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陕北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者谢子长(6)矢志不移创建陕甘苏区_张化民

合集下载

谢子长与西北革命根据地

谢子长与西北革命根据地

谢子长与西北革命根据地《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特点和历史地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P261-268页)张化民常文平[摘要]西北根据地是由谢子长、刘志丹等领导的红26军和红27军经过多年艰苦战斗创建的。

西北根据地是陕甘边和陕北革命根据地的统称。

谢子长是西北红军和西北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人之一。

[关键词]谢子长;西北根据地;陕甘边根据地;陕北根据地;红26军;红27军西北红军和根据地主要创建者和领导人之一谢子长,1897年1月19日出生,1935年2月21日逝世,虽然只活了短短的38岁,但却有着光辉的一生。

值陕甘边根据地创建80周年之际,缅怀先烈的丰功伟绩,研究他对创建西北根据地的贡献很有必要。

毛泽东曾3次为谢子长墓题词:“民族英雄”,虽死犹生”,“谢子长同志千古,前仆后继,打倒人民公敌蒋介石”,并亲笔写了277字的碑文,为毛泽东一生之仅有。

1935年中共西北工作委员会把谢子长的家乡陕西省安定县改名为子长县。

中共中央的几代领导人刘少奇、朱德、周恩来、邓小平、陈云、江泽民等都先后为谢子长题词、写墓碑和书名。

毛泽东和中共中央为何对谢子长有如此高的评价呢?西北根据地(也称陕甘根据地)“是由谢子长、刘志丹等领导的红二十六军和红二十七军经过多年艰苦战斗创建的。

”西北根据地是陕甘边和陕北革命根据地的统称。

20世纪30年代初,以谢子长、刘志丹、习仲勋、马明芳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在党的领导和人民群众的支持下,经过多年的艰苦斗争和浴血奋战,在陕西北部和甘肃、宁夏交界地区创建了一块巩固的革命根据地——西北根据地。

作为土地革命时期全国“硕果仅存”的根据地,为党中央和红军长征提供了落脚点,又是抗日战争的出发地和解放大西北的战略基地,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可见,谢子长对中国革命的贡献之大。

陕甘边根据地是由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吴岱峰、张秀山、王世泰、高岗等人领导的红二十六军为主和其他游击队创建的;而红二十六军是由谢子长、刘志丹、阎红彦等领导创建的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改编而成。

陕北革命根据地建立和发展的原因探论

陕北革命根据地建立和发展的原因探论

陕北革命根据地建立和发展的原因探论作者:张化民拓宏伟来源:《理论导刊》2015年第02期摘;要:陕北独特的地理文化、陕北党组织一切从群众的利益出发,走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根据地的道路,根据陕北实际情况制定并执行正确的路线和政策,加上过硬的干部队伍、从而得到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和支持,是陕北根据地建立和发展的主要原因。

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对中国革命做出了特殊的贡献。

关键词:陕北根据地;建立和发展;陕北特委;谢子长;刘志丹中图分类号:K26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5)02-0101-05作者简介:张化民(1955-),男,陕西延安人,长沙税务干部学院远教中心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中共党史、远程教育;拓宏伟(1964-),男,陕西延安人,延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共党史。

;; 西北根据地“是由谢子长、刘志丹等领导的红26军和红27军经过多年艰苦战斗创建的。

”[1]3942014年是我们党土地革命时期,硕果仅存的西北革命根据地的主要组成部分——陕北革命根据地建立80周年,在这里,笔者对陕北革命根据地建立和发展的原因提出个人的一些粗浅看法,期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 一、独特的地理文化是陕北革命根据地创建的基本条件;;;;; 西北革命根据地由陕北和陕甘边两块根据地组成,地处西北黄土高原。

陕甘边地处桥山山脉中段,山大林密,交通困难,人烟稀少,“面积虽大,人口只有6万,其中有6000柳拐子(一种地方病)。

”[2]63-65当时是个三不管的地区。

陕北根据地位于陕西北部的毛乌素沙漠和长城以南、黄河以西、子午岭以东、桥山以北,总面积约8万多平方公里,包括23个县,有100多万人口。

;;;;; 陕北曾孕育了古老的东方文明,在周秦汉唐等朝代,陕北是周京沣镐、秦都咸阳、汉唐长安的屏障;在宋金元明等时期,陕北是军事要冲、边防重地。

从远古时起一直到近现代,这里一直是各民族相互征战的战场,导致当地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发展迟缓;连年的战争,逐渐使陕北由一个森林茂密,水草丰富,河流湖泊星罗棋布,宜农宜牧的好地方,变成了植被严重破坏,光山秃岭、沟壑纵横、风沙弥漫、干旱少雨、灾害频繁、贫瘠落后的地区。

记陕北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者谢子长(2)上下求索_寻求救国之路_张化民

记陕北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者谢子长(2)上下求索_寻求救国之路_张化民

民主与法制时报/2013年/8月/19日/第014版史鉴上下求索,寻求救国之路——记陕北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者谢子长(2)长沙税务干部学院张化民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常文平共进社结识共产党人1923年夏,谢子长从山西学兵团毕业。

在他的同学们纷纷投靠军阀而谋求升官发财之际,谢子长孑然一身前往北平寻求救国救民之道。

当他风尘仆仆到达古城北平后,选择住在了三眼井吉安所左巷六号的“共进社”总部。

“共进社”是一个由陕籍旅京“志愿革新之青年”组成的进步社团,共产党的外围组织。

其宗旨是“提倡文化,改进社会”,其社刊是五四后期著名的进步刊物《共进》。

当时,中国共产党陕西组织创始人李子州、魏野畴、刘含初、刘天章就参与“共进社”的组织和领导工作。

在当时的革命氛围中,谢子长积极参加北平学生运动,常常赴各大高校参与学生集会并多次进行演讲。

谢子长在这里阅读了大量进步书刊,尤其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学习,大开了眼界,接受了不少的新思想,对中国社会的性质和改造的方法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他认为,尽管自己的力量有限,但在旧社会这个根基上挖下一些砖,总比空说作用大,大家都来“做所能做,做所应做的事情”,那旧世界这座腐朽不堪的大厦总有一天会倒塌的。

于是,谢子长决计回到家乡安定县做挖毁大厦根基的基础工作。

北京入党1924年春,谢子长回到家乡,办起了安定县民团,担任团总。

他招收贫苦农家子弟、青年学生加入民团,加强教育,使他们的思想发生了明显变化,热心为民办事。

同时,利用民团这一合法组织,谢子长惩办土豪劣绅,禁止军队任意拉差,保护群众利益,被群众亲切地称为“谢青天”。

在此期间,谢子长帮助太原学兵团的同学安定县警佐(警察局长)李象九成立了“学兵连”,随后,谢子长把阎红彦、雷恩俊等一批有志青年送到学兵连。

学兵连后来被陕北“土皇帝”井岳秀收编为石谦团第三连,为中国共产党以后在石谦团建立地下党组织打下了基础。

之后,经多方努力,谢子长成功地将其控制的安定县民团编入石谦部三营十二连,谢子长自任连长。

察哈尔抗日同盟军中的西北红军将领

察哈尔抗日同盟军中的西北红军将领

察哈尔抗日同盟军中的西北红军将领□特约撰稿张化民常文平编者按:今年7月12日是多伦(现锡林郭勒盟多伦县)收复80周年,也是陕甘红军将领强龙光牺牲80周年。

多伦是1841年鸦片战争后中国第一次从外国侵略者手中收复的失土;强龙光是在抗日前线牺牲的第一个中国工农红军将领,也是有文字记载的由中国共产党参与组织的抗日前线中牺牲的第一个中国共产党员!80年来,由于各种原因,人们对察哈尔抗日同盟军知道的不多,对察哈尔抗战前线浴血奋战的西北红军将领的事迹,就更少有人知道。

为此,本报刊发系列文章,向读者介绍这段峥嵘历史。

陕甘共产党察哈尔义举抗日80年以前,日本深陷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困境,为转移民众视线,转嫁国内矛盾,当时的日本政府大肆煽动民族主义情绪,走上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1933年1月1日下午,日本关东军进攻山海关,接着侵占热河。

3月初接着向长城各口进攻,长城抗战随之打响。

由于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南京政府没有彻底抗战的决心和完整计划,谋求妥协,导致长城抗战迅即失败。

何应钦与日本代表梅津美治郎于1933年5月31日签订《塘沽停战协定》,实际上承认了日本对东北、热河的占领,同时划绥东、察北、冀东为日军自由出入地区,从而为日军进一步侵占华北敞开了大门。

日军在冀东得手后,又把侵略矛头指向察哈尔,继察哈尔重镇多伦被日军在5月11日占领后,察省的宝昌、沽源也先后于5月20日、24日失守,日军进而兵分3路准备进攻张家口。

大革命时期,冯玉祥曾经在陕西和中国共产党进行过良好的合作。

1931年春天,冯玉祥通过他的部下李平一与中共山西省委书记刘天章(陕西省高陵人)取得联系,并同意共产党在他所创立的汾阳军校中发展党组织。

汾阳军校在三年内发展李启明、张文舟等共产党员百余名,为日后参与察哈尔抗日提供了思想基础。

1931年8月,中共临时中央特科负责人陈赓来到北方开辟秘密工作,陈赓委托吴成方创建中共华北政治保卫局(中共北方特科)。

[革命先烈谢子长以身报国的爱国故事]谢子长闫红彦

[革命先烈谢子长以身报国的爱国故事]谢子长闫红彦

[革命先烈谢子长以身报国的爱国故事]谢子长闫红彦<i></i>儿童故事网权威发布革命先烈谢子长以身报国的爱国故事,更多革命先烈谢子长以身报国的爱国故事相关信息请访问儿童故事网。

在学童时代就记得: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如今记忆犹新。

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怀念追思革命先烈谢子长!谢子长烈士为陕北红军和苏区发展壮大做出卓越贡献。

毛泽东主席曾亲自为谢子长的墓撰写的277字碑文《謝子長︰“民族英雄” “雖死猶生”》雄关漫道追思革命先烈谢子长!1897年1月19日,谢子长出生在陕西省安定县(今子长县)枣树坪一个农民家庭,原名谢世元,又名德元,字子长,号浩如。

先后在西安省立一中、陕北榆林中学求学。

谢子长从小目睹陕北军阀横行霸道、鱼肉民众的暴行,求学期间就已萌生反抗旧社会的思想。

1920年夏考入山西太原学兵团学习军事。

1923年冬毕业后到北京,结识了李子洲、魏野畴等共产党人,参加了青年进步组织共进社的活动,接受了共产主义思想,于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同年回到家乡秘密发展党组织,组织农会,进行革命活动。

1927年,他与唐澍、李象九等领导了著名的清涧起义,打响了西北地区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1928年他又参与领导渭华起义,推动了西北地区革命形势的发展。

九一八事变后,谢子长积极投身反抗日本侵略、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根据中共中央和陕西省委指示,1932年初,谢子长与刘志丹等一起筹划,在甘肃正宁县柴桥子村组建了西北反帝同盟军,谢子长任总指挥,刘志丹任副总指挥。

2月12日,奉中共陕西省委之命,西北反帝同盟军在正宁县三嘉塬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谢子长被任命为总指挥。

3月22日,在陕甘游击队总指挥部主持下,在正宁县寺村塬选举成立了陕甘边区革命委员会,初创了寺村塬革命根据地,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探索了道路。

同年12月,参与组建红26军,后受“左”倾路线执行者排挤,被迫离开部队赴上海“受训”。

有关于谢子长的事迹有哪些 后世对他的纪念有哪些

有关于谢子长的事迹有哪些 后世对他的纪念有哪些

有关于谢子长的事迹有哪些后世对他的纪念有哪些本文导读:1926年初,受中共北方区执委会派遣回到陕北,与中共和共青团绥德地方组织取得联系后,回安定继续办民团,仍任团总。

不久,在友人、中共党员李象九推荐下,县民团编为陕北军阀井岳秀部石谦团第十二连,谢任连长,以公开的身份在安定一带进行革命活动,并秘密在石谦团建立了中共第二特别支部,谢任第二特支书记,发展了一批中共党员。

在此期间,他还积极协助中共上级组织建立中共安定县特别支部(书记冯景翼);开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培训了一批农民运动的骨干。

他领导县农民协会开展对土豪劣绅和高利贷者的斗争,拘禁和审判了大土豪宋运昌、李耀辉等,赶走了全县最大的高利贷者王玉书和马子厚,当众烧毁了文契、账簿,宣布欠债作废,废除苛捐杂税,群众亲切地称他为“谢青天”。

1927年4月,李大钊等被奉系军阀张作霖绞杀的消息传到陕北,谢义愤填膺,和冯景翼一起领导安定县农民协会召开大会,追悼李大钊,声讨帝国主义、奉系军阀和蒋介石镇压革命的罪行,决心武装农民,继续开展反对土豪劣绅的斗争。

8月,白色恐怖笼罩陕北,军阀井岳秀企图消灭由共产党掌握的石谦旅,形势十分紧张。

此后,谢被派往洛南许权中的暂编第三旅,任营特派员兼副营长。

5月奉中共陕西省委指示,与唐澍、刘志丹、许权中、高克林等一起领导了渭(南)华(县)起义。

谢在新成立的西北工农革命军军事委员会任委员兼第三大队大队长,率部英勇奋战,歼敌甚多,并领导暴动的农民打土豪分财物,建立区乡苏维埃政权。

由于代理陕西省政府主席宋哲元派三师之众“围剿”,起义又遭失败。

谢离开部队抵达西安。

不久,奉命秘密回陕北开展革命武装斗争,1929年2月任中共陕北特委军委书记。

同年10月初参加中共陕北特委第三次扩大会议。

会议贯彻中共中央政治局6月扩大会议精神,合并党、团、工会、农会组织,成立中共陕北行动委员会军事指挥部,谢任总指挥,至1931年1月行动委员会撤销。

同年10月,陕北游击支队与南梁游击队在陕甘边界会合,1932年1月建立西北反帝同盟军,中共陕西省委派谢任总指挥。

记陕北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者谢子长(4)上下求索(2)

记陕北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者谢子长(4)上下求索(2)

民主与法制时报\2013年\9月\2日\第14版史鉴上下求索,寻求救国之路——记陕北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者谢子长(4)特约撰稿长沙税务干部学院张化民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常文平回陕北开展武装斗争1928年秋,谢子长受中共陕西省委指派回陕北做军事工作,途中,被太白镇民团抓捕,后经党组织营救脱险。

1929年1月,陕北特委在绥德县张家岔(今子洲县)召开第二次扩大会议,谢子长被任命为中共陕北特委军委委员。

5月特委扩大会议在榆林红石峡召开,由刘志丹担任特委军委书记主持陕北特委工作,设立军事行动委员会,具体负责革命武装的创建工作。

这个委员会由三人组成:谢子长任书记、马云泽和赵文尉(李锦峰)任委员。

8月,中共陕西临时省委决定派吉国桢任中共陕北特委书记,刘志丹去陕甘边开展兵运工作。

谢子长因为眼疾,同年三四月份到山西开刀,后直接到宜川风凰山,做争取改造绿林武装梁占魁的工作,没有参加红石峡会议。

6月,为了解救为民情愿,率众抗粮抗款的黑宪章,他组织近万名民众、民团和各路绿林围困攻打宜川县城达一周之久。

接着,他派阎红彦、雷恩俊等到后九殿山寨做争取改造民间武装杨庚武部的工作。

平罗兵运,组建学兵团1929年初,冯玉祥委任苏雨生为驻守宁夏平罗的骑兵第四师师长。

苏雨生部第九旅旅长石子俊因早年在井岳秀部当过连长,所以与谢子长认识。

石子俊当时大力向苏雨生推荐谢子长,并于1929年冬专门派人到陕西神木请谢子长。

当时,陕北特委正准备派人到苏雨生部从事兵运。

到了平罗后,苏雨生深知谢子长在陕甘一带的知名度,当即便给了他第十一旅长头衔及部分枪支弹药,至于队伍则要谢子长自己拉起。

于是,陕北特委乘机动员党团员、进步青年、学生去十一旅参军。

没多久,谢子长就组建起三个连。

与此同时,谢子长将来自陕北的共产党员和青年学生共四十多人组成学兵队,任命第八旅第十五团副团长,共产党员张东皎任学兵队队长,组建了以共产党员张东皎、高岗、张秀山、贺晋年等为骨干的学兵队,成立了以张东皎为书记的党支部,将学兵队队员高鹏飞、杨林、曹盛荣、郝新民、李仲英等发展为党员。

记陕北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者谢子长(8)重整旗鼓缔造陕北红军_张化民

记陕北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者谢子长(8)重整旗鼓缔造陕北红军_张化民

民主与法制时报/2013年/9月/30日/第014版史鉴重整旗鼓缔造陕北红军——记陕北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者谢子长(8)特约撰稿张化民长沙税务干部学院常文平湖南省人大常委会恢复红一支队1934年1月22日,谢子长返回陕北安定。

当时,陕北党组织和游击队受到敌人的血腥镇压,正处在十分困难的时期。

陕北游击队第一支队攻打安定枣树坪失利,惠泽仁等5名同志牺牲,支队长强世卿受伤。

部队在转移中又遭遇敌人,政委魏武不幸阵亡。

随后,白德胜、任志贞分队在延川关庄作战失利,白德胜负伤。

强世卿、白德胜、任志贞等被叛徒出卖被捕,英勇就义,部队失散。

谢子长于1934年11月回到安定后,找到陕北特委地下党组织,他先后联系上了一支队的李胜堂,谢绍安、刘明山、薛兰岗等人。

谢子长召集几人开会,他总结了一支队失败的经验教训,分析了安定的敌我斗争形势,并严肃指出埋枪行为是错误的。

当时,他鼓励大家说,革命就是要有三起三落的思想准备。

此后,谢子长带领李胜堂等七八个干部和战士白天在山窑子里隐蔽培训骨干,晚上到村子里发动群众。

经过一个多月艰苦、细致的准备,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一支队在谢子长的领导下,于同年3月8日晚上在刘家圪劳正式恢复。

谢子长任命李胜堂为支队长、谢绍安为副支队长。

谢子长当场将一面由红色被面缝制而成的、上面写有“陕北工农红军第一支队”的三角形队旗郑重授予支队长李胜堂。

紧接着,召开了由一支队十多名干部参加的会议,最后一致决定以安定县的李家岔为中心成立人民政权、建立革命根据地。

随后,陕北游击队一支队在谢子长的带领下连战连捷,尤其是在姚则峁河一战中,谢子长带领一支队一举消灭了敌一个营部及一个排的兵力,敌营长张建南混乱中逃走。

经此一役,红军声威大震,一支队也因此迅速扩大到100多人,成为陕北游击队的主力。

而且,以李家岔为中心的革命根据地也随之建立起来。

之后,红军在陕北的游击战争迅速形成燎原之势。

建立陕北游击队总指挥部1934年7月8日,在陕北特委的领导下,作为中共北方代表派驻西北的军事特派员,谢子长迅速在陕北掀起了武装斗争的新高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主与法制时报/2013年/9月/16日/第011版
史鉴
矢志不移创建陕甘苏区
——记陕北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者谢子长(6)
长沙税务干部学院张化民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常文平
四村原游击根据地
陕甘游击队成立后,立即开展武装斗争,第二天就打下旬邑县职田镇,打了以少胜多的大胜仗,红军的影响迅速扩大。

谢子长接着率领部队南下耀县照金镇,消灭了部分民团,并及时在香山召开会议,总结经验,讨论如何按照中央红军的办法建立根据地。

会后,在宜君焦坪一带又消灭了部分民团,乘胜进入正宁县山河镇四村原,建立农民协会,创建苏维埃政权开展土地革命,从而开辟了陕甘历史上最早的一块革命根据地。

在此前后,游击队为了建立根据地,两次攻打甘肃正宁县山河镇,由于向导引错了路,耽误了时间,又缺少重武器,都没有成功,部队随即转移到盘克原一带活动。

1932年4月2日,由习仲勋等人在甘肃省两当县发动兵变。

起义部队200余人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第五支队,习仲勋任队委书记。

随后,部队离开两当向北进发,沿途进行了五六次战斗,行军千余里。

正当部队准备向谢子长率领的陕甘游击队靠拢、攻打永寿县城时,不料与当地大土匪王结子遭遇。

经过激战,终因寡不敌众,兵变失败。

正当革命形势一片大好的时候,推行王明“左”倾路线的省委书记杜衡于1932年4月18日来到游击队,以两次攻打山河镇失利为口实,指责游击队不在平原建立根据地,转战山区是“拒不执行省委指示”,给谢子长扣上了“游而不击、逃跑主义、流寇思想、梢山主义”等大帽子,说“梢山里没有马列主义”,然后在党内宣布撤销谢子长总指挥职务。

杜衡考虑到谢子长威望高,怕引起部队波动,没敢在部队中公开宣布。

谢子长以大局为重,忍辱负重,带领部队于4月20日一举奇袭旬邑县城成功。

这是陕甘游击队成立后,第一次攻下的县城,极大地鼓舞了指战员和群众。

事后,杜衡为了推行南下平原建立根据地的“左”倾机会主义路线,撤销了陕甘游击队总指挥部,派谢子长到甘肃靖远搞兵运工作。

面对杜衡的无理批评,谢子长以革命利益为重,毫无怨言地离开了部队,去搞兵运工作。

战友们一直把谢子长送到西兰公路一带才分手,许多人都哭了。

这是谢子长第一次被撤职。

靖远、西华池起义
1932年5月,谢子长领导组织了靖远起义,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第四支队。

靖远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是,在当时革命武装暴动尚未开展起来的甘肃地区却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它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唤起了广大民众的斗争意识,为随后甘肃革命埋下了火种。

7月,谢子长又以陕西省委特派员身份,派杨林、苏杰儒到甘肃合水县西华池,组织敌新编十一旅一个团起义。

7月19日,该团共产党员高鹏飞连长和曹成荣率部170多人举行起义,编为陕甘游击队第三大队,高鹏飞为大队长。

这次起义是陕甘兵运史上最成功的一次起义。

西华池起义的成功,与谢子长对军事理论的熟练掌握、对革命形势的清醒认识以及对起义工作的精心筹谋是密不可分的。

南北分家
杜衡把谢子长赶出游击队后,继续推行王明“左”倾路线,撤销了总指挥部。

他把部队分为三、五两个支队,刘志丹与李杰夫、阎红彦与黄子文分任队长和政委,吴岱峰任三支队参谋长,
杨重远任五支队参谋长,分头南下活动。

5月20日,根据省委指示,为统一指挥,粉碎敌人进攻,恢复了总指挥部。

任命刘志丹为游击队总指挥兼三支队队长,李杰夫为政委兼三支队政委,吴岱峰仍为三支队参谋长。

阎红彦任五支队队长,杨仲远为政委。

6月,游击队经临镇、韩城几次战斗失利,6月中旬北上撤到宁县麻掌子时,队伍已由千人减员到二百多人。

这时,队委会发生了“南北分家”的争论,正在这个关键时刻,阎红彦带队从黄龙山赶到,他在队委会上据理说明游击队不能分家的理由,最后统一了意见,并选举阎红彦为游击队总指挥。

在阎红彦大力组织开展游击活动期间,陕西省委于7月派李艮担任游击队政委,继续执行错误的“左”倾路线。

他批评阎红彦、杨重远、吴岱峰等同志是右倾机会主义,并瞎指挥游击队三战二败,造成了重大损失。

在这种情况下,广大指战员纷纷要求让谢子长回来。

谢子长临危受命,省委派他重回游击队,担任总指挥。

临危受命,再任总指挥
1932年8月30日,谢子长回到游击队。

9月12日,敌人分三路前来“围剿”,企图将红军歼灭于照金地区。

谢子长与刘志丹决定采取“避实击虚、以退为进”的作战方针,撤出照金。

经过一夜急行军,游击队于第二天绕到照金北山,居高临下袭击进入照金之敌。

在大雾中激战一个半小时,全歼敌富平、同官、耀县三县民团400多人,缴获全部枪支弹药,敌三县民团总指挥胡景铨、副总指挥党谢芳、耀县民团大队长蔡子发等被当场击毙。

14日,谢子长又将部队埋伏在照金西南的安子洼。

9月15日,敌何高侯团向照金进发时,红军利用有利地形,出奇不意向敌人发动突然袭击,一千多名敌人被全部击溃,从而粉碎了敌人的“围剿”。

由于省委坚持要在平原建立根据地这一战略性的错误,使陕甘游击队来回折腾,建立不起巩固的根据地,只能长期无后方作战,许多问题不好解决。

为解决过冬问题,部队决定北上建立根据地。

9月初,两当兵变失败后回到家乡的习仲勋和周冬至一起到耀县杨柳坪见到谢子长,习仲勋还在耀县金刚庙见到陕甘游击队二大队队长刘志丹。

北上前,谢子长让习仲勋留下,在照金一带活动。

谢子长临行前给习仲勋交代了任务:“你留照金一带做农村工作,建立根据地,并在发展农民运动的基础上,建立陕甘工农游击队第七支队。

”谢子长和刘志丹将特务队留下,要习仲勋参与领导,开展游击运动。

再次被迫离开
陕甘游击队北上攻打保安县城时,敌人兵力强大,又占据有利地形,游击队缺乏重武器,战斗失利。

谢子长鼓励大家说:“不要怕失败,应该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更加坚定起来,因为我们是为人民谋利益的。


谢子长、刘志丹、阎红彦等同志商量后,决定分兵发动群众,依靠党和群众的支持,开展游击战争,发展革命力量。

留守部队缺吃少穿、无医无药。

谢子长一面积极作思想工作,一面与同志们一起外出背粮、打柴、碾米、放哨、抬伤病员,给伤员洗伤口,问寒问暖。

经过一个多月的分兵活动,红军终于渡过了难关,物质条件有了改善,还派人将一部分款项支援了陕北特委和北方局,谢子长还派强世卿等人回安定组织游击队。

1932年12月,谢子长、刘志丹、阎红彦率领红军南下淳化、照金地区。

这时,陕西省委书记杜衡再次来到游击队。

杜衡极力推行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进行宗派活动。

他污蔑谢子长、刘志丹、阎红彦、杨重远等同志是“右倾机会主义”、逃跑主义、土匪路线,擅自决定撤销陕甘游击队谢子长、刘志丹、阎红彦、杨仲远的领导职务,全部调离部队。

并给谢子长、阎红彦严重警告(后经省委查明,撤销了这个错误决定),到上海中央局“受训”。

谢子长、阎红彦同志据理力争,并以革命利益为重,一再要求将刘志丹、杨重远同志留在部队工
作,谢子长和阎红彦被迫离开陕甘。

谢子长对于自己被撤职没有丝毫怨言,他还为这支新生的红军队伍忧心。

他对同志们说:“革命好像担担子,职位越高,担子越重。

党让我担,我就尽力担好。

如果其他同志能担好,我也高兴。

”渭北游击队队长黄罗斌同志亲自把谢子长和阎红彦护送到渭北苏区的口外庄子,再转到西安赴上海中央局受训。

12月24日,在宜君转角召开军人大会,杜衡在会上宣布将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编为红26军第2团,杜衡任军、团政委。

在选举团长时,杜衡规定原游击队排以上干部无选举和被选举权,在班长中选举王世泰同志为团长。

在杜衡的错误指挥下,1933年初夏,红26军南下终南山,屡遭强敌打击,以失败而告终,最后仅有刘志丹、吴岱峰、王世泰等数十人分散返回照金苏区,和习仲勋等同志发展陕甘边根据地,恢复发展红26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