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别名:乳癌)

合集下载

乳腺癌(肿瘤科)住院病例

乳腺癌(肿瘤科)住院病例

乳腺癌(肿瘤科)住院病例
乳腺癌(肿瘤科)住院病例
患者信息:
姓名: [患者姓名]
年龄: [患者年龄]
性别: [患者性别]
住院号: [住院号]
入院日期: [入院日期]
病区: [病区名称]
床号: [床号]
主诉:
患者主要症状和不适,以及主诉始于何时。

现病史:
详细描述患者目前的病情,包括症状的发展、变化和严重程度。

既往史:
患者过去的疾病史、手术史、药物使用史,以及慢性疾病史等。

患者家族中是否有乳腺癌或其他相关遗传疾病的发生。

体格检查:
详细描述对患者进行的体格检查结果,包括乳房肿块、肿胀、
红肿、淋巴结肿大等体征。

辅助检查:
患者的相关辅助检查结果,包括乳腺超声、乳腺钼靶、乳腺核
磁共振、乳腺穿刺活检等。

初步诊断:
根据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结果,给出的初步诊断。

治疗方案:
详细描述患者的治疗方案,包括手术、化疗、放疗、靶向治疗等。

预后评估: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相关指标,对患者的预后进行评估和预测。

随访计划:
列出患者的随访计划,包括复查时间、复查项目等。

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乳腺超声报告、乳腺钼靶报告、乳腺核磁共振报告、乳腺穿刺活检结果等。

法律名词及注释:
1、乳腺癌:一种恶性肿瘤,起源于乳腺组织。

2、辅助检查:指医生为了帮助诊断或评估病情而进行的各种检查,如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等。

3、靶向治疗:指针对肿瘤细胞中的特定分子靶点进行的治疗方法。

乳腺癌

乳腺癌

乳腺癌护理查房一、病因:现在在医学上对乳腺癌的病因尚未完全阐明,但许多研究资料表明,乳腺癌的发生除去出生地的因素外,还与下列因素有关:1.年龄:在女性中,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上升,在月经初潮前罕见,20 岁前亦少见,但20 岁以后发病率迅速上升,45 ~ 50 岁较高,但呈相对的平坦,绝经后发病率继续上升,到70 岁左右达最高峰。

死亡率也随年龄而上升,在25 岁以后死亡率逐步上升,直到老年时始终保持上升趋势。

2.遗传因素:家族的妇女有第一级直亲家族的乳腺癌史者,其乳腺癌的危险性是正常人群的2 ~ 3 倍。

3.其他乳房疾病。

4.月经初潮年龄:初潮年龄早于13 岁者发病的危险性为年龄大于17 岁者的2.2 倍。

5.绝经年龄:绝经年龄大于55 岁者比小于45 岁的危险性增加。

6.第一次怀孕年龄:危险性随着初产年龄的推迟而逐渐增高,初产年龄在35 岁以后者的危险性高于无生育史者。

7.绝经后补充雌激素:在更年期长期服用雌激素可能增加乳腺癌的危险性。

8.口服避孕药。

9.食物:尤其是脂肪饮食,可以增加乳腺癌的危险性。

10.酒。

11.体重增加可能是绝经期后妇女发生乳腺癌的重要危险因素。

12.病毒感染。

13.放射线作用:易提高患乳腺癌的危险性14.精神因素:焦虑、紧张可抑制抗癌瘤的免疫。

二发病机制(1) 遗传因素:Li(1988) 报道,美国患有软组织恶性肿瘤的年青人,而他们的孩子有的即患乳腺癌,这是乳腺癌综合征。

研究证明了女性乳腺中有部分病人是由遗传基因的传递所致,即发病年龄越小,遗传倾向越大。

随着遗传性乳腺癌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将来可能会有一定的阐述。

遗传性乳腺癌的特点有:①发病年龄轻; ②易双侧发病; ③在绝经前患乳腺癌病人,其亲属亦易在绝经前发病。

(2) 基因突变:癌基因可有两种协同的阶段但又有区别,即:启动阶段和促发阶段。

①放射线照射可引起基因损伤,使染色体突变,导致乳腺癌发生。

②内分泌激素对乳腺上皮细胞有刺激增生作用,动物实验表明雌激素主要作用于癌形成的促发阶段,而正常女性内分泌激素处于动态平衡状态,故乳腺癌的发生与内分泌紊乱有直接关系。

乳腺癌

乳腺癌


血行转移

诊断及鉴别诊断

详细询问病史及临床检查后,大多数可得出诊断,部分患者 需细胞学或病理检查确诊。 鉴别诊断:




乳腺纤维腺瘤:好发于内分泌旺盛而调节紊乱的年轻妇女。肿块 明显,肿块圆形或扁圆形,一般在3cm以内。单发或多发,质坚 韧,表面光滑或结节状,分界清楚,无粘连,触之有滑动感。肿 块无痛,生长缓慢,但在妊娠时增大较快。 乳腺增生病:是由于内分泌的功能性紊乱引起,其本质既非炎症, 又非肿瘤,而是正常结构的错乱。一般有典型体征和症状,容易 区别。而硬化性腺病常在乳腺内有界限不清的硬结,体积较小, 临床上常难以与乳腺癌相区别,应通过多种物理检查来鉴别。 乳腺囊性增生病:多见于中年妇女,特点是乳房胀痛,肿块可程 周期性,与月经周期有关。 乳腺结核:多为胸壁结核蔓延而来,可溃破,并流出干酪样脓液。 注意检查时常发现有其他部位的结核病灶同时存在。临床表现为 炎症性病变,可形成肿块,有时大时小的变化,也常伴有腋下淋 巴结肿大,临床有1/3的患者难以与癌相区别。
临床表现

乳腺轮廊改变:

当肿块较大时,乳腺可有局部隆起,乳腺增大。当肿瘤累及皮 肤或胸肌时,可使乳房变硬,缩小。病人端坐时,患侧乳腺可 提高。。 乳头回缩及朝向改变:乳头扁平、回缩、凹陷、朝向改变,直 至完全缩入乳晕下,看不见乳头。乳腺癌所致的乳头下陷与先 天性乳头内陷不同。后者经常可用手牵拉提出,而乳腺癌所致 的乳头回缩不可能被拉出,而且凹陷的乳头下或周围可扪及肿 块。 乳头的湿疹样改变:最初为乳头瘙痒,乳头上皮增厚、脱屑、 渗液,逐渐出现糜烂,糜烂而反复结痂、剁脱,乳晕皮肤剥脱 后出现红色肉芽,乳头可慢慢变平,最后消失。 乳头溢液伴肿块者,乳腺癌所占的比例较大。溢液可以是无色、 乳白色、淡黄色、棕色、血性等;可以呈水样、血样、浆液性或 脓性;溢液量可多可少,间隔时间也不一致。

乳腺癌完整ppt课件

乳腺癌完整ppt课件

精选课件
62
护理措施
二、乳腺癌手术后护理措施
1.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1)病人在麻醉后施行手术,术毕回病房后应给予平卧位,严密 监测生命特征,病人清醒且生命体征平稳后 给予半卧位,以利 于呼吸和引流。 (2)观察伤口敷料是否干燥,并予以记录,乳房癌扩大根治术 后有损伤胸膜可能,病人若感胸闷、呼吸困难应及时汇报医生, 以便早期发现和协助处理肺部并发症如气胸。 (3)早期局部用负压吸引或胸带包扎、加压以助皮片附着,避 免皮下积血、积液。包扎松紧度以能容纳一手指,能维持正常血 运,不影响病人呼吸为宜。观察皮瓣颜色及创面愈合情况,以防 皮瓣坏死,若皮瓣颜色暗红应及早汇报医生处理。注意负压引流 是否通畅及术侧肢端血运。
精选课件
14
乳癌的预防
1、多摄取含丰富纤维素的食品 肥胖和体重的增加都可能导致乳癌发生。应
少摄取动物性脂肪,多吸收纤维性的食物、蔬 菜、水果、谷类和豆类,进而减少身体中可能 导致乳癌的雌激素,降低乳癌的发生率。 2、养成运动好习惯
据医学专家统计,经常运动的女性,患乳癌 的几率比不运动的女性低30%。多做运动不仅 有益身体健康,还能预防乳癌的发生
精选课件
31
湿疹样癌
炎性乳癌
精选课件
32
辅助检查
1、根据临床体检: 无痛性孤立的肿块, 硬、不光滑、边界不清,有的伴有“橘 皮征”、“酒窝征”。晚期可有破溃、 卫星结节。 2、乳腺CT、钼靶拍片、B超、核磁共振 等有利于诊断。 3、细针抽吸细胞检查,病理学证实(空 芯针活检),乳房肿块切除活检。
乳腺癌 (breast cancer )
甲乳外科: XXX
精选课件
1
前言
精选课件
2
盘点因乳腺癌去世的明星 们

乳岩(乳癌)

乳岩(乳癌)

乳岩(中医治疗)乳岩是以乳房部肿块,质地坚硬,高低不平,病久肿块溃烂,脓血污秽恶臭,疼痛日增为主要表现的肿瘤性疾病。

相当于西医的乳腺癌。

为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占全身各种恶性肿瘤的7%~10%,在女性仅次于子宫颈癌,且近年有超过子宫颈癌的倾向。

[诊断]好发于40―60岁妇女,绝经期妇女发病率相对较高。

乳癌多见于乳房的外上象限,其次是乳头、乳晕和内上象限。

早期为患侧乳房出现无痛性单发的小肿块,质硬,表面不光滑,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在乳房内不易被推动。

一般由病人在无意中发现。

随着肿块逐渐生长和增大,肿块表面皮肤出现凹陷,乳头内缩或抬高,皮肤呈“橘皮样”改变,这些都是乳癌的重要体征。

乳癌发展至晚期,肿块固定于胸壁,不易推动,皮面出现多个坚硬的小结或小索,甚至彼此融合,弥漫成片;如伸延至背部和对侧胸壁,则可紧缩胸壁,限制呼吸,称铠甲状癌。

有时皮肤可破溃形成溃疡,中央凹陷似弹坑,有时外翻似菜花,时流紫红血水,恶臭难闻。

乳癌淋巴转移最初多见于腋窝,肿大淋巴结先为散在,数目少,质硬,无痛,可被推动,以后数目渐多,粘连成团。

晚期可发生广泛淋巴结转移(锁骨上或对侧腋窝),常伴有远处转移。

若癌细胞堵住腋窝主要淋巴管,可引起该侧上肢淋巴水肿。

癌细胞远处转移至肺及胸膜时,常引起咳嗽、胸痛和呼吸困难。

转移至椎骨则发生背痛,肝转移可引起肝肿大和黄疽。

某些特殊形式乳癌的发展规律和临床表现与临床最常见的硬癌有所不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乳头湿疹样癌和炎性乳癌。

乳头湿疹样癌很少见,恶性程度低,发展缓慢。

初发症状是乳头刺痒、灼痛。

临床上出现慢性湿疹性病变,乳头和乳晕的皮肤发红,糜烂,潮湿,有时覆有黄褐色的鳞屑样痂皮。

病变皮肤发硬,边界较清。

病变继续发展,则乳头内陷、破损。

有时可在乳晕深部扪到肿块。

淋巴转移出现很晚。

炎性乳癌临床少见。

多发于年轻妇女,尤其在妊娠期或哺乳期。

发病急骤,乳房迅速增大,肿胀疼痛,皮肤发红灼热,犹如急性炎症。

乳腺癌早中晚期治疗方案

乳腺癌早中晚期治疗方案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着女性的生命健康。

乳腺癌的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

本文将介绍乳腺癌早中晚期的治疗方案,以帮助患者更好地了解和治疗乳腺癌。

一、乳腺癌早期治疗方案1. 手术治疗(1)保乳手术:适用于早期乳腺癌,肿瘤直径小于3cm,且乳腺组织较丰满的患者。

手术切除肿瘤的同时,保留乳腺组织,术后配合放疗、化疗等治疗。

(2)乳房切除术:适用于保乳手术不适宜的患者,如肿瘤较大、多发、位于乳房内侧或乳腺组织较薄等。

手术切除整个乳房,必要时进行淋巴结清扫。

2. 放疗治疗放疗是乳腺癌治疗的重要手段,可杀灭残留的癌细胞,预防复发。

早期乳腺癌放疗适用于以下情况:(1)保乳手术后:术后放疗可降低局部复发风险。

(2)乳房切除术:术后放疗可提高局部控制率。

3. 化学治疗化疗适用于早期乳腺癌的辅助治疗,可降低远处转移风险。

化疗方案通常包括以下几种:(1)蒽环类药物:如多柔比星、表柔比星等。

(2)紫杉类药物:如紫杉醇、多西紫杉醇等。

(3)其他化疗药物:如卡培他滨、氟尿嘧啶等。

4. 内分泌治疗内分泌治疗适用于雌激素受体(ER)阳性的乳腺癌患者,通过抑制雌激素的生成或作用,达到抑制肿瘤生长的目的。

常用药物包括:(1)芳香化酶抑制剂:如来曲唑、阿那曲唑等。

(2)雌激素受体拮抗剂:如他莫昔芬、托瑞米芬等。

(3)抗雌激素药物:如氟维司群等。

二、乳腺癌中期治疗方案1. 手术治疗(1)保乳手术:适用于肿瘤直径小于5cm,且患者身体状况较好的中期乳腺癌。

(2)乳房切除术:适用于保乳手术不适宜的患者。

2. 放疗治疗放疗适用于保乳手术或乳房切除术后的患者,以降低局部复发风险。

3. 化学治疗化疗适用于中期乳腺癌的辅助治疗,方案与早期乳腺癌相似。

4. 内分泌治疗内分泌治疗适用于ER阳性的中期乳腺癌患者,方案与早期乳腺癌相似。

5. 生物靶向治疗生物靶向治疗适用于HER2阳性的中期乳腺癌患者,如曲妥珠单抗、帕妥珠单抗等。

乳腺癌(中医)医学课件

乳腺癌(中医)医学课件

乳腺癌(中医)医学课件汇报人:2023-12-25•乳腺癌的中医认识•中医治疗乳腺癌的方法•乳腺癌的预防与保健目录•乳腺癌的案例分析•问题与解答01乳腺癌的中医认识情志失调长期精神抑郁、烦躁、焦虑等负面情绪影响,导致肝气郁结,气血不畅,进而引发乳腺癌。

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辛辣刺激等食物,损伤脾胃,痰湿内生,长期积累可导致乳腺癌。

冲任失调月经初潮早、绝经晚或生育少的女性,或长期服用激素类药物,导致冲任失调,气血不和,易患乳腺癌。

乳房出现无痛性、质地较硬、边界不清的肿块,是乳腺癌的典型表现。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乳房胀痛、刺痛等不适症状。

非哺乳期出现乳头溢液,颜色多为血性或黄色。

乳房皮肤出现凹陷、橘皮样改变等。

乳房肿块乳房疼痛乳头溢液乳房皮肤改变情志失调导致气机不畅,气血瘀滞,形成肿块。

气滞血瘀痰瘀互结冲任失调饮食不节导致痰湿内生,与瘀血相互搏结,形成肿块。

冲任二脉主宰女性生理功能,冲任失调则气血不和,易生癌瘤。

03020102中医治疗乳腺癌的方法根据患者病情和体质,开具合适的中药方剂,如四君子汤、逍遥散等,以调节气血、清热解毒、软坚散结。

中药内服将中药制成药膏或散剂,外敷于肿瘤局部,通过皮肤吸收,达到缓解症状、缩小肿瘤的目的。

中药外敷针对无法进食的患者,采用中药灌肠的方法,使药物直接作用于肠道,减轻症状。

中药灌肠通过刺激穴位,调节气血,提高机体免疫力,缓解疼痛等症状。

针刺治疗利用艾叶制成的艾条或艾炷,在特定穴位上进行熏烤,以温通气血、扶正祛邪。

艾灸治疗通过手法按摩,缓解患者疼痛、肌肉紧张等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推拿按摩利用罐具吸拔患处,以排出体内湿气、毒气,缓解局部疼痛。

拔罐治疗推拿治疗调整身体姿势,放松肌肉,使身体舒适自然。

调身调节呼吸,使呼吸深长、缓慢、均匀。

调息调节心理状态,消除负面情绪,保持心情平静、愉悦。

调心气功治疗03乳腺癌的预防与保健保持饮食多样化,摄取丰富的营养素,包括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等。

乳腺癌的治疗方案及手术方法

乳腺癌的治疗方案及手术方法

乳腺癌的治疗方案及手术方法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也可发生在男性身上。

乳腺癌的早期诊断和提供合适的治疗方案对于患者的康复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乳腺癌的治疗方案及手术方法。

一、乳腺癌的治疗方案1. 手术治疗:乳腺癌的手术治疗通常包括乳房保留手术(BCT)和全乳房切除手术(Mastectomy)。

对于早期诊断且没有扩散到淋巴结的患者,BCT是首选。

该手术可以保留部分健康组织,并通过辅助放射线疗法来提高效果。

而对于进一步扩散的患者或有多个肿块存在时,Mastectomy可能更适用。

2. 放射线治疗:放射线治疗在减少局部复发率和改善生存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通常在手术后进行,以杀死残余的恶性细胞,并预防肿瘤复发。

对于高风险患者或晚期诊断的乳腺癌患者,放射线治疗也可在手术前进行。

3.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可以分为内分泌治疗和化学治疗两种。

内分泌治疗适用于雌激素受体(ER)和/或孕激素受体(PR)阳性的乳腺癌患者,通过干扰肿瘤细胞对雌激素的依赖来抑制肿瘤生长。

化学治疗则通过使用药物来杀灭肿瘤细胞。

4. 靶向治疗:靶向治疗是近年来乳腺癌治疗中的重要进展。

针对HER2阳性的乳腺癌,靶向药物如曲妥珠单抗(Trastuzumab)和帕妥珠单抗(Pertuzumab)等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有效地改善了患者的预后。

二、乳腺癌的手术方法1. 乳房保留手术(BCT):BCT通过切除肿瘤和周围正常组织,同时保留乳房。

它通常涉及术中辐射治疗,以确保患者的治疗效果。

手术过程中,外科医生将通过切除一个肿块或肿瘤组织来保留余下的乳房结构。

2. 全乳房切除手术(Mastectomy):Mastectomy是一种完全切除患者乳房组织的手术。

手术方式可分为经典Mastectomy、皮下剥离全乳房切除术、经肌层全乳房切除等多种形式。

该手术适用于进一步扩散的患者或有多个肿块存在时、对BCT不合适的患者。

3. 淋巴结清扫:淋巴结清扫是在手术中去除可能受到癌细胞侵袭的淋巴结组织,以确定癌细胞是否存在淋巴系统中,并帮助制定进一步的治疗计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乳腺癌(别名:乳癌)
乳腺癌(别名:乳癌)
概述:
乳腺癌(mammary cancer)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占全身各种恶性肿瘤的7-10%,在妇女仅次于子宫癌,已成为威胁妇女健康的主要病因。

它的发病常与遗传有关,以及40—60岁之间,绝经期前后的妇女发病率较高。

它是一种通常发生在乳房腺上皮组织,严重影响妇女身心健康甚至危及生命的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乳腺癌男性罕见,仅约1-2%的乳腺患者是男性。

乳腺癌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已知的几种诱发乳腺癌的主要因素:
1 年龄:在女性中,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上升,在月经初潮前罕见,20岁前亦少见,但20岁以后发病率迅速上升,45~50岁较高,但呈相对的平坦,绝经后发病率继续上升,到70岁左右达最高峰。

死亡率也随年龄而上升,在25岁以后死亡率逐步上升,直到老年时始终保持上升趋势。

2 遗传因素:家族的妇女有第一级直亲家族的乳腺癌史者,其乳腺癌的危险性是正常人群的2~3倍。

3 其他乳房疾病。

4 月经初潮年龄:初潮年龄早于13岁者发病的危险性为年龄大于17岁者的2.2倍。

5 绝经年龄:绝经年龄大于55岁者比小于45岁的危险性增加。

6 第一次怀孕年龄:危险性随着初产年龄的推迟而逐渐增高,初产年龄在35岁以后者的危险性高于无生育史者。

7 绝经后补充雌激素:在更年期长期服用雌激素可能增加乳腺癌的危险性。

8 口服避孕药。

9 食物:尤其是脂肪饮食,可以增加乳腺癌的危险性。

10 饮酒。

11 体重增加可能是绝经期后妇女发生乳腺癌的重要危险因素。

12病毒感染
13放射线作用:易提高患乳腺癌的危险性
14精神因素:焦虑、紧张可抑制抗癌瘤的免疫
(二)发病机制
(1)遗传因素:Li(1988)报道,美国患有软组织恶性肿瘤的年青人,而他们的孩子有的即患乳腺癌,这是乳腺癌综合征。

研究证明了女性乳腺中有部分病人是由遗传基因的传递所致,即发病年龄越小,遗传倾向越大。

随着遗传性乳腺癌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将来可能会有一定的阐述。

遗传性乳腺癌的特点有:①发病年龄轻;②易双侧发病;③在绝经前患乳腺癌病人,其亲属亦易在绝经前发病。

(2)基因突变:癌基因可有两种协同的阶段但又有区别,即:启动阶段和促发阶段。

目前对癌基因及其产物与乳腺癌发生和发展的关系,已得出结论为:有数种癌基因参与乳腺癌的形成;正常细胞第1次引入癌基因不一定发生肿瘤,可能涉及多次才发生癌;癌基因不仅在启动阶段参与细胞突变,而且在乳腺癌形成后仍起作用;在正常乳腺上皮细胞—增生—癌变过程中,可能有不同基因参与。

①放射线照射可引起基因损伤,使染色体突变,导致乳腺癌发生。

②内分泌激素对乳腺上皮细胞有刺激增生作用,动物实验表明雌激素主要作用于癌形成的促发阶段,而正常女性内分泌激素处于动态平衡状态,故乳腺癌的发生与内分泌紊乱有直接关系。

雌激素、黄体酮、催乳素、雄激素和甲状腺激素等,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均有关系。

乳腺中的雌激素水平比血液中雌激素水平高若干倍。

乳腺中的胆固醇及其氧化产物,即胆固醇环氧化物可诱发乳腺上皮细胞增生,且胆固醇环氧化物本身便是一种致突变、致癌、有细胞
毒性的化合物。

③外源性激素,如口服避孕药,治疗用雌激素、雄激素等,都可引起体内上述内分泌激素平衡失调,产生相应的效应。

④饮食成分和某些代谢产物如脂肪与乳腺癌的关系:由动、植物油引起的高脂血症的小鼠乳腺肿瘤发生率增加。

在致癌剂对小鼠的致癌作用的始动阶段,增加脂肪量不起作用,但在促发作用阶段,脂肪喂量增加,肿瘤增长迅速加快。

(3)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机体免疫力下降,不能及时清除致癌物质和致癌物诱发的突变细胞,是乳腺癌发生的宿主方面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年龄的增加,机体的免疫功能尤其是细胞免疫功能下降,这是大多数肿瘤包括乳腺癌易发生于中老年的原因之一。

(4)神经功能状况:乳腺癌病人不少在发病前有过精神创伤,表明高级神经系统过度紧张,可能为致癌剂的诱发突变提供有利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