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通信系统
卫星通信的组成

卫星通信的组成
卫星通信系统由卫星端、地面端、用户端三部分组成。
1. 卫星端:卫星通信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通信卫星、跟踪遥测指令系统和控制系统等。
通信卫星上装有天线分系统、转发器分系统、电源分系统、跟踪遥测指令分系统和控制分系统。
2. 地面端:地面端通常包括地面卫星控制中心和地面卫星测控站。
地面卫星控制中心对在轨卫星进行跟踪、遥测、遥控,根据业务需要对卫星进行灵活有效的操作,包括轨道控制、位置保持、启用和关闭转发器等。
3. 用户端:用户端包括各类用户终端设备,如手持终端、车载终端、机载终端、固定终端等。
这些终端设备通过与卫星或地面站进行通信,实现语音、数据、图像等信息的传输。
在卫星通信系统中,卫星作为中继站,在地面站之间转发信号,实现远距离的通信。
地面端负责对卫星进行控制和管理,并与用户端进行通信。
用户端则通过各种终端设备接收和发送信息。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卫星通信系统还包括了星间链路、多星组网等技术,以提高通信的可靠性、覆盖范围和容量。
同时,卫星通信也与其他通信技术相结合,形成了更加多样化和高效的通信方式。
简述卫星通信系统的组成及其特点

简述卫星通信系统的组成及其特点一、卫星通信系统的组成卫星通信系统是由地球上的用户终端、地面站、卫星和控制中心等多个组成部分组成的。
1. 用户终端:用户终端是卫星通信系统中的最终用户设备,可以是个人电脑、手机、电视等,用于接收和发送通信信号。
2. 地面站:地面站是连接用户终端和卫星的中间节点,负责将用户终端发送的信号转换成卫星可以传输的信号,并将从卫星接收到的信号转发给用户终端。
地面站一般由天线、发射接收设备、信号处理设备和控制系统等组成。
3. 卫星:卫星是卫星通信系统中的核心部分,它位于地球同步轨道或其他轨道上,可以接收地面站发送的信号,并将信号转发给其他地面站。
卫星具有较大的覆盖范围和较高的传输能力,可以实现全球通信覆盖。
4. 控制中心:控制中心是卫星通信系统的管理和控制核心,负责卫星的轨道控制、通信链路管理、资源分配和故障监测等工作。
控制中心通过与地面站和卫星的通信,对卫星通信系统进行实时监控和管理。
二、卫星通信系统的特点卫星通信系统相对于其他通信系统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广域覆盖:卫星通信系统可以实现全球范围的通信覆盖,不受地理条件的限制。
无论是在陆地、海洋还是空中,只要能够接收到卫星的信号,就可以实现通信。
2. 高速传输:卫星通信系统的传输速度较快,可以满足大容量数据的传输需求。
由于卫星处于高空轨道上,信号传输的距离相对较短,因此传输延迟较小。
3. 通信稳定:卫星通信系统可以实现稳定的通信连接,不受地面基础设施的限制。
即使在灾害或战争等极端情况下,卫星通信系统仍能保持通信畅通。
4. 弹性扩展:卫星通信系统具有较好的扩展性,可以根据通信需求灵活调整卫星的数量和覆盖范围。
当用户数量增加或通信需求变化时,可以通过增加卫星数量或调整卫星位置来满足需求。
5. 多业务支持:卫星通信系统可以支持多种业务,包括电话通信、数据传输、广播电视、互联网接入等。
不同的业务可以通过卫星通信系统进行集成传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卫星通信系统概述课件

02
卫星通信系统的工作原 理
卫星通信系统的信号传输原理
无线电信号传输
卫星通信系统利用无线电波进 行信号传输,将信息编码为无 线电信号,并通过天线发送到
空间中。
信号反射和折射
卫星通信系统利用地球表面或高度 大气的反射和折射实现信号传输, 使得远离地球的区域也能够接收到 信号。
非静止轨道卫星通信系统
总结词
具有灵活性和机动性,适用于应急通信和军事通信等特殊应用场景。
详细描述
非静止轨道卫星通信系统是指卫星在地球的非静止轨道上运行,与地球保持相对运动,从而实现与地球表面进行 通信的卫星通信系统。这种系统的优点是灵活性好,可以随时调整卫星的位置和姿态,适用于应急通信和军事通 信等特殊应用场景。但是,由于卫星轨道资源的限制,建设成本较高。
信号传输频段
卫星通信系统工作在特定的频段, 包括微波、毫米波和激光等,这些 频段具有较宽的带宽和较高的传输 速率。
卫星通信系统的调制解调原理
01
02
03
调制技术
卫星通信系统采用数字调 制技术,将信息编码为数 字信号,并通过调制技术 将其加载到载波上。
解调技术
接收端对接收到的信号进 行解调,提取出原始信息 ,并将其解码为原始信号 。
卫星通信系统概述课 件
目录
• 卫星通信系统简介 • 卫星通信系统的工作原理 • 卫星通信系统的种类与特点 • 卫星通信系统的优势与局限 • 卫星通信系统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 卫星通信系统的实际应用案例
01
卫星通信系统简介
卫星通信系统的定义
卫星通信系统是一种利用人造卫星作为中继站,在地球上( 包括地面和空中)的通信站之间进行信息传输的无线电通信 系统。
卫星通信系统

发展趋势
未来卫星通信系统主要有以下的发展趋势: 4.1、地球同步轨道通信卫星向多波束、大容量、智能化发展; 4.2、低轨卫星群与蜂窝通信技术相结合、实现全球个人通信; 4.3、小型卫星通信地面站将得到广泛应用; 4.4、通过卫星通信系统承载数字视频直播(DvB)和数字音频广播(DAB); 4.5、卫星通信系统将与IP技术结合,用于提供多媒体通信和因特接入,即包括用于国际、国内的骨干络, 也包括用于提供用户直接接入; 4.6、微小卫星和纳卫星将广泛应用于数据存储转发通信以及星间组通信。
谢谢观看
3.4、络建设速度快、成本低:除建地面站外,无需地面施工。运行维护费用低;
3.5、信号传输时延大:高轨道卫星的双向传输时延达到秒级,用于话音业务时会有非常明显的中断;
3.6、控制复杂:由于卫星通信系统中所有链路均是无线链路,而且卫星的位置还可能处于不断变化中,因 此控制系统也较为复杂。控制方式有星间协商和地面集中控制两种。
卫星通信系统
微波通信
01 简介
03 系统特点 05 成功案例
目录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02 分类 04 发展趋势
卫星通信系统实际上也是一种微波通信,它以卫星作为中继站转发微波信号,在多个地面站之间通信,卫星 通信的主要目的是实现对地面的“无缝隙”覆盖,由于卫星工作于几百、几千、甚至上万公里的轨道上,因此覆 盖范围远大于一般的移动通信系统。但卫星通信要求地面设备具有较大的发射功率,因此不易普及使用。
铱星系统
铱星系统属于低轨道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由Motorola提出并主导建设,由分布在6个轨道平面上的66颗卫星 组成,这些卫星均匀的分布在6个轨道面上,轨道高度为780 km。主要为个人用户提供全球范围内的移动通信, 采用地面集中控制方式,具有星际链路、星上处理和星上交换功能。铱星系统除了提供业务外,还提供传真、全 球定位(GPS)、无线电定位以及全球寻呼业务。从技术上来说,这一系统是极为先进的,但从商业上来说,它是 极为失败的,存在着目标用户不明确、成本高昂等缺点。目前该系统基本上已复活,由新的铱星公司代替旧铱星 公司,重新定位,再次引领卫星通信的新时代。
卫星通信系统的设计与优化

卫星通信系统的设计与优化一、卫星通信系统概述卫星通信系统是指利用卫星作为中继器,将信息传输到目的地的一种通信方式。
它具有覆盖广泛、传输能力强等优点,在军事、商业、科学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卫星通信系统一般包括卫星、地面站和用户终端三个部分,其中卫星是系统的核心。
二、卫星通信系统的设计卫星通信系统的设计包括卫星的选择、卫星的轨道、卫星传输信号和天线设计等方面。
1、卫星选择卫星选择是卫星通信系统设计中的关键环节。
首先要选择卫星的类型,根据系统需求和投资情况,选择地球同步轨道卫星、中圆轨道卫星、低轨道卫星等不同类型的卫星。
其次,要根据系统需求确定卫星的数量和位置,以达到最佳覆盖范围和传输效果。
2、卫星的轨道卫星的轨道是卫星通信系统设计中的重要环节。
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具有覆盖面积广、通信能力强等优点,但是成本高、能源消耗大,适用于商业通信等要求高性能的场景;而中圆轨道卫星和低轨道卫星成本相对较低,但是需要更多的卫星来实现全球覆盖。
3、卫星传输信号卫星传输信号一般包括数字信号和模拟信号两种。
数字信号具有传输速度快,误码率低的优点,适用于商业通信、军事通信等高速率、高要求的场景;模拟信号传输速度较慢,但是传输延迟低,适用于与实时性要求较高的应用场景。
4、天线设计卫星通信系统的天线设计是卫星通信系统设计中的关键环节。
卫星天线应具备高收发效率,同时在设计时还需考虑卫星天线的抗干扰能力,避免受到雷电等因素的干扰而造成通信系统的故障。
三、卫星通信系统的优化卫星通信系统的优化包括卫星轨道航迹优化、调制解调优化、信号传输优化等方面。
1、卫星轨道航迹优化卫星轨道航迹优化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卫星的能源利用率,减少卫星接收和传输信号时的信道损耗。
通过轨道航迹优化,可以保证卫星在通信时具有更好的性能和可靠性。
2、调制解调优化调制解调是卫星通信系统设计中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关系到通信质量和通信速度。
调制解调优化主要包括选取合适的调制方式、改善误码率和降低通信延迟等方面。
卫星通信系统概述

卫星通信系统概述
卫星通信系统是指利用卫星进行通信的一种系统。
卫星通信系统利用
地球上的通信站与卫星进行通信,再通过卫星之间的通信连接实现全球范
围内的通信。
它具有广泛的覆盖范围、高可靠性和持续连接的特点,是现
代通信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卫星通信系统由地面控制站、卫星及通信设备组成。
地面控制站负责
管理整个系统,并通过射频系统与卫星进行通信。
卫星作为通信中继器,
负责接收、放大和转发信号。
通信设备包括地球站、航天器和卫星地面站,用于连接用户和卫星。
1.广域覆盖能力:卫星通信系统通过卫星之间的通信连接,可以实现
全球范围内的通信覆盖,即使在边远地区也能进行通信。
2.高可靠性:由于卫星通信系统具有多点接入的特点,即使一些通信
节点故障,通信仍然可以通过其他节点进行。
3.持续连接:卫星通信系统可以提供持续的通信连接,不受地理位置
和时间的限制,方便用户进行长时间的通信。
4.大容量传输:卫星通信系统具有较大的带宽和传输速率,可以同时
传输多个通道和大量的数据。
5.灵活性:卫星通信系统可以根据需求进行调整和扩展,适用于不同
规模和需求的通信应用。
然而,卫星通信系统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限制:
1.高成本:卫星通信系统的建设和运营成本较高,包括卫星的制造和
发射、地面控制站的建设和维护等。
2.延迟问题:由于信号需要经过地面站、卫星和地面站的传输,卫星通信系统存在一定的信号传输延迟,不适用于实时性要求较高的应用。
3.天气影响:卫星通信系统受天气条件的影响较大,特别是在恶劣天气下,如暴风雨或大雪,信号传输可能会受到干扰或中断。
卫星通信系统

低地球轨道
卫星高度较低,适用于对地观测、短报文通 信等应用。
高椭圆轨道
卫星运行轨道呈高度椭圆状,适用于侦察、 导弹预警等应用。
通信链路
射频链路
负责传输信号,包括上行链路(地面站到卫星)和下行链路(卫星到地面站) 。
信令链路
负责控制和管理信号传输,确保通信过程的正常进行。
固定安装在地面上,提供稳定 的通信服务。
移动地面站
安装在车辆、船舶或飞机上, 实现移动通信。
个人地面站
便携式地面站,便于个人随身 携带和使用。
网关地面站
负责将卫星信号接入传统通信 网络,实现卫星与地面网络的
互联互通。
空间段
地球同步轨道
卫星运行与地球自转同步,覆盖范围广,适 用于通信、气象等应用。
中地球轨道
卫星定位服务
利用卫星信号提供定位服务,广泛应用于导航、物流等领域。
互联网接入
卫星宽带
通过卫星为偏远地区和海洋区域提供 互联网接入服务,满足用户上网需求 。
卫星数据中继
为飞机、船舶等移动平台提供数据中 继服务,保障实时通信。
军事通信
战略通信
为军事战略指挥提供可靠的通信保障,确保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星上处理与星间通信
要点一
总结词
未来的卫星通信系统将更加依赖星上处理和星间通信技术 ,以提高系统的灵活性和可靠性。
要点二
详细描述
星上处理技术将数据处理的任务从地面站转移到了卫星上 ,使得卫星能够实时处理和转发数据,减少了地面站的压 力。星间通信技术则通过卫星之间的直接通信,实现了更 加灵活的路由和更高的数据传输效率。
启了卫星通信的历史。
卫星通信系统

•DVB-S
DVB也称数字视频广播,是欧洲ETSI(欧洲电信标准)所定 义的,它是一种基于信源编码为MPEG-2的数字广播技术。 DVB数据广播技术规范在设计上可让运营商经卫星、有线 或地面链路下载软件、经广播频道提供Internet业务(全 部链路使用IP)、提供交互式电视等等。 DVB-S是DVB标准在卫星通信方面的一个标准,目前已获 得广泛应用。 DVB与IP技术的结合也是DVB技术发展的趋势。
(3)卫星通信在中国的特殊地位
•地域辽阔 •960万平方公里 •东西北跨度达5000公里以上 •地形复杂,山区占31%,高原26%,丘陵10%,平原仅占 31% •人口众多 •15亿人口 •8亿农村人口 •15%行政村无电话
(3)卫星通信在中国的特殊地位
• 经济增长迅速 • 西部和农村经济发展尤为重要 • 特殊行业发展需求 • 卫星通信的应用机遇极其广泛,从公网至专网,从 天上至地面,从海洋, 至大漠之中, 及高山之巅,遍 及每个角落及各行各业,诸如,银行、保险、证券、 期货、石化、水利、电力、煤炭、铁路、交通、通 信、民航、航天、天文、烟草、气象、地震、工矿、 农林、教育、科研、卫生、环保、新闻、经贸、计 委、公安、安全、国防,…… 等等,乃至家庭与个 人,几乎无所不及。尤其在一些特殊行业需求更大。
•太阳干扰
由于地球绕太阳公转及地球本身自转,每年春分和秋分前 后,在静止卫星星下点进入当地中午前后的一段时间里, 卫星处于太阳与地球之间;地球站天线在对准卫星的同 时,可能也会对准太阳。这时强大的太阳噪声使通信无法 进行,这种现象通常称为日凌中断,也叫太阳干扰。 太阳干扰造成的卫星通信中断每年发生两次,每次延续约 6天,每天出现中断的最长时间与地球站天线口径、工作 频率有关。例如, 10 m天线在 4 GHz工作时,太阳干扰 期间一天中出现太阳干扰的最长时间约为 3 min。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卫星通信系统的发展
最简单的通信卫星是一个能将信号从一个地方反射到 另一个地方的无源反射器。无源卫星只是把信号反 射到地球,由于没有功率放大器及检测装置,因此 无法对收到的信号进行放大和整形处理。月球就是 地球的天然卫星,1954年美国海军通过中继方式 (地球-月球-地球)第一次成功地传送了电报。 1956年又开通了从华盛顿到夏威夷的月球中继业务, 直到1962年,仍然依靠月球提供可靠的远距离通信。 但这些业务受到月球可用性的限制。经过一段时间 的使用得出结论,由于月球相对地球的位置经常变 化,而且只有一半的时间在地平线上,利用月亮作 为通信卫星既不方便也不可靠。
GEO卫星的摄动
对于静止卫星来说,由于宇宙射线、太 阳、月亮和地球结构的不均匀等因素的 影响,通信卫星的轨道参数将随时发生 变化,变化的结果使得卫星的运动发生 “漂移”,不断偏离开普勒法则的理想 轨道,这种现象称为卫星的摄动。
引起摄动的原因
1. 太阳和月亮对卫星的影响:太阳和月亮对于 静止卫星的引力分别为地球对卫星引力的1/37 和1/6800,正是由于这些引力的存在,使卫星 轨道位置矢量每天都发生微小的摆动,轨道倾 角会发生积累性的变化; 2. 地球引力场不均匀的影响:地球是个扁平的 椭球体,表面起伏不平,分布有山脉和海洋, 地球周围的引力场分布不均匀; 3. 地球大气阻力的影响:大气阻力对高轨道卫 星的影响可忽略不计,但对于低轨道卫星,由 于大气阻力的影响,使得卫星运行轨道会日趋 降低。
1997年5月12日,我国发射了东方红三号( DFH-3)卫星,定点于125°E。
国际重要的卫星通信组织
国际卫星通信系统(INETELSAT) 国际海事卫星通信系统(INMARSAT)
国际卫星通信系统
国际海事卫星通信系统
成立于1976年,现拥有81个成员国(2010) 最初业务为海事通信,现为全球提供海 上、空中、陆地、救险、定位等业务 现有11颗在轨运行和备用卫星 现已更名为国际卫星移动组织
按频率来排列各地球站发射的信号,即按频率 来区分各地球站的地址。 是讲转发器的带宽细分成若干个小的频带,每 个地球站用一个或多个这种细分的带宽来传输 信号,为了各载波之间不造成相互干扰,它们 的中心频率之间要有足够的间隔。 优点:可沿用地面微波通信的成熟技术和设备; 设备比较简单,不需要网同步。 缺点:不能充分利用卫星功率和频带。
通信卫星的分类
通信卫星的分类
卫星通信频段及业务
二、 卫星通信系统的组成
利用卫星进行通信,除应有通信卫星和地球站以外, 为了保证通信的正常进行,还需要对卫星进行跟踪测 量并对卫星在轨道上的位置及姿态进行监视和控制, 完成这一功能的就是跟踪遥测和指令系统。而且为了 对卫星的通信性能及参数进行通信业务开通前和开通 后的监测与管理,还需要监控管理系统。所以,通常 卫星通信系统是由地球站、通信卫星、跟踪遥测及指 令系统和监控管理系统4大部分组成的,如下图所示。
一、 多址方式 目前,已经使用的多址方式有频分多址 (FDMA)、时分多址(TDMA)、码分多址 (CDMA)和空分多址(SDMA)。
1. 频分多址方式
2. 时分多址方式 3. 码分多址方式 4. 空分多址方式
1. 频分多址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卫星通信系统的发展(续)
1957年前苏联发射成功了第一颗有源人造地球卫星,命名为 Sputnik I,它能够在地面站之间接收、放大和转发信息。这颗卫星 共发送了21天的遥测数据。 1958年,美国发射了第一课卫星,第一次通过卫星实现了话音通信。 1962年,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发射了“电星”(Telsat,可 进行电话、电视、传真和数据的传输。 1963年美国发射成功地球同步卫星(实验卫星),并于1965年4月6 日美国发射成功实用的地球同步卫星,定名为辰鸟( Early bird ), 首先在大西洋地区开始进行商用国际通信业务,并由“国际电信卫 星组织” INTELSAT (The 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s Satellite Organization)定名为 INTELSAT-1, 简称为IS-1。这标志着第1代实用 的国际卫星已开始应用。 1968年,美国军方发射了“林肯“试验卫星(IES-6). 1969年,美国军方发射了第一代战术通信卫星(TACSAT-1),能转 发10000条话音信号。
卫星通信系统的发展(续)
1975年,第一次通过卫星从美国到印度成功实现了直接广播试验, 广播卫星业务(BSS)开始。 1976年,第一代移动通信卫星发射(3颗静止卫星MARISAT),移 动卫星业务(MSS)开始。 1979年国际海事卫星组织INMARSAT宣告成立,是一个提供全球范 围内移动卫星通信的政府间合作机构。 1982年,第一个直接到家庭(DTH)系统在日本进入运行。 1990年,INMARSAT启用了第一个商用航空地球站航空系统,从此 开始利用INMARSAT卫星服务于全球。 1995年,商用卫星系统(ORBCOM)第一次传送低速率数据试验 成功。 1998年,”铱“星系统投入使用,引入了手机通信业务。 2000年至2005年,引入了宽带个人通信。 至今,全球发射了数千颗卫星,我国共发射了70多颗卫星。
卫星通信中的多址技术
所谓多址技术是指在卫星覆盖区内的多个地球站,通 过同一颗卫星的中继建立两址和多址之间的通信技术。 在卫星移动通信系统中,各关口站和卫星移动终端均 向处于外层空间的通信卫星发射信号,因而要求卫星 能够同时接收这些信号,并及时地完成各种处理任务 和不同波束之间的交换任务,以便随后向地球的某个 地区或某些地区进行转发。此间关键的问题是以何种 信号方式才能便于卫星识别与区分各关口站和卫星移 动通信终端的信号,同时各关口站和卫星移动通信终 端又能从卫星转发的信号中识别出应接收的信号。多 址技术可解决此问题。
卫星通信系统的发展(续)
我国于1970年4月24日成功发射了东方红一号卫星( DFH-1)。并于1972年租用第四代国际 卫星( IS-IV),引进国外设备在上海建立一座30m直径天线的大型地球站;在北京建立三 座同样的地球站,开展了国际性商业卫星通信业务。 1976年我国参加了国际卫星通信组织,并租用 IS-V 卫星进行各种卫星通信业务。 1984年4月8日,我国成功地发射了实验性的静止轨道卫星,定名为 STW-1,定点于125°E (东经)。是中国国内用于远距离电视传输的主要卫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5个独立研 制和发射静止轨道卫星的国家。 1986年2月1日,我国发射了实用的静止轨道卫星,定名为东方红二号( DFH-2), 定点于 103°E。
卫星通信在通信网中的位置
卫星通信系统的起源
1667年,牛顿在开普勒三定律的基础上,总结 出万有引力定律。卫星和地球也服从万有引力 定律,该定律成为卫星诞生的理论基础。 1945年10月,英国空军雷达军官阿瑟克拉克 (Arthur C.Clark)在《无线电世界》杂志上发表 关于“地球外的中继站”(Extra-Terrestrial Relays)学术性文章,克拉克提出在赤道轨道 上空35786km处配置三颗卫星,用太阳能做动力, 可实现全球通信。这是人类在理论基础上,第 一次确切的提出了关于卫星的构想。
1988年3月7日,我国又发射了东方红二号甲-1( DFH-2A-1),定点于87.5°E。同年12月22 日,再发射了东方红二号甲-2( DFH-2A-2)卫星,定点于110.5°E。两颗卫星各有四个转 发器,均工作在 C 波段(6/4 GHz)。
1990年2月4日我国发射了东方红甲-3号( DFH-2A-3),定点于98°E。
(1)宇宙站与地球站之间的通信; (2)宇宙站之间的通信; (3)通过宇宙站转发或反射而进行的地球站间的通信。
通信卫星的作用相当于高地面很高的中继站。利用卫星进行通信的过程,可用上图说明。例如图中A、B、 C······等分别表示进行通信的各地球站。只有两个地球站都能同时“看’到卫星时,才能经卫星转发 无线电信号,进行通信。当卫星的运行轨道属于低轨道,并且只利用一颗卫星进行通信时,那么相距较远的两 个地球站便不能同时“看”到卫星了。这时,如果要进行远距离实时通信,必须利用多颗低轨道卫星,这种系 统就是通常所说的低轨道移动卫星通信系统;这种系统则称为延迟转发式卫星通信系统;当卫星运行轨道较高 时,相距较远的两个地球站便可同时“看”到卫星,并且可将一个地球站发出的信号,经卫星处理后,立即转 发给另一地球站。因此,这种系统称为立即转发式卫星通信系统。
10.7 卫星移动通信
深圳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主要内容
卫星通信的基本概念、系统组成、分类、特点 卫星通信的起源与发展
卫星通信在通信网中的位置
国际卫星通信组织 卫星通信中的多址方式 同步卫星通信系统 移动卫星通信系统 卫星通信的发展趋势 低轨道卫星系统 卫星通信在中国
卫星通信的基本概念及其系统组成
所谓卫星通信是指人们利用人造地球卫星作为中 继站,转发地球上任意两个或多个地球站之间用 于进行通信的无线电波。 卫星通信又是宇宙无线电通信形式之一,而宇宙 通信是指以宇宙飞行体为对象的无线电通信,它 有三种形式:
卫星通信的特点
(1)通信距离远(卫星单跳最大通信距离达 1800km ),且费用与距离无关 (2)覆盖面积大(1颗卫星覆盖地球表面42%) 可进行多址通信 (3)通信频带宽,传输容量大 (4)通信线路稳定可靠(畅通率在99.8%以 上 ),经济效益高 (5)系统容量大,可提供多种通信业务,从而 使通信业务向多样化和综合化方向发展,实现 区域及全球个人移动通信 (6)在使用静止轨道的同时,也可使用中、低 轨道卫星,使业务性能更优良。
卫星系统各部分的功能
1. 空间分系统是指包括通信装置在内的通信卫星主体 以及星体的遥测指令、控制系统和能源装置等。实现 信号的接收、处理与转发。 2. 地球站包括中央站和若干个普通地球站。普通地球 站具有接收、发信功能;中央站除具有普通地球站的 功能外,还具有业务调度与管理功能和对普通地球站 进行检测控制功能。 3. 跟踪遥测及指令分系统的功能主要是完成卫星跟踪 测量和控制,使其准确进入静止卫星轨道上的指定位 置,并对卫星定期进行轨道修正和位置保持。 4. 监控管理分系统的功能主要是在业务开通后对定点 卫星进行通信性能检测和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