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性观念变化的轨迹

合集下载

中国人的性观念是怎么从开放变得封闭?

中国人的性观念是怎么从开放变得封闭?

中国人的性观念是怎么从开放变得封闭?在很多人的印象里,中国的性传统是封闭压抑的,谈论性话题,一直属于社会禁忌。

其实,这个印象是错的。

在多数历史时期,中国人对性是持肯定态度的,性行为也是健康的。

这本《中国古代房内考》从根本上清理了西方人,也包括许多中国人,那种'中国古人性观念闭塞、性习俗病态堕落'的错误认知,被世界汉学界称为'开辟了全新领域的丰碑式成就'。

《中国古代房内考》出版于1960年,作者高罗佩是当时世界最著名的汉学家之一,被称为'对中国文化影响最大的西方人'。

详细推求了从西周直到明代的性文化发展历程,展现了高罗佩对中国文化百科全书式的了解。

第一个问题就有了答案了。

《中国古代房内考》下面,咱们就来说第二个问题,中国人的性观念是怎么从开放变得封闭,甚至成为禁忌的呢?在先秦时期,中国人的性观念相当宽松。

早期的中华文明,和其他人类文明一样,相信人与自然界存在着密切、敏感的神秘联系。

比如,暴风雨就是天与地的性行为,而人类的性活动,是对这种自然现象的模拟。

相应地,古代中国人发展出了对性的崇拜。

比较特殊的一点是,这种崇拜是农耕文明下的崇拜,很早就把性活动和生育功能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了,特别有实用主义色彩。

在古代诗歌里,'云雨'一直是两性行为的代称,就是因为雨水能保证收获。

由这种价值观里,也发展出来一套关于性的政治制度。

比如,国君和配偶们不能正常结合,就会造成本国的自然灾害,影响收成,所以,要对国君的性生活进行周密调节。

《诗经》里有很多关于男女情爱的篇章。

当时的贵族结合叫'婚',一般平民结合叫'奔'。

平民实际上的结合形式也很自由,青年男子向姑娘求爱,姑娘可以自主选择接受或拒绝,也可以再改主意。

在这个过程里,自主的性行为也是自然而然的事。

由于政局动荡,在东周时代,贵族阶层的性道德也很松弛。

贵妇人可以参加打猎、饮宴,有与人私通的机会,《左传》里就有很多相关记载,当时的社会舆论也不太苛责。

中国古代性文化发展的十大规律

中国古代性文化发展的十大规律
婚育文化 ● 性文化
Culture of marriage and reproduction
中国古代性文化发展的十大规律
■ 文 刘达临
西方性学家卡洛多利安说过 :为了了解我们身为成人是怎么样的人,我们需要知道有关我们 童年的事。同样的,为了了解性在我们文化中所占的地位,我们也需要知道其历史的起源。要做到 这一点并不容易,因为我们容易受到“现在”的压力,容易沉迷于“将来”遗忘“过去”。
我们研究古代性文化的第一个 目的是:了解过去,从而指导 现在和将来
西方性学家卡洛多利安说过 :为了 了解我们身为成人是怎么样的人,我们 需 要 知 道 有 关 我 们 童 年 的 事。 同 样 的, 为 了 了 解 性 在 我 们 文 化 中 所 占 的 地 位, 我们也需要知道其历史的起源。要做到 这一点并不容易,因为我们容易受到“现 在”的压力,容易沉迷于“将来”遗忘“过 去”。
文明的进程也起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观古以思今,那阻碍人们获得性快乐的 两大敌人——愚昧和落后、剥削和压迫, 至今还有多少残余影响,在这方面人性 解放的状况又是如何呢?
我们研究古代性文化的第三个 目的是:如何对性实行正确的 社会控制
为了使社会保持正常的秩序,这种 秩序可能是为了使人们过得快乐而正常, 也可能是要符合统治者的需要,必须对 人们的各种行为实行控制,而性行为也 是控制的内容之一。实行控制的方法则 是经由规范的集合或配置,即所谓的制 度。 人 类 经 过 漫 长 岁 月 的 探 索、 发 展, 最后确定了以婚姻作为主要的控制制度, 即把人类的性行为限制在婚姻关系的范 围之内,并且得出对人类性行为“适宜 和不适宜”、“正确与错误”、“有罪与无 罪”的判断。这些判断一般包括四个因 素 :一是统计因素,即某种行为有多普 遍 ;二是生理因素,即行为是健康的吗 ; 三是道德因素,即行为合乎道德吗 ;四 是法律因素,即行为是否合法。

中国古代婚恋观念的变迁

中国古代婚恋观念的变迁

中国古代婚恋观念的变迁唐代是中国继汉代之后的另一个盛世,国力的强盛,使得社会和文化都呈现比较多元而且开放的现象,性和婚姻的自由度也是如此,可是到了宋朝中期以后,中央集权的强化以及理学思想盛行,社会收到严密的控制。

在封闭、禁锢的社会环境下,男女关系及性活动受到最严重的压抑和扭曲。

中世纪中国的性文化的转折是一个从开放到禁锢的发展阶段。

历史是按照“否定之否定”的规律向前发展的,人类的性文化也经历了一个“开放—禁锢—开放”的转折。

从开放到禁锢的转折,在中国大致是从唐代到宋、明之间发生的,这个时期相当于欧洲的中世界。

在原始社会,人类实行群婚杂交,“昔太古常无君矣,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这是够“开放”的了。

但是,群婚杂交不利于后代的健康成长,也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所以人们经过长期的生活实践,逐步建立了婚姻制度。

婚姻制度的实质是人类对于性交范围的限制,这是一种合理的、进步的社会控制。

这种控制,起初是和性的适度开放与自由并存的,这就造成一种比较健康与合理的社会氛围,具有代表性的时代是中国的唐代。

可是到了宋朝中期以后,由于封建礼教的盛行,朝廷统治的严酷,使“性”的社会控制一步步走向极端,从而形成了性禁锢。

唐代的婚姻制度和性文化大唐帝国的统治有三百年之久,它正值辉煌的封建盛世,疆土开拓、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都达到了一个高峰。

它在各方面都实行着比较开明、开放的政策。

唐代社会是以特有的开放风气着称于中国的,在性方面也是如此。

这种性开放,不是像处于文化水平低下状态的原始社会的那种群婚杂交,而是文化水平发展到较高程度下的性开放。

永泰公主墓壁画《九人宫女图》局部)唐朝把中国农耕文明推到了鼎盛时期,是中华民族辉煌的年代,是中国文化灿烂的时代。

当时的婚姻相当开放,婚姻的结合有一定的自由,婚姻中性爱的成分很多,婚姻的解除和再婚是很自然的事情。

在唐代,男女之间的接触、交往比较自由、公开,不拘礼法,比较符合人性的自然发展,无论是宫廷、官宦、民间都是如此。

中国社会的“性之变”与“性恐慌”-最新资料

中国社会的“性之变”与“性恐慌”-最新资料

中国社会的“性之变”与“性恐慌”七年前,在越南举办的一次国际“性”研讨会上,越南某大学的一位女士跳起来质问我们:中国怎么会出来《上海宝贝》?中国的女人怎么了?中国人的“性”怎么了?语气中带着不解与气愤。

中国人的“性”怎么了?这个问题一方面隐含着人们对于“性”(行为、关系、观念)的迅速变化的感知,另一方面,也表达着强烈的焦虑与恐慌。

1980年代初期,婚外恋(尤其是现代陈世美现象)、性教育(包括对自慰的讨论)、婚前性行为、离婚等话题就引发过社会大讨论。

1999年的《上海宝贝》是一枚重型炸弹,把美女作家们推向风口浪尖。

接踵而来的木子美性爱日记、换妻聚会、各种嫖娼卖淫案件、少女怀孕、援交、忠贞联盟、贞操女神等等,无时无刻不在挑拨着国人的神经。

那么,1980年代以来,中国人的性,实际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潘绥铭曾经从性行为、性关系、性观念、性的公开表达、女性之性的变化以及LGBT(女同性恋、男同性恋、双性恋、跨性别)的显性化等方面总结过中国社会经历了一场“性革命”。

性革命,既不等同于性解放或者性自由,也不等同于中国社会每个方面、每个人都在朝着性开放的方向变化。

它是指,在一段比较短的时间内(主要指“文革”之后)中国社会和普通大众的性发生了一种整体上的迅速变化。

这场性革命根源于由婚姻、家庭、生殖、爱情、社会性别与“性”共同组成的中国人的“初级生活圈”,在中国社会变迁的大背景下所发生的变化。

这样的认知来源于性社会学的诸多调查研究。

尤其是,我们(中国人民大学性社会学研究所)从2000年开始,针对中国成年人(包含流动人口)的性行为、性观念、性关系开展过三次全国随机抽样调查(2000,2006、2010)。

最近一次调查,除了包含18~61岁的成年人,还涵盖了14~17岁的青少年人群(包含校内外少年)。

数据在方法、内容上具有可比性。

性,涵盖着诸多方面的内容,需要被分解来讨论。

下面仅列举被社会大众津津乐道的婚前性行为、婚外性行为、商业性行为以及青少年的性四个方面的调查数据,结合数据所透露的社会事实与社会层面的相关讨论,思考十余年来,中国人的“性之变”与人们对于这种变化的情绪反应及其背后的道德情感。

从历史、文化、教育看婚前性行为

从历史、文化、教育看婚前性行为

——西方性观念发展之路
古希腊罗马时期 (性风气十分开放) 中世纪 (性禁锢) 文艺复兴时期 (光复人性) 维多利亚时代 (性禁锢) 20世纪20~30年代 (性开放冒头) 60~70年代 (性解放、性自由) 80年代中期 (AIDS 性回归)
人们在性观念相对宽松时, 人们对婚前性行为也往往给 予理解;反之 人们对之态度 十分严厉! 人类的性规范的摆动有两个 规律:宽到明显危害社会利 益时就要严,而严到人的本 性不能忍受时就要变宽,这 就是活跃的性本能和社会必 须的性规范相互作用的结果, 简而言之,就是‚宽久则严, 严久必宽‛。 婚前性行为本身并不代表着 对或错,重点只是时代性观 念的宽松。
而当代社会的人们的性观念也存在病态,人 们对于婚前性行为的态度也十分矛盾
当代国人对于婚前性行为的态度又是怎样呢?
2012年3月,《小康》杂志社联合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对 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公众进行调查,最终回收有效 问卷1013份。被调查者年龄在20岁至39岁的接近70%。学历在 大学本科以上的占64%。 71.4%的受访者在结婚前发生了首次性行为;仅两成受访者不 认同婚前性行为。中国人获取性知识的渠道网络居首——— 昨天下午,中央机关刊物《求是》的直属杂志《小康》发布 ‚中国人性健康感受‛报告。报告显示,与1994年相比,2012 年国人婚前性行为的比例提高了30%,达到了71.4%。 专家表示,按晚婚的定义,如果等到23岁或25岁之后再发生 性行为是很难的。
在《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中,张生 无意中遇见正在花前伫立的崔莺莺, 叹道:十年不识君王面,始信婵娟解 误人。崔莺莺所处的是汉人被奴役的 元代,民族压迫政策在客观上强化了 “门第观念”,使魏晋以来的封建等 级婚姻制进一步畸形发展。在这样的 时代里,崔莺莺依然对张生一见倾心, 月下隔墙吟诗,大胆地对一个“布衣 男人”吐露爱情的心声,如此“非礼” 的叛逆爱情思想已经自由到了极致, 后面做出“以身相许”为爱痴狂的举 动就顺理成章了。王实甫笔下的“婚 前性行为”使得崔莺莺的形象顿时鲜 活亮丽起来,她的事迹感染了很多有 识之士,使得作为禁书的《西厢记》 流传至今。

中国人的性观念之演变

中国人的性观念之演变
中国人的性观念之演变
江 晓 原
上海交通大学
2005. 9. 15.
三千年来的剧烈变化
中它很长时期只是停留在理论上
先秦时代贵族的性观念
“蒸”、“报”、“因”:收继 婚 “通”、“奔”:婚外性关系 卫灵公与南子的故事
先秦时代的礼教
《礼记》中的“男女大防” 但它只是儒家的理论 贵族们普遍不把它当回事 它至少还要等待1500年
欢迎提问
欢迎访问“科学·历史·文化”网站

宋明时期的转折
二程兄弟的故事 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 所谓“节”与“烈” 政府的经济、精神鼓励政策 文人们的呼应
自觉禁欲的措施与观念
“功过格”
日记中的检讨与自责 “色能伤身” “万恶淫为首”
明末:一场短暂的性解放? 明末:一场短暂的性解放?
奇怪的晚明社会 文人们的道德反叛 李贽的故事 色情文艺的病态繁荣
清代:对礼教的反思和攻击 清代:
戴震的正面攻击 “理欲之辩”是杀人工具 不近情理的禁欲主张导致虚伪 纪晓岚的侧面攻击
二十世纪的震荡
开局:激进的开放主张和实践
挑战婚姻制度,研究淫秽歌谣 张竞生和他的《性史》风波 中局:回到禁锢的道路 结局:不可阻挡的再度开放
性张力下的中国人
“性张力”的概念 张力的强弱随着时代而演变 人人都要设法在张力下求得平衡 步入越来越开放和宽容的时代
汉唐盛世中的性观念
男女都不要求从一而终 汉景帝王皇后的故事 “主人翁”的故事 武则天的收继婚与雅量 唐中宗与韦皇后的故事 敦煌卷子中的离婚协议
“蛾眉买死”的故事类型 蛾眉买死”
楚庄王的“绝缨大会” 孟尝君与袁盎的故事 唐玄宗的故事 宋仁宗与宋祁的故事
男性贵族对待姬妾的态度
男权主义,视女性为财物 杨素、郭暧的故事 “司空见惯”的故事 赠送、分享、强取、送还

中华性观念演变观察我们需要一次真正的性解放

中华性观念演变观察我们需要一次真正的性解放

中华性观念演变观察我们需要一次真正的性解放每次看见关于性侵犯的社会新闻,都觉得国家欠我们一个性教育。

对于中国式家长而言,性教育和恋爱教育总是略显尴尬和拧巴,像个无处安放的定时炸弹。

青春期时,性和爱是会引发灾难的洪水猛兽,是羞于启齿的难言之隐。

可一旦过了某个年龄段,家长又希望孩子赶紧恋爱成家,火速结婚生娃。

但怎么表达爱,怎么和喜欢的人相处,如果对方不喜欢你怎么办,喜欢上不该喜欢的人怎么办,第一次要做什么准备……这些关键信息,家长又从没对我们说过。

不过也不用过于苛责长辈,因为虽然时代发展快得像高铁,但观念的演变却慢得像EMS ,有矛盾和落差也是再正常不过了。

自古以来,我们中国人的性观念就是在对“性”与“爱”扭曲中形成的,动物本能让我们享受快乐,儒家伦理教我们克制隐忍,这个中国式死疙瘩,需要一场真正的“性解放”来解开。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性压抑。

”“放屁!”李安在电影《喜宴》里向外国人解释中国人“闹洞房”的婚俗,于是后来很多人用这句台词给中国人的性观念做注脚:其实,动辄就批判“中国人经历了几千年的性压抑”,儒家文化害死人……而事情的真相根本不是这样。

真正的历史环境中,从孔子那一代开始,中国人对于“性”的观念就相当豪迈豁达,根本没怎么care 这事儿:秦国宣太后在外国大臣面前公开描写性交姿式,说自己丈夫一屁股坐上来,因为体重太集中一点,就吃不消;可是全身压上来,因为体重平均分担,所以就无所谓了。

这种妙文…在清朝王士桢《池北偶谈》里说:"此等淫亵语,出于妇人之口,入于使者之耳,载于国史之笔,皆大奇!"其实他们全都大惊小怪了,他们不知道中国古代文明中,在性的看法上,确曾有过开通的一面。

大多的性禁忌其实是以后的事。

——李敖《中国性研究》另一个例子是《诗经》,儒家经典,中国文学的源头,四书五经之一,孔子收集编辑的民间诗歌总辑,这样一本中国古代高考必修课本里,男欢女爱的情诗相当之多,其中还有首描写3000 年前西周小青年打野战的日常记事:野有死麕,白茅包之。

中国性调查报告

中国性调查报告

中国性调查报告中国性调查报告近年来,中国社会对于性话题的讨论越来越开放,人们对性的认知和态度也在逐渐改变。

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国人的性观念和行为,一项全面的性调查报告应运而生。

这份报告不仅揭示了中国人的性行为和态度,还反映了社会对性教育的需求和挑战。

一、性观念的变化性观念是人们对性的认知和理解,它受到文化、宗教、教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根据调查报告显示,中国人对性的观念正在发生积极的变化。

相比于过去,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性是一种自然而美好的事物,而不再将其视为禁忌或耻辱。

同时,性别平等的观念也在逐渐深入人心,人们越来越重视性别之间的平等和尊重。

二、性行为的现状性行为是人们在生理和心理的驱使下所进行的行为,它是性观念的具体表现。

根据调查报告,中国人的性行为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首先,性早熟的现象逐渐减少,青少年更加重视性教育和自我保护。

其次,性伴侣的选择也更加多元化,人们更加尊重个人的性取向和性别认同。

此外,性行为的频率和方式也在发生变化,人们更加注重性的质量和情感交流。

三、性教育的需求与挑战性教育是培养人们正确的性观念和性行为的教育活动。

调查报告显示,中国社会对性教育的需求日益增长。

首先,父母对于给予孩子性教育的意愿在提高,他们希望孩子能够正确地认识性和保护自己。

其次,学校教育也面临着性教育的挑战,如何平衡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角色,提供科学、全面的性教育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性健康的重要性性健康是指人们在心理、生理和社会方面都能够获得满足和幸福的性生活。

调查报告强调了性健康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些改善性健康的建议。

首先,加强性教育,提高人们对性健康的认知和意识。

其次,推广安全性行为,预防性传播疾病的发生。

此外,关注性心理健康,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也是改善性健康的重要途径。

总结起来,中国性调查报告揭示了中国人的性观念和行为的变化,反映了社会对性教育的需求和挑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我们应该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对待性话题,加强性教育,促进性健康,为每个人创造一个更加自由、平等和幸福的性生活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人的性观念变化的轨迹作者:佚名文章来源:不详点击数:更新时间:2007-12-18从开始改革开放到现在,将近20年快要过去了。

中国人在性方面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呢?又是因为什么呢?回头看看我们走过的路,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跨进21世纪。

1980年,两个表面看来与性无关的事物横空出世了,它们给中国人性观念的巨变打开了大门……它们就是1980年公布的新《婚姻法》和1980年开始提倡和推行的独生子女政策。

在新《婚姻法》中,离婚的必要条件被修改为:第一,双方感情确已破裂;第二,经调解无效。

这似乎无关大局的一改,其实真够得上石破天惊。

从此,中国人逐步地确立了一系列新观念:爱情是婚姻的灵魂、爱情至高无上、没有爱情的婚姻才是不道德的……;从此,"五四"以来无数先进分子所苦苦追求的理想,终于开始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开花结果了。

于是,我们麻木惯了的心灵必然出现慌乱与盲动。

80年代初期,哪一家传媒没有开设过"道德法庭"来诅咒"当代陈世美"?多少人为"秦香莲上访团"撒下了一掬同情之泪?人们都天真地以为,那些钻《婚姻法》空子的家伙只是支流和一小撮。

有谁想到过,十几年以后,处处高歌"不求天长地久,只要曾经拥有"?我们一直在批判西方的性关系解放,一直在打"飞进来的几只苍蝇";可是时至如今,我们应该已经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一旦高扬起爱情的旗帜,不管什么样的民族,它的婚姻形态就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巨变。

从1980年起,独生子女政策如同无尽的涌浪,如同水银泄地,不但成为国策,而且成为绝大多数城市夫妻的自觉行为。

它改变了我们的什么?不仅是核心家庭化,不仅是对于"小太阳"的争论,而是在中国数千年历史上,第一次合法地、铺天盖地般地宣称:人们之所以过性生活,不再仅仅是为了生儿育女,甚至不允许仅仅为了生儿育女。

那么为了什么呢?官方从来没有回答过,但是几乎每一个中国人心里都明白:除了表达爱情和寻求身心快乐,怎么可能还有别的目标?于是,渐渐地,有没有快乐(而不是有没有子女)开始成为夫妻衡量自己的婚姻质量的重要标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夫妻之间寻求那些更能够使双方快乐的性行为方式;性知识、性科学开始成为人们的急切的需求;几乎一切性方面的传统观念都被质疑了。

这个"革命",在我们中国进行得出奇地迅猛和顺利,几乎没有人反对。

而在美国的60-70年代,大批虔诚的教徒上街游行,或者在计划生育门诊部外面布置纠察线,阻止人们去避孕和做人流。

他们很清楚:避孕套和避孕药丸的普及,必然斩断上帝用来控制人类性行为的手臂。

因为,有了合法的避孕和人流,就不再会有私生子,卫道士们就根本无法再发现那些非婚的性行为,还怎么能够"杀鸡给猴看"?独生子女政策减少了女性的怀孕、生殖和哺育,更使她们减少了对可能怀孕的恐惧与担忧。

这样一来,女性可以投入性生活的时间增加了,女性潜在的性欲望和性能力也被解放了。

难怪在西方反对计划生育的人里,那些"老处女"般的正统教徒格外多。

回头望去,我们相信,当年制定《婚姻法》和独生子女政策的人们,没有一个曾经想到它们居然会带来这样的结果。

这就应了马克思的话:我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瘙;也应了恩格斯的话:斗得你死我活的双方,忽然全都让位于一个新的、从来也没人想到过的新事物。

当然,还是中国老百姓看得透彻:歪打正着,骡子下了个小马驹。

1985年起,两本书激活了中国的性学。

虽然崔健在高唱:"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

"但是更多的人则是脑袋伸到脚前面去了……阮芳赋的《性知识手册》和吴阶平的《性医学》是1985年前后的破禁区之作。

当时还很少有人知道:中国人的房中术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30年代出了个张竞生,50年代有个王文彬;于是人们似乎突然意识到:性,可以写了,可以读了,终于在1988年促成了第一次"性学热"。

(实际上,这股"热"一直坚持到1994年,当某个在北京被传媒炒得炙手可热的大型性知识展览,终于在全国卖不出票,承包人大亏其本的时候,"性的启蒙阶段"也就最终地结束了。

)性学在中国的热闹,并不是因为它的学术水平,而是因为人们已经习惯于相信铅字,相信任何正式出版物都代表着官方的微妙态度。

所以,中国性学其实只是一个广告,只是使社会中已经出现了的变化,似乎变得名正言顺了。

这就象"五四"的狂飙一样,唯有到30年代以后,才会有人静心坐下来啃学问。

但是,性学热的现实效果却不容质疑。

从1985年到1989年,凡是思想敏感的人,心里都象揣着个原子弹,恨不能赶快摔向一个什么靶子。

于是《性解放宣言》这样的文章居然也得以发表,尽管它根本就说不清要解放什么;又要解放到哪里去。

我们到现在也不知道,究竟有多少人读过这个宣言,但是大多数中国人的性观念转变,无疑是发生在这段时间里。

这就象鲁迅预言的:当有人宣布要拆掉整个屋子的时候,墙上才会开辟出窗口来。

人之所想,莫过其言。

80年代初期的"陈世美"和"第三者插足",开始变成不那么贬义的"婚外恋",接着又变成完全是褒义的"傍家儿(傍肩儿?)"和"情人"。

过去带有粗俗色彩的"上床"和"睡觉",变成了中性"夫妻生活"和"性生活",然后又变成了极富有情感的"做爱"和"亲热"。

官方使用的"色情淫秽品"一词,在一些人那里被叫做"毛片儿",是没有删节过的意思,已经没有贬义;另一些人则称为"带劲的",全然是褒义词了。

几乎可以说,1985年以来,当你听到一个人用什么样的词汇来谈论性现象的时候,你一下子就能够知道他(她)的基本性观念是什么,又属于社会上的哪个阶层。

当然,那时的中国人基本上还是想的多,做的少。

好几位研究者的不同调查都表明:虽然宽容婚前性行为和婚外性行为的人在大城市里已经非常多,甚至超过了半数,但是自己真正这样做过的人却要少得多,甚至只有百分之几。

反对这些变化的,大有人在。

他们在解决了政治上的麻烦以后,在1992年之前也成功地使这些性方面的变化进入了"不应期"。

再加上人们也确实需要一段时间来仔细想想:我到底想要什么?本来,这会把80年代的一切都一风吹的。

可是……1992年大潮再起以后,人们终于开始学会以自己为单位,去参与中国的性文化。

80年代的阵营瓦解了,但是个人与个人的不约而同却又汇聚出新的流向……1992年以来,相当多的人是报着赶末班车的心态投入新一轮改革开放的。

但是在性观念方面,80年代那种鲜明的对垒已经很难再看到了。

呼吁观念更新的人和反对性自由化的人同样越来越少。

这并不是由于有什么人来压制,而是因为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以个人为单位,在性方面所遇到的问题也越来越个体化,已经越来越难于用任何大一统的理论来加以解释了,更没有多少人乐意倾听任何一种振臂高呼。

不是中国人庸俗了,而是急剧地分化了。

不是人们的性观念问题已经解决了,而是性观念已经深深地渗入了人们的个体选择和私人行为,所以越来越多的人是根据自己的现实利益来行动,而不是根据任何一种理论或者大众性观念。

因此我们就可以明白,为什么在90年代的中国人里,两个新的现象成为了"问题":一、"社会丑恶现象"就性问题而言,80年代的中国人关注的是婚前、婚外的性行为与性关系。

这,当然不可避免地把爱情问题也牵扯进来。

但是1992年起,一种跟爱情,跟婚姻都没有多大关系的现象,开始成为人们谈论性问题时的热点。

那就是嫖娼卖淫,以及作为其延伸内容的"傍大款"、"养小蜜"和纳妾。

在所有发达国家的历史上,嫖娼卖淫都随着性革命而日益衰微(其鼎盛期是19世纪下半叶,而性革命实际上大大压缩了娼妓的市场),而我们在为性解放而争吵了10年以后,却眼看着这种从原始社会末期就开始出现,但一直是发展中的行业,在中国昌盛起来。

一年又一年,警方抓获的涉足者越来越多。

这究竟是战果,还是癌扩散?结果,我们在90年代里,不得不来讨论(尽管在传媒中看不到):该怎么办?对于80年代的性观念启蒙来说,这真是莫大的悲哀与讽刺,也是又一次收获了跳瘙。

但是过去对于大声疾呼反对性革命的人们来说,又何尝不是悲哀和跳瘙呢?难道我们中国人一批西方就要复古,一反对性解放就要嫖娼吗?原因说来也简单:促成嫖娼与卖淫的最主要思想因素,并不是性解放或者反解放,甚至根本就与性观念无关,仅仅是一个如何赚钱或者如何消费的问题。

所以,80年代在性观念方面的大争论,怎么可能对嫖娼卖淫发挥任何一种作用呢?二、性方面的阴盛阳衰笔者在1994年的调查数据反映出:在婚内性生活里,女性的期望、企求和评定标准之高,已经开始超过男性了,因此女性的失落、不满和变更意愿也开始超过男性。

而在1989年和那之前的各次调查中,几乎在所有方面,男性的期望都高于女性。

如果说仅仅一个调查不可靠,那么笔者在1991年和1995年分别进行的调查表明:在北京市的大学生里,现在的女生发生过各种性活动的人,比91年的女生有了显著的增加。

但是在男生里,这个比例却是持平的!各种性教育的状况,也可以定性地说明一些问题。

在北京,在我国各地的县一级城市和单位,甚至在许多基层的企业,来听性知识课程的,总是女人比男人多,也比男人更喜欢提问和发表自己的看法。

即使在大众传媒机构里,愿意前来听性学课程的,也一样是女多男少。

为什么呢?因为中国的大多数男人都以为,自己就是性学专家,尤其是那些看过些许"黄"的男人,更是不把什么性学看在眼里。

再者,大多数男人以为,所谓性知识不过就是一些性技巧,再没有别的。

可惜,恰恰是因此,男人才很少懂得性的心灵方面的知识,很少能够正视自己,很少知道就要来临的"性别革命"。

因此,在性方面,男人在90年代里开始落后于女性的进展。

最明显的阴盛阳衰,就是遍布全国的、涉及几乎一切可吃之物的"壮阳药"大泛滥。

这当然并不能说明真有性功能障碍的男人多起来了,但是确实能够表明,中国男性的性心理日益脆弱,越来越不懂变化了的女性,越来越掉过屁股去寻求老祖宗的帮助。

对于"走向世界"来说,这可是最严重的"衰"。

(附带一说,这也是中国性学的下一个障碍或者是拖累,因为现在的许多传媒级的性学家,还全然不知当代女性主义的性理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