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名窑之首汝窑棒槌瓶非常之难得

五大名窑之首汝窑棒槌瓶非常之难得
五大名窑之首汝窑棒槌瓶非常之难得

五大名窑之首汝窑棒槌瓶非常之难得

汝窑,中国宋代“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之首。窑址位于今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宋代属汝州,故名汝窑。汝窑是宋代为满足宫廷特殊需要而设立的窑场,北宋时创设,烧制御用宫中之器,时间很短,数量也少,又称汝官窑。汝窑制品器型简单,但釉色温润柔和,在半无光状态下有如羊脂玉,并截取定窑、越窑的装饰技法,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胎质细腻,俗称“香灰胎”,骨坚壁薄,胎骨迎光可见微微红色,因选玛瑙入釉,使釉面抚如脂、视如玉,有稀疏的气泡,多开有疏密不等的纹片,少数有鱼棱纹,也有不开片的,其缩釉点呈羊肝色。素面多,极少以花纹作装饰。造型端庄,釉色晶莹似玉。传世的汝窑瓷常见器型有碗、盘、洗、瓶、尊等日用品。汝瓷满釉支烧,在盘、碗、瓶等的底部,可见细如胡麻的小支钉痕迹,五至七枚不等。工艺上有满釉裹足支烧,也有垫烧的。采用支钉支烧的器物通体满釉,器底留有支钉痕,支钉细小如芝麻,且多靠近圈足内墙,支钉断面处一般呈白色。支钉数有3、5、6个之分,以5个为多。采用垫圈或垫饼垫烧的器物圈足足端无釉,但少见。在装饰工艺上有少数刻花和划花装饰,还有龙体和乌首等装饰。少数器物有铭款,见有两种,器底刻“奉华”和“蔡”字款。

汝窑纸槌瓶是一种仿西亚玻璃纸槌瓶而来的器型,原型的来源可追朔到九至十世纪的伊朗及埃及的玻璃工艺。因瓶的器型长颈,斜方肩如一把槌,西方学者因其型,称为“槌瓶”,中国早在明代已用的“纸槌瓶”一称。此件汝窑天青釉纸槌瓶,盘口,长颈,斜肩如一把槌,底圆足,底部三支钉。器型经典,开片自然。釉面肥厚,釉色莹润,呈雨过天晴之色。此件汝窑棒槌瓶是宋代汝瓷中的精品之作,具有较高收藏价值和艺术价值。宋、元、明、清以来,宫廷汝瓷用器,内库所藏,视若珍宝、

与商彝周鼎比贵。被称之为“纵有家财万贯,不如汝瓷一片”。类似的纸槌瓶还见于南宋官窑纸槌瓶、定窑白瓷纸槌瓶、龙泉窑龙耳或凤耳瓶等等。其釉色有天青、天蓝、粉青几种。尤以天青为贵,粉青为上,天蓝弥足珍贵,有“雨过天晴云破处”之称誉。宋人评价青瓷以汝窑为首位。南宋叶寊《坦斋笔衡》、明代田艺蘅《留青日札》皆称赞其为宋瓷之冠,明清两代品评宋代五大名窑时,也列汝窑为第一。可见汝窑盛名是其来有自。

此棒槌瓶、圆小口,长细颈,溜肩下接圆鼓腹,状若垂胆,圈足,整体器形线条流畅自如,柔润秀美,棒槌瓶是瓶类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通体满釉,釉色莹润朴雅,釉面满布细碎透明及浅色开片纹,颈肩聚釉处,釉面肥厚,釉色莹润,呈雨过天晴之色。釉面光泽莹润多变,如春水般柔和清澈,妙不可言,且开细片,纹线细小,底有细小的五

枚支钉痕,为裹足支烧,通过支丁痕可见胎色为香灰胎,汝窑传世品极少,“纵有家财万贯,不如汝瓷一片”可见其珍贵程度。值得收藏!

逾九百载,历经千秋万代之珍爱细藏,此汝窑棒槌瓶方可保存得如此尽善完美。汝瓷稀若晨星,据传世名录可见,汝窑从未大规模烧制,同一器形往往仅见一、二例,造形简素者,则尺寸各异,底作三或五颗支钉等。汝窑烧造于仅止两米长之馒头窑,不同于定瓷类节省空间之覆烧方法,汝瓷采立烧,且各器制于独立匣钵中,更使空间局促。窑匠小心翼翼于窑具上平衡泥坯,以三或五颗细小支钉支撑全器,困难重重,烧造成功者遂少。汝瓷多需二次入窑,先素烧,复釉烧。釉面开片纹乃出窑

冷却时,釉与胎身之收缩速度不同所致,起因偶然,却成汝瓷特色。烧成如同天然宝石结晶般闪烁迷人之冰裂釉色,却仍需天时地利,非人为可控制。

中国陶瓷史中,唯一亦可罗列清册者乃明代成化窑官瓷,朱汤生曾造册载之。存世汝官瓷未及百件,相较之下,成化官瓷数量却高达六倍以上。多位学者均曾清点存世汝官窑数目,历经数十载,名册数目略见增加。学者相信官汝窑之烧造时间极短,普遍认为廿载,约于北宋哲宗至徽宗二朝之间。陈万里专文述应为1086年至1106年一说,广得认同,但仍有少数学者持他论。虽无记载帝王直接命烧汝官瓷,史料有录朝廷嫌河北定瓷口沿有芒,敕另设官局烧青瓷,窑建河南汝州,或开御瓷订烧先例,弃前从各处贡瓷中择佳之法。

北宋晚期御瓷汝官窑,造于河南汝州,今宝丰县,近千年来地位至高,实为神品,乃中国历史之珍,显中国哲学之华,集中国美学之粹。汝瓷小巧朴雅,温婉隽永,不仅代表中国陶瓷艺术之真髓,历史意义更是深远,古今名藏均以其为首,然珍稀无比,一器难求。宋瓷类种琳琅万象,以汝瓷最是稀贵,位中国陶瓷之首,存世之例寥如晨星,可罗列数之,究因有二:一者,自古汝瓷极得珍视,代代递藏,虽偶有遗珠之例,然私人收藏中几无可能再现未录之器;其二,后世未见近类汝瓷之作,同朝民窑亦无造出相近者,异于南宋杭州官窑瓷一类,存世汝官瓷明确可辨,不受鱼目混珠之累。

此汝瓷特征极为明确,然釉色仍有多样变化,可见淡蓝乳青无纹者,亦有莹亮晶透,青翠泛蓝,细披冰裂开片纹者,即如本品,通器完美臻善,当属汝官瓷之范。无论物换星移,此件汝窑大钵臻美耀眼,可说是汝瓷之最,观传世汝瓷名录可知,如此釉色仅能见于尺寸较小且造形素雅之器,而尺寸较大或器形繁复者,典型又少见,明

人重汝,称汝瓷底部支钉痕为「芝麻粒」,首见于万历十九年(1591年)高濂《遵生八笺》初刊。惜真品难得一见,乏汝瓷范本可依,尽管景德镇窑拟烧各朝佳品,未见仿汝。

多年来,人们屡寻汝窑遗址不果,直到发现河南宝丰清凉寺汝官窑址,并出土大量汝官窑器残片。据出土瓷片,宝丰窑也有烧制民用瓷器。传世汝窑器一般小巧淡素,但考古发掘显示,汝窑艺匠敢于创新,挑战复杂立体形状、镂空、划花等设计,惜似乎未有标新创异之全器流传窑外。近年发现多个窑址,虽有说或为北宋官窑,尤河南汝州清凉寺附近之张公巷,其出土瓷片却与传世汝器有别。言下之意,釉料的制备可谓不惜工本,但以御瓷来说,这亦无可厚非。玛瑙的主要成份为二氧化硅,且以铁呈色,而这两种成份均见于汝釉,所以釉中有玛瑙之说颇为可信。中国研究人员已找到大量文献,以资证明宋代(以政和一朝为主,即公元1111至1118年)确曾在汝州开采上等玛瑙。在相关记录中,他们发现若干报呈皇上有大量优质玛瑙的叙述,根据《宋史.食货志》,此类玛瑙产自汝州青岭镇,即现今宝丰县大营镇,距清凉寺窑址仅五华哩。种种迹象显示,当地烧造的御瓷很可能确曾以名贵的玛瑙入釉。

御制汝釉颜色多变,既有浅淡的鸭蛋青,也有像本拍品般泛蓝的天青,其飘逸素雅之美,观之忘俗。大部份汝瓷的釉面开细碎纹片,纹片故意为之者,似以汝窑开风气之先,其配方和窑烧均须严加控制,方能形成理想的细腻片纹。汝瓷泰半满釉裹足支烧,故釉面有芝麻状的椭圆痕迹。大多数情况下,支钉以器底为支撑面。但也有一些特例,是将细小的支钉支在浅窄的器足下沿。这种烧造方式极为罕见,且动辄出错,故只能用于特殊定制之物。而定制方若非宫廷,瓷工亦断不肯冒此奇险。北宋灭亡之后,汝窑的名瓷魅力不减。

宋代五大名窑简略

宋代五大名窑简略 宋代经济发展,带动了陶瓷生产的竞争和工艺创新。其中“定、汝、官、哥、钧”作为宋代五大名窑名扬四海。 而五大名窑之外,还有以白釉釉下黑花器为代表的磁州窑系;以犀利潇洒刻花青瓷著名的耀州窑系;以翠绿莹润的梅子青为极致的龙泉窑系;以建窑为代表的黒釉产品;以浙江余姚的越窑为代表的越窑系产品;以及景德镇窑烧制的独特青白瓷。 汝窑瓷 汝窑创烧了印花青瓷,并且逐渐成为了中原地区的重要窑口。汝窑瓷器以釉色天青,釉质莹润,光泽内含,上有细密开片的“蟹爪纹”为世称赞。 官窑 分为南宋官窑和北宋官窑。 北宋官窑器物大多素面无纹,烧制工艺极为精致,以釉色取胜,追求青翠如云的呈色,滋润失透。明代曹昭在《格古要论》中记述:官窑器。宋修内司烧者,土脉细润,色青带粉红,浓淡不一。有蟹爪纹,紫口铁足,色好者与汝窑相类;有黑土者谓之乌泥窑。伪者皆龙泉,所烧者无纹路。 南宋官窑其胎土呈黑灰以至黑褐色,胎较薄,釉层较厚。有粉青、炒米黄等多种色调。虽然极为讲究造型与胎釉,但也采用一些纹饰对瓷器点缀。 哥窑 瓷器釉面开片重叠犹如冰裂或碎片,犹以黑色裂纹间交织着细密的金丝铁线为以后历朝所仿烧。传世哥窑属于官窑,产品只供宫廷,不能流于民间,技术上严格保密。因此哥瓷只见于宫廷之中。清代景德镇烧制了大量的仿哥器。(传世哥瓷为黑胎,景德镇仿为白胎,又因此景德镇仿是在口足部位涂上一层酱色,充做紫口铁足) 定窑 定窑瓷器以乳白、牙白的釉色与精湛的刻花、划花、印花、剔绘、浮雕等装饰成为南北白瓷中的典范。以其纹饰布局严谨的印花瓷器最具特色。(兼烧黒釉、绿釉、酱釉、白釉剔花等品种) 钧窑 釉色变幻不定,有天青、天蓝、蓝灰、灰绿、葱绿、黄绿、黑绿、月白、紫红、玫瑰紫、丁香紫等多种,尤其是釉质肥厚,在釉面下出现不规则的“蚯蚓走泥纹”为绝品。

中国美术史考题(北宋汝窑探析)

北宋汝窑探析 官窑创建于北宋徽宗时期,在宋瓷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堪称宋瓷之粹。南渡后,因袭故京遗制,重建官窑。故宋代官窑有南北之分,南宋人叶置的《坦斋笔衡》曰:“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江南则处州龙泉县窑,质颇粗厚,政和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有邵成章提举后苑,号邵局,袭故京遗制,置窑与修内司,造青器,名内窑。澄泥为范,及其精致,釉色润澈,为世所珍。后郊坛下别立新窑,比旧窑大不侔矣。余如乌泥窑,余杭窑,续窑,皆非官窑比,若谓旧越窑不复见矣。”这段文字记载是我们今天研究宋代官窑瓷器的珍贵治资料,它言简意赅,把宋代官窑瓷器建立的原因、时代、沿革及其建窑地点作了明确的叙述,使我们对民窑“受命”烧造“贡瓷”至皇家“自置官窑”烧造的发展过程有了清晰的了解。据前述《坦斋笔衡》记载,州治临汝应为其遗址所在地,然而,临汝遗址始终未能获得考古证实。 1977年,故宫博物院在调查河南宝丰清凉寺窑址时,曾采集到与宫中传世汝窑器相同的标本,并对它进行了两次科学化验,其结果与50年代故宫博物院提供给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的传世汝窑洗的化学数据相同。这一科研成果有力地说明二者的窑口相同。但由于当时采集标本的数量很少,因此不能以一概全而作为定论。1986年11月、12月间,上海博物馆清凉寺考古工作者提供的线索,对当地窑址作了进一步调查,共采集汝窑瓷标本40余件,并出版了《汝窑的发现》一书。 上述调查与发掘工作,证明了《坦斋笔衡》所载的“宫廷先命汝州烧造贡瓷,后自置官窑烧造”的历史的真实性。但《坦斋笔衡》提到“京师自置”,而宝丰清凉寺窑址并不在京师,这又如何理解呢?笔者认为“京师”应理解为泛指朝廷,自置官窑地点当然也可以不在京师。就文字上讲,“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与上文的“遂命汝州造青瓷器”是紧密相承的句子。其中的“自”与“命”二字是相应而言的。“命”是朝廷指令民窑烧制贡瓷而言的,“自”则是指朝廷自身建窑而言。因此,“京师”应是朝廷的代名词。这种类似句式还见于陆游《老学庵笔记》:“……故都时,定器不入禁中,惟用汝器……”此处“故都”实为北宋朝廷的借代,非指地名。因此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是一致的。

历的五大名窑瓷器汝定官哥钧

历的五大名窑瓷器汝定 官哥钧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钧瓷 清乾隆胭脂红轧道锦地粉彩地缠枝花卉纹套炉钧窑釉双象耳转心瓶 苏富比春拍(2011年4月),成交价59,024,200元。 钧瓷是我国宋代五大名窑瓷器之一,以独特的“窑变”艺术而着称于世。胎质细腻,釉色华丽夺目、有玫瑰紫、海棠红、茄子紫、天蓝、胭脂、朱砂、火红等由于釉色的相互交融而产生的无数颜色不一、形状各异的窑变。素有“黄金有价钧无价”和“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件”的美誉。 钧瓷的烧制技术复杂,还原程度难控制;加上古代使用的是松木窑,窑温难以达到均衡,从而影响到钧瓷釉彩的成色,在烧制过程中有70%的产品会报废掉,而其中的上品则更为罕见,再加上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钧瓷珍贵可见一斑。唐玄宗曾立令“钧不随葬”;宋徽宗时又成为御用珍品,诰封“神钧宝瓷”,每年钦定生产36件,禁止民间收藏,所以现在墓葬出土的钧瓷文物也甚为稀少。目前世界着名的博物馆虽有收藏,为数也寥寥无几。 钧窑窑址在今河南省禹州市城内的八卦洞,钧窑创烧于唐,兴盛于宋,复烧于金元,延至明清仍继续仿制,历经千年而盛烧不衰,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钧窑系。在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快速发展,曾被做为国礼,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汝瓷 汝窑粉青釉盖盒 北京中嘉国际,2008秋季艺术品拍卖会成交价:35,200,000元。

汝瓷是宋代五大名窑瓷器之一,以宫廷御用、“淡天青”、“蟹爪纹”为人熟知。其器形多仿青铜器及玉器造型,主要有出戟尊、玉壶春瓶、胆式瓶、樽、洗等;“淡天青”这种冷暖适中的色调以其素雅清逸,适应了北宋时期上层社会所推崇的“清淡含蓄”的审美情趣;釉面有细小的纹片,称为“蟹爪纹”。 釉色主要有天青、天蓝、淡粉、粉青、月白等,釉层薄而莹润,其釉如“雨过天晴云破处”,“千峰碧波翠色来”,土质细润,坯体如侗体其釉厚而声如磬,明亮而不刺目,具有“梨皮、蟹爪、芝麻花”之特点,被世人称为“似玉、非玉、而胜玉”。 汝窑窑址在今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宋时属汝州,故名。1952年,周恩来总理指示“发展祖国文化遗产、恢复汝窑生产”。经过上百次实验和研究,1958年汝瓷之乡汝州汝瓷一厂专家们烧制出第一批豆绿釉仿汝器物。 官瓷 官窑粉青釉纸搥瓶 香港苏富比,2008年春季拍卖会成交价:60,774,750元。 官瓷是宋代五大名窑瓷器之一。以传世作品少,令人惊叹的纹裂美着称。传宋徽宗因不满于当时现有贡御瓷器的瑕疵和缺陷,按照自己的设计、亲自指挥烧制和创制的巅峰之瓷,其不仅是我国陶瓷史上第一个由朝廷独资投建的“国有”窑口,也是第一个被皇帝个人垄断的瓷器种类。 开片本是由于坯釉结合不好而导致釉面开裂的弊病。但北宋官窑瓷却慧眼识珠,利用这一陶瓷缺陷开创了着名的纹片釉,同时利用其独特的坯釉配方,施釉方法和烧成技术,创造出“金丝铁线”、“紫口铁足”这些不是装饰的装饰。严格地说,这些人们不能完全控制和设计的效果不能称做装饰手法,它是一种材质之美,是一种本质的美。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寻找,2004年5月,哥窑遗址在河南汝州张公巷发现。 定瓷

鉴定汝窑瓷器的十大要点

鉴定汝窑瓷器的十大要点 汝窑为我国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且为五大名窑之首。汝窑瓷器在宋代是为皇室烧造瓷器的窑口,可想而知宋代汝窑的瓷器烧造技艺在当时是处于领先地位的。汝窑瓷器以天青釉而闻名于世,其“雨过天晴云破处”的青色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在历史上再无超越。除了天青釉之外,蟹爪纹、香灰胎也是汝窑瓷器的重要特征。从瓷器的釉色、胎体及器物的口、唇、腹、足等十个方面分析介绍汝窑瓷器的特点,以希望对那些喜欢汝窑瓷器、爱好收藏汝窑瓷器的人士有所助益。 汝窑是中国古代瓷器史上的一朵艳葩,烧造出了令人如痴如醉的天青釉色,并将青瓷器的烧造从技术和态度上延伸至尽头。没有任何一个时代所烧造的天青釉色能与汝窑天青釉媲美。窑址在今天的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宋时属汝州故其名字是因地而得。宋代顾文荐在《负喧杂录》中这样写道“本朝以定州白磁(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欧阳修在其《归田集》中这样来赞誉汝窑瓷器,“柴氏窑色如天,声如磬,世所希有,得其碎片者,以金饰为器。北宋汝窑颇仿佛之,当时设窑汝州,民间不敢私造,今亦不可多得。谁见柴窑色,天青雨过时。汝窑磁较似,官局造无私。粉翠胎金洁,华胰光暗滋”。宋周密《咸淳起居注》中还写到:“淳熙六年(1179年),太上太后幸聚景圆赏牡丹,剪好色样者千朵,安置花架皆是水晶及天晴(青)汝窑金瓶”。从以上

文献看对汝窑瓷器釉以天青为魁做了详细描述。汝窑对各种天青釉色进行了模仿,其中“雨过天晴云破处”的色彩最令人们留恋。至今街头巷尾、市井之上依然在津津乐道,回味无穷。历史似乎在汝瓷之上发生了停滞,时光没有抹去汝瓷在人们心中的美好记忆。 汝窑瓷器被誉为是宋代五大名窑之首,这是举世公认的。在宋代汝窑瓷器就十分珍贵,为皇家烧造御用瓷器。南宋周辉在《清波杂志》中写到“又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未为油,惟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可见汝窑瓷器不是一般百姓可以使用的。从地处河南宝丰县的清凉寺窑址上看,很多真正为宫廷烧造的瓷器都是被砸碎的,原因很简单就是没有烧好,恐流入民间而故意打碎。宋代周密在《武林旧事》中记载张俊向高宗皇帝“贡奉汝窑瓷器”16件。在宋代汝窑瓷器可以送给皇帝,想必也是徽宗皇帝的最爱。从以上古人对汝窑瓷器的记述中可知,汝窑在宋代曾为宫廷烧造瓷器,烧造水准达到了名窑之首。 从传世的汝窑瓷器看,造型隽永,雕刻凝烁,令人叹为观止;胎体选料考究,工艺严格,在胎体上达到了匀净、致密、坚固为一体,“香灰胎”色尽显细腻,细开片;芝麻痕支烧;从造型上看,“少数是仿古陈设,如尊、瓶之外;多数是盘、洗、碗、盏托、碟、奁等器物等日用生活品,汝窑瓷器工艺可谓是尽善尽美,几无缺陷,如果不是

宋代五大名窑

宋代五大名窑 河北曲阳定窑 位居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的定窑以其奔逸典雅的纹饰及“白如玉、薄如纸、声如磬”的白瓷而闻名世界,主要产地在今曲阳县的涧磁村及东燕川村、西燕川村一带,因该地区唐宋时期属定州管辖,故名定窑。定窑原为民窑,北宋中后期开始烧造宫廷用瓷。 定窑产品以白瓷为主,胎质薄而轻,胎色白色微黄,较为坚致,不太透明,釉呈米色,施釉极薄,可以见胎。釉色洁白晶莹,很多积釉形状恰似泪痕,隐现着黄绿颜色。在器物外壁薄釉的地方能看出胎上的旋坯痕,俗称[竹丝刷纹]。北宋晚期器物口缘多施釉,称为[芒口],芒口处常常镶金、银、铜质边圈,以掩饰芒口缺陷,此为定窑一大特色。 定窑器以其丰富多彩的纹样装饰而深受人们喜爱。装饰技法以白釉印花、白釉刻花和白釉划花为主;还有白釉剔花和金彩描花,纹样秀丽典雅。装饰图案常用印花、划花和堆花手法。印花图案自然,形态轻巧、构图严谨;刻划花,较印花更活泼生动,别具一格。 河南禹州钧窑 钧窑在今河南禹州八卦洞与钧台一带,因古钧台而名。始烧于唐,盛于北宋,金元时继续烧造,以烧制乳浊釉瓷窑为主,兼烧黑瓷及白地黑花瓷。以其[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窑变]而闻名,北宋徽宗定为御用珍品,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 钧窑烧造的瓷器品种较多,以钧瓷最为有名。钧瓷胎质细腻坚硬,较为沉重,呈灰白、灰黑、灰黄、灰褐等色。其釉分两种,基本釉色是各种浓淡不一的蓝

色乳光釉,其他还有玫瑰紫、海棠红、茄色紫、梅子青、深紫、米色、天蓝、胭脂红、朱砂红、葱翠青,以及窑变的各种颜色。相传以胭脂红为最美。 釉中有兔丝纹与蟹爪纹,华丽雅致,钧瓷釉的调配技法相当独特,致使其釉上纹路与众不同。 早期釉上有显著的牛毛纹;盛期则多为离合状态的条纹和粗如滴露的泪痕,以及蟠曲蜿蜒的蚯蚓走泥纹,这也是钧瓷的重要特征之一。钧瓷造型有尊、钵、洗、炉、花盆、盆托、奁等。 江西景德镇 景德镇瓷器有四大特点: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景德镇瓷器造型优美、品种繁多、装饰丰富、风格独特,是中国文化宝库的重要财富。 青花瓷 景德镇位于江西省的东北部,以烧造瓷器闻名,被誉为中国的[千年瓷都],尤以青花瓷器最为突出。 青花瓷虽然着色单一,但它较五彩瓷器更显清丽、秀美,因而广为人所爱。景德镇青瓷造型优美、色彩绚丽、装饰精美,是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之一。它无铅无毒、耐酸耐磨、面色经久不退,素有[永不凋的青花]之称。 1979年景德镇青花瓷曾获国家金质奖章;1985年又连续获得莱比锡、布尔诺、波尔滋南国际博览会三枚金质奖章,景德镇青花瓷自此扬名世界。它是目前中国陶瓷行业获奖最多、规格最高的名优产品,远销世界各地。 颜色釉瓷 在釉料加入某种氧化金属,经过焙烧以后,就会显现出某种固有的色泽,这就是颜色釉。人们说[自然界有什么颜色,就可以烧制出什么颜色的瓷器]。只要参观一下景德镇的颜色釉瓷,就会相信此话。当然,有许多颜色釉的配料和烧制是十分困难的。如[祭红釉],就有千窑一宝之说。

出土汝窑瓷器的造型与装饰

出土汝窑瓷器的造型与装饰 (原作者:孙新民)唐宋时期盛行窑以州为名,汝窑因位于北宋时期的汝州故名。汝窑作为中国陶瓷史上最负盛名的瓷窑之一,长期以来备受人们的关注。明清文献中所谓“汝、官、哥、定、钧”宋代五大名窑,往往把汝窑排在第一位,即把汝窑列于名窑之首。清代乾隆皇帝曾在16处名窑瓷器上的题诗计183首,其中汝窑瓷器有15首以上,反映出明清时期从皇帝到士大夫对汝窑的喜爱。 汝窑由于为宫廷烧制御用瓷的时间较短,故传世瓷器不多,南宋时即有“近尤难得”之叹。据统计,现存的汝窑传世品仅70余件,主要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以及英国、美国和日本等地。汝窑的发现颇费周折,从1950年陈万里先生首次考察宝丰清凉寺瓷窑址,到2000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第六次发掘找到汝窑烧造区,前后历经半个世纪之久。2000年我们在宝丰清凉寺汝窑烧造区的发掘,在不少地方瓷片堆积厚度达20厘米,汝窑瓷器占全部出土瓷片的98%以上(图一)。出土的汝窑瓷器,其造型、釉色和支烧工艺与传世品几无二致,可以说汝窑传世品中的所有器类均能在窑址中找到。与此同时,还发现了不少传世品中未见的新器形,主要有香炉、梅瓶、鹅颈瓶、方壶、套盒(图二、图四十)、盏托、器盖、碗、盘、盆、钵(图

三、图四、图七)等,也有作为宫廷陈设用瓷的水仙盆(图八)、熏炉、瓶类和洗类器(图九、图十、图十一)等。但在出土器物中占比例最大的还是碗(图十二至图十五)、盘(图十六至图十九)、盆(图二十至图二十_二)、碟(图二十三)、盒、套盒、盏托(图二十四至图二十九)、执壶等同常生活用具。 汝窑窑址出土的盘口折肩瓶(图三十),盘口长颈,折肩简腹,人半底。器表施以天青釉,釉而滋润,有稀疏的开片。瓶底满釉,留有“个细小的支钥‘烧痕,钉尖处露出香灰胎质。这件瓶制作规整,造型端庄大方,与传世的所谓“纸槌瓶”相仿。口径8.8厘米、腹径13.2厘米、底径8.8厘米、高23.6厘米。 小口细颈瓶喇叭形口(图三十一),细长颈,球形腹,圈足外侈。通身施天青釉,釉层光亮润泽,釉面布满开片。圈足着地面露胎,采用垫饼烧制而成。造型挺拔秀丽,美观大方,代表了汝窑产品的烧制工艺水平。口径5.4厘米、腹径10.3厘米、底径6.4厘米、高20厘米。 敞口深腹洗作敞口(图三十二),斜直腹,大平底,矮圈足外撇。香灰胎,挂天青釉,釉面布满冰裂纹开片。通体满釉,圈足内遗有五个支钉烧痕。此件洗器型规整,制作精细,胎洁釉润,裹足支烧,堪与传世的同类器相媲美。口径14.8厘米、底径10.3厘米、高3.9厘米。 汝瓷三足洗直口(图三十三),浅腹,平底,下附三足。腹上

真知堂瓷器鉴定秘诀之十-汝窑鉴定汝窑的前世今生(精)

真知堂瓷器鉴定秘诀之十-汝窑鉴定汝窑的前世今生(精) 瓷器鉴定真知堂 真知堂鉴古 汝窑瓷器名声太大。 且不说《宣德鼎彝谱》里,如何把汝窑排名在江湖第二(老大是柴窑,当时是明朝宣德年间,元明瓷器根本排不上号,柴不可得久矣,能看到实物的只有汝官哥钧定,所以事实上汝窑为中国瓷器之冠军将军) 也不说去年国庆节,香港苏富比以2.94亿港元成交的那件原收藏于台北鸿禧美术馆的汝窑小圆洗。

苏富比拍卖的汝窑洗 我们说说南宋初年的事。 公元1151年秋十月,皇帝赵构政暇之余,忽然兴起,应当时名将张俊之再三恳请,幸清河郡王府邸。张俊当时是和岳飞齐名的中兴四将之一。对南宋初年朝廷稳定,建都临安,是立有大功的,所以被封为清河郡王。此时岳飞已死十年,宋金和议已签订十年,国家逐步安定,步入正轨。 “绍兴二十一年十月,高宗幸清河郡王第,供进御筵节次如后。 安民靖难功臣,太傅,静江、宁武、靖海军节度使,醴泉观使,清河郡王臣张俊进奉。。。。。。宝

器。。。。。。古器。。。。。。汝窑: 酒瓶一对洗一香炉一香合一香球一盏四只盂子二出香一对大奁一小奁一”(宋周密著《武林旧事》卷九高宗幸张府节次略) 汝窑三足樽 席间觥筹交错,张府竭尽财力,用最好的宴席款待皇帝。宴席后,再奉上各种珍奇异宝。其中汝窑瓷器赫然在目,排列在宝器,古器之后,共有17件。 周密还写了一本《咸淳起居注》 “淳熙六年(1179年),太上太后幸聚景圆赏牡丹,剪好色样者千朵,安置花架皆是水晶及天晴(青)汝窑金瓶。”在南宋早期,皇室就已经把汝窑瓷器当做珍宝,臣下所拥有的汝窑瓷器,很有可能就跟清朝的紫檀木一样,发现紫檀木必须买下,进贡给皇室。 汝窑,是北宋时期汝州供御的瓷器精品。 宋·叶寘《坦斋笔衡》中说到: “”本朝以定州白瓷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 宋·周辉《清波杂志》亦云: “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末为(油)釉,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

真知堂瓷器鉴定秘诀之十-汝窑鉴定汝窑的前世今生(精)讲课讲稿

真知堂瓷器鉴定秘诀之十-汝窑鉴定汝窑的前世今生(精)

真知堂瓷器鉴定秘诀之十-汝窑鉴定汝窑的前世今生(精) 瓷器鉴定真知堂 真知堂鉴古 汝窑瓷器名声太大。 且不说《宣德鼎彝谱》里,如何把汝窑排名在江湖第二(老大是柴窑,当时是明朝宣德年间,元明瓷器根本排不上号,柴不可得久矣,能看到实物的只有汝官哥钧定,所以事实上汝窑为中国瓷器之冠军将军) 也不说去年国庆节,香港苏富比以2.94亿港元成交的那件原收藏于台北鸿禧美术馆的汝窑小圆洗。

苏富比拍卖的汝窑洗 我们说说南宋初年的事。 公元1151年秋十月,皇帝赵构政暇之余,忽然兴起,应当时名将张俊之再三恳请,幸清河郡王府邸。张俊当时是和岳飞齐名的中兴四将之一。对南宋初年朝廷稳定,建都临安,是立有大功的,所以被封为清河郡王。此时岳飞已死十年,宋金和议已签订十年,国家逐步安定,步入正轨。 “绍兴二十一年十月,高宗幸清河郡王第,供进御筵节次如后。

安民靖难功臣,太傅,静江、宁武、靖海军节度使,醴泉观使,清河郡王臣张俊进奉。。。。。。宝器。。。。。。古器。。。。。。汝窑: 酒瓶一对洗一香炉一香合一香球一盏四只盂子二出香一对大奁一小奁一”(宋周密著《武林旧事》卷九高宗幸张府节次略) 汝窑三足樽 席间觥筹交错,张府竭尽财力,用最好的宴席款待皇帝。宴席后,再奉上各种珍奇异宝。其中汝窑瓷器赫然在目,排列在宝器,古器之后,共有17件。 周密还写了一本《咸淳起居注》 “淳熙六年(1179年),太上太后幸聚景圆赏牡丹,剪好色样者千朵,安置花架皆是水晶及天晴(青)汝窑金瓶。” 在南宋早期,皇室就已经把汝窑瓷器当做珍宝,臣下所拥有的汝窑瓷器,很有可能就跟清朝的紫檀木一样,发现紫檀木必须买下,进贡给皇室。 汝窑,是北宋时期汝州供御的瓷器精品。 宋 ·叶寘《坦斋笔衡》中说到: “”本朝以定州白瓷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 宋·周辉《清波杂志》亦云:

中国宋代瓷器的五大名窑

中国宋代瓷器的五大名窑 ■定窑 定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为民窑。始建于唐,兴盛于北宋,终于元代,烧造时间近七百余年。窑址分布于河北曲阳县磁涧、燕川以及灵山诸村镇,这里唐代属定州,称为定窑。 定窑以烧白瓷为主,瓷质细腻,质薄有光,釉色润泽如玉。黑釉、酱釉称为“黑定”、“紫定”,也别具特色,制作精湛,造型典雅。花纹千姿百态,有用刀刻成的划花,用针剔成的绣花,特技制成的“竹丝刷纹”,“泪痕纹”等等。 出土的定窑瓷片中,发现刻有“官”、“尚食局”等字样,这说明定窑的一部分产品是为官府和宫廷烧造的。 ■钧窑 钧窑分官钧窑、民钧窑。

官钧窑是宋徽宗年间继汝窑之后建立 的第二座官窑。钧窑广泛分布于河南禹县(时称钧州),故名钧窑,以县城内的八卦洞窑和钧合窑最有名,烧制各种皇室用瓷。 钧瓷两次烧成,第一次素烧,出窑后施釉彩,二次再烧。钧瓷的釉色为一绝,千变万化,红、蓝、青、白、紫交相融汇,灿若云霞,宋代诗人曾以“夕阳紫翠忽成岚”赞美之。这是因为在烧制过程中,配料掺入铜的气化物造成的艺术效果,此为中国制瓷上的一大发明,称为“窑变”。因钧瓷釉层厚,在烧过程中,釉料自然流淌以填补裂纹,出窑后形成有规则的流动线条,非常类似蚯蚓在泥土中爬行的痕迹,故称之为“蚯蚓走泥纹”。 钧窑瓷主要是供北宋末年“花石刚”之需,以花盆最为出色。 ■官窑 官窑是宋徽宗政和年间在京师汴梁建 造的,窑址至今没有发现。

官窑主要烧制青瓷,大观年间,釉色以月色、粉青、大绿三种颜色最为流行。官瓷胎体较厚,天青色略带粉红颜色,釉面开大纹片。这是因胎、釉受热后膨胀系数不同产生的效果。瓷器足部无釉,烧成后是铁黑色,口部釉薄,微显胎骨,即通常所说的“紫口铁足”。这是北宋官窑瓷器的典型特征。北宋官窑瓷器传世很少,十分珍稀名贵。 ■哥窑 哥窑是宋代南方五大名窑之一,确切窑场至今尚没有发现。拒历史传说为章生一、章生二兄弟在两浙路处州、龙泉县各建一窑,哥哥建的窑称为“哥窑”,弟弟建的窑称为“弟窑”,也称章窑、龙泉窑。有的专家认为传世的宫藏哥窑瓷,实际上是南宋时修内司官窑烧制的。 哥窑的主要特征是釉面有大大小小规 则的开裂纹片,俗称“开片”或“文武片”。细小如鱼子的叫“鱼子纹”,开片呈弧形的叫“蟹爪纹”;开片大小相同的叫“百圾碎”。小纹片纹理呈金黄色,大纹片的纹理呈铁黑

北宋官汝窑瓷鉴赏

北宋官汝窑瓷鉴赏 姓名:胡一凡 班级:181091班 院(系):马克思主义学院 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学号:20091002372 2012-5-24

北宋官汝窑瓷鉴赏 【摘要】: 马未都说:“我们了解历史一般通过两个途径-文献及证物。文献的局限在于执笔者的主观倾向,以及后来人的修饰,因此不能保证客观真实地再现历史。证物不言,却能真实地诉说其文化背景,描述成因。文明的形成过程是靠证物来标定坐标,汇成进程图表”。其中,许多中华名族的瑰宝出于北宋官窑。宋代陶瓷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而汝窑则是宋代陶瓷的代表,达到了传统陶瓷美学的极致。汝窑是宋代为满足宫廷特殊需要而设立的窑场,又称为汝官窑,号称北宋五大“名窑之首,有汝窑为魁”的美誉。 【关键词】:北宋官窑张公巷汝窑收藏鉴赏 【正文】: 所谓“乱世黄金,盛世收藏”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投资理财。从股票、期货、房地产开始,又逐渐转向艺术品收藏。老师说到的,收藏是不分种类的,任何东西都可以作为个人收藏。收藏在中国有着漫长的历史。王孙公子、平民百姓,数千年来乐此不疲。于是有了唐太宗将王羲之真迹悉数埋入地下的故事,有了洛阳铲的产生,有了北京故宫博物馆和法国卢浮宫的无数美丽的珍宝。 其中北宋官窑瓷器款识多达数种,因为专门为宫廷用瓷而制造的,所以产量很少。北宋官窑传世品很少,其器物主要有碗、瓶、洗等。胎体显厚,且呈黑色,釉为淡青色,莹润温雅,尤以釉面开大裂纹片着称,不同于南宋官窑和汝窑及龙泉窑瓷器,它也有“紫口铁足“的特征。北宋官瓷外观的总体艺术特征可概括为:造型古朴庄重,釉质如脂如玉,所裂纹片灵动飘逸,形如龟背,色如鳝血,釉面莹莹冰片极富美感,且器口微微泛紫,底足褐红如铁。作品观之神韵内蕴、质朴无华,不独无什么精美雕饰和装饰,也更无什么艳彩涂绘,其完全凭藉自身釉色和幻放的纹片之美抵达其冰清玉洁、神韵天成的美学境界。 张公巷窑青瓷器以薄胎薄釉为主,釉色浅淡,釉面玻璃质感强。胎骨有粉白、灰白、洁白和少量浅灰,胎质细腻坚实。器形有碗、花口折腹圈足盘、花口板沿平底盘、盘口细颈瓶、鹅颈鼓腹瓶、盏、盏托、堆塑熏炉、套盒和器盖等。而两种花口盘、椭圆裹足洗和四方平底盘等则为汝窑所不见。带圈足的器物以直圈足为主,外裹足的较少,器底有支钉痕的呈非常规整的小米粒状,支钉分别为三、四、五和六枚。“张公巷被发现后,张公巷出土的瓷片是不同于汝窑的。一、瓷片的胎里含锰少,胎质比汝窑的白;二、釉总体上来说呈乳浊状,比汝窑的厚一点;三、出现了较多的圆形支钉痕,汝窑为芝麻支钉痕;四、瓷片上的开片鱼鳞纹多。谈到这儿就与南宋官窑联系起来了,在杭州发现的修内司官窑和郊台下官窑的瓷器上有圆形支钉痕,还有大量的鱼鳞纹瓷片。这说明南宋官窑是从北宋官窑演变而来的,而北宋官窑的前身就是汝

“汝窑”色釉承源浅析

“汝窑”色釉承源浅析 日期:2008-6-4 16:00:10 文章来源:互联网点击数:1454 上传者:5196 宋代是我国瓷业最兴旺发达的巅峰时期,当人们谈起宋瓷,首推柴、汝、官、哥、定五大名窑,窑口种类之多,规模之大均为瓷史之最。这些窑口之间相互学习溶融,而又各具特色。特别是北宋晚期的徽宗时代,由于皇室对瓷器的大量需求和提倡,大大刺激诸窑的发展竞争势头,形成了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把宋代瓷业推上了一个空前的高峰,汝窑就是其中的一个佼佼者。 虽然汝窑名气很大,器物十分珍罕,但汝窑瓷(此处特指汝窑贡瓷品种)的釉色渊源却很少有人问津和探讨,它的釉色承源由于缺少原始文献记载,至今人们对于汝窑中的釉色来源还模糊不清,下面,笔者根据多年来对汝窑的粗浅研究,探讨一下汝窑色釉的承源问题: 从现今博物馆的传世汝瓷和近年来宝丰清凉寺遗址出土的汝瓷实物标本综合来看,汝瓷的釉色种类,基本概括为两大类色系:一是素雅一色的“青绿”釉系;二是“青如天”以及披红挂彩的窑变釉系品种。 汝窑中的“青绿”色釉系品种极似五代、唐代越窑生产的“秘色瓷”种,正如五代诗人徐夤描述的越窑“秘色瓷”釉色:“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贡吾君。巧剐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古镜破苔当席上,嫩荷涵露别江氵赍。中山竹叶醅初发,多病那堪中十分。”由此不难看出,在五代时的越窑“秘色瓷”青绿色釉:单看一器纯素一色,群体比较变化丰富,形成富有节奏感的色阶韵致。这种情况在汝窑的“青绿”色釉器上也表现的十分充分,忠实的再现了越窑“秘色瓷”的釉色特征。在徐竞《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其余,则越窑古秘色,汝州新窑器,大概相类”的记载中,不难看出,当时高丽国的瓷窑也在仿烧类似汝窑仿烧的越窑“古秘色”瓷种,同时,也证明了汝窑中的“青绿”色釉承源自越窑“古秘色”,为汝窑中的“青绿”色釉来源找到了文献依据。越窑“古秘色”的实物,如唐代法门寺出土的越窑“秘色瓷”实物直颈瓶,釉色“青绿”纯素一色,汝窑的“粉青”釉莲花碗,宝丰清凉寺出土的“青绿”釉茶瓯等,都源于越窑“古秘色”瓷种范畴。如果说五代、唐代越窑生产的“秘色瓷”属于“古秘色”瓷种,那么,必然还有一个越窑“新秘色”瓷种的存在,在北宋晚期的宋人眼中,什么时期的越窑秘色瓷种属于“新秘色”瓷种呢?宋人赵德麟是这样记载的,“吴越秘色瓷,越州烧造,为供奉之物,故云秘色。”他没有描述宋代的越窑秘色瓷是什么样的釉色特征,只说宋代的越窑“秘色瓷”是供奉之物。由此说明越窑“秘色瓷”品种到了钱弘叔时代,成了专门供奉北宋宫廷的瓷种。钱弘叔在进贡之前,为表示对宋王朝的臣服,将秘色瓷一一罗列庭堂之上,焚香叩拜,因此成为“臣庶不得用”的瓷种。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把宋耀州窑青瓷称之为越窑;“耀州出青瓷器,谓之越窑,似以其类余姚县秘色也。”由此可以得出,钱弘叔时代“臣庶不得用”的越窑“秘色瓷”种,与北宋中早期的耀州窑风格特征基本上一致,它们在北宋晚期人的心目中,同属越窑“新秘色”的瓷种范畴。越窑“秘色瓷”的“一古一新”由此明了,合乎客观事实。 由此可知,汝窑中的“青绿”色釉是承源五代以前的越窑“秘色瓷”种,属越窑“古秘色”的色釉范畴,与事实和文献记载十分吻合,可以说汝窑中的“青绿”色釉承传自越窑“古秘色”是无可置疑的。 在汝窑中还有一种美丽得让人心动的“青如天”的釉色,看到她,不禁让人联想到人们传说中世间无比珍罕的第一大名窑——柴窑的“青如天”釉色来。柴窑是北宋早期柴荣的御用之物,这个釉色瓷种怎么在汝窑中出现了呢?汝窑的这种釉色来源,在北宋欧阳修《归田集》中有这样的记载:“柴氏窑色青如天,声如磬,世所稀有,得其碎片者,以金饰为器,北宋汝窑颇仿佛之,当时设窑汝州,民间不敢私造,今亦不可多得,……谁见柴窑色,天青雨过时,汝窑磁较似,官局造无私。”又明人曹昭《格古要论》论柴窑瓷:“柴窑出北地,河南郑州,世传周世宗柴荣烧造,故谓柴窑,天青色,

宋代五大名窑特点解析

宋代五大名窑特点解析 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并称宋代五大名窑 汝窑是北宋后期的宋徽宗年间建立的官窑,前后不足20年,窑址至今没有发现。为“五大名窑”之首。汝窑以青瓷为主,釉色有粉青、豆青、卵青、虾青等,汝窑瓷胎体较薄,釉层较厚,有玉石般的质感,釉面有很细的开片。汝窑瓷采用支钉支烧法,俗称“芝麻支钉”,瓷器底部留下细小的支钉痕迹。器、物本身制作上胎体较薄,胎泥极细密,呈香灰色,制作规整,造型庄重大方。器形多仿造古代青铜器式样,以洗、炉、尊、盘等为主。汝窑传世作品不足百件,因此非常珍贵。汝窑瓷器最为人们称道的是其釉色。后人评价“其色卵白,如堆脂,然汁中榨眼隐若蟹爪,底有芝麻细小挣针”。可见汝窑烧制的青瓷确有独特魅力,被人们推举为五窑之首,名副其实。 官窑是宋徽宗政和年间在京师汴梁建造的,窑址至今没有发现。官窑主要烧制青瓷,大观年间,官窑以烧制青釉瓷器著称于世。主要器型有瓶、尊、洗、盘、碗,也有仿周、汉时期青铜器的鼎、炉、觚、彝等式样,器物造型往往带有雍容典雅的宫廷风格。其烧瓷原料的选用和釉色的调配也甚为讲究,釉色以月色、粉青、大绿三种颜色最为流行。官瓷胎体较厚,天青色釉略带粉红颜色,釉面开大纹片。这是因胎、釉受热后膨胀系数不同产生的效果。这是北宋官窑瓷器的典型特征。北宋官窑瓷器传世很少,十分珍稀名贵。宋代官窑瓷器不仅重视质地,且更追求瓷器的釉色之美。其厚釉的素瓷很少施加纹饰,主要以釉色为装饰,常见天青、粉青、米黄、油灰等多种色泽。釉层普遍肥厚,釉面多有开片,这种开片与同期的哥窑有很大不同,一般来说,官窑釉厚者开大块冰裂纹,釉较薄者开小片,哥窑则以细碎的鱼子纹最为见长。 哥窑,确切窑场至今尚没有发现。据历史传说为章生一、章生二兄弟在两浙路处州、龙泉县各建一窑,哥哥建的窑称为“哥窑”,弟弟建的窑称为“弟窑”,也称章窑、龙泉窑。有的专家认为传世的宫藏哥窑瓷,实际上是南宋时修内司官窑烧制的。哥窑的主要特征是釉面有大大小小不规则的开裂纹片,俗称“开片”或“文武片”。细小如鱼子的叫“鱼子纹”,开片呈弧形的叫“蟹爪纹”,开片大小相同的叫“百圾碎”。小纹片的纹理呈金黄色,大纹片的纹理呈铁黑色,故有“金丝铁线”之说。其中仿北宋官窑的瓷器为黑胎,也具有“紫口铁足”。其胎色有黑、深灰、浅灰及土黄多种,其釉均为失透的乳浊釉,釉色以灰青为主。常见器物有炉、瓶、碗、盘、洗等,均质地优良,做工精细,全为宫廷用瓷的式样,与民窑瓷器大相径庭。传世哥窑瓷器不见于宋墓出土,其窑址也未发现,故研究者普遍认为传世哥窑属于宋代官办瓷窑。 钧窑分为官钧窑、民钧窑。官钧窑是宋徽宗年间继汝窑之后建立的第二座官窑。钧窑广泛分布于河南禹县(时称钧州),故名钧窑,以县城内的八卦洞窑和钧台窑最有名,烧制各种皇室用瓷。钧瓷两次烧成,第一次素烧,出窑后施釉彩,二次再烧。钧瓷的釉色为一绝,千变万化,红、蓝、青、白、紫交相融汇,灿若云霞,宋代诗人曾以“夕阳紫翠忽成岚”赞美之。这是因为在烧制过程中,配料掺入铜的气化物造成的艺术效果,此为中国制瓷史上的一大发明,称为“窑变”。因钧瓷釉层厚,在烧制过程中,釉料自然流淌以填补裂纹,出窑后形成有规则的流动线条,非常类似蚯蚓在泥土中爬行的痕迹,故称之为“蚯蚓走泥纹”。钧窑瓷主要是供北宋末年“花石纲”之需,以花盆最为出色。

宋代汝窑瓷器釉面的显微观察

宋代汝窑瓷器釉面得显微观察 玛瑙入釉——汝窑神秘而独特得天青釉,在宋代文献中,记载它含有丰 富得玛瑙粉末。以今天科学得角度解读,玛瑙就是石英得一种,由二氧化矽沉积而成。在釉中加入玛瑙粉末对瓷器得釉色、质感、开片并不会造成显著得影响。但就是,汝窑产地盛产玛瑙,北宋也曾多次前往开采,加上汝窑表面闪烁著若隐若现得淡粉色光泽,无不让人以为这正就是「玛瑙入釉」得现象.?满釉支烧——为追求瓷器完美无瑕得质感,多数汝窑以满釉支烧法烧造,制作时仅在底部以支钉隔开瓷胎与匣钵,以让瓷器於烧造过程不致变形,也让釉尽可能覆盖住整件作品,达到满釉得效果。烧制完成得汝窑,底部存留得支钉细小若芝麻。传世盘、瓶、碗类得汝窑与稍大得洗,底部存在五个支钉痕,而小尺寸得洗与碟用三个支钉,水仙盆用五个或六个支钉。 时代不同,工艺烧造得过程及使用原料得成分也就不同,各 种窑烧瓷器得釉层必然存在不同得面貌,因此瓷器得鉴定除了根据器型款式、轻重、色泽来辨认,以及运用科学仪器做成分分析之外,器物表面得显微观察就是方便又直接得方法,因为釉面上呈现得各类现象如气泡、开片、刻痕等,亦可作为研究瓷器工艺技术及鉴定得入门。 ?除窑址出土得破片之外,传世汝窑得显微照相不多,因此国立故宫博物院科技室规划拍摄本院典藏得汝窑瓷器得釉面影像,以提供作为鉴定研究得参考。 拍摄所使用得仪器就是MS—L150型携带式显微镜,以150倍数进行釉表面观察,为了贴触器表进行细部观测,特别商请厂商研磨制造

一只可调整焦距得透明压克立接触头,以避免直接接触器面,可能引起 得损伤,同时也搭配使用影响捕捉及分析系统,使影像即时呈现於电脑 萤幕上,方便观察。同时,也能进行显微照片得同步得同步拍摄与存档。摄影得方式就是先做全器得显微观察,再进一步择点进行拍摄,选拍得 部位集中於器皿内外侧右面得气泡、后釉、断面、缩釉、冰裂纹、底面刻字及支钉痕等处,并以相关破片进行比较观察,以下即就是初步观察得心得。 一、釉面气泡得观察 由显微镜头观察院藏汝窑釉层得气泡分布,初步归纳出几项特征,汝窑釉得流动十分明显(图1),形状如同流动得棉絮与豆花一般,分布在其中得气泡随处可见,而且气泡得大小差异较大,大者可为小者 得数倍至十数倍.大致上气泡得分布较自然,分散於釉层中,但有层次感,呈现出活泼生动得韵动感。气泡外层具较厚得乳白状圈痕。在釉面得观察中,气泡、流纹(釉流动形成得纹路)与裂纹,三者就是观察得重点,同时也发现三者也有时间先后、空间深浅得复杂关系(图2、3、4),通常内外器壁上观察到得流纹比器底面来得明显、而缩釉及气泡周遭得流纹也较为剧烈。其次,若以宝丰县清凉寺出土得破片做观察(图5、6),亦得到相似得釉面气泡与流纹得分布状况。同时透过对汝窑胎釉得研究报告,得知釉料中得石英质颗粒、气泡及乳白云雾状物质(指液相分离得釉质)就是造成汝窑乳浊感得原因。此现象透过显微镜得观察,发

汝瓷精品赏析

汝瓷精品赏析 2008-12-01 15:28 汝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以地处河南汝州而得名。汝窑器物以其精制的造型、滋润的釉质、独特的呈色以及传世器物的稀少为历代藏家、研究家所关注。由于对汝窑窑址多年寻找的未果,更增添了汝窑的神秘色彩。 对汝窑器物的研究经历了不同阶段。早期阶段,考古工作者在努力寻找汝窑窑址的同时,查找有关汝窑的文献资料,以文献对照传世器物进行研究。综合看来, 历代文献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釉:文献中谈到,汝窑器物以玛瑙为釉,色为淡青色,有如堆脂;(2)胎:汝窑,土质滋润,呈肉红色;(3)支烧方法:汝窑器物采用支钉支烧,底有芝麻细小挣钉;(4)器类:有瓶、洗、香炉、香盒、香球、盏、盂、花觚等;(5)汝窑的地位:汝窑为诸窑之冠,多为贡品,器物难得;(6)仿汝窑:涉及到景德镇仿汝窑。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经过几代陶瓷考古工作者的努力,终于在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发现了汝窑窑址,采集到数十片汝窑标本及蕴藏十分丰富的玛瑙矿。宝丰县清凉寺汝窑遗址的发现,解决了古陶瓷史上的一大疑案,是我国陶瓷考古的重 大突破。1989年,在河南省宝丰县大营镇蛮子营村又发现一处汝窑窑藏,出土了一批汝窑瓷器。器物有笔洗、板沿洗、碗、盘、瓶等47件。其中一些器物在 以往的传世品中未见,如直口碗、大钵等。这些器物与传世的汝窑釉色接近,器型规整,釉质莹润,多满釉裹足支烧,亦有采用垫烧的。器表有细小开片。有的器物釉色偏青,并有刻花装饰。这些器物的出土,开阔了人们的眼界,增加了人们对汝瓷的认识。 大英博物馆藏品

目前,就汝窑传世器物来看,据有关专家统计,全世界约有70件,加未发表的或未知的,总计不过100件。这与汝窑为宫廷烧造御用瓷器时间短,仅在北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年)至徽宗崇宁5年(1102年)约20年间烧造瓷器,产 品少而精有关系。传世的汝窑瓷器主要有三足尊、奉华尊、直口瓶、纸槌瓶、鹅颈瓶、碗、莲花大腕、盘(敞口、直口、三足)、碟(花口)、洗(花口)、盏托(花口)、水仙盆等。分别收藏在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英国大维德基金会、维多利亚阿伯特博物馆、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馆等博物馆。 盘、碟是汝窑瓷器中较多的一种器类,已见著录20余件。盘有直口、花口、敞口之分。盘的高度一般在1.5厘米至4.8厘米之间,口径一般在14.8厘米至21.4厘米之间。有的盘呈六瓣花口,为宋代典型的式样。碟相对较浅,高度约1.5厘米至3.3厘米之间。盘、碟均采用裹足满釉支钉支烧。北京故宫博物院 收藏的三足盘是比较特殊的一件,从窑址出土标本来看,当时烧造的三足盘(三足尊)数量不少,窑址中有大小数种规格的三足盘残器。这种器型在宋代其它窑口未见,是宋代汝窑的特有造型。 洗,亦是汝窑中常见的器类,式稍深,有圆口和花口之分,高度在3厘米至4.7厘米之间,足经多在8.9厘米至13.1厘米之间,亦采用裹足满釉支烧。北京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件汝窑洗镶有铜口,釉色纯正,釉质莹润,釉面开有片纹,是较为典型的器物。 碗,目前传世有三种:(1)撇口碗,两件分别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与英国大维

宋代瓷器的特征与概况

宋代瓷器的特征与概况 03级艺术设计系 瓷器最早就是由中国发明的,中国的瓷器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历程,早在8 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国先后就已经制造和使用陶器了。从商周时期,原始青瓷的发明,到东汉成熟青瓷的产生,经历唐宋的发展,直至明清制瓷业的繁荣,中国制瓷业由陶到瓷,由粗到精,由单色到多彩,走过了漫长的发展道路。每一个朝代都有自己特的特征,在所有的朝代中必须要说的就是宋代的瓷器,它是中国瓷器发展到顶峰的一个时期,宋瓷器形优雅,釉色纯净,图案清秀,是中国陶瓷史上颠峰。 中国陶瓷工艺发展到宋代,技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成熟阶段,艺术上取得了空前绝后的成就。这一时期南北方各窑之间风格迥异,令后人一目了然。宋代瓷器可分为以下几种种类,汝窑、定官窑“汁水莹润如堆脂”,象青玉一般的质地;再如钧窑天兰釉,象天空般湛蓝;再如龙泉青瓷的粉青、梅子青等品种,都巧夺天工般地引起人们对美的遐想。所以说宋时代是陶瓷美学的一个划时代时期,至此,一个全新的美学时代到来了。此时官窑辈出,私窑蜂起,最为著名的窑址有定、汝、官、哥、钧等,响应者更是不计其数。 定窑属宋代民窑,窑址分布于今河北曲阳县一带,唐属定州,故名定窑。创烧于唐代,鼎盛时期在北宋,至元代停止。定窑产品繁多,白瓷为主,兼烧酱釉,黑釉和绿釉。其瓷质精良和纹饰秀美,曾被选入宫廷,定窑是一个比较庞大的瓷窑体系。北宋早、中期为装匣钵仰烧,器底部可见支钉痕迹或砂粒;北宋以后广泛使用覆烧法,口沿不施釉,俗称“芒口”,往往镶一圈金、银或铜为饰。白瓷装饰有刻花、划花、印花、剔花等多种手法,图案常见花果禽鸟。印花装饰始于北宋中期,纹饰线条清晰明朗,反映了当时比较高超的刻摸与脱模技术。另外,定窑瓷釉层较薄,釉面光润,也使刻花、印花线条极为清爽悦目,形成它独特的美术风格。 钧窑是宋代著名窑址之一,可分为官钧窑和民钧窑。钧窑在今河南禹县一带,宋代称钧州,宋初于此设窑,故名。官钧窑是宋徽宗年间继汝窑之后建立的第二座官窑。钧瓷烧成工艺不同于其它,为二次烧成,其第一次为素烧,然后施加釉彩,再进行第二次窑烧。钧窑瓷釉利用铁、铜呈色不同的特点,烧出蓝中带红,紫斑或天青、月白等色,具有乳浊不透明的感觉。宋钧窑常见的釉色有玫瑰紫、海棠红、梅子青等等。钧瓷的器形主要有花盆、盘、炉尊、洗、碗等等,金、元时期的河北、山西等地方多有仿烧。钧瓷在宋代也被称为“花瓷”,它的釉面特征是常出现不规则流动状的细线,被称为“蚯蚓走泥纹”,加之钧釉在烧制造过程中变化无常,不为人工所控,所以后人难以仿制,有“钧瓷无双”之说。 汝窑原为民窑,产品风格近似陕西铜川耀州窑,北宋晚期开始为宫廷烧造高档瓷器。所以,宋徽宗执政时期,汝窑是其烧造史的全盛时期,其产品胎质细腻,灰中泛黄,俗称“香灰黄”,汝瓷釉面有细微的开片,釉下有稀疏气泡;汝窑青瓷釉色淡青高雅,造型讲究,不以纹饰为重。据说汝瓷釉中含有玛瑙成份,所以能呈现出纯净的天青色,玛瑙的主要成份是氧化硅,或许此说有些道理。 宋徽宗赵佶信奉道教,道学崇尚自然含蓄,淡泊质朴的审美观。这一时期的汝窑瓷器正是这种审美情趣的反映,反映出道家清逸、无为的思想境界,成为宋时代上流社会的时尚。 哥窑瓷器的胎色呈灰色或土黄色,釉色为粉青、青黄、月白、油灰等等,其中油灰色为最常见。它的主要特点是釉面“开片”,大小不一,纹路颜色深浅不一,器形不同收缩部位也就不一,所以变化万千而又自然贴切。哥窑瓷器上往往出现较粗的裂纹呈现黑色,较细的裂纹出现黄色,前后层次错落,称为“金丝铁线”。

鉴定汝窑瓷器的十大要点

汝窑为我国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且为五大名窑之首。汝窑瓷器在宋代是为皇室烧造瓷器的窑口,可想而知宋代汝窑的瓷器烧造技艺在当时是处于领先地位的。汝窑瓷器以天青釉而闻名于世,其“雨过天晴云破处”的青色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在历史上再无超越。除了天青釉之外,蟹爪纹、香灰胎也是汝窑瓷器的重要特征。本文作者从瓷器的釉色、胎体及器物的口、唇、腹、足等十个方面分析介绍汝窑瓷器的特点,以希望对那些喜欢汝窑瓷器、爱好收藏汝窑瓷器的人士有所助益。 汝窑是中国古代瓷器史上的一朵艳葩,烧造出了令人如痴如醉的天青釉色,并将青瓷器的烧造从技术和态度上延伸至尽头。没有任何一个时代所烧造的天青釉色能与汝窑天青釉媲美。窑址在今天的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宋时属汝州故其名字是因地而得。宋代顾文荐在《负喧杂录》中这样写道“本朝以定州白磁(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欧阳修在其《归田集》中这样来赞誉汝窑瓷器,“柴氏窑色如天,声如磬,世所希有,得其碎片者,以金饰为器。北宋汝窑颇仿佛之,当时设窑汝州,民间不敢私造,今亦不可多得。谁见柴窑色,天青雨过时。汝窑磁较似,官局造无私。粉翠胎金洁,华胰光暗滋”。宋周密《咸淳起居注》中还写到:“淳熙六年(1179年),太上太后幸聚景圆赏牡丹,剪好色样者千朵,安置花架皆是水晶及天晴(青)汝窑金瓶”。从以上文献看对汝窑瓷器釉以天青为魁做了详细描述。汝窑对各种天青釉色进行了模仿,其中“雨过天晴云破处”的色彩最令人们留恋。至今街头巷尾、市井之上依然在津津乐道,回味无穷。历史似乎在汝瓷之上发生了停滞,时光没有抹去汝瓷在人们心中的美好记忆。 汝窑瓷器被誉为是宋代五大名窑之首,这是举世公认的。在宋代汝窑瓷器就十分珍贵,为皇家烧造御用瓷器。南宋周辉在《清波杂志》中写到“又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未为油,惟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可见汝窑瓷器不是一般百姓可以使用的。从地处河南宝丰县的清凉寺窑址上看,很多真正为宫廷烧造的瓷器都是被砸碎的,原因很简单就是没有烧好,恐流入民间而故意打碎。宋代周密在《武林旧事》中记载张俊向高宗皇帝“贡奉汝窑瓷器”16件。在宋代汝窑瓷器可以送给皇帝,想必也是徽宗皇帝的最爱。从以上古人对汝窑瓷器的记述中可知,汝窑在宋代曾为宫廷烧造瓷器,烧造水准达到了名窑之首。 从传世的汝窑瓷器看,造型隽永,雕刻凝烁,令人叹为观止;胎体选料考究,工艺严格,在胎体上达到了匀净、致密、坚固为一体,“香灰胎”色尽显细腻,细开片;芝麻痕支烧;从造型上看,“少数是仿古陈设,如尊、瓶之外;多数是盘、洗、碗、盏托、碟、奁等器物等日用生活品,汝窑瓷器工艺可谓是尽善尽美,几无缺陷,如果不是汝窑瓷器穿越历史的时空来到今天我们得以亲见简直不敢相信世界上会有如此精美绝伦之器。 汝窑的窑址在上世纪80年代在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发现,经过几次较大规模的发掘,出土了许多珍贵的汝瓷标本,虽然大多为残器和残片,其总量也不是很多,但是我们还是根据传世品和科学发掘品的对比,相互印证了文献中所述的诸多内容。著名陶瓷学家陈万里先生曾经根据北宋徐竞《奉使高丽图经》的成书时间以及”汝州新窑器“的话,推断汝窑为宫廷烧造瓷器的时间是在哲宗元佑至徽宗崇宁五年左右,一共有近二十年的时间(陈万里:《汝窑的我见》)。北宋灭亡后基本是停烧了,这一点在窑址的发掘中得到了证实,汝窑的烧造时间大约从哲宗到徽钦二帝之间,北宋灭亡后汝窑遂即消失。这些为解开汝窑之谜提供了事实证据,同时也让人们看到了汝瓷不为人知的一面,如窑址上的碎片昭显汝瓷的内在之美;在胎体上,选料考究、滔洗精炼、致密、坚硬、均匀、轻盈,细腻如”香灰“一样的胎色,这些使得汝瓷在胎体上无可挑剔,成为世间最美的艺术品之一,具有了极为深刻的文化内涵,这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