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免疫操作技术规范

合集下载

动物免疫技术操作要点

动物免疫技术操作要点
有臭味等 ;7 禁 止将 冻干苗瓶 塞打开取 出部 分疫苗后继续 ()
完 的废弃 疫苗 、 空瓶 等集 中销毁 , 不得 随意 丢弃 , 防止 引发
传染病 。
保存使用 。
3 免疫 接种 的对 象 、 序及 注射部位 顺
3 1 免疫对象 . 作为免疫对象。 按照疫 苗 的临床使用 规定 , 健康畜禽 才可
登记 内容 有 生 产 厂 家 、 产 日期 及 批 次 、 效 期 等 。 生 失 22 规 范 配 用 严 格 按 照 标 签 说 明 进 行 配 制 使 用 , . 油乳 剂
畜禽体况按 免疫剂量进行注射( 免疫剂量可根据疫苗 的种类
适当增 加 , 以保证足够的剂量注 射到畜体 内) 。注射 时要进
3 6
贵州畜牧兽 医
21 00年
第3 4卷
第 3期
团口 日 日 口 口 日 口 目 日
龙毓 品
( 贵州 省六 枝 特 区 兽 防 治检 疫 站 , 贵州
中图分类号 : 5 . 2 S8 2 5 文献标识码 : B
六枝
5 30 ) 5 4 0
文章编号 :10 07—17 ( 00 0 0 3 O 44 2 1 ) 3— 0 6一 1
滴鼻 应注意保持疫 苗浓度与剂量 , 口服
4 3 其他 注意事项 ( ) . 1 接种前应 了解 当地有无传 染病流 行 。如有传染病 流行 , 要确定接种动 物的健康状 况 , 规定 按 免疫 。( ) 苗 的用 量用 法要 按该 疫 苗 的说 明书使 用 , 2疫 禁 止把几种疫 苗 随意 混合 注射 。( ) 3 凡是 用 过 的消毒棉 球 、 注 射器 内剩余的药液 均应 收集 到专用 器具 内 , 与启 封未 用

猪用疫苗免疫技术规范标准主要技术内容及适用范围说明

猪用疫苗免疫技术规范标准主要技术内容及适用范围说明

《猪用疫苗免疫技术规范》编制说明一、标准主要技术内容与使用方法1猪场疫苗免疫程序的制订1.1免疫程序制定原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及相关法律法规、根据本地生猪传染病流行种类、流行范围、流行特点(季节、畜别、年龄)、危害程度、生猪的用途(种用、肉用、乳用、蛋用等),存留抗体水平(包括母源抗体水平和上次免疫接种后存留抗体水平)、疫苗性质、动物本身状态(年龄、营养、健康状况等)等因素,制定适合本猪场实际的免疫程序,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免疫接种。

1.2.荐免疫程序1.3.1猪瘟弱毒疫苗猪瘟兔化弱毒疫苗免疫流程要符合猪场猪瘟的流行情况及母源抗体水平。

仔猪20日龄首免,60日龄时做二次免疫接种;乳前免疫:初生仔猪在吃初乳前进行免疫接种后,2小时再进行哺乳,在60日龄时进行二次免疫。

建议;有仔猪猪瘟,尤其是哺乳期易发猪瘟及母猪带毒严重的猪场,进行乳前免疫操作;后备种猪在配种前1个月进行一次再免疫;繁殖母猪在哺乳仔猪断奶后进行免疫接种;种公猪每年要进行两次免疫接种。

1.4.2猪伪狂犬病疫苗猪伪狂犬病疫苗包括灭活疫苗、弱毒活疫苗、基因缺失疫苗。

1.5.2.1灭活疫苗育肥仔猪断奶时每头免疫3mL;种用仔猪断奶时每头免疫3mL,间隔期为28-42天,加强免疫接种1次,每头5mL,每隔半年进行一次加强免疫接种;妊娠母猪,产前1个月进行一次加强免疫接种。

1.6.2.2弱毒活疫苗繁殖母猪在产前1个月免疫,接种2mL;免疫母猪产仔猪在8-10周龄时进行免疫接种;后备种猪在配种的前1个月时进行免疫;种公猪每年进行2次免疫。

1.6.3猪口蹄疫灭活疫苗猪只体重在10-25公斤时,接种2mL,25公斤以上时接种3mL。

若是浓缩苗,则按比例减少。

仔猪35日龄时进行首次免疫,70日龄时二次免疫;后备母猪配种前需再次免疫;繁殖母猪和种公猪应分别在1、5、9月时各免疫1次。

1.6.4猪细小病毒灭活疫苗主要用于初产后备母猪的免疫接种,一般在配种前1个月免疫2次,间隔2周。

第1课:动物疫病防控技能操作规范

第1课:动物疫病防控技能操作规范

动物疫病防控技术操作规范一、采血(一)鸡翅静脉采血操作步骤:(1)侧卧保定,睁开翅膀,露出腋窝部,拔掉羽毛,在翅下静脉处消毒。

先用碘酊(即 2%碘酒),再用 75%酒精脱碘,采纳点状螺旋式消毒。

(2)拇指压逼近心端,待血管怒张后,用装有细针头的注射器,平行刺入静脉,放松对近心端的按压,慢慢抽取血液,采血量许多于2ml。

(3)采血完成实时用干棉球压迫采血处止血,防止形成淤血块。

(二)鸡心脏采血操作步骤:(1)雏鸡心脏采血:选定采血部位先用碘酊(即 2%碘酒),再用 75% 酒精脱碘,以点状螺旋式消毒;左手抓鸡,右手手持采血针,平行颈椎从胸腔前口插入,回抽见有回血时,即把针芯向外拉使血液流入采血针,采血量许多于 2ml,拔出针头后用干棉球压迫止血。

(2)成年禽类心脏采血:成年禽类采血可取侧卧或仰卧保定。

侧卧保定采血:助手抓住禽两翅及两腿,右边卧保定,在涉及心搏动显然处,或胸骨脊前端至背手下凹处连线的 1/2 处消毒(先用 2%碘酒,再用75%酒精脱碘,以点状螺旋式消毒),垂直或稍向前面刺入2~3 厘米,回抽见有回血时,即把针芯向外拉使血液流入采血针,采血量许多于2ml,拔出针头后用干棉球压迫止血。

仰卧保定采血:胸骨向上,用手指压离嗉囊,露出胸前口,消毒术部(先用 2%碘酒,再用 75%酒精脱碘,以点状螺旋式消毒),用装有长针头的注射器,将针头沿其锁骨俯角刺入,顺着体中线方向水平穿行,直到刺入心脏,采血量许多于 2ml,拔出针头后用干棉球压迫止血。

注意事项:(1)确安心脏部位,切忌将针头刺入肺脏。

(2)顺着心脏的跳动频次抽取血液,切忌抽血过快。

(三)猪耳静脉采血操作步骤:(1)将猪站立或横卧保定,或用保定用具保定。

(2)耳静脉局部消毒(先用 2%碘酒,再用 75%酒精脱碘,以点状螺旋式消毒)。

(3)用手指捏压耳根部静脉血管处,使静脉充盈、怒张 ( 或用酒精棉频频局部涂擦以惹起其充血 )(4)术者用左手把持耳朵,将其托平并使采血部位稍高(5)右手持连结针头的采血器,沿静脉管使针头与皮肤呈 30°~45°角,刺入皮肤及血管内,轻轻回抽针芯,若有回血即证明已刺入血管,再将针管放平并沿血管稍向前伸入,抽取血液许多于 1ml,拔出针头后用干棉球压迫止血。

关于牛羊布鲁氏菌病免疫接种规范操作技术探讨

关于牛羊布鲁氏菌病免疫接种规范操作技术探讨

关于牛羊布鲁氏菌病免疫接种规范操作技术探讨牛羊布鲁氏菌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引起的动物传染病,它不仅对牛羊的生产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同时也会对人类的健康造成威胁。

为了有效控制和预防牛羊布鲁氏菌病的发生,免疫接种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防治措施。

要想确保免疫接种的效果,规范的操作技术至关重要。

本文将围绕牛羊布鲁氏菌病免疫接种规范操作技术进行探讨,旨在提供相关的知识和经验,以帮助养殖户和兽医规范操作、提高免疫接种效果。

一、免疫接种前的准备工作在进行牛羊布鲁氏菌病免疫接种之前,必须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以确保免疫接种的顺利进行。

首先要对接种的动物进行全面的体检,确保它们身体健康、没有患有其他疾病。

同时要做好充足的疫苗准备工作,选择正规、有资质的生产厂家的疫苗,确保疫苗的质量和有效性。

还需要准备好接种所需的器械和设备,包括注射器、消毒液等。

免疫接种的操作技术对于接种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牛羊布鲁氏菌病免疫接种的规范操作技术:1. 注射部位的选择在进行免疫接种时,要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

一般在牛羊的颈侧皮下注射最为常见,其他部位还包括颊下皮下、股部皮下等。

不同注射部位对于免疫接种的效果可能有所差异,因此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在进行免疫接种时,必须选择合适的注射器,并且要保证其干净、无损。

使用前要进行消毒处理,避免造成交叉感染和细菌污染。

对于一次性使用的注射器,使用后要及时处理,避免二次使用导致感染。

3. 疫苗的保存和稀释在接种前要进行疫苗的保存和稀释工作。

疫苗应当储存于阴凉干燥处,并且避免阳光直射。

疫苗的稀释要根据注射剂量和规模进行精准计量,以确保每只动物接种的剂量均匀、准确。

4. 接种操作流程在进行接种操作时,应当严格按照操作流程进行,避免任何疏忽。

首先要对接种动物进行固定,然后进行消毒处理,再进行注射操作。

在注射时要保证注射速度适中,避免造成动物的疼痛和紧张。

5. 接种后的观察和记录在进行免疫接种后,需要对接种的动物进行观察和记录。

马属动物免疫规范

马属动物免疫规范

马属动物免疫规范1 范围本文件规定了马属动物核心疫苗和选择性疫苗的免疫方法和操作规范,详细规范了狂犬病、破伤风、流行性乙型脑炎、马流行性感冒、马鼻肺炎、马腺疫、马流产沙门氏菌等马属动物疾病的免疫程序。

本文件适用于包括马、驴、骡和斑马在内的马属动物免疫工作。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以下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标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未标注日期的引用性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DB43/T1063-2015 动物疫苗储藏和运输技术规范《医疗废物分类目录》卫医发[2003]287号《医疗废物集中处置技术规范(试行)》环发[2003]206号《医疗废物专用包装物、容器标准和警示标识规定》环发[2003]188号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核心疫苗Risk-Based Vaccine用于预防在马属动物群体中呈现地方性流行,有可能造成较大的公共卫生问题,或有可能严重危害马属动物的健康福利的疾病的疫苗。

本文件推荐马属动物核心疫苗为狂犬病疫苗、破伤风疫苗、流行性乙型脑炎(俗称“日本脑炎”)疫苗。

3.2选择性疫苗Core Vaccine用于预防在局部区域的马属动物群体中流行,其风险对于不同马属动物群体或个体可能有所不同的疾病的疫苗。

本文件推荐马匹选择性疫苗包括马属动物流行性感冒(以下简称“马流感”)疫苗、马属动物鼻肺炎(以下简称“马鼻肺炎”)疫苗、马属动物腺疫(以下简称“马腺疫”)疫苗、以及马属动物流产沙门氏菌病(以下简称“马流产沙门氏菌病”)疫苗。

4 狂犬病免疫方法4.1 狂犬病狂犬病为我国法定二类疫病,即可能造成重大经济损失,需要采取严格控制、扑灭等措施,防止扩散的疫病。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导致的损伤神经系统的人畜共患疾病。

狂犬病致死率高,但可以有效预防。

我国处于狂犬病高风险地区,我国狂犬病主要由犬、猫、流浪动物、蝙蝠及其他野生动物等传播。

关于牛羊布鲁氏菌病免疫接种规范操作技术探讨

关于牛羊布鲁氏菌病免疫接种规范操作技术探讨

关于牛羊布鲁氏菌病免疫接种规范操作技术探讨牛羊布鲁氏菌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传染病,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

为了预防和控制布鲁氏菌病的传播,对牛羊进行免疫接种是一个重要措施。

下面将讨论牛羊布鲁氏菌病免疫接种的规范操作技术。

1.选种和免疫接种策略选择选择接种对象时应选择年龄适宜、健康状况良好、未感染布鲁氏菌的牛羊。

一般来说,牛羊在出生后2-3个月龄即可进行免疫接种。

免疫接种策略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单相免疫接种策略,即在动物出生后一次性接种足量的疫苗;另一种是多相免疫接种策略,即在动物出生后分期接种疫苗。

2.疫苗选择目前,常用的布鲁氏菌病疫苗有S19活菌苗和Rb51活菌苗两种。

S19活菌苗广泛应用于牛羊布鲁氏菌病免疫接种,是一种安全且有效的疫苗。

Rb51活菌苗是一种改良的疫苗,对人畜共患病的替代菌株,适合用于免疫良好的牛羊。

在选择疫苗时应根据具体情况和免疫策略进行选择。

3.免疫接种操作技术免疫接种操作应严格按照规范和标准操作。

免疫接种操作人员应做好个人防护,佩戴防护服、口罩和手套等。

接种工具如注射器、针头等应进行灭菌消毒,并根据接种对象的年龄、体重和免疫策略选择适当的接种方法和剂量。

接种部位和方式应在洁净场所进行,接种部位宜选择颈侧及胸侧,在注射前需用酒精或碘酒消毒。

注射完成后不同的免疫接种策略需对接种动物进行适当的观察和记录。

4.免疫后的注意事项免疫后,需要对接种动物进行适当的观察和护理。

观察免疫接种动物是否出现异常反应或副作用,如高热、食欲不振、呼吸困难等情况应及时处理。

接种动物应保持适宜的饲养管理,提供良好的饲料和水源,确保其健康和免疫能力的维持。

牛羊布鲁氏菌病的免疫接种是有效控制疫病传播的重要手段。

在免疫接种过程中,应选择适宜的免疫接种对象、合理的免疫接种策略和适当的疫苗,严格按照规范操作进行免疫接种,并对免疫后的动物进行适当的观察和护理,以保障免疫接种的效果和动物的健康。

关于牛羊布鲁氏菌病免疫接种规范操作技术探讨

关于牛羊布鲁氏菌病免疫接种规范操作技术探讨

关于牛羊布鲁氏菌病免疫接种规范操作技术探讨1. 引言1.1 疾病背景布鲁氏菌病,又称布鲁氏病,是一种由布氏菌引起的动物源性传染病,可感染牛、羊等反刍动物以及人类。

该病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给养殖业和公共卫生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布鲁氏菌主要通过经口感染、皮肤创口感染和呼吸道感染途径传播,具有潜伏期长、传染性强的特点。

感染动物常表现为体温升高、厌食、精神萎靡、黄疸、泌乳减少等症状,严重影响了养殖动物的生产性能。

布鲁氏菌病不仅对畜牧业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还对人类健康构成了潜在威胁。

人类被感染后可出现发热、头痛、关节疼痛等症状,甚至引起慢性病变。

加强对布鲁氏菌病的预防和控制至关重要。

免疫接种作为预防布鲁氏菌病的有效措施之一,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动物的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规范的免疫接种操作技术对于预防和控制布鲁氏菌病具有重要意义。

1.2 免疫接种的重要性免疫接种是预防和控制疾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在牛羊布鲁氏菌病这种高传染性和致死性疾病中,免疫接种更是至关重要。

通过接种疫苗,可以有效提高牛羊对布鲁氏菌的抵抗力,减少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免疫接种不仅可以保护个体动物的健康,还可以减少疾病在养殖群体中的蔓延,从而保障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免疫接种还可以减少兽药使用,降低疫病造成的经济损失。

疾病的治疗和防控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而免疫接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这些成本。

通过规范的免疫接种,可以提高牛羊的生产性能,降低死亡率,增加养殖效益。

免疫接种在牛羊布鲁氏菌病的防控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只有加强免疫接种,保证操作规范和及时性,才能有效地控制疾病的传播,保障牛羊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2. 正文2.1 牛羊布鲁氏菌病的流行情况牛羊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主要影响牛羊等家畜,同时也可感染人类。

这种疾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尤其在发展中国家和农村地区更为常见。

牛羊布鲁氏菌病主要通过感染的动物排泄物、乳汁和泌乳分泌物等途径传播。

关于牛羊布鲁氏菌病免疫接种规范操作技术探讨

关于牛羊布鲁氏菌病免疫接种规范操作技术探讨

关于牛羊布鲁氏菌病免疫接种规范操作技术探讨牛羊布鲁氏菌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传染病,可影响牛羊等反刍动物,并对人类健康产生威胁。

为了控制和预防布鲁氏菌病的蔓延,免疫接种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措施之一。

本文将探讨牛羊布鲁氏菌病免疫接种的规范操作技术。

一、接种前的准备工作1.选择合适的疫苗:选择符合国家标准的布鲁氏菌疫苗,确保其质量安全、有效性和稳定性。

2.制定接种计划:根据养殖场规模、动物种类和免疫情况等因素,制定适宜的接种计划,明确接种时间和接种剂量。

3.充分的物理隔离:确保没有其他动物接触接种区域,避免交叉感染和病原扩散。

二、接种器材和疫苗的准备1.接种器材的准备:应使用无菌注射器和针头,确保接种器材的清洁和消毒。

2.疫苗的准备:按照疫苗说明书中的要求,将疫苗通过吸入法注入器材中。

待使用前,应检查疫苗的颜色、浑浊度和脱氧剂的正常状态,确认疫苗的有效性。

三、接种操作技术1.接种区域的准备:对牛羊的接种区域进行清洁和消毒,以确保接种时的卫生条件。

2.接种点的选择:牛羊布鲁氏菌病主要通过注射皮下进行接种,接种点一般选择在颈部的上⅓和中部之间的皮肤,具体位置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3.接种器材的使用:采用无菌注射器和针头,将预定剂量的疫苗缓慢注射到接种点,同时保持注射器的稳定以避免损伤皮肤和深层组织。

4.接种后的处理:接种后,按照规范操作,小心从接种点处拔出针头,检查接种点是否有渗血、渗注和感染等情况。

5.观察期的安排:接种后,应对接种动物进行观察,以检测可能的接种反应或不良反应,如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报告和处理。

四、免疫后的管理与监测1.免疫程序的记录:对每一次的免疫接种情况作详细的记录,包括接种时间、接种动物数、接种剂量等信息,以便于后续的管理和评估。

2.免疫效果的监测:免疫后,应定期进行血清学检测,确保接种动物的免疫效果,同时对不良反应进行监测和处理。

3.加强动物卫生管理:接种后应加强对动物的日常卫生管理,包括饲养环境、饮水设备和饲料的消毒等,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物免疫操作技术规范动物免疫操作技术规范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动物免疫操作原则、人员要求、免疫前的准备、免疫操作程序和要求及免疫后续工作等。

本标准适用于我省动物免疫活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兽药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04号)《畜禽标识和养殖档案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令第67号)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免疫操作指免疫过程中的具体步骤、动作要领以及注意事项。

3.2 免疫剂量疫苗瓶签上标定的特定年龄动物,经特定免疫途径,一次接种疫苗量。

3.3 免疫程序根据动物种类、日龄、母源抗体水平、用途、肌体状况、疫苗类型而制订的疫苗接种时间、方式、剂量、次数和顺序。

3.4 免疫副反应疫苗接种到动物体内所产生的不良反应。

4 免疫操作原则4.1 先检查后免疫操作人员应认真检查免疫动物健康状况、疫苗质量、器械配备,确认无误后,方可实施免疫。

4.2 消毒免疫操作时应对接种器械及接种部位进行消毒。

4.3 生物安全防护操作人员应严格遵守生物安全操作相关规定,避免病原微生物传播和对人体的伤害。

免疫废弃物应进行生物安全处理。

5 人员要求免疫操作人员应具备兽医专业知识,掌握动物疫病传播流行与预防、生物制品的相关知识,熟悉动物保定和疫苗使用技术,身体健康,无人畜共患性疾病。

6 免疫前准备6.1 接种器械准备6.1.1 根据动物种类、日龄、用途等合理选择器械。

6.1.1.1 猪、牛、羊使用(10~20)ml金属注射器,猪使用(7~12)号针头,牛使用(9~16)号针头,绵羊和山羊使用(7~12)号针头,犬使用(6~9)号针头进行免疫。

6.1.1.2 家禽采用1ml、2ml、5ml注射器或连续注射器,使用(5~9)号针头。

6.1.2 注射器、针头、疫苗稀释瓶等器械应洁净,使用前用高压灭菌法、加热煮沸消毒法等消毒。

灭菌后器械应无菌保存备用。

6.2 疫苗检查6.2.1 疫苗按使用说明书规定保存,坚持先进先出原则,出入库记录完善,疫苗出入库登记表见附录A。

6.2.2 使用前应仔细检查疫苗外包装是否完好,标签和说明书内容是否完整,标签和说明书检查内容按《兽药管理条例》的规定执行。

6.2.3 不得使用瓶盖松动、疫苗瓶裂损、失真空、破乳(油层超过三分之一)、超过有效期、色泽与说明不符、瓶内有异物、气味异常、发霉、结块、不溶解等的疫苗。

6.3 免疫动物6.3.1 接种动物临床检查确认健康后方可进行免疫。

6.3.2 体弱、怀孕后期的动物,不予接种或暂缓接种。

6.3.3 紧急接种应按安全区、受威胁区、疫区的顺序进行。

6.3.4 调入动物,应在隔离观察结束后进行免疫。

7 免疫操作程序和要求7.1 动物保定根据需要选择保定方法,确保保定牢固和接种顺利,保定方法参见附录B。

7.2 疫苗使用7.2.1 疫苗应在(2~8)℃条件下保存,避免日光直射。

7.2.2 应按疫苗使用说明书的规定使用疫苗,免疫剂量不得增减。

7.2.3 疫苗启用后,灭活疫苗应在24h内用完,弱毒疫苗应在6h内用完,未用完的应作废弃处理。

7.2.4 吸出的疫苗不得回注瓶内;针筒排气溢出的疫苗液应吸积于酒精棉球上。

7.3 免疫接种7.3.1 根据疫苗、动物种类及养殖情况选择接种方法,进行免疫接种,免疫接种方法参见附录C。

7.3.2 一支注射器只能用于一种疫苗的接种,家畜接种应逐头(只)更换针头,家禽接种应逐笼更换针头。

8 免疫后续工作8.1 免疫档案及标识按《畜禽标识和养殖档案管理办法》的规定执行。

8.2 免疫后观察和副反应处理8.2.1 免疫接种后30min内,应注意观察动物精神、食欲、行为状况等有无异常。

8.2.2 接种动物24h内出现一般副反应,表现精神沉郁、食欲不振、注射部位肿胀等症状,不需特殊治疗。

8.2.3 接种动物24h内出现严重副反应,表现呼吸加快、肌肉震颤、口吐白沫、倒地抽搐、妊娠母畜流产等严重症状,应采取对症疗法,必要时可注射肾上腺素等抗过敏药物进行抢救。

8.3 接种器械及废弃物的处理8.3.1 接种器械的处理见6.1.2。

8.3.2 对使用过的疫苗空瓶、酒精棉、一次性注射器,以及废弃疫苗,应进行生物安全处理。

附录A(规范性附录)疫苗出入库登记表疫苗入库登记表如表A.1所示。

表A.1 疫苗入库登记表入库日期疫苗品名规格数量生产企业批号生产日期失效期经办人复核人疫苗出库登记表如表A.2所示。

表A.2 疫苗出库登记表出库日期领苗单位疫苗品名规格数量生产企业批号生产日期失效期经办人领苗单位经手人附录B(资料性附录)保定方法B.1 猪的保定B.1.1 正提保定保定者在正面用两手分别握住猪的两耳,向上提起猪头部,使猪的前肢悬空。

B.1.2 大群猪注射时保定对健康猪群进行预防注射时,可用一扇门板或木板将猪栏在一角,由于猪互相挤在一起,不能动弹,即可逐头进行注射。

注完一头后马上用颜色水液标记,以免重注。

B.2 牛的保定B.2.1 徒手保定先向上拉提鼻绳、鼻环或用一手的拇指与食指、中指捏住牛的鼻中隔,然后用一手抓住牛角,加以固定。

B.2.2 柱栏内保定将牛牵至柱栏左侧,缰绳系于横梁前端的铁环上,用另一绳将颈部系于前柱上,最后缠绕围绳及吊挂胸、腹绳。

亦可因地制宜,利用自然树桩进行简易保定。

B.3 羊的保定站立保定。

两手握住羊的两角或耳朵,骑跨羊身,以腿内侧夹持羊两侧胸壁即可保定。

B.4 犬的保定B.4.1 口网保定用皮革、金属丝或棉麻制成口网,装着于犬的口部,将其附带结于两耳后方颈部,防止脱落。

口网有不同规格,应依犬的大小选择使用。

B.4.2 颈钳保定用颈钳的钳端由两个半圆形的钳嘴组成,钳柄长约lm。

保定者手握钳柄,张开钳嘴夹住犬的颈部,再握住钳柄使狗头颈部活动受限制。

B.5 家禽的保定家禽一般徒手保定,用左手的大拇指和食指握住翅膀,小拇指勾住一只脚。

B.6 动物保定注意事项B.6.1 要了解动物的习性,动物有无恶癖,并应在畜主的协助下完成。

B.6.2 对待动物应有爱心,不要粗暴对待动物。

B.6.3 保定动物时所选用具如绳索等应结实,粗细适宜,而且所有绳结应为活结,以便在危急时刻可迅速解开。

B.6.4 保定动物时应根据动物大小选择适宜场地,地面平整,没有碎石、瓦砾等,以防动物损伤。

B.6.5 保定时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保定方法,做到可靠和简便易行。

B.6.6 无论是接近单个动物或畜群,都应适当限制参与人数,切忌一哄而上,以防惊吓动物。

B.6.7 应注意个人安全防护。

附录C(资料性附录)免疫接种方法C.1 经口免疫法C.1.1 饮水免疫法C.1.1.1 饮水免疫是使用方便、应激小的免疫接种方法,适合于群体免疫,不适于初次免疫。

C.1.1.2 按动物头(只)数计算饮水量,根据气温、饲料的不同,免疫前停水(2~6)h。

一般按实际头(只)数的150%~200%量加入疫苗。

C.1.1.3 稀释疫苗的饮水必须不含任何可使疫苗病毒或细菌灭活的物质,如消毒剂、重金属离子等,可用深井水或蒸馏水,自来水或经含氯消毒剂消毒的天然水应煮沸自然冷却后再用,也可按每升自来水加入(0.1~l)g的硫代硫酸钠中和氯离子后再用,或同时在饮水中加入0.1%~0.5%的脱脂奶粉。

C.1.1.4 稀释水量适中,保证动物在有效时间内饮完。

在夏季或免疫前停水时间较长时,可适当增加饮水量。

C.1.1.5 饮水器应最大限度的装满,尽可能使饮水器内水的深度能够浸润雏鸡鼻腔,甚至眼睛。

C.1.1.6 避免阳光直射,在疫苗稀释后(2~3)h内饮完。

C.1.2 喂食免疫法C.1.2.1 必须是活疫苗。

C.1.2.2 按动物头(只)数计算采食量,停喂半天,然后按实际头(只)数的150%~200%量加入疫苗,以保证喂疫苗时,每个动物个体都能食入一定量的料,获得充分免疫。

C.1.3 浸嘴法多用于雏鸡的免疫,即将雏鸡的嘴浸入稀释的疫苗悬液中,使疫苗渗入鼻腔内。

一般适用于1日龄雏鸡,即可以逐只浸泡,也可在饮水槽中注满疫苗悬液,使雏鸡饮水时自然浸没鼻腔。

C.2 气雾免疫法C.2.1 室内气雾免疫法C.2.1.1 疫苗用量计算分式如下:疫苗用量= (1)式中:疫苗用量—为室内气雾免疫法用的疫苗的量,单位为头(只、羽)份;D—为计划免疫剂量,单位为头(只、羽)份/头(只、羽);A—为免疫室容积,单位为升(L);T—为免疫时间,单位为每分钟(min);V—为呼吸常数,即动物每分钟吸入的空气量(L),单位为升/分钟×头(只、羽)[l/min×头(只、羽)]。

C.2.1.2 用生理盐水将疫苗稀释,装入气雾发生器中,关闭房舍门窗。

操作人员将喷头保持动物头部同高,均匀喷射。

喷射完毕后,保持房舍密闭(20~30)min。

C.2.1.3 操作人员要注意防护,戴上大而厚的口罩。

如操作人员出现发热,关节酸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C.2.2 室外气雾免疫法C.2.2.1 疫苗用量,依动物数量而定,实际用量应比计算用量略高。

C.2.2.2 用生理盐水稀释疫苗,装入气雾发生器中,将动物赶入围栏内,操作人员手持喷头,站在动物群内,喷头与动物头部同高,朝动物头部方向喷射,使每一动物都有机会吸入疫苗。

喷射完毕,让动物在圈内停留数分钟即可放出。

C.2.2.3 应注意风向,操作人员应站在上风向,以免雾化粒子随风吹走。

C.2.2.4 操作人员要注意防护,戴上大而厚的口罩。

如操作人员出现发热,关节酸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C.3 注射免疫法C.3.1 皮下接种法C.3.1.1 凡能引起全身广泛性损伤的疫病,均可采用此种免疫接种途径。

C.3.1.2 注射部位多选择在颈背部,猪在耳根后方,家禽在颈部背侧下1/3处,或按不同疫苗要求进行,如羊链球菌病活疫苗皮下注射免疫时要求在尾根皮下注射。

C.3.1.3 注射方法是将皮肤提起,针头与皮肤呈45°角,慢慢注射疫苗。

使疫苗注入皮下,勿伤及肌肉、血管、神经和骨髓。

C.3.2 皮内接种法C.3.2.1 少数疫苗需进行皮内注射,如山羊痘弱毒株活疫苗、绵羊痘弱毒株活疫苗等。

C.3.2.2 注射部位是马在颈侧、眼睑部,牛、羊在颈侧、尾根或肩胛中央部位,猪在耳根后方,家禽在肉鬓部。

C.3.2.3 注射方法是将动物固定,局部剪毛消毒,用针头平行刺入皮肤,慢慢注射,注射部见有小水泡状隆起即为注射正确。

注射量一般不超过0.1ml。

C.3.3 肌内接种法C.3.3.1 灭活疫苗多采用肌内注射法。

可进行皮下注射的疫苗部分也可采用肌内注射,如狂犬病、猪肺疫、布鲁氏菌病等疫苗。

C.3.3.2 注射部位是马、牛、羊、猪一律在颈部或臀部,其中,马、牛、羊选择颈部上有缘下1/3、距颈部下缘上2/3处,猪选择耳根后;家禽注射部位常取胸肌、翅膀肩关节附近的肌肉、腿部外侧的肌肉或尾部肌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