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体育文化
中西方体育文化的概念

中西方体育文化的概念
中西方体育文化,是指不同区域、不同文化背景下所产生的体育观念、体育活动和体育产业的不同的文化特征。
中西方体育文化在观念上存在一定差异。
中方体育文化注重团体合作,讲究博爱与荣辱共担,强调集体主义与道德纲常。
西方体育文化注重个人表现,强调竞争与胜利,崇尚个人主义和自由精神。
在体育活动方面,中方体育文化注重传统文化的承续与发扬,竞技程度相对较低,但参与度非常广泛,如太极拳、武术、乒乓球等。
西方体育文化则注重创新和实用性,竞技程度非常高,如足球、篮球、网球等。
在体育产业方面,中方体育文化较为保守,主要以公共体育为主,发展较为滞后。
西方体育文化则非常注重商业化和市场化,发达程度非常高,数亿美元的体育产业链已经形成,包括赛事组织、广告、转播、球衣等多个领域。
总的来说,中西方体育文化的概念差异很大,两者的体育观念和实践方式都各有特点和优劣,但都在不断影响着世界范围内的体育运动。
东西方体育文化地特点与比较

东西方体育文化的特点与比较自古以来,人们按照地理位置,习惯性地将世界分为和西方.逐渐两地出现两种不同的文化,于是将这两种文化分为文化和西方文化.东西方文化各有千秋,各有其特色,从而世界体育文化也形成了形态相对稳定的,各具特色的体育文化和西方体育文化。
体育和西方体育都是人类共同的体育文化,是人类互相交往的结果。
作为体育的代表,中国传统体育是黄河、长江文明孕育出来的,西方现代体育则是不列巅、美利坚等文化的产物,是古代希腊和意大利罗马体育文化发展的结果。
一东西方体育文化的特点1、西方体育文化的特点:西方体育文化,起源于古希腊、罗马的西欧文化。
它是在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市场经济的社会条件下,以城市为中心发展起来的,以竞技为主要特征的一种体育文化。
西方体育文化与资本主义历史条件以及竞争、冒险的哲学思想相适应,从而形成了重视“练形”、健美,讲究外在统一和激烈竞争的风格。
奥林匹克运动文化便是西方资产阶级价值观的产物。
它的基本概念或畴,如尊重、和平、友谊、团结、公平、人的全面发展都是西方工业文明的产物。
这些观念代表了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趋势,具有进步意义。
它是一个超越体育畴,影响波及国际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相对独立的社会现象。
随着西方物质文明的高速发展,人们越来越对现代社会中精神颓废的生活感到失望和厌倦。
而体育中强调“养生修性”,练养结合,动静平衡的体育思想,对西方人来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他们试图从的处世之道和养生方法中寻求出路。
人类对仅追求胜负与狂热刺激的西方体育竞技日感不满,人们需要更多层面的身心体验和更深邃的高情感活动。
体育具有注重肉体和精神统一的文化价值特征,在缓解高科技带给人类的不良影响方面,具有划时代的功能效应,成为满足人类精神需求,促进人类身心健康的高情感体育活动。
2、体育文化的特点:体育文化在儒家思想的熏下,逐渐形成了融养生健体、道德教育、娱乐竞技于一体的独特风格。
的传统生命观、健康观和与此相适应的保健体育,蕴涵着人体生命科学的丰富容,对指导人类的保健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五篇材料)

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五篇材料)第一篇: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浅谈中西方体育文化之异同体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的形成和发展与人类文化的进步有着密切的联系,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体育发展的形态是其文化内在规定性的必然结果。
因此,沿循历史的轨迹,从哲学观、价值观、审美观等文化学的角度审视中西方体育的差异,无疑会为我们深入研究体育的发展规律、把握其未来走向提供有益的启示。
中西方体育文化哲学思想上的差异哲学作为人类思想的最高统帅对人类文化的各个领域都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源泉的古代哲学,它已深深地渗透到中国传统体育的各个枝节,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文化基底一、中西体育文化历史根源的相似性1.中西方体育都曾是依附宗教文化的体育在中国农业社会里,宗教的思想禁锢着人们的思维,人们的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也依附宗教且根深蒂固。
中国很多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如“摆手舞”、“茅古斯舞”、“划龙舟”、“东巴跳”、“绕三灵”等,在远古只是作为该民族图腾崇拜、祭奠祖先时进行宗教祭祀活动的一种仪式。
而作为西方体育发源地的古希腊,在克里特时期出现的体育活动,如角斗、掷石饼、赛跑、跳跃、拳击、赛车和舞蹈等,也同样是宗教祭祀、国家庆典中的一种活动形式。
因此,中西方体育在远古都是依附于宗教的一种祭祀礼仪和活动形式。
2.中西方体育都曾是强调群体本位的体育中国自古以来的文化传统就是主张群体本位。
在这种哲学理念和社会关系中,个人不能作为一个独立的实体存在,个人依附于群体,群体主宰着个人。
儒家伦理对人生的目的和任务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要求,个人的修身只是作为手段而存在,个体只是作为群体的附属物而存在,国家的治理和天下的太平才是最终的目的。
古希腊生活中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国家优先于个人,个人从属于国家。
亚里士多德根据希腊城邦生活的经验指出:“城邦,在本性上则先于个人和家庭。
”这种城邦(即国家或社会)至上的集体主义原则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体现得更为淋漓尽致。
中西体育文化的差异

六、论述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异同(1)东西方体育文化的特点1、西方体育文化的特点:西方体育文化,起源于古希腊、古罗马的西欧文化。
它是在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市场经济的社会条件下,以城市为中心发展起来的,以竞技为主要特征的一种体育文化。
西方体育文化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以与竞争、冒险的哲学思想相适应,从而形成了重视“练形”、健美,讲究外在统一和激烈竞争的风格。
奥林匹克运动文化便是西方资产阶级价值观的产物。
它的基本概念和范畴,如尊重、和平、友谊、团结、公平、人的全面发展都是西方工业文明的产物。
2、东方体育文化的特点:东方体育文化在儒家思想的熏陶下,逐渐形成了融养生健体、道德教育、娱乐竞技于一体的独特风格。
东方的传统生命观、健康观和与此相适应的保健体育,蕴涵着人体生命科学的丰富内容,对指导人类的保健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中国传统的历史文化中,不论是儒家,还是道家、佛家,主要贯彻注重的是人的内在气质、品格及精神修养,而把人的身体归为“寓精神、气质之舍”,表现人的内在品格,体现中国传统的体育价值观重人格倾向。
东方传统体育文化坚持天人合一的生命观,强调和谐的运动观。
其显著特点之一就是通过身体锻炼以由外达内、由表及里、由上而下的身体有形活动来促进形而上的无形精神的升华。
体育的作用往往以养护生命、祛病、防病和延年益寿为主,注重保健和健康长寿。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一贯向着娱乐性、表演性、礼仪性方向发展,注重个人修养,追求健康西方竞技体育文化始终向着竞争性、惊险性、公开性、健美性、趣味性方向发展,注重人的全面发展,而忽略了人竞争中的道德教育,容易产生残忍暴力。
再次,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通过身体锻炼来以外达内、由表及里、由形而下的身体有形的活动来促成形而上的无形精神的升华,实现理想人格的塑造,透射出十分明显的重人格倾向;西方竞技体育文化则重人体胜于重人格,注重人体本身的价值,更讲究从人体的培养上来考虑体育的价值,追求完美人体的塑造,进而实现理想的人生。
中西方体育文化对比

中西方体育文化对比第一篇:中西方体育文化对比中西方体育文化对比摘要:所谓体育文化,是一切体育现象和体育生活中展现出来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就是说,人们在体育生活和体育实践过程中,为谋求身心健康发展,通过竞技性、娱乐性、教育性等手段,以身体形态变化和动作技能所表现出来的具有运动属性的文化。
中国体育文化在独特的社会环境中孕育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形成形成了封闭、内敛的中国体育文化。
西方文化无疑是一种征服型文化,提倡不断向人体自身挑战,不断挖掘人体潜能,突破人体能力极限,因而形成了以竞争为核心的西方体育文化,本文对比了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
关键词:体育文化、演变背景、文化理念、竞技观一、中西体育文化演变背景对比:中国是个历史悠久的大国,位于亚洲东部大陆,东面是海洋,西北是高山、沙漠,将近1000 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在这样一个相对的地理环境中形成了一种独立的文化系统。
中国体育文化的产生与发展的经济基础是“以农立国”的农业经济,折旧决定了其思想核心是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发展。
中国的体育文化有着深厚的根基,它是由中户个民族、各地区交流、融合产生的。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由“和”与“合”二字是我国体育文化固有的特质的深刻内涵。
传统体育以“养生”为主,因而很少有激烈的运动项目及方式,大体都是身体运动以内部为主,淡化了身体外形的锻炼。
其目的是为了健身、养生、益智。
中国古代人人为运动要适宜,量不可大也不可小,运动量大了会伤身,反之小了就达不到修身养心的目的了,同时还要注意饮食起居这些方面。
所以中国体育发展的背景是以整个中国的文化为背景。
西方竞技体育发祥于古希腊,希腊文化对西方近代竞技体育有着基础性的影响。
希腊三面临海,境内多山。
大多数地区不宜农耕,但宜海外贸易,因此希腊人养成了自强奋斗、热烈追求、思变好动、善于竞争的民族性格。
希腊文化经历文艺复兴、产业革命,逐步形成了以宗教为核心、以追求个人自由、冲上个人奋斗为特色的海洋性文化。
中西体育文化的差异演讲稿

中西体育文化的差异演讲稿尊敬的各位评委,亲爱的观众们:大家好!我今天要和大家一起探讨的话题是中西体育文化的差异。
体育是一种跨越国界的语言,可以带给我们欢乐、健康和团结。
然而,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的不同,我们在运动中也能看到一些独特的差异。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中国的体育文化。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深深扎根于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和哲学思想。
中国人重视和谐、团结和自我约束,在体育上也有类似的表现。
在中国,集体价值观念更加突出,团队合作和团结一致是非常重要的。
这也可以从中国人钟爱的篮球、足球等集体项目中看出。
此外,中国还注重体育与教育相结合,强调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人际交往和领导能力。
而西方体育文化则强调个人主义和竞争。
西方国家推崇个人英雄主义,强调个人能力的发挥和个人的成就。
在西方,比赛的结果通常比团队合作更加重要,也更加注重个体的发展。
这也可以从西方国家普遍流行的个人项目如游泳、田径等中看出。
此外,西方的体育教育注重塑造个人品格和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体现不仅仅在体育比赛中,也可以在观念上看出来。
举个例子,中国人普遍认为运动员要有良好的道德和行为表现,代表的不仅是个人,更是整个国家的形象。
而在西方,尽管道德问题也备受关注,但更多地是看中运动员的表现和成绩。
这种观念差异在一些争议性事件中常常体现出来。
然而,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中西方的体育文化也在相互交流和融合。
中国人开始重视个人的自由和个性,西方人也开始重视个人与集体的平衡。
这种融合和交流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也能让我们更好地享受体育带来的快乐和益处。
总结起来,中西体育文化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价值观念、团队合作与个人竞争、道德观念等方面。
这样的差异既体现了中西方文化的独特之处,也给我们带来了不同的体验和启发。
随着文化交流的加深,我们有机会相互借鉴和融合,创造更加多元、丰富的体育文化。
谢谢!。
中西体育文化差异分析研究

中西体育文化差异分析研究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文化差异也是不容忽视的一点。
对于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不仅存在于学科体系上,更涉及到文化信仰、观念和价值的深层次差异。
本文将就中西方体育文化差异进行分析。
一、体育文化的定义体育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们通过体育运动所表现出的思想、信仰、价值观、文化传统和习俗等的总和。
体育文化具有浓厚的民族性、地域性和时代性,是各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际社会交流的桥梁。
二、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1. 理念的差异中西方体育文化的理念存在较大差异。
西方体育文化侧重于个人竞争和胜利,注重强调竞技精神、自由意志和个人奋斗,而中国体育文化更注重团体合作、和谐与奋斗精神。
这种理念的不同也消解着体育运动中的角力与和谐,竞争与合作。
2. 体育运动历史的差异中国的体育运动历史跨越了几千年,丰富多彩的文化打造了丰富的体育文化。
古代中国田径、武术、拍球、射箭、棋类等运动形式发展完善,如今还在延续。
西方体育文化的历史则是一个相对短暂的过程,在希腊古代运动会的基础上,各国展开了更加广泛、多元化的体育运动。
3. 约定俗成的规则不同中西方的体育运动在规则上也存在差异。
例如,拜仁慕尼黑与多特蒙德的德国足球联赛,足球裁判掌握较严谨的法律、手部和足部动作,被看作是足球规则最完美的章程;而中国社会上更倾向于注重经验教训和约定俗成的体育精神。
4. 职业体育的发展阶段不同西方体育文化在职业化趋势上处于更成熟的阶段,职业体育运动员往往有更稳定的收入来源,也更加注重自我价值的展示;中国职业体育还处于初级阶段,金钱与荣誉更为重要,一些运动员也会自觉或被迫成为代表国家形象的存在。
5. 性别差异中西方体育文化的性别差异较大,西方体育文化自20世纪后期开始,女性体育参与度迅速增加,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在性别平等方面呈现出可喜的趋势;而中国体育文化中,男性更为重要地位,往往侧重于男姿态、男气概等。
“男篮”“女排”等名词也代表了体育领域的这种性别划分。
试论述东西方体育文化有哪些差异

试论述东西方体育文化有哪些差异最佳答案我刚看了东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的一些相关书籍,在我印象中中国体育文化的特征是天人合一和集体主义;西方体育文化的特征是天人相分和个人主义。
1·中国体育讲礼重德,中国体育追求和谐。
2·西方体育重利重法,西方体育突出竞争。
中国体育运动的外在表现较为宁静、庄重,常常表现出内向、沉稳、含蓄、爱面子的特性,不走极端,追求至善至美。
扼杀了人们的个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削弱了人们去探索自然和揭永自然科学规律的才智。
西方体育认为人要获得自由幸福,就要不断地去应对自然的挑战,努力支配和改造自然,在战胜自然的艰苦斗争中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
因而在体育文化培养的目的上,偏重外在人格的培养。
在竞技场上,只有胜负之分,没有身份地位的差别,提倡始终超越对手。
这样的价值观,使西方人形成了惯于向外探求,表现出人与自然的对抗以及不畏天地、征服自然的信念和能力,不断达到目标而又不断的超越过去,培养了人们勇敢开拓、一种永不服输的精神。
希望对你有东方体育文化在儒家思想的熏陶下,逐渐形成了融养生健体、道德教育、娱乐竞技于一体的独特风格。
在西方奥林匹克运动的巨大影响下,东方体育文化不再是封闭环境里的自足体,而是在同西方体育文化相互融合,相互竞争的汇流中迅速发展。
西方社会的经济、文化和与之相适应的资本主义历史条件和竞争、冒险的哲学思想,使西方体育文化形成了重视练形、健美、讲究外在统一和竞争激进的风格。
西方体育文化发展的直接结果产生了奥林匹克运动。
东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我刚去参加了伦敦威斯敏斯特(Westminster)大学一次反思西方媒体对北京奥运报道的讨论会,这一活动汇集了一些学者和新闻从业人士。
会上发言的一个人是美国一所大学的人类学系主任,又是北京体育大学的客座教授。
勾起我的兴趣的一点是,她也是体育健将:在美国七项全能比赛中得过第四名,在北京大学学习时又曾参加中国的全国青年运动会,还得过金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中西体育概念方面的研究: • 张洪潭(2006)从体育的概念、术语、定义等方面论证体育的概念内涵,提出体育有三个要点,即肢体活
动,增强体质,非生产性;同时指出西方“Sports”一词和“体育”一词含义并不对等。另外,董杰 (2001)系统阐述了近25年来中外体育概念的研究比较,指出中国对体育概念的研究应不断具体化,加强研 究的针对性和科学性。
•
•
众多学者研究中西体育文化差异的同时,万义和白晋湘(2007)在《对“中西体育文化差异论”的质疑》
一文中,质疑了把中西体育文化区分开来进行比较的行为,认为 “(1)从文化根源上来说,西方体育文化
同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一样都诞生于农耕文明,两者之间没有本质的区别;(2)中西体育文化特征的差异是由
于同一种文化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本质上是农业文化形态和工业文化形态所表现出的差异;(3)目前对中
以致到了近代以后西方体育传入了中国。
3.3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特征
• 中国传统文化重和谐轻竞争,重精神轻物质,重集体轻个人,重义轻利。中国传统早在人类文明的“元典 • 时代”就已构筑了一个以人为中心,融自然(道家)、人文(儒家)和科学(墨家)为一体的文化模式, • 而自然、人文和科学三重文化价值之间的异质互补和交融互动,不仅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模式中的三个要 • 素、三块基石和三大传统,而且,构成了中国文化奔腾向前绵延发展的内在机制和精神动力。隋唐佛教的 • 渗入与发展,到了宋元明时期形成了儒、道、释三教合流和以天理心性伦理观为特点,以儒学为正统的文 • 化元典,因而中国传统体育文化要素是统一、中和、中庸,重在养身的内向性、兼容性和辩证性的特征。 • 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论文40多篇,其中以中美体育比较研究居多。在此时间之前,也有大量的期刊论文专门探讨中西体育文化。
但是中西体育文化研究方面的专著并不多见,目前找到两本:杨弢和姜付高(2008)合著的《中西体育文
化比较》以及崔怀猛(2010)的《古代中西方体育文化》。
•
国内相关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中西体育概念、中西体育文化差异、中西体育文化差 异的原因分析以及中西体育文化的互通融合。当然,大部分学者都是结合几个方面进行探讨,也有学者从 特定的视角研究中西体育文化,如高梅艳(2011)《论中西体育哲学差异》从哲学角度、谭润芳(2011) 《论中西体育的美学差异》从美学角度研究。
• 中西体育文化差异及差异的根源方面的研究很多。 • 如严小娟(2008)在研究中西体育起源的基础上,论证了中西体育文化之间的冲突以及互补性,提出中国
传统体育文化应做出适当调整以适应西方体育文化的冲击。邓文红(2006)、董红刚(2008)、赖云华 (2009)、曹斌(2009)以及马振磊(2014)等从和合与竞争、追求道德与追求胜利、修身与健美等方面 阐述了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并且分析原因。还有学者认为,中西方文化可以互相融合,但是,韩坤 (2008)提出对中西体育文化融合论的质疑,认为 “中西体育文化在价值观念、表现形态、文化适应性上 的巨大差异,以及发展形态不平衡,两者不可能融合。”他的这种不可融合论,实在少数。
西体育文化差异的相关研究,是把原本就为同一种文化的两种不同发展阶段,强行划分为两个独立的、完全
对立的部分,其实质是用静止的、片面的、孤立的眼光来看待问题。”这种认为中西体育是同质文化的观点
颇为新颖,之后2011年,朱敏在《中西体育文化是同质的吗?———<对“中西体育文化差异论”的质疑>读后
献疑》一文中得出中西体育文化是有本质差别的,并非同质文化,推翻了之前的论断。而这个观点也是和万
中西体育文化
目录
1.体育定义 2.国内研究现状 3.中国传统体育文化
4.西方竞技体育文化
5.中西方体育文化差异及 根源
6.中西体育文化融合发展
1.体育的定义
体育是一个外来词,现代体育源自于西方,体育的概念是从英语:gymnastics, physical education,sports,physical culture和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s引用而来,这些词在我 国历史上曾被译作“体育”,但主要是sports和physical education这两个词。
义、白晋湘商榷之后的结果。
3.中国传统体育文化
• 劳动起源论 • 原始人类逐步认识到,他们的生存资料
的获得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同被猎 对象之间的速度、耐力、力量等各种身 体素质方面的竞争。于是他们开始有意 识地发展身体素质,从最初劳动和生存 中的跑、跳、投掷、攀登等技能发展到 后来不以劳动和生存为直接目的的体育 游戏活动形式。
娱乐、游戏、安慰、喜悦或自身的快乐,也有愉快的离开工作之含义”。
•
体育一词虽然被译作Physical education、Sport、Sports,但是体育一词却不是译自于英
文,而是来自于日文,是直接借用日文中的“体育”一词。不过,日本在Physical education一
词的翻译上并不是一步到位译作“体育”的,而是经历了从译作“身体(之)教育”、“体教”、
体育,又称体育运动,是人们遵循人体的生长发育规律和身体的活动规律,通过身体锻炼、 技术、训练、竞技比赛等方式达到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丰富文化生活为目的的社会 活动。 (维基百科)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张 洪潭《体育的概念、 术语、定义之解说立 论》(2006)论文认 为:
2.国内研究现状
•
对于中西方体育文化方面的研究,在知网模糊搜索到2010年至2014年期间的期刊论文200多篇,博硕
(2)内外兼修
•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体之一的儒家文 化,历来主张修身养性,并以追求圣 贤理想人格为重心,以“修身、齐家、 治国、平天下”为修行方法,从而达 到“内圣外王”的理想境界。中国古 代体育由于受这种思想的影响,偏重 于在修身养性、怡情铸志上下功夫, 而不同于西方古代体育追求人体美, 追求力量、速度等定时定量的运动规 程和规范化的运动模式。
“身教”到译作“体育”的日文化过程,这一过程是在19世纪70年代完成的。
•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化,sports(体育)的含义和内容也发生变 化。由14世纪意为“广泛的意味着心情转换、宽慰、休养、消遣、娱乐、游戏、喜悦”等扩 展为包括:
• (1)以竞赛取胜为目的的竞技体育; • (2)以教育为目的的学校体育; • (3)以健身为主要目的的休养体育、健身体育; • (4)出于游戏兴趣的大众体育、闲暇体育; • (5)在特定的环境中开展的一些适应职业特点的部门体育和伤残人体育等。
长拳
五禽戏
(4)缺乏竞Βιβλιοθήκη 性•竞技性体育项目较少,有
些本来属于竞技性较强的体育
项目,后来也变成了非竞技性
的体育项目。没有全国性、综
合性、长期存在、形成制度的
体育比赛。如田猎、武舞、秋
千、武术、踢毽子等,没有或
很少有竞技比赛,主要是表演
给别人看,或人们的自我习练。
(5)重文轻武
早在商代和西周时期的学校教育中就 有射、御教育,这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学 校体育(六艺)。春秋战国时期,在孔子、 荀子、墨子等思想家的教育思想中都包含 有一定的体育内容。说明当时对体育的教 育功能是比较重视的。 从秦始皇焚书坑儒开始,这方面情况发生 了很大变化。汉武帝以后的大多数君主, 都实行重文轻武、文武分途的政策。社会 上的主导思想是学文不学武,学武不学文。
3.2 中国体育的发展
发祥期(约170万年—3万年前) : 中国古代体育起源于年代久远的原始社会。 雏型期(约3万年前—约4000年): 原始先民的生活中出现了体育的原始形态。 中国古代体育文化的成长期(夏—战国); 奴隶社会围绕着“祀”和“戎”,体育有了初步发展; 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诸子纷争,出现了我国体育的第一次高潮。 定型期(秦汉—南北朝):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各种运动项目初步完善。 发展期(隋唐—1840年) :唐代是我国古代体育发展的鼎盛时期。 宋元明清时期,中国的民族传统体育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尤其是中国武术形成了独特的体系, 其标志是武术理论和武术流派的形成。 中国体育一直按照自身轨道缓慢前进,一直到了1840年鸦片战争。但中国体育的步履是过于蹒跚,
• (1)循规守礼 • (2)内外兼修 • (3)体艺结合 • (4)缺乏竞技性 • (5)重文轻武 • (6) 注重实用性 • (7) 保健特色
(1)循规守礼
• “礼”是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的中心范畴和文明进化的主旋律。孔子是中国礼文化的 集大成者,他提出了一整套以礼为核心的学说:“不学礼,无以立”,他把一切都纳入 到礼的轨道,当然体育娱乐活动也不例外。
《韦氏体育词典》(1976):sport是一种需要一定的体力或使用某种器械得分的技能的娱乐性或竞 赛性活动。
《体育概论》(1995):体育是以身体活动为媒介,以谋求个体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为直接目的,并以 培养完善的社会公民为终极目标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或教育过程。
20年前通用教科书就是这样定义体育的:体育(广义的,亦称体育运动)是指以身体练习为 基本手段,以增强体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和促进精神文明为目的(的)一种 有意识、有组织的社会活动。
宗教起源论
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人的思维能力不断提高,在对自然现象求解 的过程中,形成了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宗崇拜、武术等,并发展成为原始的宗教。 在这些宗教的祭礼竞赛、游戏活动中,形成了多种宗教文化内含的体育活动形式,如 祭礼舞、祭祀运动会等。
教育起源论
人类将生产劳动以及在军事、游戏中演变出来的运动技能、技巧,以劳动教育的方式 传授给后代。它既发展了各种技能和身体素质,又使人类在逐步脱离了动物野性向人 性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具有文化内涵的体育生活。
3.1
体 军事起源论
育 早期人类为了争夺生活资料由个人之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