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之问”答案

合集下载

“仰望星空的秘密——“钱学森之问”的中国解读”阅读答案(精选合集)

“仰望星空的秘密——“钱学森之问”的中国解读”阅读答案(精选合集)

“仰望星空的秘密——“钱学森之问”的中国解读”阅读答案(精选合集)第一篇:“仰望星空的秘密——“钱学森之问”的中国解读” 阅读答案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仰望星空的秘密——“钱学森之问”的中国解读郭爽①“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②百年钱学森的故事犹如史诗,包含了上个世纪最惊心动魄的技术革命和政治冲突,包含了一个王朝的瓦解和太空时代的诞生。

不过,国际环境的大变迁于钱学森自己的经历而言,却显得简单而平淡:“我在美国前三四年是学习,后十几年是工作,所有这一切都在做准备,为了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做点事。

因为我是中国人。

”这位科学巨擘最终排除万难回到祖国。

他的学问与胆识,他的智慧与情怀,或许为寻找“钱学森之问”的答案开启了另一扇窗。

③1989年,钱学森获得当今世界理工界最高荣誉“威拉德W·F·小罗克韦尔”奖章。

人们称他是一个三维科学家,不仅有专业的深度,也有跨学科的广度,还有跨层次的高度。

④在钱学森儿时,对他影响最大的是父亲钱均夫。

钱均夫是个业余标本制作家,深谙现代教育之道。

他曾告诉儿子,捕捉昆虫是理解生物学的开始,寻找化石和岩石碎片则可小窥地理学的门径,学习绘画则有助于理解美的概念。

⑤夏日来临时,年幼的钱学森会捕捉蝴蝶,收集标本。

他学习钢琴、小提琴和水彩画,房间里堆满了自然科学和数学书籍。

⑥钱学森成年后曾回忆说,“父亲为我打开了一个艺术、音乐和文学的新世界……这些艺术上的修养不仅加深了我对艺术作品中那些诗情画意和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也学会了艺术上大跨度的宏观形象思维。

我认为,这些东西对启迪一个人在科学上的创新是很重要的”。

⑦钱学森之母章兰娟本为杭州富商之女,她家教甚严、多才多艺。

每天,她督促钱学森按时起床、锻炼身体、吟诗诵词。

闲时,她为钱学森讲述岳飞精忠报国和杨家将血战沙场,以及孔融让梨、古人头悬梁锥刺股的发愤故事。

母亲的谆谆教诲在钱学森心灵上刻下烙印。

超星慕课论语导读上答案

超星慕课论语导读上答案

超星慕课《论语》导读(上)答案绪论(一):钱学森之问1中国古代教育的渠道有()。

A、官学B、私学C、家学D、以上都对正确答案:D2“古之学者为己”,“为己”指的是学问向内求,为的是自我人格的提升。

()正确答案:√3“钱学森之问”指的是钱学森2015年向温家宝总理提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

正确答案:×绪论(二):孔子其人1“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出自()。

A、《论语·学而》B、《论语·为政》C、《论语·雍也》D、《论语·述而》正确答案:B2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中华文化的奠基者。

()正确答案:√3“三十而立”中的“而立”指的是立学、立人。

()正确答案:√绪论(三):孔子“自传”1士希贤,贤希圣,圣希()。

A、人B、王C、天D、道正确答案:C2“士希贤”中的“希”指的是希望。

()正确答案:×绪论(四):孔子周游列国及《论语》的诞生1将孔子尊为“至圣”的是()。

A、司马迁B、利玛窦C、黑格尔D、程颐正确答案:A2《论语》是孔子的著述。

()正确答案:×学而篇(一):孔子的学习观1儒学要处理的关系不包括()。

A、人我关系B、群己关系C、物我关系D、天人关系正确答案:D孟子认为人生有三乐,其中不包括()。

A、父母俱在,兄弟无故B、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C、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D、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正确答案:D3“有朋自远方来”中的“朋”应当解释为()。

A、朋党B、朋友C、学生D、同门正确答案:D4今人的“学”指的是求知,古人之“学”不仅包括求知,也包括求道、做人。

()正确答案:√学而篇(二):君子之道1“吾日三省吾身”中的“三省”不包括()A、为人谋而不忠乎?B、与朋友交而不信乎?C、传不习乎?D、过而能改乎?正确答案:D2孔子认为什么人接近仁德?()A、坚毅B、木讷C、其言也讱D、以上都对正确答案:D3“其为人也孝弟”中的“弟”是通假字,通“悌”。

钱学森之答

钱学森之答

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一流的科学家?提问:2为什么调查显示,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想像力却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3.我们大学教出来的本科生毕业后很多需要“回炉”,出来的硕士生很多跟本科生并无多大区别,出来的博士则缺乏创新能力??2.为什么至今中国大陆还没有一个自然科学上的诺贝尔奖获得者。

中国的东邻日本,一亿多人口,只有中国国土面积的二十五分之一,已经出了18个了,仅2008年就出了3个物理学奖。

小小的英国,仅一个剑桥大学就出了80多个诺贝尔奖。

而泱泱大国,十几亿人口,占世界的五分之一,上千所大学,都60年了,至今还是零。

是中国没有人才吗?中国人的聪明举世闻名,身在海外的华人已有9人得奖。

为什么在海外行,在大陆就不行了呢?古语说,橘生淮南为橘,生淮北为枳。

根子显然不在个人,而在体制身上,在教育身上。

有人说:我们应该按照民国时期西南联大的教育方式:遵从了“教授治校”和“教育家办学”的人才培养规律。

鉴于中国之大,贫富差距及造价严重的问题,这种教育方式势虽有优点但必会引起大众的不满,造成社会动荡,故不会推行。

(西南联大这个世界上最短命的著名大学,短短7年的历史,就培养出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170多位两院院士和众多学术大师。

而西南联大所处的抗战年代,其环境、条件何其艰苦,在茅草屋里上课,在煤油灯下看书,每天还要躲避敌机的轰炸,竟然造就出众多世界一流的人才,其根本原因就是:衡量一所大学的根本不在于有多少高楼院所,而是软环境。

包括钱学森、钱三强、李四光等在内的一代科学大家,要么是国民党时期培养出来的,要么是国外留学归国的)那么只能从培养人才模式方面找原因????1外国人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独立思考能力。

而中国则恰恰相反,只准知道给定的答案,只能回答给定的答案,只准你死记硬背上面的标准答案,不准你自己另寻答案。

从心理学和生物学的角度说,长期固守一种模式,必致思维僵化,头脑简单。

浅谈钱学森之问

浅谈钱学森之问

钱学森之问是什么为什么中国的教育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钱学森生前的疑问,也是钱老的临终遗言。

何谓杰出人才?应该是指世界级的、在全世界有重要影响的人才,应该是能和“三钱”相提并论的人才。

三钱则是指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中国力学之父钱伟长、中国原子弹之父钱三强。

钱老对此问题的回答2005年7月30日,钱学森曾向温家宝总理进言:“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

这是很大的问题。

” 那么什么样的办学模式能够培养出杰出人才来?上个世纪30年代钱老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所接受的教育,就是这样一种模式。

“在这里,你必须想别人没有想到的东西,说别人没有说过的话。

”关注钱学森之问真正让“钱学森之问”成为舆论的焦点,源于2009年11月11日的一封公开信。

2009年10月31日,钱学森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

2009年11月11日,安徽高校的11位教授联合《新安晚报》给新任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及全国教育界发出一封公开信:让我们直面“钱学森之问”!发出公开信的11位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几天前,我们满怀悲痛送别了钱学森老人。

作为一代科学大师,钱老对国家民族、对科学研究、对青年人才、对科学道德的挚爱,感动了全民族。

他的崇高人格和科学精神就像一座灯塔,照亮后人前行的路。

连日来,人们在缅怀和追思中,不时会被钱老提出的一个问题所震撼——‘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个被称为‘钱学森之问’的问题,已引起上至国务院总理下至普通学生的深思。

它是沉重的,也是不容回避的。

”在当时,我们的学校,缺乏培养杰出人才的机制。

当然如果再追问下去,直白一点说,就是我们的学校不像学校,更像衙门。

不仅没有杰出人才,而且离“杰出”两个字渐行渐远。

现在,虽然较当时情况比较好,但是教育所存在的问题仍然十分严峻,钱学森之问仍然值得我们所有人思考。

钱学森之问,我的回答.

钱学森之问,我的回答.

钱学森之问,我的回答姓名:张俭伟学号:1120111524 班级:05911101摘要“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钱学森之问”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

本文将从教育方法的角度,通过论述和对比各种教育模式,从中寻找出差别,并借鉴国外的教育模式,从而给出一种在中国可以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钱学森之问教育方法创新教育改革正文为什么我们的学校不能培养出杰出人才?针对此问题,我想先从教育方法和学习方法的角度来给出一种对中西教育模式的直观影响,然后讨论他们的特征和区别。

一、教育方法和学习方法(1)教育方法和学习方法分类这里根据各种资料,然后总结出三种比较主要的教育方法:灌输教育,引导教育,过程教育。

但在提出教育方法之前,想先按照个人观点提出三种学习方法:记忆学习,熟练学习,发散学习。

1、记忆学习:通过背记等手段将知识掌握的方法,我称之为记忆学习。

其特点就是方法简单易行,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这种方法学习知识。

2、熟练学习:通过不断实践掌握知识的方法,我称之为熟练学习。

其特点是主要用于技能性知识的学习,且通常是必须经过的学习步骤,而且适合每一个人。

3、发散学习:通过其他已经学习过的知识而进一步发散至其他知识并且掌握这些知识的学习方法,我称之为发散学习,通俗点说就是“举一反三”。

这种学习方式比较难,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但是对于大量知识的掌握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这里给出3种学习方法后,我们可以发现,其实我们学习主要依靠前两种方法,即记忆学习和熟练学习,而第三种由于难度的问题,我们是很少应用的。

下面便说明3种教育方法。

1、灌输教育:只是一味的将知识教给学生们,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这种教育方法有利有弊。

在缩短教育时间,加快教育进度方面来说,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然而从学生的个人发展来看,这种方法无疑会抹杀学生对知识的渴望与求知欲。

2、引导教育:通过提出问题,然后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从而学习到知识的方法,称之为引导教育。

试答钱学森之问 原创

试答钱学森之问 原创

试答钱学森之问今年的两会期间,许多代表热议钱学森之问,就是“中国的学校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个问题是钱老问总理的,当然轮不到我们一般百姓来操心回答。

不是有句话叫“位俾未敢忘忧国”吗?所以作为教育战线退下来的老者也不能不胡乱思考这个问题,从我们的角度来思考答案。

先不讲我们这样一个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经过30年的努力就达到中等发达国家(较低)水平,使人民过上较为富裕的生活这一事实,没有众多杰出人才的努力是办不到的。

这说明我们的各级各类学校是能培养出杰出人才的,这些杰出人才是我们党政部门,各行各业的骨干。

但是应该承认在科学技术领域我们没有培养出诺贝尔奖获得者,这是事实。

许多人把这归因为高等学校,尤其批评高校没有抓好教育质量,不应过分功利主义等等,我认为这种批评是不够公平的,是不够实事求是的。

那么原因是什么?斗胆谈点个人看法,供参考。

首先是历史原因。

我国历史上实行科举考试选拔人才,考的是四书五经诗词歌赋,因此,私塾教的也是这些内容,根本没有现代科学知识。

直到19世纪末才废科举兴学校,引进西方的现代教育,但发展很不平衡,没有形成从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的现代教育体系,在几十年内也很难形成这样的体系。

1898年设京师大学堂,标志着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开端。

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高等教育最早的要比我们早了700多年,如英国的牛津大学建于1167年,剑桥大学建于1209年,美国的哈佛大学建于1636年,麻省理工学院建于1861年,俄国的莫斯科大学建于1755年。

我们的高等教育不仅起步晚而且经历了长年的战乱,从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清末的革命战争,民国初年的军阀混战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50年的时间,何曾有过安宁和顺利?以至于有人高呼“偌大的中国竟然安不下我们的一张课桌”。

新中国的建立给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在五十年代初就建立起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现代教育体系,呈现出蒸蒸日上的局面。

但正如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所指出的“从五十年代后期开始,由于全党工作重点一直没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由于‘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思想的影响,教育事业不但长期没有放到应有的重要地位,而且受到‘左’的政治运动的频繁冲击。

试答“钱学森之问”

试答“钱学森之问”

刘人怀院士等:试答“钱学森之问”发布时间: 2011-10-17 点击数:29187文/刘人怀郭广生徐明稚陈劲陈德敏所谓“钱学森之问”,就是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院士晚年在各种场合不止一次提出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个问题,钱老自己其实是有答案的。

2005年7月30日,钱学森曾向温家宝总理进言:“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

这是很大的问题。

”钱学森之问和钱老自己的回答,振聋发聩,实际上指出了中国的教育所存在的问题。

本文试图通过对目前教育界的一些不良现象进行分析,深入探究其产生的背景和原因,并进而提出若干化解之策和可操作的计划。

教育问题的现状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国家进入了盛世时代,教育事业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特别是改革开放32年来,教育事业更是突飞猛进,中国正处于由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的发展进程之中。

但是,我国教育仍存在许多问题。

教育体制和管理有待改善在高等教育方面,目前的病态表现为:从建国初期至今,教育革命和教育改革始终不断,但一直未形成科学的、稳定的人才培养体系,难以拥有杰出人才成长环境;学术浮躁;学校缺乏办学自主权,办学千篇一律,许多大学无特色;上级管理名目繁多,对学校、教学和科研的评估、考核、检查太过频繁,基层穷于应付,甚至弄虚作假;学校管理过分行政化,行政干涉学术过多;学校产业化问题,错误强调学校科研要产业化,使基础科学研究萎缩;学校关系化问题,社会和学校人治大于法治,师生办事常常要找关系才能办成,使杰出人才成长受限;“官员”型校长多,优秀校长少;教师学术不端行为和学术腐败现象愈演愈烈,甚至涉及部分党委书记和校长以及“知名”学者,但处理惩治既慢又不严;学生考试作弊现象未得到有效管治;教学和科研奖励以及科研项目申请中,拉关系现象时有发生,造成公正性缺失,制约了杰出人才出现;学校从上到下搞创收,教师无法专心致志做学问;许多教授喜欢做官,不喜欢做学问,不喜欢承担教课任务……以上这些问题都亟待教育体制和管理的尽快改善。

国际视野下创新人才培养 试卷80道题82分答案

国际视野下创新人才培养 试卷80道题82分答案

1、钱学森之问是指中国为什么培养不出创造性人才。

()正确错误2、耶鲁校长莱文认为中国本科教育缺陷包含两个因素,即缺乏跨学科的广度和缺乏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正确错误3、世界很多国家教育界的共识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正确错误4、本讲认为,创造力是少数人才具有的特殊才能。

()正确错误5、本讲认为,东方经济体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形成了较明显的特色。

()正确错误6、本讲认为,人才的理科素质与人文素养两者之间是此消彼长的。

()正确错误7、基础教育的国际关注点是注重培养21世纪人才所必须具备的核心素质,注重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标准。

()正确错误8、吉尔福特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思维的核心部分。

()正确错误9、这几年学术界、教育理论和实践界探讨得比较多的一个问题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正确错误10、钱学森认为中国高校缺少培养创新人才的机制。

()正确错误11、召开中外大学校长论坛的主要目的就是请国外国内一流的大学来共同探讨教育领域里边大家关注的热点问题。

()正确错误12、本讲所阐述的美国耶鲁大学校长莱文的一些观点是在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提出的。

()正确错误13、召开中外大学校长论坛,有利于改进中国的高等教育教学。

()正确错误14、召开中外大学校长论坛,可以从体制、课堂教学模式、教育思想等等方面为我国高等院校教育提供参考借鉴。

()正确错误15、第一届、第二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都是在上海举行的。

()正确错误16、第三届是在浦东召开的。

()正确错误17、第四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是在北京举办的。

()正确错误18、耶鲁大学的莱文校长倡导美国的“通识教育”。

()正确错误19、耶鲁大学的莱文校长认为中国的经济和社会要取得成功的关键三点和中国教育和科技进一步的关键点有异曲同工之处。

()正确错误20、本讲认为,应用技术是所有基础科学的源泉。

()正确错误21、本讲认为,政府和市场应该支持有高风险的原创型的企业。

()正确错误22、本讲认为,著名的科技发明创新往往产生在跨国公司的研发中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表 示 , 自己筹 办 南科 大 内心 里 一个 愿 望就 是 找到
这个 问题 , 只 能把 中国大 ” 的答案 , 而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后 , 他表 示“ 正在越来越接近找到这个答案 。” “ 我很赞成钱老 的说 法 ,现在 中国大学确 实没有 培养 出一流的大师 ,这是事实 。 现在我们国家科技界
DOI : 10. 13636/ j .cnki . jgyxz. 2011.04. 016
2 0 1 1 .4
高校改革

实验 班 ,在 毕业 时授 予南科 大的学士学位 。 今 年招生虽然时间紧迫 , 但是我们仍然坚持招 生 , 目的就是 为 了不让有 志于报考 南科 大 的 同学失去机会 。 我们 已经做好 了首期教改实验班的师资 准备 , 聘请 了若干院士和著名教授承担教 改 实验班的教学工作 ,包括 中科院院士张景 中 教授讲授高等数学 中科院院士陈国良教授
来评价 ,看杜会是否认可你这个学校 的教 学质 , 来 决定社会接不接 受你这个学校 的文凭 , 而不是靠学 校的文凭是否 由国家行政权力做后盾 , 如果走到这 一步的话 , 中国大学的活力就可能真正解放 出来 了。 这个机制问题解决 了 , 大学才 可能培养 出一流 的大 师 ,如果教学质量不提高 ,培养一流大师永远是遥不 可及 的 。”转 自《 山东商报 》 编后语 高校是事业单位的重要组成部分 , 高校 改革是事业单位改革不可回避的 内容 。 据 了解 ,南科
度的建设 ,这是我国高教改革的必由之路 。
在中国高教改革中 , 南科大迈 出的一小
领 衔组 织设计 人 文教育课 程 , 实施 目前 世界 上 最先进 的全 面教 育体 系 。我们将 确保 为 学 生们提供 一流 的优 质教 育 , 确保 他们都 成 为 社会 欢迎 的人 才 。因为只有 当我们 的毕业 生 都受到社会的欢迎 时 , 我们的教改试验才算
大筹备 三年 多 ,一 直得 不 到教 育 部 的批 准 , 于是校 长
要的原 因即 目前的机制 —
中国的大学发 的文凭全
朱清时向社会发 出了公开信 ,提 出直接招生 。 年 年底 ,学校获教 育部批 准筹建 ,但仍 未获教 育部的学
历认 可 。 首届 教 改 实验 班 招 生 位 问题 ,本刊 将 继 续关 注 。 人。 年 月 ,教 育部批 准 南科 大 办本 科 。 对 于 首招 的 人 的 学历 学
试验班 完全 自愿 。 南科大 的教 改实验可能会遇到许 多 困 难。 但是 ,大学能自主招生 、 自 授学位 ,才有真 正 的办学 自主权 , 才 能推进 我 国现代 大 学制
讲授 “ 计算机基础 ”著名物理学家 陈应天教
授讲授少 普通物理 ”香港科大李泽湘教授讲 授工程创新导论 中科院院士朱清时教授 主 香港科大丁学 良教授 讲创新能力培养课程
最 崇高 的荣 誉就 是 国 家科 技奖 ,每 年 奖 给两 个人 ,得 奖人 多数都 是 民 国时 期培 养 的人 才 , 而且 都 有八 九 十岁 了 ……这说 明现在 的大 学没 有 能够 培养 出 一流 的大 师 。 ” 朱 清 时坦 言 。 对 于接 近 的 “ 钱 学森 之 问 ” 的答 案是 什 么 他介 绍说 , 中国 的大 学教 学质 量 一直 不 能提 高 有 一个 重
成功 。 为 了免除实验班学生的经济负担 ,本期 学生将 享受全 额 奖学 金 减 免学费 , 并每年 补
助每人一万元人民币作生活费 。 为 了确保教改实验班顺利进行 , 我们希
望每位 自愿报考的学生及其家长都能充分理
解这项改革的意义和实际情况 , 并与每位学 生和家长签订协议 书 , 以确保他们参与教改
部 是 国家 承认 的国家 文 凭 , 他们 的学 历都 是 国 家承 认 的学 历 。 “ 这 就 很 类 似 于 过 去 中国 的农 村 吃大 锅 饭 ,现在 中 国的大 学都 没 有 积极 性提 高 质量 , 要解 决
步 ,将是我国高教 改革的一大步 有理想的同
学 ,我们热烈欢迎你参与阵个实验 你和我们
一起度过 的 四年 时光 , 必将 成为你终 生骄傲 的经历 口
“ 钱学森之问 ” 答案
冀强 孙坷 陈学超
“ 为什么我们 的学校总是培养不 出杰出人才 ” 这 就是著名 的 “ 钱学森之 问” 。 朱清时在接受记者采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