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防疫员免疫操作专业技术规范

合集下载

动物疫病防治技术规范

动物疫病防治技术规范
促进畜牧业发展
有效的动物疫病防治技术能降低疫情对畜牧业 的影响,保障畜产品质量和安全,促进畜牧业 持续发展。
03
动物疫病防治技术规范具体内 容
动物疫病的预防措施
制定防疫计划
根据地区和养殖品种,制定适合的防疫计划,包 括疫苗接种、消毒、驱虫等措施。
疫苗接种
根据养殖品种和疫病风险,选择适当的疫苗,按 照免疫程序进行接种。
THA少了养殖业对环境的 影响,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技术规范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技术更新缓慢
随着动物疫病的不断变异和进化,技术规范需要不断更新和 完善。因此,需要加强科研力度,及时更新技术规范内容。
养殖户素质不高
部分养殖户缺乏专业知识,对技术规范的理解和执行存在困 难。因此,需要加强对养殖户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专业素 质和技术水平。
02
动物疫病防治技术规范概述
动物疫病的分类与特点
分类
根据动物疫病的性质和影响程度,一般分为重大动物疫病、一类动物疫病、二类 动物疫病和三类动物疫病。
特点
重大动物疫病和一类动物疫病具有高传染性、高致病性、高死亡率等特点,对畜 牧业和公共卫生安全威胁巨大。二类动物疫病虽然危害较轻,但仍需采取严格控 制措施。三类动物疫病则属于常见多发动物疫病,需采取必要防治措施。
强化技术培训
加强动物疫病防治技术规范的技术培训,提高兽医和相关 人员的技能和水平,确保技术规范的正确实施。
推进国际合作
积极参与国际动物疫病防治技术规范的制定和实施,加强 与各国的合作和交流,共同应对全球动物疫病的挑战。
优化政策环境
优化动物疫病防治技术规范的政策环境,加大对技术规范 的宣传和推广力度,提高社会对动物疫病防治工作的关注 度和支持度。

猪用疫苗免疫技术规范标准主要技术内容及适用范围说明

猪用疫苗免疫技术规范标准主要技术内容及适用范围说明

《猪用疫苗免疫技术规范》编制说明一、标准主要技术内容与使用方法1猪场疫苗免疫程序的制订1.1免疫程序制定原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及相关法律法规、根据本地生猪传染病流行种类、流行范围、流行特点(季节、畜别、年龄)、危害程度、生猪的用途(种用、肉用、乳用、蛋用等),存留抗体水平(包括母源抗体水平和上次免疫接种后存留抗体水平)、疫苗性质、动物本身状态(年龄、营养、健康状况等)等因素,制定适合本猪场实际的免疫程序,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免疫接种。

1.2.荐免疫程序1.3.1猪瘟弱毒疫苗猪瘟兔化弱毒疫苗免疫流程要符合猪场猪瘟的流行情况及母源抗体水平。

仔猪20日龄首免,60日龄时做二次免疫接种;乳前免疫:初生仔猪在吃初乳前进行免疫接种后,2小时再进行哺乳,在60日龄时进行二次免疫。

建议;有仔猪猪瘟,尤其是哺乳期易发猪瘟及母猪带毒严重的猪场,进行乳前免疫操作;后备种猪在配种前1个月进行一次再免疫;繁殖母猪在哺乳仔猪断奶后进行免疫接种;种公猪每年要进行两次免疫接种。

1.4.2猪伪狂犬病疫苗猪伪狂犬病疫苗包括灭活疫苗、弱毒活疫苗、基因缺失疫苗。

1.5.2.1灭活疫苗育肥仔猪断奶时每头免疫3mL;种用仔猪断奶时每头免疫3mL,间隔期为28-42天,加强免疫接种1次,每头5mL,每隔半年进行一次加强免疫接种;妊娠母猪,产前1个月进行一次加强免疫接种。

1.6.2.2弱毒活疫苗繁殖母猪在产前1个月免疫,接种2mL;免疫母猪产仔猪在8-10周龄时进行免疫接种;后备种猪在配种的前1个月时进行免疫;种公猪每年进行2次免疫。

1.6.3猪口蹄疫灭活疫苗猪只体重在10-25公斤时,接种2mL,25公斤以上时接种3mL。

若是浓缩苗,则按比例减少。

仔猪35日龄时进行首次免疫,70日龄时二次免疫;后备母猪配种前需再次免疫;繁殖母猪和种公猪应分别在1、5、9月时各免疫1次。

1.6.4猪细小病毒灭活疫苗主要用于初产后备母猪的免疫接种,一般在配种前1个月免疫2次,间隔2周。

动物检疫技术操作规程

动物检疫技术操作规程

4.3.2.3 出现渐进性消瘦,咳嗽,个别可见顽固性腹泻,粪中混有 黏液状脓汁;奶牛偶见乳房淋巴结肿大等症状的,怀疑感染结核病。 4.3.2.4 出现高热、呼吸增速、心跳加快;食欲废绝,偶见瘤胃膨 胀,可视黏膜紫绀,突然倒毙;天然孔出血、血凝不良呈煤焦油样、 尸僵不全;体表、直肠、口腔黏膜等处发生炭疽痈等症状的,怀疑感 染炭疽。 4.3.2.5 羊出现突然发热、呼吸困难或咳嗽,分泌黏脓性卡他性鼻 液,口腔内膜充血、糜烂,齿龈出血,严重腹泻或下痢,母羊流产 等症状的,怀疑感染小反刍兽疫。 4.3.2.6 羊出现体温升高、呼吸加快;皮肤、黏膜上出现痘疹,由 红斑到丘疹,突出皮肤表面,遇化脓菌感染则形成脓疱继而破溃结 痂等症状的,怀疑感染绵羊痘或山羊痘。 4.3.2.7 出现高热稽留、呼吸困难、鼻翼扩张、咳嗽;可视黏膜发 绀,胸前和肉垂水肿;腹泻和便秘交替发生,厌食、消瘦、流涕或 口流白沫等症状的,怀疑感染传染性胸膜肺炎。
5. 检疫结果处理 5.1 经检疫合格的,出具《动物检疫合格证明》。 5.2经检疫不合格的,出具《检疫处理通知单》,并按照有关规定处理。 5.2.1 临床检查发现患有本规程规定动物疫病的,扩大抽检数量并进行实验室 检测。 5.2.2发现患有本规程规定检疫对象以外动物疫病,影响动物健康的,应按规 定采取相应防疫措施。 5.2.3发现不明原因死亡或怀疑为重大动物疫情的,应按照《动物防疫法》、 《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和《动物疫情报告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处理。 5.2.4 病死动物应在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监督下,由畜 主按照《病害动物和病害 动物产品生物安全处理规程》(GB16548-2006)规定处理。 5.3 生猪启运前,动物卫生监督机构须监督畜主或承运人对运载工具进行有效 消毒。 6. 检疫记录 6.1 检疫申报单。动物卫生监督机构须指导畜主填写检疫申报单。 6.2 检疫工作记录。官方兽医须填写检疫工作记录,详细登记畜主姓名、地址、 检疫申报时间、检疫时间、检疫地点、检疫动物种类、数量及用途、检疫处理、 检疫证明编号等,并由畜主签名。 6.3 检疫申报单和检疫工作记录应保存12个月以上。

村级动物防疫员规范免疫操作注意事项

村级动物防疫员规范免疫操作注意事项

收稿日期:2020-12-01作者简介:刘开武(1967-),男,湖北孝感人,正高级畜牧师,执业兽医师,主要从事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电子信箱)****************;通信作者,阮征(1966-),男,正高级畜牧师,主要从事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电子信箱)****************。

动物防疫是公共卫生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持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对重大动物疫病实施强制免疫是我国防控重大动物疫病的重要措施。

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是动物疫病防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村级动物防疫员是指由县聘、乡管、村使用,承担着对农村散养动物实行强制免疫、畜禽标识加挂和免疫档案建立等防疫工作的人员,他们是实施动物防疫措施的主体力量,是对农村散养动物进行免疫的直接操作人员,是基层动物防疫工作的具体实施者。

村级动物防疫员免疫操作技术的规范程度直接影响免疫质量和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成效。

但从当前农村动物防疫工作实际来看,村级动物防疫员的技术水平参差不齐,不了解免疫程序、免疫操作技术不规范、免疫档案填写不规范、废弃物无害化处理意识淡薄等现象普遍存在,村级动物防疫员因操作不规范而受伤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因此,规范村级动物防疫员免疫操作技术意义重大。

1免疫接种前的准备1.1制定服务区域强制免疫接种计划村级动物防疫员应熟悉当地免疫接种方案,在免疫接种前参照免疫方案,结合待免畜禽的种类和数量,确定所需疫苗的种类、时间、数量与接种方法,做到心中有数。

1.2准备免疫接种用品在免疫接种前,应根据免疫接种计划,准备注射器、针头、镊子、点眼/滴鼻滴管等免疫接种器械,75%乙醇、5%碘酊、脱脂棉、0.1%盐酸肾上腺素等畜禽消毒和急救用品及动物保定器、耳标钳、免疫登记簿等其他用品。

免疫接种器械要做好消毒工作。

1.3人员消毒与防护免疫接种前防疫员应剪短手指甲,洗手并消毒,按规范穿戴防护装备,如防护服、胶靴,防护帽、一次性手套、口罩、防护镜等。

动物疫病防治技术规范

动物疫病防治技术规范
动物疫病对畜牧业和公共卫生的影响
动物疫病对畜牧业和公共卫生带来严重威胁,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疫病防治技术规范的重要性
动物疫病防治技术规范是控制疫病发生和传播的关键措施之一,可以提高动物健康水平,减少经济损失。
技术规范主要内容和结构
本规范主要包括动物疫病的监测、诊断、预防和治疗等方面的技术要求和操作规范。
防止疫病的进一步传播。
动物疫病的扑灭措施
疫情监测与报告
加强疫情监测,及时发现动物疫病,并按规定上 报疫情,为采取有效扑灭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封锁与扑杀
对疫源地实施封锁,禁止疫病动物的移动和交易 ,同时对疫病动物进行扑杀,以消除疫情。
消毒与无害化处理
对扑杀的动物及其产品、相关物品进行无害化处 理,彻底消除病原菌的传播隐患。
展望
加强技术研究和应用
进一步深入研究动物疫病的发病机制和传播途径,发现更加有效的防治手段和措施,提高 防治效果。
完善技术规范体系
随着动物疫病形势的变化,需要不断完善和更新技术规范体系,以适应新的防治需求和挑 战。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动物疫病防治技术规范需要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借鉴和吸收国际先进经验和技术成果, 提高我国动物疫病防治的整体水平。
疫病监测与检测
定期进行动物疫病的监测与检测,及时发现疫 病症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疫情扩散。
动物疫病的控制措施
隔离与封锁
01
一旦发现动物疫病,应立即对疫源地进行隔离和封锁,限制疫
病的传播和扩散。
紧急免疫接种
02
针对疫情进行紧急免疫接种,提高动物群体的免疫力,有效控
制疫病的扩散。
消毒与灭菌
03
对动物圈舍、用具及周围环境进行消毒与灭菌,杀灭病原菌,

(最新整理)动物检疫技术操作规范

(最新整理)动物检疫技术操作规范

16
出售、运输的种用动物精液、卵、胚胎、种蛋, 经检疫符合下列条件,由官方兽医出具《动物
检疫合格证明》:
(一)来自非封锁区,或者未发生相关动物疫 情的种用动物饲养场;
(二)供体动物按照国家规定进行了强制免疫, 并在有效保护期内;
(三)供体动物符合动物健康标准; (四)农业部规定需要进行实验室疫病检测的,
2021/7/26
8
二、适用范围
1、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包括特别行政 区(香港、澳门)。
2、适用于《动物防疫法》第三条中的动物或动物 产品。
3、适用于省内调运种畜禽。
4、合法捕获、人工驯养繁殖的野生动物参照本规
程执行。
2021/7/26
9
①动物:家畜家禽和人工饲养、合法捕获的其 他动物。
畜禽标识: 指猪、牛、羊耳标。
2021/7/26
26
3、临床检查
检查方法:
先群体检查,后个体检查。
临床检查发现异常的,扩大抽检数量。
检查内容:
本检疫对象(检疫疫病)的主要症状为主,其他
疫病也要认真检查。
2021/7/26
27
4、实验室检测
对怀疑患有本规定疫病及临床检查发现其他异常情 况的,应按相应疫病防治技术规范进行实验室检测。 v 实验室检测须由省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指定的具有资质 的实验室承担,并出具检测报告。 v 省内调运的种猪可参照《跨省调运种用、乳用动物产地 检疫规程》进行实验室检测,并提供相应检测报告。
以上动物及动物产品均为产地检疫的检疫范围, 原则上都要逐一制定产地检疫规程。
2021/7/26
11
三、动物检疫对象
(一)动物检疫对象:指动物检疫中政府规 定的动物疫病(传染病和寄生虫病)。

动物防疫员管理制度

动物防疫员管理制度

动物防疫员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和加强动物防疫员的管理工作,提高防疫工作的效率和水平,保障动物健康和饲养环境的安全,维护公共卫生健康,树立科学、规范的防疫员管理制度,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动物防疫员是指专门从事动物防疫工作的人员,是动物防疫工作的重要力量。

他们的主要任务是负责对圈养动物进行预防接种、疫病监测、突发疫情应急处置等工作。

第三条动物防疫员的职责是保障公共卫生安全,维护动物健康,提高畜牧业生产质量。

第四条动物防疫员应当具备一定的业务素质和专业知识,严格遵守法律法规,保持良好的工作态度和职业操守。

第五条动物防疫员管理制度适用于所有从事动物防疫工作的人员和相关单位,包括养殖场、兽医防疫站、检疫部门等。

第二章动物防疫员的资格要求第六条动物防疫员应当具备以下基本条件:(一)品行端正,无不良记录;(二)身体健康,具备从事动物防疫工作所需的身体条件;(三)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胜任动物防疫工作;(四)具备相关的从业经验,熟悉动物防疫法规和政策。

第七条动物防疫员应当具备以下专业知识和技能:(一)掌握动物疫病的防控知识,能够识别和监测疫病;(二)掌握动物预防接种技术,能够正确选择疫苗和进行接种;(三)熟悉动物防疫法规和政策,能够正确执行相关规定;(四)具备一定的沟通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能够协助上级部门开展防疫工作。

第八条动物防疫员应当经过相关单位的资格认定,取得相应的证书或资格证明方可从事相应工作。

第九条动物防疫员应当定期接受相关培训,提高专业素质和技能水平。

同时,应当具备不断学习和自我提升的觉悟,不断适应新技术和新方法。

第三章动物防疫员的管理机制第十条动物防疫员的管理机制主要包括管理权责、薪酬待遇、职业保障等方面。

第十一条动物防疫员的管理权责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履行动物防疫工作的职责,执行上级部门的防疫工作安排和决策;(二)保护动物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提高动物饲养环境的健康水平;(三)协助上级部门做好疫情监测、通报、处置等工作;(四)传达上级部门的政策和法规,帮助畜牧户了解动物防疫的相关知识。

动物疫病防治技术规范

动物疫病防治技术规范

动物疫情报告与通报制度
动物疫病应急处置规范
对确诊患有动物疫病的动物和相关物品进行隔离,以防止疫情扩散。
隔离
对疫点进行全面消毒,并对相关物品和人员进行消毒处理。
消毒
在必要情况下,对患有严重疫病的动物进行扑杀,并对扑杀后的尸体进行无害化处理。
扑杀
根据疫情种类和严重程度,对相应动物进行疫苗接种,提高免疫力。
动物生物安全防护措施
合理饲喂
根据动物的生长阶段和营养需求,制定合理的饲喂计划,确保饲料质量可靠、营养均衡。
动物饲养管理规范
保持适宜密度
根据饲养环境和管理条件,保持适宜的饲养密度,避免过度拥挤导致疫病传播。
定期消毒
对饲养环境、设施和动物进行定期消毒,减少病原菌的传播和感染风险。
动物疫病控制技术规范
不定期监督检查
对动物疫病防治技术规范执行情况的评估与监督检查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兽医部门
饲养者应按照动物疫病防治技术规范要求,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如免疫接种、消毒、隔离等。
饲养者
动物疫病预防技术规范
03
03
接种操作规范
接种过程中,需严格按照疫苗使用说明书进行操作,确保接种剂量、接种途径和接种频次合理。
动物免疫接种与疫苗使用规范
01
制定免疫接种计划
根据地区疫病流行情况,结合动物种类和生长阶段,制定合理的免疫接种计划。
06
各级政府和部门的职责与协调
地方政府
负责在本行政区域内实施动物疫病防治技术规范,并对执行情况进行监督。
农业农村部门
负责指导、督促、检查本行政区域内动物疫病防治技术规范的实施。
中央政府
负责制定和修改动物疫病防治技术规范,并监督实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7畜禽标识 各种畜禽防疫标识(耳标、脚环)
4.8急救药品与器材
0.1%盐酸肾上腺素、一次性注射器。
4.9疫苗的准备
4.9.1来源
政府采购用于强制免疫的兽用疫苗
4.9.2领取
领取疫苗时要填写疫苗领取记录,记录疫苗名称、生产厂家、疫苗批号、领取的疫苗数量,并了解疫苗贮存条件。
4.9.3携带与保存
携带与保存应符合《仁寿县北斗中心畜牧兽医站兽用生物制品冷链技术规范》的要求。
4.3.3滴鼻点眼器
可选用玻璃胶头滴管、塑料滴管或专用点眼瓶。
4.3.4饮水免疫用容器
选用洁净、没有消毒药或抗微生物药物残留的塑料容器,不得选用金属容器。
4.3.5其它用品
疫苗冷藏箱、听诊器、体温计、镊子、剪毛剪、搪瓷盆等。
4.3.6其他要求
所用器材数量、型号要根据免疫接种畜禽类别、数量来确定。注射器、针头、刺种针和点眼滴鼻器要经湿热高压灭菌后才能使用,灭菌后的免疫器材应放入灭菌盒内。灭菌超过7天的,在免疫时应重新灭菌。
4.1.3确定接种途径和方法、接种日期等。
4.1.4根据养殖规模制定免疫接种前采血比例。
4.2动物及免疫标识检查
4.2.1动物防疫员在免疫前应到畜禽养殖场(户)检查畜禽标识佩戴情况,畜禽标识如有磨损、破损、脱落的,应在免疫时重新佩戴防疫标识,防疫标识不得重复使用。
4.2.2日常免疫,免疫前对动物健康状况应进行检查,患病畜禽、产前产后15天内母猪暂缓进行免疫。
5.3疫苗使用前的检查与准备
5.3.1疫苗使用前,应检查疫苗包装盒内外标签名称与瓶签是否相符,包括疫苗名称、免疫剂量、生产批号、批准文号、保存期、失效期和生产厂家等,并仔细阅读使用说明书。疫苗超过有效期的,或在
有效期内疫苗变色、变质的不得使用。疫苗瓶签不完整而分辨不清疫苗种类的不得使用。
5.3.2疫苗瓶有裂纹,瓶塞松动,油乳剂破乳,瓶内有异物、气味,受过冻结的液体疫苗及失真空的冻干疫苗不得使用。
4.3免疫器材
4.3.1注射器
根据需要,准备金属注射器、连续注射器、皮内注射器。
4.3.2兽用接种针头
家禽选用7号、12号针头(不超过13mm长);1月龄以下仔猪选用9号针头(15mm长),1月龄以上3月龄以下猪只选用12号针头(25mm长),3月龄以上猪只选用16号针头(38mm长);绵羊和山羊选用9号或12号针头(25mm长);牛选用12号针头(25mm长);皮内注射器专用针头。一般,对同一年龄畜禽来说,注射灭活苗选用大一号、长一点的针头,活疫苗选用小号针头。针头灭菌时应用纱布包好,以防附着水垢。
本标准适用于动物防疫员对各类畜禽养殖场(户)的免疫操作。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仁寿县北斗中心畜牧站兽用生物制品冷链技术规范
仁寿县北斗中心畜牧兽医站防疫物资管理制度
4.4消毒器材与药品
纱布、医用脱脂棉、75%酒精、5%碘酒、消毒药品等。
4.5防护用具
一次性医用防护口罩、一次性医用橡胶检查手套、普通工作帽、普通工作服、棉手套、医用护目镜、一次性医用防护服和高腰雨靴等。
4.6保定用品及保定辅助人员配备
牛鼻钳、耳夹子、鼻捻子、猪鼻环套保定器、保定用麻绳等,并配备适当的保定辅助人员。
3.3疫苗用于人工自动免疫的生物制品。包括用细菌、霉形体、螺旋体制成的疫苗,用病毒、立克氏体制成的疫苗和用细菌外毒素制成的类毒素。
4、免疫接种前准备
4.1制定免疫接种工作计划
4.1.1调查统计所辖区域内养殖场(户)、饲养动物种类与待免畜禽数量。
4.1.2确定所需疫苗种类,统计所需疫苗用量(头份或羽份)。
左右摆动。
5.2.4羊的保定
适用于羊的各种注射免疫。两手握住羊的两角或两耳,骑跨羊身,以大腿内侧夹持羊两侧胸壁即可保定。
5.2.5禽的保定
家禽一般采用徒手保定,用左手的大拇指和食指握住翅膀,小拇指勾住一只腿。此法适用于没有保定辅助人员的胸肌免疫接种。或保定辅助人员一手握住禽双腿,另一手握住一翅,同时托住背部,使其仰卧,操作者左手握住另一翅尖进行免疫接种。此法适用于翼膜刺种免疫和胸肌部注射免疫。也可左手握住雏禽身体,并用大拇指和食指捻住劲中线的皮肤并向上提起,使其形成一个囊。此法适用于颈部皮下注射免疫。还可左手握住雏禽身体,用拇指和食指夹住其头部保定。此法适用于雏禽的滴鼻点眼免疫。
动物防疫员免疫操作技术规范
———————————————————————————————— 作者:
———————————————————————————————— 日期:
仁寿县北斗中心畜牧兽医站
动物防疫员免疫操作技术规范
1、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动物防疫员免疫前的准备、畜禽保定、免疫方法、免疫过敏反应处置、免疫档案管理及相关的技术要求。
3、名词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动物防疫员为预防、控制和扑灭动物疫病,由乡(镇)、村或养殖场聘用,具有一定动物疫病防治基本知识和技能,主要负责当地畜禽养殖场(户)动物免疫等工作的人员。
3.2免疫接种利用人工制备的抗原或抗体通过适宜的途径对动物有计划的接种,使动物获得对某种疫病的特异免疫力,以提高个体或群体的免疫水平,预防和控制针对疫病的发生和流行。
5.2.2牛的保定
5.2.2.1牛鼻钳保定
适用于牛的颈部注射免疫。将牛鼻钳两钳嘴抵住牛两鼻孔,并迅速夹紧鼻中隔,用一手或双手握持,亦可用绳系紧钳柄将其固定。保定辅助人员要戴上棉手套。
5.2.3.2牛饲栏内保定
适用于规模奶牛场牛的颈部注射免疫。可用一端有绳套的麻绳一根,将绳套套于牛一角根部,另一端交扭成圈套于鼻梁和下颌间,立即拉紧麻绳,并将牛头拉向一侧,将麻绳系于饲栏立柱上使牛头不能
5免疫接种
5.1个人防护
操作人员要按照相关规定做好个人防护工作。
5.2畜禽保定
5.2.1猪的保定
5.2.1.1正提保定
适用于仔猪耳根部、颈部的注射免疫。保定辅助人员在正面用双手分别握住猪的两耳,向上提起猪头部,使猪的前肢悬空。
5.2.1.2猪鼻环套保定器保定
适用于育肥猪和成年母猪注射免疫。先将猪鼻环套保定器鼻捻环套调整适当大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