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甘边根据地

合集下载

陕甘宁根据地的邮政和邮票

陕甘宁根据地的邮政和邮票

延安和陕甘宁边区,曾经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是中国革命的指导中心和总后方。

陕甘宁边区是1931年后在刘志丹、谢子长等同志领导的革命游击战争中逐步发展起来的革命根据地。

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

11月,成立了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将原陕甘边根据地和陕北根据地,重新划分为陕甘省、陕北省、关中特区和神府特区。

1936年5月,红军东征回师陕北后又进行西征,根据地进一步得到发展和扩大,并成立了陕甘宁省。

西安事变后,实现了国内和平。

中国共产党于1937年春,主动把陕甘宁苏区改为陕甘宁特区,作为全国一个行政区域。

1973年9月6日,正式改特区为陕甘宁边区,管辖23个县,包括陕西、甘肃、宁夏3省相接连的各一部分,面积近13万平方公里。

陕甘宁根据地邮政事业的建立和发展,经过了以下几个阶段:陕北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递步哨和传山哨在中央红军到达陕北以前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陕北革命根据地的邮递通讯工作,主要是通过递步哨和传山哨的组织进行的。

刘志丹、谢子长等同志领导西北红军,先后开创了以照金、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根据地和以安定为中心的陕北根据地,成立工农民主政府,建立区乡政权。

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法,发行货币,创办列宁小学、成立赤卫队和少先队,组织贫农团、儿童团、妇女会等群众团体。

为加强各根据地、游击区和红军相互间的通讯联络,在县区以上机关,设有武装交通员,在乡村普遍设立递步哨。

每有信件传送时,交通员一村传一村,一站转一站,直至送达目的地。

若是急件要件,便插上鸡毛或写“飞送”二字,则风雨无阻,日夜兼程。

群众把这种信件叫“鸡毛信”。

在粉碎敌人军事围剿的斗争中,为及时传送消息,报告敌情,根据地内又普遍设立了传山哨。

每个哨员有一定的哨位,哨位一般设在交通要道两侧的山峁上。

平时哨员在山峁上一面放哨,一面劳动,一旦发现敌情,哨员就用暗号传送消息,一个传一个地报告给红军和附近村庄的群众。

例如当哨员发现敌人时,便向另一个哨位喊话:“噢——,拦羊!羊向东边跑过来了!”这就是说敌人从东边过来了。

陕甘边照进革命根据地参观学习心得体会

陕甘边照进革命根据地参观学习心得体会

陕甘边照进革命根据地参观学习心得体会近日,我有幸参观了陕甘边照进革命根据地,深入了解了中国革命历史的伟大进程,也对中国共产党的英勇斗争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这次参观学习中,我感受到了伟大的革命历史给我们带来的启示,同时也更加坚定了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要做的努力。

陕甘边照进革命根据地位于陕西、甘肃两省交界处,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重要根据地。

这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之一,也是红军一二九师战斗英勇的地方。

在这里,我们参观了红军会址、林家堡革命旧址、毛泽东旧居等地,深入了解了陕甘边照进革命根据地的历史背景和革命斗争的艰苦过程。

参观红军会址时,我们站在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地方。

红军会址虽然已经残破不堪,但是站在这片历史的土地上,我感受到了当年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坚定信念。

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托起了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为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面对艰难困苦和生死考验,他们始终坚守着信仰和理想,不畏艰险,不辞劳苦,为革命胜利奠定了基础。

在林家堡革命旧址,我们看到了红军曾经驻扎的地方。

红军在这里建设了军事工事、军医院和学校,为革命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红军的生活十分艰苦,但他们始终坚持着党的领导和人民群众的支持,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

在这里,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共产党的力量来自于人民,只有依靠人民的力量,才能够取得革命的胜利。

参观了毛泽东旧居后,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毛泽东同志的伟大思想和领袖风范。

毛泽东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立者之一,也是中国革命的伟大领袖。

在旧居中,我们看到了毛泽东同志生活的简朴和为革命事业付出的艰辛。

他在革命斗争中的坚韧毅力和崇高精神,激励着我们一代青年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通过这次参观学习,我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中国革命的伟大进程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

我们要倍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要牢记老一辈革命家为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所做的牺牲和努力。

关于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故事

关于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故事

关于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故事一、引言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它孕育了许多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和伟大精神。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为您全面介绍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故事,带您走进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感受革命先烈们的坚定信念和不屈斗志。

二、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形成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形成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伟大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

XXXXX(主题文字),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得以稳固地建立起来,成为了中国革命的坚强堡垒。

三、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发展与壮大在XXXXX(主题文字)的指导下,陕甘边革命根据地不断发展壮大。

XXXXX(主题文字),XXXXX(主题文字),XXXXX(主题文字)等众多先烈在这片土地上为革命事业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他们的英勇事迹将永远铭记在人民的心中。

四、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最后胜利在XXXXX(主题文字)的领导下,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最终取得了胜利。

XXXXX(主题文字),XXXXX(主题文字)等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这片热土,最终赢得了革命的胜利,为新中国的诞生做出了杰出贡献。

五、个人观点与理解在我看来,XXXXX(主题文字)是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得以建立、发展和最终取得胜利的关键因素。

XXXXX(主题文字)是革命理想的坚定信仰,XXXXX(主题文字)是革命事业的强大动力。

我们应当向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革命先烈学习,继承和发扬他们的革命精神,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六、总结与回顾通过对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故事的全面介绍,我深刻感受到了革命先烈们的英勇和牺牲精神。

XXXXX(主题文字)贯穿于整个革命历程,成为了革命的主旋律。

我们应该倍加珍惜和传承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将XXXXX(主题文字)化作实实在在的行动,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添砖加瓦。

七、结语在这篇文章中,我为您全面介绍了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故事,并分享了我个人的观点和理解。

希望这篇文章能够让您对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有更深入的了解,也能够激励我们继续传承和发扬革命先烈的光荣传统,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

近代史-照金

近代史-照金
红色记忆
——陕甘边革命根据地
1. 位置
2. 历史背景 3. 革命景区 于陕西省铜川市西北部, 自古乃要塞之地。相传隋炀帝巡 游至此,称“日照锦衣,遍地似金 ”,照金因此名传天下。照金丹霞 地貌罕有独特,宋代山水画家范宽 、唐代书法家柳公权深得照金山岳 之精髓,以此为原型创作的《溪山 行旅图》乃传世国宝。1933年,老 一辈革命家在这里创建西北第一个 山区革命根据地——陕甘边革命根据地 ,照金由此成为西北革命的摇篮, 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光辉绚丽的篇章。
薛 家 寨
Celebrity
谢 谢!
2014级17班 陈江帆 陈敏 任妍
Spot
陕甘边照金革命根据地纪念馆
位于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北54公里处。为了缅怀先烈,教育后人, 1993年5月,省委在照金镇隆重举行了陕甘边照金革命根据地创建 六十周年纪念活动,并决定在照金镇修建陕甘边照金革命根据地纪念 馆。此项工程于1996年动工修建,2002年“七一”前完成了布展工程 ,2004年4月开馆。日前,在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宣部、国 家旅游局等13个部门联合公布的全国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和经典景区 名录中,位于铜川市耀州区的陕甘边照金革命根据地纪念馆被列为 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陕甘边照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点燃了西北民主革命的火种,为后来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创造了 条件。
Background
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由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和陕甘 边党组织、陕甘边游击队创立的,在鼎盛时期,红色武装割据区域扩展到陕甘 两省十四个县,面积数万平方公里。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刘志丹、谢子长、李 妙斋、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段革命家胸怀伟大的革命理想,以耀州区西北部 照金镇为中心,进行了一系列建党、建政、建军活动,在这里组建了中国工农 红军第二十六军,开展了地方武装斗争,成立了中共陕甘边特别委员会, 陕甘边游击队总指挥部;召开了陕甘边第一次工农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了陕甘边革命委员会,组织建立了基层政权组织,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 地革命运动;摧毁了照金地区及周围反动民团据点,粉碎了国民党多次 “围剿”,创建了西北第一个山区革命根据地--陕甘边照金革命 根据地。

陕甘边照金革命根据地时期土地革命运动的探析

陕甘边照金革命根据地时期土地革命运动的探析

陕甘边照金革命根据地时期土地革命运动的探析以照金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开展的土地革命运动,总体上来看进行得比较成功,主要原因是当时陕甘边根据地的领导机关能结合实际情况采取了一系列有益的措施。

照金时期的成功经验不仅对后来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根据地,也为西北根据地以及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运动提供了借鉴,为党取得全国革命的成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标签:照金苏区;土地革命;意义陕甘边照金革命根据地是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西北地区创立的一块非常重要的革命根据地,同时也是红二十六军的立脚点和出发点。

党在照金苏区带领群众开展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运动,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革命根据地人民群众对土地这一基本生活物资的需求,而且提高了边区群众参与革命事业的积极性,从而促进了根据地武装队伍及根据地自身的巩固与发展壮大,从而为党在陕甘边地区取得革命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照金苏区开展土地革命的现实基础照金位于耀县西北部,森林密布,沟壑纵横,地域偏僻,远离县城,是屯兵练武的理想场所,在这里开展革命活动具有天然的地理优势。

而此时照金地区的土地多为县城几家地主和香山寺所有,60%以上农民以租种土地为业,由于土地贫瘠,生产工具和耕作落后,每亩仅收粮二三斗(约合35-52公斤)。

收获既微,租粮又重,农民需将总收成的30-50%缴付地租[1]299-230。

耀县在当时又多天灾与人祸,自民国十八年至二十年(1929年-1931年),耀县连续三年大旱,六料未收,饿殍遍野。

又如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耀县久旱成灾,禾苗枯萎,民心惶惶,流亡日多[1]299-230。

同年3月25日午间,耀县降雹如卵,顷刻之间,原积寸余。

像这样的灾害在那个时期真是层出不穷,又加上关中及山东、河南、四川、山西等省饥民又不断地流入,陕甘境内发生连年灾荒,赤地千里、灾民流离、卖妻鬻子,饿殍载道的惨象,如《陕灾周报》所说“人民家无隔宿之粮,村多断饮之户”。

陕甘边革命根据地为什么成为中国革命新的出发点?

陕甘边革命根据地为什么成为中国革命新的出发点?

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具有独特而极为重要的地位,它是党中央和各路长征红军的落脚点,是八路军三大主力开赴抗日前线的出发点。

然而,关于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落脚点”上,而对其为什么能成为中国革命新的“出发点”的研究却很不充分。

本文试图就这一课题做初步的探索。

陕甘边革命根据地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与全民族抗战的兴起提供了主观与客观的条件,因此成为中国革命新的出发点。

一、为中国革命的重新兴起奠定了深厚的基础20世纪30年代初,以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在党的领导和人民群众的支持下,经过多年的艰苦斗争和浴血奋战,创建了陕甘边革命根据地。

后来在南方革命根据地相继丧失的情况下,陕甘边“硕果仅存”,自然就成了党中央和红军的落脚地,使得长征的各路红军能够在西北地区安营扎寨,养精蓄锐,恢复元气。

不仅如此,陕甘边革命根据地还为中国革命的重新兴起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1、有比较辽阔的地域,包括今甘肃的华池、合水、庆阳、正宁、宁县与陕西的旬邑、彬县、淳化、耀县、三原、铜川、宜君、黄陵、富县、甘泉、志丹、安塞、定边等18县(全部或部分)在内的区域;2、有经过艰苦斗争锻炼的坚强的党组织;3、汇集了比较强大的红军队伍;4、广大人民经受了长期斗争的锻炼;5、沟壑纵横,有良好的游击战争的战场,有广阔的回旋余地。

这些基础对中国革命十分重要。

如果没有陕甘革命根据地,中国革命的重新兴起与发展就无从谈起。

对此,党中央和毛泽东给予了高度评价。

抗日战争开始后,毛泽东指出:“陕、甘是我们的唯一可靠后方。

”①在1944年延安大学开学典礼上,毛泽东指出:“中共中央有边区这个稳固的落脚点,对抗战对中国革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②对陕甘边根据地的重要地位,习仲勋也有过明确的论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陕甘边区“在全国成为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失败后硕果仅存的一块根据地,以后发展成为中共中央及中央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抗日战争的出发点,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大众的解放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历史地位

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历史地位
陕甘革命根据地为中共中央和红军三大主力长征提供了“落脚点”
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创建的中央革命根据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等根据地,“左”倾教条主义统治期间几乎全部丧失。只有陕甘革命根据地“硕果仅存”,为中共中央和红军三大主力提供了长征“落脚点”。
1935年7月、8月、9月的《大公报》,曾经连续报道陕甘红军活动的消息。7月23日天津《大公报》报道:“陕北匪共甚为猖獗,全陕北23县,几无一县非赤化……全陕北赤化人民70余万,编为赤卫军者20万,赤军者2万。”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正是从《大公报》对于陕甘地区“赤化情况”的连续报道中得出结论:陕甘地区存在着刘志丹等率领的红军,具有相当实力,得到人民群众衷心拥护,建立有革命根据地。同时,中共陕西省委派到中央革命根据地的贾拓夫,长征中也多次向毛泽东介绍陕西情况。9月28日,在通渭县榜罗镇召开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正式决定将陕甘地区作为长征“落脚点”。10月19日,中共中央率领红一方面军到达陕甘地区吴起镇,完成长征。
实践证明,陕甘革命根据地的这些政策切合实际,适合西北民情,符合中国国情,是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典范。这也是陕甘革命根据地能够在地广人稀、经济文化落后、地处西北一隅的艰苦条件下,创建、生存和发展的根源所在。
陕甘革命根据地积累了创建、坚持和发展革命根据地的宝贵经验
在自然环境极端艰苦的西北、在远离中共中央的情况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陕甘革命根据地,打退国民党军多次进攻,排除党内历次右倾和“左”倾错误的干扰,创造了丰富的具有陕甘地区特色的历史经验。
始终不渝地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在创建陕甘革命根据地过程中,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始终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植根群众、服务群众,成为西北地区著名的群众领袖。习仲勋经常和同志们一起,深入群众,深入实际,深入基层,逐村调查研究,一个村子一个村子地开展工作,一家一户地做群众工作,相继组织起农会、贫农团、赤卫队和游击队,开展打土豪、分田地、抗租、抗捐、抗税、分粮斗争。在这个基础上,召开工农兵代表大会,建立各级民主政府。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建立后,习仲勋向各级干部强调:“对根据地群众开展工作,最主要的是政策对头,紧紧依靠群众,一家一户做工作,一家都不能落下。调查土地改革分配的情况,分配要做到公平合理。通过土地革命,从宣传群众到组织群众,条件成熟时就建立红色政权,巩固和扩大根据地。对红军家属开展工作时,要鼓励他们坚定信心,支持红军和边区政府。要了解他们的困难,及时解决。帮助他们孝敬老人、抚养子女……对他们的家属要经常宣传、争取和教育,详细了解他们的各种情况,生活困难的要适当接济。”

试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创建的特点

试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创建的特点
上是地亩摊派 , 实际由甲长 、粮头” “ 肆意增 田赋 , 索要粮款 [] 1 2 —9 0 2 。9 0 1 3 年 础 。
陕西、 陇东等地连续三年大早, 男人走 口外, “ 女人挖野菜 , 糠菜 半年粮 , 孩子 饿断肠[] 。 3 ” 西北各地 赤地千里, 田问颗粒无收 , 树皮草根掘食 己尽。 庆阳北
且沿桥山山脉 向南北发展的新策略。 表明了以刘志丹为代表的陕甘 动力 [] 。 5 ” 蔓延 的匪祸, 膨胀 的保安武装, 加剧了当地农民的贫 困与灾难。 军 色政权 , 阀割据 ,兵匪成灾的社会 环境为以南梁 为中心 的陕甘 边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党和红军把毛泽东关于武装割 据的思想 同陕甘边 的社会实 际结合 了起来 , 政治上不断走 向 熟,独 立的创造 性的解 决了长期困扰 陕甘边革命战略方 成 提供 了较大发展空 问。 陕甘边地区在历史上是一个 自然灾害多发地 , 农业产量低 , 给困难 , 供
交 流
试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创建 的特点
75 0 甘肃省宁县二 中 刘小芹 420
摘 要: 以南梁为中心 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创 建的特 点包括 : 政治特点—— 阶级矛盾尖锐 , 土地 高度集 中, 自然灾害和兵 匪频繁 , 国民政府统治相 对薄 弱; 地理特 点—— 山河阻隔 , 子午岭横 陈 , 环境恶劣 , 交通不便 ; 组织特点——坚持党的领导 , 注重思想建设 , 密切联 系群众 ; 思想特点——大胆探 索, 实事求
人 口稀少。国民党统治相对薄弱 , 而此 时, 蒋介石 正倾全 力进 行第五次围剿
创建及发展壮大提供了时间上的历史机 遇。
针和发展地域及方向问题 ,是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形成 和 发展成 了一种现实 的可能 。9 4 l 月陕甘边 苏维埃政府成立 , 13 年 1 至此, 以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甘边根据地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是二十世纪初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吴岱峰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1934年1月在华池县南梁创立的山区革命根据地。

它以庆阳市华池县南梁乡(现南梁镇)为中心,在此成立了陕甘边苏维埃政府。

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后来在多次反“围剿”斗争中与陕北革命根据地连成一片,形成西北革命根据地,成为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全国“硕果仅存”的革命根据地,为党中央和红军长征提供了落脚点,又是抗日战争的出发地和解放大西北的战略基地,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政府驻地:华池县南梁-荔园堡古城成立时间:1934年1月创建者: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地理位置:陕西西北部、甘肃东部交界处简介陕甘边革命根据地(1934年1月-1935年2月)是20世纪30年代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吴岱峰等在陕西省和甘肃省交界地区创建的红色根据地,先后经历了三个阶段:寺村塬游击革命根据地(1932年3月底-8月底)、陕甘边照金革命根据地(1933年4月-10月)和南梁革命根据地(1933年11月-1935年2月),这三个根据地一脉相承,其后随着渭北革命根据地的重建和加入,最终形成了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被毛泽东称为聪明的“狡兔三窟”。

其中南梁是陕甘边苏维埃政府(即南梁政府)所在地,照金位于陕西省耀县(今耀州区)西北。

南梁乡(今南梁镇)位于甘肃省庆阳市华池县东部50公里处。

寺村塬位于甘肃省庆阳市新正县(今正宁县)以东。

创建经过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开辟1927年冬,中共甘肃特别支队组织王孝锡根据中共陕西省委指示,在庆阳市宁县太昌建立了中共宁县支部委员会,不久后成立了太昌区临时委员会。

1929年起,刘志丹、谢子长先后打入军阀部队,进行了长达三年的兵运工作,1930年10月,刘志丹利用陇东民团军骑兵第六营营长的名义,发动了“太白起义”,消灭了谭世麟第二十四营,这次起义打响了共产党人在陇东地区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揭开了陕甘边革命武装斗争的序幕。

1931年9月,刘志丹在合水县平定川倒水湾对杨培盛、赵连壁、贾生财的三支农民武装进行了整编,这次整编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陇东地区领导的第一支革命队伍---南梁游击队创立。

南梁游击队在林锦庙与转战而来的陕北游击支队会师,1932年1月在正宁柴桥子合编为“西北反帝同盟军”,谢子长任同盟军总指挥,刘志丹任副总指挥,杨仲远任参谋长,全军700余人,1932年2月,西北反帝同盟军在正宁三嘉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

陕甘红军游击队成立后,在三嘉原一带打土豪,分田地,铲除封建剥削,摧毁封建政权,宣传革命道理,由于红军纪律严明,与群众们打成一片,使长期遭受兵匪和封建地主压迫的陇东人民对红军产生了良好的影响,许多青年纷纷参加陕甘红军游击队。

1932年3月下旬,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在甘肃寺村原、湫头原、五倾原、三嘉原及宁县盘克一带建立了陕甘边第一个红色政权---寺村原革命委员会和寺村原游击根据地,从而揭开了中国共产党在陕甘边地区创建革命根据地和红色政权序幕。

寺村原革命委员会建立后,不断开辟革命根据地,建立红色政权,正当陕甘边“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形成之际,以杜衡为书记的陕西省委却认为,陕甘红军游击队在山区建立红色政权和根据地是“逃跑主义”、“梢山主义”路线,命令红军撤离寺村原根据地,结果使部队遭到敌人重兵“围剿”,受到严重损失,7月,李艮执行“左”倾冒险主义的路线是陕甘红军游击队和寺村原红色政权工作受到很大干扰,8月下旬,寺村原革命根据地由于失去后方政权的依托,红军游击队接连失利,损失严重,只要退回子午岭的平定川,豹子川一带无人烟的地区。

1932年12月,陕甘红军游击队在陕西省宜君县转角镇改编为红二十六军,全军仅下辖第二团。

红二十六军的正式成立,标志着陕甘边武装斗争和创造红色政权斗争又向前进了一大步。

此后刘志丹率领陕甘边党和红军投入到创造照金根据地的斗争,但是由于杜衡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干扰下,红二十六军第二团和照金苏区相继损失殆尽,极为险峻的形势下,在1933年11月3日至5日,以刘志丹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召开了包家寨会议,会上算清了“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确定了创建红色政权的一系列正确的行动方针和策略。

包家寨会议核心就是以南梁为中心建立陕甘边新的革命根据地,创建巩固红色政权。

会后,红军四十二师在莲花寺整编后,广泛开展游击战争,他们深入到白马庙川、荔园堡川、小河沟等地贫困农民中,宣传革命道理,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建立各种群众团体。

1934年初,陕甘边特委和红四十二师党委在南梁荔园堡召开联席会议,决定成立陕甘边革命委员会。

2月25日,在红四十二师党委召开了陕甘边工农兵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陕甘边革命委员会,作为陕甘边根据地的最高临时政权机关,会上选举习仲勋为革命委员会主席。

陕甘边区革命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基本形成,为进一步开展“工农武装割据”奠定了基础,为正式成立陕甘边工农民主政府创造了条件。

1934年11月1日,中共陕甘边区特委和陕甘边区革命委员会在南梁荔圆堡召开陕甘边区工农兵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陕甘边区工农民主政府(亦称南梁政府),习仲勋当选为陕甘边区工农民主政府主席。

会议选举产生了陕甘边区革命军事委员会和赤卫军总指挥部,刘志丹任军委主席,朱志清任赤卫军总指挥。

11月7日陕甘边区工农民主政府成立大会在南梁荔圆堡隆重召开,红军、游击队员、赤卫军以及当地群众3000余人参加了成立大会,陕甘边区工农民主政府的成立,标志着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发展进入新时期。

反击围剿南梁根据地的建立引起了国民党的极度恐慌。

12月初,西安绥靖公署主任杨虎城调集驻保安、合水、庆阳等地正规军4个营和地方民团5000余人,分9股向南梁发动了进攻。

为了粉碎其进攻,红四十二师党委在南梁的梁沟门召开会议,成立了第二路游击队总指挥部,杨琪任总指挥,高岗任政委;成立了南梁后方工作委员会,由因病休养的吴岱峰任主任。

王泰吉、刘志丹旋即率红四十二师南下支援关中第三路游击队的武装斗争,以第二路游击队打击进犯南梁的国民党军。

吴岱峰、杨琪、张策等率游击队转人平定川老场村、豹子川王街村一带,动员群众,坚壁清野,准备迎击进犯南梁的国民党军。

12月10日,甘肃警备第二旅驻合水的仇良民团1个营,进入南梁二将川。

初步胜利这时,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将领蒋光鼐、蔡廷锴等联合李济深等反蒋势力,在福建成立了抗日反蒋的人民革命政府。

消息传来,仇良民部队撤离南梁,其余各股国民党军也停止进攻。

王泰吉、刘志丹率部接连取得消灭合水固城、正宁王郎坡和宁县南义堡民团等战斗胜利后,在正宁、旬邑、淳化一带,大力开展群众工作,使关中地区的革命形势又高涨起来。

建立政权1934年1月8日,红四十二师返回合水县连家砭,因王泰吉清求去豫陕边区做兵运工作,师党委决定刘志丹任师长,杨森任政委。

年前,在照金突围时负伤的习仲勋来到南梁,协助吴岱峰、张策在南梁金岔沟成立了第一个农民联合会。

随后,小河沟、豹子川、白马庙川、玉皇庙川、二将川、平定川、吴堡川、义正川、樊川、麻地台川等地的农民联合会、贫农团、雇农工会等组织和乡村苏维埃政权相继建立,并在小河沟、二将川、东华池、白马庙川、玉皇庙川建立了5个赤卫军大队,共1000余人。

1933年冬,在白马庙建立了南梁山区的第一个农村共产党支部,张志德任党支部书记。

基本成型1934年2月,陕甘边区工农游击队第三路总指挥部成立,张明吾任总指挥;25日,在四合台村召开工农兵代表大会,成立了根据地最高军事机关——陕甘边革命军事委员会,刘志丹任军事委员会主席、吴岱峰任军事委员会委员兼参谋长;选举习仲勋为陕甘边苏维埃政府主席;建立了革命委员会政治保卫大队,郭锡山任队长。

陕甘边区革命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以南梁堡为中心,北至吴堡川,南至固城川,西至柔远川,东至大东沟,方圆100余公里的南梁革命根据地已经基本形成。

3七月决议1934年5月下旬,刘志丹、杨森率部回到南梁。

7月23日,谢子长、郭洪涛等率领陕北游击队在南梁阎家坬子与红二十六军会合。

28日,召开了陕甘边根据地和陕北根据地党政军联席会议,发布了《关于目前形势与陕甘边党的任务的决议》,亦称“七月决议”。

“决议”要求加强党对华池苏区的领导,成立一个区委;陕甘边以华池苏区为中心,向四周发展;恢复照金苏区,打通与陕北苏区的联系;“务必于十月革命纪念日正式成立苏维埃政府”;扩大与巩固红军,第二和第三路游击队于两个月内务扩大1个团红军,红四十二师帮助陕北游击队扩大1个师红军,将红四十二师扩大为1个军;各游击队要产生第二个游击队,并积极组建宜、洛和娜县游击队;除苏区深入进行土地革命外,要向周围的游击区发展;开设军事政治学校,培养干部。

会议还决定开展抗日救亡的民族革命战争。

这个决议是指导根据地进行土地革命的纲领性文件。

4发展壮大1934年8月上旬,合水游击队在旦八寨歼灭国民党军数十人。

庆阳游击队歼灭韩俊卿1个营,拔除了刘沟、李沟门、悦乐堡等民团据点。

在此前后,于柔远川、城壕川一带建立了贫农团、雇农工会、赤卫军、农民联合会、共产党基层支部等组织,开辟了与南梁相连的百余公里的庆北新苏区。

与此同时,第二路游击队拔掉了刘老庄、虎头坡等民团据点,开辟了方圆30余公里的甘洛新苏区,组建起庆北、华池、元城、悦乐、靖边、甘泉、延安、瓦子川、鄜县等游击队以及陕甘游击队五、六、七、八等支队,部队扩大到1000余人。

赤卫军又建立了平定川、豹子川、白沙川、瓦子川、麻地台川、太白川、苗村川、义正川、樊川、吴堡川、脚扎川、白豹川、柔远川等13个大队;各村也相继成立了少年先锋队组织。

5系列斗争8月17日,谢子长、吴岱峰等率领红三团和陕北游击队在安定县全歼国民党军1个连;22日在绥德县张家圪台歼井岳秀部队2个排,击溃增援之军1个连;26日在河口镇击溃其1个连。

谢子长不幸负伤。

此时,关中地区的革命斗争也迅猛发展。

第三路游击队已发展到有宁县三支队、平子四支队、正宁五支队、湫头八支队、龙咀子十六支队和中宜、旬邑、淳化、耀县、照金、渭北、鄜西、建庄、邡县(今陕西彬县)等14个游击队及总指挥部直属特务队,共1000余人。

在红军和游击队胜利发展的影响下,先后有耀县民团20余人,泾阳县永乐镇民团60余人,蒋系杨步飞部驻正宁湫头的侦察排40余人,起义参加了红军和游击队。

6建立红军1934年9月18日,在安定县崖窑沟建立了中国工农红军陕北独立第一团,贺晋年任团长,马佩勋任政委。

为支援陕北红军、游击队的斗争,10月初,杨森等率领红三团再次转战陕北。

10月5日,配合陕北游击队第九支队在清涧县折家坪全歼国民党军1个连;10日,与陕北独立一团在安定县长蛇湾消灭国民党军1个连。

接着,两支部队向安定县王家湾挺进,高双城部1个炮兵营闻风而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