傅手把手地传授,然而由于时间和成本的限制,传统手艺的传承方式并不能满足当代社会的需要。
我们需要思考如何有效地传承临夏花儿这种传统艺术形式。
我们应该加强对临夏花儿的宣传和推广工作,提高公众对这种艺术形式的认知和兴趣。
通过举办展览、演出和培训班等形式,让更多的人了解临夏花儿,并有机会学习和参与其中。
建立专业的培训机构和学校,为专门学习临夏花儿的学生提供专业的培训和教育。
这样可以打破传统的师傅传授的模式,使得花儿手艺得到系统和科学地传承和发展。
我们还可以通过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将临夏花儿推广到更广泛的地域和群体中。
我们应该强调临夏花儿的文化价值和意义。
临夏花儿是西北地区民间艺术的瑰宝,代表着当地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通过传承临夏花儿,我们可以传递和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
临夏花儿也具有很高的价值和市场潜力。
我们可以将其应用于旅游、文化娱乐和手工艺品等领域,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传承临夏花儿这种传统艺术形式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我们应该加强对临夏花儿的传播和推广工作,建立专业的培训机构和学校,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推广,同时强调临夏花儿的价值和意义。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临夏花儿这种传统艺术形式能够得到有效传承和发展。
临夏花儿最好听的十首

临夏花儿最好听的十首临夏花儿最好听的十首一、牵丝麻临夏花儿最好听的第一首当属《牵丝麻》。
这首歌曲描绘了一幅春天中花儿盛放的美景,旋律婉转动听,歌词诗意悠扬。
听着《牵丝麻》,仿佛置身于盛夏花海中,耳畔荡漾着花香和欢快的节拍,让人心旷神怡。
二、草原情歌《草原情歌》是临夏花儿最好听的第二首歌曲。
曲调悠扬婉转,旋律醇厚动听。
歌词描绘了草原上的爱情故事,唱出了牧民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爱情的执着追求。
听着这首歌曲,仿佛可以感受到无边草原上的广袤与自由。
三、丝路花儿丝绸之路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商业贸易通道之一,连接了东西方两个不同的文明。
《丝路花儿》这首歌曲以花儿作为象征,描绘了丝绸之路上各地的美景和繁盛的贸易场景。
旋律悠扬,歌词婉转,让人耳目一新,心旷神怡。
四、桃花运《桃花运》是一首以桃花为象征的歌曲,表达了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
旋律轻快,歌词风趣幽默。
听着这首歌曲,仿佛有一股暖流在心间流淌,让人感到温暖和快乐。
五、花好月圆花好月圆,寓意着幸福美满的生活。
这首歌曲以花和月为主题,歌词唱出了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向往。
旋律轻快动听,让人感到轻松和愉悦。
六、花心《花心》是一首优美的古典曲目,旋律缓慢宛转,歌词诗意悠长。
这首歌曲以花儿的生长过程为主线,唱出了花开花落的美丽和生命的无常。
听着这首歌曲,仿佛可以感受到花儿的生命力和生命之美。
七、花香浪漫《花香浪漫》是一首浪漫的歌曲,旋律轻快,歌词充满了对爱情的美好向往。
这首歌曲以花儿的香气为象征,唱出了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渴望。
听着这首歌曲,心情仿佛也变得轻松而愉快。
八、花非花《花非花》是一首唯美的歌曲,旋律悠扬,歌词含蓄。
这首歌曲以花的幻化为主题,唱出了人生无常和万物变幻的哲理。
听着这首歌曲,仿佛可以领略到世界的奥妙和生命的无常。
九、花开花谢《花开花谢》是一首感伤的歌曲,旋律悲怆,歌词含意深远。
这首歌曲以花的生命周期为主题,唱出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
听着这首歌曲,仿佛可以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和无常。
临夏花儿的介绍

临夏花儿的介绍
临夏回族自治州,位于中国甘肃省,被誉为“中国花儿之乡”,这得益于其独特的“花儿”文化。
2004年10月19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特别授予临夏这一荣誉称号。
花儿,是流行于甘肃省临夏、甘南、岷县等地的独具风格的民歌,以其高亢嘹亮、挺拔明快、激越动听的特色赢得了人们的喜爱。
此外,临夏是“花儿”的故乡,是中国两大类型花儿——“河州花儿”和“莲花山花儿”的发祥地和主要传播地。
其中,“河州花儿”一词源自《诗经》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描绘出一个“君子”对“淑女”的追求,其语音语境与“花儿”情歌心心相印、一拍即合。
花儿也因其唱词浩繁,文学艺术价值很高,被人们誉为“西北之魂”。
总的来说,临夏“花儿”不仅是深受临夏各族人民喜爱的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同时也是享誉国内外的独具民族和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
临夏花儿传承现状与思考

临夏花儿传承现状与思考1. 引言1.1 临夏花儿传承现状与思考临夏花儿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在临夏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文化的冲击,临夏花儿的传承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如何保护和传承临夏花儿,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临夏花儿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它是临夏地区人民生活的一部分,承载着文化传统和民俗习惯。
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影响,年轻一代对临夏花儿的兴趣逐渐减弱,传承现状不容乐观。
传承临夏花儿面临诸多困境,包括缺乏传承人才、传统技艺丧失以及市场需求下降等问题。
为了有效保护临夏花儿这一独特的文化遗产,我们需要采取综合措施,包括建立保护机制、加强教育培训、推动市场宣传等方面的工作。
在思考如何促进临夏花儿的传承过程中,我们可以从推动产业发展、开展文化交流、加强政策支持等方面入手,为临夏花儿传承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我们也要意识到临夏花儿传承的重要性,展望其美好的未来,为保护和传承临夏花儿提出更多的建议和措施。
【2000字结束】2. 正文2.1 临夏花儿的历史渊源临夏花儿源自临夏地区独特的地域文化和民俗风情,是一种具有深厚历史渊源和民族特色的传统花艺。
据传,临夏花儿起源于唐朝,当时临夏地区的农民在庄稼种植之余,利用空闲时间采集各种花草,编织成美丽的花束。
随着时间的推移,临夏花儿逐渐演变成一种集合了织花、串花、插花等多种技艺的花卉艺术形式。
在历史的长河中,临夏花儿不仅成为了当地人民装饰家居、祈福祭祀的重要器物,还被传承至今。
其独特的编织工艺和精美的花艺设计,展现出了临夏地区的独特风土人情和传统文化底蕴。
值得一提的是,临夏花儿的传承还受到了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一些花儿传承人也积极参与文化活动和展览,将临夏花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和弘扬。
2.2 临夏花儿传承现状分析临夏花儿传承现状分析:在当今社会,临夏花儿传承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由于现代生活方式的影响,越来越少的年轻人愿意学习和传承传统的临夏花儿艺术。
临夏花儿的搞怪介绍词

临夏花儿的搞怪介绍词大家好,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一位非常搞怪可爱的人物——临夏花儿!临夏花儿是一位年轻有活力的艺人,他的搞怪风格深受观众喜爱。
下面就来给大家分享一下他的搞怪魅力吧!首先,临夏花儿是一个十分活泼开朗的人。
他总是充满了笑容,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带给周围的人欢乐与快乐。
无论是在舞台上还是在生活中,他总是尽情展现自己的搞怪本领,让每个人都能沉浸在欢笑的海洋中。
正因如此,他不仅仅是一位艺人,更是大家心中的开心果。
其次,临夏花儿的搞怪风格独具一格。
他总是能够用不同的方式和表情来演绎角色,无论是扮演小丑还是模仿动物,都能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
他的表演技巧精湛,通过一系列的动作、语言、声音的组合,成功地勾起了观众的笑点,让人捧腹大笑,使得观众们对他的搞怪风格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要想成为一位搞怪艺人,临夏花儿告诉我们第一点就是要敢于表达自己。
只有大胆地展现出自己的独特风格,才能引起观众的注意并获得认可。
第二点是要不断学习与磨炼自己的表演技巧。
只有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综合艺术素养,才能在搞怪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最后一点是要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搞怪是一门向观众传递快乐的艺术,只有心态积极地面对生活,才能把快乐带给别人。
值得一提的是,临夏花儿的搞怪风格也渗透到了他的生活中。
他独特的着装风格常常令人目不暇接,总是能给人带来惊喜。
无论是在街头还是在舞台上,他总是能打破常规,用不同寻常的方式吸引着人们的注意力。
这让他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搞笑艺人,更是一个有个性、敢于突破传统的艺人。
在搞怪的舞台上,临夏花儿总是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让观众们倍感惊喜与欢喜。
他用自己的笑容、动作、语言,让大家忘却烦恼,全情投入到欢笑的海洋中。
他的搞怪艺术不仅仅是一种表演方式,更是一种艺术形式,一种能够温暖人心、传递快乐的艺术。
总的来说,临夏花儿是一位非常搞怪可爱的艺人,通过他的表演,我们看到了搞怪给人们带来的欢乐与快乐。
他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要敢于表达自己,不断学习与磨炼自己的表演技巧,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浅谈临夏花儿活态传承意义

浅谈临夏花儿活态传承意义临夏位于甘肃省中部,是我国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之一,这里有着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民族文化。
临夏花儿活态是当地一种独特的花腔歌舞形式,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这一传统艺术形式正面临着失传的危机。
探讨临夏花儿活态传承的意义,对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保护民族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临夏花儿活态是临夏人民的精神象征和文化遗产。
临夏花儿活态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追求。
它以生活为题材,以真情为情感,以现实为内容,以平民日常生活为题材,歌颂劳动,歌颂爱情,歌颂生命,歌颂美好。
这种民族文化是临夏民族文化的瑰宝,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激励着临夏人民前进的动力。
保护和传承临夏花儿活态,就是保护和传承临夏人民的精神文化财富。
临夏花儿活态是弘扬多元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临夏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这里有回族、汉族、藏族、蒙古族等多个民族。
临夏花儿活态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了各族群众的参与和欣赏。
在这个过程中,不同民族之间增进了交流和了解,形成了文化交融和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在当今社会多元文化共存的大环境下,保护和传承临夏花儿活态,有利于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和谐相处,有利于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临夏花儿活态是传统文化的活态表现,对于弘扬传统文化、凝聚社会团结具有重要意义。
临夏花儿活态是一种鲜活的艺术形式,它融合了河湟民歌、戏曲唱腔、舞蹈动作等多种元素,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
在现代社会,临夏花儿活态为人们提供了了解当地历史、风土人情的窗口,也成为连接世代的纽带。
通过对临夏花儿活态的传承和发扬,可以让社会各界更加了解和热爱自己的传统文化,同时也让年轻一代更加珍惜和传承这份文化遗产。
这种传承和发扬,对于增强社会的文化自信,促进社会团结和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临夏花儿活态是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的源泉。
临夏花儿活态以其独特的韵律、美感和审美价值,代表了临夏民族文化的高度。
临夏花儿教学教案

临夏花儿教学教案教案标题:临夏花儿教学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临夏花儿的特点和生长环境。
2. 学习临夏花儿的分类和命名规则。
3. 培养学生对临夏花儿的观察和欣赏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创造力。
教学准备:1. 图片或实物展示临夏花儿的样本。
2. 临夏花儿的分类和命名规则的资料。
3. 彩色纸、剪刀、胶水等制作手工工具。
4. 分组活动所需的材料。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利用图片或实物展示临夏花儿的样本,引起学生的兴趣。
- 引导学生观察花儿的外观特点和生长环境。
2. 知识讲解(10分钟)- 介绍临夏花儿的分类和命名规则,让学生了解花儿的命名背后的科学原理。
- 讲解不同种类的临夏花儿的特点和生长环境。
3. 观察与讨论(15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观察一种临夏花儿的样本。
- 学生讨论并记录观察到的特点和生长环境。
- 每组选择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他们的观察结果。
4. 创作活动(20分钟)- 学生利用彩色纸、剪刀、胶水等制作手工,模仿临夏花儿的外观特点制作花朵手工作品。
- 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花朵的设计。
5. 分组活动(15分钟)- 将学生重新分组,每组由不同种类的临夏花儿的代表组成。
- 学生合作制作一个展示临夏花儿的海报或展板。
- 每个小组向全班展示他们的作品,并分享他们对临夏花儿的了解和创作过程中的体会。
6. 总结与评价(5分钟)-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鼓励他们的努力和创造力。
- 学生总结自己对临夏花儿的认识和体会。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到花坛或花园中观察和欣赏真实的临夏花儿,加深对临夏花儿的了解。
2. 组织学生参观植物园或花卉展览,拓宽学生的视野。
3. 引导学生进行花卉摄影,让学生通过摄影记录临夏花儿的美丽瞬间。
教学评价:1. 观察记录:学生通过观察和记录临夏花儿的特点和生长环境,展示了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创作作品:学生制作的花朵手工作品和展示海报或展板,反映了他们的创造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临夏花儿作文

临夏花儿作文篇一临夏花儿嘿,朋友,你可知道临夏花儿?也许你知道,也许你不知道,但这都没关系,听我给你唠唠。
临夏花儿,那可是咱临夏的宝贝!它就像一朵盛开在西北大地上的奇葩,娇艳动人。
我觉得吧,临夏花儿的旋律,那叫一个美!它时而高亢激昂,仿佛要冲破云霄;时而婉转悠扬,如同山间潺潺的溪流。
每次听到那旋律,我整个人都陶醉其中了,可能这就是音乐的魔力?记得有一次,我跟着家里人去参加花儿会。
那场面,真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人们穿着鲜艳的民族服装,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
台上的歌手们尽情歌唱,台下的观众们跟着节奏一起摇摆。
那时候我就在想,这临夏花儿咋就有这么大的魅力,能把这么多人都聚在一起?临夏花儿的歌词,也是一绝!它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唱的都是咱老百姓的喜怒哀乐。
比如说爱情,那真是唱得让人心里痒痒的,“阿哥的白牡丹,摘不到手里是枉然”,你听听,这得多深情啊!也许在有些人看来,这歌词有点直白,不够含蓄,但我觉得这正是它的魅力所在,直抒胸臆,毫不做作。
临夏花儿,它不仅仅是一种音乐,更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的寄托。
它见证了临夏人民的风风雨雨,承载了他们的美好向往。
我不禁要问,这么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能不好好传承下去吗?这一路,有临夏花儿相伴,真好!篇二临夏花儿临夏花儿,哇塞,一提到它,我这心里就跟开了花似的!你们知道吗?临夏花儿就像是一个神秘的魔法盒子,一打开,满满的都是惊喜。
也许你会觉得我夸张了,可真不是啊!每次听到临夏花儿,我就仿佛置身于一片广阔的草原上,蓝天白云,微风拂面。
那歌声,就像一阵春风,轻轻地拂过我的心田,舒服极了。
我觉得,临夏花儿的魅力可能就在于它能让人瞬间放松下来,忘记所有的烦恼。
想起有一回,我心情特别糟糕,感觉整个世界都跟我作对。
这时候,街边传来了临夏花儿的声音,“园子里长的绿韭菜,不要割,就让它绿绿的长着”。
不知咋的,那一刻,我的心突然就平静了许多,可能是那熟悉的旋律和歌词触动了我内心深处的某个地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夏花儿临夏被誉为“中国花儿之乡”,2004年10月19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中国花儿之乡”称号。
花儿是流行于甘肃省临夏、甘南、岷县等地的独具风格的民歌,具有高亢嘹亮、挺拔明快、激越动听的特色。
“花儿”最早是起源于甘、宁、青一带少数民族的情歌。
早在清乾隆时代就负有盛名。
清代临洮诗人吴镇曾有“花儿饶比兴,番女亦风流”的赞语。
“花儿”由于流行地区的不同,被分为临夏“花儿”和洮岷“花儿”两大派,两派又根据其结构、格调、唱法的不同分为诸多分支。
临夏花儿。
主要流传于甘肃河州(今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一带。
它是花儿两大派系中流传范围最广、影响最大、音像出版物最多的一派,极受汉、回、东乡、土、撒拉、保安、藏、裕固等八个民族广大群众的喜爱。
在甘肃,不论是草原上的牧民、田野里的妇女,或是河里的筏工、行路的脚户哥,都会信口漫上几首心上的花儿。
和洮泯花儿的歌手们一样,每年在夏、秋收割之前,自发地举行盛大的民间花儿歌手赛歌大会,时间有长有短。
如甘肃省莲花山等地花儿盛会比较有名,不仅本地的歌手参加,临近省县的花儿唱家也打擂献歌。
临夏花儿的特点是曲调丰富,以抒情见长,文词优美、朴实、生动、形象,结构严谨。
行段分为四句、六句两种。
演唱也比较自由,并且以独唱为主,也有对唱和联唱。
其曲调悠扬、高亢、奔放。
其中的曲谱(民间称为“令儿”)有百种之多,广为流传也不下四十余种。
比如“河州令”、“尕马令”、“脚户令”、“大眼睛令”、“仓啷啷令”、“尕阿姐令”、“撒拉令”、“保安令”等,在流传地区的家喻户晓的。
洮泯花儿是“莲花山花儿”和“岷县花儿”的总称。
它是西北花儿的两大流派之一(另一派就是河湟花儿),主要在汉族群众中漫唱。
广泛流行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的康乐、和政县;定西地区的临洮、渭源县;武都地区的岷县(岷州)、武都、宕昌、文县;甘南藏族自治州的临潭(洮州)、卓尼、舟曲县等地。
根据音调、唱词、演唱风格,又把洮泯花儿分为“南路花儿”和“北路花儿”。
其中“南路花儿”以岷县二郎山花儿会为中心,“北路花儿”以康乐县莲花山花儿会为中心。
洮泯花儿被当地群众称为“草文章”,分为“本子花儿”和“散花儿”。
所谓“本子花儿”,指成本成套的演唱,有历史人物故事和民间传说,诸如《三国演义》、《西游记》、《白蛇传》、《梁山泊与祝英台》等;“散花儿”则多为歌者触景生情、即兴创作的短歌,唱词的字数、行段都很自由,一般都押韵。
有的一韵到底,称为“单套”;凡一首中押两个或三个韵脚的称为“双套”。
洮泯花儿按照演唱形式,分为“开头歌”、“问答歌”、“对唱歌”、“联唱歌”、“生活歌”、“短歌”和“长篇叙事歌”。
(一)河州花儿河州花儿以松鸣岩花儿为代表。
河州花儿又名“少年”,曲调之丰富,唱词之浩瀚,可位列全国民间艺术的前茅。
结构工整奇特,每首一般四句。
前两句比兴,后两句言情,前两段字组相等。
长者十字一句,短者七字一句。
唱词语言、格律、声韵、音节要求严格。
韵脚是河州花儿的灵魂,逻辑和感情的重音非常突出。
河州花儿的“长令”拖腔长、速度慢,倚音花彩多,有高亢辽阔之特点;“短令”拖腔短,节奏明快,刚健激越。
“憨敦敦”、“金点花开”、“白牡丹”等曲令中使用衬句,旋律进行变化多样。
河州花儿流传着上百个曲令,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河州大令”、“河州三令”、“水红花令”、“白牡丹令”、“尕马儿令”、“大眼睛令”、“保安令”等,王绍明、韩应贤、马永华等去北京参加过民族演唱。
(二)莲花山花儿莲花山花儿以康乐县与甘南州相交的莲花山而命名,属洮岷花儿北路派,流行于临夏州的康乐、和政、广河县,甘南州的临潭、卓尼县,定西地区的临洮、渭源等地。
基本格律为每首三句,头一句起兴,二、三句叙事。
每句七字。
演唱内容有“整花”和“散花”之分。
整花就是叙述整部故事或完整内容的“花儿”。
如《三国》、《西游记》、《杨家将》、《十二月牡丹》、《九九节》,还有如叙述莲花山风光景物类等。
整花有固定的歌词,全靠歌手世代口头相传。
“散花”就是触景生情,即兴创作的。
这一类无固定歌词,全靠歌手当场编唱。
莲花山花儿只有一个曲令,即莲花山令。
演唱时由于歌手的创造,变化多端,不拘一格。
莲花山花儿演唱,常以男女歌手混合编组,男歌手用“假嗓子”歌唱,听起来自然、和谐,分不出男女。
歌手丁汝兰等曾去北京参加民族演唱。
具有代表性的莲花山花儿有“莲花山令一”、“莲花山令二”。
(三)、花儿会花儿会是歌手们演唱的大舞台,是花儿流传和发展的摇篮。
临夏流传至今规模较大的花儿会场有20多处。
其中松鸣岩花儿会和莲花山花儿会久负盛名。
此外,积石山县盖新坪、永靖县炳灵寺、临夏县大庙山、和政县寺沟峡等处的花儿会,亦具有一定规模。
1、松鸣岩花儿会耸立在临夏州和政县陡石关口的松鸣岩,有称须弥岩,是河州花儿演唱的传统会场。
相传很早以前,有位猎人进行打猎,见一位美丽的姑娘在河边戏水唱歌。
猎人被美妙的歌声迷住了,就悄悄地躲在树林中学唱起来,唱着唱着,不知不觉竟唱出了声。
姑娘发现有人偷听,急忙转身向山上跑去,猎人也紧紧跟上,转来转去再也没有看见那位唱歌的姑娘,只有歌声在山间回荡。
后来,每年“四月八”(农历四月二十六至二十八日),成千上万的善男信女和游客从四面八方赶来集会,聚居在松鸣岩下,纪念传说中留给人间优美歌声的仙女。
游山唱花儿或祈祷禳灾,求神许愿,举行佛教的龙华大会。
自明代开始建寺,先后修了玉皇阁、菩萨大殿、独岗寺等庙宇。
每年一度的唱山会,“花儿会”也由此而兴起,每逢会期,康乐、临夏、广河、和政、东乡、临洮、卓尼等县的各族群众数万人汇聚松鸣岩,帐篷遍布,各类摊贩连绵山间。
松鸣岩花儿会以演唱河州花儿为主,形式有独唱、对唱、齐唱等,演唱内容有历史故事、风土人情、情歌及其它即兴创造等。
其独特之处是:有些歌手演唱有乐器。
器乐演奏主要是咪咪、四弦子(四胡)、唢呐、板胡、二胡等,为花儿演唱增添色彩。
2、莲花山花儿会相传,远古年间,冶木峡深邃莫测,有条黑蟒,神出鬼没,残害生灵。
属龙年,王母娘娘在瑶池设蟠桃会,昆仑山金花娘娘驾云起程,带上千年修炼的一朵莲花前去赴宴,途经冶木峡,只见烟雾滚滚,黑气冲天,阻住云路。
接着一条黑蟒张牙舞爪,仗剑向她刺来,金花娘娘轻抖莲花,生出万道霞光,只听惊天动地一声巨响,一座形似莲花的石山便矗立在冶木峡畔,将黑蟒压在山下。
从此,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庶民感恩戴德,为金花娘娘在莲花山修建庙宇,玉皇阁、紫霄宫、娘娘殿相继竣工,庙宇落成庆贺时,一阵悠扬嘹亮的歌声从天际传来,循声望去,只见两位仙女撑着花伞,轻摇彩扇,足登莲花,口唱花儿,翩翩起舞。
人们被这美妙的歌声所迷,情不自禁的和唱起来,莲花山顷刻成了花儿的海洋。
“六月莲花艳阳天,遥望山势如雪莲;仙女传歌留妙音,花儿绵绵万古传”。
就这样,莲花山花儿会便代代沿袭了下来。
每年农历六月初一至初六,来自周围七县的汉、回、藏、东乡等各族歌手和群众云集莲花山,结伴游山,演唱花儿。
以演唱“莲花山令”对歌为主,河州花儿歌手也前来助兴。
莲花山花儿会形式独特。
有拦路、游山、对歌、敬酒、告别等程序,边游山、边对歌,互相穿插、灵活多样。
莲花山花儿会恰似一部优美的乐章,初一、初二,在莲花山麓的足谷川聚会,即为开始曲;初三、初四游山对歌,即为高潮;初五从莲花山30公里外的王家沟门,围着篝火夜歌;初六黎明,攀登20里高的紫松山,联欢对歌,敬酒告别,即为尾声。
其中以拦路最为别致而风趣。
莲花山盛产马莲,当地群众用马莲拧成绳子,拦堵朝山歌友,进行答问对唱,直到拦路者满意方可放行。
山会期间几乎每个路口设卡对歌,歌声此起彼伏,堪称一绝。
花儿是山间流淌的小溪,而今,她已流出山间,淌向了大川大河…… (四). 河州曲艺河州曲艺非常丰富,群众喜闻乐见的主要代表作有《马五哥曲》、《红姣女》、《十盏灯》、《放风筝》、《杨柳叶子青》、《米拉尕黑》、《三邻舍》等。
一、平弦平弦是一般由一人用临夏方言演唱,间或亦有帮腔的民间曲艺形式。
平弦唱词多由七字和十字句组成,内容多以演唱历史故事或民间传说为主。
平弦曲调一般是牌子曲结构,曲调按前岔一述腔一杂调一述腔一后岔连缀。
平弦伴奏乐器有三弦、二胡、竹笛、碰铃、四页瓦等。
河州平弦演唱约百余年,现已发现平弦文学本20余部,曲调50余首。
如《西游记》、《白猿盗桃》、《林冲夜奔》等。
二、宴席曲宴席曲亦称回族宴席曲,是回族人民在婚嫁宴席上演唱的一种民间曲调。
州内东乡、保安、撒拉等少数民族亦流传宴席曲。
演唱宴席曲多伴以简单舞蹈动作,演唱一般为二人,均为男性。
宴席曲的歌词,多为恭喜和美好的祝贺。
宴席曲格律,一般为长短句、单字尾、押韵,以叙事为主。
音乐多为商徵性和角羽性五声音阶。
曲式多为复拍子,亦有单拍子、混合拍子。
演唱多用真声,旋律流畅舒展,可一词多曲或一曲多词,无乐器伴奏。
宴席曲现有曲调90余种,代表作有《十里亭》、《纺四娘》、《尕老汉》等。
著名宴席曲歌手拜金忠(艺名“大老拜”)等人演唱的宴席曲均编入《中国民歌集成·甘肃卷》。
三、酒曲酒曲是一种民间小调,多在猜拳行令、酒酣兴浓时演唱。
演唱伴有简单舞蹈动作,边唱边喝,劝酒耍笑,得以助兴。
酒曲节奏欢快,旋律流畅,有绕口令式的,问答式的,相谢式的等,词曲并茂、情趣盎然。
州内流行的酒曲曲调有10余种,著名的有《尕老汉》、《飞凤凰》、《数麻雀》、《担杯》等。
四、河州贤孝河州贤孝是用“临夏方言”自弹自唱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
其内容多以古典全本小说或其精彩章节,或以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为主,编成通俗易懂的顺口溜词句弹唱。
多在农闲时节表演,或在城镇街头、茶馆或在农户家庭院落。
其曲调吸收“河州花儿”和其它民歌形式,种类繁多,流畅动听,形象生动,表现人物栩栩如生。
伴奏乐器多为三弦或二胡。
河州贤孝的传统曲目有《孟浩然踏雪寻梅》、《邓飞熊醉打黄花堡》、《花亭相会》、《王祥卧冰》、《粉庄楼》等。
新编曲目有《韩起功抓兵》、《长工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