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家庭研究与治疗中心

合集下载

中国近现代社会创造性人物早期的家庭环境与父母教养方式

中国近现代社会创造性人物早期的家庭环境与父母教养方式
分别由研究者与另一经过培训的心理学专业 学生 ,按照统一的标准 ,对其中 10 位人物的家庭 环境特征进行评定 ,以考察其评定者信度 。结果 表明 ,上述十个维度的评定者信度系数在 0167~ 0194 之间 ,除娱乐性和组织性较低以外 ,其余各 个维度的相关系数均在 0170 以上 。
18
21112 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 ( EMBU) 修订版 (维度) 。该量表是在 C1 Perris 等人 (1980) 编制的 父母养育方式量表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 ,主要用 以评价父母教养态度和行为[14] 。修订后的问卷 分为父亲与母亲两个分量表 ,其中前者包括情感 温暖 、理解 ,惩罚 、严厉 ,过分干涉 ,偏爱 ,拒绝 、否 认 ,过度保护六个维度 ,后者包括情感温暖 、理解 , 过干涉 、过保护 ,拒绝 、否认 ,惩罚 、严厉 ,偏爱五个 维度 。在此基础上 ,本研究建构了父母教养方式 的“简式评价量表”,分别从情感温暖 、理解 ,惩罚 、 严厉 ,过分干涉 、保护 ,拒绝 、否认 ,偏爱五个方面 对父亲与母亲的教养方式进行总体评价 ,具体评 价方法同上 。
见表 1 (只显示绝对值在 0150 以上的数值) 。综合
各有关项目的意义 ,因素 1 可以命名为家庭价值
观和人际关系 ,因素 2 可以命名为家庭秩序性 ,因
素 3 可以命名为家庭活跃性 。
表 1 家庭环境各变量的因素负荷与因素解释率
因素 1
因素 2
因素 3
成功性 道德宗教观 娱乐性 亲密度 矛盾性 独立性 组织性 控制性 情感表达 知识性 方差解释率 ( %)
综上所述 ,无论对一般个体还是高创造性的 个体 ,家庭环境与父母教养方式都发挥着无可替
作者简介 :谷传华 (1975 - ) ,男 ,汉族 ,山东人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2001 级博士生 。 17

家庭功能:理论、影响因素 及其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

家庭功能:理论、影响因素 及其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

心理科学进展 2004,12(4):544~ 553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家庭功能:理论、影响因素及其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方晓义徐洁孙莉张锦涛(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北京100875)摘要该文综述了中西方近20年有关家庭功能的定义、理论、影响因素及家庭功能与青少年社会适应关系的研究进展。

有关家庭功能的理论可以分为两大类:以家庭发展结果为取向和以家庭发展过程为取向的家庭功能理论。

现有研究主要探讨了家庭结构、社会经济地位、家庭关系、发展阶段、生活事件等对家庭功能的影响,并发现家庭功能与青少年的社会适应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文章最后分析了已有家庭功能理论及相关研究的不足,并指出了未来家庭功能领域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家庭功能,青少年,社会适应。

分类号B844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是个体身心发展的重要场所。

鉴于家庭在个体,尤其是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研究者对家庭在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长期而广泛的探讨。

随着研究的深入,近20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逐渐抛弃过去单独探讨某个或者某些家庭因素的研究范式,转向将家庭看作一个系统来研究。

因此,更能反映家庭是一个系统的家庭功能便受到研究者的注意,并日益成为研究的热点。

本文拟从家庭功能的定义、理论、影响因素及其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对家庭功能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1 家庭功能的定义自20世纪70年代提出“家庭功能”概念以来,对家庭功能的定义可谓众说纷纭,就如Schwab[1]所说的那样:用来代表和解释家庭功能的词汇多且混乱。

概括而言,对家庭功能的定义有两种:第一种以Beaver[2]、Olson[3]、Shek[4]为代表,他们主要用家庭的具体特征来定义家庭功能。

如Beavers用家庭的关系结构、反应灵活性、家庭成员交往质量和家庭亲密度、适应性来表示一个家庭的功能;Olson认为,家庭功能是家庭系统中家庭成员的情感联系、家庭规则、家庭沟通以及应对外部事件的有效性;第二种以Epstein[5]和Skinner[6]为代表,他们主要从家庭完成的任务来定义家庭功能。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应用心理专业硕士(MAP)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应用心理专业硕士(MAP)

北京师范大学简介北京师范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是一所以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为主要特色的著名学府。

学校始建于1902年,其前身是1898年创立的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京师大学堂。

北京师范大学是全国首批“211工程”建设大学,“十五”期间,进入国家“985工程”建设计划。

根据著名大学排名机构QS最新发布的世界大学排行榜(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北京师范大学QS整体排名位列世界252位,亚洲排名第42位,国内第8位。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学院简介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科具有悠久的历史。

1902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在创办之初即设立心理学为通习科目,1920年创建心理学实验室,1980年成立心理学系,2001年成立心理学院,是中国高校的第一个心理学院。

教学和科研实力雄厚,综合实力位居全国之首,2013年,在教育部学科排名中以97分的成绩高居榜首。

项目概况心理学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21世纪重点发展建设的学科之一,对于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中国经济体制的变革、社会结构的变动、利益格局的调整、思想观念的变化,深刻地影响着个人和群体的心理与行为,对心理学的应用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

MAP,Master of Applied Psychology,全称应用心理专业硕士,2011年首次进入人们的视野。

应用心理学在两个方面呈现出明显的发展趋势:第一,以问题解决的实效性为导向,综合运用来自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理论、方法、技术与经验等,形成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心理学方法、技术与产品;第二,以心理学应用的职业化为导向,更强调其应用与实际生活及工作相结合。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自2011年开始招收MAP,逐渐探索出一条应用心理学专硕的培养之路,充分发挥学科优势,紧扣“国家亟需”、“社会需要”,培养高层次的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

专业方向一、职业心理健康与EAP(员工帮助计划)EAP全称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即员工帮助计划,也被称为“员工心理援助计划”、“全员心理管理技术”,是企业组织为员工提供的系统的、长期的援助与福利项目。

学龄期孤独症儿童美术个别化教学实践研究

学龄期孤独症儿童美术个别化教学实践研究

学龄期孤独症儿童美术个别化教学实践研究摘要:孤独症儿童个体差异大,有效实施孤独症儿童个别化教育是提升孤独症儿童教育质量的关键。

《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关于加强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随班就读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文件中都强调了特殊儿童个别化教育的重要性,做好“一人一案”,努力为每名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是特殊教育的宗旨和目标。

研究表明孤独症儿童在美术方面有不同程度的潜能,针对孤独症儿童开展个别化美术教学不仅是满足他们的实际需要,帮助他们实现适宜发展的最优选择,更是对国家号召探索孤独症儿童的适宜培养方式的积极响应。

关键词:学龄期;孤独症儿童;美术;个别化教学1学龄期孤独症儿童个别化教学设计的特征(1)适宜性。

学龄期孤独症儿童个别化教学设计的适宜性特征是指学龄期孤独症儿童的教学要适宜于年龄,适宜于个体的发展。

首先适宜于年龄。

学龄期孤独症儿童的个别化教学设计,其要点在于教育方案要应适合其年龄特征,特别是与心理年龄。

教师应当根据儿童的年龄和发展状况,设置适宜的学习与教学情境,并给予他们适宜的教育体验。

其次适应于每个学生个体的发展。

由于每个孤独症儿童所表现出的症状和程度都不一样,每位儿童之间的差异千差万别,所以儿童在生长和发展的速度、气质、性格、兴趣、学习方式等方面都具有独特性,这就需要调整教育环境以适应孤独症儿童个体发展的需要。

主要包括为每个孤独症儿童提供相应的辅助,为他们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与内容,采用多元的教学评价,帮助他们达到自己的教育康复目标。

为此教师应积极并且深入地了解每位学生的特性,通过查阅学生的诊断证明、与家长进行访谈、与学生互动等方面,了解学生的能力、兴趣及需要,帮助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获得最优、最适宜的发展。

(2)生成性。

学龄期孤独症儿童的个别化教学设计的生成性是指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针对每个孩子的特点,采取相应的对策,适时地对课程进行调整。

父母孝道信念与小学生孝道信念的关系父母教育卷入的中介作用及家庭结构的差异

父母孝道信念与小学生孝道信念的关系父母教育卷入的中介作用及家庭结构的差异

父母孝道信念与小学生孝道信念的关系:父母教育卷入的中介作用及家庭结构的差异 *郭筱琳1 秦 欢1 罗 良1,2(1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北京 100875) (2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院,北京 100875)摘 要 对572名小学六年级学生及其父母进行问卷调查,分别在核心与三代家庭中,考察父母与小学生的孝道信念的关系,以及父母教育卷入在孝道信念代际传递中的中介作用。

结果表明:(1)核心家庭中,母亲相互性孝道显著正向预测小学生相互性孝道,母亲权威性孝道显著负向预测小学生相互性孝道;三代家庭中,母亲相互性孝道显著正向预测小学生相互性孝道,母亲权威性孝道显著负向预测小学生相互性孝道,父亲权威性孝道显著正向预测小学生相互性孝道和权威性孝道。

(2)核心家庭中,母亲教育卷入在母亲相互性孝道、母亲权威性孝道与小学生相互性孝道关系间的中介作用显著;三代家庭中,母亲教育卷入在母亲相互性孝道与小学生相互性孝道关系间的中介作用显著。

以上结果对塑造小学生的孝道信念有重要启示意义。

关键词 孝道信念,代际传递,父母教育卷入,家庭结构,小学生。

分类号 B8491 引言孝道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根本道德标准,也是当代中国人生活的重要价值规范和行事标准(叶光辉, 杨国枢, 2009)。

代际传递是孝道得以延续的核心机制(Schönpflug, 2001),家庭作为这一过程的基本单位,在个体孝道信念的形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在道德认知发展由他律向自律转变的小学阶段。

由此,在小学生中探讨父母与子女孝道信念的关系,对个体道德观念的培养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叶光辉等人基于现代社会中亲子关系的双元特性,提出了双元孝道模型(Yeh & Bedford, 2003)。

相互性孝道源于亲子在日常互动中的情感积累,反映了子女对父母自发的亲密感情和感激。

权威性孝道源于个体对社会角色规范与阶级制度的服从,反映了子女的社会责任与义务。

张日升——箱庭疗法第一人

张日升——箱庭疗法第一人

张日昇——箱庭疗法第一人祖籍:山东省青岛即墨市灵山镇学习经历:就读高中:即墨市第四中学1979—1983 曲阜师范大学政治系(大学本科)1991—1994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工作经历:1983.8—1986.11 西藏大学教育心理教研室助教1992.9—2000.11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研究所副教授2000.11—至今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教授2003.10 被批准为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博士生导师2009年与京师博仁(北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成立张日昇教授箱庭疗法研究推广应用中心,全面推广箱庭疗法在中国心理行业尤其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应用,并且担任京师博仁教育中心心理应用设备事业部专家顾问组组长。

国内外进修、培训经历:1988.4—1994.3 横滨国立大学教育学部客员研究员1998.1—1999.12 早稻田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访问学者2000.1—2002.4 早稻田大学文学部讲师2000.4—早稻田大学文学部客员教授学术兼职情况:西藏自治区心理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心理学会学校心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心理学会国际学术交流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教育学会儿童教育心理学研究会理事日本心理学会会员·认定心理士(登录号第1829号)日本心理学会第二部门(发展,教育)议员(2003年-2005年)参与的课题:2001.4—2003.3青少年应激与应对策略的中日比较研究1998—2001父母养育态度与児童感情制御的中日比较研究1998—2001箱庭疗法的中国导入及事例研究的尝试1998—2001健康観的中日比较研究1993—1995日本小平纪念会“家庭教育奖励金”项目1993—1995高校优秀年轻教师科研基金项目1993—1995日本科学协会“科学研究奖励金”项目科研成果:1.《中日青年充实感的比较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第1期,1995。

2.《一岁半到二岁半幼儿交涉行为与交换性行为的形成--中日幼儿所有行为的结构及其发展研究之一》心理科学,第20卷,第4期,1997年。

著名家庭教育专家

著名家庭教育专家

著名家庭教育专家1. 孙云晓。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专家,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

1999年被国务院表彰为有突出贡献的教育科学研究专家。

1993年发表报告文学《夏令营中的较量》震撼全国,引发热烈持久的教育大讨论,推动了教育改革。

他的一系列教育观点影响重大,如“教育的秘诀是真爱”“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良好习惯是健康人生之基”“德育为何成了一壶烧不开的水”等。

2. 卢勤。

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首席专家,原总编辑。

长期主持《中国少年报》“知心姐姐”栏目,52岁创办《知心姐姐》杂志并任杂志编委会主任。

曾获中国新闻工作者最高奖“韬奋新闻奖”、“中国内藤国际育儿奖”,并获“中国保护未成年人杰出公民”、“全国优秀儿童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

所著《写给年轻妈妈》《做人与做事》获“五个一”工程奖,《写给世纪父母》获“中国图书奖”。

3. 关颖。

天津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主要研究领域是家庭社会学、教育社会学,在青少年教育研究方面见长,出版了《社会学视野中的家庭教育》《城市未成年人犯罪与家庭》《家庭教育与孩子成才》等多部著作。

4. 沙拉。

上海社会科学院特聘研究员上海市虹口区政协委员。

著作《特别狠心特别爱》刚一推出,就占据中国畅销书排行榜的前列,引起了众多读者的强烈震撼与持续关注。

沙拉教育孩子的神奇故事曾让当时的以色列总理拉宾耳目一新,为此,拉宾亲切接见了沙拉。

5. 张怡筠。

著名心理学家,情商研究专家,被媒体誉为“心灵魔术师”。

曾任大学教授11年;资深企业培训师(国内外著名企业逾六百五十家,如微软、德州仪器、花旗银行、宝洁、诺基亚、中国银行、中国电信、宝钢等)。

工作重点为情商的全方位研究及推广,专业的学理训练,丰富的演说经验,使得张博士能整合各派心理学理论,并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发展出实用的生活技巧。

6. 李文道。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

专著《良好习惯缔造健康人格》(副主编)获中国少年先锋队工作学会“十五”科研成果集和论文集一等奖,2006本科生毕业论文优秀指导教师。

屈智勇-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

屈智勇-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

屈智勇屈智勇,副教授(2008年),博士生导师(2010年)。

研究领域:儿童发展与教育、青少年问题行为、精神/心理健康教育经历2002-2005年,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博士。

1999-2002年,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硕士。

1995-1999 年,河南师范大学教育管理专业本科。

1992-1995年,河南省平顶山师范学校(中师)。

工作经历2010.3-2011.1 美国明尼苏达州立大学访问学者。

2005.8至今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

学术成果著作●王晓华、刘艳、屈智勇著,《处境不利儿童的发展状况报告——流动、留守和流浪儿童的研究报告》,团结出版社,2009年12月。

政策报告●屈智勇、张秀兰、王晓华等人为主要成员的项目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框架、目标及策略措施——研究报告(专家意见稿)》,提交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并被采纳。

2011年7月30日,国务院颁布实施《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

英文论文:1.Guo J, Wu P, Wang X,Qu Z* et al.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among AdultSurvivors of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in China: a repeated cross-sectional study.Journal of Anxiety Disorders. Under review.2.Dong X, Qu Z*, Liu F, Jiang X et al. Depression and its' risk factors among pregnantwomen in 2008 Sichuan earthquake area and non-earthquake struck area in China.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Revised.3.Guo J, Wang X, and Qu Z* et al.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Depression and theircomorbidity among adult earthquake survivors in China. Psychological Trauma: Theory, Research, Practice, and Practice. Under review.4.Guo S, Wang X, Tian D and Qu Z* et al. Protective effects of social support contentand support source on depression and its prevalence six months after Wenchuan earthquake. Stress and Health. Revised.5.Li X, Zhang W, Lin Y, Zhang X, Qu Z, Wang X, Zhang Y, Xu H, Zhao S, Li Y, TianD.Pathways to psychiatric care of patients from rural regions: A general-hospital-basedstudy.Int J Soc Psychiatry. 2013 May 23.6.Xu H, Zhang W, Zhang X,Qu Z, Wang X, Sa Z, Li Y, Zhao S, Qi X, Tian D.Longitudinal study of rural health workforce in five counties in China: research design and baseline description.Hum Resour Health. 2013;11(1):177.Qu Z, Wang C W, Zhang X et.al, Prevalence and determinants of depression amongsurvivors eight months after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Journal of Nervous and Mental Disease, 2013.8.Qu Z, Tian D, Zhang Q, Wang X, He H, Zhang X, Huang L, Xu F. The impact of thecatastrophic earthquake in China's Sichuan province on the mental health of pregnant women.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2012; 136 (1-2):117-23.9.Qu Z, Wang X, Tian D, Zhao Y, Zhang Q, He H, Zhang X, Xu F, Guo S. Posttraumaticstress disorder and depression among new mothers at 8 months later of the 2008 Sichuan earthquake in China. Archives of Women’s Mental Health. 2012; 15(1):49-55.10.Jing Guo, Li Chen, Xiaohua Wang,et al. and Zhiyong Qu*.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Internet Addiction and Depression among Migrant Children and Left-behind Children in China. CYBERPSYCHOLOGY, BEHA VIOR, AND SOCIAL NETWORKING, 2012; 15(11):585-9011.Donghua Tian,Zhiyong QU*, Xiaohua W, Xiulan Zhang et al., The role of BasicHealth Insurance on Depression: An Epidemiological Cohort Study of a randomized Community Sample in Northwest China. BMC Psychiatry.2012, 12:151.12.Chan C L., Wang CW, Ho A H, Qu Z, Wang, X, Ran M S, Mao W J et al., Symptomsof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and depression among bereaved and non-bereavedsurvivors following the 2008 Sichuan earthquake. Journal of Anxiety Disorders. 2012, 26: 673-679.13.Chan CL, Wang CW, Qu Z, Lu BQ, Ran MS, Ho AH, Y uan Y, Zhang BQ, Wang X,Zhang X.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symptoms among adult survivors of the 2008 Sichuan earthquake in China. Journal of Traumatic Stress. 2011, 24(3):295-302.(SSCI) 14.Luo J, Qu Z, Rockett I, Zhang X. Employment status and self-rated health innorth-western China. Public Health. 2010; 124(3):174-9.15.Huan He, Fang Chen, Qin Zhang, Donghua Tian, Zhiyong Qu, Xiulan Zhang, TheWenchuan Earthquake and Government Policies: Impact on Pregnancy Rates, Complications and Outcomes, Arrows for Change, 2008,14( 3): 4-5.中文论文1.屈智勇,何欢,张秀兰(通讯作者),王晓华,刘芳南. 从企业/社区服务到国家公共服务体系:学前教育的政府责任.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年6期,106-113.《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2年3期,人大复印资料2012年5期转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家庭研究与治疗中心
网络成瘾团体治疗招募
北师大家庭研究与治疗室将与广大家长和孩子们携手,
共同来念这本难念的“经”——网络成瘾!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家庭研究与治疗室是全国最早的家庭治疗研究与治疗机构之一。

在着名家庭治疗专家方晓义教授带领下,咨询师学习并运用家庭治疗理念,针对儿童和青少年发展、亲子关系以及恋爱与婚姻问题等一系列相关问题进行咨询与治疗。

目前,北师大家庭研究与治疗室针对广大青少年网络成瘾现状,经过科学研究和咨询实践,制定出一套全新理念的干预方案,旨在采用家庭团体治疗的方式,通过促进亲子沟通来改善青少年网络成瘾现状。

引领整个团体治疗全程的是具备丰富的科研经历并有着多年咨询治疗经验的咨询师。

报名表下载地址:
报名邮箱:
我们将在收到您的报名表之后进行资格审查,审查通过后将给您发送我们的团体治疗的邀请函。

(详见)
活动形式:团体训练,共六次。

(训练的具体安排和内容将在资格审查通过后及时发给您)
参与形式:青少年和父母(至少父母一方)
收费要求:300元(六次)+ 押金300元(完成治疗后悉你们的孩子沉迷于网络吗
你们和他/她为此而冷战吗 你们是否苦于无计可施 你沉迷于网络吗 你为此与父母冷战吗 你是否深陷其中,无法自
数退回)
(8:30~12:00;14:00~17:30;18:00~21:00,周末不休息)你们的加入将让我们的研究更有意义,我们的研究将让你们重新开始新的人
生之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