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护理常规

合集下载

早产儿的护理范文

早产儿的护理范文

早产儿的护理范文早产儿是指在妊娠不满37周时出生的婴儿。

由于他们出生时生理发育尚未完全,因此需要特别的护理和照顾。

本文将从早产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及相关的护理措施等方面进行介绍。

早产儿的生理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呼吸系统未充分发育:由于早产儿肺泡表面积较小,肺组织较少,导致呼吸困难。

因此,早产儿需要通过呼吸机辅助呼吸,或者采取其他呼吸支持措施。

2.循环系统未成熟:早产儿的心肺功能较弱,心排血量较低。

因此,他们需要通过输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以及通过监测心电图和呼吸监护来确保心脏正常工作。

3.消化系统不完善:早产儿的消化系统未充分发育,胃肠功能较差。

因此,他们需要采用特殊的喂养方法,如胃管喂养或经口管喂养,并且需要通过监测体重和排便情况来评估喂养的效果。

4.免疫系统较弱:早产儿的免疫系统未充分发育,抵抗病原体的能力较弱。

因此,他们容易受到感染的侵袭。

为了预防感染,医护人员需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并给予早产儿一定的免疫保护,如注射疫苗。

早产儿的心理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心理发育滞后:早产儿的神经系统发育未完全,因此他们的认知和运动能力较弱。

他们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发展和学习不同的技能,如吃奶、抬头等。

2.情绪不稳定:由于早产儿的大脑和神经系统未充分发育,他们容易出现情绪不稳定的情况,如焦虑、哭闹等。

护理人员需要给予他们充分的安全感和关爱,通过轻柔的触摸和声音来安抚他们的情绪。

3.社交能力有限:早产儿接触外界环境的时间较短,缺乏与他人互动的机会。

因此,他们需要通过与家人和护理人员的亲密接触来培养社交能力,并逐渐适应外界环境。

在护理早产儿时,需要采取以下一些措施:1.维护温度稳定:早产儿的体温调节能力较差,容易出现低温或高温的情况。

护理人员需要保持早产儿的体温稳定,可以通过使用保温箱、穿戴合适的衣物以及提供温暖的环境来实现。

2.加强呼吸支持:早产儿的呼吸系统较弱,需要辅助呼吸。

护理人员需要定期监测早产儿的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等指标,并根据需要提供呼吸支持,如使用呼吸机。

早产儿护理问题及护理措施

早产儿护理问题及护理措施

早产儿护理问题及护理措施引言早产儿是指妊娠期不足37周的胎儿,由于早产而需要特殊的护理。

早产儿由于未完全发育,面临许多潜在的健康问题。

本文将探讨早产儿护理中的问题,并提供相应的护理措施。

早产儿护理问题呼吸困难由于早产儿的肺部未充分发育,呼吸困难是一个常见的问题。

以下是一些可能出现的呼吸困难的原因以及相应的护理措施:1.肺表面活性物质不足–给予早产儿人工肺表面活性物质–提供足够的保温以减少水分蒸发2.呼吸窘迫综合征–给予早产儿氧气支持–提供机械通气以辅助呼吸3.感染–加强早产儿的手卫生–定期监测早产儿的体温,并及时处理高温事件营养不良由于早产儿的消化系统未充分发育,营养不良是另一个常见的问题。

以下是一些可能出现的营养不良的原因以及相应的护理措施:1.吸收问题–提供早产儿经过调整的配方奶或母乳以促进吸收–通过胃管给予早产儿额外的营养支持2.代谢问题–定期监测早产儿的血糖水平,并及时处理低血糖事件–确保早产儿获得足够的能量和营养温度调节困难早产儿由于表皮脂质层薄,无法维持稳定的体温。

以下是一些可能出现的温度调节困难的原因以及相应的护理措施:1.皮肤完整性不良–给予早产儿足够的保温以减少水分蒸发–定期检查早产儿的皮肤状况,并及时处理任何损伤2.使用的设备问题–使用温控设备来确保早产儿处于适宜的温度条件下–定期检查设备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感染风险早产儿的免疫系统脆弱,更容易感染。

以下是一些可能出现的感染风险的原因以及相应的护理措施:1.高龄早产儿的感染风险–加强早产儿的手卫生–定期监测早产儿的体温,并及时处理高温事件2.医院环境中的感染风险–定期清洁早产儿的周围环境–限制访客数量以减少感染风险早产儿护理措施保持清洁和消毒•定期洗手,使用肥皂和温水进行彻底清洁•清洁早产儿周围的环境,包括床铺、设备和其他表面•使用消毒剂对物品进行消毒,如奶瓶、奶嘴和玩具提供适当的营养•提供经过调整的配方奶或母乳,以满足早产儿的营养需求•考虑通过胃管给予早产儿额外的营养支持,如葡萄糖溶液和脂肪乳剂•定期监测早产儿的体重和生长情况,以确保营养摄入充足维持温暖和舒适•提供特殊的婴儿床或保温箱,以保持早产儿的体温稳定•使用恒温设备来确保早产儿的环境温度适宜•给予早产儿足够的保温,避免水分蒸发以及失温风险定期监测和评估•定期监测早产儿的体温、心率和呼吸频率•定期评估早产儿的发育情况,如克里特里亚评分、体重增长和运动能力•定期进行眼部检查,以筛查和处理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结论早产儿需要特殊的护理和关注以促进其健康和发育。

早产儿贫血护理常规

早产儿贫血护理常规

护理质量和护理安全管理制度南山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
早产儿贫血护理常规
一、定义:一般认为生后2周,静脉血血红蛋白130/L(≤13.0g/dl),
毛细血管血≤145g/L(14.5/dl),可诊断为贫血。

早产儿与足月
儿相似。

二、一般护理:
1 将患儿置于辐射台或暖箱内保暖,与感染患儿隔离,避免继
发感染。

2 观察患儿贫血的程度,口唇、皮肤粘膜、甲床的颜色,及有
无皮肤出血点。

3 观察有无出血的前期症状,警惕颅内出血的发生,观察神志、
瞳孔、呼吸、心率、面色、吸吮能力、吞咽反射等变化,注
意囟门大小及饱满度,有无躁动、脑性尖叫、惊厥等表现,
对有出倾向的病人严密观察出血部位及量,并记录。

4 观察患儿皮肤黄染的发展情况,如需光疗做好光疗护理,防
止黄疸的发生。

各项操作动作轻柔,避免不必要的穿刺,必
需采血或注射时,局部应加压止血,观察有无出血。

5 做好皮肤护理及口腔护理,严格无菌操作,定时翻身,每日
消毒暖箱。

6 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及神智变化,记录尿量及大便
情况,合理喂养,每日称体重一次。

三、特殊用药:
1 输血疗法:输血为“O”型或同型新鲜血、抗凝血,速度不超
3滴/小时。

2 促红细胞生成素应用:给药时间一般为生后7天开始,皮下注
射200u/kg次,每周三次,同时补充铁剂、VitE。

四、护理诊断:
1 活动无耐力与贫血有关。

2 有感染的危险。

3 潜在并发症:核黄疸。

4 潜在并发症:出血。

早产儿出院后的管理方法

早产儿出院后的管理方法

早产儿出院后的管理方法早产儿即出生时孕龄不足37周的婴儿,由于其发育不完全,自身抵抗力较弱,出院后的管理方法尤为重要。

下面将介绍早产儿出院后的管理方法。

一、保持早产儿的温暖1.应尽量让早产儿与母亲保持皮肤接触,进行“袋式护理”,将婴儿放置在母亲的胸前,让母亲用双手捧住婴儿。

2.确保室内温度适宜,避免过冷或过热。

3.使用保温设备,如保温箱或温带,保持婴儿体温稳定。

二、合理喂养1.初期使用经过咨询的医生或护士推荐的人工奶或乳汁进行喂养,可以使用尿管、鼻胃管等途径进食。

2.逐渐过渡到母乳喂养,母亲需注意饮食的健康和营养均衡。

3.喂养间隔约2-3小时,每天喂养次数不少于8次。

4.对于不能进食自己的早产儿,可以采取胃管喂养或经口喂药的方式。

三、保持早产儿的卫生1.保持婴儿周围环境的清洁干燥,避免感染。

2.室内应保持通风良好,但避免风力过大。

3.定期更换婴儿的衣物和床上用品,保持洁净。

四、注意早产儿的睡眠和休息1.提供安静的环境,避免干扰婴儿的睡眠。

2.进行规律的作息安排,培养良好的睡眠习惯。

3.让婴儿多进行体力活动,促进其身体发育。

五、定期进行体检和复查1.定期带婴儿到医院进行体检和复查,包括测体重、测身高、查体等。

2.如有发现身体异常或疾病,请及时就医。

六、注意早产儿的心理健康1.给予婴儿关爱和呵护,增强其安全感。

2.和婴儿进行亲密的接触和交流,促进亲子关系的建立。

3.避免长时间的孤独,尽量让父母或其他亲近的人陪伴。

七、良好的家庭环境和照顾1.家庭成员要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健康状态,避免传染疾病。

2.家庭要提供安全的居住环境,避免意外伤害。

3.给予婴儿家庭成员的关爱和支持,共同培养婴儿的身体和心理健康。

八、定期接受医生或护士的指导和建议1.定期到医院接受医生或护士的指导和建议,及时调整早产儿的管理措施。

2.参加相关的学习班或小组,了解更多关于早产儿管理的知识。

以上是早产儿出院后的管理方法,家长和照护者应严格按照医生的指导和建议进行管理,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处理,以保障早产儿的健康和发育。

早产儿一般护理常规

早产儿一般护理常规

早产儿一般护理常规早产儿一般护理常规早产儿一般护理常规一、入院时和住院时护理同新生儿护理常规。

二、维持体温稳定1.保持室温在24~26℃,相对湿度55~65%。

2.体重<2000g的患儿,置入暖箱,按暖箱护理常规。

1.严格消毒隔离,加强口腔,皮肤及脐部护理。

更换体位,以防发生肺炎。

2.暖箱按暖箱护理常规消毒。

3.体重<1000g的患儿,需用的一切布类用品,须经高压消毒后使用。

4.同新生儿护理常规。

1.使用早产儿奶粉,严格按医嘱比例配制,注意温度,奶量要准确,Q2h喂养。

2.吸吮能力差,喂奶后有呕吐或体重低于1500g的未成熟儿采用鼻饲或滴管喂养。

3.鼻饲时,每次喂奶前要检查胃管是否在位通畅,有无胃潴留,详细记录出入量。

4.头偏向一侧,上身抬高30°防止返流呛咳。

随时注意有无呛吐,以防窒息。

1.同新生儿护理常规2.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口腔呼吸道分泌物。

呼吸暂停时,及时刺激恢复。

3.缺氧时给于氧气吸入,密切观察用氧疗效,及时降低氧浓度,以防止发生氧中毒。

4.体重<1500g者消毒石蜡油浴Qd,>1500g者以上沐浴Qd。

5.每日定时定秤称体重并记录。

6.加强巡视,发现下述情况应及时报告医生:① 体温不正常② 呼吸不规则或呻吟。

③ 面部及全身青紫或苍白。

④ 烦躁不安或反应低下。

⑥ 早期或重度黄疸。

⑦ 食欲差,呕吐,腹泻,腹胀,出生3天后仍有黑便。

⑧ 硬肿症。

⑨ 出血症状。

六、实施早产儿发展性照顾①保持环境安静,避免声光刺激②病情平稳患儿,每日沐浴,抚触③实施鸟巢式护理④实施非营养性吸吮同新生儿护理常规。

七、出院时护理同新生儿护理常规。

早产护理常规

早产护理常规

早产护理常规妊娠满28 周至不满37 足周(196-258 日)间分娩者称早产。

【临床表现】主要表现是子宫收缩,最初为不规则宫缩,并常伴有少许阴道流血或血性分泌物,以后可发展为规则宫缩,其过程与足月临床相似。

胎膜早破较足月临产多。

宫颈管先逐渐消退,然后扩张。

【治疗原则】若胎膜完整,在母胎情况允许时尽量保胎至34 周。

若胎膜已破,早产已不可避免时,应设法提高早产儿的存活率。

【护理评估】1、评估可导致早产的高危因素,病人既往出现的症状及接受治疗的情况。

2、评估患者停经史、阴道流血、阴道流液量色味;宫缩强度、持续间歇时间。

3、结合B 超检查结果,产科检查评估胎儿成熟度、胎方位等;观察产程进展,确定早产的进程。

4、评估孕妇心理状态及家庭支持程度。

【护理措施】1、卧床休息,禁性生活,禁用肥皂水灌肠,以减少各种刺激。

协助生活所需。

2、注意观察孕妇的情绪反应,加强心理护理。

3、遵医嘱予以宫缩抑制剂、抗感染药物、促胎肺成熟药,应明确具体药物的作用和用法,并能识别药物的副作用,以免毒性作用的发生。

4、预防感染,保持会阴部清洁。

5、监测胎儿情况,行胎心监护,教会病人自数胎动,有异常时及时采取措施。

6、为分娩做准备:如早产已不可避免,应尽早决定合理分娩的方式,同时,充分做好早产儿保暖和复苏的准备。

7、宫口开全后,常规会阴侧切开术,以缩短第二产程,减少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机会。

8、新生儿遵医嘱转儿科,做好产妇乳房护理。

【健康指导】1、向病人讲解早产的可能原因,解除紧张焦虑情绪。

2、注意卧床休息,抑制宫缩,尽可能延长妊娠时间至胎儿成熟。

3、适当增加营养,多吃高铁、高蛋白及粗纤维食物,防止便秘。

4、讲解药物治疗目的及不良反应、副作用。

5、若阴道出血增多,腹痛加剧或出现流液应及时报告医生。

新生儿科早产儿护理常规及健康教育

新生儿科早产儿护理常规及健康教育

新生儿科早产儿护理常规及健康教育【护理常规】1.保暖:病室内要空气新鲜、室温保持在22~24℃、相对湿度在55%~65%为宜。

生后即放置在暖箱中。

禁止为体温低或不稳定的婴儿沐浴。

各项检查、治疗尽量在暖箱内集中进行,以减少散热。

2.保持舒适体位:舒适的体位能促进早产儿自我安抚和自我行为控制,有利于早产儿神经行为的发展,可采取以下体位:1)促进屈曲体位:用毛巾或床单制作早产儿的鸟巢式卧具,使其脚能触及衣物,手能触及毛巾、床单,有安全感;包裹婴儿时要确定婴儿的手能触及面部,以利头、手互动。

2)头颅塑形:使用水枕,可避免早产儿双侧头部平坦,以免因头部平坦造成持久的体格及心理社会适应困难。

3)俯卧位:俯卧位可以减少早产儿呼吸暂停的发作,对于改善早产儿呼吸和肺功能有很大作用。

但俯卧位时小儿易将口鼻俯于床面,引起窒息和猝死,应引起注意。

3.喂养:早产儿尽可能用母乳喂养,也可用乳库奶喂养,必要时使用适合早产儿的配方乳。

喂奶前常规用生理盐水或1%碳酸氢钠溶液洗胃。

开始先试喂2次10%葡萄糖液,每次3~5mL,再喂稀释奶,逐渐到配方奶,直至达到每日需要热量。

喂奶切忌过速,以免发生胃食管反流致误吸;喂奶后不要立即更换尿布,以防止体位变动发生呕吐。

保持半侧卧位或平卧、俯卧,头转向一侧,每4h翻身、转换体位1次。

吸吮能力差或不会吞咽的早产儿可用鼻胃管或鼻肠管喂养,每次进食前应抽吸胃管,如胃管内残留奶量大于喂奶量的1/3以上则应减量或暂停1次,必要时给予全静脉或部分静脉高营养。

4.预防感染:早产儿抵抗力低下,应严格遵守消毒隔离制度,医护人员在接触早产儿前要严格洗手,以免发生交叉感染。

医护人员患感冒时不能接触早产儿。

奶具严格消毒,1人1奶瓶1奶嘴。

每日行脐部、口腔护理2次。

暖箱要彻底清洁消毒后才能使用,使用期间每日用消毒液擦拭1次,使用7d后要更换暖箱。

5.保证有效呼吸:注意呼吸的节律和次数,如有气促、呼吸暂停及时给氧。

通过经皮氧饱和度监测或血气分析,随时调整吸氧浓度,SaO-85%以下给氧浓度30%~40%,浓度不可过高,以免发生氧中毒。

早产儿的护理常规

早产儿的护理常规

早产儿的护理一、护理评估1、评估患儿的胎龄、体重。

2、评估患儿的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肤温,观察尿量及神经系统表现。

3、评估呼吸道是否通畅。

二、护理措施1、按新生儿一般护理常规进行护理,护理操作要集中进行,动作轻柔。

2、严格执行保护性隔离。

早产儿室与新生儿室分开,非工作人员不得进入,护理每个患儿前要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

3、保持室温在24-26℃,相对湿度55%-65%,晨间护理时室温提高到27-28℃,如患儿体重〈2000克或体温低于36℃,应放入暖箱或红外辐射保暖台。

暖箱的温度按照日龄及不同体重中性环境温度调节,检查操作集中进行,减少受凉的机会。

4、早产儿生后无呕吐者,应尽早开奶,以防止低血糖,并提倡母乳喂养,无法母乳喂养者以早产儿配方奶为宜,喂奶量应根据早产儿耐受力而定,以不发生胃潴留及呕吐为原则。

吸吮能力差者和吞咽困难者可用鼻饲喂养。

能量不足者以静脉高营养补充,并合理安排,遵医嘱记录出入量。

5、维持有效呼吸,保持呼吸道通畅。

早产儿仰卧时可在肩下放置小的软枕,头偏向一侧,避免颈部弯曲,呼吸道受阻。

出现发绀时应查明原因,同时给予吸氧,吸入氧浓度以维持血氧饱和度在85%-95%为宜,一旦症状改善立即停用,预防氧疗并发症。

呼吸暂停者给予拍足底、叩背、刺激皮肤等处理。

反复发作者可遵医嘱给予氨茶碱静脉输注。

6、加强皮肤护理。

每日进行温水擦浴,经常更换卧位,保持床单位清洁、干燥,每周测量体重一次,并记录。

7、密切观察病情。

除应用监护仪监测体温、脉搏、呼吸、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外,还应观察患儿的精神反应、哭声、反射、面色、皮肤颜色、肢体末端的温度等情况,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医生,并积极抢救处理,及时准确书写护理记录单。

8、预防感染。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工作人员相对固定,严格控制入室人数,室内物品定期更换、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强化洗手意识。

每次接触早产儿前后要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液,严格控制医源性感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早产儿护理常规
按新生儿一般护理常规
护理评估
1、评估患儿早产的原因,胎龄,体重。

2、评估患儿体温、呼吸、皮肤颜色。

3、严密监测患儿生命体征,面色,血氧饱和度变化。

4、评估患儿家属对疾病的认知情况。

护理措施
1、保持室温在24℃-26℃,晨间护理时提高到27℃-28℃,相对湿度55%-65%;每4小时测体温一次。

2、保持中性温度:使用远红外抢救床或暖箱,根据具体情况调节温度并每准确记录。

3、出暖箱者予戴帽以降低耗氧量和散热量。

4、操作集中进行以避免体温随环境温度变化而波动。

5、每日脱去衣服同一时间同一秤测量体重,并正确记录出入量
6、遵医嘱予以静脉输液、全胃肠外营养疗法、鼻饲;每小时评估1次静脉注射部位,如发生外渗等情况及时处理。

7、遵医嘱予以经口进食(母乳最佳,不能母乳喂养者早产儿配方奶),不耐受或吸吮能力差者予以鼻饲,少量多餐。

8、将早产儿与可能患感染性疾病的患儿分开;专人护理,接触患儿前后均应严格洗手,必要时带手套操作,加强口腔、皮肤及脐部护理。

9、遵医嘱予以心电监护,正确设置报警范围,严密监测HR、R、氧饱和度;呼吸暂停者给予托背、弹足底、吸氧处理,必要时予以呼吸机维持。

10、严密观察呼吸状态,频率、深度、鼻翼煽动、呻吟、三凹症等,有异常及时告知医生并处理;有缺氧症状者给予氧气吸入,吸入氧浓度及时间根据缺氧程度及用氧方法而定或在血气监测下指导用氧,禁忌过高的氧浓度,预防氧疗并发症。

11、每3小时更换尿布时评估皮肤及粘膜情况,有变化时告知医生并处理;根据要求及患儿耐受情况(除非禁忌),每2小时变化1次体位。

12、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和输液量,观察评估静脉注射部位,防止外渗,及时处理;氧饱和度探头至少每2小时更换位置防止压疮。

健康指导
1、听取父母诉说,提供有关信息,用通俗的言语解释病情。

2、讲解并示范婴儿的护理技术;告知父母有如下异常应及时就医:体重减轻或不增加、喂食困难、发热、呼吸困难、昏睡、肌肉抽动、颤抖。

3、保持房间空气新鲜,每日通风1~2次。

4、帮助父母拟订家庭护理计划,解释保证婴儿护理良好的必要性,并告知新生儿门诊的复诊预约时间。

5、早教,定期检查眼底、智力、生长发育,做好新生儿筛查,不适随诊;按时进行预防接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