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重大发现用常见激素治疗乳腺癌

合集下载

乳腺癌的分子机制与治疗进展

乳腺癌的分子机制与治疗进展

乳腺癌的分子机制与治疗进展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也是导致女性死亡的主要原因。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对于乳腺癌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不仅揭示了其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还推动了新一代治疗策略的出现。

本文将针对乳腺癌的分子机制和治疗进展进行探讨。

一、乳腺癌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1. 基因突变与乳腺癌基因突变是导致乳腺癌发生与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已经证实 BRCA1 和BRCA2 基因突变会增加患乳腺癌的风险。

此外,其他多个基因如 TP53、PTEN、PIK3CA 也参与了乳腺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等关键过程。

2. 雌激素受体 (ER) 在乳腺癌中的作用ER 是一个关键转录因子,在正常情况下调控维持正常细胞功能。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ER 的异常表达或突变会导致乳腺癌的发生。

研究人员通过激活或抑制ER 信号通路来治疗 ER 阳性乳腺癌,例如使用雌激素拮抗剂如 tamoxifen。

3. HER2 与乳腺癌的关系HER2 是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家族中的一员,它参与调控细胞增殖和存活等重要功能。

在某些乳腺癌患者中,HER2 基因过度表达,导致肿瘤的侵袭性增强。

靶向 HER2 的药物如 Herceptin 已经成为治疗 HER2 阳性乳腺癌的重要选择。

4. 转移与肿瘤微环境转移是乳腺癌最致命的特征之一。

肿瘤细胞通过改变细胞外基质、血管生成和免疫逃逸等机制来实现转移。

深入了解肿瘤微环境对于寻找新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二、乳腺癌治疗进展1. 外科手术切除外科手术切除是乳腺癌的主要治疗方式,根据肿瘤大小和转移情况,可以选择乳房保留手术或乳房切除手术。

随着技术的进步,外科手术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改进,减少了对患者身体形象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2. 放射治疗放射治疗可用于乳腺癌手术后进行局部控制,并且可以降低复发风险。

现代放疗技术的引入,如三维适形放射治疗 (3D-CRT) 和强度调控放射治疗 (IMRT),使得剂量分布更加精确,减少了对正常组织的损伤。

激素对癌症细胞增殖的调控机制

激素对癌症细胞增殖的调控机制

激素对癌症细胞增殖的调控机制癌症是一种复杂的疾病,其发生机制涉及多个因素,其中激素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激素是一种化学物质,通常由内分泌腺产生,并通过血液和淋巴系统传递到靶组织进行调节。

激素包括多种类别,如雌激素、雄激素、甲状腺激素等,它们对身体的生长、代谢和免疫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

然而,激素过多或过少会影响身体的正常功能,而且某些激素还与癌症发生关系密切。

本文将探讨激素对癌症细胞增殖的调控机制。

激素对细胞增殖的作用激素可以通过不同的机制调控细胞的增殖,包括直接促进细胞生长、诱导细胞进入增殖期、维持细胞分化状态等。

其中,雌激素是最常被人们提及的一种激素,它在女性生殖系统发育、妊娠和经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雌激素与乳腺癌之间的关系也备受关注。

雌激素能够结合乳腺细胞表面的受体,促进癌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从而引发乳腺癌的发生。

此外,雄激素也与前列腺癌的发生有关。

雄激素能够结合前列腺细胞表面的受体,促进癌细胞的增殖和转移,从而导致前列腺癌的发生和转移。

激素调控细胞的信号通路激素通过受体结合启动相应的信号通路,调控细胞的生长和分化。

激素受体分为两大类:核内受体和细胞膜受体。

核内受体可以与激素结合,形成复合物并进入细胞核,调控DNA转录过程,从而影响细胞生长和分化。

而细胞膜受体则通过激活不同的蛋白激酶信号通路调控细胞的增殖和存活。

例如,雌激素通过核内受体(ER)结合,激活ERα信号通路,调控细胞周期中的G1阶段,进而影响细胞的增殖和存活。

此外,雌激素还可以通过表观遗传学的机制,调控细胞的基因转录,从而影响细胞增殖和分化。

雌激素依靠范德华力与受体结合成为复合物,激活信号通路,使基因启动子开放,转录因子进入核内结合并启动表观遗传机制,通过DNA甲基化修饰、组蛋白重构等方式改变染色质的构象和表观基因表达,进而影响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激素的参与调控癌症细胞增殖在癌症细胞中,激素的参与发生了一些变化,一些激素能够促进癌细胞的增殖和转移,而另一些激素则能够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和分化。

ER(-)PR(+)乳腺癌患者接受辅助内分泌治疗的预后情况

ER(-)PR(+)乳腺癌患者接受辅助内分泌治疗的预后情况

ER(-)PR(+)乳腺癌患者接受辅助内分泌治疗的预后情况发表时间:2018-11-26T09:37:35.190Z 来源:《医药前沿》2018年28期作者:夏绍才[导读] 探讨ER(-)PR(+)乳腺癌患者接受辅助内分泌治疗后的疗效。

方法:收集我院ER(-)PR(+)乳腺癌的患者夏绍才(普洱市人民医院肿瘤科云南普洱 665099)【摘要】目的:探讨ER(-)PR(+)乳腺癌患者接受辅助内分泌治疗后的疗效。

方法:收集我院ER(-)PR(+)乳腺癌的患者,分为研究组(接受他莫昔芬辅助内分泌治疗)和对照组(未接受他莫昔芬辅助内分泌治疗)。

两组患者确诊为ER(-)PR(+)乳腺癌后,进行手术治疗,研究组术后5月开始给予他莫昔芬片20mg口服,每天一次。

对照组不接受他莫昔芬片干预。

对比两组内分泌治疗后5年DFS;两组5年DFS 的生存函数曲线;影响ER(-)PR(+)乳腺癌患者5年无病生存率的单因素分析;影响ER(-)PR(+)乳腺癌患者5年无病生存率的COX分析。

结果:两组内分泌治疗后5年DFS比较有差异(P<0.05);通过5年DFS的生存函数曲线观察,绿色为研究组,对照组为蓝色,研究组5年DFS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有差异(P<0.05);COX分析提示淋巴结转移数目、肿瘤组织大小、组织学分级与ER(-)PR(+)乳腺癌患者5年无病生存率无关,月经状态为影响患者5年无病生存率的主要因素,比较有差异(P<0.05)。

结论:本文认为ER(-)PR(+)乳腺癌患者接受辅助内分泌治疗后,可以改善预后,其中月经状态是影响治疗疗效的因素。

【关键词】ER;PR;乳腺癌;内分泌;治疗【中图分类号】R73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28-0123-02 乳腺癌为女性发病率第一的恶性肿瘤,每年死亡人数高达50万[1]。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乳腺癌的发病率为37.86人/10万人,早期乳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可达90%。

乳腺癌抗HER2发展历程【53页】

乳腺癌抗HER2发展历程【53页】
曲妥珠单抗+拉帕替尼 vs 拉帕替尼mPFS-2.8m vs 1.9m (HR 0.73, P=0.008)mOS-12.0m vs 9.1m (HR 0.75, P=0.106)
T-DM1 vs 拉帕替尼+卡培他滨mPFS-9.6m vs 6.4m (HR 0.65, P<0.001)mOS-30.9m vs 25.1m (HR 0.68, P<0.001)
曲妥珠单抗联合化疗成为晚期一线标准方案
1. Slamon D, et al. N Engl J Med 2001;344;783–92. 2. Marty M, et al. J Clin Oncol. 2005;23 (19) :4265-74.
曲妥珠单抗联合不同化疗方案的优化
H+长春瑞滨
曲妥珠单抗+拉帕替尼 vs 拉帕替尼mPFS-2.8m vs 1.9m (HR 0.73, P=0.008)mOS-12.0m vs 9.1m (HR 0.75, P=0.106)
T-DM1 vs 拉帕替尼+卡培他滨mPFS-9.6m vs 6.4m (HR 0.65, P<0.001)mOS-30.9m vs 25.1m (HR 0.68, P<0.001)
晚期二线标准方案之争
拉帕替尼+卡培他滨 vs 卡培他滨mTTP-8.4m vs 4.1m ((HR 0.47, P<0.001)mOS-15.6m vs 15.3m (HR 0.78, P=0.177)
N=399
曲妥珠单抗+卡培他滨 vs 卡培他滨mTTP-8.2m vs 5.6m (HR 0.69, P=0.034)mOS-24.9m vs 20.6m (HR 0.76, P=0.257)
14.5

基因分型在乳腺癌个体化治疗中的应用

基因分型在乳腺癌个体化治疗中的应用
Hornberger J, Cosler LE, Lyman GH. Economic analysis of targeting chemotherapy using a 21-gene RT-PCR assay in lymph-node-negative, estrogen-receptor-positive, early-stage breast cancer. Am J Manag Care. 2005;11(5):313-24.


RS是复发的独立指标,预告复发的准确性比临床病理指 标联合要高。
Mook等用70-gene Amsterdam profile也有类似的结果。

筛选适合TAM治疗者和化疗可能获益的病人
Albain研究367例绝经后、ER阳性、腋下淋巴结 阳性病人,她们随机接受TAM或在CAF方案化疗 后序贯TAM治疗,评价终点是10年时PFS及OS, 发现CAF方案化疗者可使:
基因检测的潜在影响
阳性(基因突变)检测结果




正面影响 排除了疑问和怀疑 较早检出癌前病变和预防 癌症 可计划生育并为将来治疗 做好思想和财力准备 提高了癌症监视的依从性 从容选择手术或其它处置 方法



负面影响 拒绝接受、气恼、沮丧、 长期焦虑 担心被家人和朋友知晓 更加害怕手术和死亡 干扰工作或学习 为现在和将来的孩子担忧 失去保险资格 过早地脱离社会 有争议的预后

家族乳腺癌高危因素


先证者发病年龄轻 双侧乳腺癌 血缘近 家族中多人特别是同侧发病 多基因突变可能 性越小 初潮早,绝经迟,生育晚生育少。
Evans DG, Howell A. Breast cancer risk-assessment models.Breast Cancer Res. 2007;9(5):213.

乳腺癌放疗抵抗机制的研究进展

乳腺癌放疗抵抗机制的研究进展

- 172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81903119);中山大学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青年教师培育项目(20ykpy52)①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广东 广州 510080通信作者:毕月乳腺癌放疗抵抗机制的研究进展*毕月① 【摘要】 放疗是鼻咽癌、乳腺癌及直肠癌等多种恶性肿瘤的重要治疗手段,不过部分患者会出现放疗抵抗的现象,造成转移及复发,从而降低患者生存率。

乳腺癌患者放疗抵抗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肿瘤干细胞及肿瘤微环境等。

乳腺癌放疗患者的治疗效果与放疗抵抗密切相关,对放疗抵抗的产生机制进行研究有助于减少或者抑制放疗抵抗,提高放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

本文从肿瘤干细胞、自噬性调节及DNA 损伤修复等多个方面做一综述,旨在为随后研究提供思路。

【关键词】 乳腺癌 放疗抵抗 肿瘤干细胞 自噬性调节 细胞周期调控 上皮间充质转化 DNA 损伤修复 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Mechanism of Radiotherapy Resistance in Breast Cancer/BI Yue. //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 2023, 20(30): 172-176 [Abstract] Radiotherapy is an important treatment method for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breast cancer, rectal cancer and other malignant tumors. However, some patients may experience resistance to radiotherapy, which may cause metastasis and recurrence, thus reducing the survival rate of patients. The occurrence of radiotherapy resistance in breast cancer patients is related to many factors, such as cancer stem cell and tumor microenvironment.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breast cancer patients undergoing radiotherapy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ir resistance to radiotherapy. Studying the mechanism of resistance to radiotherapy can help reduce or inhibit resistance to radiotherapy, improve the effect of radiotherapy, and improve the prognosis of patients. This article reviews cancer stem cell, autophagy regulation, DNA damage repair and other aspects in order to provide ideas for subsequent research. [Key words] Breast cancer Radiotherapy resistance Cancer stem cell Autophagy regulation Cell cycle regulation Epithelial mesenchymal transformation DNA damage repair First-author's address: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080, 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23.30.040 乳腺癌是严重危害女性身心健康的一种恶性肿瘤。

比卡鲁胺用于雄激素受体阳性的转移性乳腺癌获得完全缓解:一份病例报告及相关文献综述

比卡鲁胺用于雄激素受体阳性的转移性乳腺癌获得完全缓解:一份病例报告及相关文献综述

比卡鲁胺用于雄激素受体阳性的转移性乳腺癌获得完全缓解:一份病例报告及相关文献综述引言乳腺癌是一种异质性疾病,即使肿瘤的临床分期和病理结果相似,其结局也可能相差甚远。

基于基因表达结果可将乳腺癌分为若干亚型,不同的亚型其临床、生物学及治疗并发症都不尽相同1。

三阴性乳腺癌(TNBC)的诊断标准是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及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的表达缺失。

这个亚型占所有乳腺癌的15%-20%,其预后在所有亚型中最差,与其他亚型相比其远处转移趋势更大,还有可能发生脏器转移的特点3,4。

对于最近常被提及的三阴性乳腺癌(TNBC)的分子分型,它可能带来治疗并发症5,6。

约10%~32%的三阴性乳腺癌(TNBC)表达雄激素受体(AR)7。

因为雄激素受体的信号通路在这部分患者中是完整的8,9,所以对雄激素受体(AR)信号通路进行阻断可能是一种潜在内分泌治疗方式。

比卡鲁胺是一种非甾体雄激素拮抗剂,能够竞争性抑制雄激素与其受体(AR)的结合10,可广泛用于局部进展和转移性前列腺癌的治疗,或可单用或与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联合应用11,12。

下文我们呈现了一个既往多次化疗的转移性、雄激素受体(AR)阳性的三阴性乳腺癌(TNBC)病例,该患者在接受4个月的雄激素受体(AR)拮抗剂比卡鲁胺治疗后获得了完全缓解。

病例报告2002年,一位55岁妇女出现右侧乳腺肿块和相应部位皮肤凹陷。

钼靶提示双乳纤维腺体致密,未见恶性提示。

乳腺超声显示一个大小约2.5cm的实性病灶。

肿块切取活检提示导管内原位癌和浸润性导管癌II级,大汗腺型, 边缘清晰,且为三阴性(ER克隆6F 11来自Novocastra,636来自DAKO,HER2由CB11以及Tab250单克隆抗体检测;图1A示苏木精和伊红染色);瘤床和腋窝淋巴结清扫提示乳腺无残留癌灶,但是淋巴结2/8阳性(图1B),受累淋巴结附近淋巴管内含癌栓。

原发灶和转移淋巴结(图2)见雄激素受体(AR)染色弥漫强阳性(稀释50倍的Leica 雄激素受体(AR)抗体2F12)。

乳腺癌后激素治疗方案

乳腺癌后激素治疗方案

摘要: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中激素受体阳性的乳腺癌患者,内分泌治疗是重要的治疗手段。

本文旨在探讨乳腺癌后激素治疗方案,包括药物选择、治疗方案制定、疗效监测及不良反应处理等方面。

一、激素治疗方案概述乳腺癌后激素治疗方案主要包括内分泌治疗、抗雌激素治疗和抗雄激素治疗。

内分泌治疗是针对激素受体阳性的乳腺癌患者,通过抑制雌激素或降低雌激素水平来达到治疗目的。

抗雌激素治疗和抗雄激素治疗则是通过干扰雌激素或雄激素的作用来抑制肿瘤生长。

二、药物选择1. 抗雌激素药物:主要包括芳香化酶抑制剂(AI)、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SERM)和抗雌激素抗体。

其中,AI通过抑制芳香化酶活性,降低雌激素水平;SERM具有雌激素和抗雌激素的双重作用,可调节雌激素受体活性;抗雌激素抗体可特异性结合雌激素受体,抑制其活性。

2. 抗雄激素药物:主要包括非甾体类抗雄激素药物和甾体类抗雄激素药物。

非甾体类抗雄激素药物可抑制睾酮合成,降低雄激素水平;甾体类抗雄激素药物可抑制睾酮与受体结合,降低雄激素作用。

三、治疗方案制定1. 内分泌治疗:对于激素受体阳性的乳腺癌患者,内分泌治疗是首选治疗方案。

治疗方案包括:(1)单药治疗:适用于病情较轻的患者,如他莫昔芬(Tamoxifen)或芳香化酶抑制剂。

(2)联合治疗:适用于病情较重的患者,如他莫昔芬联合芳香化酶抑制剂或抗雌激素抗体。

2. 抗雌激素治疗:对于激素受体阳性的乳腺癌患者,抗雌激素治疗可作为内分泌治疗的辅助手段。

3. 抗雄激素治疗:对于激素受体阳性的乳腺癌患者,抗雄激素治疗可作为内分泌治疗的辅助手段。

四、疗效监测1. 临床监测:定期进行体格检查、乳腺超声、乳腺钼靶等检查,观察病情变化。

2. 生化指标监测:定期检测血清雌二醇、睾酮等激素水平,评估治疗效果。

3. 肿瘤标志物监测:如CA153、CEA等,观察病情变化。

五、不良反应处理1. 抗雌激素药物不良反应:(1)潮热、出汗:可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抗抑郁药等对症治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