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景观与园林不同的比较
中国古典园林与日本园林异同

中国古典园林
日本园林
通过比较分析,一方面发掘这两种风格 所体现的自然之美,揭示两个民族如何感悟 园林,如何再现和表现自然;另一方面通过研 究,学习日本园林的长处,结合中国造园艺术, 为当今中国景观设计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1.造成中日古典园林艺术差异的原因
• 中日地理环境和气候与思想文化差异是造成中日古典 园林艺术差异的外因和内因。地理环境区别是大陆和海岛 的差异,在园林文化上就是山水文化和水岛文化的区别。 • 气候因素的差异决定了两国园林建筑和植物的差异。 中国南北跨度大,北方建筑防寒为主,较厚重;南方建筑通风、 采光为主,较小巧,园林植物也有较大差异。日本属海洋性 气候,温度较高,雨量充沛,树木资源丰富。日本园林建筑用 拉窗和拉门分隔,可以拉开,形成通透的空间。 • 思想的差异上,中国偏于儒,表现为乐天爱人,日本偏于 佛,显示出孤独的禅意和对短暂人生的思考。
4 .造园五大要素的比较
• 4.1 掇山的比较。中国古典园林掇山受蓬 莱模式影响,皇家园林假山形体高大,雄伟;私家园 林玲珑妩媚。日本古典园林中称“筑山”和 “野 筋”。多取材神话中的仙山或自然中的名山,山体 低矮缓和。 • 中国古典园林把山水画理论作为依据,表现山 的峻峭挺拔,创造深山幽谷,洞天府地的意境 。日 本园林追求荒山野丘的趣味。多为须弥山,不是表 现山的形态,而是佛教的思想。土山多模仿自然名 山。
2. 中日两国古典园林发展史
中国园林发展史可以分五个时期,就是萌芽,产生,历经兴盛,成熟, 衰微的过程。 商周秦汉是园林萌芽时期,出现了“囿”、“台”、“园圃”三种 园林雏形。魏晋南北朝是园林的转折时期,佛教传入,玄学兴起及老庄 哲学流行,园林崇尚自然。隋唐是园林发展全盛的时期,园林艺术由自 然山水园向写意山水园过渡。宋元是文人写意山水园的成熟时期,呈 现简远、雅致、天然的艺术风格。创作风格倾向写意,注重意境创造。 明清时期,园林艺术进入精深发展阶段,江南园林艺术达到高峰。清中 叶到清末园林艺术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同时也是中国园林的衰结期,形 式脱离内容倾向。 • 日本园林发展史也可以分为五个阶段。飞鸟、奈良时代是中国式 山水园林的泊来期,日本全面吸收中国的园林文化。 平安时期唐文化和佛教仍是主流,但政府已停止派遣遣唐使,注重 发展自己的文化。镰仓、室町时期是佛教禅宗化时期,产生了禅宗园 林,特别是室町末期,产生了日本园林史上杰出的枯山水。桃山时期是 园林的茶道化时期,日本人以朴素、淡泊为尚,创立幽静、幽玄的茶庭。 江户时期是日本园林的综合时期,园林主题和类型丰富多变。
中日园林文化比较与特征

第五章
造园手法
—巧夺天工博艺名
一 意境与意象
意、言、象是中日园林共同的逻辑过程。 中日意象定位于几个相对范畴:仁山与智水、 人之喜与物之哀、繁花美居与枯石陋室、儒林 雅意与佛身道气。
中日园林文化比较和特征
二 景区构成
在后园与前园、轴线与中心、对称与 自由、划分与围合、一池三山、约景与缩 景上,中日园林皆有区别。
中日园林文化比较和特征
2. 佛教思想与日本园林
第一,因佛教产生新的园林形式,如平安 时代的净土园林,桃山时代的茶庭等。
第二,佛教的出世说与道家的出世说相结 合,从而奠定了园林山水特征和远离城区建寺 立园的自然观,参悟自然的游览观。
第三,佛教经历与皇权政治结合—与贵族 政治结合—与武人政治结合—与平民结合的几 个阶段。
中日园林文化比较和特征
第四章 文化思想
—意在笔先藏深蕴 一 天人关系
造园手法的天人合一.中国园林属于人 工型,是人工之中见自然。
日本园林属于天然型,是自然之中见 人工。
中日园林文化比较和特征
从园林的构成要素和布局特点来看,中国园林 的园林建筑较多,建筑密度较大,表明人力的伟大; 日本园林的园林建筑较少,建筑密度较低,表明人 力的弱小。
—曾经沧海难为水
中日园林产生顺序都是皇家园林、私家园
林和宗教园林。
中日园林走的分别是儒化和人工化道路, 佛化和自然化道路。
中日园林发展都是源于中部,再向南北扩 展成为地域风格。
中日园林文化比较和特征
二 历史长短 中国园林产生早于日本园林。中国园林产生 发展属渐变型,如皇家园林的苑囿型持续时间 近千年;而日本的属突变型,苑囿型园林没有 持续多久就又从中国引进新的园林形式和技法, 而且很快趋于成熟。
中国古典园林和日本庭院园林的差异

中国古典园林和日本庭院园林的差异
中国古典园林和日本庭院园林有许多差异,如下所述:
1. 设计理念:中国古典园林注重自然与人工的融合,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日本庭院园林则更加注重简约、抽象和空灵的美感。
2. 布局结构:中国古典园林通常包含山水、湖泊、假山、廊、亭、楼等元素,给人以丰富多样的游览体验。
而日本庭院园林则更为简洁,通常设计成幽静的空间,以花草树木、琉璃瓦片、水景等元素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
3. 植物选择:中国古典园林中常见的植物包括花草、乔木、竹子等,追求四季景观的变幻和丰富。
而日本庭院园林则更注重自然元素的简洁和平衡,一些常见的植物包括苔藓、枯木、小型灌木等。
4. 庭院的功能:中国古典园林多用于宴会、游玩、休憩等活动,也常常用于显示主人的地位和社交地位。
而日本庭院园林则更注重提供一个能够供人沉思、冥想以及举办茶道等传统仪式的空间。
5. 装饰元素:中国古典园林善于使用彩绘、雕花、镂空等繁复的装饰元素,赋予庭园以华丽和精美的感觉。
而日本庭院园林则更注重使用简约的素材和形式,以自然材料、石头、木材等为主要材质。
中国古典园林偏重于封建文化的表达与展示,注重与自然的和谐,呈现出的是一种庄重、浓郁的艺术氛围;而日本庭院园林则追求简约、空灵、平和的美感,更注重人与自然之间的内省与静谧体验。
中日园林对比(以承德避暑山庄和桂离宫为例子)

日本园林借鉴中国园林的启示
日本园林吸收中国园林吸收的关键点:
• 自然观:最根本的明证。 • 形式:移植了以山水为框架的形式,延续 了蜿蜒自然的风格,继承了主要的置石、 堆山、理水等手段。
日本园林借鉴中国园林的启示
• 面对西方的强势文化采取宽容的态度,大 胆引进西方先进观念。使其融入中国园林 的血液。 • 根据中国园林自身的情况创新发展不固守 成规,有民族意识不能完全的受到其他地 方的影响。
中
日
日
目录
1. 2. 3. 4.
承德避暑山庄与桂离宫 两者的情、理表达的不同 两者的造园手法的不同 中日差异的启示
承德避暑山庄
桂离宫
园林的情、理表达
中国园林主张 情感与个性, 目的在于追求 理想的境界, 园林表现为自 然主义和浪漫 主义,诗情画 意越来越浓。 是一种诗人的 浪漫气质。
园林的情、理表达
石头
●透、瘦、皱、漏
石头
●敦、实、圆、浑
游览方式
• 承德山庄:路游、舟游。 • 桂离宫:平凡的山水 —“假”山水(枯山水) — 茶道的“无”山水 — 道 (这是一条由动到静,由身游到 心游的过程,也是心境由不剧烈 到剧烈的过程。)
园林建筑
承德实,桂离虚。 承多用瓦屋顶,桂多用曹屋顶和桧皮屋顶。 承高大,桂矮小。 承色彩淡雅,桂多用素木,表现朴素。
园林的情、理表达
物之哀
•中国园林好“人之喜” •日本园林好“物之哀”
人之喜
造园手法比较
植物配置
石头 园林建筑 浏览方式
植物—自然与半自然的对比
承德山庄的 植物是自然 生长,层次分 的植物是半自 然修剪,象征 自然中的海景。 其特别之处的 是蕨类和苔藓 是园中的主景。
(word完整版)中日古典园林造园艺术比较

中日古典园林造园艺术比较摘要中国是东方园林乃至世界自然山水园的发源地,悠久的人文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反映在造园艺术中,产生了自然山水园最成熟的形态-人文山水园。
中国的文化思想和造园技艺对日本园林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催生并发展了日本的园林艺术.日本又根据本国地理环境,结合本土文化,结合禅宗文化的美学理念,创造出具有日本特色的“枯山水"和“茶庭”两种形式的园林。
本文将中国园林和日本园林艺术手法进行比较,不仅仅是分析比较两国园林艺术风格异同,更重要的是借鉴日本园林中优秀的因素,加深对中国园林艺术的认识和了解,根植于传统,面向世界,在吸收和继承中,寻求变革与发展。
对中日两国园林艺术比较认识简述如下1。
意义与目的:一、同属东方园林体系,中国园林为本源,日本园林为支流。
二、中国园林的传统人文山水园和日本园林的枯山水与茶庭,都是优秀的园林形式,值得研究探讨.三、通过分析比较,加深对中国园林的认识,了解中日园林当中优秀的造园要素.方法与手段:大致分析对比两国地理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差别,再从中日园林发展史分析两国园林历史渊源。
造园艺术具体从造园五要素置石,理水,掇山,建筑,植物入手,进行分析比较。
2。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目的通过回顾分析两国园林发展史,我们能够看到两国园林的演变和发展,中国园林艺术对日本园林的影响,以及两国各自的具有民族特色和传统文化园林最终形成.中日园林造园艺术的差别,主要体现在造园艺术上,通过园林五要素-置石,理水,掇山,建筑,植物具体展现。
通过对每个要素的展开分析比较,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中日园林造园艺术的异同以及各自的优秀品质与特色.园林艺术发展到工业文明的近现代,中国园林发展呈现滞后的状况。
而日本园林在学习西方先进科技的同时,对民族精神与优秀传统进行了认真的总结和研究,以及他们对于生态的保护和资源的珍惜这方面的意识,使日本景观设计具有自身特点的场所性、民族气质以及时代性,这都是我们需要学习的,也是本文的现实意义所在。
日本园林与中国园林的区别

中日两国古典园林同属于区别于欧洲和西亚的东方园林体系,日本园林受中国园林影响很大,两者之间存在着许多相似之处。
但经过日本长期的历史过滤与消化,逐步形成了具有日本文化性格特征的园林艺术。
与中国园林在许多方面又有着区别.中国和日本古典园林同属于世界三大造园系统(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园林,西亚,欧洲)的东方园林体系。
东方人对大自然的态度是同自然交朋友,在认识、了解自然的基础上向自然索取。
日本园林是在中国园林直接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它是中国古代文明在日本园林方面的体现。
然而,日本在受中国文化长期熏染和渗透的过程中,也不断经过自身的历史过滤和消化,逐步形成了具有日本文化性格特征的园林艺术。
下面就两国古典园林形成和发展的主要特征作出比较和分析,并就其成因进行探究。
首先,中日两国园林按类型所属,都可分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和宗教园林。
中国偏重于皇家和私家园林,宗教园林最弱;而日本偏重于寺院和私家园林。
中国皇家园林,如现存的西苑、颐和园和承德避暑山庄,一般地处中原或北方,位高权重,显得庄重典雅、华贵大方。
面积规模大,山体高耸,水面开阔,轴线明显,建筑呈现北方风格,屋角起翘小,屋面琉璃瓦多,木构彩画多。
私家园林的特点是面积小,文人意味浓厚,山体矮小,水面狭窄,建筑体量小,屋角起翘大。
中国的宗教园林个性最不明显,多为佛家的寺院园林和道家的道观园林。
在表达上,较少体现宗教意义,更多地与儒家结合,形成以儒、道、佛结合的特征。
江南的寺观园林更多地表现文人的诗情画意,只是通过宗教建筑、香火、香客以及宗教活动来突出其宗教性质。
而日本的宗教园林独立于皇家和私家园林,风格明显,讲究禅思枯意,佛意浓厚。
靠园林本身塑造宗教园林的形象和气氛,不同于中国的宗教园林。
第二,从布局形式看,中日两国园林都是自然山水园。
但中国园林偏重山性,而日本园林偏向水性。
中国园必有山,园可无岛,而日本园必有岛。
从园林的构图看,中日园林皆以向心式构图与西方园林规则式形成对比。
中日古典园林差异

金阁寺的舟游水面和大面积绿化
台湾林家花园的戏台
上海醉白池
整体绿化偏少
北海道神宫前的洗手池
日本法隆寺主殿和日本塔
材料多为纯木结构
奈良法隆寺干栏式木构
清水寺高架木构
北海沁泉廊
仓浪亭翠玲珑
园林建筑材料有木、砖、石等
大理三塔与宁波天一阁建筑
河南济源济渎庙的济水之源的砖石木土混合建筑
这些做法都是直接与园林的山型、陆型、水型和岛型
有关。 在时代变迁上,园林类型也存在着不同的特点。 具体地表现为:中日古典园林的山水性质是不变的。
山型与陆型园林
水(池)型与岛型园林
在山水系列变迁中,主景的演变过程,在中国古典园林中
是:动植物(殷周)一高台建筑(秦汉)一山水自然本身(魏晋 南北朝)一诗画自然山水(隋唐宋)一诗画天人(元明清)。这 是一条对园林要素审美重点由表及里、由浅至深、由粗到 细的不断深入的过程。审美的客体由前期的写实阶段发展 为后期的写意阶段。主景的变化在日本古典园林则是:动 植物(大和、飞鸟)一中式山水(奈良)一寝殿建筑和佛化岛石 (平安)一池岛和枯山水(镰仓)一纯枯山水(室町)一书院、茶 道、枯山水(桃山)一茶道、枯山水与池岛(江户)。审美的客 体发展是由前期的单一性类型和写实性阶段到后期的综合 性类型和抽象性阶段。
北京圆明园
扬州何园
日本的武家园林——法隆寺外的私家园林和金阁寺 日本战国时代著名的幕府将军、足利三代将军足利义满的别墅园林
扬州个园的四季假山
昆明大观楼与长联
依据地域来划分,中国古典园林明显地呈现出南北的特征
和风格,划分为北方园林、江南园林和岭南园林。而日本 的古典园林南北差异不很显著,所谓的北方园林(东北地 方)、中部园林(新泻至山口和四国)、南方园林(九州地方), 只不过是为了比较方便而进行的划分, 日本园林界倒是没 有严格的这种划分。由此也可见其南北差异之微。
中日园林文化对比

浅析中日园林文化对比摘要:中国被称为世界园林之母,中国园林也是历史悠久且博大精深。
而日本园林受中国园林影响很大,两者之间存在着许多相似之处。
而日本经过长期的历史过滤与消化,逐步形成了具有日本文化性格特征的园林艺术。
与中国园林在许多方面又有着区别。
关键词:中国园林;日本园林;园林意境;枯山水;差异中国园林博大精深,在经历了长期的发展演变之后,形成了独特的审美意境。
日本园林虽然受中国影响较深,但也有自己独到之处。
1.中日园林各自的特色1.1中国园林意境特点首先是天人合一的思想。
中国古典园林把“天人合一”思想作为最高标准,“师法自然,融于自然,表现自然”是中国古典园林“天人合一”之思想的体现。
“虽由人做,宛自天开”是园林设计的原则。
“天人合一”思想以崇尚自然为宗旨,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改造自然,表现自然,创造出人与自然和谐的园林形态。
其次体现在“山因水活,水随山转”。
中国园林中,山与水在空间上隔相呼应,形成了迂回曲折时宽时窄的流经形态,贯穿于各个景区之间,只有流动着的水,才能给人以生机勃勃的生命力,只有活泼泼的水,才能给园林带来流动的气息。
山赋予水以形,水赋予山以活力,山与水的结合给予园林的空间与倒影,给人一种宁静致远的境界美。
山与水的结合,也体现了阴阳调和的宇宙观。
此外,中国园林之中,每件物品,包括树木、花卉、建筑、文字、匾额、刻石都非常地精致,把他们的安置经过艺术处理,既能发挥自己本身的作用(如匾额,增加文化气氛,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又能与周围环境融合,烘托物镜,幻化出意镜。
空间的布置与分割,非常巧妙,在整个园林的意境中处理得非常得体。
中国园林还有一个特色就是“石是园之骨,水是园之脉”。
叠石是园林的骨架,理水是园林的脉绪。
石头坚硬,刚强,有着坚硬的外表;水,忧愁含蓄,给人静谧的感觉,与之形成鲜明的对比。
同时艺术处理之后,两者相得益彰。
同时坚石、怪石作为骨架能寄托主人的感情。
流水荡漾也能代表主人的情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日景观园林设计的比较
相对于西方景观园林来说,中国园林和日本园林同属东方体系,其间的差别自然要小一些,但由于中日两个国家的地理环境的截然不同以及两个民族的性格差异,使中日虽然同种同文,却有着趣意相异的文化。
由于日本文化是在不断吸取中国文化的先进成分下才逐渐形成自身的文化。
然而日本在吸取的同时却对输入的文化进行了及时的吸收和改进,使其适于本国的生存环境,从文字、宗教、伦理到文学、绘画、书道、茶道、剑道、花道等,无不如此,所以现在的日本文化虽然无处不透着中国的影子,却又无处不体现出日本特有的民族个性,园林艺术自然也不例外。
一、中国园林特点主要有:
1).本于自然,高于自然自然风景以山、水为地貌基础,山、水、植物乃是构成自然风景的基本要素,是有意识地加以改造,调整,加工,剪裁,从而表现一个精练概括的自然,典型化的自然。
本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并伦理化、道德化、园林要素与之结合意蕴其中,尤为突出。
2).建筑美与自然美有机融合——与自然和谐为美中国园林建立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之上,“阴阳五行说”被誉为世界最早的生态学,建筑能够把地域自然与山、水、花木、鸟兽等造园要素有机地组织在一系列风景画面之中。
突出彼此谐调,互相补充积极的一面,限制彼此对立,互相排斥消极的一面。
在园林总体上达到一种人工与自然高度和谐的“天人合一”与“自然和谐为美”的哲理境界。
3)中国园林漾漾充溢着诗情画意;拥有着独具魅力的意境创造
二、日本园林的特点:
1)、日本园林的精彩之处在于它的小巧而精致,枯寂而玄妙,抽象而深邃。
大者不过一亩余,小者仅几平方米,日本园林就是用这种极少的构成要素达到极大的意韵效果。
日本园林虽早期受中国园林的影响,但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尤其在小庭院方面产生了颇有特色的庭园。
2)、日本庭园一般可分为枯山水、池泉园、筑山庭、平庭、茶庭、露地、回游式、观赏式、坐观式、舟游式以及它们的组合等。
三、造就中日景观园林不同的因素:
1、从种类而言
日本:模仿苏州园林的元素过多,整体十分拘紧,不大气,很烦琐。
中国:园林构景有疏有密,有明有安,表现出强烈的东方特色,给人无限的美感
2、环境的不同
大陆(中国)和海岛(日本)的差别。
即山水文化和水岛文化的对比,路文化和舟文化的对比。
3、类型的比较
中日两国的古典园林都可分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和宗教园林三类。
中国:
1)、中国皇家园林是在为皇室服务,故而显出庄重、典雅、气
派、大方、华贵等特点,具体表现为面积规模大,山体高耸,水面开阔,有一定的轴线和对称,建筑呈现出北方风格,整体富丽堂皇,屋角起翘小,屋面琉璃瓦多,木构彩画多。
2)、中国的私家园林则以诸多江南园林为代表,其特点是面积小,文人意味浓厚,山体矮小,水面狭窄。
3)、中国的宗教园林个性最不明显,在表达上,较少体现宗教意义而是更多地与儒家结合,形成三教合一的特征,在手法上,园林成为建筑群体轴线的延伸和附属。
日本:
1)、日本皇家园林起自于飞鸟时代,奈良上和平安时代的作品以轴线式和中心式为主,在桃山江护时代达到顶峰。
但日本皇家园林都是小山小水、茅茨草屋、不施粉黛、树多屋少、伏式置石、土桥平桥,且规模较小。
2)、日本的私园以武家园林为主,其特点是园林面积大,建筑体量大,彩画多,立石规模也大,园林整体开阔舒朗,再规模和装饰上都胜过皇家园林和宗教园林。
3)、日本的宗教园林风格明显,讲究禅思枯意,靠园林本身塑造宗教的气氛和形象在手法上有非常独特的枯山水庭院,而神社园林则以建筑为主,庭前的一片白沙映衬出分外的神圣与神秘。
4、造园手法的差异
东方园林从来都讲究天人合一的理念。
1)、中国园林建筑多,体量大,表明人力的伟大。
装饰华丽,建
筑的群体组合,讲究联系和紧凑的布局,表明工艺上的人巧,中国园林一般都用较实较重较厚的墙隔开,表明人与自然的平等和独立,在山水方面,假山高大、硬朗,水域开阔,人工味较浓。
中国园林属于山性,有着坚定、刚强和永恒的特点,在植物方面,中国园林的绿化少且多用高大浓荫的乔木、灌木都表现出中国人的高傲和自信,,2)、日本园林建筑少,体量小,表明人力的弱小。
日本园林则极力尊重自然造化的天巧。
日本园林用较虚较薄的墙隔开,表明人与自然的亲近。
日本园林则无论山水尺度都偏小,一般都用覆盖草皮的土山,而不用假山,水域也更接近自然溪流沼泽,人工味较淡。
日本园林属于水性,具有水的可塑性、柔软性和稍纵即逝的易变性。
日本园林绿化多且用低级植物及草地的方法,显出日本人比较谦虚和谨慎。
3)、从总体来看,中国园林在天人关系上偏重于人的成分。
而日本园林则偏重于自然的成分。
5、思想与文化背景的比较
两国的园林虽然都基于道家的道法自然思想,也正是因为道家的这种思想才造就了东方园林体系独有的从单纯的模仿和取法自然出发而上升到象征和抽象自然从而高于自然的思维模式和操作方法,但两家却各自有不同的发展。
1)、中国偏于儒,显现出入世治世的特点和仁者的理想观,中国园林的布局思维介于具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之间,中国园林用文学艺术的手法表达较多,中国园林生动形象,表现了乐天爱人的景象2)、日本偏于佛,以智者的形象带有出世解脱的色彩。
日本则在
形象和抽象之间。
日本则喜欢用拟佛拟神的较为晦涩的语言。
日本园林则是在荒凉孤寂的山林中体现着孤独的禅意和对短暂人生的寂寞思考。
四、中日景观园林的联系
中国和日本古典园林同属于世界三大造园系统(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园林,西亚,欧洲)的东方园林体系。
东方人对大自然的态度是同自然交朋友,在认识、了解自然的基础上向自然索取。
日本园林是在中国园林直接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它是中国古代文明在日本园林方面的体现。
然而,日本在受中国文化长期熏染和渗透的过程中,也不断经过自身的历史过滤和消化,逐步形成了具有日本文化性格特征的园林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