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教案43《河流地貌的发育》第2课时
《河流地貌的发育》高中地理教案

《河流地貌的发育》高中地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和特点,掌握其发育过程。
2.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河流地貌的定义和分类2. 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和发育过程3. 主要河流地貌类型的特点和分布4. 河流地貌在我国的实例分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发育过程和主要类型。
2. 教学难点:河流地貌的形成机制和实例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河流地貌的图像和实例。
2. 利用地理模型,直观地展示河流地貌的发育过程。
3. 开展小组讨论,分析不同河流地貌类型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4. 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河流地貌在实际中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河流地貌的图像,引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2. 讲解河流地貌的定义和分类:阐述河流地貌的基本概念,介绍不同类型的河流地貌。
3. 分析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和发育过程:讲解河流地貌的形成机制,展示地理模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河流地貌的发育过程。
4. 讲解主要河流地貌类型的特点和分布:详细介绍各种河流地貌的特点和分布规律。
5. 案例分析:分析我国典型的河流地貌实例,让学生了解河流地貌在实际中的应用。
6.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实例,分析不同河流地貌类型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7. 总结与反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回答学生的疑问,给予学生反馈。
8.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课堂所学,完成相关的练习题,巩固知识点。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讲解:评估学生对河流地貌定义、分类、形成原因、发育过程和类型特点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合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案例分析:评估学生在分析实际河流地貌实例时的地理知识和思维能力。
4.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4.3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河流地貌的概念,了解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及影响因素。
2.掌握河流地貌的主要类型,如侵蚀地貌、堆积地貌、河流阶地等,并能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其特点。
3.学会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分析河流地貌的发育过程,提高地理信息处理能力。
(5)总结提升:通过课堂小结、课后作业等形式,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学评价:
-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包括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实践报告、课后作业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其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5.教学拓展:
-邀请相关领域专家进行讲座,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3.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著名河流地貌图片,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预习教材,了解河流地貌的基本概念和类型。
(3)课堂讲解:详细讲解河流地貌的成因、分布特点,结合实例进行流地貌现象,运用GI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河流地貌的类型、成因、分布特点及影响。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提出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与河流地貌相关的问题。
3.教师针对学生问题进行解答,强调河流地貌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作业布置
4.了解我国主要河流地貌的分布特点,掌握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的原则。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分析河流地貌图片和实例,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4.3河流地貌的发育优秀教学案例

3.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河流地貌对人类生活和地理环境的影响,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4.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三峡风光宣传片,营造生动、直观的教学氛围,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问题导向
4.引导学生关注人类活动对河流地貌的影响,如移民、工程建设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提出探究性问题:“长江三峡地貌的形成与哪些因素有关?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
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及特点。
此外,我还设计了一系列实践活动,如让学生分析家乡的河流地貌特征、调查当地河流生态环境状况等,使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地理实践能力。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认识其对人类生活和地理环境的影响,为今后的地理学习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类型及特点,能够识别不同的河流地貌。
1.提出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及特点。
2.以长江三峡为例,让学生探讨河流侵蚀、搬运、沉积等作用在地貌形成中的作用。
3.引导学生关注人类活动对河流地貌的影响,如移民、工程建设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4.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分析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及特点。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4.3河流地貌的发育优秀教学案例
高中地理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4.3-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Word版含解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教材主要介绍了河流地貌的发育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两方面内容。
在河流侵蚀地貌中.首先介绍了河流侵蚀作用力的分类及作用,接着详细阐述了河谷地貌在三类河流侵蚀作用力作用下的形成过程;在河流堆积地貌中,以冲积平原为典型,重点阐述了冲积平原各组成部分的形成原理及分布。
在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中,教材从影响聚落分布的地形、气候、水源、土壤等自然因素角度分析了不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课程标准中要求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因素。
本节内容即是河流地貌外力因素对地表形态变化的作用的案例分析。
教学时要注意与本地地质、地貌、水文相结合,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并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维课程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河流地貌的分类;了解河流侵蚀作用力的分类及作用;了解河谷地貌的形成过程;了解河流冲积平原的组成及分布,理解各组成部分的形成原理;了解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比较、对比不同流水作用力的作用及其影响,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地理信息的能力,并养成把获取到的信息通过整理、分析运用于学习过程,理论联系实际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学习重点、难点:河谷地貌的形成过程;河流冲积平原各组成部分的形成;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二、教学思路设计本节内容涉及的地表形态的变化和本章第二节相比,内容较为直观和易于理解。
通过课前的野外实匀、资料搜集和课前实验。
以及教学过程中各种河流地貌景观图片、影视资料的多媒体演示,加强直观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观察分析、综合概括能力。
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总之.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的结合中,既实现本节的三维目标,又获取一些基本的地理技能和方法。
三、课堂教学实录(部分)【课前准备】教师:设计、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准备各种河流地貌景观图片、影视资料。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设计:4.3河流地貌的发育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课程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河流的发育及演变过程。
②区分沟谷与河谷。
③理解河流的三种侵蚀方式。
④了解河流侵蚀地貌的基本形态。
⑤归纳出河流在侵蚀的同时往往也会发生堆积作用,从而形成河流的堆积地貌。
⑥综合分析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成过程,掌握各种堆积地貌的形态、分布地区。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加强学生对已有知识的运用、搜集、整理的能力。
②让学生学会运用文字、录像、地图、风景图片等资料,说明地理事物的特点或原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③插入本土地理知识,学会从身边地理事物入手学习地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①进一步丰富学生学习地理的成功体验,激发学生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探究的兴趣。
②在学习中了解家乡,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同时形成正确的环境观和人地观。
③进一步形成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2.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河流的演变过程;对不同类型河流堆积地貌形成的理解。
教学难点:河流演变过程中凹岸侵蚀和凸岸堆积的分析;河流堆积地貌形成过程能力的分析。
3.教材的处理为了使学生的学习思路更加有条理,对教材的顺序进行调整:先学河流的形成过程,之后顺着学生思路把河流的侵蚀方式及形成的侵蚀地貌糅合在河流演变过程的学习之中;通过分析河流两岸的外力作用的了解,再进入河流堆积地貌的学习。
(二)学情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掌握流水的外力作用方式,况且是高一的学生,已具备基本的读图能力及从地图上提取、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但是由于阅历浅,知识面还不够宽等原因,看问题的层次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学法和教法分析①学法:收集资料法(课前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如家乡的土壤、报纸、杂志等搜集有关峡谷图片、不同河段堆积物标本等材料)、讨论探究法(课堂上通过与同桌的讨论,相互交流,探究学习,达到学习成果共同分享、在快乐中共同成长的目的)、观察对比法(课堂上观察图片并进行对比,达到提高学生观察和归纳能力的目的)。
高中地理河流地貌发育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地理河流地貌发育教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章:河流地貌的形成与发育1.1 河流地貌的概念与特点讲解河流地貌的定义分析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总结河流地貌的特点1.2 河流侵蚀作用介绍河流侵蚀的原理讲解河流侵蚀对地貌的影响分析不同地形条件下河流侵蚀的特点1.3 河流搬运作用阐述河流搬运的机制讲解河流搬运对地貌的影响分析不同物质条件下河流搬运的特点第二章:河流地貌的类型与识别2.1 河谷地貌介绍河谷地貌的形成过程讲解河谷地貌的类型及特点分析不同河谷地貌的识别方法2.2 峡谷地貌阐述峡谷地貌的形成原因讲解峡谷地貌的类型及特点分析不同峡谷地貌的识别方法2.3 三角洲地貌介绍三角洲地貌的形成过程讲解三角洲地貌的类型及特点分析不同三角洲地貌的识别方法第三章:河流地貌的观测与研究3.1 河流地貌观测方法讲解河流地貌观测的基本方法介绍现代技术在河流地貌观测中的应用分析不同观测方法在河流地貌研究中的优势与局限3.2 河流地貌野外调查与采样阐述河流地貌野外调查的目的与方法讲解河流地貌采样技术及数据分析分析野外调查与采样在河流地貌研究中的重要性3.3 河流地貌案例分析选取典型河流地貌案例分析案例中河流地貌的形成与发展总结案例对河流地貌研究的启示第四章:人类活动与河流地貌的关系4.1 人类活动对河流地貌的影响分析人类活动对河流侵蚀、搬运、沉积等过程的影响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导致的河流地貌变化讨论人类活动对河流地貌影响的利与弊4.2 河流地貌与工程建设介绍河流地貌在工程建设中的作用与意义分析工程建设对河流地貌的影响及对策讨论工程建设中河流地貌保护的重要性4.3 河流地貌与水资源利用阐述河流地貌在水资源利用中的作用与意义分析河流地貌对水资源利用的影响及对策讨论水资源利用中河流地貌保护的重要性第五章:河流地貌研究的前沿问题与展望5.1 河流地貌研究的新理论、新方法介绍河流地貌研究的前沿理论阐述河流地貌研究的新方法及其应用分析新理论、新方法对河流地貌研究的推动作用5.2 气候变化对河流地貌的影响讲解气候变化对河流地貌的影响机制分析气候变化对河流地貌的潜在影响讨论气候变化背景下河流地貌研究的重点与挑战5.3 河流地貌研究的未来展望总结河流地貌研究的发展趋势分析河流地貌研究在未来的应用领域展望河流地貌研究的前景与挑战第六章:河流地貌与生态环境6.1 河流地貌与生态系统的关系讲解河流地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不同河流地貌类型的生态环境特点讨论河流地貌与生态系统相互作用的过程6.2 河流地貌与生物群落介绍河流地貌对生物群落分布的影响阐述不同河流地貌区域生物群落的差异分析河流地貌变化对生物群落的影响6.3 河流地貌与生物多样性保护讲解河流地貌对生物多样性的贡献分析河流地貌保护对生物多样性的意义讨论生物多样性保护中河流地貌的重要性第七章:河流地貌与旅游资源开发7.1 河流地貌与旅游资源的关联阐述河流地貌对旅游资源的影响分析不同河流地貌旅游资源的特色与价值讨论河流地貌在旅游资源开发中的作用7.2 河流地貌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介绍河流地貌旅游资源的开发模式与策略分析河流地貌旅游资源开发中的环境问题讨论河流地貌旅游资源可持续开发的途径7.3 河流地貌旅游案例分析选取典型河流地貌旅游案例分析案例中河流地貌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总结案例对河流地貌旅游资源开发的启示第八章:河流地貌教育与公众参与8.1 河流地貌教育的意义与方法讲解河流地貌教育的重要性介绍河流地貌教育的方法与途径分析河流地貌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8.2 河流地貌教育实践活动阐述河流地貌教育实践活动的类型与组织分析实践活动对学生的教育效果讨论河流地貌教育实践活动的发展趋势8.3 公众参与河流地貌保护介绍公众参与河流地貌保护的方式与途径分析公众参与在河流地貌保护中的作用讨论提高公众参与度的策略与方法第九章:河流地貌研究案例分析9.1 国内外典型河流地貌研究案例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国内外河流地貌研究案例分析案例中河流地貌的形成、发展与变化总结案例对河流地貌研究的启示与借鉴意义9.2 河流地貌研究案例分析方法介绍河流地貌研究案例分析的方法与步骤讲解案例分析中应注意的问题分析案例分析在河流地貌研究中的应用价值9.3 河流地貌研究案例数据库建设阐述河流地貌研究案例数据库的意义与目的介绍数据库建设的技术与方法讨论数据库在河流地貌研究中的作用与前景第十章:河流地貌研究展望与挑战10.1 河流地貌研究的新方向总结河流地貌研究的发展趋势与新方向分析新方向研究的意义与挑战展望河流地貌研究的未来前景10.2 跨学科研究在河流地貌中的应用介绍跨学科研究在河流地貌中的重要性阐述跨学科研究方法在河流地貌中的应用讨论跨学科研究对河流地貌研究的推动作用10.3 河流地貌研究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分析河流地貌研究面临的挑战讲解应对挑战的策略与对策讨论河流地貌研究在应对挑战中的发展路径重点解析本教案以高中地理河流地貌发育为主题,涵盖了河流地貌的形成与发育、类型与识别、观测与研究、人类活动与河流地貌的关系、河流地貌研究的前沿问题与展望等内容。
必修一地理人教版4.3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著名河流地貌景观图片,如长江三峡、黄河壶口瀑布等,让学生直观感受河流地貌的魅力。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河流地貌是如何形成的,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2)河流地貌形成过程的深入理解;
(3)如何将河流地貌知识运用到实际案例分析中。
(二)教学设想
为了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本章节的教学设想如下: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和类型。通过设置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如:“为什么河流会形成峡谷?”“冲积扇和三角洲是如何形成的?”等。
3.实地考察:利用周末或假期,进行一次实地考察,观察身边的河流地貌,了解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要求:拍摄照片,记录考察过程,撰写考察报告,不少于800字。
4.小组讨论:针对课堂讨论的问题,进一步深入探究河流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提出合理建议。
要求:小组合作,分工明确,形成书面报告,不少于1000字。
5.创作展示:结合所学知识,创作一份关于河流地貌的手抄报或PPT,展示河流地貌的美丽风光和地理意义。
5.学生在团队合作、讨论交流方面具备一定的基础,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引导学生相互学习、共同探讨,提高课堂效果。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河流地貌的形成原理及主要类型;
(2)我国主要河流地貌的分布特点;
(3)河流地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教学难点:
(1)河流侵蚀和沉积作用的区分;
河流地貌的发育-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河流地貌的发育-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河流地貌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2.掌握河流地貌的形成和发育机理。
3.掌握河流地貌的分类和分布规律。
4.能够分析河流地貌与地球表层变化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河流地貌的形成和发育。
2.河流地貌与地球表层变化之间的关系。
难点1.掌握河流地貌间的分类和分布规律。
2.分析河流地貌与地球表层变化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内容1.河流地貌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2.河流地貌的形成和发育机理。
3.河流地貌的分类和分布规律。
4.河流地貌与地球表层变化之间的关系。
方法1.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河流地貌间的分类和分布规律。
2.视频教学:利用视频展示,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河流地貌的形成和发育机理。
3.讨论式教学:通过讨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河流地貌与地球表层变化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河流地貌的基本概念和特征学习内容1.河流地貌的基本概念及其特征;2.河流发育需要的主要条件。
学习方法1.课件讲解2.小组讨论教学步骤1.引入:通过图片展示河流地貌的形态及其分布,引出课题;2.学习内容:–河流地貌的基本概念及其特征;–河流发育需要的主要环境条件;3.学习方法:–课件讲解;–小组讨论;4.拓展:学生查找资料并作报告,介绍全球主要的河流地貌类型。
第二课时:河流地貌的形成和发育机理学习内容1.河流地貌的形成和发育机理;2.河流垂直侵蚀和水平侵蚀的关系。
学习方法1.视频教学2.小组讨论教学步骤1.引入:通过视频展示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引出课题;2.学习内容:–河流地貌的形成和发育机理;–河流垂直侵蚀和水平侵蚀的关系;3.学习方法:–视频教学;–小组讨论。
4.拓展:学生通过制作模型,展示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
第三课时:河流地貌的分类和分布规律学习内容1.河流地貌的分类和分布规律;2.案例分析:代表河流地貌类型的河流及其分布区域。
学习方法1.案例分析2.小组讨论教学步骤1.引入: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不同类型的河流地貌及其分布,引出课题;2.学习内容:–河流地貌的分类和分布规律;–案例分析:代表河流地貌类型的河流及其分布区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流地貌的发育第2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出示图片“长江三峡”和“长江三角洲”)
师:同学们,以上两幅图片都是河流地貌,它们的区别在哪里呢?
生:“三峡”是河流侵蚀地貌,“长江三角洲”是河流堆积地貌。
师:对。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河流的侵蚀地貌,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河流对地表形态的另一种塑造作用——河流堆积地貌。
(二)河流堆积地貌(板书)
[教师精讲]
师:我们知道,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会破坏并掀起地表的物质,形成侵蚀地貌。
那么,这些被侵蚀的地表物质到哪里去了呢?
生:被河水搬运到低洼的地方堆积起来。
师:很好。
请看“河流堆积地貌图”,仔细观察并说出在河流流出山区的谷口处、河流的中下游、河口三个地区,分别形成了怎样的河流堆积地貌?为什么?
(生讨论)
生1:在山区的谷口形成了洪积—冲积平原。
在山区地势较陡,河流或季节性的洪水在山区内水流速度很快,侵蚀作用剧烈,携带着大量砾石和泥沙。
但当水流流出谷口时,地势突然变得平缓,水道也变得开阔,因而水流速度变慢,搬运能力减弱,使得水流所携带的泥沙逐渐沉积下来,就形成了洪积扇或冲积扇。
由多个冲积扇或洪积扇连接起来就形成了洪积—冲积平原。
师:分析得很好!
总结:(洪积—冲积平原的形成过程)地势趋于平缓、河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降低—搬运能力减弱—泥沙堆积。
(过渡)让我们来看看在河流的中下游地区又形成了怎样的堆积地貌呢?
生2:在中下游地区,河流下蚀作用较弱而侧蚀作用较强。
由于河道弯曲,使得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
堆积体的面积逐渐扩大,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
当洪水季节到来时,河漫滩被水淹没,继续接受沉积。
如果河流改道,河漫滩被废弃。
多个被废弃的河漫滩连接在一起,就形成了宽广的河漫滩平原。
师总结:(河漫滩平原的形成过程)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水下堆积体—河漫滩—河流改道—河漫滩被废弃—连接形成河漫滩平原。
(过渡)我们了解了河流的上游、中下游的堆积地貌。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在河流的入海口,发生了怎样的堆积?
生3:河流携带着大量的泥沙,当河流入海时,如果入海处水下坡度平缓,河水流速减慢,河流所携带的泥沙就会堆积在河口前方,形成三角洲。
若干个三角洲连在一起,便形成了广阔的三角洲平
原。
师总结:(三角洲平原的形成过程)水下坡度平缓—水流速度减慢—泥沙堆积—三角洲—连接形成三角洲平原。
生阅读P86案例3“黄河三角洲的发育”,理解为什么黄河三角洲非常发育。
(总结)
(P86活动)
引导学生读中国地形图,找出黄淮海平原的西部是太行山脉,因此在平原的西部地区(太行山麓)是由洪积物和冲积物组成的山前倾斜平原,在渤海之滨是地势最低的滨海平原。
正是这个原因,所以黄淮海平原的土壤在水分条件和土质方面的差异很大。
其次,要使学生理解为什么山前倾斜平原以东的地区容易盐碱化,关键原因在于地势低洼,夏秋季节积水,加之沿海地区受海水浸渍的影响,因此黄淮海平原土壤多盐碱,生产力低下。
(参考答案)黄淮海平原的不同地貌单元,由于地势地貌特征不同,形成的土壤的水分条件和土质差异很大,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也比较大。
一般来说,山前倾斜平原,地势较高,水质较好,土壤排水性良好,不易盐碱化,多为高产稳产农业区。
冲积低平原地形平坦,多为黏土,夏季容易积水发生涝灾。
地下水的矿化度较高,土壤有不同程度的盐碱化现象。
土地生产力一般低于山前倾斜平原。
滨海平原地区地势极为低平,夏秋季节低洼易涝,组成土壤的物质以黏土为主。
由于受海水浸渍作用的影响,地下水矿化度高,土壤为盐土,表层含盐量达1%~3%,只能生长盐生或耐盐性强的植物。
因此,这里是黄淮海平原低产田的主要分布区。
(过渡)同学们,我们知道,大江大河哺育着我们人类文明,请同学们说出四大文明古国各属于什么大江大河的流域?
(生)中国——黄河流域;古埃及——尼罗河流域;古印度——印度河流域;古巴比伦——两河流域。
师:很好!是河流孕育了我们人类文明,河流地貌对人类的聚落分布有着显著的影响。
在河流塑造的众多地貌中,洪积扇、冲积扇、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对河流流经地区的聚落分布均具有比较明显的影响。
(出示图片“雅鲁藏布江河谷聚落”)
师:同学们请思考讨论,青藏高原上的聚落为什么沿河谷伸展?这与那里的自然条件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生:(讨论回答)青藏高原由于海拔很高而寒冷,土壤贫瘠。
而河谷地带海拔低,气候相对温暖,两
岸泥沙淤积而成的河漫滩平原土壤肥沃、水源丰富,所以这里是高原地区理想的人类栖息地。
师:请大家讨论思考,说一说为什么在山区人类聚落多分布在山前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上。
生:(讨论回答)在山区,由于地势陡峭,人们总是选择在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上生产和生活,这些地方的地形相对平坦,淤积有肥沃的土壤,地下水或地表水也相对丰富,适合于聚落的发展。
师:很好。
山区的聚落多呈明显的条带状,或分布于山前,或沿河流的两岸伸展。
(出示图片“中国百万以上人口特大城市分布图”)
师:看图思考,为什么我国东部地区的城市密集,而西部地区的城市稀疏?和自然条件有着怎样的关系?
生:我国东部地形多为冲积平原,土壤肥沃,水源丰富,河网密布,有着便捷的内河航运和海上运输。
因此,这里是我国聚落最密集的地区。
师:(总结)分析得很好!在这里的聚落有的沿河发展,形成沿河聚落,有的沿海岸发展,形成海岸聚落带。
(P88活动)
问题1:为什么在河流上游,聚落位置选择在地势较低的A地,在河流中下游,聚落位置选择在地势稍高的B地。
(引导学生观察讨论)河流的上游在山区,地势较为陡峭,而A地海拔相对较低,地势相对平坦,离河流近,便于取水;而B地位于冲积扇上,周围地势开阔而平坦,B地也位于两河交汇处,交通便利。
问题2:A、B两地的聚落哪个更有可能发展成为城市?为什么?
(学生讨论)
(师总结)
B地聚落更有可能发展成为城市。
因为B位于两河交汇处,往往有大量的人流、物流在此集聚、中转。
同时,河流为城市的发展提供充足的水源,而且B地周围地形开阔平坦,便于农耕和基建,是城市发育的理想环境。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