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之中西方习俗文化比较

合集下载

从接待客人看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习俗差异

从接待客人看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习俗差异
弄 得 十分 狼 狈 。
而 ,如果用英 语去问西 方人 ,他们就会 认为 =涉他们的私 事,很容 _ 『 : 易发生误解 。 f 关于 年龄 l】 中国学 生:}i {,Mr. i . hw l l o ? sWht e o odae u y 美国教 师: ( 不满地 ) r T a S c t E … ht a er . ’ s e ( ) 2 关于婚姻状况 中国 主人 :Pes r gy u f i o hny uemeh r l eb n o r ew t y uw e o o ee a i wi h
来 自不扛 文化 背景的人 在交流过 程中常常 会发乍 误会 ,这是 因为 司 交流双方在文化上 存在 着差异 ,而并非是 语言表达能力的问题 、在长 期 的历史发展过 程中 ,由于生存环 境的不 剧,各 民族形 成 了自己独有
31 隐私
人们 在 日常 社会 活动 中都有 这样 或 那样 的一些 约定 俗成的 禁
下面从接 待客人方 面来探讨 中西方 文化 习俗之 『的差异 : 日 J 接待 客人 是- I 艺术 ,它要求 . 究礼节 ,考虑岗全 .面面俱 到 , -' l 井 熟悉的 客人 即将 来访 ,主人 事先就 有所准 备,包括做 好室内卫生 ,预 备好招待 客人的 饮料 、 品等 食 中西方 都i 井究以礼待 客 ,然而 外国人到 中国人家里 做客 ,往 往 会 被主人热忱 岗到弄的不知所 措 .众 所蒯知 ,以茶待客是 中凼人的传统 . 礼节 ,客人 一到 ,主人总 是热情迎接 ,儿 ,寒暄后 ,便是让座 ,主动 u J 献茶 ,不仅 如此 ,主人 客人杯 子空 了还要不 断地『 茶 ,直到客 人杯 J Ⅱ 子不空 为止 ,否叭 就表 示主人看 不起 客人 ,至少没有款 待好客人 ;而 4 西方人以喝 完为礼貌 ,留着 就是不 好I 或不想 喝 ,其 实就 是对主人 不 l 舄 满 ,所以他 们总是一饮而尽 ,就这样 客人 一杯 杯的下肚 ,主人一 杯杯 的添满 ,难 怪某大学的 留学生到 中圜教师 家里做客时就 凶喝了十 杯茶

跨文化交际背景下中西方传统节日对比研究——以春节和圣诞节为例

跨文化交际背景下中西方传统节日对比研究——以春节和圣诞节为例

跨文化交际背景下中西方传统节日对比研究——以春节和圣诞节为例跨文化交际背景下中西方传统节日对比研究——以春节和圣诞节为例引言:中西方是两个文化背景迥异的地域,而其传统节日深深地反映出了两种文化的差异和特点。

在跨文化交际的今天,对中西方传统节日进行对比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拟以中国春节和西方圣诞节为例,通过对两个传统节日的起源、庆祝方式、象征意义以及人们的参与度等方面的对比研究,分析中西方传统节日在文化交流中的异同,旨在加深人们对不同文化的理解与尊重。

一、起源的异同: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起源于古代祭祀太阳的习俗。

它与中国农历的传统开始“立春”相关联,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庆祝。

而圣诞节,作为西方最重要的宗教节日之一,起源于基督教的圣诞诞辰,即耶稣基督的诞生纪念日。

圣诞节定在公历12月25日,是西方的国家法定假日。

二、庆祝方式的差异:1. 聚会与亲友团聚:春节是一个家庭团聚的节日,中国人会赶回家与亲友团聚,共同庆祝新年的到来,享受家庭温暖和亲情。

而圣诞节则更强调朋友和社交圈子的重要性,人们常常会组织圣诞派对或聚餐,与朋友欢度节日。

2. 饮食差异:春节期间,中国人会品尝各种传统美食,如饺子、年糕、汤圆等;圣诞节西方人则以火鸡、圣诞布丁、蛋酒等为主的丰盛大餐。

3. 礼物的赠送:春节期间,中国人常常会准备红包、礼品等送给家人和亲友,以表达对他们的祝福;而圣诞节则是西方人相互交换礼物的日子,人们通过互赠礼物来表达友情与关爱。

三、象征意义的异同:1. 春节:春节代表着中国人对新的一年的祝福和期待,有祛旧迎新的意味。

中国人会展开一系列的庆祝活动,如放鞭炮、舞龙舞狮、祭祀祖先、贴对联和赏花灯等,这些活动寓意着驱邪、求福、趋吉避凶。

2. 圣诞节:圣诞节是基督教文化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象征着耶稣基督诞生的喜悦和希望。

人们会装饰圣诞树、挂圣诞袜,交换礼物和圣诞卡片,还会举办圣诞音乐会和阅读圣经等。

四、参与程度的异同:春节对于中国人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每个人都会积极参与到庆祝活动中去,而且通常会放长假,享受与家人团聚的时光。

跨文化交际中西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际中西文化差异
域,不会延伸到彼此生活、工作的其他领域 中。
三、友谊是一种权利、一种乐趣
在很多老外看来,朋友意味着彼此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交流思想、兴趣和爱好;对双方而言,
友谊是一种权利、一种乐趣,而绝不是
义务和责任。
中外友谊各自的优缺点
华人朋友,更关心和在意对方、处 处为对方着想、无微不至,甚至为 朋友两肋插刀;而很多老外对待朋 友的态度是:君子之交淡如水。
一、中外友谊的换算公式
华人
铁哥们儿、铁姐们儿 好朋友 朋友
北美老外
一般没有 铁哥们儿、铁姐们儿
好朋友
认识的人、经常一起 说上几句话的人
朋友
二、华人朋友的直言不讳
华人朋友之间更直言不讳,朋友之 间更能听到有关个人生活方面的真 话。
老外朋友在生活中赞美有余,而建 议和批评不足。
三、华人朋友的情深意长
留面子VS直言不讳
案例:“没问题”等于“拒绝”
一、中西方面子的比较
中西方的人士都好面子,但是程度和表现方 式却截然不同。
﹡无论是作为华人还是老外,如果你伤了一 个老外的面子,多半只是这个老外怨恨你而 已;但是如果你伤害了一个华人的面子,有 可能导致一个群体怨恨你、你可能会激怒了 一大群认识和不认识、相关和不相关的人们。
¤你去哪儿了,为什么才来? ¤你好像感冒了!多喝水、多穿衣服。 ¤刚才你在给谁打电话? ¤你吃的东西没有营养,别吃了! ¤为什么坐地铁,乘出租车多方便。 ¤你的衣服颜色太艳了! ¤吃点儿吧,对身体有好处! ¤你该减肥了! ¤你太胖/瘦了! ¤你的发型不好看。 ¤天太冷了,多穿衣服。 ¤你显得很疲倦。
写推荐信
学到的工作经验、取得的业绩、
工作中建立的声誉和口碑,是任何雇 主也永远夺不走的,这些才是你我可 以永久依赖的财富。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中西文化差异简论——以电影《别告诉她》为例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中西文化差异简论——以电影《别告诉她》为例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中西文化差异简论——以电影《别告诉她》为例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中西文化差异简论——以电影《别告诉她》为例摘要:本文以电影《别告诉她》为例,探讨了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中西文化差异。

通过分析电影中的情节、角色和情感交流等要素,找出并解释了中西文化在亲密关系、对待权威、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观念、情感表达等方面的差异,旨在增进中西方人士对对方文化的理解与尊重。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中西文化差异,电影《别告诉她》一、引言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或群体之间进行的信息传递和意义解读的过程。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中西方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因此了解和尊重他方文化差异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以电影《别告诉她》为例,通过分析其中的情节、角色和情感交流等要素,探讨中西文化在亲密关系、对待权威、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观念、情感表达等方面的差异,旨在增进中西方人士对对方文化的理解与尊重。

二、中西文化差异在电影《别告诉她》中的表现1. 亲密关系的构建:电影中,女主角艾玛和威尔的亲密关系体现了中西方文化不同的取向。

在西方文化中,个体的自主性和个人感受被重视,而在亲密关系中,强调平等和分享。

相比之下,中式婚姻更侧重于家族和社会关系的维护,个体的感受和意见在决策中不一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2. 对待权威的态度:电影中,艾玛在与家人相处和服从于权威的过程中,展现了中国家庭中对长辈和权威的爱戴与尊重。

而在西方文化中,个体自由和平等的观念更为突出,对权威的尊重常常要从个人的真实意愿出发,而非一味盲从。

3.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电影中的情节展示了中西方在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价值观上的差异。

艾玛在决策时需要考虑家庭和社会的期望,而威尔更注重的是个人的自由和幸福。

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中国文化的集体主义倾向和西方文化的个人主义特点。

4. 观念的差异:电影中,威尔与艾玛的爱情经历中,涉及到了中西方观念的差异。

比如,女主角对于婚前性行为的态度反映了中西方在这一问题上的不同态度。

中西方交际中文化差异不同之分析

中西方交际中文化差异不同之分析

中西方交际中文化差异不同之分析摘要:我们知道,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文化,当然他们在交际方面也有许多的不同。

从文化交际角度看,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一﹑对事物认识的差异;二﹑日常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如果我们不了解他们之间的不同,在交际中可能要出现错误。

因此,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我们不但要掌握不同的语言,更要掌握不同的文化习惯,了解不同的文化差异,并设法在外国文化和本国文化中找到一个切合点:注重交际文化和背景文化,并尽力使这个切合点成为两种文化的交融点,这对成功进行国际交往会产生很大影响。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文化差异; 中西文化;文化背景一、引言名族文化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地理环境的不同造成了其不同的文化现状。

跨文化交际包含着许多方面,不仅是文化,而且还存在于社会环境中。

不同的种族有不同的文化背景。

不同形式的相同语言和文化背景有时传递的信息则是相背的。

如果我们不了解它们之间的不同,在交际中可能要出现错误。

因此,研究文化差异,研究正确的跨文化交际行为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

我们很有必要找出其深层次的原因,并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培养跨文化交际的能力,避免文化冲突。

从文化交际角度看,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二、对事物认识的差异(一)值观与道德标准的差异西方人认为人是所有有价值事物当中最为重要的;而在东方人则认为社会是最重要的,所以个人利益应该服从集体利益;在这一点上,中西方之间的观念就有一定的差异。

例如,在中国现实生活认为人们应该以集体为优先,不能有英雄主义。

然而西方人则更注重个人自由,崇尚英雄主义。

因此在与国外朋友交际时,我们不可以对于外国友人的英雄主义行为进行责问。

多多了解这些差异并尊重差异才会使你成为一个具有国际交流素质的人才。

(二)对客观世界认识的差异由于各民族的演变历史和发展的环境不同,造成其对同一事物的不同认识。

同一客观事物,在不同的文化里包含不同的价值,具有不同的内涵。

[1]西方国家有爱狗的传统,而中国人却崇敬龙。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分析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分析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分析摘要:不同文化交流沟通过程中存在一定障碍,要想实现中西方跨文化交流,就需要明确中西方文化差异,才能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文化交际活动的顺利开展。

通过分析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表现,探讨如何高效开展中西方跨文化交际活动,旨在为类似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文化差异;翻译策略跨文化交际,即针对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运用一种通用语言交往的行为,其本质就是加强不同语言与文化之间的交流。

中西方文化差异较大,跨文化交际时需要考虑这种差异,采取有效方法,实现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

因此,有必要做好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影响的研究分析。

1、价值观念差异中西方文化在价值观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价值观,即对行为、事物或可能选择具体实施具体评价标准的观念,涵盖个人对事件的情感倾向与行为态度。

比如,中西方家庭观念的差异。

中国人脑海中深深印刻着血缘关系、长幼有序、亲情伦理、家庭观念等,父母和孩子是一家人,通常子女成家立业或父母年老后,需要承担起赡养父母的义务,这也是子女的责任。

但在西方国家却不这样,通常西方国家子女成年后会独立居住,成年子女也会管家中的事情,因此他们不存在赡养父母这一观念,基本上看不到几代同堂的情况[1]。

再如,超市购物时,国内经常可以看到一家人逛超市的情况,给孩子买东西也很常见,还能看到父母和成年子女抢着付钱的情况。

而在西方国家成年子女和父母之间经济独立,一般都是自己付账,小孩子买东西则需要给父母做家务赚钱并进行支付。

由此可见,中西方家庭价值观念差异极大,双方态度不同,实际交流时涉及这点时需要注意,考虑对方的价值观念,避免盲目交流。

2、语言文化差异这里选择英语翻译为例进行分析。

英语翻译时需要高度关注中英语言的文化背景差异,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特定词汇、语法的含义,并将其正确表述出来,还要表达不同语言环境中的符合,这样双方都可以通过语言文字准确理解其中含义。

因此,具体翻译时需要正视文化差异造成的影响,避免出现词不达意的情况,提高翻译质量。

跨文化交际视域中的中西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际视域中的中西文化差异
– 在中西文化中“以一贯之”
中华文化: “天人合一”
建立在群体社会结构基础之上的“天人合一” 强调
– 人与自然的统一,道德理性与自然理性的一致
“天人合一”理念的体现:和谐
– 与人的和谐: 尊老爱幼、亲仁善邻、安分守己、谦虚谨慎
– 与自然的和谐:建筑追求人与自然浑然无痕的境界与意趣
• 风水学、园林艺术
– 服饰、饮食、建筑、戏曲等
中层文化:社会关系/制度
– 礼仪习俗、行为方式等
深层文化:精神/观念文化
– 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社会心理等
2、如何理解跨文化交流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 正式的、直接的
• 国际交流、商贸谈判、社会交往
– 非正式的、间接的
• 阅读外国小说、欣赏他国艺术、观看外国电影、 电视节目、国外观光等
– 在积淀中形成,发展变化缓慢、文化内核不 变
继承性
– 在社会发展中发展,源远流长
文化的分类
从文化对语言 运用的影响看
交际文化
蕴含在语言系统中 反映一个民族的价 值观念、社会习俗 、心理状态、思维 方式等的文化因素
知识文化
不直接影响准确传 递信息的文化背景 知识,如政治、历 史、伦理、宗教等 方面的文化因素
– 穿小鞋、对台戏、狗皮膏药等 – A lucky dog , to be top dog
字义上 (两语言:重合、空缺、半空缺、冲突词汇)
– 中文
• 一音多义字多,容易宽泛、笼统,易造成表义模 糊现象
– 英语
• 表义准确度高
7、 交际风格差异
中国人
– 重礼仪、言语含蓄委 婉,方式谦虚和蔼, 常用谦词 (e.g.,开场白)
从文化自身看

中西方习俗文化差异

中西方习俗文化差异

中西方习俗文化差异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结晶。

掌握一种语言必须了解该语言所属的文化,尤其是习俗文化的差异。

英汉日常交际对话、饮食、称谓语等三个方面都体现中西方文化习俗鲜明的差异,了解中西方文化习俗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语言习俗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

它包含了人类群体所拥有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文学艺术、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经济政治体制等。

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结晶,也是反映文化的一面镜子。

美国杰出的语言学家萨丕尔指出:“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各种做法和信念。

” (E.Sapir.1921:221)任何一种民族语言总是同该民族的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任何语言都是其文化的反映。

掌握一种语言必须了解该语言所属的文化,尤其是习俗文化的差异。

习俗文化指的是贯穿于日常社会中和交际活动中由民族的风俗习惯形成的文化。

由于中西方文化习俗反差较大,英语学习者想要学好英语,必须了解和掌握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不能用中国文化的模式进行英语交际。

中西方习俗的差异无处不在,了解这些习俗文化,有助于正确的理解和运用英语。

一、日常交际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中西方习俗差异习俗是一个十分普遍,而且人们司空见惯的社会现象,但它却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巨大的影响力。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习俗,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性格,一个民族的习俗必然反映着这个民族的特点。

在中国,对别人的健康状况表示关心是有教养、有礼貌的表现。

但对西方人的健康表示关心,就不能按照中国的传统方式。

一个中国学生得知其美籍教师生病后,会关切地说:“you should go to see a doctor !(你应该到医院看看)”。

不料,这句体贴的话反而使这位教师不高兴。

因为在这位教师看来,有病看医生这种简单的事情连小孩都知道,用不着任何人来指教。

如果就某种小事给人以忠告,那显然是对其能力的怀疑,从而大大伤其自尊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方习俗文化比较研究
摘要:
中西双方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历史背景造就了人们思想认识,行为方式等的差异。

只有不断学习了解彼此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及社会风俗习惯,才能顺利交往,和谐相处。

饮食,婚礼,生活日常交流,节日等都是习俗文化的一些方面,同时也反映了中西双方的显著差异。

了解中西双方习俗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字:习俗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
“文化”这个词,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就出现了。

《周易•》云:“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唐代的孔颖达认为人类社会的文化,主要是指文学艺术和礼仪风俗等属于上层建筑的那些东西。

古人对“文化”概念的这种规定性从汉唐时期,一直影响到明清.其“文化”概念指的是狭义的精神层面的东西。

英语中,“文化”一词来源于拉丁文cuhura,它的意思是耕种、居住、练习、注意等等。

法文的Culture,也是栽培种植之意,引申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和品德的培养。

1871年,英国文化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给“文化”下了这样一个定义,说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一:饮食差异
中西饮食文化的不同在于“营养”和“美味”孰轻孰重的不同。

在西方,饮食大多仅作为生存的必要手段以及交际方式。

西方饮食是一种理性观念,食物的营养必须得到保证。

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说,英美人仅以“吃”为对一个生物的机器注入燃料。

只要他们吃了以后能保持身体的结实,足以抵御病菌的感染,其他皆不足道中。

然而在中国,有话云:“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

”味道是烹饪的最高准则。

虽然说“色香味俱佳”时味在最末,但为绝对身居人们心中第一。

然而在营养上,由于追求味美,烹饪破坏了食物的部分营养。

因此,在营养上,中国还是不如西方的。

好客向来是中国人的传统,即使家境贫寒,不宽裕,也不就不会怠慢自己的客人,正如话所说:“持家要俭,待客要丰。

”中国人爱热闹,要面子,因此在请客时,不论饭菜,酒水,都是十分丰盛。

劝食,劝酒在中国餐桌上是很常见的现
象,以表示主人的好客,不论客人喜欢与否,若是客人委婉拒绝或表示不喜欢,主人便不会继续夹菜等。

然而在西方人眼中则有种强迫的意味。

西方人对待客人,一般都会对客人说:help youself。

这对中国人来说,或许有种对客人冷淡的感觉,让中国人无法理解。

同时相对于中国待客时的“满汉全席”,西方的几道菜确实感觉很少,但是西方人请客吃饭,并不是为了吃饭而吃饭,而是大多为了结交新人,重温友谊,交流思想,讨论问题等。

因此,他们的酒水相当讲究。

二:节日
中国的节日主要源自于岁时节气,祈求自身幸福吉祥。

中国的传统节日基本都是封建社会时期形成并流传下来的,不可避免的打着封建的烙印:等级制,封闭式,家族式,各节日不以家族,家族内部活动为中心,节日里,年轻人礼拜老人,全家团圆吃饭,一起庆祝节日。

同时,每个节日都会带有特定的食物,体现吃文化的习俗,比如饺子,汤圆,粽子,月饼等等。

中国节日体现着中国人的美德和风尚,尊老爱幼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一直延续着这些节日,发扬着这些传统。

西方的节日主要来自于宗教及相关事件,缅怀上帝,求其保佑,节日习俗以玩乐为主题,其原因是西方人对生命的追求以健康快乐为目的,并通过宗教和娱乐活动来实现。

西方节日更多的表现出人们的互动性,众人参与性,狂欢性,崇尚个性张扬,以自我为中心。

感恩节,圣诞节,情人节……这正是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前进的必然,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群体性,适应了现代社会人们渴望互相交流,群体参与,共同发泄情绪的愿望。

它打破了封建社会的封闭性,没有了上下级,老人与年轻之间的等级束缚。

体现了人人平等,自由表现自我的特点。

任何节日都有它们的地域性和独特性,两种节日文化各有所长,没有孰优孰劣之分。

三:婚礼
婚姻是人类社会共有的制度之一。

从古至今,婚姻对于任何人都是至关重要的。

婚礼是在公开的场合将丈夫和妻子之间的婚姻关系公开确定下来的仪式。

因此几乎在每一种社会文化中,都有举办婚礼的习俗。

婚礼是各个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全球化的影响,婚礼文化在不断的发生变化。

在地点方面,中国人喜欢邀请很多亲朋好友,婚礼办的隆重,所以婚礼举行地点交通方便,地点宽敞的就酒店或庭院。

然而西方婚礼突出庄重和圣洁,婚礼一般是在教堂或者其他比较安静的地方举行,井井有条。

在礼服的颜色方面,西方多选用白色的婚纱,代表圣洁和忠诚。

但是中国的婚礼主色调则是红色,这是中国传统的代表喜庆的颜色。

但是现在中国婚礼也日趋西化,婚礼上穿白色婚纱,之后再换上红色或其他喜庆颜色的礼服。

婚礼举行过程中,中国婚礼需要举行拜堂仪式,而西方国家则是在牧师的见证下许下爱的誓言。

相同的是,中西方婚礼上都会有一个主持,但是西方国家通常是神父或者牧师,中国是专门的婚庆司仪,主要任务是让婚礼更加热闹。

中式婚宴有酒席和一些余兴节目,新人向亲朋好友敬酒。

西方结婚典礼之后会有婚宴,通常伴随舞会,可能还会有一些特别的模式。

四:生活日常交流
美国杰出的语言学家萨丕尔指出:“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
会继承下来的各种做法和信念。

” (E.Sapir.1921:221)任何一种民族语言总是同该民族的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任何语言都是其文化的反映。

因此,交流更能体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中国人在与人交际时,讲求卑己尊人,把谦虚看作一种美德。

谦虚不但表明一个人有涵养、有水平,而且能够给对方留下亲切,随和,易于接近与交往的良好印象。

中国人在听到别人的赞美,夸奖或赞扬时,往往倾向于不接受或不正面接受,有时还使用自贬的方式,如用“哪里,哪里”,“差得远”,“不敢当,不敢当”,“过奖了,过奖了”等词来回答别人的恭维,表示自己受之有愧。

这样的谦虚回答在中国被认为是合适的,是一种美德。

而接受别人的赞扬意味着有骄傲自满情绪或缺乏教养。

而西方人在与人交际时,面对别人的恭维或赞扬,他们会大大方方地接受,习惯用“Thank you”或“Thanks”来表示接受对方的赞扬,并表明对方对你的赞扬是诚心诚意的,所赞扬的事是值得赞扬的。

但随着改革开放和国际间的交往日益频繁,中国人在恭维语的回答方面也发生了变化,多数人现在都用“谢谢”来回答别人的恭维。

因此,在与外国人进行交往时,我们要做到不卑不亢,因为过分的客气或谦虚,在西方人的眼里不是彬彬有礼,而是虚伪,面对别人的恭维或赞扬,说一声“Thank you”或“Thanks”更得体
结语:
虽然这些方面只是中西方习俗文化中的一部分,但是也可以让我们了解到它们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性。

跨文化交际中产生的许多问题,包括误解、不快、关系紧张,甚至发生严重的后果,都是由于交际双方不了解对方的习俗文化造成
的。

因此,为了国与国之间的和谐相处,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日趋显著,这也就需要我们能够更多的了解中西双方之间的习俗文化差异,克服障碍,使中西方交往中的隔阂越来越小。

参考文献:
(1)李明英,社会习俗与饮食文化[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1997,
(2)卞浩宇,论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
(3)林语堂,生活的艺术[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4)萨姆瓦,跨文化传通[M].三联书店,1988.
(5)胡文仲,中英(英语国家)文化习俗比较[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6)刘洪潮,虞家复,等 . 外国人请客趣谈 .北京:长征出版社,1990.
(7)毕继万,汉英请客与授礼习俗差异 .语文建设, 1998.
(8)邓炎昌,刘润清. 语言与文化 .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6
(9)成中英,“全球化中的东西方文化差异与交融。


(10)梁长胜中西国家节日的由来和比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