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社会组织民俗
第六章人生礼仪民俗

从外延来看,姻缘关系有抚育子女成长的义务,
古训有“子不教,父之过”,古时有曾母三易其家, 就是为了培养教育子女。姻缘关系还有赡养老人的义 务,娶妻要看对父母孝顺不孝顺,这也是巩固姻缘关 系的重点所在。如今传统的以血缘关系为重点的家族 观念逐渐向姻缘关系为重心家族观念转移,而且婚姻 讲究自由恋爱,讲究感情,决定姻缘关系不是家长、 族长,而是夫妻的感情基础。在家族中,妻的地位和 夫的地位是平等的。由此可见,新式的姻缘关系与旧 式的姻缘关系有着明显的不同。
(1)家族成员的称谓 家族成员称谓是由各代婚姻关系构成的男女双
方血缘关系排列的亲族次序确定的。
A、家族称谓的意义: 一是为了区别辈分;
二是为了确定上辈、同辈、晚辈 之间 的相互关系;
三是向社会呈现本家族的内部 结构,便于社会了解和进行社交活动。
民间称谓非常讲究辈份,不能违背,否则被视为 失礼,俗称“没大没小”,“没老没少”。
(2)姻缘关系 姻缘关系是以婚姻联系着的夫妻之 间的关系,姻缘是联结男女双方的惟一纽带。
它与血亲关系不同之处在于:血亲关系强调血
统的传递,具有内敛性和向心性特征,而姻缘关系 强调的是不同血缘间的结合,其特征是开放的扩张 的。当妻子的一方通过联姻加入夫方的家族时,就 将妻方的家族关系带入夫方的家族关系中来,使夫 方的家族关系的外延大大扩充了。所以家族既有封 闭性的一面,又有开放性的一面。而且姻缘关系本 身的社会属性要比血缘关系鲜明得多。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2版)考研复习笔记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2版)考研复习笔记一、民俗与民俗学(一)民俗1.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2.民俗的起源: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布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
3.民间:是指民众中间。
它对应官方而言,即除统治集团机构以外,都可称作民间。
4.民间的组成部分:是指直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广大中、下层民众。
5.风俗(lore):指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
它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
6.“民俗”概念的四种狭义理解(1)文化遗留物说。
是英国早期文化进化学派的观点。
(2)精神文化说。
是英国学者们的观点。
(3)民间文学说。
认为民俗即民间文学,主要流行于美国和苏联。
(4)传统文化说。
把民俗仅限于传统之中,是西方普遍流行的观点。
节选自识库学习网,转载请注明出处7.民俗的广义理解:民俗是人民大众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8.民俗的范围:民俗是中、下层民间文化的一部分。
9.民俗事象的分类(1)物质民俗①含义:物质民俗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②主要包括:生产民俗、商贸民俗、饮食民俗、服饰民俗、居住民俗、交通民俗和医药保健民俗等等。
(2)社会民俗①含义:亦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关涉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②主要包括:社会组织民俗、社会制度民俗、岁时节日民俗和民间娱乐习俗等等。
(3)精神民俗①含义: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
②主要包括:民间信仰、民间巫术、民间哲学伦理观念以及民间艺术等等。
(4)语言民俗①含义: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
民俗文化研究报告

民俗文化研究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
民俗就是这样一种来自于人民,传承于人民,规人民,又深藏在人民的行为、语言和心理中的基本力量。
民俗是人民传承文化中最贴切身心和生活的一种文化——劳动时有生产劳动的民俗,日常生活中有日常生活的民俗,传统节日中有传统节日的民俗,社会组织有社会组织民俗,人生成长的各个阶段也需要民俗进行规——结婚人们需要有结婚典礼或仪式来求得社会认同,在人的精神意识领域也有民俗——许多生活中的禁忌就是如此:大年三十至初二,家中不许扫地,如果进行打扫就会破坏来年的财运。
民俗现象虽然千差万别、种类繁多,但是它也并非无所不包。
民俗,正如它的名字,它深植于集体,在时间上,人们一代代传承它,在空间上,它由一个地域向另一个地域扩布——压岁钱的风俗年年如此,而且各地盛行就是例证。
当然,民俗也不是铁板一块,它在传承的过程中也会出现各种不同的版本,不然为什么过年时北方吃饺子南方却吃年糕呢?民俗学家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民俗的变异”。
虽然民俗常常因为时过境迁而不断改变,却自有分明的类型或模式,您知道吗?南方的吊角楼与北方四合院就是两种不同类型民居建筑。
民俗就是这样一种来自于人民,传承于人民,规人民,又深藏在人民的行为、语言和心理中的基本力量。
我们置身其间却不为其所累,甘愿接受这种模式性规的保护!关于民俗的围与分类,不同的民俗学家由于不同的学术背景和特定的课题需要,都有自己的一套说法。
划分民俗的围和类别的原则总是与民俗的定义联系在一起的,既然我们把民俗定义为群体模式化的生活文化,那么,我们就以民俗事象所归属的生活形态为依据来进行逻辑划分,于是,我们得到三大类八小类的民俗:1.物质生活民俗(1)生产民俗生产民俗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社会大众,在一定生态环境里进行生产实践活动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物质文化事像。
民俗学概论(讲义)

《民俗学概论》教案绪论知识点:掌握民俗的概念、特征与功能,了解中国民俗文化悠久历史,理解中国民俗文化的多元化和丰富性。
民俗的构成、养成与传承、民俗的调查与研究、民俗文化在当今旅游业中的作用。
第一节民俗的定义一、民俗的定义民俗,就是民间的风俗习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在长期的历史生活过程中所创造、享用并传承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文化。
从民俗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来看,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
从民俗与时代的关系来看,民俗虽然源于传统,但也是在现实生活中仍然发挥着特定功能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从民俗与文化的有关系来看,民俗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民间文化。
历史上人们对民俗的概念有不同的狭义理解,大致有四种:文化遗留物说、精神文化说、民间文学说、传统文化说。
现在我们讲的民俗是广义的民俗。
二、民俗的分类民俗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复合体,作为一种生活文化,渗透与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从一个社会的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各种制度和意识形态,大都附有一定的民俗行为及有关的心理活动,因而很难进行泾渭分明的分类。
但是,作为一种理论研究和便于作为一种知识的传播,又必须进行分类,使之成为相对有独立性的子系统。
根据我们课本,将民俗分为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语言民俗等四个类别。
物质民俗: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社会民俗:也叫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涉及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所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精神民俗:指在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
语言民俗: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包括民俗语言和民间文学两大部分。
第二节民俗的特征与社会功能一、民俗的特征(一)集体性集体性,又叫社会性,是指民俗在产生、流传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基本特征。
民俗学复习资料

民俗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1.民俗学是一门以民间风俗习惯为研究对象的人文科学。
2.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3.社会学以社会生活为对象,民俗只是社会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社会学主要研究社会本身的结构和社会过程,如社会变迁,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社会问题等对于社会现状的关切;民俗学则主要关注中下层民众的社会生活,只对具有传承性的,反复出现的生活模式及相关的精神现象进行探究。
换句话说,社会学的视角侧重于对现实社会的诸多问题进行解剖,民俗学的视角侧重于对传承性的社会现象进行研究和阐释。
民俗学的任务是帮助我们认识民族历史和文化传统,解释和改造现实社会生活。
是一门“现在的”学问。
4.民俗的基本特征:集体性(本质特征);传承性和扩布性;稳定性与变异性;类型性;规范性和服务性。
5.四大著名传说:《牛郎织女》,《白蛇传》,《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6.民俗的社会功能:教化功能;规范功能(民俗是一种软控制,但却是最有力的深沉控制);维系功能;调节功能(婚礼上的“闹房”)。
7.中国民俗分为史前,古代(汉族的形成期也是中国古代民俗系统的形成期)和近现代(整个中国民俗的体系,正在经历急剧地引进,斗争,分化,改组,融合等过程,向新的现代化的,既以中国传统特色为主又兼有国际性的民俗体系蜕变)。
第二章:物质生产民俗:1.物质生产民俗主要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特征表现在:地域性,季节性,功能型,科学性。
2.农业民俗:是伴随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生活而产生的文化现象,具有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和周期性的特点。
既是生产经验的总结又是指导生产的手段,具有明显的传承性。
主要体现在:农业耕作的时序节令习俗;占天象,测农事的习俗;卜农事丰歉,祈福的习俗;农业禁忌,祭祀的习俗;祭田神,先农和社神的习俗;农业生产过程习俗;农业娱乐风习(“九曲莲灯”)。
3.狩猎,游牧和渔业民俗:主要体现在狩猎,游牧业生产的时序,节令条件,是产生同类民俗的自然因素;狩猎,游牧的禁忌,祭祀习俗;狩猎,畜牧生产过程的民俗;渔业生产的生态环境特征;渔业海上占验习俗;渔业生产操作习俗;渔业禁忌及祭祀习俗。
第六章 社会组织民俗

第一节
家族和 亲族民俗
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族和亲族
(一)家族及其职能
原始人类的家不是可以遮风避雨过夜的永久
或临时住所,而是组或部落的整块土地 。 “任何入侵者敢于踏上这神圣的土地,将为 此付出生命。单个家庭建立过夜住所的那一 小块地方是无关紧要的,土地才是他们的家, 土地属于所有的人,所有人属于部落宣布作 为已有的土地。” 家族是指以血统关系为基础,由若干家庭构 成的社会集团,一般包括同一血统的几辈人。
6. 合谱 ——两个宗族的族谱上所载的
祖先相同,证明他们是同源分流,它们协 议合并成一个宗族组织,此为“合谱”。
周公庙(山东曲阜)
7 . 家教、家规、家法
家风是全家生活的规范,会时代起作用。家
教,指家族中长辈、长者对后辈、幼者的教 育习俗。家教注重两方面的内容: (1)重视品德教育; (2)注意培养实际技能。 家法、家规,是为了保证家教的实行和维护 家族结构而制定的法规和条例。(又叫家 约)。
2. 拜 年
宗族内完整的拜年程序有:先集
体到祖祠团拜,然后分头拜本族 近亲。在没有祖嗣的情况下,先 拜近亲,在拜本族各家。
3. 家族祭祀
主要有墓祭和祠祭两个序列。 家族祭祀的程序可分为备祭、祭仪、会饮、
分胙。祭祀的费用取自祖上留下的祭产,历 年收取的丁资或临时的摊派,有祭产的家族 由轮流值收的家庭从收入中拿出一部分筹办 祭品和宴席。否则,由族长按祭产或人口征 收款项操办。
(二)家族关系的基本构造
1. 血缘关系(亲子关系) 如:在西南一些民族的父子连名制,正表 明了这种血缘关系。贵州合江地区的苗族 父子连名制有两种形式: (1)父子连名 你久(祖父名) 久弟(父亲名) 弟波(己名) 波确(儿子)
社会组织民俗

4、关于组织活动条件的民俗 组织活动的物质条件包括:场所、设施、耗材和资金。 宗族祭祖要设祠堂,祠堂内有供桌、牌位、香烛等。
二.社会组织民俗主要存在的三种形式 宗族组织民俗 地缘组织民俗 会社组织民俗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宗族是基本的社会单位。在长期的历 史发展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宗族组织民俗。中国的基层组 织及其传统文化典型地体现在宗族制度中。
2.宗族组织民俗的内容
宗族组织是一个活动的有机体,它要保持正常的生命状态,就必须不断地进行各种自我 调整与更新扩张活动。人们对宗族组织结构的建立与调整遵循一定的习俗惯制。主要有 四方面: 1、分家:宗族内部随着世代的延续、人口的繁衍,不断地分蘖出新的家庭。分家习俗 有相对确定的模式,传统兄弟分家,一般由族长或舅父或姑夫来主持,立有分家契约, 将祖产与兄弟要承担的义务公平分割。契约规定的权利与义务由家族保障实行。 2、立族:即建立新的宗族组织。宗族总是处在不断的分蘖的过程中,随着历史的推移 与家系范围的扩大,人们为了便于宗族活动的开展,一般在远祖的名号下分立宗派房支, 使血缘关系亲密的宗族成员能够有效地凝聚在一起。在立族的过程中有三项重要条件: 一是时间,宗族形成有一个历史过程,一般在始祖以下五至六代才能形成;二是人口, 宗族实体需要有一定的人口规模,如果世代单传自然形成不了宗族。三是有共同的始祖, 世系清楚。族人有一个共同确认的血缘祖先,始祖是家族的根本。 3、入族:因婚姻和生育而新增的人口进入宗族需要一个认定的过程。外姓女子因婚姻 进入本宗有特定的仪式,新婚之后有一个告庙的仪式,古代称为“庙见”,即到祖庙去 拜见列祖列宗。新生子孙入族分“报丁”和“入谱”两个步骤。族谱只收载成年或已婚 的男子。只有入谱的人才能算宗族的正式成员。 4、合谱 两个家族的族谱上所载的祖先相同,证明是同源分流的关系,为了加强相互之 间的联系,双方协议合并成一个宗族组织,称为“合谱”。合谱要举行盛大的仪式,建 立祠堂、修撰新的族谱。
民俗学 第四章 社会组织民俗

第一节社会组织民俗的分类描述
二、从组织程序来看, 从组织程序来看, 社会组织民俗分为: 社会组织民俗分为: 确立组织的民俗 接纳组织成员的民俗 关于组织活动程序的民俗 辞别组织成员的民俗 改变组织的民俗
第一节社会组织民俗的分类描述
1、确立组织的民俗 一个组织的确立,在它产生之前,就有一 一个组织的确立,在它产生之前, 个被成员广泛认同的习俗惯制。 个被成员广泛认同的习俗惯制。
第三节社团和社区组织民俗
二、民间秘密宗教组织 4、白莲教---白莲教---最高崇拜—无生老母,信仰核心---龙华三 最高崇拜—无生老母,信仰核心---龙华三 会。 习俗惯制:渡人、入教仪式、道场、集会。 习俗惯制:渡人、入教仪式、道场、集会。
第三节社团和社区组织民俗
三、民间秘密结社 1、兴盛于清代和民国时期 2、影响最大:天地会和青帮 影响最大:
第二节宗族组织民俗
三、宗族人员参与的民俗活动 按参与方式分为: 按参与方式分为: 1、前往致意 2、出人帮工 3、出资送礼
第二节宗族组织民俗
三、宗族人员参与的民俗活动 按经办主体分为: 按经办主体分为: 1、家庭民俗事件 2、宗族民俗事件(拜年、家庭救助、家族祭 宗族民俗事件(拜年、家庭救助、 祀等
第三节社团和社区组织民俗
一、行会 行业组织的构成要素:行首、值年、 行业组织的构成要素:行首、值年、行业 神庙、业务场所、成员入行、出行、 神、神庙、业务场所、成员入行、出行、拜 师以及同业的重大活动。 师以及同业的重大活动。
第三节社团和社区组织民俗
1、行业神 所崇拜的神包括祖师神和保护神。 所崇拜的神包括祖师神和保护神。 2、行首 也叫行老或行头, 也叫行老或行头,负责处理同行的共同活 动和相互关系, 动和相互关系,及对官府和行外的一切接洽 活动。 活动。 3、值年或司年 负责一年行会的会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家教 家教是家庭长辈对功辈子女的教育所形 成的惯俗,是教养子女保证世系相续成才的 主要手段。传统家教包括育德、育才两方面, 也在一定程度上涵盖了后世所提倡的体育和 美育等方面的内容。在传统社会中,家庭、 家族教育和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一起,成为 培育人才的重要因素,甚至是决定性的因素。
《 中 國 家 族 教 育 》 書 影
小功:适用于为从祖父母(父亲的伯叔 父母),堂伯叔父母(父亲的堂兄弟及其配 偶),从祖兄弟(父亲的堂兄弟之子),已 嫁之从父姊妹及孙女,长子外的诸子之妻, 未嫁之从祖姑姊妹(父亲的伯叔父之女及孙 女),外祖父母、从母(姨母)。此外,妻 为娣姒(妯娌)、夫之姑母、姊妹,出嗣之
子为同父姊妹之已嫁者,也服小功。
7、家法 家法,古人称家约、又称家规。家法本 来是旧式家庭家长训诫和制裁家庭、家族成 员的法规、条例,同时也可以说是家族共同 信守的规约。家法和家教是相辅相成的家族 习俗,是“管”与”教”的结合。
《 中 國 的 家 法 族 規 》 書 影
第二节 村落社会民俗
一、村落社会的概念和结构 村落社会是由地缘关系把若干不同家族、亲族 集团和其他家庭集团结合而成的生活共同体,是固 定在特定地方的更大范围的社会单位,又可称作地 缘共同体的基本单位。 我国村落的类型从结构上分析,大致有以下三 类: 1、单一家族村落,也称同姓村落,最早称为 “孤家子”。 它们最初只是一户一家的定居,以后 发展成大家族,再分成若干户成为村落。
丁克家庭
(2)对外职能。由于家庭生产本来就是社会生 产的基础,因此家族是向社会提供劳动力的基地。 同时,相应地提供智力、财力也是为社会承担的职 责。家庭、家族对外关系的维系是发展社会关系的 十分重要的机能,它所结成的密如蛛网的错综复杂 的社会往来关系,成为促使社会发展的关键或纽带。 此外,家庭、家族对整个社会有一定影响和制约作 用,使家庭、家族成为左右社会行为的最小单位。
2、亲族联合体村落。单一家族村落在发 展中往往接纳有姻亲关系的家族进村落户, 于是由姻亲关系联结起来的若干大家族便构 成了亲属联合体村落。此类村落一般由血缘 个体家庭和姻亲个体家庭共同推选村务主持 人,以调解村民关系,实行对外交涉。 3、杂居村落。是由大部分原来无亲族关 系的多姓家族结成的村落,在现实中多为集 体移民户定居而成,是中国大部分地区普遍 传承的村落形式。 又此三类皆为自然村,后则又有行政村。
二、家庭、家族的构造和职能 1、家庭、家族的构造 (1)血缘关系。是指以血统联系着的家 族成员关系,包括父母与子女之间,兄弟与 姊妹之间的关系等。 (2)姻缘关系。是以婚姻联系着夫妻之 间的关系。在父权和夫权支配的家庭、家族 关系中,姻缘关系往往是以血缘关系为转移 的。
2、家庭、家族的职能 (1)对内职能。包括: 一是负有维持共同生计的使命,即同吃、同住、 同劳动的家庭和家族中的经济职能,用以提供一个 家庭、家族物质生产与消费的保证。 二是维持家庭、家族的延续和扩大,这就是俗 语说的生儿育女,配偶成家的作用。 三是维持家庭、家族成员间的感情融合。 四是管理、制约、调整内部成员行为的职能。
《 家 産 繼 承 史 論 》 書 影
金 代 的 描 磚 述 雕 親 《 兄 田 弟 氏 分 感 家 荊 后 》 複 合
4、家谱 家谱是我国家族民俗发展中一种记录家族世系 及重要成员事迹的谱表或文书。家谱的修立为我国 旧世家族制度起了一定的巩固作用。家谱的样式主 要有叙述式、图表式两种,叙述式家谱俗称“谱 书”,图表式家谱俗称“谱单”。家族成员续谱或 平时读谱都有一定仪礼或规矩,其中包含有一定程 度的祖先祟拜遗风。一般说来,家谱包括了本族源 流世系、族籍登记、先贤礼赞、界址墓图以及族规 家训等内容。家谱的管理常有一套严格的制度。
齐衰:分四个等级:(1)齐衰三年(实际上是二 十五个五月)。适用于在父已先卒的情况下,子及 未嫁之女、嫁后复归之女为母,母为长子。(2)齐衰 杖期一年。适用于父尚在世的情况下,子、未嫁之 女、已嫁复归之女为母,夫为妻。(3)齐衰不杖期一 年。适用于为祖父母、伯叔父母、兄弟、未嫁之姐 妹、长子以外的众子以及兄弟之子。此外,祖父母 为嫡孙、出嗣之子为其本生父母、已嫁之女为父母, 随母改嫁之子为同居继父、妇(儿媳妇)为舅姑(公 婆)、为夫之兄弟之子,妾为女君(夫的正妻)也服齐 衰不杖期。(4)齐衰三月。适用于为曾祖父母、高祖 父母等。
在这“五服”中所涵盖的亲属关系,可 以以本人为基准,从中找出上推几代,下推 几代。由本人上推到父亲、祖父、曾祖、高 祖,再由本人下推到子、孙、曾孙到玄孙, 共为九代,是为“九族”。如果不在这九代 范围之内,就算是“出”了“五服”,不在 亲属(亲族)范围内了。
亲属(亲族)的范围主要包括血亲和姻 亲两部分,血亲和姻亲又各包含直系和旁系。 (1)血亲: a、直系血亲:以本人为基准,垂直向 上推衍直系长辈四代,向下推衍直系晚辈四 代,为直系血亲。有:父亲(母亲)、祖父 (母)、曾祖父(母)、高祖父(母);子 (女)、孙子(女)、曾孙(女)、玄孙 (女)。
关于亲属称谓: 在世界范围内,亲属称谓有两种方法: 类分法:不标明亲属是父系的或母系的; 不标明亲属是直系的或旁系的;不标明亲属 的排行顺序,只标明尊卑辈分。 叙述法:父系和母系亲属分明,直系亲 属与旁系亲属分明,三是既标明尊卑辈分, 又标明长幼顺序。我国传统亲属称谓属于典 型的叙述法。
以第一旁系的尊属长辈为例: 父的兄,本人称伯,标明父系、长幼。 父的弟,本人称叔;标明父系、长幼。 母的兄,本人称舅,标明母系,不标长幼。 母的弟,本人称舅;标明母系,不标长幼。 父的姊,本人称姑,标明父系,不标长幼。 父的妹,本人称姑;标明父系,不标长幼。 母的姊,本人称姨。标明母系,不标长幼。 母的姊,本人称姨。标明母系,不标长幼。
《 堠 山錢 錢基 氏博 丹編 桂纂 堂的 家 譜 》
5、家风 家风是指一个家庭的传统风习.是在家 长或主要成员影响下自然形成、潜移默化的 传统习惯和生活作风,通常又称为“门风”。 这种家庭、家族内部的风习,往往世代传承, 具有极大的稳定性。家风是全家族代代相承、 习以为常的共同生活方式。好的家风对家庭、 家族的健康发展有极大的积极影响,同时也 有影响社会民风的良好作用。
3、管理村落的共同事务 管理村落事务,维护村落秩序是村落民 俗的一个重要方面,与此相应,村落中便产 生了管理机构和村长、寨主等村落首领。村 落管理的惯制主要有以下的内容和形式:其 一,村落会议。其二,村规民约。制定村规 民约是各地村落长期传承的习俗。其三,制 裁和调解。其四,村落防卫。
重 慶 院秀 發山 現縣 的中 村和 規鎮 民張 約家 大
二、村落社会的民俗传承 1、维护村落的共同利益 这方面的习俗惯制表现在两个方面:其 一是全村各户都有责任和义务对村落的地界、 村落所拥有的土地、山林、水域等实行监护, 以防范邻村对本村的侵犯。其二是各户对村 境内的公益设施,如道路、桥梁、水井、河 塘、水库、护村林等,都有修造和维护的义 务。
2、组织村落的协同生活 这方面的习俗惯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 方面:其一,协力互助办理婚丧大事。其二, 协力互助修建房屋。其三,在耕种收割时换 工互助。此外,还有一些临时组织的协力互 助活动,如全村规模的村祭、游艺等常以协 力的形式举行。
型中的长子继承为主要形式,幼子继承稍次之。
“分家析产”有专门的仪俗和程序。例如,广 东洪氏宗族规定的分单形式为: 立分关兄弟××等,今因家务纷纭,势难总理, 兄弟相商,已议妥当。爰请族老亲戚将祖、父遗下 产品、田地×处搭匀均分,拈阄为定,已极公平, 各宜和合,照依关书,永远管业。如敢违抗,又起 争端,即鸣亲族,共同攻讦。恐口无凭,立此关书, 同样各执一本存据。 立分单兄弟×××、×××、×××
b、旁系血亲。包括: 第一旁系血亲:本人兄弟姐妹及以下三 代。 第二旁系血亲:本人父亲的兄弟姐妹及 以下三代。 第三旁系血亲:本人祖父兄弟姐妹及以 下三代。 第四旁系血亲:本人祖父兄弟姐妹及以 下三代。
(2)姻亲: 姻亲范围实际上包括了母族和妻族。从 理论上说也和血亲一样,有直系姻亲和旁系 姻亲,但实际上与本人关系较亲近的,上行 系列中有外祖父(母)、岳父(母)、舅父 (母)、姨母(夫)等,与自己平行的系列 有姑表兄弟姐妹(指母亲的兄弟的子女)、 姨表兄弟姐妹(指母亲的姐妹的子女)、小 姨子、内兄弟等。下行系列有表兄弟姐妹的 子女及妻子的兄弟姐妹的子女等。
三、家庭、家族和亲族的民俗传承 1、亲属的范围及其称谓 亲属是指因婚姻、血缘和收养而产生的 人际关系。这里说的亲属和前面说的“亲族” 的概念比较接近;或者可以说,凡是属于亲 族成员的,彼此间都是亲属关系。
关于 “出五服”的“五服”和“株连九 族”的“九族”: 斩衰三年:适用于子为父、未嫁之女为 父、嫁后因故复从父居之女为父,嗣子为所 嗣之父、承重孙为祖父,妻妾为夫,父为长 子等。
大功九月:适用于为从父兄弟(伯叔父之子,即 堂兄弟),已嫁之姑母、姊妹、女儿,未嫁之从父姊 妹(伯叔父之女,即堂姊妹)及孙女,嫡长孙之外的 众孙(包括未嫁的孙女),嫡长子之妻。此外,已嫁 之女为兄弟及兄弟之子(侄),已嫁、未嫁之女为伯 叔父母、姑母、姊妹,妻为夫之祖父母、伯叔父母 以及夫之兄弟之女已嫁者,出嗣之子为同父兄弟及 未嫁姊妹,也都是大功之服。
2、家庭、家族中财产的继承 家庭、家族中的财产,即所谓家产,古称家缘,俗 称家财、家私、家业、家计或家当,是一家所拥有的财 物或产业。 在我国各族的民俗史上,家产的继承主要有四种类 型:第一种是长子继承或以长子为主要继承人的类型, 第二种是季子(幼子)继承或以季子为主要继承人的类型 (季子负责最后赡养养老人),第三种是家族成员不分 长幼,实行平均分家的类型,第四种是女儿继承或女子 及女婿继承家产的类型(“从妻居”或“入赘”)。家 产继承关系在我国以汉族家族为代表,仍以上述四种类
第九章 社会组织民俗
第一节 家庭、家族与亲族民俗
一、家庭、家族与亲族的概念 家庭: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它是用夫 妻关系与亲子女关系结成的最小的社会生活 共同体。 家族:是由父系血缘亲属关系结合而成的 社会群体 家庭和家族概念的区别:由夫妻关系与 亲子女关系组成的最小的社会生产和生活共 同体,谓之家庭;几个或更多的同姓家庭, 由于血缘关系构成了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