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中医诊疗方案
中风病(脑梗塞)中医药特色诊疗方案.

中风病(脑梗塞)中医药特色诊疗方案一、病名:1、中医病名:中风病。
2、西医病名:脑梗塞。
二、诊断标准:(参照《国际疾病分类ICD-10应用指导手册》、《2005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一)病名诊断1、临床表现特点: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神志昏蒙,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
2、发病特点:急性起病,好发年龄为40岁以上。
3、辅助检查:(1)CT、MRI扫描可见脑梗塞灶。
(2)发病24h内CT扫描未见异常,24h后复查头颅CT可见梗塞灶。
(二)证类诊断1、中经络(1)肝阳暴亢,风火上扰主症:半身不遂,偏身麻木,舌强言蹇或不语,或口舌歪斜。
兼症:眩晕头痛,面红耳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
舌脉:舌质红或红绛,舌苔薄黄,脉弦有力。
(2)风痰瘀血,痹阻脉络主症: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偏身麻木。
兼症:头晕目眩。
舌脉: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滑。
(3)痰热腑实,风痰上扰主症: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偏身麻木。
兼症:腹胀便干便秘,头晕目眩,咯痰或痰多。
舌脉:舌质暗红或暗淡,苔黄或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4)气虚血瘀主症: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不语,偏身麻木。
兼症:面色苍白,气短乏力,口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
舌脉: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细,细缓或细弦。
(5)阴虚风动主症: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偏身麻木。
兼症:烦躁失眠,眩晕耳鸣,手足心热。
舌脉:舌质红绛或暗红,少苔或无苔,脉细弦或细弦数。
2、中脏腑(1)风火上扰清窍主症:神识恍惚,半身不遂。
兼症:平时多有眩晕、麻木之症,情志相激病势突变,肢体强痉拘急,便干便秘。
舌脉: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而干,脉弦大滑数。
(2)痰湿蒙塞心神主症:神昏,半身不遂。
兼症:素体多是阳虚湿痰内蕴,肢体松懈瘫软不温,继则四肢厥冷,面白唇暗,痰涎壅盛。
舌脉:舌质暗淡,舌苔白腻,脉沉滑或沉缓。
脑梗死中医临床诊疗方案(6)

脑梗死中医临床诊疗方案(6)①迟缓期取穴:头部-----百会四神聪运动区上肢-----尺泽曲池手三里合谷下肢-----环跳委中承山足三里手法:头面部手法以点按、扫散法、指揉法、鱼际揉法为主;肢体按摩手法要略重,可采用点按、弹拨、拿法、指啄法、指揉法等,循经推拿。
②痉挛期取穴:上肢-----肩井臂臑曲池外关合谷下肢-----阳陵泉风市膝眼解溪丘墟太冲手法:轻柔、和缓,避免强刺激,以点按、一指禅、指振法为主,同时对关节要进行缓慢、有节律的关节被动活动;对其拮抗肌采用较重手法如:gun法,点按、弹拨、拿法等,以促进肌力恢复。
③恢复期在穴位按摩的基础上,逐渐增加患者患侧肢体的主动运动,如上肢以伸展关节训练、下肢以屈曲关节训练为主,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
5.外治法在恢复期或后遗症期,瘫侧手部或同时见到瘫侧手、足部的肿胀,可予“复元通络液”局部熏洗患肢,每日1次或隔日1次。
川乌9g,草乌9g,当归15g,川芎15g,红花9g,桑枝30g,用水煎汤熏洗或泡洗肿胀的肢体。
6.康复训练对于意识清醒并可以配合的患者可在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逐步进行体位变化的适应性训练、平衡反应诱发训练及抑制肢体痉挛的训练等。
卧床患者仍应注意良肢位的设定。
具体方法略。
(三)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脑梗死后遗症期应加强康复训练,采取中药、针灸、推拿等综合治疗方法,促进语言和肢体功能的恢复。
大部分患者表现为气虚血瘀、阴虚风动或阴虚血瘀的证候,仍可辨证选用补阳还五汤、育阴通络方加减治疗。
见肝肾亏虚、肾阳不足者,给予滋补肝肾、温肾助阳,可予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或地黄饮子加减治疗。
此期应注意患者认知功能、情感障碍和生活质量等,若逐渐出现近事遗忘,反应迟钝者,应注意防治中风后痴呆,以滋补肝肾、化痰开窍、活血通络等法治疗。
脑梗死的二级预防至关重要。
若患者再次出现阵发性眩晕、发作性偏身麻木、短暂性言语謇涩、一过性偏身瘫软、晕厥发作、瞬时性视歧昏瞀等,应积极治疗,防止再发脑梗死。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诊疗方案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一、中西医病名诊断:1、中医病名诊断:中风病TCD:BNG080。
2、西医病名诊断:脑梗死ICD-10:I63.900。
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等,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2010年)。
(1)急性起病。
(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
(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
(4)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它病变。
(5)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三)证候诊断1.风痰瘀阻证:日眼歪斜,舌强语蹇或失语,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暗紫,苔滑腻,脉弦滑。
2.气滞血瘀证:肢体偏枯不用,肢软无力,面色萎黄,舌质淡紫或有瘀斑,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
3.肝肾亏虚证;半身不遂,患肢僵硬,拘挛变形,舌强不语,或偏瘫,肢体肌肉萎缩,舌红脉细,或舌淡红,脉沉细。
三、治疗方案(一)根据中风病患者不同功能障碍采用不同的康复治疗方法。
1.运动功能障碍(l)软瘫期:相当于Brunnstrom偏瘫功能分级的I-II级。
其功能特点为中风患者肢体失去控制能力,随意运动消失,肌张力低下,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软瘫期的治疗原则是利用各种方法提高肢体肌力和肌张力,诱发肢体的主动活动,及早进行床上的主动性活动训练。
中风病(脑梗死)中医诊疗方案

中风病(脑梗死)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定的《中风病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1)主症: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2)次症: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3)起病方式: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4)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参照《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
(1)急性起病;(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4)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他病变;(5)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2周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三)病类诊断1.中脏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2.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四)证候诊断1.中经络(1)肝阳暴亢证:半身不遂,舌强语蹇,口舌歪斜,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心烦易怒,口苦咽干,便秘尿黄。
舌红或绛,苔黄或燥,脉弦有力。
(2)风痰阻络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肢体麻木或手足拘急,头晕目眩。
舌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
(3)痰热腑实证:半身不遂,舌强不语,口舌歪斜,口粘痰多,腹胀便秘,午后面红烦热。
舌红,苔黄腻或灰黑,脉弦滑大。
(4)气虚血瘀证:半身不遂,肢体软弱,偏身麻木,舌歪语蹇,手足肿胀,面色淡白,气短乏力,心悸自汗。
舌质暗淡,苔薄白或白腻,脉细缓或细涩。
(5)阴虚风动证: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强语蹇,心烦失眠,眩晕耳鸣,手足拘挛或蠕动。
舌红或暗淡,苔少或光剥,脉细弦或数。
2.中脏腑(1)风火蔽窍证: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两目斜视或直视。
面红目赤,肢体强直,口噪,项强,两手握紧拘急,甚则抽搐,角弓反张。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诊疗方案

脑病科中医诊疗方案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0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
(1)急性起病(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4)脑CT或MRl排除脑出血和其它病变(5)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三)病类诊断1.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2.中脏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四)证候诊断1.中脏腑(1)痰蒙清窍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痰鸣漉漉,面白唇暗,肢体瘫软,手足不温,静卧不烦,二便自遗,舌质紫暗,苔白腻,脉沉滑缓。
(2)痰热内闭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鼻鼾痰鸣,或肢体拘急,或躁扰不宁,或身热,或口臭,或抽搐,或呕血,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3)元气败脱证:昏愦不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肢冷汗多,二便自遗,舌卷缩,舌质紫暗,苔白腻,脉微欲绝。
2.中经络(1)风火上扰证:眩晕头痛,面红耳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而干,脉弦数。
(2)风痰阻络证:头晕目眩,痰多而黏,舌质暗淡,舌苔薄自或白腻,脉弦滑。
(3)痰热腑实证:腹胀便干便秘,头痛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脑梗死的中医诊疗方案

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脑病科脑梗死中医诊疗方案(2015年版)定义:脑梗死又称缺血性中风,包括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是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而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
相当于中医的中风病范畴。
一、诊断脑梗死的诊断标准参照2010年中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分会制定的《中国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进行诊断。
中风病的诊断标准参照199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定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诊断。
二、中医治疗(一)中医辨证施治1、中经络(无意识障碍)(1)肝阳暴亢症状: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蹇或不语,偏身麻木,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或红绛,舌苔薄黄,脉弦有力。
治法:平肝潜阳。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天麻12g,钩藤12g(后下),石决明15g(先煎),黄芩9g,栀子9g,川牛膝12g,杜仲9g,桑寄生9g,夜交藤9g,茯神9g。
头痛明显者加羚羊角粉3g(冲服),夏枯草12g以淸熄风阳;如伴烦躁失眠,手足心热,舌质红绛或暗红,少苔或无苔,脉细弦等肝阴虚者加干地黄12g,麦冬12g,五味子12g,生龙骨20g,减栀子、黄芩。
如偏瘫较重者可加木瓜12g,地龙12g,鸡血藤12g,桑枝12g等通经活络之品;如舌质暗红、脉涩等有血瘀证时减黄芩、栀子加丹参12g,桃仁9g,土元12g以活血化瘀;语言不利甚加菖蒲9g,郁金9g,远志9g开音利窍。
醒脑静注射液20-40ml加入0.9%的生理盐水250ml或5%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滴注,每日一次。
(2)风痰阻路症状: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偏身麻木,头晕目眩、痰多而粘,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治法:熄风化痰、活血通络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半夏9g,天麻9g,白术9g,茯苓12g,陈皮9g,僵蚕9g,川芎12g,九香虫12g,干姜9g,红花12g,炙甘草6g)。
中风(脑梗塞)的中医诊疗方案三年(全)

脑梗塞2008—2010年目录2008年 (3)诊断 (3)治疗 (3)中医难点分析 (10)中医药特色优势措施 (11)分析评估 (11)工作计划 (12)2009年 (14)诊断 (14)治疗 (14)中医难点分析 (22)中医药特色优势措施 (22)工作计划 (23)2010年 (25)诊断 (25)治疗 (25)中医难点分析 (29)总结评估 (30)优化方案 (30)具体措施 (31)附:脑病专科常用方剂 (32)脑梗塞2008脑梗塞,属中医的“中风”范畴。
中风又名卒中,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伴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或不经昏仆而以歪斜不遂为主症的一种疾病。
一.诊断本病种参照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诊断标准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订的《中风病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试行)进行诊断。
二.中医治疗(一)急性期1.辨证论治(1)中经络①肝阳暴亢,风火上扰主症:半身不遂,偏身麻木,舌强言蹇或不语,或口舌歪斜,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
舌质红或红绛,舌苔薄黄,脉弦有力。
治则:平肝泻火通络。
处方:头部:前神聪透悬厘通天透络却上肢:肩髃曲池外关合谷后溪下肢:环跳阳陵泉足三里绝骨太冲侠溪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天麻钩藤生石决明川牛膝黄芩山栀夏枯草茯神知母淡豆豉青礞石菊花②风痰瘀血痹阻脉络主症: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蹇,肢体麻木或手足拘急,头晕目眩,痰多而粘,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治则:利湿化痰,疏通经络。
处方:头部:前神聪透悬厘通天透络却上肢:肩髃曲池外关合谷后溪下肢:环跳血海阳陵泉丰隆足三里解溪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半夏茯苓白术胆南星甘草橘红大枣生姜③痰热腑实,风痰上扰主症: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腹胀便干便秘,头晕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或暗淡,苔黄或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脉弦滑而大。
治则:化痰通腑。
处方:头部:前神聪透悬厘通天透络却上肢:肩髃曲池外关合谷后溪下肢:环跳阳陵泉丰隆内庭方药:星蒌承气汤加减。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临床诊疗方案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临床诊疗方案
一、中药治疗
1.祛瘀通络:选用活血化瘀的中药,如川芎、桃仁、红花等,以促进
脑血液循环,改善局部血液供应不足的状况。
2.补益脑神经:选用养心安神的中药,如人参、黄芪、酸枣仁等,以
调节脑神经功能,提高患者的精神状态。
3.祛风化痰,利水通络:选用祛风化痰的中药,如天麻、土鳖虫、钩
藤等,以促进痰湿排泄,并改善脑血管功能。
4.改善症状: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选用相应的中药进行治疗,如治
疗肢体活动受限的,可选用活血化瘀的药物。
二、针灸治疗
1.头针疗法:通过在头部穴位上施针,如百会穴、前囟穴、风池穴等,以促进脑血液循环,改善患者的症状。
2.四肢针疗法:通过在四肢经络上施针,如阳关穴、曲池穴、合谷穴等,以促进气血循环,改善肢体活动功能。
3.耳针疗法:通过在耳朵上施针,如胸膺部、大脑皮质等穴位,以调
节脑神经功能,提高患者的认知和语言能力。
三、康复训练
1.运动训练:包括肢体活动训练、平衡和协调训练等,旨在恢复患者
的肌肉力量和运动功能。
2.语言训练:包括语言理解和表达的训练,通过口语和书面交流,提高患者的语言能力。
3.认知训练:包括注意力、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训练,旨在恢复患者的认知功能。
总之,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临床诊疗方案综合运用中药治疗、针灸和康复训练等方法,以促进脑血液循环,改善脑神经功能,恢复患者的肢体活动能力和认知能力。
同时,中医临床也强调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调整治疗方案,以取得最佳疗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连云港市中医院脑病科脑梗死中医诊疗方案(2009年)定义:脑梗死又称缺血性中风,包括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是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而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
相当于中医的中风病范畴。
中风病是由于正气亏虚,饮食、情志、劳倦内伤等引起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一、诊断脑梗死的诊断标准参照2005年中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分会制定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试行)》进行诊断。
中风病的诊断标准参照199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定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诊断。
二、中医治疗(一)中医辨证施治1、中经络(无意识障碍)(1)肝阳暴亢症状: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蹇或不语,偏身麻木,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或红绛,舌苔薄黄,脉弦有力。
治法:平肝潜阳。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天麻12g,钩藤12g(后下),石决明15g(先煎),黄芩9g,栀子9g,川牛膝12g,杜仲9g,桑寄生9g,夜交藤9g,茯神9g。
头痛明显者加羚羊角粉3g(冲服),夏枯草12g以淸熄风阳;如伴烦躁失眠,手足心热,舌质红绛或暗红,少苔或无苔,脉细弦等肝阴虚者加干地黄12g,麦冬12g,五味子12g,生龙骨20g,减栀子、黄芩。
如偏瘫较重者可加木瓜12g,地龙12g,鸡血藤12g,桑枝12g等通经活络之品;如舌质暗红、脉涩等有血瘀证时减黄芩、栀子加丹参12g,桃仁9g,土元12g以活血化瘀;语言不利甚加菖蒲9g,郁金9g,远志9g开音利窍。
中成药:①健脑补肾丸(院内制剂,药物组成:玉竹、麦冬、女贞子、白芍、之母),每次6g,每日三次。
②醒脑静注射液20-40ml加入0.9%的生理盐水250ml或5%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滴注,每日一次。
或天麻素注射液4ml加入0.9%的生理盐水250ml或5%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滴注,每日一次。
(2)风痰瘀阻(风痰阻路)症状: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偏身麻木,头晕目眩、痰多而粘,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治法:熄风化痰、活血通络方药:自拟熄风化痰通络汤。
制半夏15克,天麻20g,钩藤(后下)30g,怀牛膝12g,白附子5g,白蒺藜15g,僵蚕20g,陈皮9g,全蝎5g,菖蒲12克,桃仁15克,胆星9g,生甘草6克。
如年老体衰者,加炙黄芪15g益气扶正;舌苔黄腻或痰多色黄者,加全瓜蒌15克,浙贝12克,桑白皮15g、竹沥12g以淸化痰热;如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等瘀象明显者,加红花12g,当归20g以活血通络。
中成药:①镇脑平肝丸(本院制剂,药物组成:天麻、钩藤、僵蚕、半夏、全蝎、红花、白附子等),每次6g,每日三次②可选择一种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中药注射剂:血栓通或血塞通注射液、银杏达莫注射液、盐酸川芎嗪注射液、舒血通注射液等。
(3)痰热腑实症状: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偏身麻木,腹胀,便干便秘,头晕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红或暗红,苔黄或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治法:化痰通腑。
方药:方选《验方》星蒌承气汤加减。
胆南星9g,全瓜蒌30g,生大黄9g,芒硝(冲服)9g。
如药后大便通畅,则腑气通,痰热减,病情有一定程度好转。
本方使用硝黄剂量应视病情及体质而定,一般控制在9g-15g左右,以大便通泻、涤除痰热积滞为度,不可过量,以免伤正。
腑气通后应改用清化痰热、活血通络药胆南星9g,全瓜蒌30g,丹参12g,黄连19g、鸡血藤15g,赤芍12g;如头晕重者,可加法半夏12g、天麻12g,陈皮9g、菊花9g以清利头目;如舌质红而烦躁不安,彻夜不眠者,属痰热内蕴而兼阴虚,可选加鲜生地12g,沙参12g,玄参12g,茯苓9g,夜交藤12g等滋阴安神之品,但不宜过多,否则有碍于涤除痰热。
中成药:①醒脑颗粒(本院制剂,药物组成:胆星、石菖蒲、白蒺藜、菊花、橘红、玄参、黄芩、生大黄、栀子、冰片等)每次15g 冲服,每日三次。
②醒脑静注射液20-40ml加入0.9%的生理盐水250ml或5%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滴注,每日一次。
(4)气虚血瘀:症状: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面色既白,气短乏力,口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细,细缓或细弦。
治法:益气活血。
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
炙黄芪30g,当归12g,川芎12g,赤芍12g,桃仁9g,红花12g,地龙15g。
如半身不遂较重者加桑枝15g,穿山甲9g,水蛭3g等药加强活血通络、祛瘀生新;言语不利甚者加菖蒲9g,远志12g化痰开窍;手足肿胀明显者加茯苓12g,泽泻12g,薏仁12g,防已12g等淡渗利湿;如大便溏甚者去桃仁加炒白术12g,山药12g 以健脾。
如见肢体痉挛,加木瓜12g,伸筋草15g以柔肝缓急;如舌有瘀点瘀斑,舌下脉络青紫加全蝎3g,水蛭3g,鸡血藤15g以破血通络。
中成药:①康瘫丸(院内制剂,药物组成:炙黄芪、当归、红花、川芎、地龙、怀牛膝、桂枝、水蛭等),每次6g,每日三次。
②可选择一种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中药注射剂:血栓通或血塞通注射液、银杏达莫注射液、盐酸川芎嗪注射液、舒血通注射液等。
(5)痰瘀阻络症状:半身不遂或口舌歪斜,舌强语蹇或不语,偏身麻木,头重,納呆,心悸,胸闷,气短,恶心欲呕,舌质紫暗或红绛、有瘀点或瘀斑,苔白腻,脉沉弦或弦滑或涩。
治法:活血化瘀,化痰通络方药:化死血汤合二陈汤加减。
当归15g,红花12g,丹参12g, 川芎12g,法半夏10g,陈皮9g ,香附10g,木香9g,石菖蒲9g,胆星9g,生姜9g,生甘草6g。
如伴乏力,舌边有齿痕,脉象弱者,加炙黄芪15g-30g,白术12g益气,气足则血化,气足则痰化。
如瘀象明显者,加水蛭3g,虻虫3g以破血逐瘀。
如痰湿征象明显,加薤白12g,竹沥12g,枳实9g以走窍逐痰,通其经络。
可选择一种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中药注射剂:血栓通或血塞通注射液、银杏达莫注射液、盐酸川芎嗪注射液、舒血通注射液等。
2、中脏腑(有意识障碍)此型多较重,一般梗死面积较大或部位不好,如脑干、小脑等,多伴有脑水肿,可配合脱水、降颅压治疗。
(1)痰热内闭症状:起病急骤,神识昏蒙,鼻鼾痰鸣,半身不遂,肢体强痉拘急,项强身热,气粗口臭,燥扰不宁,甚至手足厥冷,频繁抽搐,偶见呕血,舌质红降。
舌苔褐黄干腻,脉眩滑数。
治法:淸热化痰,醒神开窍。
方药:羚羊角汤加减。
羚羊角粉(冲服)0。
6g,石决明(先煎)30g,夏枯草12g,丹皮12g,天竺黄9g,石菖蒲9g,郁金12g,远志9g。
如大便数日不行,可合用星蒌承气汤或大小承气汤以通腑泻热;痰多者加胆星9g,鲜竹沥20g,桑白皮30g淸热化痰。
中成药:①醒脑颗粒剂(院内制剂)每次15g冲服,每日三次。
②醒脑静注射液20-40ml加入0.9%的生理盐水或5%的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中静脉滴注,每日一次。
(2)痰蒙淸窍症状:神志昏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痰声漉漉,面白唇暗,静卧不烦,二便自遗,周身湿冷,舌质质暗,苔白腻,脉沉滑缓。
治法:温阳化痰,醒神开窍。
方药:涤痰汤加减。
制半夏9g,茯苓9g,陈皮9g,胆南星9g,石菖蒲9g,远志9g,丹参9g,竹茹6g,枳实9g。
如痰声漉漉,舌苔厚腻者加苏子15g,全瓜蒌30g,桑百皮30g以化痰降逆。
中成药:醒脑静注射液20-40ml加入0.9%的生理盐水或5%的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中静脉滴注,每日一次。
(3)元气败脱症状:昏迷不醒,目合口张,呼吸短促或间歇止,肢体软瘫,手撒肢冷、周身冷湿,二便自遗,脉微欲绝或虚大无根,血压下降。
闭证中如见脱象,血压呈下降趋势,即应及时兼用救脱方药,否则危殆立至。
方药:参附汤。
生晒参另煎兑服15克,附子先煎半小时9克。
汗出不止:炙黄芪30g,煅龙骨30g,煅牡蛎30克;冷汗肢厥:合用四逆汤回阳救逆。
中成药:参附注射液20-60ml加入生理盐水250ml中静滴,或参脉注射液60—100ml生理盐水250ml中静滴。
注:如脑梗死病情较重,有脑水肿或颅内压高征象者,应使用脱水剂降颅压,如有抽搐者给予镇静剂治疗,如有呕血或便血者给予止血治疗,可用中药云南白药。
如高热不退者给予冰枕物理降温,中药予以紫雪散或安宫牛黄丸口服或鼻伺,紫雪散每次1.5g-3g,每日2-3次。
安宫牛黄丸每次1丸,每日2-3次。
如呃逆不止给予针刺或穴位注射或中药辩证治疗。
总之,如病情急、重时要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
(二)、针灸治疗:脑血管病急性期的针灸治疗以醒脑开窍针刺法和头针疗法为主,体针治疗根据Brunstrom分期选用不同的针刺方法。
脑出血早期(24小时内)不予针刺治疗,以避免引起血压波动,加重病情。
针灸治疗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结合辩证取穴。
中医辨证分型、症状、治法同脑梗死的中医诊疗方案。
(一)辩证取穴1、中经络(无意识障碍)⑴、肝阳暴亢:风池、外关、太冲、太溪、合谷⑵、风痰瘀阻:百会、合谷、曲池、阳陵泉、行间、丰隆⑶、痰热腑实:百会、合谷、曲池、阳陵泉、行间、外水道、外归来、丰隆⑷、气虚血瘀:心腧、膈腧、脾腧、气海、足三里、三阴交⑸、痰瘀阻络:心腧、脾腧、丰隆、足三里、三阴交1、中脏腑(有意识障碍)脱证不予针灸治疗⑴、痰热内闭:“醒脑开窍”针刺法+十宣放血⑵、痰蒙淸窍:“醒脑开窍”针刺法+十宣放血(二)、“醒脑开窍”针刺法“醒脑开窍”针刺法在选穴上以阴经和督脉穴为主,并强调针刺手法量学规范,有别于传统的取穴和针刺方法。
对于各种并发症,配用相应的穴位。
具体方法如下:1、选穴主穴:内关、人中、三阴交。
辅穴:极泉、委中、尺泽。
2、手法内关:直刺0.5~1寸,采用捻转提插结合泻法,施手法1分钟。
人中:向鼻中隔方向斜刺0.3~0.5寸,用重雀啄法,至眼球湿润或流泪为度。
三阴交:沿胫骨内侧缘与皮肤呈45度角斜刺,进针1~1.5寸,用提插补法,使患侧下肢抽动3次为度。
极泉:原穴沿经下移1寸,避开腋毛,直刺1~1.5寸,用提插泻法,以患侧上肢抽动3次为度。
委中:仰卧直腿抬高取穴,直刺0.5~1寸,施提插泻法,使患侧下肢抽动3次为度。
尺泽:屈肘成120度角,直刺1寸,用提插泻法,使患者前臂、手指抽动3次为度。
3、治疗时间每日针1-2次,10天为1疗程,持续治疗3~5个疗程。
(三)、头针疗法1.单侧肢体病,一般选用病肢对侧的刺激区。
双侧肢体病,选用双侧刺激区。
2.一般针对不同疾病在脑部的定位,选用该代表刺激区为主,还可根据兼证选用其他有关刺激区配合治疗。
如下肢瘫痪,除选用双下肢运动区外,还可配足运感区;上肢瘫痪又肩关节疼痛时,可针上肢运动区配上肢感觉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