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空白_折射出的魅力_析海明威文学创作中省略的尺度

合集下载

“省略”折射出的魅力

“省略”折射出的魅力

“省略”折射出的魅力以语言风格简洁、洗练著称的美国文学大师海明威,在美国文坛上开创了一代新的文风。

在他的许多杰出作品中,《杀手》是一篇能代表海明威文体风格的短篇小说,主要讲述了主人公尼克·亚当斯在目睹罪恶以及人性的冷漠和绝望后,变得更加成熟的过程。

在这部作品中,海明威成功地运用了简单的人物对话、简短的叙述以及重复效应等叙事模式。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叙事模式中,作者巧妙地把握了“省略”的尺度,在删除一些信息的同时留下必要的线索,让读者有章可循,通过细读文本发现那些隐藏在字里行间的信息。

本文主要通过分析海明威在创作《杀手》时运用的“省略”策略,从三个方面来解读这位文学大师笔下隐含的匠心独运,走进那隐藏在水下“八分之七”的空间。

标签:海明威杀手省略在英美文学史中,不同创作风格的作家有着不同的创作方法,文学大师厄内斯特·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1899-1961)也不例外。

他追求语言的简明蕴藉,往往在有限的文字中暗含无限丰富的内容[1]。

在欣赏海明威小说的过程中,细心的读者会发现不管读上多少遍,总能在文本的字里行间发现新的信息。

这便是“省略”所折射出来的巨大艺术魅力。

众所周知,对于任何一部文学作品的创作来说,省略只是一种手段,而绝不是目的。

文学作品的真正目的还是在于艺术表现[2](p81)。

因此,“省略”的尺度就成为了小说创作中无法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

那么,对于一位一流作家来说,在创作过程中应该怎样做出取舍,“省略”哪些内容而又保留哪些内容呢?海明威的“冰山原则”完美地诠释了这一问题:即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和隐藏在水下的“八分之七”[2](p81)。

那么,海明威又是怎样合理而巧妙地把握住“省略”的尺度,既让读者们有章可循又不至于暴露太多文本隐含信息呢?本文以短篇小说《杀手》(The Killers,1927)为例,从三个方面来分析作者所省略掉的“弦外之音”。

一、简单的人物对话《杀手》这部作品一共有2962字,其中人物对话内容就有1688字,占了全文多于一半的篇幅。

谈空白艺术手法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

谈空白艺术手法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

空白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法,是艺术家们进行艺术构思与创作时常会运用的一种技法,如在书法、绘画、音乐等门类中,尤其在书法、绘画作品中体现得最为明显。

一副成功的书法作品,能给人以愉悦的艺术享受,同时也给人以艺术思想的熏陶,所以在创作中,艺术家不仅要斟酌选择多大的字体、多粗的笔画,如何达到运笔的流畅,还要斟酌谋篇布局中的空白之处。

不仅如此,在我们的文学作品中,作家也毫不例外地运用了这种创作技法。

实际上我们的读者在品味欣赏文学作品的时候,常常会遇到一些模糊的、不确定的语言表达形式,其实这就是文学作品中的语言空白艺术。

它指的是在不影响主题鲜明、形象完整的前提下,用一种模糊的、不确定的语言形式来表达作家所要表达的内容,意象之中总留有大量的“空白”,因此,作家在创作文学作品时往往采用“简化”的原则来进行创作,读者在接受艺术作品的过程中,不自觉地调动自我生活中的经验和想象力去加以填充,读者填充的成分往往带有自己再创造的成分,也就是说一千个读者心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正因为如此,文学作品才让读者充分发挥自我的主观能动性,对作家提供的形象进行再次创造,即重建。

这样极大地丰富了文学作品的内容,也达到了用文学作品召唤读者运用写作技巧的目的,激发了读者的浓厚兴趣,集中了读者的注意力,培养了读者的想象力和联想力,陶冶了读者的思想情操,同时也激活了思维,启发读者去思索问题、探讨问题,从而也达到了“文吸读者”的目标。

一、诗歌中的空白艺术大多数诗人用诗句来表现个人对生活的认识和感知时,通过有效的艺术处理,在结构和意象之中,在诗歌的抒发和诗意的表达之中,都是有意地露出一些,藏起一些,或者有意地露出表层,藏起深层,那些藏起的“部分”,就是作者留给读者的空白之处,让读者在反复欣李冬艳谈空白艺术手法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作者简介]李冬艳,抚顺市技师学院高级讲师。

摘要:“空白”艺术在各种艺术门类中都有所体现,如建筑、书法、摄影、音乐、绘画等,尤其是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它强调“言已尽而意无穷”。

文学作品中“空白”艺术笔法举隅

文学作品中“空白”艺术笔法举隅

文学作品中“空白”艺术笔法举隅摘要:“空白”是一切艺术的表现手法。

文学作品中的“空白”,是能“召唤读者想象的未定性的意蕴空间”。

“空白”艺术笔法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不仅能提升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审美价值,同时可调动鉴赏者的思维积极性与主动性。

鉴赏者可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审美标准去填补“空白”,进而发现作品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文学创作中,常见以虚显实、情节突转、侧面烘托等“空白”艺术手法。

关键词:文学作品空白艺术笔法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文学作品的鉴赏已经成为高考考查的一项重要内容,而“空白”艺术手法的鉴赏也在考查之列。

何为“空白”艺术?“空白”艺术手法,最初是中国山水画的技法,绘画者往往在作品中留有大片空白,企图借无形表有形,赋予空白丰富多彩的形象性。

透过空白,可以领略其中深远的意境,那是一个比画面宏大千万倍的意境,虽虚而实,虽少而多。

阅读文学作品,首先需要发现文本的创作空白。

这里所说的“空白”,是指文学作品中写得含蓄、留给读者充分想象空间和回味余地的地方,是能“召唤读者想象的未定性的意蕴空间”。

这些地方,往往是作品中最精彩、最吸引人的“经典之笔”,较耐咀嚼,意味无穷。

作家在作品中经常有意或无意造成的隐蔽、残缺、中断、无言、无声等部分,也是作者留给读者通过“有形”部分而进入想象的艺术空间。

因为文学作品具有抽象性、模糊性等特点,作品中的文字只有经由读者的理解、想象、体验,才能还原为可以构成审美的形象。

而作家们常灵活运用各种技法精心设置一些语言的“空白”,来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以求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下面试就几种常见的“空白”艺术笔法作一简述:一、以虚显实法接受美学认为:“文学作品是为读者阅读而创作的。

作者在创作文学作品过程中,为典型地反映客观事物和追求社会效益,往往采用‘文约事半’的创作手法,作品的文本只能提供一个多层次的结构框架,其中留有许多‘空白’,即未定点,只有读者一面阅读一面将它具体化时,作品的主题意义才逐渐表现出来。

论《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中的空白艺术

论《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中的空白艺术

论《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中的空白艺术摘要:美国作家海明威“冰山理论”的核心是“省略”,省略掉一部分作者知道的信息,留下一些空白,这些空白由读者凭借想象力在已有文本基础上去填补,进而加深对小说主题的理解。

本文主要从背景空白,描写空白以及意义空白三个方面分析海明威经典短片小说《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中的空白艺术,展现海明威小说“空白”而不“苍白”的艺术特点。

关键词:冰山理论省略空白空白艺术美国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欧尼斯特·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的作品一向以简练著称。

1932年,在他的纪实性作品《午后之死》中,海明威第一次提出了著名的“冰山理论”,他说,“冰山在海里移动很是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

”[1]随后,海明威对这一理论作出了解释:“如果一个散文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里有数,那么他可以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读者呢,只要坐着写得真实,会强烈地感受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已经写出来似的。

”[2]在此,海明威将文学作品比作冰山,以文字形式出现的文本犹如冰山露在水面的一角,只是故事的八分之一,而故事其余八分之七更加宏伟的部分,犹如隐藏于水下的冰山,被作者省略了。

正是因为这样的安排,才使得文学作品虽然简短却不失宏伟。

海明威“冰山原理”的核心就是“省略”,省略掉一部分作者知道的东西,留下一些空白,而这些空白需要读者在已有八分之一的基础上,凭借想象去感受和体会。

《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是海明威短篇小说的代表作,在这篇故事中,随处可见由于省略而产生的艺术空白,这些空白与作家“八分之一”的文本叙述相映成趣,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深刻的故事。

一、背景空白小说《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像是一个更完整故事的片段截取,作者将大量的生活内容省略,隐藏于作品背后,作为小说文本的补充和映衬。

这个简短的故事中有三位主人公:一位老者,一位中年侍者和一位年轻侍者,作者本可以对他们每个人都各自设计更多的背景信息和生活内容,比如他们的姓名,家庭状况,各自的经历等等,但是这些都被作者省略掉了。

海明威写作风格探析_以_白象似的群山_为例

海明威写作风格探析_以_白象似的群山_为例

科 教 论 坛2007年总第476期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白象似的群山》(Hills like WhiteElephant)是海明威的著名短篇之一,被认为是其短篇小说中的经典代表。

它写于1927年,收录在海明威的短篇小说集《没有女人的男人》中。

在这篇小说中,海明威运用省略的手段、简单的文字、戏剧性的对话以及含蓄的象征手段,完美地展示了他的写作技巧,使读者产生一种画面式的印象,在回味隐藏故事间的感情及矛盾冲突时,体味到海明威小说中另一种永恒不变的悲剧主题:在这个世界上,爱情已经死亡,幸福已经灭绝。

具体而言,这些写作技巧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1“冰山原则”下的省略艺术《白象似的群山》的情节非常简单,它讲述了一个男人与一个女孩在西班牙的某个小火车站,等候一辆由巴塞罗那开往马德里的火车,火车大约还有40分才进站,这对男女——男的是一位美国人,女孩名叫吉格——就在车站旁的酒吧里喝酒、候车、交谈着,其间男人极力劝说女孩去做一个小手术。

从故事描述的谈话情形中我们得知,吉格怀孕了,男人对此感到心烦,希望女孩去做手术。

虽然他表达得很委婉,态度却很坚决,这使女孩感到紧张、忧虑,男人却一再解释并安慰她说:“那实在是一种非常简便的手术,甚至算不上一个手术。

真的没有什么大不了,只要用空气一吸就行了。

”“我以为这是最妥善的办法。

但如果你本人不是真心想做,我也绝不勉强。

”女孩终于急了:“你再说我可要叫了。

”看到女孩反应如此激烈,男人就走开去将旅行包放置到车站那边,返回来的时候他问女孩:“你觉得好些了吗?”女孩向他投来一个微笑:“我觉得好极了”。

小说讲述到此便结束了。

但是,“好极了”是什么意思呢?女孩同意那个男的看法去做手术了吗?没有结局,故事却戛然而止,这便是被评论家称之为“零度结尾”的海明威式结尾。

与美国小说家欧·亨利出人意料的戏剧性结尾正好相反,海明威的这种结尾是平平淡淡地滑过去,是结束却又不像结束,结果让读者茫然地悬在半空中。

高中语文 名校学案 一课一练 人教版 《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一单元)_5

高中语文 名校学案 一课一练 人教版 《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一单元)_5
注意点二:要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 描写人物的神态,还要注意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不能离开
5
如《我的叔叔于勒》中,当父亲发觉那个卖牡蛎的人可能是 于勒时,“好像不安起来”“瞪着眼看了看挤在卖牡蛎的身边的 女儿女婿”,后来突然间,“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 样”,写出了父亲的慌张;而当父亲从船长那里得知那个卖牡蛎 的人就是自 己 的 弟 弟 于 勒 时,“我 父 亲 脸 色 早 已 煞 白,两 眼 呆 直,哑着嗓子”,这段神态描写集中表现了父亲绝望的心情。
放下了话筒,这看似不合常情的表现,背后传达的却是难 以言说的悲哀。 D.小说不仅描写了战时一对普通恋人的悲欢离合,也以真实 的笔触,描绘了一幅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画卷,表现 了民众的必胜信念。 9.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有哪些性格特点? 请简要分析。 答:
第一单元 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联系本课内容,细读下面两句话,你还能更多地感受出 水面下的八分之七吗? (1)政治跟我不相干。 (2)那天是复活节的礼拜天。 答:
神态描写恰到好处地展示了人物的心理,给读者带来如临 其境的阅读体验。
课外·拓展
写作中要写好人物的神态,必须注意如下几点: 注意点一:要注意人物神态的细微变化 要写好人物的神态,就要仔细观察人物神态的细微变化。 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人在同一场合的神态往往是不一样
的。年龄相近、性别相同的人,由于思想性格不同,对待同一件 事,他们的神态 也 常 常 各 不 相 同。即 使 是 同 一 个 人,碰 到 不 同 的情况时,他的神态也会不一样的。我们平时要重视对人物神 态做细致的观察,同时还可以从课文中学习一些描写人物神态 的词语和方法。
10.小说以“电话”为枢纽连接人物、安排情节。这样处理有什 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答:

浅议影视艺术中“空白”手法的运用

浅议影视艺术中“空白”手法的运用

浅议影视艺术中“空白”手法的运用影视剧作为文化艺术作品,无法对故事的发展做面面俱到地回溯,只能依据电影制作者的创作动机选取最典型的故事进行表现,那些与主题关系不密切的部分就要被省略,这些被省略的部分只能留给观众去揣摩、填充,这便构成了影视剧的“空白”。

电影艺术中,“空白”艺术的表现范围很广,镜头语言的运用、影视构图、色彩搭配、声音运用等方面都有体现。

影视剧中,“空白”艺术手法是意象传达的重要表现手法,它所形成的虚境与具体可感的形象相互补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完整的艺术形象体系和引人入胜的艺术意境。

影视剧中的空白为观众留下大量的想象空间,观众可充分“走进”作品,深入去挖掘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主题,运用“空白”艺术手法分析影视作品,大大拓展了作品的意蕴。

标签:空白;文学;电影;空镜头;接受美学一、“空白”手法在各艺术领域的运用(一)“空白”手法深受老庄思想影响老子的“大象无形”,庄子的“得意而忘言”,司空图的“象外之象”等观点都体现了空白的创作方法,“空白”艺术手法广泛应用于文学、绘画、音乐等方面。

文学上,“空白”艺术手法体现为烘托、反衬的手段运用。

在《陌上桑》中,写罗敷的美貌不直言美在何处,却通过许多人物反应来体现,即“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绡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作者并未写罗敷体态、外貌、身材等,却只通过众人反应把罗敷的美表现地无比惊艳。

绘画上,画家常常有意识地留出“空白”。

清代邓石如称:“字画疏处可使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

”讲的就是留白的妙处。

画山水时,留白是高天浩渺;画鱼虾时,留白是静水流深。

国画中的空白,看似“虚”,实为“实”,是一种以虚代实的“藏法”,失去它,就失去了特有的意境。

画家利用画中“空白”,创造出笔墨无法企及的意境,成就了“无言之美”。

中国传统音乐,如《高山流水》、《阳关三叠》、《梅花三弄》,无不是一唱三叹,与中国的水墨画如出一辙,浓淡得当,疏密有致,反映了创作者对“空白”艺术手法的自觉应用,以实带虚,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虑实结合,从而幻化出完美的音乐来。

论_老人与海_的_冰山原则_

论_老人与海_的_冰山原则_

出老人天真、正直的性格,也写 出了一个渔夫的特点。
在小说中,海明威惜墨如 金,刻意用简洁朴实的白描手 法,来勾画出那些鲜明生动的场 景和事物,使人在平淡处见新 奇。如“陆地上面的云彩,现在 像是巍峨的山峦似的升到空中, 海岸只剩下长长的一条绿色的 线,背后是一丛淡青色的小山, 现在水面是深蓝色的了,深得几 乎 变 成 紫 色 。” 这 段 描 写 , 没 有 华丽的词藻,着墨不多,像中国 的山水画,恬淡而深远,写出海 的壮丽景色,给人以美感。在描 写马林鱼时,写鱼的嘴“像一根 垒 球 棒 ”, 给 人 以 直 观 的 形 象 , 又体现了老人对垒球的爱好。海 明威这种严谨、简练的文体,普 通、生动的生活语言,寓繁于简 的表达,体现了他的冰山原则。
( 老 渔 夫 的 好 伙 伴—— —“ 孩 子”拿了一罐热咖啡,等候在熟 睡的“老头儿”身边)
最后,老头儿醒来了。 “不要动,你还是躺着吧,” 孩 子 说 , “ 先 喝 咖 啡 吧 。” 他 把 咖啡倒了一些在玻璃杯里。 老头儿把咖啡接过去一口喝 掉。 “它们把我给打败啦,曼诺 林 ,” 他 说 , “ 真 的 , 它 们 打 败
3.“电报式”的对话 海明威在小说创作中大量使 用对白。他不是通过传统的叙 述、抽象的描摹、冗长的说明和 主观的议论,而是通过自然、生 动、简洁的对话,来陈述故事, 表达感情,阐明主题。对话(包 括独白)描写,是这部小说的一 大特色,它也体现了海明威的 “冰山”创作风格。作者运用简 洁的手法,来安排人物对话,自
对于海明威这样一种散文风 格 , 德 国 作 家 齐·棱 茨 作 过 这 样 精辟的解释:“海明威通过无动 于衷而达到激动,通过不加解释 而得到解释,通过疏远的冷淡而 得到关怀。”[6]在海明威的许多作 品中,他不是把自己对生活的经 验和盘托出,而是使这种经验含 而不露。虽未行诸于文字,但在 字里行间已经把那种深沉、博大 的思想,悄悄地传递给了读者。 因此,读者虽然只望见冰山的山 峰,却已经感觉到了蕴藏于海平 面下的伟力。他能用八分之一的 简洁语言,表达出八分之七的丰 富思想内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5年5月2005年 第3期外国文学F oreign Litera tureM ay2005N o.3,2005“空白”折射出的魅力———析海明威文学创作中省略的尺度张国申 内容提要:海明威在自己毕生的文学创作中为后辈作家树起了一座全新的路标,欲想测量了解这个路标,读者可以从他的“冰山理论”中找到答案。

本文谈及的是海明威在小说创作中使用的一种特殊的省略,从5个方面去领略大师笔下隐含的匠心独具,和读者一同走进他所设下的“空白”地带。

关键词: 海明威小说 创作手法 空白魅力 中图分类号:I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529(2005)03-0081-04 不同创作风格的作家有自己不同的创作技法,文学大师海明威就是一个典型的范例。

他的小说无论是叙事描写、场景刻画,还是人物对白、心态描绘,都会让读者觉得似乎缺少点东西,省略了点什么。

而事实上,这恰恰是作家在创作中有意安排的一种“空白”,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和渗透力,不管你读上3遍还是4遍,好像总会能找到新的发现。

这就是“空白”折射出的艺术魅力。

众所周知,对于任何一部文学作品的创作来说,省略只是一种手段,而绝不是目的。

文学作品的真正目的还是在于艺术表现。

省略为表现服务,同时表现又决定了省略的使用程度。

由此可以看出,省略有一个“度”的问题。

怎么省略、省略多少才有利于表现而不是有损于更好的表现?我们可以从海明威的“冰山理论”中找到答案,即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和藏在水下的“八分之七”。

当然,这仅仅只是一种抽象的比例,似乎没有什么具体的内涵意义。

海明威的“冰山理论”的本意是告诉读者,文学作品应当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能给读者以很深的回味余地,让读者透过字里行间去感悟人生的、社会的、道德的、自然的无限的哲理。

也就是说,作家省略的尺度取决于读者的“领悟”。

作品如果写得太直白,人们就根本用不着去“领悟”了。

写出这样直白的作品自然产生不出魅力,读起来有味同嚼蜡的感觉。

一部作品如果写得太晦涩,晦涩到广大读者都不得其意,无法去“领悟”的程度,自然也称不上是上乘之作。

海明威在创作时明显顾及到让读者去细细地“感悟”。

他的“冰山理论”的实质在于,挺拔于水面之上的峻峭的冰山峰峦是耸立在水面之下的深藏不露的冰山之索引。

正是由于这条重要的索引与他的小说省略珠联璧合,才使两者相得益彰,才使大师笔下的作品得以为后人称道,得以隽永耐读,得以流芳百世。

那么,海明威又是怎样给读者去考察他的“冰山理论”提供一个不可或缺的索引,又是怎样在小说创作中掌握和运用省略的尺度,又是怎样让读者能够有章可“悟”呢?我们可以从如下5个方面来领略一番他所设下的“空白”地带。

第一,语调和节奏美国作家贝茨在研究海明威时格外注意大师作品中的语调运用,他这样说:“海明威对读者唯一的请求,就是同他合作,把握住这些语调和情绪。

”①①董衡巽:《海明威研究》(增订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我们在阅读海明威的作品时,如果把握住了语调和节奏,在很大的范围内也就真正地理解了大师的用意,走进了他的内心世界。

在《白象似的群山》中有这样一段话:“这酒甜丝丝的就像甘草,”姑娘一边说,一边放下酒杯。

“样样东西都是如此。

”“是的,”姑娘说。

“样样东西都甜丝丝的像甘草。

特别是一个人盼望了好久的那些东西,简直就像艾酒一样。

”“喔,别说了。

”“是你先说起来的。

”姑娘说。

“我刚才倒觉得挺有趣,我刚才挺开心。

”从这一段的人物对话中可以清楚地看出,这里姑娘说话的语调有3次变化。

一开始是心平气和,说酒像甘草;接着姑娘生气了,用了讽刺的口气;当男主人翁说“别说了”的时候,姑娘明显地上火了,抢白说:“是你先说起来的。

”口气变得针锋相对。

实际上,海明威就是用这样微妙的语调转换来隐含地表现了姑娘的心理变化。

在《老人与海》中有如下的对话:“头天一条,第二天两条,第三天三条。

”“很好啊。

”“以后咱俩又要一块儿打鱼啦。

”“别。

我不走运。

我再不会走运了。

”“让运气见鬼去吧,”孩子说。

“我会把运气带来的。

”“你家里会怎么说呢?”“我不管。

昨儿我捉住两条。

不过现在咱俩要一块打鱼了,因为我还有好些要学的呢。

”①海明威极善于运用语言的节奏来刻画人物。

读者可以从孩子和老人的这段对话中体会出,这里有语言节奏上微妙的变化。

孩子说“头天一条,第二天两条,第三天三条。

”老人接着补充说“很好啊。

”孩子又说“以后咱俩又要一块儿打鱼啦。

”老人搭讪道“别。

我不走运。

我再不会走运了。

”二人简短对白中的节奏变化包含了人物的情绪,让读者能在这种暗示的节奏中把握大师的真实思想,这比用直白具体的语言描述更能折射出一种隐含的魅力。

这是海明威小说创作的一大特征。

第二,叙事间隔海明威的短篇《在密执安北部》故事中的一段颇为精彩的描写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大师笔下的两个主人翁分别是吉姆和丽芝,他们在一个仓库的遮雨棚里坐了下来。

吉姆将自己的手放在丽芝的腿上,丽芝却说“别”,说“不可以”。

可是“无论吉姆还是吉姆的那只大手都没理她”。

紧接着海明威又写了一句“地板很硬。

吉姆将她的衣服掀了起来,并且还要对她干什么事哩。

她很害怕,可是她需要它。

她很接受它,但是它又让她害怕”。

实际上,在吉姆和吉姆的大手“没理她”与“地板很硬”之间有个小小的叙事跳跃,又称“间隔”。

如果硬要加上这样的叙述:“吉姆把她按在地板上,并且将自己的身体压在她身上,她顿时感到地板很硬。

”这样,所谓的“间隔”就不复存在了。

那么,这段文字的叙述就变得平淡无味,一点回味的余地都没有了。

但是,如果作家把这种“间隔”任意拉大,就连“地板很硬”这句话也不写,或者省略掉,那么给读者留下的印象是他们依然坐着,躺下的情节自然也就不存在了。

显然,这样的省略就使作者的意图不能被完全表达出来,这就是省略过多了。

因此,“吉姆将她的衣服掀了起来”这句话之前,必须有“地板很硬”这句话作个铺垫。

有了这句铺垫的话,情节顿时就完整了,回味的余地也有了,读者想象的空间增大了。

换句话说,文学作品叙事可以留有“间隔”,但这个“间隔”不能太大,不是作家随心所欲任意安排的,而是受特定的审美标准制约。

海明威在自己的小说创作中频频在叙事过程中造成“间隔”,且十分稔知“间隔”的分寸,为后辈作家成功地开创了使用叙事“间隔”的先河。

第三,重复效应在《白象似的群山》这个短篇中,海明威描写一个男人带着一个姑娘去马德里做了一次违法的堕胎手术。

姑娘金的童年和美好的未来都给彻底地毁灭了,姑娘本人也吓坏了。

美国作家贝茨认为这个故事是“海明威或者其他任何人曾经写出的最可怕的故事之一”。

②海明威在故事中通篇没有提及堕胎的事,也没有描写姑娘是如何被吓坏了,被毁了,而只是轻描淡写地交待他们等车,喝啤酒,说话和聊天。

但是谙熟海明威写作风格的读者一定会从表面看似平淡如水的谈话中感悟到作家所隐含的残酷事实。

海明威在这里借助了重复效应这种写作手法,2005年 外国文学 第3期①②冯亦代:《贝茨·海明威的短篇小说选》(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第324页。

郑克鲁:《外国文学作品选》(下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实现了自己的创作意图。

海明威故意让姑娘谈山,却让那个男人谈“简便的手术”,姑娘谈了3次山,而那个男人谈了5次手术。

姑娘第一次说山像一群白象,男人却说自己从来没见过象。

可见,男人肯定是不喜欢这个话题,他只是想把话题转到那个“简便的手术”上去。

果真,他提出来了。

这次姑娘又不吭声了。

实际上,姑娘也不想提及这个话题。

接着男人第二次谈手术,说自己见过很多人“都做过这种手术”。

于是姑娘说:“如果我去做了,那么倘使我说某某东西像一群白象,就又会和和顺顺的,你又会喜欢了?”可以看出,姑娘说的这句话在这里显然就是抢白。

然后男人第三次说:“手术非常便当。

”姑娘又说我们再“不可能过上舒心日子了”。

接着男人第四次动员姑娘去做手术。

姑娘恳求他别再讲了。

男人第五次说:“做不做对我完全一样。

”姑娘马上反唇相讥:“你再说我可要尖叫了。

”由此可以看出,海明威在人物创作时反复让男人谈起手术,但始终又不说明是个什么手术,这必然给读者造成一个悬念,欲想了解究竟要做什么手术,从两个人物的对话中,从姑娘对男人谈论手术的态度中,读者自然能够揣测出是怎么回事了。

显然,这里重复的话题起到了一种隐示暗喻的作用。

正是这种重复的效应,使得他的佳作具有一种批评家无法还原到概念的生命力,人们甚至能在他富于暗示的字里行间中寻找到一种弦外之音。

大师不仅惯用重复话题来揭示隐含的事实,还善于运用重复的话语来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

譬如在《弗朗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这个短篇中,玛戈用枪将自己的丈夫麦康伯打死了,威尔逊讥讽地说:“干得真漂亮。

”“别说啦。

”她说。

“当然喽,这是无意的,”他说,“我知道。

”“别说啦。

”她说。

紧接着这个女人又连续说了6个“别说啦。

”共计重复使用了8次,非常鲜明地反映了玛戈忐忑不安的心情和恃强好胜的性格。

足见重复这种写作手法与累赘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正是这种重复才能实现最佳的艺术欣赏效果。

第四,分切交待不走近一个作家的创作生活是很难把握作家的创作风格的。

稔知海明威的读者自然可以发现,分切交待是大师引领我们去了解他水面以下深藏的冰山的惯用技法。

具体地说,我们从电影的画面中可以看到一个完整的人物或某个事物,导演使用蒙太奇特写镜头将他们分切为若干局部。

大师使用的不是镜头,他运用的是文字来分切笔下塑造的人物和场景。

他分切的人物自然有自己独到的安排,譬如他很少长篇大论地交待一个人的外貌、个性、出身、经历,他往往把这些分切开来,逐一地在情节发展中进行交待。

不过,更加鲜明的是,海明威非常精于分切交待某种事实,尤其是一些他自认为是比较重要的事实。

他从来不是把一个人物或者一个场景一下子描绘得一览无余或直截了当,让读者没有一点点想象的余地。

恰恰相反,他精心巧妙地把一个人物或一个场景一点一点地分切开来,一点一点地泄露给读者。

以大师的《弗朗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那个短篇中打狮子为例:麦康伯被狮子吓得魂不附体,成了可耻的逃兵的这个情节,海明威不惜笔墨写了一万多字还仅仅只是一种泄露。

大师先是描写麦康伯的妻子要“喝点酒”,而且是要喝和猎手威尔逊的妻子一样的酒。

紧接着是她说麦康伯从来“不脸红”,而她自己却“脸红了”,然后又是麦康伯这样说:“我怕我得为这件事忍受到咽气的那一天了。

”读者看到这里,尽管知道发生了某种事情,但不知究竟发生了什么具体的事。

再往后描写下去,海明威让麦康伯央求威尔逊给他保密,千万别把那件事传给别人。

后来玛戈说了好几次她把那件事彻底忘了,其实谁都没忘记那件事。

那天深夜,麦康伯忧虑不安地躺在帆布床上,隐隐约约地觉得“这件事还没有完全结束”。

读者很难计算,海明威把麦康伯在狮子面前逃跑这件事反复暗示交代了多少次,如果不是海明威这样的文学大师,如果是一个蹩脚的三流作家,如果一个作家一开始就一览无余地把在狮子面前逃跑这件事交代得一清二楚,那么这部作品的内在魅力恐怕就荡然无存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