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脑梗死的论述

中医治疗脑梗死的论述
中医治疗脑梗死的论述

中医治疗脑梗死的论述

李墅20102112310026

【摘要】脑梗死是是目前严重危害老年人健康健康的疾病之一。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脑部血液供应障碍,使局部脑组织发生不可逆性损害,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韦氏认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导致完全性脑梗死的重要原因之一[1].。它是一种突发性的脑血液循环障碍。中医称脑梗死为中风,中医治疗中风具有治疗方法多样,药物品种丰富的优势。近年来,以活血化瘀为主的中草药注射剂在脑梗死治疗中的应用,不仅疗效显著,且不良反应少。

【关键词】脑梗死中医活血中风

1.病因病机

脑梗死在中医中属“中风”范畴,多由脏腑功能失调,元气耗伤,忧思恼怒等使瘀血阻滞,痰热内蕴,阳化风动,血随气逆而上犯于脑,终致脑脉瘀滞所致。《内经》云:“阳气者,大怒则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后世医家研习前人之经验,对本病病因病机有了新的论述。方药中等[2]认为:本病多因平素恣食肥甘厚味,致痰浊内生,再因过度劳累,忧思恼怒,引动肝火,导致阴阳平衡失调,脏腑气血不和,阴虚阳亢,血菀于上,蒙蔽清窍,阻塞经络而致病。亦有学者认为,本病为气血亏虚、心肝肾三脏阴阳失调致气血运行受阻,气血瘀滞,脉络痹阻;肾虚则水不涵木,肝风内动,血瘀髓海,经脉失养[3]。有研究认为:脑梗死以气逆、痰壅、血瘀为主要病因,病机为气机逆乱、升降失司、浊邪上犯, 上逆之气夹风、痰、瘀诸邪上扰清窍,发为中风[4]。

2. 治疗方法

2.1温阳益气活血通络

中医认为,元气耗伤、脑脉瘀滞是脑梗死的发病基础。气虚血瘀是主要病机。脑梗死多发病于老年人,老年人多有气血亏虚,再加以诸多病理因素的侵袭,则气更虚、血更瘀。气虚而滞,运血无力,气虚血瘀,血流不畅,瘀血内阻,新血不生,血少不能化气,又加重气虚, 形成恶性循环。所以益气活血化瘀是治疗脑梗死的根本法则之一。补阳还五汤为其代表方。临床研究证明补阳还五汤对脑梗死气虚血瘀患者具有抑制其血小板聚集等功能。

2.2补肾益气活血

老年人多有肝肾不足。肾精不足,血亏液乏,血脉不充而为瘀, 即肾虚血瘀。临床治疗中风的名方河间地黄饮子正是据此而设。现代研究表明,肾阴虚患者血液流变学及血液动力学指标常有异常,表现在肾阴虚患者全血及血浆黏度较正常人升高,并发现其升高水平与阴虚发热的程度呈正相关。即存在如下病理:阴虚生内热,由虚瘀而热,由虚、热而瘀,则瘀热互结也。以补肾益气活血法为主进行治疗能对脑缺血复流后处于脑水肿和缺氧状态的脑组织提供较为全面的脑保护,能从多环节、多层次改善缺血性中风的病理状态,促进功能恢复。

2.3清热涤痰解毒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缺血性神经元坏死有诸多机制,而清热解毒、化痰祛瘀中药对这些机制有明显的影响。脑缺血后神经元坏死的机制有多个方面。研究表明清热解毒药具有拮抗兴奋性氨基酸的毒性作用[5],可提高脑组织中C-GABA 的含量;清热解毒药与活血药物合方可明显减轻实验动物脑缺血再灌注时的细胞因子介导的血管炎症反应[6]。化痰药物具有抗炎、减轻脑炎和脑血管病脑水肿之作用。痰与气血风火虚在病理上密切相关,痰阻则血瘀, 血瘀则气滞,痰浊瘀血痹阻脑络,气血运行不畅,筋脉失养为中风的病机所在,而且贯穿于中风病的整个过程。可见痰为中风病因之首,风火皆可因其而生。临床常用药物有法夏、橘红、天竺黄、胆南星、石菖蒲等。药理研究表明:这些药物不仅可以祛痰,尚可缓解脑水肿,改善脑代谢。

2.4养血滋阴舒筋止痛

中风后遗症所出现的各种疼痛,主要病机为阴血亏损,脑髓失措充,筋脉失养而致,也却“不通则痛”。治宜养血滋阴,舒筋止痛。

2.5中药注射剂治疗

目前中药注射剂型于脑梗死中应用十分广泛,主要起到活血通络、平肝潜阳等作用。

2.5.1黄芪注射液

可活血化瘀、通畅脉络,既改善了血液黏性,恢复血液动力学及血管的弹性,又增加了各组织的血液灌注,使患者脑血管通畅,脑血流增加,脑细

胞功能恢复。

2.5.2川芎嗪注射液

川芎嗪是中药川芎的有效成分之一。川芎嗪具有抗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粘度、改善微物质循环、扩张血管、增加冠脉及脑血流量、抗菌和钙离子拮抗作用。

2.5.3醒脑静注射液

醒脑静注射液是治疗急性脑卒中疗效较好的一种药物。

2.5.4血栓通注射液

血栓通的主要成份是从中药三七中提取的三七总皂苷,由皂苷原和糖醛酸及其它有机酸组成。现代化理研究认为:三七总皂苷能显著降低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及纤维蛋白原含量,使红细胞和血小板均匀地分散在血浆中有利于血液在血管中流动;使血小板表面电荷增加,不容易发生粘附、聚集。

2.5.5银杏叶注射液

银杏叶注射液是由中药提取精制而成的,经药效学、临床研究证明具有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增加血流量,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溶血栓,降低全血粘度等作用。

2.5.6脉络宁注射液

脉络宁注射液系由中药石斛、玄参、牛膝、金银花等药物组成的复方制剂。现代研究证明,脉络宁具有扩张血管,增加脑血流量,减轻和清除红细胞和血小板聚集,增加纤溶酶原活性,降低纤维蛋白原,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的作用,且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改善缺血区脑循环,促进缺血性脑卒中病变区的神经功能恢复。

2.5.7银杏达莫注射液

银杏达莫注射液复方制剂,为银杏总黄酮,双嘧达莫的复方制剂。药理研究表明:银杏达莫注射液中银杏总黄酮具有扩张冠脉血管,脑血管,改善脑缺血产生的症状和记忆功能;双嘧达莫抑制血小板聚集,高浓度可抑制血小板释放。2.6 针灸疗法

针灸是中风病偏瘫康复的重要手段,可以在偏瘫的各个阶段使用。灸法也就是使用棉或艾绒等其他类似的药物灸条,用以点燃来熏患者相应体表,再配以合

理有效的治疗按摩手法,已达到疏通经脉、活血化瘀的效果,来对其起到预防或治疗的作用。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中医中药治疗脑梗死方法独特,优势明显,效果卓著,疗效稳定,成本低廉,深受广大患者欢迎。因此,深入开展中医中药治疗本理论研究和临床诊疗,总结探索中医中药治疗脑梗死的证治规律、特效路径和效验良方,将中医中药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不断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从而更好地造福于广大中风病患者。

2.展望

脑梗死病机复杂, 常数证兼见, 决非一法一方治之取效,尚需相互配合, 多法联用,方能奏效。临证宜在辨证法则之下,针对患者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病情,制定出适当的个体化治疗方案,配合针灸、按摩、心理治疗等,方能使脑梗死患者尽快地得以康复。

参考文献

[1] 韦世文.联合用药治疗短暂性脑短血发作伴脑梗死77 例分析[J].中国中医药

现代远程教育,2011,9(11):45.

[2] 方药中,邓铁涛﹒实用中药内科学[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51415~ 4161

[3] 许翠荣,郭鹏,刘丽美﹒大剂量川芎嗪治疗急性脑梗死94例临床观察[ J]

﹒山东中医药杂志,1999, 18( 9) : 3961

[4] 魏保国,刘欣﹒平逆通络口服液治疗急性脑梗塞152例临床观察[ J]﹒天津

中医, 1995, 12( 4) : 171

[5] 岳少杰, 曾庆善, 周建华, 等. 清开灵抗大鼠谷氨酸神经毒性脑损伤的实验

研究[ 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 20( 11 ) : 842-845.

[6] 陈寿权、王万铁,王明山,等﹒醒脑静对家兔脑缺血再灌流时TNF、IL- 1B、

IL - 6水平及脑超微结构影响的实验研究[ J]﹒中国急救医学, 2000, 20( 11 ): 637-639.

中风病(脑梗死)中医诊疗方案

中风病(脑梗死)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定的《中风病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1)主症: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2)次症: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3)起病方式: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4)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 (1)急性起病; (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 (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 (4)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他病变; (5)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发病2周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三)病类诊断 1.中脏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2.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四)证候诊断 1.中经络 (1)肝阳暴亢:半身不遂,舌强语蹇,口舌歪斜,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心烦易怒,口苦咽干,便秘尿黄。舌红或绛,苔黄或燥,脉弦有力。

(2)风痰阻络: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肢体麻木或手足拘急,头晕目眩。舌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 (3)痰热腑实:半身不遂,舌强不语,口舌歪斜,口粘痰多,腹胀便秘,午后面红烦热。舌红,苔黄腻或灰黑,脉弦滑大。 (4)气虚血瘀:半身不遂,肢体软弱,偏身麻木,舌歪语蹇,手足肿胀,面色淡白,气短乏力,心悸自汗。舌质暗淡,苔薄白或白腻,脉细缓或细涩。 (5)阴虚风动: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强语蹇,心烦失眠,眩晕耳鸣,手足拘挛或蠕动。舌红或暗淡,苔少或光剥,脉细弦或数。 2.中脏腑 (1)风火蔽窍: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两目斜视或直视。面红目赤,肢体强直,口噪,项强,两手握紧拘急,甚则抽搐,角弓反张。舌红或绛,苔黄而燥或焦黑,脉弦数。 (2)痰火闭窍:突然昏倒,昏愦不语,躁扰不宁,肢体强直。痰多息促,两目直视,鼻鼾身热,大便秘结,舌红,苔黄厚腻,脉滑数有力。 (3)痰湿蒙窍:突然神昏嗜睡,半身不遂,肢体瘫痪不收。面色晦垢,痰涎涌盛,四肢逆冷。舌质暗淡,苔白腻,脉沉滑或缓。 (4)元气衰败:神昏,面色苍白,瞳神散大,手撒肢逆,二便失禁,气息短促,多汗肤凉。舌淡紫或萎缩,苔白腻,脉散或微。 二、治疗方案 (一)针刺治疗 1.治则:醒脑开窍针法为主,根据中风的不同症状,使用不同穴位配伍。 (1)中经络:醒脑开窍、滋补肝肾、疏通经络。 (2)中脏腑(闭证):开窍启闭。 (3)中脏腑(脱证):回阳固脱、醒神开窍。 (4)中风并发症:疏通经络、通关利窍。 2.配方 (1)中经络 主穴I:内关、水沟、三阴交 主穴II:内关、印堂、上星、百会、三阴交

脑梗死中医诊疗方案

连云港市中医院脑病科 脑梗死中医诊疗方案(2009年) 定义:脑梗死又称缺血性中风,包括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是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而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相当于中医的中风病范畴。 中风病是由于正气亏虚,饮食、情志、劳倦内伤等引起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一、诊断 脑梗死的诊断标准参照2005年中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分会制定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试行)》进行诊断。 中风病的诊断标准参照199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定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诊断。 二、中医治疗 (一)中医辨证施治 1、中经络(无意识障碍) (1)肝阳暴亢 症状: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蹇或不语,偏身麻木,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或红绛,舌苔薄黄,脉弦有力。 治法:平肝潜阳。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12g,钩藤12g(后下),石决明15g(先煎),黄芩9g,栀子9g,川牛膝12g,杜仲9g,桑寄生9g,夜交藤9g,茯神9g。头痛明显者加羚羊角粉3g(冲服),夏枯草12g以淸熄风阳;如伴烦躁失眠,手足心热,舌质红绛或暗红,少苔或无苔,脉细弦等肝阴虚者加干地黄12g,麦冬12g,五味子12g,生龙骨20g,减栀子、黄芩。如偏瘫较重者可加木瓜12g,地龙12g,鸡血藤12g,桑枝12g等通经活络之品;如舌质暗红、脉涩等有血瘀证时减黄芩、栀子加丹参12g,桃仁9g,土元12g以活血化瘀;语言不利甚加菖蒲9g,郁金9g,远志9g开音利窍。 中成药:①健脑补肾丸(院内制剂,药物组成:玉竹、麦冬、女贞子、白芍、之母),每次6g,每日三次。 ②醒脑静注射液20-40ml加入0.9%的生理盐水250ml或5%葡

脑梗塞中医治疗中药

脑梗塞中医治疗中药 【字体:】脑梗塞中医治疗:脑梗塞是缺血性脑血管意外性疾病,属于缺血性脑中风,具有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高和并发症多的特点。常见的脑梗塞症型包括:血栓性脑梗塞、栓塞性脑梗塞、腔隙性脑梗塞和多发性脑梗塞。 病因: 人脑需要的各种物质是靠血液的流动传递输送的,血液在心脏的博动下流动,在流动中,将氧料氧气等各种生命物质送向全身,同时也送向脑部。血液经脑动脉流入脑组织的微细血管,通过微细血管将氧气氧料等各种生命物质源源不断的送给脑组织,再把脑组织的代谢物通过静脉运出。血液在这里每循环一次仅仅需要四到八秒钟,可见脑血管承受了多么繁重的传递使命,这也说明脑血管必须具有良好的状态才能保障脑组织的正常生理机能。 健康人和年轻人的血管,血流十分通畅,它的管腔宏大,表面光滑,富于弹性;患高血压的病人和中老年人的血管逐渐硬化,管壁增厚,管腔狭窄并粗糙,形成硬化斑块,随着斑块的增多加大,血管壁逐渐增厚变窄,阻碍了血液的流动,血流量减少,脑组织供血不足,造成了脑子的正常机能减弱。当血管狭窄或阻塞时,就会使人出现头晕头疼,健忘失眠等现象。由于脑血管变化的部位不同,往往出现不同的症状:有的人看东西模模糊糊不清楚;有的嗜好睡觉;也有人肢体容易麻木,软弱无力;有的出现血压忽高忽低,或者恶心呕吐,这些现象常常是脑梗塞的先兆,多出现在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当中,这也是容易发病的年龄阶段。 一旦脑血管斑块增多,血管狭窄,血流缓慢,加上血液粘稠度的增加,即血管病变和血液病变同时作用,导致脑血流阻断而发生缺血、坏死和软化,就形成了脑梗塞。脑梗塞多形成在

大中型动脉血管处,使得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等部位缺血,由于这些神经纤维下行交叉到对侧,所以左侧脑梗塞就会造成右侧半身不遂,同样,当右侧脑梗塞就会造成左侧半身不遂,因此即使抢救及时,也都留下了不同程度后遗症,据统计,在脑梗塞病的幸存者中,由于各种感染和旧病复发,绝大多数死于发病后的三到十年间,所以要特别重视对病人恢复期的治疗和护理。 症状: 脑梗塞的症状主要有偏瘫(半身不遂)、半侧肢体障碍、肢体麻木、偏盲、失语。或者交叉性瘫痪、交叉性感觉障碍、外眼肌麻痹、眼球震颤、构语困难、语言障碍、记忆力下降、口眼歪斜、吞咽困难、呛食呛水、共济失调、头晕头痛等。出现以上症状的根本原因在于脑血管内部出现血粘度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高、血小板聚集等血液病变,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等血管病变,由两种病变共同作用结果形成的血栓堵塞脑动脉所致,导致脑局部的血流中断和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如果影响到由脑神经控制的运动神经系统,就会出现偏瘫、肢体障碍等相应的后遗症;如果影响到脑神经控制的语言中枢神经,就会导致语言障碍甚至失语等相应神经系统症状。若堵塞大脑中动脉,则出现上述的前一组症状。若堵塞椎一基底动脉,则会出现后一组症状。 检查: 1、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胸部X线摄片及监测血压:可提供原发疾病的征象,如高血压病及不同类型的心脏疾病等。 2、头颅X线摄片:可发现颈内动脉虹吸部有钙化影,梗死范围较广者可在发病2-3日后出现中线波移位,持续约两周。 3、脑血管造影:可发现动脉闭塞或狭窄的部位,脑水肿所致血管受压、移位和侧支循环等情况。 4、脑CT或核磁共振(MRI):可显示脑梗死的部位、大小及其周围脑水肿情况和有无出血征象等,是最可靠的无创性诊断手段。 治疗: 急性期治疗:脑梗塞急性发作期多住院治疗,时间为半个月至一个月内,以挽救生命为目的。急性发作期以西药治疗为主,因为西药具有起效快、有治疗针对性的优点。常见治疗西药包括:尿激酶溶解血栓的治疗,应用此类药如能溶解栓子是最理想的,但前提是在病人得病后6小时内进行有效;低分子右旋糖酐改善微循环、扩充血容量的治疗,目前此类药用的较多,但心脏病病人应慎用;此外还有抗凝治疗等。脑梗塞急性发作期的给药途径多采取输液治疗,因为静脉输液能够使药物迅速作用于病灶,起到挽救患者生命的作用,所以在脑梗塞患者病情紧急,需要尽快将药物送入体内,或病人昏迷及其他情况导致不能口服药物时应输液治疗,一

治疗脑梗塞的中药方剂

治疗脑梗塞的中药方剂:血竭10克、全蝎10克,地龙10克,桂枝10克,红花各10克、柴胡20克,姜黄10克,升麻20克,桔梗20克,威灵仙10克,蔓荆子20克,川芎20克,菖莆30克,山甲10克,制川乌10克,甘草10克。每日1付,水煎分早.中.晚服。 脑梗塞是由于脑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膜损伤使脑动脉管腔狭窄,进而因多种因素使局部血栓形成,使动脉狭窄加重或完全闭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引起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种脑血管病。 脑梗塞的主要因素有: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体重超重、高脂血症、喜食肥肉,许多病人有家族史。多见于45~70岁中老年人。 (一) 脑梗塞的先兆症状 脑梗塞的病人多在安静休息时发病,有的病人一觉醒来,发现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流口水,吃东西掉饭粒,举不动筷子,这就是发生了脑梗塞,常使人猝不及防。只有部分病人发病前有肢体麻木感,说话不清,一过性眼前发黑,头晕或眩晕,恶心,血压波动(可以升高或偏低)等短暂脑缺血的症状。这些先兆症状一般很轻微,持续时间短暂,常常被人忽视。 (二) 脑梗塞的临床表现: 梗塞的部位和梗塞面积有所不同,最容易出现的表现如下: (1)起病突然,常于安静休息或睡眠时发病。起病在数小时或1~2天内达到高峰。 (2)头痛、眩晕、耳鸣、半身不遂,可以是单个肢体或一侧肢体,可以是上肢比下肢重或下肢比上肢重,并出现吞咽困难,说话不清,恶心、呕吐等多种情况,严重者很快昏迷不醒。每个病人可具有以上临床表现中的几种。 (3)脑CT检查的意义:脑CT检查显示脑梗塞病灶的大小和部位准确率66.5%~89.2%,显示初期脑出血的准确率100%。因此,早期CT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排除脑出血等病变。这是十分重要的,发病早期脑出血与脑血栓形成的治疗有截然不同的地方。当脑梗塞发病在24小时内,或梗塞灶小于8毫米,或病变在脑干和小脑处,脑CT检查往往不能提供正确诊断。必要时应在短期内复查,以免延误治疗。 (4)有一种称为“腔隙性脑梗塞”的疾病,病人可以无症状或症状轻微,因其他病而行脑CT 检查发现此病,有的已属于陈旧性病灶。这种情况以老年人多见,病人常伴有高血压病、动脉硬化、高脂血症、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病。腔隙性脑梗塞可以反复发作,有的病人最终发展为有症状的脑梗塞,有的病人病情稳定,多年不变。故对老年人“无症状性脑卒中”应引起重视,在预防上持积极态度。 (三)脑梗塞食物: 芦笋:含有多种甙类化合物,芦丁、甘露聚糖、胆碱、叶酸等对心脏病、高血压有一定疗效。 红薯:具有消除活性氧作用,活性氧可诱发动脉硬化。 卷心菜:能使胆固醇转化为酶后排出。

脑梗塞中医治疗中药

脑梗塞中医治疗中药 【字体: 】 脑梗塞中医治疗:脑梗塞是缺血性脑血管意外性疾病,属于缺血性脑中风,具有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高和并发症多的特点。常见的脑梗塞症型包括:血栓性脑梗塞、栓塞性脑梗塞、腔隙性脑梗塞和多发性脑梗塞。 病因: 人脑需要的各种物质是靠血液的流动传递输送的,血液在心脏的博动下流动,在流动中,将氧料氧气等各种生命物质送向全身,同时也送向脑部。血液经脑动脉流入脑组织的微细血管,通过微细血管将氧气氧料等各种生命物质源源不断的送给脑组织,再把脑组织的代谢物通过静脉运出。血液在这里每循环一次仅仅需要四到八秒钟,可见脑血管承受了多么繁重的传递使命,这也说明脑血管必须具有良好的状态才能保障脑组织的正常生理机能。 健康人和年轻人的血管,血流十分通畅,它的管腔宏大,表面光滑,富于弹性;患高血压的病人和中老年人的血管逐渐硬化,管壁增厚,管腔狭窄并粗糙,形成硬化斑块,随着斑块的增多加大,血管壁逐渐增厚变窄,阻碍了血液的流动,血流量减少,脑组织供血不足,造成了脑子的正常机能减弱。当血管狭窄或阻塞时,就会使人出现头晕头疼,健忘失眠等现象。由于脑血管变化的部位不同,往往出现不同的症状:有的人看东西模模糊糊不清楚;有的嗜好睡觉;也有人肢体容易麻木,软弱无力;有的出现血压忽高忽低,或者恶心呕吐,这些现象常常是脑梗塞的先兆,多出现在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当中,这也是容易发病的年龄阶段。 一旦脑血管斑块增多,血管狭窄,血流缓慢,加上血液粘稠度的增加,即血管病变和血液病变同时作用,导致脑血流阻断而发生缺血、坏死和软化,就形成了脑梗塞。脑梗塞多形成在大中型动脉血管处,使得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等部位缺血,由于这些神经纤维下行交叉到对侧,所以左侧脑梗塞就会造成右侧半身不遂,同样,当右侧脑梗塞就会造成左侧半身不遂,因此即使抢救及时,也都留下了不同程度后遗症,据统计,在脑梗塞病的幸存者中,由于各种感染和旧病复发,绝大多数死于发病后的三到十年间,所以要特别重视对病人恢复期的治疗和护理。 症状: 脑梗塞的症状主要有偏瘫(半身不遂)、半侧肢体障碍、肢体麻木、偏盲、失语。或者交叉性瘫痪、交叉性感觉障碍、外眼肌麻痹、眼球震颤、构语困难、语言障碍、记忆力下降、口眼歪斜、吞咽困难、呛食呛水、共济失调、头晕头痛等。出现以上症状的根本原因在于脑血管内部出现血粘度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高、血小板聚集等血液病变,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脑梗死的中医治疗研究

脑梗死的中医治疗研究 发表时间:2018-08-23T15:40:10.037Z 来源:《健康世界》2018年14期作者:彭罡馗 [导读] 研究和分析脑梗死采用中医辨证治疗的方法和效果 湖南省攸县第三人民医院 412309 摘要:目的研究和分析脑梗死采用中医辨证治疗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将我院2017年6月-2018年2月收治的脑梗死患者82例临床资料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41例)和对照组(41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中医辨证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0.2%,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75.6%,治疗总有效率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ADL评分为(44.26±3.56)远优于对照组(32.45±1.20),两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医辨证治疗脑梗死患者临床疗效好,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且中医药毒副作用小,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操作简便,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关键词:脑梗死;中医辩证治疗;方法;效果 脑梗死是指各种原因所致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而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的一类临床综合征。脑梗死是卒中最常见类型,约占70-80%,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预后差、易复发等特点。中医治疗中风历史悠久,且历代诸多医家对脑梗死病因病机及辨证的认识,对于今天的治疗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随着对中医辨证治疗脑梗死研究的不断深入,积累了很多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为了探寻脑梗死临床治疗的有效方法,我院自2017年6月-2018年2月对82例脑梗死患者采用了中医辨证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7年6月-2018年2月收治的脑梗死患者82例临床资料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41例)和对照组(41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中医辨证治疗,然后对两组治疗情况进行对比,观察其临床治疗效果。其中对照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15例;年龄45~73 岁,平均(56.8±7.9)岁;合并高血压28例,高血脂症16例,冠状动脉性心脏病12 例,糖尿病10 例。对照组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17 例;年龄42~74岁,平均(55.8±4.9)岁,合并高血压24 例,高血脂16例,冠状动脉性心脏病13例,糖尿病8 例。所有患者均经头颅CT 或者MRI 证实。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基础治疗,主要为NS250 mL联合奥扎格雷120 mg,静脉滴注,1次/d,连续治疗14 d;NS100 mL联合依达拉奉30 mg,静脉滴注,2次/d,连续治疗14 d;血压、血脂以及血糖高者分别给以对症的降血压、降血脂或者降血糖等药物对症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口服阿司匹林100 mg,1次/d,连续治疗21 d。观察组给予基础治疗联合上中医辨证治疗:①风痰阻络:以平肝熄风、化痰通络为主,组方为加减天麻钩藤饮。其中主药主要包括天麻、苍术、半夏、胆南星、川牛膝、桃仁以及大黄、僵蚕等各10 g,代储石及钩藤各30 g。②痰热腑实:以化痰通腑为主要治疗机制,组方选择的是加减星萎承气汤,其中主药主要包括胆南星、全枯萎、生大黄以及芒硝,每种药剂各10 g。(3)气虚血癖:以益气活血,通经活络为主要治疗机制,选择的是加减补阳还五汤组方,主药为当归、芍药、地龙、川芍、桃仁以及红花各10 g,另加黄芪30 g。所有患者均水煎服,每日服用1 剂,早晚各服用1 次,连续治疗21 d。 1.3 疗效判定 基本痊愈:患者功能缺损评分减少幅度介于90%~100%之间,病残程度为0 级,可以进行日常工作以及操持家务;显著进步:患者治疗后功能缺损评分减少幅度介于46%~89%之间,病残程度介于1~3 级之间,部分生活可以实现自理,小部分仍然需人帮助;进步: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幅度介于18%~45%之间,部分生活能够实现自理,大部分依然需人帮助;无效:患者治疗后功能缺损评分减少幅度在17%以内或者增多18%以上或者死亡。总有效率为基本痊愈率、显著进步率、进步率之和。ADL评分标准为:12分,完全自理;12分以下,生活自理障碍。 1.4统计方法 运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该次研究所得数据进行处理。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用%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对照组基本痊愈6例,显著进步7例,进步18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75.6%,观察组基本痊愈12例,显著进步14例,进步11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0.2%,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脑梗死属中医的“中风”范畴,病因多是由于机体阴阳失调,气血逆乱,进而直冲犯脑所致。其病性属于本虚标实,上盛下虚。脑梗死的病本为肝肾阴虚,气血衰少,病症的标则是由于风火相煽,痰湿壅盛以及瘀血阻滞所致。历代中医学家对于本病均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比如刘完素提出的 “心火暴盛”,李东垣所主张的 “正气自虚”,而张景岳则认为该病为 “ 内伤积损”。 在治疗方面,中医辨证治疗具有较大的优势。①平肝熄风、化痰通络。临床认为缺血性中风实际上是由于脑络痹,脑之神机受损而导致的,因而也可以称之为“肝风”,原因在于风为肝所主,加上机体脑络癖阻,内部津液不行以及凝聚为痰等,在治疗机制上应当采取平肝熄风以及化痰通络的方法,组方中选用天麻钩藤饮,其中天麻、钩藤合用可以起到良好的平肝熄风的功能你,川牛膝可以起到引血下行的作用,桅子和黄芩和用共奏清热泻火之效,可以确保肝火不得循经上扰头目,该次研究中,加胆南星、苍术、半夏的主要用意在于清热燥湿化痰,加桃仁、大黄以及僵蚕则可以起到清热活血通络的功用,多种药物合用共行平肝熄风。②化痰通腑:祖国医学认为中风病的发生的病机主要在于毒邪损伤脑络,进而造成络脉破损或机体络脉拘挛癖闭,使得内部气血渗灌失常,最终导致了脑神失养,神机失守,临床上主要伴有神昏闭厥以及半身不遂等病症。因而在治疗上应当以化痰通腑法为主,其中星萎承气汤就是其中的代表方剂。组方中胆南星性的

脑梗塞中药药方

处方2 黄芪20g,桃仁10g,红花15g,当归12g, 川宆12g,地龙30g,乌蛇30g,鸡血藤30g 熟地30g,麦冬15g,沙参30g,桂枝12g 桑枝30g,怀牛膝30g,枸杞15g,木瓜30g 寄生30g,炒杜仲30g,丹参30g,炙甘草12g >[药方]:黄芪30丹参20广地龙12川芎15赤芍12当归15胆南星10白芍12石菖蒲15葛根20水蛭10山楂18首乌20[化裁]:1.肝阳偏亢者. 加天麻10钩藤122.血压偏高者.加夏枯草18石决明203.痰多者.加天竺黄124.大便干结者.加大黄105.出现面瘫者.加全蝎10附子86.失 语者.加远志12郁金127.上肢不遂者.加桑枝15姜黄128.下肢不遂者.加桑寄生15杜仲15 用的银杏和血塞通都属于效果相对弱的,建议换奥扎格雷钠 脑梗塞秘方(喝汤) 处方:瘦猪肉50克,大蒜瓣20克,猪尾菜6克,黑木耳10克,生姜10克,大枣5枚,精盐4克,味精2克,加水适量煮烂熟。连汤食用,每日一顿。 脑梗塞为老年常见多发病,常伴有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硬化、脑血栓、冠心病等血液循环系统疾病,一旦发病就需长期用药,维持治疗。发生药物反应也是常有的事。食疗验方的优点是对身体有利而无害,可以长期食用,且少毒副作用。患者不妨留心观察,照方试用,以验证疗效。

处方3脑梗塞的最佳治疗中药方剂! 治疗脑梗塞的中药方剂:血竭10克、全蝎10克,地龙10克,桂枝10克,红花各10克、柴胡20克,姜黄10克,升麻20克,桔梗20克,威灵仙10克,蔓荆子20克,川芎20克,菖莆30克,山甲10克,制川乌10克,甘草10克。每日1付,水煎分早.中.晚服。 脑梗塞是由于脑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膜损伤使脑动脉管腔狭窄,进而因多种因素使局部血栓形成,使动脉狭窄加重或完全闭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引起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种脑血管病。脑梗塞的主要因素有: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体重超重、高脂血症、喜食肥肉,许多病人有家族史。多见于45~70岁中老年人。 (一) 脑梗塞的先兆症状 脑梗塞的病人多在安静休息时发病,有的病人一觉醒来,发现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流口水,吃东西掉饭粒,举不动筷子,这就是发生了脑梗塞,常使人猝不及防。只有部分病人发病前有肢体麻木感,说话不清,一过性眼前发黑,头晕或眩晕,恶心,血压波动(可以升高或偏低)等短暂脑缺血的症状。这些先兆症状一般很轻微,持续时间短暂,常常被人忽视。 (二) 脑梗塞的临床表现: 梗塞的部位和梗塞面积有所不同,最容易出现的表现如下: (1)起病突然,常于安静休息或睡眠时发病。起病在数小时或1~2天内达到高峰。 (2)头痛、眩晕、耳鸣、半身不遂,可以是单个肢体或一侧肢体,可以是上肢比下肢重或下肢比上肢重,并出现吞咽困难,说话不清,恶心、呕吐等多种情况,严重者很快昏迷不醒。每个病人可具有以上临床表现中的几种。 (3)脑CT检查的意义:脑CT检查显示脑梗塞病灶的大小和部位准确率66.5%~89.2%,显示初期脑出血的准确率100%。因此,早期CT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排除脑出血等病变。这是十分重要的,发病早期脑出血与脑血栓形成的治疗有截然不同的地方。当脑梗塞发病在24小时内,或梗塞灶小于8毫米,或病变在脑干和小脑处,脑CT检查往往不能提供正确诊断。必要时应在短期内复查,以免延误治疗。 (4)有一种称为“腔隙性脑梗塞”的疾病,病人可以无症状或症状轻微,因其他病而行脑CT检查发现此病,有的已属于陈旧性病灶。这种情况以老年人多见,病人常伴有高血压病、动脉硬化、高脂血症、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病。腔隙性脑梗塞可以反复发作,有的病人最终发展为有症状的脑梗塞,有的病人病情稳定,多年不变。故对老年人“无症状性脑卒中”应引起重视,在预防上持积极态度。 (三)脑梗塞食物: 芦笋:含有多种甙类化合物,芦丁、甘露聚糖、胆碱、叶酸等对心脏病、高血压有一定疗效。 红薯:具有消除活性氧作用,活性氧可诱发动脉硬化。 卷心菜:能使胆固醇转化为酶后排出。 芹菜:嫩芹菜捣汁加蜂蜜,可防高血压。 芹菜连根与糯米同煮稀粥,治疗冠心病。 芥菜:煮粥可以高免疫力,冲茶降压。 大白菜:含微量元素硒---是心脏不可或缺的微量元素。 大蒜:预防心血管疾病,降低胆固醇浓度,延缓血管硬化,增强心肌收缩力,使动脉硬化减轻,预防血栓形成。

(完整版)脑梗死中西医结合治疗规范

中风病 中医概念:中风病是由于正气亏虚,饮食、情志、劳倦内伤等引起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为基本病机,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根据脑髓神机受损程度的不同,有中经络、中脏腑之分,有相应的临床表现。本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四季皆可发病,但以冬春两季最为多见。 西医概念:脑动脉栓塞后,由其供应的脑组织发生缺血、缺氧、水肿和坏死。如缺血梗塞区中伴有点状出血时,称为出血性或红色梗塞,否则称为缺血或白色梗塞。 中医病因病机 1.积损正衰“年四十而阴气自半,起居衰矣”。年老体弱,或久病气血亏损,脑脉失养。气虚则运血无力,血流不畅,而致脑脉瘀滞不通;阴血亏虚则阴不制阳,内风动越,携痰浊、瘀血止扰清窍,突发本病。 2.劳倦内伤烦劳过度,伤耗阴精,阴虚而火旺,或阴不制阳易使阳气鸱张,引动风阳,内风旋动,则气火俱浮,或兼挟痰浊、瘀血上壅清窍脉络。 3.脾失健运过食肥甘醇酒,致使脾胃受伤,脾失运化,痰浊内生,郁久化热,痰热互结,壅滞经脉,上蒙清窍;或素体肝旺,气机郁结,克伐脾土,痰浊内生。 4.情志过极七情所伤,肝失条达,气机郁滞,血行不畅,瘀结脑脉;暴怒伤肝,则肝阳暴张,或心火暴盛,风火相煽,血随气逆,上冲犯脑。凡此种种,均易引起气血逆乱,上扰脑窍而发为中风。尤以暴怒引发本病者最为多见。 西医发病机制

本病的脑动脉可有下列改变: (一)类纤维素性改变:见于严重高血压,血管壁增厚,小动脉过度扩张,呈节段性,血脑屏障破坏,血浆性渗出。 (二)脂肪玻璃样变样:多见于慢性非恶性高血压患者,直径小于200μm的穿通动脉,腔隙病灶中可发现动脉脂肪变性。(三)小动脉粥样硬化:见于慢性高血压患者,直径为100~400μm的血管,有典型的粥样斑动脉狭窄及闭塞。 (四)微动脉瘤:常见于慢性高血压患者。 中医临床表现 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所引起的脑髓神机受损是中风病的证候特征。其主症为神昏、半身不遂、言语謇涩或不语、口舌歪斜、偏身麻木。次症见头痛、眩晕、呕吐、二便失禁或不通、烦躁、抽搐、痰多、呃逆。 1.神昏初起即可见。轻者神思恍惚,迷蒙,嗜睡。重者昏迷或昏愦。有的病人起病时神清,数日后渐见神昏,多数神昏病人常伴有谵妄、躁扰不宁等症状。 2.半身不遂轻者仅见偏身肢体力弱或活动不利,重者则完全瘫痪。 3.口舌歪斜·多与半身不遂共见,伸舌时多歪向瘫痪侧肢体,常伴流涎。 4.言语謇涩或不语轻者,仅见言语迟缓不利,吐字不清,患者自觉舌体发僵;重者不语。部分患者在病发之前,常伴有一时性的言语不利,旋即恢复正常。 西医临床表现

中医治疗脑梗死的论述

中医治疗脑梗死的论述 李墅20102112310026 【摘要】脑梗死是是目前严重危害老年人健康健康的疾病之一。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脑部血液供应障碍,使局部脑组织发生不可逆性损害,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韦氏认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导致完全性脑梗死的重要原因之一[1].。它是一种突发性的脑血液循环障碍。中医称脑梗死为中风,中医治疗中风具有治疗方法多样,药物品种丰富的优势。近年来,以活血化瘀为主的中草药注射剂在脑梗死治疗中的应用,不仅疗效显著,且不良反应少。 【关键词】脑梗死中医活血中风 1.病因病机 脑梗死在中医中属“中风”范畴,多由脏腑功能失调,元气耗伤,忧思恼怒等使瘀血阻滞,痰热内蕴,阳化风动,血随气逆而上犯于脑,终致脑脉瘀滞所致。《内经》云:“阳气者,大怒则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后世医家研习前人之经验,对本病病因病机有了新的论述。方药中等[2]认为:本病多因平素恣食肥甘厚味,致痰浊内生,再因过度劳累,忧思恼怒,引动肝火,导致阴阳平衡失调,脏腑气血不和,阴虚阳亢,血菀于上,蒙蔽清窍,阻塞经络而致病。亦有学者认为,本病为气血亏虚、心肝肾三脏阴阳失调致气血运行受阻,气血瘀滞,脉络痹阻;肾虚则水不涵木,肝风内动,血瘀髓海,经脉失养[3]。有研究认为:脑梗死以气逆、痰壅、血瘀为主要病因,病机为气机逆乱、升降失司、浊邪上犯, 上逆之气夹风、痰、瘀诸邪上扰清窍,发为中风[4]。 2. 治疗方法 2.1温阳益气活血通络 中医认为,元气耗伤、脑脉瘀滞是脑梗死的发病基础。气虚血瘀是主要病机。脑梗死多发病于老年人,老年人多有气血亏虚,再加以诸多病理因素的侵袭,则气更虚、血更瘀。气虚而滞,运血无力,气虚血瘀,血流不畅,瘀血内阻,新血不生,血少不能化气,又加重气虚, 形成恶性循环。所以益气活血化瘀是治疗脑梗死的根本法则之一。补阳还五汤为其代表方。临床研究证明补阳还五汤对脑梗死气虚血瘀患者具有抑制其血小板聚集等功能。

脑梗塞的分类与中医治疗

脑梗塞的分类与中医治疗 发表于 2010-01-17已阅读21824次 脑梗死多数属于中医中风病范畴。还常见于眩晕、风眩、风痱、风懿等病证。 一、脑梗塞的分类与临床分型 (一)脑梗塞的分类常见的脑梗塞包括:动脉硬化血栓性脑梗塞、栓塞性脑梗塞、腔隙性脑梗塞和多发性脑梗塞以及出血性梗死。 (二)脑梗塞的临床分型2005版《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提出:由于脑梗死的部位及大小、侧支循环代偿能力、继发脑水肿等的差异,可有不同的临床病理类型,其治疗有很大区别,这就要求在急性期,尤其是超早期(3~6h内)迅速准确分型。牛津郡社区卒中研究分型(OCSP)不依赖影像学结果,常规CT、MRI尚未能发现病灶时就可根据临床表现迅速分型,并提示闭塞血管和梗死灶的大小和部位,临床简单易行,对指导治疗、评估预后有重要价值。OCSP临床分型标准: 1、完全前循环梗死(TACI):表现为三联征,即完全大脑中动脉(MCA)综合征的表现:大脑较高级神经活动障碍(意识障碍、失语、失算、空间定向力障碍等);同向偏盲;对侧三个部位(面、上肢与下肢)较严重的运动和(或)感觉障碍。多为MCA近段主干,少数为颈内动脉虹吸段闭塞引起的大片脑梗死。 2、部分前循环梗死(PACI):有以上三联征中的两个,或只有高级神经活动障碍,或感觉运动缺损较TACI局限。提示是MCA 远段主干、各级分支或ACA 及分支闭塞引起的中、小梗死。 3、后循环梗死(POCI):表现为各种不同程度的椎-基动脉综合征:可表现为同侧脑神经瘫痪及对侧感觉运动障碍;双侧感觉运动障碍;双眼协同活动及小脑功能障碍,无长束征或视野缺损等。为椎-基动脉及分支闭塞引起的大小不等的脑干、小脑梗死。 4、腔隙性梗死(LACI):表现为腔隙综合征,如纯运动性轻偏瘫、纯感觉性脑卒中、共济失调性轻偏瘫、手笨拙-构音不良综合征等。大多是基底节或脑桥小穿通支病变引起的小腔隙灶。 二、中医辨证论治 (一)一般治疗根据病情给予适当时间的卧床休息;保持呼吸道通畅,痰涎壅盛者应吸痰,呼吸道阻塞出现呼吸困难时应行气管切开,以免引起窒息;出现吞咽困难或中脏腑昏迷者,视病情可给予鼻饲流质及药物;尿潴留或尿失禁时,宜留置尿管,并用1/5000呋喃西林液250ml冲洗膀胱,每日2次;保持大便通畅。 (二)辨证论治临床以分期为纲,分证为目。以分期、分证综合治疗为基本思路。分期主要根据发病时间与病情轻重。分证则以虚实为纲,邪气盛为实,精气不足属虚;邪实主要责之肝胃,正虚主要在脾肾。脑梗死急性期标实症状突出,急则治其标,治疗当以祛邪为主,常用平肝熄风、化痰通腑、活血通络、醒神开窍等治疗方法。闭、脱二证当分别治以祛邪开窍醒神、固脱、救阴固阳。所谓“内闭外脱”,醒神开窍与扶正固本可以兼用。在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多为虚实夹杂,邪实未清而正虚已现,治宜扶正祛邪,常用育阴熄风、益气活血等法。 (三)证治分类 1、痰热内闭心窍证脑梗死神昏、昏愦,鼻鼾痰鸣,项强身热,躁扰不宁,或频繁抽搐。舌质红绛,舌苔褐黄干腻,脉弦滑数。治法:清热化痰,醒神开窍。常用方剂:菖蒲郁金汤加减,配合安宫牛黄丸、紫雪丹。(鼻饲)基本处方:羚羊角粉(冲)2g、钩藤15g、黄芩15g、天竺黄12g、丹皮10g、石菖蒲12g、郁金15g、远志6g、姜竹茹12g、人工牛黄粉(冲)2g。水煎取400ml,鼻饲,每日2-3次。肢体强痉抽搐加全蝎9g、地龙12g;发热加金银花30g;便秘加大黄9g。可以配合醒脑静注射液静脉滴注。

中医辨证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分析

中医辨证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观察分析中医辨证治疗在急性脑梗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6例,依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联用中医治疗组)和对照组(常规治疗组)各38例,观察8周后的治疗效果及住院情况。结果:联用中医治疗组的患者在症状改善以及后期康复等方面好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临床概述:患者起病突然,常于安静休息或睡眠时发病,出现头痛,眩晕,耳鸣,半身不遂,并伴随吞咽困难,言语不清,恶心,呕吐等多种情况, 1.3 方法 1.3.1 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主要为保持呼吸道通畅,给氧,静滴高渗盐水、20%甘露醇,使用血管扩张剂,进行抗凝治疗(具体略) 1.3.2 观察组:我们以独活寄生汤为主方结合病史进行辨证治疗,具体为:以独活、桑寄生、杜仲、牛膝、细辛、川芎、当归、芍药为主方,年老体衰、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蹇或不语、面红目赤为肝阳暴亢、风火上扰型,加代赭石、龙骨、牡蛎、玄参、天冬、天麻、钩藤、夏枯草,痰

热较重者加胆星、竹沥、川贝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偏身麻木,头晕目眩为风痰瘀血、痹阻脉络型,加秦艽、羌活、防风、熟地、白术、茯苓,年老体衰者加黄芪以益气扶正,呕逆痰盛去地黄加半夏、南星、白附子、全蝎。半身不遂,口舌歪斜,偏身麻木,腹胀,便干便秘,咯痰或痰多为痰热腑实、风痰上扰型,加胆南星、全瓜蒌、生大黄,大便通泻、涤除痰热积滞为度,不可过量,以免伤正。腑气通后用胆南星、全瓜蒌、赤芍、鸡血藤。头晕重者加钩藤、菊花、珍珠母,烦躁不安彻夜不眠者加鲜生地、沙参、麦冬、玄参、夜交藤。面白,气短乏力,口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为气虚血瘀型,重用生黄芪,加桃仁、红花、地龙、水蛭,言语不利加菖蒲、远志,手足肿胀明显者加茯苓、泽泻、薏仁淡渗利湿。烦躁失眠,眩晕耳鸣,手足心热为阴虚风动型,加鸡子黄、阿胶、地黄、麦冬、龟板、鳖甲、五味子,偏瘫较重者加木瓜、地龙、桑枝。 1.4 疗效评定:对患者跟踪评定,8周后进行统计。参照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血管疾病诊断标准,显效:头痛、眩晕、耳鸣、半身不遂等症状有明显改善;有效:症状有所改善,但仍对患者生活有影响;无效:症状无变化甚至加重。 1.5 统计学:本组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x ±s表示,且进行t 检验,以

脑梗塞的最佳治疗中药方剂

脑梗塞的最佳治疗中药方剂 脑梗塞的最佳治疗中药方剂! 治疗脑梗塞的中药方剂:血竭10克、全蝎10 克,地龙10克,桂枝10克,红花各10克、柴胡20 克,姜黄10 克,升麻20克,桔梗20克,威灵仙10克,蔓荆子20克,川芎20 克,菖莆30克,山甲10克,制川乌10克,甘草10克。每日1 付, 水煎分早.中. 晚服。 脑梗塞是由于脑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膜损伤使脑动脉管腔狭窄,进而因多种因素使局部血栓形成,使动脉狭窄加重或完全闭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引起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种脑血管病。 脑梗塞的主要因素有: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体重超重、高脂血症、喜食肥肉,许多病人有家族史。多见于45~70 岁中老年人。 (一)脑梗塞的先兆症状脑梗塞的病人多在安静休息时发病,有的病人一觉醒来,发现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流口水,吃东西掉饭粒,举不动筷子,这就是发生了脑梗塞,常使人猝不及防。只有部分病人发病前有肢体麻木感,说话不清,一过性眼前发黑,头晕或眩晕,恶心,血压波动 (可以升高或偏低)等短暂脑缺血的症状。这些先兆症状一般很轻微,持续时间短暂,常常被人忽视。 ( 二) 脑梗塞的临床表现: 梗塞的部位和梗塞面积有所不同,最容易出现的表现如下: (1) 起病突然,常于安静休息或睡眠时发病。起病在数小时或1~2 天

内达到高峰。 (2) 头痛、眩晕、耳鸣、半身不遂,可以是单个肢体或一侧肢体,可以 是上肢比下肢重或下肢比上肢重,并出现吞咽困难,说话不清,恶心、呕吐等多种情况,严重者很快昏迷不醒。每个病人可具有以上临床表现中的几种。 (3) 脑CT检查的意义:脑CT检查显示脑梗塞病灶的大小和部位准确率66.5%~89.2%,显示初期脑出血的准确率100%。因此,早期CT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排除脑出血等病变。这是十分重要的,发病早期脑出血与脑血栓形成的治疗有截然不同的地方。当脑梗塞发病在24 小时内,或梗塞灶小于8 毫米,或病变在脑干和小脑处,脑CT 检查往往不能提供正确诊断。必要时应在短期内复查,以免延误治疗。 (4) 有一种称为“腔隙性脑梗塞”的疾病,病人可以无症状或症状轻微,因其他病而行脑CT检查发现此病,有的已属于陈旧性病灶。这种情况以老年人多见,病人常伴有高血压病、动脉硬化、高脂血症、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病。腔隙性脑梗塞可以反复发作,有的病人最终发展为有症状的脑梗塞,有的病人病情稳定,多年不变。故对老年人“无症状性脑卒中” 应引起重视,在预防上持积极态度。 (三)脑梗塞食物: 芦笋:含有多种甙类化合物,芦丁、甘露聚糖、胆碱、叶酸等对心脏病、高血压有一定疗效。 红薯:具有消除活性氧作用,活性氧可诱发动脉硬化。卷心菜:能使胆固醇转化为酶后排出。芹菜:嫩芹菜捣汁加蜂蜜,可防高血压。芹菜

脑梗塞的最佳治疗中药方剂完整版

脑梗塞的最佳治疗中药 方剂 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脑梗塞的最佳治疗中药方剂 脑梗塞的最佳治疗中药方剂! 治疗脑梗塞的中药方剂:血竭10克、全蝎10克,地龙10克,桂枝10克,红花各10克、柴胡20克,姜黄10克,升麻20克,桔梗20克,威灵仙10克,蔓荆子20克,川芎20克,菖莆30克,山甲10克,制川乌10克,甘草10克。每日1付,水煎分早.中.晚服。 脑梗塞是由于脑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膜损伤使脑动脉管腔狭窄,进而因多种因素使局部血栓形成,使动脉狭窄加重或完全闭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引起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种脑血管病。 脑梗塞的主要因素有: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体重超重、高脂血症、喜食肥肉,许多病人有家族史。多见于45~70岁中老年人。 (一) 脑梗塞的先兆症状 脑梗塞的病人多在安静休息时发病,有的病人一觉醒来,发现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流口水,吃东西掉饭粒,举不动筷子,这就是发生了脑梗塞,常使人猝不及防。只有部分病人发病前有肢体麻木感,说话不清,一过性眼前发黑,头晕或眩晕,恶心,血压波动(可以升高或偏低)等短暂脑缺血的症状。这些先兆症状一般很轻微,持续时间短暂,常常被人忽视。

(二) 脑梗塞的临床表现: 梗塞的部位和梗塞面积有所不同,最容易出现的表现如下: (1)起病突然,常于安静休息或睡眠时发病。起病在数小时或1~2天内达到高峰。 (2)头痛、眩晕、耳鸣、半身不遂,可以是单个肢体或一侧肢体,可以是上肢比下肢重或下肢比上肢重,并出现吞咽困难,说话不清,恶心、呕吐等多种情况,严重者很快昏迷不醒。每个病人可具有以上临床表现中的几种。 (3)脑CT检查的意义:脑CT检查显示脑梗塞病灶的大小和部位准确率66.5%~89.2%,显示初期脑出血的准确率100%。因此,早期CT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排除脑出血等病变。这是十分重要的,发病早期脑出血与脑血栓形成的治疗有截然不同的地方。当脑梗塞发病在24小时内,或梗塞灶小于8毫米,或病变在脑干和小脑处,脑CT检查往往不能提供正确诊断。必要时应在短期内复查,以免延误治疗。 (4)有一种称为“腔隙性脑梗塞”的疾病,病人可以无症状或症状轻微,因其他病而行脑CT检查发现此病,有的已属于陈旧性病灶。这种情况以老年人多

脑梗塞中医诊疗方案

`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诊疗方案 一、概述: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 , CI)是缺血性卒中的总称,包括脑血栓形成、腔隙性梗死和脑栓塞等,指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而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相当于中医中风病围。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0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 (1)急性起病 (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 (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 (4)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它病变 (5)脑CT或躲I有责任梗死病灶。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发病2周以。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三)病类诊断 1.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2.中脏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四)证候诊断 1.中脏腑 (1)痰蒙清窍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痰鸣文档Word ` 漉漉面白唇暗,肢体瘫软,手足不温,静卧不烦,二便自遗,舌质紫暗,苔白腻,

中医治疗脑梗塞初探

【摘要】本文对脑梗塞的中西医结合诊治进行了综述,具体包括中医诊断、中医辨症分型、辨症施治及针灸、康复对脑梗塞后遗症的治疗等。 【关键词】中医治疗脑梗塞 脑梗塞归属于中医学之“中风”的病证范畴,参照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诊断标准,根据发病时的神经症状和体征,检查头颅CT及MRI,将脑梗塞分为以下类型:(1)栓塞性脑梗死。(2)血栓形成性脑梗死。(3)腔隙性脑梗死。(4)分水岭性脑梗死。(5)其他病因脑梗死。(6)原因不明脑梗死。 中医诊断 1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謇,偏身麻木,甚则神志恍惚,迷蒙,神昏为主症。 2发病急骤,有渐进发展过程。病前多有头晕头痛,肢体麻木等先兆。 3常有年老体衰,劳倦内伤,嗜好烟酒,膏梁厚味等因素。每因恼怒、劳累、酗酒、感寒等诱发。 4检查血压、血常规、眼底、脑脊液等,有条件可做CT、MRI等,有助明确诊断。 辨证分型 1中络偏身或一侧手足麻木,或兼有一侧肢体力弱,口舌歪斜,言语不利者。 2中经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謇或不语,偏身麻木,而无神志昏蒙者。 3中腑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謇或不语,神志恍惚或迷蒙者。 4中脏神昏或昏聩,半身不遂,口舌歪斜,神志清醒后,多有舌强言謇或不语。 临床多按有无神志昏蒙而分为中经络和中脏腑两大类证候辨证论治。 中医辨证施治 中脏腑 (1)风火上扰清窍证神志恍惚、迷蒙,半身不遂。平时多有眩晕、麻木之症,情志相激病势突变,肢体强痉拘急,便干便秘。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而干,脉弦滑大数。 治法:清热息风,开窍醒神。 方药:羚羊角汤加减。(2)痰湿蒙塞清窍证素体多阳虚湿痰内蕴。发病神昏,半身不遂,肢体松懈瘫软不温,甚则四肢逆冷,面白唇暗,痰涎壅盛。舌质暗淡,舌苔白腻,脉沉滑或沉缓。 法:温阳化痰,醒神开窍。 方药:涤痰汤加减。 (3)元气败脱、神明散乱证突然神昏,昏聩,肢体瘫软,手撒肢冷汗多,重则周身湿冷,二便自遗。舌瘘,舌质紫暗,苔白腻,脉沉缓、沉微。 治法:益气回阳救逆。 方药:参附汤加减。 参附注射液20ml加人5%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盐水250ml中静脉滴注,或生脉注射液20?40ml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40ml中静脉注射15minl次,直至厥脱恢复。 中经络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