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钱学森之问

合集下载

浅析钱学森之问

浅析钱学森之问

浅析“钱学森之问”摘要:“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发人深思的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钱学森之问”直指中国高等教育的弊端,揭示了中国高等教育模式的缺陷,反映了中国杰出人才培养的不足。

一经提出振聋发聩,对中国的教育工作者犹如当头一棒。

只有对“钱学森之问”产生的根本原因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并且在对现状进行深入反思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找到最终的解决之道。

本文将从家庭、学校、社会、国家四个方面来浅析“钱学森之问”产生的原因,以期能起到抛砖引玉之效。

关键词:“钱学森之问”;高等教育“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振聋发聩发人深思的“钱学森之问”。

2005年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看望两院院士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先生时,钱老就曾这样感慨过:回过头来看,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与此同时钱老认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

”“钱学森之问”是关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杰出人才培养的一道艰深命题,只有真正的直面“钱学森之问”,究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才有可能找到破解之法。

本文就是对问题产生原因的几点思考。

一、家庭教育心有余而力不足家庭教育是指家庭中的父母及其成年人对未成年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

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而家庭教育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人的教育毫无疑问是一项系统工程,包含着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这三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脱离任何一方面这项系统工程都不可能成功。

其中,家庭教育是这项系统工程的基础,也是一切教育的根本。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就曾经将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而将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精美的雕像在他看来需要六位雕刻家:1.家庭;2.学校;3.儿童所在集体;4.儿童本人;5.书籍;6.偶然出现的因素。

浅谈钱学森之问

浅谈钱学森之问

钱学森之问是什么为什么中国的教育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钱学森生前的疑问,也是钱老的临终遗言。

何谓杰出人才?应该是指世界级的、在全世界有重要影响的人才,应该是能和“三钱”相提并论的人才。

三钱则是指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中国力学之父钱伟长、中国原子弹之父钱三强。

钱老对此问题的回答2005年7月30日,钱学森曾向温家宝总理进言:“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

这是很大的问题。

” 那么什么样的办学模式能够培养出杰出人才来?上个世纪30年代钱老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所接受的教育,就是这样一种模式。

“在这里,你必须想别人没有想到的东西,说别人没有说过的话。

”关注钱学森之问真正让“钱学森之问”成为舆论的焦点,源于2009年11月11日的一封公开信。

2009年10月31日,钱学森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

2009年11月11日,安徽高校的11位教授联合《新安晚报》给新任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及全国教育界发出一封公开信:让我们直面“钱学森之问”!发出公开信的11位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几天前,我们满怀悲痛送别了钱学森老人。

作为一代科学大师,钱老对国家民族、对科学研究、对青年人才、对科学道德的挚爱,感动了全民族。

他的崇高人格和科学精神就像一座灯塔,照亮后人前行的路。

连日来,人们在缅怀和追思中,不时会被钱老提出的一个问题所震撼——‘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个被称为‘钱学森之问’的问题,已引起上至国务院总理下至普通学生的深思。

它是沉重的,也是不容回避的。

”在当时,我们的学校,缺乏培养杰出人才的机制。

当然如果再追问下去,直白一点说,就是我们的学校不像学校,更像衙门。

不仅没有杰出人才,而且离“杰出”两个字渐行渐远。

现在,虽然较当时情况比较好,但是教育所存在的问题仍然十分严峻,钱学森之问仍然值得我们所有人思考。

探解钱学森之问

探解钱学森之问
探解钱学森之问
汇报人: 日期:
contents
目录
• 钱学森之问的背景与意义 • 钱学森之问的内容与实质 • 探解钱学森之问的方法与途径 • 探解钱学森之问的挑战与未来 • 结论与建议
01
钱学森之问的背景与意义
钱学森之问的背景
钱学森的疑问
2005年,中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一次科学沙龙上,向年轻一代科技工作者提出了一个挑战性的问题:“为什么 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这个问题的背景在于,中国的高等教育体系在规模和资源上已经有了显 著的进步,但仍然缺乏在国际上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和工程师。
05
结论与建议
结论回顾
01
02
03
科学教育的重要性
钱学森之问强调了科学教 育的重要性,认为科学教 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 。
科学精神的缺失
钱学森之问反映了当前科 学精神在教育中的缺失, 需要加强科学精神的培育 。
教育体制的局限性
钱学森之问揭示了当前教 育体制的局限性,需要改 革教育体制,创新人才培 养模式。
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02
钱学森之问的内容与实质
钱学森之问的具体内容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科技创新人才?” 这是钱学森对中国教育的疑问,也是他对中国科技创新人才 培养的关注。
钱学森之问并非仅限于教育领域,它实际上涉及科技、人才 、创新等多个领域,是对中国如何培养出世界级的科技创新 人才的深层次思考和追问。
科研实践是探解钱学森之问的一个重要 途径。科和解决
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工具和方法。
在探解钱学森之问的过程中,科研实践 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钱学森先生的 学术思想和贡献,同时也可以帮助我们
更好地认识科学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钱学森之问之我的理解

钱学森之问之我的理解

钱学森之问之我的理解钱学森是中国著名的科学家,被誉为中国的“导弹之父”。

他提出了很多重要的科学问题,其中一个问题是:“什么是科学?”这个问题虽然看似简单,但实际上却涉及到了科学的本质和特点。

科学是一种追求真理的方法论,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来揭示事物的规律和本质。

科学的目标是解释自然现象,探索宇宙的奥秘,以及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的支持。

在这个过程中,科学家们秉持着客观、精确、可验证和可重复的原则,以确保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可信度。

科学的研究方法包括观察、实验和理论构建。

观察是科学研究的起点,通过对事物的观察和描述,科学家可以发现问题和现象。

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通过对变量的控制和对比,科学家可以验证假设和推断。

理论构建是科学研究的最终目标,通过对实验结果的总结和归纳,科学家可以建立起理论框架,解释和预测现象。

科学的发展离不开科学家们的思考和创新。

科学家们在探索未知领域时,常常面临着困惑和疑问。

正是通过提出问题和寻找答案,科学家们才能够推动科学的进步。

钱学森之问:“什么是科学?”就是他对科学本质的思考和探索。

对于钱学森的这个问题,我的理解是科学是一种基于证据和逻辑的知识体系,它通过观察和实验来获取数据,通过推理和归纳来解释现象,通过验证和预测来检验理论。

科学的特点是客观、可验证和可重复。

科学的客观性意味着科学家们在研究中应该保持中立,不受主观情感和个人偏见的影响。

科学家们应该根据观察和实验结果来提出理论和结论,而不是根据个人意愿或信仰。

科学的可验证性要求科学家们提供充分的实验数据和方法,以便其他科学家能够重复实验并验证结果。

科学的可重复性要求科学家们在研究中使用清晰、准确的方法和步骤,以便其他科学家能够重复实验并得出相同的结果。

科学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迭代的过程。

科学家们在解决一个问题时,往往会提出更多的问题和假设,进行更多的观察和实验,以求得更准确、更全面的答案。

科学的发展是一个累积的过程,新的知识和理论往往是在旧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对钱学森之问的理解和解释

对钱学森之问的理解和解释

对钱学森之问的理解和解释“钱学森之问”是指中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2005年的一次座谈会上,对中国的教育体系和科研环境提出的尖锐问题。

他问道:“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科技创新人才?”这个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深入思考。

要理解和解释“钱学森之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1.教育体系的问题钱学森认为,中国的教育体系存在一些问题,使得培养不出杰出的科技创新人才。

首先,中国的教育过于注重分数和考试,而忽略了对学生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这种教育模式导致了学生的思维僵化,缺乏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中国的教育体系缺乏个性化的教育,学生缺乏自由度和自主性,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和特长。

1.科研环境的问题除了教育体系的问题,钱学森还指出了中国科研环境的问题。

他认为,中国的科研环境过于追求短期成果和量化指标,而忽略了长远发展和质量提升。

这种科研环境导致了科研人员的思维局限和急功近利,缺乏对重大科技创新的追求和探索。

此外,中国的科研环境还存在一些体制机制的问题,如科研资金分配不公、科研人员评价机制不合理等,这些也制约了科技创新的发展。

1.社会文化的问题“钱学森之问”也反映了中国社会文化的一些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的是服从、遵守规矩,而创新和独立思考则被视为离经叛道。

这种社会文化氛围限制了人们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使得培养出杰出的科技创新人才更加困难。

此外,中国的社会文化中也存在一些浮躁和功利的心态,这也影响了人们对科技创新的追求和投入。

为了解答“钱学森之问”,我们需要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深入反思和改革。

以下是一些建议:1.改革教育体系首先,我们需要改革教育体系,注重对学生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这包括改变过分注重分数和考试的教育模式,加强对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考核。

其次,我们需要推行个性化的教育,让学生有更多的自由度和自主性,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和特长。

这需要教育机构减少对教育的限制和干预,增加学生的自由度和自主性。

钱学森之问是什么

钱学森之问是什么

钱学森之问是什么钱学森,中国的航空航天科学家和工程师,被誉为中国的航天之父。

他是20世纪中国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也是中国最重要的科技领袖之一。

在他的一生中,钱学森提出了一系列关键性的问题,这些问题被称为“钱学森之问”。

这些问题,不仅对中国科技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引起了国际科学界的广泛关注和研究。

钱学森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实现中国自己的航天事业?这个问题在当时的中国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当时,中国正处于战争和贫困的时期,科技水平相对较低,国内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科研体系。

但钱学森坚信,只有通过发展航天技术,中国才能崛起成为世界科技强国。

因此,他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方案:投资建设航天科研机构、培养优秀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发展航天工业等。

这些方案的实施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奠定了基础,并且在后来的发展中取得了巨大成功。

钱学森还提出了另一个问题:如何实现科技与经济的结合?这个问题主要是指如何将科学研究的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促进经济的发展。

在钱学森看来,科技发展和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只有通过科技创新,才能提升中国的经济竞争力。

他提出了加强产学研合作、加大对科研机构的投入、建立科技创新体系等方案,推动了中国科技与经济的融合发展。

钱学森还认为,科技发展和社会发展是密不可分的。

因此,他也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如何将科技发展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他认为,科技的发展要与社会的需求相结合,要追求科技进步与社会进步的双向互动。

他提出了加强科技普及教育、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社会福祉等方案,不仅促进了科技进步,也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钱学森之问所提出的问题,并没有一成不变的答案。

这些问题提醒着我们,科技发展不仅需要关注技术层面的突破,更需要关注社会、经济和教育等领域的发展。

我们需要继续探索和回答这些问题,为中国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提供更多的思路和方向。

只有深入理解和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才能真正走上科技强国的道路。

总结起来,钱学森之问是一系列关于航天科技发展、科技与经济结合、科技与社会发展等重要问题的提出。

浅议“钱学森之问”

浅议“钱学森之问”
科 学 大 家
科 技 产 品
我们在思索……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 出杰出人才?” ——钱学森
“钱学森之问对我们是个很大的刺痛,也是很大 的鞭策。” ——温家宝
浅议 “钱学森之问”
第二十九组
研究思路
对比中西究原因
了解政策明现状 定位本校献计策
5
对比中西究原因
各国获诺贝尔三大科技类奖人数
报效祖国 造福人类 4% 2% 7% 13% 18% 20% 30%
学习动机 晚餐时间课程 听讲座意向 学术活动 科普社团 学术氛围 科普节目 门票选择 课外科技书阅读
金钱 12% 24% 12% 17% 24% 10% 金钱
51% 自我完善 50% 76% 70% 81% 72% 68%
感情 一定去 足够 经常 49% 很满意 地位 中国 参加 选 讲座 感情 基本满意 有时间就去 偶尔 不够 自我完善 外国 不参加 不选 8% 演唱会 不去 从不 不满意 造福人类 不了解 70% 70% 地位 报效祖国 12%
活动
慈善资助 学习氛围
娱乐类多
景观类 严肃
学术类多
课程类 自由
社会环境对比
中国 道德水平 知识产权 教育体制 公共科普 信任危机 欠缺保护 行政化严重/选拔制度不合理 水平低 西方 诚信度高 保护良好 教授治校/选拔制度合理 水平较高
【美】马丁· 加德纳 (1914— 2010),是一位及数学家、诗 人、小说家等多重身份于一身 的学者,斯坦福大学专门为他 举办了纪念会。
定位本校献计策
问卷 调查
结果 分析
建议 提出
问卷调查
结果分析
个人 校园 篇
如果学校在晚饭 如果送你一 你平时会 喜欢哪里 如果有人组建科 你认为学 你学习是 时间开设一门选 你对学校提 张大师级的 普社团,致力于 看与课程 如果学校每两周 制作的科 校里的课 为了什么 修课,学生可以 供给你的学 学术讲座的 普节目? 无关的科 安排一场学术报 以吸引人的方式 一起边吃饭边看 外学术活 术氛围满意 票或一张演 (科学魔术之夜, 技类书籍 告,介绍不同领 课程材料并思考 动足够多 吗? 唱会门票, 相关问题,饭后 吗? 数学文化节等) 域的核心知识及 吗? 讨论,以此利用 你会选哪 学习科学,传播 学科前沿发展, 晚饭时间交流学 个? 你会去听吗? 科学,你会参加 习,你会选修它 吗? 吗?(假设它是 你感兴趣的课 程)

钱学森之问对教育的启示

钱学森之问对教育的启示

钱学森之问的教育启示
说起钱学森老先生,那真是个大写的“牛”字!他老人家问的那一句“为啥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嘞?”嘿,这问题,直接戳到了咱们教育的脊梁骨上。

咱们四川人讲究的是“巴适”和“实在”,教育这事儿,也得这么来。

你看嘛,现在娃娃些学习压力大,书包重得跟座山似的,但学的那些个东西,到社会上能用上几成?咱们得反思,是不是教学方法太死板,娃儿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都给压没了?
教育嘛,就像是种庄稼,得讲究个“因地制宜”,每个娃儿都是块不同的地,得用适合他的法子去耕。

不能一刀切,全都往应试那条路上赶。

得让娃儿们多动手,多实践,心里头那点小火苗,得给它添柴加火,烧得旺旺的。

还有啊,得培养娃儿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别啥事都等着老师给答案,得学会自己问问题,自己找答案。

这样,将来他们走出校门,遇到啥难题,都能不慌不忙,自个儿想办法解决。

钱老的问题,就是提醒咱们,教育得改,得往好里改。

咱们得让娃儿们在学校里,不仅学到知识,更能学会怎么学习,怎么创新,怎么做人。

这样,咱们国家才能源源不断地冒出杰出人才,让世界都瞧瞧,咱们四川,咱们中国,教育也是顶呱呱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钱学森之问”的答案
钱学森晚年曾不止一次提出“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这是钱学森之问,更是钱学森之忧,虽然沉重,但是却不容我们回避。

钱老提出的人才不是普通的人才,而是创新型人才,那么为什么我们学校培养不出创新型人才那?原因很多:学校、老师、家长、政府都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归根结底是教育出了问题。

我们的教育存在很大的问题,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都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

而对于钱学森之问,很多人都把矛头对准高等教育,这是有失偏颇的。

培养创新型人才要从小做起,只有打好基础,以后才能够茁壮成长。

自古以来中国家长就具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直到今天,我国仍然存在违背儿童成长规律,过度开发儿童潜力的现象。

他们让儿童参加各种“兴趣班”,如舞蹈班、奥数班、艺术班等,他们本意是开发孩子智力,促进孩子成为“神通”,但是由于他们不懂的儿童成长规律,他们的做法反而扼杀了孩子的创新性和兴趣,而兴趣是创新的最强动力。

但是对于儿童来说,他们对这些所谓的兴趣班并没有兴趣,甚至在内心深处有一种深深的厌恶,但是他们享受取得成功后给自己带来的荣誉,而不是这些兴趣班本身对它的吸引力。

就拿奥数竞赛来说吧,现在所谓的奥数竞赛实质上是在扼杀数学思维,他们以做难题为荣,这与奥术本身奥义可是大相径庭的。

奥数本身追求的是一种独特思考途径,来自对基础知识独特见解,并不是如今的先记大堆定理,再将其转换书写,他们对于知识已经丧失了初次见面的疑惑和兴趣,只剩下对于知识的麻木,对知识毫无感觉,并逐渐变为一台机器。

据某科研数据显示,中国人的数据计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但是他们的想象能力排名倒数第一,而创新能力排名世界倒数第五,这些都和儿童从小接受的教育方式有很大的关系。

与此同时,学校对于学生的基础教育也应该负起一定的责任。

虽然我国已经提出了素质教育,但是并没有得到有力的推广并且实施。

相反,“应试教育”在我国却是根深蒂固,并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学校进行人才培养,并没有因材施教,忽视了学生是有思想、有情感、有个性、有独特需求的具体的人,而是采用机械化批量生产,将所有学生按照一个模式去培养,扼杀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而兴趣和爱好是进行创新的最强动力。

应试教育教给学生的是知识,是赤裸裸的知识,没有对知识的感觉和感悟,而是靠死记硬背获取知识,每一个问题背后都有一
个“标准答案”,谁违背了这些“标准答案”,谁就永世不得翻身,学生违
背了这些“标准答案”就不能取的好成绩,不能够读一所理想的大学。

现在的教育已经变成了一个只会记忆会运用的工具,难以实现知识的再创造,只会模仿也善于模仿,而没有自己的灵魂。

这种教育禁锢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中国学生不善提问,不敢提问,不勇于挑战权威。

这些学生已经丧失了对于知识的感觉、感悟能力。

知识只有用心慢慢琢磨体会后才是自己的,才能够用来进行后续的创新工作,因此他们根本就不可能进行创新,只能够进行简单的模仿。

针对这些问题,为了基础教育发展,为了创新工作的展开,我认为应该在尊重教育的前提下,对基础教育进行改革,取缔应试教育,积极推进素质教育。

具体思想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关于儿童的“六个解放”: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他们能想;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他们能看;解放儿童的嘴,使他们能谈;解放儿童的空间,不要把儿童关在笼中,使他们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去扩大认识的眼界,取得丰富的学问;解放儿童的时间,不把他们的功课表填满,不逼迫他赶考,不和家长联合起来在功课上夹攻他们。

如果我们的老师在教学上都能以陶行知先生的“六个解放”来要求自己,让学生的身心、思想都能得以解放,让学生不再为框框条条的标准所束缚,不再对学习心存畏惧,不再对标新立异视若畏途。

那时,我们的学生们对学习充满向往,对知识充满渴求,神思飞扬,激情勃发,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就会更强,我们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将正式启动。

“钱学森之问”不仅仅是一个问题,更是我国人才培养之忧,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只停留在教育界,也不能只靠政府的努力,而需要政府、社会、学校、老师、学生、家长共同努力和支持,用实践去完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