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轿车进入家庭的前景展望
我国私人轿车市场分析和预测报告

我国私人轿车市场分析和预测报告根据最新数据和市场调研报告,我国私人轿车市场正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
以下是对该市场的详细分析和未来的预测。
1. 市场现状分析自20世纪70年代实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收入水平也不断提升。
这使得越来越多的家庭有能力购买私人轿车。
截至目前,我国私人轿车拥有量已经超过2亿辆,位居世界第一。
2. 驱动因素我国私人轿车市场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包括: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居民收入增加、出行需求的变化等。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不断增加,购买私人轿车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
3. 市场竞争格局我国私人轿车市场竞争格局日趋激烈,国内外品牌众多,消费者的选择空间十分广阔。
国内品牌持续发力,提升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同时,国际知名汽车品牌纷纷进入中国市场,引领消费潮流。
此外,新能源车的快速发展也给市场带来了新的竞争机会和挑战。
4. 市场前景预测未来,我国私人轿车市场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
以下是一些预测:- 市场规模持续扩大: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人民收入的增加,私人轿车的需求将不断增长。
预计到2030年,我国私人轿车保有量将达到3亿辆以上。
- 新能源车将迎来爆发式增长:政府大力推动新能源车的发展,通过补贴和减免购置税等政策吸引消费者购买。
预计到2025年,新能源车在私人轿车市场的占比将大幅增长。
- 智能汽车将成为未来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发展,智能汽车将成为未来私人轿车市场的主流。
无人驾驶、车辆互联等技术将逐渐成熟并应用于私人轿车领域,为市场带来新的增长点。
总的来说,我国私人轿车市场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私人轿车需求将持续增长。
政府的支持和新技术的推动将进一步促进市场的发展。
然而,市场竞争压力也将加大,企业需加强产品创新和品牌建设,以赢得消费者的青睐。
5. 消费者购车动机分析消费者购买私人轿车的动机主要包括实用性、便利性、社交需求和个人形象需求等方面。
我国家用小轿车市场现状分析

我国家用小轿车市场现状分析近年来,我国小轿车市场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购买小轿车作为代步工具。
本文将从市场规模、消费者需求、品牌竞争等方面对我国家用小轿车市场进行分析。
首先,我国家用小轿车市场规模庞大。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小轿车保有量已经超过2亿辆,位居世界首位。
这一庞大的市场规模为小轿车制造商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同时,我国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如减免购置税、限行限号等,进一步刺激了小轿车市场的需求。
其次,消费者对小轿车的需求不断增长。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交通网络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购买小轿车来满足出行需求。
尤其是中产阶级的崛起,他们对于生活品质的追求和对于个人交通工具的需求促使小轿车市场的快速增长。
此外,年轻一代对于小轿车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他们追求个性化、时尚化的汽车产品,对于品牌和外观设计有着较高的要求。
然而,我国家用小轿车市场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市场竞争激烈,品牌多样性导致市场竞争压力加大。
目前,我国小轿车市场上有众多品牌,包括国内自主品牌、合资品牌和进口品牌等。
虽然这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但也使得市场竞争愈发激烈。
品牌之间的竞争主要表现在产品质量、价格、售后服务等方面,消费者在购买时需要进行综合考虑。
其次,我国小轿车市场还存在着一些消费者关注的问题。
例如,部分消费者对于小轿车的油耗、环保性能以及安全性能等方面有所担忧。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消费者对于汽车的环保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
因此,制造商需要不断提升产品的燃油经济性和减少尾气排放。
此外,消费者还对于小轿车的安全性能有较高的要求,希望能够购买到经过严格检测和认证的安全汽车。
为了应对市场竞争和满足消费者需求,小轿车制造商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
例如,一些品牌推出了新能源汽车,满足了消费者对于环保性能的需求。
同时,制造商还加大了对于智能化技术的研发,推出了具有自动驾驶、智能互联等功能的汽车产品。
中国轿车进入家庭的市场现状和前景分析

文档根源为 :从网络采集整理.word 版本可编写 .支持.我国轿车进入家庭的市场现状和远景展望2003-02-19 10:42:28南方网讯一、我国居民轿车花费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严禁居民轿车花费,1985年从前。
1979年从前我国明文严禁个人拥有汽车,谈不上居民轿车花费。
1979年宣告个人能够拥有汽车,扯开了个人拥有汽车禁令的小口子,而1984年的规定,正式给予我国居民拥有个人汽车的合法性,由此拉开了我国居民轿车花费的序幕。
第二阶段是限制居民轿车花费,1985-1994年。
上世纪80年月中期,国内4家兵工公司分别开发了4种以家庭花费为指向的微型轿车,这也是国内公司初次向家庭轿车领域倡始的冲击。
可是在上世纪80年月底期,《中国轿车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在2015年从前家庭轿车不予考虑。
在1994年前相当长的阶段里,基本上是限制轿车花费,我国居民轿车花费仍是很有限。
1994年是个分水岭。
这年7月,国家宣告了第一个家产政策——《汽车工业家产政策》,提出将“逐渐改变以行政机关、集体、事业单位及国有公司为主的公款购买、使用小轿车的消费构造”、“国家鼓舞个人购买汽车,并将依据汽车工业的发展和市场构造的变化合时拟订详细政策”。
这个阶段不限制花费,但事实上也没有明确举措鼓舞花费,各种税费、地方保护仍旧十分严重。
在要不要鼓舞轿车进入家庭的问题上,存在很大争辩。
能够说,正是因为这一期间对“轿车进入家庭”这一话题的争辩,才有此后轿车工业的大发展。
这一争辩被汽车界人士定格为“轿车大论战”。
第三阶段是居民轿车花费快速增添久,1995-2000年。
人们愈来愈认识到轿车进入家庭已经是中国进入21世纪的象征。
轿车花费开始空前高涨,开始形成轿车花费的第一次热潮。
1995年我国个人载客车拥有量为114.15万辆,初次打破百万辆大关,与1994年的78.62万辆对比,净增35.53万辆,增幅高达45.2%。
此后,我国居民轿车花费仍旧保持着快速增添,1998年个人载客车拥有量达到230.65万辆,仅用了三年时间就打破200万大关,年均增添幅度达到25.5%。
关于中国家庭轿车消费市场的分析

关于中国家庭轿车消费市场的分析关于中国家庭轿车消费市场分析1我国家庭轿车消费市场前景⼀⽅⾯我国轿车价格之⾼有⽬共睹,轿车进⼊家庭对⼀国轿车⼯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也不⾔⾃明,⾯对加⼊WTO后跨国公司咄咄逼⼈的挑战,如何打破价格这⼀门槛,⽆论对轿车⽣产企业还是对整个中国汽车⼯业,都是⾄关重要的。
因此,在难得的5—6年保护期⾥,⽣产规模严重放空的轿车⼚家,应抓紧机会,在确保质量的同时,千⽅百计降低⽣产成本,以百姓买得起的价位迅速抢占市场,争取实现规模效益,最终达到企业与消费者的“双赢”。
另⼀⽅⾯中国⽼百姓收⼊⽔平还不⾼,消费⼗⼏万元的汽车,确实有些⼒不从⼼,但不要忘了,车价仅仅是汽车消费中的⼀部分。
以上海别克为例,消费税、进⼝零部件关税、增值税总额就⾼达10万多元。
更要命的是汽车使⽤过程中的消费,据统计,名⽬繁多的各种税费和罚款,以及燃油、维修等费⽤,⼤约是车价的2倍。
汽车消费环境不改善,⼀味降低车价,家庭轿车市场不可能真正启动。
此外家庭轿车绝不只是廉价车,安全、环保、舒适应该作为家庭轿车市场准⼊的先决条件。
消费者购买那些三五万元的所谓“经济型”车,要有“⼀不怕苦,⼆不怕死”的精神。
⼤⼒发展家庭轿车并不意味着与提倡价格战画等号,因为价格战是把“双刃剑”,单纯的价格竞争可能会称雄市场于⼀时,却绝不可能称雄⼀世。
1.1市场前景看好谈论中国家庭轿车的市场前景,要综合考虑多⽅因素。
单纯依据过去的销售记录和市场现状来推算未来,都是不准确、也是不全⾯的。
长期以来,中国⼀直被看作世界上最后⼀个、也是最⼤的⼀个汽车市场。
这也是世界汽车巨头不惜代价,争相登陆中国的主要动因。
1994年,《汽车⼯业产业政策》出台,提出“国家⿎励个⼈购买汽车”,不少⼈由此乐观地判断,三五年内轿车将开始⼤量地进⼊家庭,甚⾄在汽车⼯业的“九五”规划中,也预计2000 年国内轿车销量可以达到130万—150万辆。
可事实⽆情地打破了这些天真的梦想。
去年,国内轿车销量仅为59万辆,连预测的⼀半都未达到,为何会出现如此令⼈失望的市场表现?客观地说,⼈们对未来收⼊和⽀出预期的不确定性,对汽车这种特殊商品理解的偏差,⿎励汽车消费的种种政策尚未落到实处,轿车过⾼的价格和少得可怜的车型选择,都是制约家庭轿车市场发展的因素。
家庭轿车发展现状

家庭轿车发展现状家庭轿车是指适合家庭使用的小型乘用车,主要用于家庭出行和代步。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家庭轿车的需求也逐渐增加。
现今,家庭轿车市场逐渐走向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发展,产品品质不断提高,技术水平不断创新,市场竞争也更加激烈,呈现出以下几个现状:首先,家庭轿车的多元化发展。
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家庭轿车市场品牌和车型越来越丰富,从传统的紧凑型家用轿车到中型和豪华型家用轿车,覆盖了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
同时,一些新兴的绿色环保汽车品牌如特斯拉也开始进入家庭轿车市场,满足环保消费者的需求。
其次,家庭轿车的舒适性和智能化趋势。
现代家庭轿车在座椅舒适性、噪音控制、空调系统等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为用户提供更加舒适的乘车体验。
同时,智能化技术在家庭轿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如智能导航系统、智能语音控制、自动驾驶等,提高了驾驶的便利性和安全性。
然后,家庭轿车的节能环保发展。
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和法规的要求,家庭轿车的节能环保性能得到了极大的关注。
许多家庭轿车品牌开始研发燃油经济性更好的新能源汽车,如混合动力车和纯电动车。
同时,一些绿色环保技术如车辆轻量化、减阻设计等也在家庭轿车中得到了应用。
再次,家庭轿车的安全性加强。
随着科技的进步,家庭轿车的passsive(被动)和 active(主动)安全性能得到了大幅提升。
新一代家庭轿车普遍配备了多项主动安全技术,如制动辅助系统、车道保持辅助系统等,有效降低了交通事故的发生率。
此外,家庭轿车的车身结构和碰撞安全性能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采用了更强的车身材料和安全气囊等被动安全设施。
最后,家庭轿车的智能化服务逐渐兴起。
随着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家庭轿车制造商开始引入智能化技术,为用户提供更加便利的服务。
例如,通过手机App可以远程操作车辆的启动、定位、空调等功能;同时,与互联网结合的车载娱乐和车载信息系统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为用户提供了更多的娱乐和信息选择。
中国轿车进入家庭的市场现状和前景分析

我国轿车进入家庭的市场现状和前景预测2003-02-19 10:42:28南方网讯一、我国居民轿车消费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禁止居民轿车消费,1985年以前。
1979年以前我国明文禁止私人拥有汽车,谈不上居民轿车消费。
1979年宣布私人可以拥有汽车,撕开了私人拥有汽车禁令的小口子,而1984年的规定,正式赋予我国居民拥有私人汽车的合法性,由此拉开了我国居民轿车消费的序幕。
第二阶段是限制居民轿车消费,1985-1994年。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国内4家兵工企业分别开发了4种以家庭消费为指向的微型轿车,这也是国内企业首次向家庭轿车领域发起的冲击。
但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中国轿车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在2015年以前家庭轿车不予考虑。
在1994年前相当长的阶段里,基本上是限制轿车消费,我国居民轿车消费还是很有限。
1994年是个分水岭。
这年7月,国家颁布了第一个产业政策——《汽车工业产业政策》,提出将“逐步改变以行政机关、团体、事业单位及国有企业为主的公款购买、使用小轿车的消费结构”、“国家鼓励个人购买汽车,并将根据汽车工业的发展和市场结构的变化适时制定具体政策”。
这个阶段不限制消费,但事实上也没有明确措施鼓励消费,各种税费、地方保护仍然十分严重。
在要不要鼓励轿车进入家庭的问题上,存在很大争论。
可以说,正是由于这一时期对“轿车进入家庭”这一话题的争论,才有此后轿车工业的大发展。
这一争论被汽车界人士定格为“轿车大论战”。
第三阶段是居民轿车消费快速增长期,1995-2000年。
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轿车进入家庭已经是中国进入21世纪的象征。
轿车消费开始空前高涨,开始形成轿车消费的第一次高潮。
1995年我国私人载客车拥有量为114.15万辆,首次突破百万辆大关,与1994年的78.62万辆相比,净增35.53万辆,增幅高达45.2%。
此后,我国居民轿车消费仍然保持着快速增长,1998年私人载客车拥有量达到230.65万辆,仅用了三年时间就突破200万大关,年均增长幅度达到25.5%。
2024年小轿车市场环境分析

2024年小轿车市场环境分析1. 市场概述小轿车市场是指以小型轿车为主要销售对象的市场,包括经济型、中档、豪华等不同车型。
在近年来,小轿车市场持续增长,成为汽车市场的主力军之一。
本文将对小轿车市场的环境进行分析,包括市场规模、竞争格局、消费者需求等方面。
2. 市场规模小轿车市场在过去几年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
据统计数据显示,全球小轿车销量从2016年的1.6亿辆增长到2020年的1.9亿辆,年均增幅为4%。
其中,亚太地区占据了最大的市场份额,其次是欧洲和北美地区。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也是小轿车市场规模最大的国家之一。
3. 竞争格局小轿车市场竞争激烈,存在多个主要竞争对手。
国际汽车制造商如丰田、大众、福特等在全球范围内占据重要地位。
与此同时,本土汽车品牌也在逐渐崛起,如中国的吉利、奇瑞等。
竞争格局的变化使得小轿车市场更加多元化和竞争化。
4. 消费者需求消费者需求是小轿车市场的主要驱动力之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家庭拥有购买小轿车的能力和需求。
消费者在选择小轿车时,更加注重车辆品质、燃油经济性、安全性能等因素。
环保意识的提升也使得电动汽车在小轿车市场中占据一定份额。
5. 政策影响政策对小轿车市场的发展起到重要影响。
各国政府制定的交通政策和环境政策,如减排限制、购车限制等,直接影响了小轿车市场的规模和发展。
同时,各国对新能源汽车的支持和激励政策,也推动了电动汽车在小轿车市场中的增长。
6. 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对小轿车市场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新的技术如自动驾驶、智能互联等不断涌现,给消费者带来更多的选择和便利。
同时,新技术的应用也提高了小轿车的性能和安全性,使得市场更加活跃。
7. 潜在风险小轿车市场虽然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但也存在一些风险和挑战。
首先,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可能对消费者购车意愿产生影响,导致市场需求下降。
其次,环境问题和交通拥堵等挑战也对小轿车市场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一定压力。
我国私人轿车市场分析和预测报告

我国私人轿车市场分析和预测报告前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私人轿车已经成为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之一。
汽车制造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发展迅速,并对国内经济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我国私人轿车市场进行分析,并对未来市场趋势进行预测。
1. 市场概述我国私人轿车市场规模庞大,增长迅猛。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截至2021年底,我国私人轿车保有量已经超过3000万辆,市场规模巨大。
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和购车政策的放宽,私人轿车的销量和保有量都在不断增长,成为我国汽车市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市场分析2.1 市场特点我国私人轿车市场具有以下特点:•多样性:市场上存在各种各样的品牌和型号的私人轿车,消费者有较大的选择空间。
•品质要求提升:消费者对私人轿车的品质要求越来越高,注重性能、安全性和舒适性。
•地域差异:我国私人轿车市场在不同地区差异较大,一线城市市场较为饱和,而三四线城市和乡村市场潜力巨大。
2.2 竞争状况我国私人轿车市场竞争激烈,主要品牌包括大众、丰田、奥迪、本田等国际品牌以及吉利、长安、比亚迪等国内品牌。
国内品牌在价格上具有一定优势,而国际品牌在品质和技术上较为出色。
随着国内品牌不断提升自身技术水平,品牌竞争逐渐加剧。
2.3 消费者行为消费者购买私人轿车时主要考虑以下因素:•品牌声誉•车辆价格•车辆性能和技术配置•油耗和环保性能•售后服务消费者对私人轿车的品质要求和服务期望不断提高,品牌信誉和售后服务质量成为消费者决策的重要因素。
3. 市场趋势预测3.1 电动轿车市场增长随着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和国家政策的鼓励,电动轿车市场将会迎来快速增长。
目前,电动轿车市场在私人轿车市场中所占份额相对较小,但未来将会得到更多消费者的青睐。
3.2 智能化驾驶技术应用随着人工智能和自动驾驶技术的不断发展,私人轿车市场将会迎来智能化驾驶技术的应用。
消费者对车辆安全性和驾驶体验的要求将会推动这一趋势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轿车进入家庭的前景展望第三部分中国轿车进入家庭的前景展望3.1 . 对于中国轿车进入家庭的前景分析,关键在于判别轿车进入家庭的客观标准倒底是什么?按目前根据日本等国的经济所设定的标准为,当家庭轿车的普及率达到5%以上时,便可认定轿车开始进入普通家庭,(日本1965年轿车开始进入普通家庭时,家庭轿车的普及率为5.7%)。
如果按这一标准来衡量,那么中国轿车进入家庭的日子将是遥遥无期的,因为在中国若以5%的家庭轿车普及率来计算,那么至少要有1500万家庭轿车。
而1994年全国的轿车保有量(包括所有的轿车在内)只有192万辆。
私人轿车只有10万辆左右。
根据有关部门的测算,到2010年,全国的轿车保有量只能达2000万辆,即使到那时,考虑到人口增长因素,家庭轿车的普及率也只有2.13%。
由此可见,根据这一标准来规划中国家庭轿车的发展战略,说明中国家庭轿车的发展前景显然是不现实的。
所以对于中国轿车进入家庭的前景分析是否能从另外一些角度来看。
·一是分区域分析。
即根据中国国土辽阔、人口众多、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特点。
首先根据一些比较发达的地区轿车普及率的情况来识别轿车进入家庭的时期。
并依此来制定家庭轿车的发展战略,也就是说,在我国轿车将在部分发达地区首先进入家庭。
现实情况可能就是如此。
从我国目前各地区的家庭人均收入水平来看,相差是很大的,如前所述,我国城镇家庭人均纯收入最高的地区和最低的地区要相差2.4倍;农村的家庭人均纯收入最高为地区和最低的地区要相差4.3倍,所以从全国来看,人均收入水平不高。
但是在一些发达地区,人均纯收入水准提高得是比较快的,在不久的将来,肯定会有不少家庭开始具有购买轿车的能力。
据统计,1992年北京私人小客车的社会保有量已达31165辆。
千人保有率为2.5‰;上海1995年私人轿车的保有量为3244辆,千人保有量为0.2‰,都明显高于全国私人汽车保有率1‰以下和私人轿车保有率0.08‰的水平。
所以说,我国一些发达地区和主要大城市在5-10年时间内,轿车进入家庭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
表3-1 北京市私人小客车占民用机动车保有量的比例单位:辆年份19851986198719881989199019911992私人小客车23443490779813803154002022531165民用机动车224272266706272290312174353315388935424795477951所占比例0.5%0.9%1.3%2.5%3.9%4.0%4.87%6.5%表3-2 上海市私人轿车占全社会轿车保有量的比例单位:辆年份全社会轿车保有量(A)私人轿车保有量(B)占有比例(B/A)1990415231981991480953290.68%1992625126651.06%19939294918401.98%199411927526102.19%199514797032442.19%·二是将供求结合起来分析。
研究家庭轿车的发展前景,主要是为促进汽车工业的发展而服务的,或者说是为我国轿车工业发展所面对的国内市场作一个估量。
反过来,在我国家庭轿车近期发展的适度规模是否也应当以我国汽车工业的实际供应能力为依据。
据统计我国目前每年的轿车产量仅为30万辆左右,即使按每年生产50万辆轿车的能力,要达到5‰的轿车普及率,从现在起也需要8-10年(而且其中相当部分不是家庭轿车)。
所以能否从我国汽车保有量(或供应量)中家庭轿车所占的比例的变化来衡量我国轿车进入家庭的情况。
如目前全世界汽车年产量在500多万辆,汽车保有量为6亿辆左右,其中75%为轿车。
轿车中的80%为家用轿车,换言之,世界上每生产千辆汽车中有750辆是轿车,600辆是家用轿车。
那么能否设定一个指标,譬如在我国的轿车供应量中,若家用轿车的比例能达到50%以上,就可认为轿车开始进入家庭(当然这一指标还应当通过认真测算才能认定)。
其理由是,当一个国家所生产的轿车中大部分是销售给家庭使用时,就可以认为轿车开始进入了家庭,如根据有关部门的预测,到2000年家庭轿车在轿车的保有量中占17%。
需求量中占25%;而到2010年,家庭轿车在保有量和需求量中的比重就分别提高到40%和57%,那时就可以视作轿车开始进入家庭了。
·按区域来认定轿车进入家庭的时期(即以主要发达地区的轿车普及率为标准)和根据家用轿车供应量(或需求量)的比例来认定轿车进入家庭的时期,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世界上人口最多且区域经济发展又不平衡的国家来说,应当是合理的。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有关部门的决策者及汽车生产企业正确地认识中国家庭轿车的发展前景,从而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促进中国家庭轿车事业的发展。
同时也使中国家庭轿车的发展具有更为明确的目标。
3.2.按照以上的看法,我们大体上可以对中国家庭轿车的发展前景谈一些看法·根据已经公布的预测资料,我国发展轿车的战略目标如下。
1、2000年轿车产量120万辆,其中家用轿车30万辆,占25%;轿车保有量600万辆,其中家用轿车100万辆,占17%;轿车普及率为4.6‰,其中家用轿车普及率为0.37%。
2、2005年轿车产量200万辆,其中家用轿车90万辆,占45%,轿车保有量1200万辆,其中家用轿车占300万辆,占25%,轿车普及率为8.6‰,其中家用轿车普及率为1.03%。
3、2010年轿车产量350万辆,其中家用轿车90万辆,占57%,轿车保有量2000万辆,其中家用轿车800万辆,占40%;轿车普及率为13.3‰,其中家用轿车普及率为2.13%。
若这些轿车中的60%是集中在我国比较发达的江浙地区、广东地区和京津沪地区的话,这些地区的家庭轿车普及率就会呈以下状况。
表3-3 京津沪江浙粤家庭轿车普及状况年份家庭数家庭轿车保有量家庭轿车普及率2000年5000万60万辆1.2%2005年5500万180万辆3.3%2010年6000万480万辆8%这就是说,如果家庭轿车中的大多数是集中于这些比较发达的地区的话(1994年,这些地区的人均年家庭收入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那么这些地区从2005年就可能开始进入家庭轿车普及的高潮期,比全国要早5年左右。
这种可能性是完全存在的。
·依此而言,中国轿车进入家庭的过程可能会出现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00年左右),家庭轿车开始逐步进入我国沿海发达地区的高收入家庭。
第二阶段(2005年左右),家庭轿车开始在我国沿海发达地区逐步得到普及(家轿普及率达3%-5%),在一些次发达地区开始进入部分高收入家庭。
第三阶段(2010年左右),家庭轿车在更多的次发达地区开始普及(全国家轿普及率达到2%-4%),此后家庭轿车的需求会形成高潮,国产轿车会一度供不应求。
·由于我国城市的交通状况在短期内不可能有很大改观,加上城市公共交通比较发达,家轿的发展可能会比较缓慢。
所以,目前家庭轿车最适宜发展的地区可能还是在主要城市周围的一些农村和城镇,这些地区发展家庭轿车的有利因素在于:1、存在着客观的需求。
随着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对外交流的需求日益增长,特别是由于临近主要大城市的特点,到城里洽谈业务,联系工作甚至游览观光的需要会不断增加。
拥有家庭轿车会带来很大的便利。
2、交通状况改善,主要城市周围的公路网建设已日趋完善,高速公路的速成,使汽车运行的速度已可同火车等交通工具相比拟,甚至还可以超出。
以汽车作为主要出行工具的欲望会逐步增加,家用轿车可能成为城镇之间往来的主要交通工具。
3、住房环境宽敞,可以有足够的停车场所,不存在停车难的问题。
4、再有5年左右的时间,这些地区的住房问题估计能基本解决,接下来的消费购买力投向可能马上会转向轿车。
·在我国城市中(特别是主要大城市中)若没有相关的措施配套,家庭轿车的发展速度可能会比较慢,目前可能主要是少量高收入阶层的家庭购买轿车。
而其目的也许主要是为了炫耀而不是代步,因此购买的车型可能主要是以中档以上的为主,对微型车不会感兴趣。
根据对上海地区部分白领阶层的调查。
购车动机中作为“身份标志”的人数占第二位,而“出行需要”的人数则排在第五位。
大多白领青年(20-30岁)收入不菲,但都还没有购车的打算。
原因是:他们认为其事业未成,地位还不高,买私人轿车为他们的身份不符;大城市中买私人轿车的除作出租营业用车之外,大多不愿意买微型车和中低档车,而趋向买中档轿车及进口车,一般的心理价位是三十万到四十万左右,达不到这个能力的宁愿不买。
有人回签:“宁愿不坐车也不会买夏利”。
·由此可以看到,在近期内,家庭轿车的目标市场可以描述如下:区域:主要在沿海发达地区和大城市周围的中小城镇;对象:主要是这些地区的高收入家庭和做生意的人;车型:中低档,以微型车和“桑塔纳”普通型之类的车为主;价位:在10万-20万左右;除此之外,应以一部分外观气派、性能良好的中高档车销售给大城市中的高收入阶层,心理价位为30-40万。
3.3. 根据以上的分析。
目前推进中国轿车进入家庭的基本策略应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调动可控因素,即针对目标市场特点,正确制定营销策略;二是调动非可控因素,即积极促进影响轿车进入家庭的环境因素的改变。
·在制定营销策略方面,主要是进行准确的产品定位,和价格定位,根据所确定的目标市场开展积极的宣传促销活动,这些将在下一部分进行详细讨论。
·在促进环境因素的改变方面。
主要应促进以下一些观念和政策的改变。
1、应促使家庭轿车的总体发展政策由“控制发展型”的“导向发展型”转变,所谓“控制发展型”就是对家庭轿车的发展基本上是采取限制发展的态度,不让其有迅速的发展。
具体表现即为制定一系列对家用轿车加以限制的政策。
而“导向发展型”则基本上是采取鼓励发展的态度,只是通过一定的政策导向将家庭轿车的发展引向政府所希望的目标。
从我国目前来看,一方面工业发展的实际需要要求轿车工业应当有所发展;另一方面,也客观上存在着家庭轿车逐步发展的可能,所以,采用“导向发展”型的政策取向应当是可行的。
2、应在“导向发展”型政策思想的指导下,改变一系列对家庭轿车发展所不利的政策。
如高额的附加费用和消费税,对私人轿车牌照的发放方法;对大城市内微型轿车的限制政策;对停车场地的苛刻要求等等。
而应通过制定一些积极有效的政策来使人们根据实际情况逐步地、有序地发展家庭轿车。
3、在大城市中,改变交通结构和改善条件仍是促进家庭轿车发展的重要途径。
大城市交通拥挤的状况主要表现为平面交通的情况下,有限的道路面积确实难以承受日益增多的各种车辆。
而一些发达国家改变这一情况的主要途径是发展立体交通,特别是地铁的发展,将可承担公共交通的主要部分,这样就能将路面空间的较大部分腾出来发展轿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