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史大纲》
国史大纲读后感(通用3篇)

国史大纲读后感(通用3篇)国史大纲篇1《国史大纲》是钱穆先生于民国二十八年六月完成的一部通史性著作,此书以传统社会价值作为其立场,符合传统中国人的思维模式。
全书共有八编,四十六章,从虞夏时期一直写到民国时期。
因其写作之初,是将其作为一部教材来编写,所以力求简要。
虽然具体细节虽展开不够充分,并且其中有些地方也值得商榷,但其论点皆切中时代之要害,可谓入木三分,很见其深厚的史学功底。
所以凡读史者莫不应通读此文章,借以培养自身的历史思维以及历史情怀。
凡读一本书,亦是在读一个人,读此书之作者为人为学之道。
史书也不例外,这就和“孔子作《春秋》,乱臣贼子惧。
”同理,《春秋》与孔子其人有脱不开的关系。
故欲对《国史大纲》的意义有更为深的理解,必然要对钱穆其人有更为深入的了解。
此下凡列与其有关钱穆之故事以增进读者的理解。
在民国文化革新时期,当胡适学派反对“崇古”与“迷信”,对中国传统文化及上古史作存疑与否定态度时,钱穆等人立表异议,说“余任上古史课,若亦疑古,将无可言”。
他在《国史大纲》一书中也说道:“今求创建新的古史观,则对近人极端之怀疑论,也应稍加修正。
”钱先生后来坦率地表明自己不同于古史辨派的一味疑古而是在求真的基础上提出新说:“······而余则疑《尧典》,疑《禹贡》,疑《易传》,疑老子出庄周后,所疑皆超于颉刚。
然窃愿以考古名,不愿以疑古名。
疑与信皆须考,余与颉刚,精神意气,仍同一线,实无大异。
”而对于《国史大纲》的创作背景我们也需要明白。
当抗战爆发之时,钱穆仓促地从北平逃离至西南大后方,教学多年来的大量教材悉数失散,此时中国面临国家存亡时节,钱穆有感于中国国运飘渺,尽管他本身相信抗战中国会赢得胜利,但也对中国的命运抱持最坏的打算。
钱穆在云南乡下的偏僻之处,写下国史大纲,他是抱着中国人写中国最后一本史书的心情而著,盼若中国不幸败战覆亡,至少留给后人一本中国史书,让后人知道中国的历史及文明成就,激励后人复兴中国之心。
国史大纲精装

国史大纲精装
《国史大纲》是一本系统概括中国历史发展的经典著作,以大气磅礴的历史潮流为主线,将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历史分为夏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时期等多个历史时期,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价值。
夏商周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传说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由原始阶段向文明阶段转变的时期。
秦汉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南北朝时期”,在长达40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经历了不同王朝的兴衰,文化与思想也得到了新的发展。
南北朝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唐朝是中国古代最具辉煌的王朝之一,唐朝时期的文学、艺术、科技和制度等方面都有显著的成就。
五代十国宋元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分裂时期,五代是指较短暂的五个南北朝之一,十国则是指五代后期的10个政权。
宋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封建王朝,是中国古代经济、科技和文化发展的一次高峰。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它是中国唯一一个外族统治的王朝。
在服役蒙古族政权的同时,元代中国也保留了自己的古代文化和传统。
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封建王朝时期,经历了明朝、清朝两个王朝。
明朝时期发生了“万历朝祯”的历史事件,清朝时期则经历了鸦片战争和甲午海战等重大历史事件。
这个时期的历史变化也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中国历史是一部辉煌的历史,其中包含了很多历史事件、文化成就和重要人物。
《国史大纲》作为中国历史的代表性著作之一,为我们了解和认识中国历史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和启示。
国史大纲写作特色

国史大纲写作特色
国史大纲写作特色
《国史大纲》是著名历史学家钱穆的代表作之一,其写作特色独特,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以下是对其写作特色的分析:
目录大纲:
一、引言
1.1 背景介绍
1.2 钱穆的学术贡献
1.3 《国史大纲》的简要介绍
二、内容概述
2.1 史观与历史分期
2.2 历史研究的方法与视角
2.3 历史人物的评价标准
三、写作特色分析
3.1 严谨的学术态度
3.2 生动流畅的语言风格
3.3 丰富的历史细节描写
3.4 以小见大的历史分析法
3.5 富有启发性的思考问题
四、具体章节分析
4.1 第一章:中国历史的开端
4.2 第二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4.3 第三章:古代中国的经济制度
4.4 第四章:古代中国的教育文化
4.5 第五章:古代中国的民族与疆域
4.6 第六章:中古时代的政治演变
4.7 第七章:中古时代的经济演变
4.8 第八章:中古时代的教育文化
4.9 第九章:中古时代的民族与疆域
4.10 第十章:近古时代的政治演变(宋元明清)
4.11 第十一章:近古时代的经济演变(宋元明清)
4.12 第十二章:近古时代的教育文化(宋元明清)
4.13 第十三章:近古时代的民族与疆域(宋元明清)
4.14 第十四章:近代史的曙光(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
4.15 第十五章:清末民初的政治变迁
4.16 第十六章:清末民初的经济变迁
4.17 第十七章:清末民初的教育文化变迁
4.18 第十八章:清末民初的民族与疆域问题
4.19 第十九章:抗日战争与新中国成立后的政治经济文化情况简要分析。
国史大纲 国史纲要

国史大纲国史纲要
国史大纲是一份系统概括中国历史全貌的基础性资料。
它将中华
五千年的历史演变过程分期分类,详细描述了历史上各个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重大事件和特点,是研究中国历史的重要
参考资料。
《国史大纲》分为十七册,分别为《上古史》、《夏商西周史》、《秦汉史》、《三国两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宋元明史》、《清史》、《近现代史》等。
其中,《上古史》涵盖夏、商、
西周等时期,重点介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形成和先民文明的发展;
《秦汉史》主要讲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的变革,以及汉武帝时期的疆域扩张和国家安定;《明史》则详细介
绍了明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特点,从而揭示了明朝的兴衰
起落。
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描述中,《国史大纲》对于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艺术、科技成就等方面均有涵盖,从而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一
个系统全面的历史图谱。
同时,由于《国史大纲》准确、详实、科学
的把握了中国历史,所以在社会教育、文化研究、政治决策等领域有
着广泛的应用和重要意义。
国史大纲-目录 简体版

5
国史大纲
四 元代之税收制度与经济政策 五 元之军队与禁令 六 元代之僧侣 七 元代之士人与科举制度 第三十六章 传统政治复兴下之君主独裁(上)(明代兴亡) 一 明代帝系及年历 二 传统政治之恶化 三 废相后之阁臣与宦官 第三十七章 传统政治复兴下之君主独裁(下) 一 明初的几项好制度 二 明代政制之相次腐化 第三十八章 南北经济文化之转移(上)(自唐至明之社会) 一 经济方面 二 文化方面 三 南北政治区域之划分及户口升降 第三十九章 南北经济文化之转移(中) 一 黄河与北方之水患 二 北方社会所受外族及恶政治之摧残 第四十章 南北经济文化之转移(下) 三 南方江浙一带之水利兴修 第四十一章 社会自由讲学之再兴起(宋元明三代之学术) 一 贵族门第渐次消灭後之社会情形 二 宋明学术之主要精神 三 宋明学者之讲学事业 四 宋明学者主持之社会事业 第八编清代之部 第四十二章 狭义的部族政权之再建(上)(清代入主) 一 满洲兴起至入关 二 明末流寇 三 南明之抗战 第四十三章 狭义的部族政权之再建(下) 一 清代帝系及年历 二 清代对待汉人之态度 三 清代政制 四 清代之武功 第四十四章 狭义的部族政权下之士气(清代乾嘉以前之学术) 一 明末遗民之志节 二 乾嘉盛时之学风
4
国史大纲
第二十八章 大时代之没落(唐中叶以后政治社会之各方面) 一 唐中叶以后之藩镇
第二十九章 大时代之没落(续) 二 唐中叶以后之宦官 三 唐中叶以后之朝士与朋党
第三十章 黑暗时代之大动摇(黄巢之乱以及五代十国) 一 流寇与唐室之倾覆 二 五代十国 三 契丹之兴起 四 中原民众之疾苦 士气高张 五 贵族养贤 六 平民学者间之反动思想 第三编 秦汉之部 第七章 大一统政府之创建(秦代兴亡及汉室初起) 一 秦汉帝系及年历 二 国家民族之传成 三 第一次统一政府之出现及其覆灭 四 平民政府之产生 第八章 统一政府文治之演进(由汉武帝到王莽) 一 西汉初年之社会 二 西汉初年的政府 三 西汉初年的士人与学术 四 中央政府文治思想之开始 五 汉武一朝之复古更化 六 士人政府之出现 昭宣元成一段 七 汉儒之政治思想 八 王莽受禅与变法 第九章 统一政府之堕落(东汉兴亡) 一 东汉诸帝及年历 二 东汉之王室 三 东汉之外戚与宦官 四 外戚参加王室之由来 五 宦官参加王室之由来 第十章 士族之新地位(东汉门第之兴起) 一 士族政治势力之逐步膨胀 二 东汉之察举与征辟制度 三 太学清议 四 党锢之狱 五 门第之造成 六 东汉士族之风尚 第十一章 统一政府之对外(秦汉国力与对外形势) 一 两汉国力之比较 二 西汉与匈奴 三 东汉与西羌 第四编 魏晋南北朝之部 第十二章 长期分裂之开始(三国时代)
钱穆先生《国史大纲》评述:中国历史的精髓与脉络

钱穆先生《国史大纲》评述:中国历史的精髓与脉络钱穆先生是中国历史学家、教育家和哲学家,他的著作《国史大纲》被誉为中国史学的经典之作。
该书深入浅出地讲述了中国历史的精髓与脉络,被广大读者视为了解中国历史必读之书。
钱穆先生以独到的见解和深邃的思考,为我们带来了对于中国历史的独特解读和思考。
《国史大纲》一书的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文章通俗易懂,引人入胜。
钱穆先生以自己扎实的学术功底和丰富的知识储备,将中国历史分为上古、中古和近代三个阶段,探讨了每个时期的重要事件、重要人物以及历史发展的脉络。
他以简明扼要的语言,将重点放在了历史发展的主线上,一笔一画地勾勒出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轨迹。
在《国史大纲》中,钱穆先生对于中国历史的精髓和脉络进行了深入评述。
他指出中国历史的核心在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和道德,将中国历史视为一部道德史。
他认为中国历史的发展是不断追求“仁爱”和“和谐”的过程,强调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和中国人独有的价值观念。
他还谈到,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社会制度的变迁和政治的演变并不是历史的主导力量,而是受到文化和道德的影响。
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也探讨了中国历史的脉络。
他将中国历史分为三个大的时期,每个时期又以不同的朝代划分,将历史的发展过程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梳理。
他以历史事件为线索,串联起了中国历史的脉络,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清晰地把握整个历史的发展过程。
钱穆先生通过详实的史料和深入的研究,展现了中国历史的绵延和发展,使读者对历史的了解更加全面和深刻。
除了对中国历史的精髓和脉络的评述,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还提出了一些独特的观点和见解。
他对于历史的评价并不局限于政治和战争,而是更加关注文化和道德的发展。
他认为中国历史的价值在于为人类文明的进步贡献了独特的思想和智慧。
他还指出了一些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和事件,对其作出了客观公正的评价。
通过对这些事件和人物的评述,钱穆先生对于中国历史的解读更加立体和丰富。
总之,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是一本关于中国历史的精品之作。
《国史大纲》读后感

《国史大纲》读后感《国史大纲》读后感1《国史大纲》这部中国通史,对于从政史的一个全面展开,也可以说是一部历史小说了。
《国史大纲》的是我最崇拜的宏大的思想家,他的《国史大纲》是对中国文化的全面展示。
这是我对于《国史大纲》的一些看法。
《国史大纲》对中国文明的全面展示,有着很大的启发。
《国史大纲》是明代学者胡适先生的一部思想启蒙的文学作品。
他认为“文章开头就提出了国史的历史性变迁的概念。
”它的启示在《国史大纲》中明确指出:“它所指的是国家的发展史”。
《国史大纲》对于国家的发展来讲,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它的启示主要是通过对一些历史事件和一些的分析,来阐述一些国家制度和行为制度的基本特点。
《国史大纲》开篇就提出:“国家的发展史是一部系统而实用的科学的、系统的、系统而系统地向一切旧的理论学说再论证、推论和解释的学说”。
“国家的发展史是一部系统的、系统地向一切旧的理论学说再论证、推论和解释的学说。
”这就是《国史大纲》的全部内容。
它的.开篇就提出了“国家的发展史”。
它的作用,是指国家的发展史。
它的发展,是对人的作用的发挥。
它对人的作用,是指国家的发展史。
《中国史大纲》中对“每一个问题的解答”这一章节都有肯定地指出了问题的根本问题。
“问题是什么?”它指出了问题的根源。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从礼貌到道德的提高、从文化的提升和人格的提高、从个性到艺术的提高,从治国理政的高度和深度,到礼貌的退化和人格的扭曲。
”“在我看来,中国人是一个具有敏锐洞察力的人。
因为他有着很强的洞察力和洞察力,他能够分析问题的根本性质。
”《国史大纲》是一部对中国古代历史、现代国史、当代史的全面梳理。
它以“国史大纲”为核心,系统地阐明了我们党在以来的领袖思想、哲学观、文学观、艺术观。
《国史大纲》的是我崇拜的宏大的思想家,他的《国史大纲》是一部对中国的制度和社会现实的全面梳理;我也崇拜的宏大的思想家,他的《国史大纲》是一部对中国的社会现实有着很大指导意义的思想文学作品。
国史大纲

二、钱穆生平钱穆(1895—1990),字宾四,江苏无锡人。12岁父亲去世,家陷困境。1913便从事小教历7载。1923年起从事中教,其《国学概论》、《先秦诸子系年》脱稿。1930
年,《刘向歆父子年谱》发表,誉驰四方,震动学界,久争不下之"新学伪经"说遂息。现代伯乐顾颉刚推荐,入燕京大学任国文讲师。未久,又因顾先生之举转入北京大学,任历史系副教授、旋升教授,兼课清华、北师大。抗战爆发,随校辗转。西南联大文学院设蒙自时,陈梦家两夕恳言促成钱先生撰修国史新编。动笔后学院迁昆明。得友相助,寓居岩泉寺,避扰续作。三日伏案写春秋,三日信坛言古今。1939年秋,53万字《国史大纲》完成,旋写《引论》见诸报端。次年是书出版。1939年秋离昆,钱先生后历任华西大学、四川大学、齐鲁大学、昆明五华书院、云南大学、江南大学教授。1950年于香港创办新亚书院,任院长、教授。1955获香港大学名誉法学博士学衔,1961年获美国耶鲁大学文学博士。1965年获免新亚院长职,移教马来亚大学。1967年定居台北。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任台北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台北历史学会监事、中国文化学院史学研究所博士班主任。这位百科全书式学者,著作80余种,达1700万字之多。1990年8月30日逝世,享年九十有五。著名近代思想史家、清华和北大双聘教授刘桂生挽:由诸子入经学转史学据理学兼文学子学达经学明史学信理学诚文学雅心物两得精博一世代不数人;爱民族及文化望复兴求统一盼富强思虑深大义明乡情重识见卓忧心切知行一贯阴阳两济世多后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怀一股温情和敬意对待历史
——读《国史大纲》的一些感思
“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钱穆先生说。
作为一个小学老师,在传授学生课本知识的同时,也有深深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鞭策着我的内心。
记得在一次考试中,有这样一个题目“你对抗日战争如何看?”学生的答案基本就是:那是电视剧;我不喜欢这类的电视剧。
小学生对于这个中华民族处于多灾多难的历史基本没有一点认识。
还有一个题目是连线题:国庆节是几月几日的问题,学生大部分都连不对,其余几个在新中国历史上很重要的时间和节日也完全的靠蒙和猜。
当看到这个情况的时候,我心里用处深深的愤怒和无力感。
作为小学阶段高年级的学生,国庆节及重要的传统节日,他们经历过的已经太多的假期,可是却不知道每个节日的意义和相应的日期。
对于“抗日战争”这个整个中华民族处于水深火热中的岁月也只当成电视里的那些飞檐走壁或是弱化日本人能力的抗战神剧。
这是何等的悲哀和心痛。
但是转过头来想一想,其实,出现这样的问题,和老师的教育也有很大的关系。
首先,作为一个老师,对于传统节日和这些节日的来历肯定知道。
但是应付了放假前的安全教育,却没有把这个节日的来历和意义做教育。
让学生只知道放假,却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个节日。
这本身就是一种葬送民族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历史的行为。
学生来学校,教师不应该仅仅交给他们课本知识,对于各个方面的历史和知识也应该传授和传承下去。
其次,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和传承。
很多东西都是通过代代相传和口耳相传留存下来的。
“立德树人”应该从小就开始,并且要从五千年的传承开始着手。
骄傲我们的方块字,就应该知道仓颉造字。
骄傲我们的万里长城就应该知道它的来历和古今作用。
把“德育”渗透到我们的日常教育中,日积月累的下来学生懂的就越来越多。
知道清政府的软弱无能,国民党的所作所为,就更能体会出共产党和共产党为新中国的建立所付出的艰苦卓绝的斗争。
我们哪怕是一名小学老师,也有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义务。
最后,“文化自信”的前提是要了解文化。
那么作为我们应该做些什么?中华民族有悠久的历史,有悠久的传承。
也有百花齐放的各民族文化和传承,一个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靠的是一代代接班人的继承和发扬。
学生没有对民族文化的了解和继承,怎么去发扬?怎么为自己生于这样的一个国家而骄傲和自豪?又那里来的自信和去发扬?
所以,作为一个教师,传承历史不仅仅是历史课的责任。
“立德树人”“文化自信”不是口头上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落实到行动上的东西。
每每的敷衍塞责和照本宣科,所带来的可能不仅仅是知识教授上的事倍功半。
也是对历史知识的漠视。
当我们抱怨学生把“抗日战争”当成电视剧来看的时候,我们除了深深的沉思以外,更应该感觉到身上沉甸甸的责任。
当我们的学生经历过多个“国庆”假期,却不知道这是新中国成立的日子的时候。
我们应该责怪学生不学习吗?我觉得不能,我们更应该深深的反思自己的教育。
我们教的学生连这样的日子都不知道,这反应出来的是老师教育的不到位。
当我们的学生,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对历史知识耳熟能详,侃侃而谈。
那么他们就能理解我们今天这样的成就是站在了几千年传承的历史的新起点,这自豪感油然而生,这责任感无比沉重。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将代代传承、努力下去。
那么历史上那些屈辱的、卑微的时刻就不会再现。
每一个华夏儿女都会为几千年的历史骄傲,也会为自己有这样一个强大的祖国而自豪。
我们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能对我国的历史怀有一种温情和敬意,那么我们也应该把这种温情和敬意传承给我的学生,这是我们的义务,也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