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司马迁研究专题

合集下载

从《史记·屈原列传》看司马迁的文学批评观

从《史记·屈原列传》看司马迁的文学批评观

从《史记·屈原列传》看司马迁的文学批评观随着中国历史的不断演变,文学也开始了其独特的发展。

司马迁的文学批评观也在古代中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是古代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

因此,本文从《史记屈原列传》中看司马迁文学批评观的文章,旨在探讨司马迁文学批评观的重要性及其现代意义。

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使用文学的艺术批判和文学的艺术表现,激发了读者的思想,也激发了众多文人的文学热情。

他对于文学艺术传统的继承和创新,以及文学价值观的影响,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司马迁认为,文学艺术批判应该以美为核心,体现正面、积极的文学价值观。

他认为,文学艺术中应该体现正确的价值观,所以把美学批判作为文学艺术批判的基础。

司马迁还认为,文学艺术批评还应该结合传统文化,以精神文明的理念为指导,以传统文化的精神为支撑。

他认为文学艺术批评要以人文思想为基础,体现古代文化的精神为精神,并以更加全面的视角来审视文学作品。

司马迁的文学批评观回归到古代文化的精神内涵,弘扬了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

在文学艺术领域他坚持以美学为基础,以传统文化精神为支撑,以人文主义理念为指导,让古代文学艺术在古代文化精神中得以繁荣发展。

在现代社会,司马迁文学批评观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而且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所弘扬的价值观、思想和文化内涵,使我们更好地看待文学的现实意义和精神价值。

从《史记屈原列传》中可以看出,司马迁的文学批评观是古代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不可忽视的部分,其对于当代社会仍有重要意义,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和文学精神价值观,以及文化内涵。

司马迁的文学批评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欣赏文学作品,深刻认识文学精神,丰富文学理论研究,并助于我们更好地审视文学现实,实现文学的教育作用。

体异而神髓通—谈屈原对司马迁的影响

体异而神髓通—谈屈原对司马迁的影响

体异而神髓通—谈屈原对司马迁的影响
屈原是战国时期重要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他的作品《天禹诗》受到社会上的普遍认可,他的苦涩的人生经历也受到人们的深度理解。

同时,屈原与司马迁也有着深刻的关系。

从司马迁的历史著作中可以看出,他对屈原有着认真的研究,记载了大量屈原作品及其历史背景,将他的思想以浓缩的语言融入历史记载之中。

这表明司马迁深刻理解屈原的思想,强烈欣赏他所倡导的仁义道德以及他壮丽的诗句。

另外,司马迁还隐约提及屈原为天下所定,意在提醒大家屈原具有天佑的吉祥,这印证了司马迁对屈原理解的深刻性。

此外,他还对屈原的政治思想充满了褒奖之辞,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司马迁对屈原的尊重。

因此,可以说,司马迁在描述屈原时不仅表现出热情,更渗透出一种崇高的品质,他将屈原的情感投射到历史的管理上,使得屈原的思想得到广泛的传播。

因此,司马迁对屈原的贡献毋庸置疑。

综上所述,司马迁与屈原之间的关系可谓肃然起敬。

就记载新旧历史、传播屈原思想而言,司马迁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他的历史著作标志着战国诗歌思想的新篇章,同时也为屈原作品的传世及其影响力的延续做出了积极贡献。

《【阅读专题1】史公与屈子,实有同心:探究语言背后的意味》教学课件

《【阅读专题1】史公与屈子,实有同心:探究语言背后的意味》教学课件
兴衰存亡休戚相关。屈原之 “志”是坚贞不屈的人格、存君兴国的理想。 全文围绕屈原之“志”展开,以评介《离骚》 “推其志”;以国家危难突出屈原“眷顾楚 国,心系怀王”,“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 一篇之中三致志焉”;以其答渔父之问,抒 发矢志不渝的信念。
任务三 寄慨悲歌,“同心”几何
1.清代人李元度在汨罗屈子祠的撰联是:上官 吏,彼何人?三户仅存,忍使忠良殄瘁;太史 公,真知己,千秋定论,能教日月争光。作为 屈原“知己”的司马迁,他在写《屈原列传》 一文时,似乎已不再是一位客观的叙述者,而 是欲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心中之块垒。对此, 你能否从《报任安书》中找到相应的证据来加 以说明?
目录
01 任务一 寻幽探微,此“志”云何 02 任务二 凝情铺墨,共解“变调” 03 任务三 寄慨悲歌,“同心”几何 04 任务四 浩浩其志,情通千古
任务一 寻幽探微,此“志”云何
1.司马迁为屈原作传,段落之际,词句之间,充满无限的景仰 和深厚的同情。屈原到底何许人也?请认真梳理文本,借用文 中的相关词句,补充“屈原人物名片”的相关信息。
史公与屈子,实有同心
探究语言背后的意味
学习目标
《屈原列传》是一篇风格独特的人物传记, 全文以记为经、以议为纬、以情相贯,叙中有 情,倾向鲜明;议中有情,直抒胸臆。本专题 拟通过精读《屈原列传》,联读《报任安书》, 在分析语言特色的基础上,深入体会司马迁与 屈原深刻的情感共鸣。
预习任务
朗读课文3遍,能读准字音,基本了解文章大意。 重点预习第三节、第八节和最后一节,能够翻译重 要的语句,并思考这几段与一般传记语言有何区别。 拓展阅读《报任安书》,体会司马迁为作《史记》 而不得不含垢忍辱、苟且偷生的痛苦心情。
例3:《史记评议》中说:“赞语凡四转,全以骚赋联合屈、 贾,沉挫中有流逸之致。”文章末段的语言抒情意味浓郁,每句 为一转,足见其百感交集。一转,感屈原悲剧人生,为其不得志 而死感到深深惋惜;二转,司马迁亲临其地,想见其为人,哀伤 更甚,潸然垂涕;三转,司马迁读贾生《吊屈原赋》后,更为屈 原鸣不平,责其缘何不游诸侯、展才华,何必自沉汨罗;四转, 再无责怪意,转而陷入死生、去就的茫然若失中。

死节与苟活——屈原与司马迁生命价值观比较

死节与苟活——屈原与司马迁生命价值观比较

死节与苟活——屈原与司马迁生命价值观比较
屈原与司马迁是我国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两个伟大的文学家。

他们的政治观点、生活理性,都令人叹为观止,其中尤以其生活价值观尤其引人注目。

屈原生命价值观把死亡看做一种荣耀,他认为:“苟且离乱度日,死亦为鬼雄”。

他相信,死亡可以让人成为永恒的英雄,拥有不可磨灭的伟大荣誉,有无穷的崇高,所以他自己走上死路,以牺牲自己来护卫让父老乡亲受益的自由机制。

司马迁生命价值观与屈原不同,他认为“乃有益之道,勿受之以死。

”,司马迁不认为死亡是一种荣耀和崇高,他相信只有在活着的状态下,人们才能够继续成长,只有不断地竭力奋斗,人们才能真正体现价值,他认为苟活着才是幸福的。

屈原与司马迁这两个伟大的文学家,产生了独特的生命价值观,也为我们提供了人生道路上的参考。

无论是“死节”还是“苟活”,它们都是一种励志,可以让我们学习如何面对死亡或者生活,发挥自己的最大价值。

《屈原列传》情景默写(带答案4)

《屈原列传》情景默写(带答案4)

《屈原列传》情景默写1、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分析了屈原《离骚》用来列举事实讽刺当世政治的包括“,,”这三方面。

2、在《屈原列传》中,作者司马迁连用了“,”这两个被动句写出了屈原诚信待人却被猜疑、忠心耿耿却被诽谤的现实,为下文写屈原心生怨气并作《离骚》作铺垫。

3、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的《离骚》对于道德的广大崇高,国家安定与动乱的前因后果,没有不作充分反映的的句子是:,,。

4、《屈原列传》中,屈原“穷”的原因是:,,,。

5、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屈原的《离骚》评价极高,其中认为其文字练、用辞精到的两句是:,。

6、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的创作背景除了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明辨是非以外,还有“,”,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朝廷小人当道、正直之人遭到排挤的黑暗现实。

7、一个人在辛苦困倦到极点的时候,往往会仰头长叹:“天啊!”,这种情况在司马迁的《屈原列传节选》中有形象的描述:,。

《屈原列传》答案1、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分析了屈原《离骚》用来列举事实讽刺当世政治的包括“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这三方面。

2、在《屈原列传》中,作者司马迁连用了“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这两个被动句写出了屈原诚信待人却被猜疑、忠心耿耿却被诽谤的现实,为下文写屈原心生怨气并作《离骚》作铺垫。

3、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的《离骚》对于道德的广大崇高,国家安定与动乱的前因后果,没有不作充分反映的的句子是: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4、《屈原列传》中,屈原“穷”的原因是: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

5、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屈原的《离骚》评价极高,其中认为其文字练、用辞精到的两句是:其文约,其辞微。

6、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的创作背景除了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明辨是非以外,还有“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朝廷小人当道、正直之人遭到排挤的黑暗现实。

屈原与司马迁之生死观

屈原与司马迁之生死观

这是何等豪迈与崇高的一步啊!他为自己的定位从朝臣转为民间第一史家了。
《史记》是一总民间文本的伟大示范。这不仅因为作者是被放逐与驱逐之士。更是由于它的立场不是取媚于某位帝王。它的观点不是沿袭于某朝某代,它是以作者个人的人文立场,正义与善恶观来创作的,充满人性及文化激情的作品。因而能超越政治变迁,物换星移。《史记》之功,可谓“再造”了中华民族,指引后来人之路。它与天地同在,与日月同光。
中国的古人有时甚至将“生”看作是比“死”更难的事情。《赵氏孤儿》中的二位忠直之士在争执“谁当去送死,谁当留下保护孤儿,并负责将血海深冤告诉他申雪”时,年老的公孙杵自愿去死,自说是选择了容易的事,就请盛年的程婴承担“活”的重任吧。
近读《吴密教授事》。吴给学生讲过一个“退麝投岩”之典。出处不明。我怀疑可能是吴密先生自撰。他说,麝鹿被猎人追杀无计时,会跑到岩边,将自已身上的麝香掏出,搓入泥土,归还大地,不令猎人所得。然后,投岩而亡。吴密将文化人的生命与使命的关系比喻如此。
我们何不理解为:屈原是在他的政治理想破灭后,紧紧地拥抱着诗的理想而去的。这死,亦是一种决裂,与以往从事的“政治”决裂,与终生所爱的诗章同归。
这是历代美的理想之追求者的最好结局。
中国古人发明了一个伟大的词——视死如归。“浩气还太虚”,回归自然。中国人承认自己是从自然中来的。精,气,神为天地所化。死,是将这从大地而来的浩然气概,归还到造化它养育它的泥土和水去。回“来处去”。
在“文革”中,不少著名的知识分子罹难。其中一部分是自尽的。亦有一部分存活者,继续他们毕生未竟之业。这两种命运都是有传统出处的。前者师从屈原,后者以司马迁为训。自然,“文革”也是有出处的,“焚书坑儒”是也。
“生还是死?”
莎士比亚的名句,令丹麦王子哈姆雷特成为西方“择生择死”的思索形象。西方人士弃生取义的意识,与东方有异。他们更重视“生”的权利与个人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则是把自我的小生命看做是民族的大生命的一环。舍小取大,故有欣慰之感。

司马迁《屈原列传》解析

司马迁《屈原列传》解析

司马迁《屈原列传》解析司马迁《屈原列传》解析及对照翻译《屈原列传》选自《史记》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他生活在战国中后期的楚国,当时七国争雄,其中最强盛的是秦、楚二国。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司马迁《屈原列传》解析,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屈原列传》解析司马迁认为屈原联齐抗秦的主张是正确的。

屈原是楚国的贵族。

当时,秦国兵力最强。

但是楚国和齐国从亲,是可以抵抗强秦的,因为楚国疆土最大,齐国财力最富,而且楚、齐从亲,其他山东之国也会跟楚齐一道合纵来共同对付秦国。

如果楚王能始终用屈原的外交主张,并且修明内政,那当时的天下还不知鹿死谁手。

本传用了很大的篇幅叙述楚国和齐、秦的关系,从历史的教训来证明屈原联齐抗秦的主张的正确。

当楚怀王重用屈原任为左徒的时候,齐、楚从亲,秦国不敢侵犯。

等到楚怀王听信了上官大夫的毁谤而疏远了屈原之后,秦国就令张仪来离间齐楚的关系,破坏两国的联盟,以便各个击破。

张仪骗楚王说,楚国如能和齐国绝交,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

楚怀王贪图便宜,便当真和齐国绝交。

张仪又说是献地六里,不是六百里。

楚怀王大怒,就兴兵伐秦。

楚国没有了齐国的援助,弄得损兵折将,丧权失地。

这才又命屈原出使于齐,和齐国恢复邦交。

秦国又说把汉中地还给楚国来讲和。

楚怀王因为恨透了张仪,说不愿得地,愿得张仪才甘心。

张仪居然来到楚国,收买了楚王的宠臣靳尚和宠姬郑袖,竟又安然返国。

等到屈原从齐国回来,问楚王为什么不杀张仪,他后悔已经来不及了。

这样,又上了秦国的当。

其后,诸侯兵击楚,楚又大败。

其后,秦又骗楚怀王到秦国去,屈原劝他不要去,可是他听了他的幼子子兰的话到秦国去了。

果然一到秦国,秦国就不放他回去,要挟他割让土地,终至客死于秦。

他的儿子顷襄王忘却血海深仇,反而向秦屈膝,重用亲秦派子兰等人,放逐屈原。

后来楚竟为秦所灭。

这些事实充分表明了楚国亲齐,秦国就不敢侵犯;亲秦,就吃秦国的大亏。

司马迁对屈原的政治才能是异常推崇的。

本传说屈原的《离骚》是“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屈原、司马迁研究专题

屈原、司马迁研究专题

屈原、司马迁研究专题史上的杰出人物,一个毅然赴死,一个忍辱而生,他们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人生选择?你有何感想?屈原与司马迁的生死之路两千年的风云早已随风飘散,帝王将相的丰功伟绩早已湮没无闻,将帅士卒的征战厮杀也已销声匿迹,甚至于固若金汤的长城也风化侵蚀。

然而,当我们回首去感受那大起大落、变幻莫测的历史,我们仍然可以把握住时代的脉搏,感受到时代的呼吸。

这是因为,在需要伟人而且拥有伟人的时代里,文化巨人们不仅留下了时代的描述,而且留下了深刻而宝贵的道德遗产、精神遗产。

这其中,最为突出的有两位:一是我国第一位真正的诗人屈原,一是我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

在中国的文化史上,这是两棵树。

虽然生长的完全是两种姿态,可是却同样长得茁壮,雄姿英发,向蓝天伸展着同样的高度。

二者同为文化巨人,后者还为前者写了一篇传记,因此把两者作一番比较,意义非常。

人们普遍认为,屈原与司马迁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是与其个人所遭受的厄运分不开的。

司马迁自己也说“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史记屈原列传》),而他自己,又何尝不是如此?人对现实不满,所以有所希翼,现实的残酷和压抑,使人“有志不能骋”,志在于内,情动于中,发而为文为诗。

而文学成就的高下虽与苦难的程度相关,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个人理想的高下。

屈原屡遭贬谪,濒于绝望,虽志洁行廉而反为累赘,成为不容于世的根源,所以他“忧愁幽思”,口吐华丽篇章。

司马迁忠心为主,仗义执言,却被下狱,身受腐刑,于是发愤有为,终能“成一家之言”。

然而,屈原与司马迁又是很不同的,突出地表现在他们面对苦难的反抗方式上。

屈原选择了死亡,而司马迁则选择了奋斗。

面对两次遭流放的打击,屈原选择了一条向上的路,世浊己清,人醉己醒。

忍受着巨大的孤独与痛苦,始终不肯“变心以从俗”。

终于无路可走,只有以死明志,杀身成仁。

对于他的反抗,我们只能表示叹服与钦敬,而不能有任何指责与议论。

他可以死,也可以活,然而他选择了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屈原、司马迁研究专题史上的杰出人物,一个毅然赴死,一个忍辱而生,他们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人生选择?你有何感想?屈原与司马迁的生死之路两千年的风云早已随风飘散,帝王将相的丰功伟绩早已湮没无闻,将帅士卒的征战厮杀也已销声匿迹,甚至于固若金汤的长城也风化侵蚀。

然而,当我们回首去感受那大起大落、变幻莫测的历史,我们仍然可以把握住时代的脉搏,感受到时代的呼吸。

这是因为,在需要伟人而且拥有伟人的时代里,文化巨人们不仅留下了时代的描述,而且留下了深刻而宝贵的道德遗产、精神遗产。

这其中,最为突出的有两位:一是我国第一位真正的诗人屈原,一是我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

在中国的文化史上,这是两棵树。

虽然生长的完全是两种姿态,可是却同样长得茁壮,雄姿英发,向蓝天伸展着同样的高度。

二者同为文化巨人,后者还为前者写了一篇传记,因此把两者作一番比较,意义非常。

人们普遍认为,屈原与司马迁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是与其个人所遭受的厄运分不开的。

司马迁自己也说“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史记屈原列传》),而他自己,又何尝不是如此?人对现实不满,所以有所希翼,现实的残酷和压抑,使人“有志不能骋”,志在于内,情动于中,发而为文为诗。

而文学成就的高下虽与苦难的程度相关,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个人理想的高下。

屈原屡遭贬谪,濒于绝望,虽志洁行廉而反为累赘,成为不容于世的根源,所以他“忧愁幽思”,口吐华丽篇章。

司马迁忠心为主,仗义执言,却被下狱,身受腐刑,于是发愤有为,终能“成一家之言”。

然而,屈原与司马迁又是很不同的,突出地表现在他们面对苦难的反抗方式上。

屈原选择了死亡,而司马迁则选择了奋斗。

面对两次遭流放的打击,屈原选择了一条向上的路,世浊己清,人醉己醒。

忍受着巨大的孤独与痛苦,始终不肯“变心以从俗”。

终于无路可走,只有以死明志,杀身成仁。

对于他的反抗,我们只能表示叹服与钦敬,而不能有任何指责与议论。

他可以死,也可以活,然而他选择了死。

而司马迁则选择了另一条道路。

遭受宫刑之后,他在破败的官邸中忍受着凄清的长夜,阵阵搅心的疼痛袭来。

一个铮铮铁汉变得残缺不全,命运的不公,无理地降临在一个汉子的壮年。

人竟要这样艰难无趣地活着吗?绝望沉重地压迫在他敏感的心头。

或许,他想到了死。

但如果一个人没有彪炳史册的成就,即使他肢体完整又能怎样呢?事业上的侏儒不是与身体上的残缺一样可怕吗?黑夜惊诧了,我们突然看见他那绝望的手握住了那卷没有刻完的竹简。

另一只被寒冷舔僵的手,握紧了刀笔……面对宫刑的奇耻大辱,他虽然也是“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巾也”,而且痛苦到“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但他想到未成之作,就有了活下去的动力跟勇气,终于忍辱负重,完成了父亲留下的修史重任。

他的丰功伟绩,对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让后人只能敬为神明。

屈原之死,是“一死以明志”,而司马迁,未死志亦明。

究其因是因为两人之志不同,所以对苦难的反抗方式也不同所致。

屈原志在辅国安民,政治理想是他的精神支柱,他生命中的一切都围绕着政治,当他一再受到打击,政治生命结束的时候,他自己的生命也就结束了。

对他来说,辞赋只是“小道”,而他却在不经意间留下了千古绝唱。

而司马迁志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志向在于他的《史记》,在于史有所传。

所以面对苦难,他最大的任务就是活下来,写下去。

他不能去死,屈原的死是一种壮烈,而他的死是一种屈服,徒增他的屈辱与软弱。

他明白这一点,所以他为了这个志向活了下来,最终他成功了。

汉武帝对他实施了宫刑手术,而他的《史记》则对汉武帝实施了永远的宫刑。

他的冷静、公允、胆量,通过《史记》已经“绝唱”了两千多年,恐怕还要继续“绝唱”下去。

历史的帷幕一层层地拉上了,一个个大时代虚掩在时间的黑夜中。

而屈原、司马迁却如历史天幕上的灿烂星斗,在我们的精神家园里熠熠生辉。

屈原和司马迁的胜利“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屈原和司马迁被一句话永远地联系在了一起,相似的命运不同的人生胜利让他们的传奇得以延续,让他们的精神得以发扬。

一位做了士大夫,一位做了史官,屈原和司马迁完成了他们心中的理想。

但是命运是坎坷的,他们也如此,一个远谪,一个入狱。

两个人开始了他们和命运的抗争。

汨罗江边,屈原背手而立,看着日趋繁华的皇城,看着一路流离失所的难民,看着战场上无边的白骨……他真的累了,忙碌了一生,他还是失败了。

王啊!我的王啊!你怎么会是这样啊!……他跳下去了,义无返顾,清清江水带走了他干净的身躯。

他不想再留在污浊的世间;他不想世间的污浊将他心中神圣的美好污染;他不想再看到繁华的皇城;他不想……所以他用死来捍卫自己心中的神圣,他要让江水永远洗涤他。

他去了,留下了《楚辞》和《离骚》,留下了他不屈的性格,纯白无暇的人格。

狱中,一盏小油灯亮着,灯下,一个人拿着笔写着,他是司马迁。

皇权是无上的,但他得罪了,他想:死亦何惧!但他没有选择死,却选择了苟且的活,甚至抛弃了尊严。

为什么?因为他还有事没有做完。

《史记》不可不写,他要写完、写好它。

他饭可以不吃,水可以不喝,但书却不能不写。

不知多少春秋过去了,《史记》完成了。

他终于站了起来。

望着天上的明月,笑了。

司马迁死时必是含笑而去的,人生最大的乐趣莫不是成就心中所想,他成功了。

虽然过程是痛苦的,但也值得为此大笑了。

他是伟大的,为了心中的梦,他选择了苟且的活,活得无尊严,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啊!他战胜了命运,战胜了……一位江边老者,一位狱中之囚;一个为了保存心中的神圣,选择了死亡,死得壮烈;一个为了心中所愿,选择了苟且的活,活的坚强;两人是如此的相似,又是如此的不同。

他们都胜利了,屈原的死成就了《离骚》,司马迁用活谱写《史记》。

屈原的死与司马迁的生读司马迁的《史记》,感触最深的是《屈原贾生列传》。

每读此章,都会遗情想像其中有关联的两位伟大人物———屈原和司马迁。

虽然,我们每个人都必然面对生死,但漫漫历史长河,屈原的死和司马迁的生,如此强烈的碰撞与交会,依然称得震撼心灵,激荡千古!屈原生活在金戈铁马的战国末期,天下大势为“横则秦帝,纵则楚王”。

凭“博闻强志”、“娴于辞令”的杰出才能,屈原20多岁就做了楚怀王的左徒。

左徒只比令尹低一级,相当于副总理兼外长,“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应该说,能在这样大的舞台上一显身手,也算是少年得志了。

可惜,屈原毕竟只是个“业务型人才”,感情过于激烈袒露、品格又出奇的正直,既不善和“一把手”搞好关系,也不喜与同僚拉拉扯扯,这样,在他人谗言之下,逐渐为楚王疏远。

公元前305年,秦楚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秦的怀抱。

屈原反对,结果被楚王逐出郢都。

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挥兵南下,攻破郢都。

这一切让屈原绝望和悲愤:时代悲剧与个人性格因素交织,结局也就注定了。

最终,他来到汨罗江边,抱石自沉。

这一天,正是农历五月初五。

有许多人为屈原的死叫屈。

的确,以屈原的卓越才能和赫赫名气,跑到其他诸侯小国,当个部级干部应该问题不大。

不愿从政,凭他吟诗作赋的高超和写材料的拿手戏,去哪个王公贵族府里当个师爷绝对绰绰有余。

就算傍个“大款”,以他在政府里长期任职形成的丰富人脉,不说赚个盆满钵满,至少日子也可以过得很滋润。

连司马迁都感叹:“怪屈原以彼之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

”但屈原就是屈原,屈原不得不死。

这如同谭嗣同,一旦认定“中国变法当从流血始”,便义无返顾“我以我血荐轩辕”。

又如同文天祥,身在敌营也必“不指南方誓不休”,最后“留取丹心照汗青”。

虽然谭嗣同可以选择逃亡,文天祥也可选择高官厚禄,但他们就是不得不死。

这是一个人和一个民族的气节!在许多时候,气节比生命更重要。

屈原在长期的流放跋涉中,饱经精神和生活上的摧残与痛苦,眼看国家破亡,忧心如焚,以他政治上的理想主义和人格上决不同流合污的态度,注定了他必然选择殉国殉道。

自沉前,一位渔父劝导他:“世人都混浊,怎么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都醉,怎么不食其酒滓而喝其薄酒?何苦要坚持德操而让自己如此呢?”屈原的回答振聋发聩:“我听说,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自己干净的身躯,怎能让外物弄脏?我宁肯跳进江水,葬身鱼腹,也决不让自己的洁白蒙上世俗的灰尘!”屈原用“死”为中华民族树立起精神的丰碑。

作为千古一人,其巍巍人格,感召了无数中华儿女,尤其当民族处于危难时,这种感召尤为卓著。

死,使屈原的生命得以无限延续。

司马迁生之悲壮,就如同屈原的死。

一部《史记》影响了并将继续影响中华民族的文化和社会生活,司马迁实在是一位大英雄。

司马迁受的宫刑也叫下蚕室。

去死和接受宫刑更容易的是什么?是死。

司马迁并不怕死,但是他不能够选择死。

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这是他自己的话。

可以想像,一定有一个声音从历史的深处响起:不能让《史记》半途而废!司马迁不得不生!他想到了周文王、孔子、孙膑这些先贤,这些在逆境中坚韧不拔成就不世伟业的先贤;他更想到了自己的责任,把《史记》写完,这可是继承祖业实现父亲遗愿的大事,如果自己就这样死去,将何以面对九泉下的先人?而作为一名史官,没有留下“藏之名山,传之后人”的文字,又如何向历史交代?于是他自请宫刑以免死。

被废了“武功”,决不止于生理的痛楚,也决不在于老婆会和他划清界限或者以此为由找他闹离婚,古代这种被阉割的人,被人所鄙视,为人所不耻,是“无行之人”。

任何人受此奇耻大辱,断乎再无颜面立于世间。

按常理,司马迁死一百次都可以理解,但他没有。

司马迁也是平常人,出狱后和屈原沉江前一般,须发脱落、形容枯槁、精神恍惚。

《报任安书》里说是“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且“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由此可想见他身心的痛楚。

但是,一提到《史记》,一写《史记》,他就清醒了:一个伟大的理想支持着他,那就是为《史记》活着,为《史记》而奋斗!最终,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迁以一部《史记》成就伟业,书写了人生最华美的篇章。

这是一个石破天惊的“生”!在此,不妨提提与屈原同传的贾谊。

少年得志而又怀才不遇的贾谊却完全不该死的,即便受贬谪,为何不能像苏东坡、柳宗元他们那样襟怀豁达,或造福一方百姓,或创作传世名篇,奈何如此不珍爱生命,年仅三十三岁便“哭逝”于长沙!这真有点像现在那些一旦失恋或者考试没考好便跳楼轻生的学生伢崽,徒让人感慨唏嘘。

难怪苏东坡这样评价:“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屈原的死和司马迁的生殊途同归,他们共同竖起最伟岸的标杆,耀亮中华民族的精神星空。

其死其生,典范的意义无从超越。

生与死的对话(课本剧)【汨罗江边,秋风萧瑟,落叶纷纷,天色暝暗。

】屈原:(上。

悲哀,长叹)举世混浊而独清……(作徘徊状)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宁溘死以流亡兮,吾不忍为此态也!司马迁:(上。

借着月光,看清江边屈原)屈原:(惊讶地)谁?司马迁:汉太史公司马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