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方法指导-(4)

合集下载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上下)必读作品阅读指导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上下)必读作品阅读指导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上下)必读作品阅读指导(共81篇)5月1日李平鲁迅小说散文五篇1.《狂人日记》《狂人日记》发表于1918年5月《新青年》第4卷第5号,后收入《呐喊》。

全文由文言小序和13节正文组成。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作者首次署笔名‚鲁迅‛。

作品通过一位‚迫害狂‛患者的日记,‚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

作者为我们塑造了一位叛逆封建礼教,受到迫害而发狂的狂人形象。

通过狂人的自述,向人们指出封建社会‚吃人‛的历史。

同时也暗示了狂人最终战斗和反抗的失败,进一步强调了启蒙的意义。

《狂人日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小说借鉴了俄国作家果戈理同名小说的日记体结构和病态心理描写的表现方法,冲破了传统的思想和手法,用现实主义来表现写实成分,构成了小说的骨架和血肉,而用象征主义来表现潜藏的寓意,构成了小说的灵魂。

《狂人日记》奠定了现代小说的基础,成为中国新文学的奠基之作。

我以为,除了要注意鲁迅的创作动机和目的‚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即对‚吃人‛(包括‚被吃‛)这个循环的食物链的发现之外,还值得注意的是本文在结构上的反讽性。

这种反讽性表现为作品开端部分的‚识‛作为全文的真正结尾,表明了狂人此时‚病愈‛——也就是不再疯狂,重新回到‚大众‛的队伍中了,因此,‚到某地候补‛去了。

这意味着狂人反抗的失败和倒退,意味着日记里所有的‚吃人的人‛正夹道欢迎狂人回归到传统的队伍中。

这与日记的结尾处‚救救孩子‛的希望的呐喊构成了一种消解。

联想到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谈到的钱玄同来规劝自己从绍兴会馆里走出,寄托于醒转来的人们起来打破‚铁屋子‛,和自己答应‚听将令‛,并‚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籍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们不惮于前驱‛的‚对希望的承诺‛,鲁迅这篇小说乃至于他整个人文精神的起点和创作姿态实际上是‚绝望‛的。

但绝望并没有使鲁迅走向虚无,而是更加绝决地战斗,表现出鲁迅式的韧性精神。

联系到当代小说的创作,不妨可以读点残雪和余华。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文学作品解读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文学作品解读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文学作品解读作为教师或导师,引导学生进行文学作品解读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通过深入解读文学作品,学生可以培养对文学的兴趣,提升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然而,由于学生对文学作品的不熟悉和理解能力的限制,他们可能面临困惑和挫折。

本文将探讨几种有效的方法,以帮助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文学作品解读。

第一,为学生提供背景知识。

很多文学作品都是在特定的历史、社会和文化背景下创作的,因此,理解作品的历史和背景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可以提供相关的背景知识,让学生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作者的生活经历和作品的时代特点。

这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作品,并帮助他们解读作品中的隐含含义。

第二,教授文学分析的基本理论。

学生在进行文学作品解读时,需要掌握一些文学分析的基本理论。

例如,教师可以教授学生如何识别并分析作品中的主题、情节、角色、象征和意象等元素。

通过掌握这些基本理论,学生可以更好地组织和表达他们的解读观点,并对作品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

第三,提供多样化的解读视角。

文学作品通常有着不同的解读角度和观点。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解读作品,例如结构主义、新批评、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等。

通过引入多样化的解读视角,学生可以理解到文学作品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同时也可以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第四,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和交流。

在文学作品解读的过程中,学生应该被鼓励积极参与讨论和交流。

教师可以组织小组讨论或课堂讲解来鼓励学生分享他们的解读观点和感受。

通过与同学的交流和讨论,学生可以互相启发,拓宽自己的思维和观点,进一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第五,提供具体的案例分析。

学生通常在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应用所学的解读方法,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

通过分析文学作品的实际案例,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解读方法的应用和效果,并培养他们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综上所述,引导学生进行文学作品解读是一项需要耐心和技巧的任务。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赏析方法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赏析方法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赏析方法编者按:中国古代文学是我们需要学习的一个内容,我们也要学会鉴赏作品,那你知道有哪些方法吗?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赏析方法》。

诗歌鉴赏诗歌作为四大文学样式之一,是文学领域里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

无论是我国古典诗歌,还是中外现当代诗歌,都有着诱人的魅力。

作为大学生,应该通过课本诗歌的阅读而具备赏析诗歌的能力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诗歌鉴赏不但能提高人们的文学审美情趣,而且能培养人们的良好文化涵养。

我认为对古典诗歌的阅读与鉴赏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反复诵读、激发想象:古人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韩愈在《进学解》中也写道:“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

由此可见,大量诵读、反复吟咏是培养语感、提高鉴赏能力的有效途径。

在抑扬顿挫、富有感情的诵读中,诗的韵味、诗的意境、诗的情感才能被深刻地品味出。

读之同时,还需展开想象。

想象是引发情感的桥梁,在想象中还原诗歌给我们描绘出的形象画面,在感悟中体味作者的诗情,这样,作者就把我们的精神带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二、积累、运用鉴赏知识1、文体知识中国的古典诗词博大精深。

鉴赏古诗,如果没有掌握一定的诗词文体知识,就有可能盲目而被动。

首先,应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流变有相当清晰的认识,不仅要掌握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大文学源头,还要按照历史的顺序理清诗歌发展的脉络;其次,还应对诗词的格律知识有比较清楚的了解,诸如句法、用韵、对仗、词牌、曲牌等知识。

再次,还要充分把握诗词特点:高度的概括性、生动的形象性、强烈的抒情性、鲜明的音乐性。

2、诗歌内容不同类别的诗歌在表情达意、节奏韵律等方面各有特点,按表达方式,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按格律,可分为古体诗、近体诗;按语言,可分为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按内容,可分为山水田园诗(写景诗)、咏物诗、边塞诗、咏怀诗、咏史诗等。

①、山水田园诗: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侧重于歌咏自然景物中的山水田园。

(现代诗歌的形式)经典文学作品阅读的方法和途径(4)

(现代诗歌的形式)经典文学作品阅读的方法和途径(4)

约翰生答:唉!要说什么不是诗倒容易得多。我们都知 道什么是光,可要说明它却不那么容易。
阅读诗歌的形式要素
给诗下定义是十分困难的事,而指出什么不是诗到相 对容易。但果真如此吗?什么不是诗?留言条肯定不是
诗,比如我们可以看看这一个留言条:
我吃了放在冰箱里的梅子,它们大概是你留着早餐吃 的,请原谅它们太可口了,那么甜又那么凉。 这是一个典型的留言条,一个人偷吃了别人冰箱里的 杨梅,觉得不好意思,想留个便条道一下歉。可实际上
诗歌形式的五个要素:意象性 ★乔治· 布洛说意象叠加:把一个柠檬放在一个
桔子旁边,它们便不再是一个柠檬和桔子,而变成
了水果。定义:所谓的诗的意象叠加现象,就是几
个不同概念在某一相同点上的复合形式。 庞德《在地铁火车站里》 这些面孔在人群中幽灵般地出现; 湿湿鹿鹿的黑树枝上朵朵花瓣。
诗歌形式的五个要素:意象性
诗歌形式的五个要素:韵律· 郑愁予《错误》 ★开头两句中“走过”、“开落”在韵脚上呼应,“东
风不来”、“跫音不响”在音节、字数、结构上也有对
应的效果。本来单音节词,尤其是介词、连词、判断词 (“是”)在诗中一般都尽量回避,但《错误》却大量 运用,如“打”、“如”、“是” ……反而使诗歌的内 在音律更起伏跌宕。尤其是“达达的马蹄”有拟声效果 ,朗朗上口。诗一写出,有评论家说整个台湾都响彻了 达达的马蹄声,到处都背诵这首诗。
2.韵律 从韵律开始,进入了诗学相对复杂的层面。很多背过 唐诗的人从小就会感到古体诗的韵律美。为什么现在几 乎所有两三岁的孩子,父母都逼着他们背唐诗,而不背 郭沫若的《女神》呢?一方面,他们认为唐诗有更永恒的
经典的文学价值,另一方面,也在于唐诗有强烈的韵律
感。语言本身是有音乐性的,这种音乐性——一种内在 的音节和韵律的美感不仅限于诗,日常语言中也潜在地

小学语文阅读方法梳理

小学语文阅读方法梳理

小学语文阅读方法梳理1小学语文阅读方法梳理一、看分值答题法:可以从试题的分值中推测答题的要点。

如一道题给的分值是3分,答案可能就有3个要点,一个要点一分,所以从试题所给的分值中,我们就能推测答案的要点和要求的字数。

例如:陕西省中考题:目前一般有哪几种消暖雾的方法?文中提到的咱们陕西的消雾作业属于其中哪一种?(3分)答案是:3种。

“加热法”、“吸湿法”、“人工搅动混合法”。

文中提到的属于第二种。

二、用原文答题法:做题要牢牢地记住:“答案不在你的脑子里,答案只在原文中。

”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作答,既要体现个性和独特见解,又要较好地忠实于作者的主张。

具体作法是:把所问问题中的关键词句还原到原文中去,再靠船下篙,一般来说,答案就在该关键词句的上下面。

例如:2新集中学2007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作者所说的“常想一二”在文中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在原文第10段紧靠着问题中关键词“常想一二就是”后面的句子就是本题的答案。

三、两步法阅读题中时常会问到:一句(一段)话在文中的作用。

做此类题:第一步:我们首先看这个句子(段落)是在文章中的哪个位置,开头?中间?还是结尾?如果是在开头,则有以下几种可能:点明中心、设置悬念、总领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如果是在中间,则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如果是在结尾,则起到画龙点睛、点明中心、深化主题、总结全文、首尾呼应、前后照应、结构完整……第二步:答题格式可固定为:在内容上,起到……;在结构上,起到……(省略号内容再具体到上一步去相对应)例如:《陕西省课改区初中毕业学业考试》中第13题:“文章开头和结尾都涉及到'我’帮助程海修改作文一事,从全文结构来看,这样写有哪些作用?”(注意,本题只问到结构)答案是:修改作文一事既是文章的缘起,又对交换饭卡起了铺垫和衬托作用,首尾呼应,结构完整。

四、三步走法在说明文当中经常出此类问题,即问“一个副词(全部、部分、都、大概、可能、据说……)能否删去?”回答此类问题可分为三步:①不能;②解释该副词在本文当中的含义;③如果去掉,句子显得太绝对化了,就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生动性、准确性、严密性)。

现代文阅读各种文体特征及解读文本的方法

现代文阅读各种文体特征及解读文本的方法

现代文阅读各种文体特征及解读文本的方法一、文体特征1、散文散文的主要特征是“形散神聚”.“散"主要表现在选用的材料、材料的组织和表达方式的运用这些外在的形式上。

散文的“神”是指蕴含于外在的“形”中的思想感情.它是内在的,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意图.“神”是文章的灵魂、统帅,驾驭着看似散的“形”,并使之为“神”服务。

散文选用的材料靠线索贯穿全文,线索是散文“形散神不散”的必要条件,是贯穿整个作品的情节发展的脉络.它可以是人、物,也可以是事件,作者的感情,还可以是时间、空间。

阅读散文,一要抓住线索,二要把握“神”,三要注意体会意境。

重点是把握“神"。

方法有:寻找文眼,品味抒情;抒情的方式有直抒胸臆、托物言志、寄情于景等几种。

阅读散文,用心体察、品味到了作者的感性,就等于理解了文章的思想内容.意境是文学作品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能使读者借助想象,如身临其境,在思想上受到感染。

写景散文――借景抒情――主旨在景人相通处。

写人散文――因人抒情――主旨即对所写之人的感情。

写物散文――移物就情――主旨即物人相通处。

哲理散文――托物说理或直接说理――物与理相通处。

2、小说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综合运用语言艺术的各种表现方法,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广泛地、形象生动地反映社会生活。

小说有三个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

小说情节起着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作用。

它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等部分.小说中的环境一般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自然环境指人3、人物传记传记单称“传”,属广义散文里的一种文体,是记载人物事迹的文章。

传记的内容,大体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以记述历史事迹为主,有史传或一般纪传文字等;另一类属于文学范围,多用形象化方法,描写各种著名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面貌以及历史背景,以史实为根据,但不排斥文学描写。

现代汉语之文学作品赏析方法及答题技巧

现代汉语之文学作品赏析方法及答题技巧

1、表达方式(1)表达方式,由"表达"和"方式"合成。

表达是动词,意思就是"表示思想和情感"。

方式,是名词,意思是指"说话做事所采取的方法和形式"。

我们常说的"表达方式"主要是指文章的写作方法,以及这种方法所表现出来的语言形式特点。

但是,生活中,"表达"的范围很广,例如绘画、音乐的表达方式和文章的表达方式就不同,体育更是与众不同,它用身体的运动直接表达锻炼和竞赛的文化含义所谓"表达方式"是人类用语言、艺术、音乐、行动把思想感情及感情色彩表示出来时所采取的方法和形式。

就文章的写作方法而言,主要有以下5种表达法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

①记叙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在写事文章中应用较为广泛,主要是把人物的经历和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表达出来的一种表达方式。

它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也是最主要的表达方式。

详情可参考词条记叙文。

②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包括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细节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等),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的形态、动作或景物的状态等具体特征描绘出来。

一般分为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

它是记叙文,特别是文学创作中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

在一般的抒情、议论、说明文中,有时也把它作为一种辅助手段。

描写的手法运用得好,能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③抒情就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

具体指以形式化的话语组织,象征性地表现个人内心情感的一类文学活动,它与叙事相对,具有主观性、个性化和诗意化等特征。

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反映方式,抒情主要反映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并通过在意识中对现实的审美改造,达到心灵的自由。

科普文学作品阅读方法

科普文学作品阅读方法

科普文学作品阅读方法
阅读科普文学作品有以下几个方法:
1. 了解背景知识:在阅读科普文学作品之前,先了解一些相关的背景知识,比如作者的专业领域、作品的主题等。

这样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作品。

2. 仔细阅读:科普文学作品通常包含较多的科学知识和概念,所以在阅读时要仔细阅读每一个段落,并且理解其中的内容。

如果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可以暂停阅读并思考或查阅相关资料。

3. 善于提问:在阅读科普文学作品时,要善于提问自己。

可以思考一些问题,比如作者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有没有相关的实验证据?这样可以帮助你更深入地思考和理解作品。

4. 多角度思考:科普文学作品可能涉及到一些争议性的话题,所以在阅读时要保持开放的思维,并且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和分析。

这样可以帮助你更全面地理解和评价作品。

5. 深入探索:如果对某个主题特别感兴趣,可以进一步深入探索相关的资料和研究。

可以查阅相关的科学论文、书籍或者参加相关的讲座和讨论会等,以加深对该主题的理解和认识。

阅读科普文学作品需要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并且不断思考和探索,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作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作品阅读方法指导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

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阅读文学作品注重审美体验。

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分析综合(C)(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2.鉴赏评价(D)(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3)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3.探究(F)(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2)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2007年的广东高考考纲在“文学类文本阅读”要求中提出“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所应对的高考考题是半开放试题(根据文本自选角度鉴赏)。

这类试题先是出现在上海高考题中,2005年后,全国各地的高考题中也陆续出现。

(一)文学作品阅读题的解题规律1.读全篇,把握主旨。

首先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宏观上把握全局,理清文章的层次,领会文章的要义。

其次是注意作者生活、写作的背景(要善于利用命题者所做的相关的注释)等,并利用题目、题干弄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揣测命题者考查的目的,做到心中有数。

2.紧扣题目,找准区间。

认真阅读题干,明确要求,弄清楚题目的限制与提示,明确答题方向,确定所在的有效的阅读区间,找到答题区,摘录与题目有关的句子或关键词语组合回答。

3.善于整合有关信息。

需要高度概括的题目,组织答案的时候首先要整合文中的相关信息,在原文中找出相关段落中的不同信息,或整合回答,或把一些具体形象化的语言转换成为抽象概括性的语言,准确作答。

4.根据分值,列点回答。

一般来说,现代文阅读每题赋分都在4分以上,一般情况下,4分题答案至少应有两点,6分题答案至少应有三点。

如果命题人在作答处已标明(1)(2)之类序号,则按序号答够要点即可。

5.遇到半开放题可以按照以下步骤去做:(1)要针对文本取材特点和语言运用的效果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简明扼要用一句话表达清楚)。

(2)一定要引用原材料中的原词原句或概括原文段中心作为论据。

(3)围绕文本取材特点和语言运用的效果,结合引用原材料中的原段或原词原句进行分析论证。

(4)答案句数根据分值在6~12句之间便可,语言要简明,表意要清楚。

(二)简答题组织语言的方法1.摘录法:顾名思义,就是选摘原文原句作为答案。

2.浓缩法:在原文中找到相应的语句,按照题目规定的字数,将其“浓缩”为合乎规范的句子作为答案。

3.改写法:依据题干的指令,将原文中的某个或某几个句子,做点改动,使其合乎答题要求。

4.拼接法:将分散在文章各处的合乎答案要求的句子,有机地拼接融合在一起,使之满足答案的要求。

5.仿写法:依照文章中的某个句子的形式,再造一个形式上与其相似而内容上又合乎答题要求的句子,使之成为答案。

6.活译法:这是指回答那些含有比喻的句子的含意的简答题,可以采取翻译(活译)的方法来诠释它,说出这个比喻的本体,等于就找到了答案。

7.分析法:对于分析句子层次、分析某个句子的作用、分析文章层次、分析某种写法的意义的试题时,可以根据自己对句、层、段、中心内容的理解,自拟答案。

8.综合法:也就是综合运用以上所述方法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法。

考点一准确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一)何谓重要词语和重要句子1.重要词语①体现作者观点态度的词语;②表现文章主旨的词语;③富含深义的词语;④反映具体语境的词语;⑤对文章结构起照应连接作用的词语;⑥运用修辞手法的特殊词语;⑦指代词(远指、近指、不定指等)。

2.重要句子①语义较为丰富、内容较为含蓄的句子;②能表现文章主旨的关键句子;③能表现文章脉络层次的中心句、总结句、过渡句等;④生动形象富有文学意味的语句;⑤较难理解的各种修辞句;⑥句型庞大结构复杂,容易理解错误的句子。

解题思路:(1)结合语境,在理解文章主旨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找到对应的信息点,加以概括总结。

(2)弄清句子在语段中的地位。

关键语句往往在文章中或语段中起关键作用,要理解它,必须考虑它在文章中处于什么地位,比如说,如果句子在文章、语段中是起着总起的作用,那么理解它必须从它所领起的那些内容去看、去找,如果句子在文章、语段中是起小结的作用,那么理解它必须从它的上文去看、去找相关信息,无论总起还是小结,关键要看句子的“管辖”范围,从句子的管区内寻找答案。

高考例证2(2005年广东卷)(3)理清句子结构,抓住句子的修饰语以及句中的关键词,结合全文,归纳答案。

(4)弄清词语和句子的修辞手法及作用,结合原文,准确阐释。

考点二分析层次明关系准确概括抓要点阅读文学作品,要能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

要做到这几点,分析层次明关系、准确概括抓要点是关键。

(一)分清层次结构,明确语义重心语段分析一要明辨层次关系,二要明确语义重心。

一般而言,如果层次间的关系是联合型,如并列、递进等,则语义是各分句要点的“相加”;如果层次间的关系是偏正型,如转折、因果等,则语义重心在“正句”(表“转”或“果”的分句)。

例1:简要概括下面一段文字的内容。

(不超过26字)宋代涌现出了更多的竹画家,苏东坡就是一位画竹的艺术大师。

他画竹气魄极大,“从地起一直至顶”,线条和笔力都很强劲。

②元代文人画兴起后,画竹更为盛行。

四大家之一倪云林的画,大都是修竹数竿,意境萧疏,具有独特的风格。

③明代竹画家蜂起。

王绂画竹名驰天下,技艺高超。

徐渭(字文长)创画雪竹的方法,“纯以明代瘦笔破笔燥笔断笔为之,绝不类竹;然后以淡墨水勾染而出,枝间叶上,罔非积雪,竹之全体,在隐约间矣。

”(1992年全国卷)本段层次间的关系是并列。

故其意义所指是各构成部分内容的并存或相加。

答案:宋、元、明时期,竹画家蜂起,风格独特,技法高超。

例2:①科学知识是人类社会实践的结晶,不论其正确程度如何,只要是实践过的,就能提供理性知识,提供智慧,提供思想素材。

②因此,诗人掌握科学知识,面愈广愈好,千万不要浅尝辄止,满足于一知半解。

③唐朝诗人张继,有无学过物理知识,我们不得而知,但他写的《枫桥夜泊》,却完全合乎声学原理……(1997年上海卷)试题要求:归纳上段文字的中心。

(不超过14字)此语段共三句话,行文思路是“观点一举例”(①一②一③),而这两句间的语义关系属偏正型(因果),故语义重心在②(表“果”的正旬)。

于是可概括成:掌握科学知识,愈广愈好。

(二)锁定首尾句段。

找出关键词句例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第18题。

土地吃着自己种出来的瓜菜,觉得它们每一样都有来历,每一样都有故事。

什么时候下的种,什么时候发的芽,什么时候开的花……往事历历在目。

虫子差点吃掉了新芽,曾让你着急。

一场大雨及时解除了旱情,曾让你欣喜。

转眼间,几个瓜突然膨胀了好几圈,胖娃娃一般藏在绿叶深处,不知天高地厚地大乱家规,大哭大笑又大喊大叫,必定让你惊诧莫名。

有时候,瓜藤长袖飘飞,羽化登仙,一眨眼就缘着一根电线杆攀向高高蓝天,在太阳或月亮那里开花结果,让你搬来椅子再加上梯子,仍然望天兴叹。

你看见一条弯弯的丝瓜挂在电线上,像电信局悬下来的一个野外的话筒:刚才是谁在这里通话而且是与谁通话?或者说这么多电话筒从瓜藤下来,从土地里抛撒出来,一心想告知我们远古的秘密却从来无人接听?你想象根系在黑暗的土地下嗞嗞嗞地伸长,真正侧耳去听它们就屏住呼吸一声不响了。

你想象枝叶在悄悄地伸腰踢腿挤眉弄眼,猛回头看,它们便各就各位一本正经若无其事了。

你从不敢手指瓜果,怕它们真像邻居老吴伯说的那样一指就谢,怕它们害羞和胆怯于是气呼呼地不再合作,总之,它们是有表情的,有语言的,是你生活的一部分,最后来到餐桌上,进入你的口腔,成为你身体的一部分。

这几乎不是吃饭,而是游子归家,是你与你自己久别后的团聚,也是你与土地一次交流的结束。

你会突然想起以前在都市菜市场里买来的那些瓜菜,干净、整齐而且陌生,就像兑换它们的钞票一样陌生。

它们也是瓜菜,但它们对于享用者来说是一些没有过程的结果,就像没有爱情的婚姻,没有学习的毕业,于是能塞饱你的肚子却不能进入你的大脑,无法填注你感情的空空荡荡。

难怪都市里的不少孩子都不识瓜菜了,鸡蛋似乎是冰箱生出来的·白菜似乎是超级市场里长出来的,看见松树就说是“圣诞树”,看见鸭子就说是“唐老鸭”。

在一个工业化和商品化的时代,人们正在越来越远离土地上的过程。

这真是让人遗憾。

什么是生命呢?什么是人呢?人不能吃钢铁和水泥,更不能吃钞票,而只能通过植物和动物构成的食品,只能通过土地上的种植与养殖,与大自然进行能量的交流和置换。

这就是最基本的生存,就是农业的意义,是人们在任何时候都只能以土地为母的原因。

/英文中culture指文化与文明,也指种植与养殖,显示出农业在往日文化与文明中的至尊身份和核心地位。

那时候的人其实比我们洞明。

总有一天,在工业化和商品化的大潮激荡之处,人们终究会猛醒过来,终究会明白绿遍天涯的大地仍是我们的生命之源,比任何东西都重要得多。

那才是人类culture又一次伟大的苏醒。

(2005年湖北卷)18.根据原文,概括“土地”两层含义的要点,每点不超过8个字。

该文卒章显志,呼应题目,故锁定尾段即可概括出‘‘土地”含义的要点。

根据结构分析,不难看出尾段可分两层(见斜线,笔者所加)。

其中第一层的关键句是‘‘这就是最基本的生存,就是农业的意义,是人们在任何时候都只能以土地为母的原因”;第二层的关键句是culture指文化与文明,显示出农业在往日文化与文明中的至尊身份和核心地位:t。

大地仍是我们的生命之源”。

有了上述前提,可凝练出《土地》两层含义的要点:(1)生命的根基(基石);(2)文化(精神)的源泉(家园)。

(三)关注“标志性词”“高频率词”和标点很多文章,不论是篇章结构,还是语段结构,都有明显的语言标志,比如有“第一”“第二”“第三’’之类序数。

文章的段内层次,往往有一些衔接上下文的词语,诸如“首先……其次……”、“一方面……另一方面……”、“不仅如此……”“此外”“同时”等。

另外还可以看标点。

标点符号的作用之一就是区分层次,特别是分号、句号是区分层次的明显标志。

结尾常常由“因此”“所以”“总之’’‘‘综上所述”“总而言之”“一言以蔽之”等词语“导出”,分析概括时要十分注意。

例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5题。

张家界卞毓方鬼斧神工,天机独运。

别处的山,都是亲亲热热地手拉着手,臂挽着臂,唯有张家界,是彼此保持头角峥嵘的独立,谁也不待见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