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被动句发展轨迹及变化规律
被动句的产生及其发展

正因为“于”字句作为被动句存在这样的歧义,所以后来没有形成表义精确的被动句式 而逐渐被淘汰。
(王力《古代汉语》教案)
9
2.“为”字式
这一被动句式出现在春秋战国之际,“为”字引出施动者,使主 语的被动性质明显地表现出来。
止,将为三军获。(《左传·襄公十八年》) 道术将为天下裂。(《庄子·天下》)
也可以不出现施动者,“为”置于动词之前。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战国策》) 诚令成安君听足下计,若信者亦已为禽矣。(《史记·韩信破赵之战》)
10
“为”字式的发展
“为...于...”式
这一被动句式出现于战国初期,“为”在动词前面,“于” 在动词之后引出施动者。
这种被动意义的动词,一直沿用到汉代以后 西伯,伯也,拘于羑里。(《报任安书》) 汤困夏台,文王拘羑里,孔子厄陈蔡。(《论衡·感虚》)
4
有时被动句的行为施动者位于动词后,以宾语形式出现。
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尽人欲者也。(《礼记·乐记》) 臣愿居前,先死单于。(《史记·李将军列传》) “人化物”指人被外物所同化 “先死单于”指先被单于杀死。
27
三、近代汉语被动句的发展
近代汉语被动句在中古汉语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主要表现 在:
1.表示被动意义的旧介词和新介词并用 2.被动句的结构复杂化 3.反向被动句增加 4.不表示被动关系的“被”字句 5.“被”或“吃”的进一步虚化
28
1.表示被动意义的旧介词和新介词并用
中古在被动句中引进施动者的介词近代仍然使用,以此同时,近代又产 生了用“把”、“叫”和“给”引进施动者的被动句。
第八讲 被动式的发展

上古汉语的被动式
上古汉语的几种被动句式: (1)“于”字式,“他动词+于” 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荀子· 修身》 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左转· 成王二年》 (2)“为”字式,“为+他动词” 不为酒困。《论语· 子罕》 道术将为天下裂。《庄子· 天下》 (3)“见”字式,“见+他动词” 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论语· 阳货》 盆成括见杀。《孟子· 尽心下》
中古被动式的发展
关于被动式的来源,王力先生认为, “被”的意义是名词,《说文》: “被,寝衣也。”“被”作为动词, 义为“覆盖”,“被”作为动词, 还有一义:“蒙受、遭受”,“被” 字式的被作为介词,是由这一动词 义发展而来。
第三节 近代被动式的新发展
这一部分主要谈两个问题: 一、新的被动式的产生: 二、被动式的复杂化:
近代被动式的新发展
第三、被动式中,过去动词后极少带补语, 近代汉语中,被动式中动词可以带补语: (宝玉)进了,又被王夫人数说教训一番。 《红楼梦》33回 第四、被动式动词后可另带宾语,前面已经 谈到,此处略。
用“给”表示被动,始于清代: 就是天也是给气运使唤着。《儿女英雄传》 3回 那些没丢的,也给海水打滥了。(白姓官话)
《白姓官话》是在冲绳发现的官话课本,时代大约和《红楼梦》相当, 但比《红》口语性强,更接近现代汉语。
寡剩的几担豆子没丢吊,也给海水打滥上霉 了。 (白姓官话) 里头原是给雨打湿了的。 (白姓官话)
上古汉语的被动式
根据最新研究成果,被动式产生的时代大大提前了。 潘允中《汉语语法史概要》中引用了杨五铭的一 篇《西周金文被动式简论》,认为西周金文中有 两种被动句式:“于”字式和“见……于”式。 杨文没有发表(硕士学位论文),但结论可信, 这样,汉语被动式的起源时限,应该认为是西周 初期。 “于”字式产生于西周初期,还有文献证明: 困于酒食。《易· 困》 忧心忡忡,愠于群小。《诗经· 邶风· 柏舟》
被动句

在及物动词前加介词“ 在及物动词前加介词“为(wéi)”引出动作 ) 名词( 行为的主动者,构成“ 名词 施事者) 及物 行为的主动者,构成“为+名词(施事者)+及物 动词”的被动句式。 动词”的被动句式。 1、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4、“见”字 、 句
在及物动词前加表被动助动词“见”,构成“见 在及物动词前加表被动助动词“ 构成“ +及物动词”的被动句式。 及物动词 的被动句式。
1、“人皆以见侮为辱。” 、 人皆以见侮为辱。 2、 “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 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这些句中的“ 这些句中的“见”,今译时大致可以译为 “ 被 ”。
用介词“ 用介词“为”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并在 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动词前加上专门表示被动的动词词头“ 动词前加上专门表示被动的动词词头“所”字, 名词( 及物动词” 构成“为+名词(施事)+所+及物动词”的 名词 施事) 所 及物动词 被动句式。 被动句式。 楚遂削弱,为秦所轻。( 战国策·秦策 。(《 秦策》 ①楚遂削弱,为秦所轻。(《战国策 秦策》) 先即制人,后即为人所制。( 史记·项羽本 。(《 ②先即制人,后即为人所制。(《史记 项羽本 纪》) 羸兵为人马所蹈藉。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 ③羸兵为人马所蹈藉。 (《资治通鉴 赤壁之战》)
5、见……于……句式 、 于 句式
表被动的助动词“ 表被动的助动词“见”不同于“于”和 不同于“ 不能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为”,不能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当句子需 要明确表达出施事者的时候, 要明确表达出施事者的时候,“见”字句要同 及物动词+ 字句搭配使用, “于”字句搭配使用,构成“见+及物动词 及物动词 名词( 于+名词(施事)”的句式,这是一种比较完 名词 施事) 的句式, 善的被动句式。 善的被动句式。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庄子·秋水 。(《 秋水》 ①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 秋水》)
论古代汉语的被动句

论古代汉语的被动句前言语法是语言三要素中最稳定,发展演变最慢的一个要素,充分体现了古今汉语的传承性和延续性。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在语法上有相一致的地方,但也有不一致的地方。
被动句作为一种句子形式,在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以及在英语等其他语言都大量呈现,这一现象充分体现了语言的灵活多样性。
研究和讨论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并掌握这样一种特殊的句子形式及其用法特点,对我们理解和学习古代文言文有很大的帮助。
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和现代汉语基本上是一致的。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
被动句是文言文中一种句式,为了强调宾语的受动地位,可将宾语置于主语的位置,主语置于宾语的位置。
关于文言文中的被动句,目前汉语语法学界探讨较多的是其类型,且讨论得较为简略,而且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基于此,我想就此展开讨论,以期深化对古代汉语被动句的认识。
一、古汉语被动句的类型古代汉语被动句分为两类,一类是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另一种则是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
其中,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只能从主语同谓语之间的语义关系上去理解,而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常见的有四种形式,分别是“于”字被动句式、“为”字被动句式、“见”字被动句式、“被”字被动句式。
(一)形式被动句。
所谓形式被动句,就是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是指在谓语动词的前后用一些特殊的结构形式来标志和助成被动。
常有如下几种情形:1、在动词后用介词“于”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例如:(1)闵王毁于五国,桓公劫于鲁庄,无它故焉,非其道而虑之以王也。
《荀子王制》——齐闵王被五国打败,齐桓公被鲁庄公(的臣子曹沫)劫持,这没有别的原因,就是因为不按正确的方法去做,却企图称王于天下。
在“闵王毁于五国”这个句子中,就动词“毁”来说,主语“闵王”是被动者,是“毁”的对象,“五国”是主动者,因而“闵王毁”是“闵王被毁”。
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五国”是靠介词“于”引进来的,在“桓公劫于鲁庄”这个句子中,就动词“劫”来说,主语“桓公”是被动者,是“劫”的对象,“鲁庄”是主动者,因而“桓公劫”是“桓公被劫”。
古代汉语中被动句的主要类型

古代汉语中被动句的主要类型古代汉语中被动句是指在句子中强调动作的承受者而不是执行者的句子结构。
被动句的主要类型包括早期古代汉语中的明动被动句和晚期古代汉语中的真被动句。
以下是对这两种类型的详细介绍。
一、明动被动句明动被动句是早期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被动句类型。
这种被动句的特点是以被动动词“受”或“为”等为核心,表示被动动作的承受者。
受动结构常用于承受整个动作或事件,而为动结构常用于承受动作或事件的结果或状态。
1. 受动结构受动结构是以“受”为核心的被动句形式。
例如:“受刑”、“受虐”等。
这种结构中,动作的承受者位于动词后面,并且没有明确的施事者。
被动结构的引入丰富了句子的表达方式,也增加了句子的语体感。
2. 为动结构为动结构是以“为”为核心的被动句形式。
例如:“为困”、“为醉”等。
这种结构中,动作的承受者位于动词后面,并且与动词之间有定语修饰的成分。
为动结构既能表达被动的动作,又能表示被动动作的结果或状态,具有一定的含蓄性和表达力。
二、真被动句真被动句是晚期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被动句类型。
这种被动句的特点是以被动助词“被”为核心,表示动作的承受者。
与明动被动句不同,真被动句在句子构成上更加规范化和简洁。
1. 真被动结构真被动结构是以“被”为核心的被动句形式。
例如:“被困”、“被诛”等。
这种结构中,动作的承受者位于动词前面,并且与动词之间一般没有修饰的成分。
真被动句在句子结构上相对简洁,更加突出动作的被动性。
2. 真被动句的特点真被动句的特点是主谓宾结构内有被动助词“被”,同时动词通常用动名词或名词,常带有使动或抽象含义。
真被动句的语态明确地强调了动作的被动性,使句子更加简洁、直接和清晰。
在古代汉语中,明动被动句和真被动句都是被动句的主要类型,它们通过不同的结构形式来表达被动的动作,丰富了古代汉语的表达方式,同时也体现了汉语句法的特点和发展变化。
汉语被动句的发展(1)

上古汉语被动句的发展甲骨文里还没有表示被动关系的特殊句式,周秦以后,汉语被动关系仍然可以用一般句式来表示。
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
(庄子·胠箧)故知者作法,而愚者制焉。
(商君书·更法)西周金文开始出现用介词“于”引进施事者的被动句。
隹九月既死霸丁丑,乍册矢令尊宜于王姜。
(令簋)史官矢令受到王姜的隆重宴飨。
矦(侯)乍册麦易金于辟矦。
(麦尊)君侯的史官麦被君侯赏赐以铜。
从春秋到秦汉,被动句大量出现,有以下11种形式:1、“于”字句忧心悄悄,愠于群小。
(诗经·邶风·柏舟)传曰:“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
”此之谓矣。
(荀子·修身)2、“为”字式产生于春秋战国之际,引出施事,施事也可以不出现。
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论语·子罕)比较《易·困·九二》:“困于酒食。
”失礼违命,宜其为禽也。
(左传·宣公二年)夫尧畜畜然仁,吾恐其为天下笑。
(庄子·徐无鬼)3、“见”字句出现于春秋战国之际。
子曰:“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
”(论语·阳货)代君子而见戮,后人臣无复忠其君者矣。
(史记·齐世家)4、为……于(於)……产生于战国初。
楚少出兵,则晋楚不信,多出兵则晋楚为制於秦。
(战国策·秦策二)胥之父兄为僇于楚,欲自报其仇耳。
(史记·吴太伯世家)5、见……于……战国开始出现。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庄子·秋水)且夫臣人与见臣于人,制人与见制于人,岂可同日道哉?(史记·李斯列传)6、为……所……产生于战国后期。
方术不用,为人所疑。
(荀子·尧问)楚遂削弱,为秦所轻,于是白起又将兵来伐。
(战国策·秦策四)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史记·项羽本纪)7、“被”字句出现于战国后期。
上古汉语被字句的特点是“被”字句直接附于动词之前。
古汉语的被动句式

古汉语的被动句式一、被动关系:主语和谓语之间是施受关系,即主语是受动者,是谓语发出动作的接受者。
二、两类被动句:(1)意念上的被动句,没有形式标记,是被动句的胚胎。
(汉语多此类句子:杯子打烂了,英译?be+broken+by me)①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②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
③人固不易知,知人亦不易也。
(2)被动句,有形式标记。
三、古汉语常用形式标记:见、于、为、被(一)、“见”字句(见,助动词,表被动,最早的被动句式,先秦时期)1、SP(受事主语)+见+V。
这是最古老的句式,甲骨文已经出现。
如:①今日王其步,见雨,无灾。
(今日商王出行,被雨淋,无灾)这种句式在春秋战国及其以后相当长的时期内都在使用。
如:①爱人者必见爱也,而恶人者必见恶也。
(墨子)②厚者为戮,薄者见疑。
③故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汙;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
2、SP+见+V+于/於+OA(主动者)(用介词“于/於”引进主动者)如:①吾长见笑於大方之家。
(庄子)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3、SP+见+V+O如:①后有渤海陈斐见授此郡,忧愁不乐。
(太平广记)4、主+见+V有两种句式:(1)受事主语+见+V(2)施事主语+见+V(见≈我)①少加孤露,母兄见骄。
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客气说法:①足下相为观察,还以见诲。
②张希祖若欲相识,自应见诣。
今天:请见谅、见怪、过蒙您见爱,实不敢当、不知有何见教?让您见笑了。
(二)、“于”字句(“于”介词,引进主动者,先秦时期)1、SP+V+于+OA。
主动句和被动句的对比,常常用“于”字句,如:①通者常制人,穷者常制于人。
②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三)、“为”字句(由助动词—→介词,先秦——唐代)1、SP+为+V,“为”是助动词。
常见动词有:戮、禽、虏、杀、笑等。
如:①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②厚者为戮,薄者见疑。
(韩非子)(“为”与“见”相互呼应,并列,所以说此处的“见”和“为”字的功能是一样的。
第二节节 古代汉语的被动句

4、为+施事者+动词
“为‛字被动句在先秦时期就出现了,这种形 式就是在动词前用介词‚为‛(wéi)引 进动作、行为的施事者。例如: ①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韩非子· 五 蠹》 ②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史 记· 淮阴侯列传》 ③父母宗族,皆为戮没。《战国策· 燕策三》
5、为+施事者+所+动词
(二)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
所谓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就是在动词前后借 助虚词来表示被动意义的被动句。主要有以下五 种形式: 1、动词+于+施事者 这种形式是在动词后用介词‚于‛引进动作、行为 的施事者。这是出现最早的形式被动句式,西周 金文中已开始出现。例如: ①叔勉锡贝于王姒,用作宝尊彝。《叔勉方彝》 ②卻克伤于矢,流血及屦。《左传· 成公二年》 ③通者常制人,穷者常制于人。 《荀子· 荣辱》 ④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汉书· 项籍传》
第二节 古代汉语的被动句
一、被动句的特点
被动句的主语和谓语之间是被动关系,即主语是 谓语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被动者和受事者,而 不是主动者和施事者。 汉语中表达被动意义的方式有两种,一是采用主 动句的形式,一是采用被动句的形式。 远古时期的汉语里,在句子的结构形式上没有被 动和主动的区别,直到甲骨文中还是这种情况, 而且甲骨文中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也很少。西周 金文中开始出现形式被动句,春秋以后被动句的 形式丰富起来,而真正用介词‚被‛的被动句则 出现在东汉以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古汉语被动句发展轨迹及变化规律【摘要】以各个时期的经典著作作为观察点,揭示古汉语被动句的发展轨迹及其变化规律。
【关键词】古汉语被动句发展轨迹变化规律【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2c-0113-02被动句就是表示被动意义同时又有明确语法标志的句式。
时代的变迁导致语言的变化,被动句作为一种语法范畴,随着语言的变化,它的使用范围是不同的。
本文以各个时期的经典著作作为观察点,揭示古汉语被动句的发展轨迹及变化规律。
一、被动句的发展(一)被动句的起源。
被动句的起源是汉语史研究中尚未完善解决的问题。
王力认为:在远古汉语里,在结构形式上没有被动和主动的区别。
直到甲骨文金文里也还是这种情况。
真正的被动在先秦是比较少见的,而且它的出现是春秋以后的事。
随着西周金文被动句的逐步被确认,王力的这种传统观点被改变了。
1980年,杨五铭正式提出西周金文已有被动式的观点,并得到王力的支持。
潘允中也明确指出,关于被动句的起源时限,应该断自西周初期。
然而,对于被动句的起源,唐钰明和周锡复两位先生又提出新的看法:先秦汉语被动式的起源应上溯至商代。
商代被动式为数不多,形式单一,于字式是最早出现的形式。
例如:(1)不若于示?(《殷虚文字乙编》3400)(2)异其左于矢?(《甲骨文合集》30347)这两个句子均为由“于”字引介施动者的被动句,这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于字式。
(二)先秦被动句。
被动形式到西周时期为数还是很少的,且此时被动句式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于+施事者”,即由介词“于”加上施事宾语放在动词后面形成;二是“见+动”,即“见”由动词虚化为副词以后放在谓语动词的前面表示被动。
春秋以后被动句式逐渐多样化,出现了“于”字式、“见”字式、“见*于*”式、“为”字式、“为*所*”式、“被”字式等,形成了汉语被动式发展演变的特殊历程。
如《春秋左氏传》出现了四种被动句式,“于”字式使用最多,“为”字式其次,其中新出现了“为*所*”式。
《庄子》、《孟子》、《荀子》、《韩非子》中也仍是“于”字式居多,“见”字式比较常见。
(三)两汉被动句。
到了汉代,被动句有了新的发展,这主要表现在又出现了三种被动句式:一是“为……所……”式;二是以“被”为标志组成的被动句;三是以“遇”或“遭”作为标志组成的被动句。
这三种被动句式在《史记》中有着充分的体现,也就是在《史记》中被动句有了重要的发展变化。
“为……所……”式在《左传》中仅有一例,但在《史记》中所在多有,并且形式多样:“为”+名+“所”+动,“为”后面的名词是引进的施动者,“所”是助词,在这种句式中意义较虚,起加强被动语气的作用,主要是从结构起联接和标志作用;“为”+名+“所”+动+补;“为”+“之”+“所”+动,表示施动者的名词由代词充当;“为”+“所”+动;“所”+动。
以“被”为标志组成的被动句可以分为三种情况:被+动;被+动+于+名;被+动+宾。
以“遇”或“遭”作为标志的被动句首次在《史记》中出现,但出现的频率不高。
例如:(3)泯王之遇杀,其子法章变名姓为莒太史敫家庸。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4)今龟使抵网,而遭渔者得之。
(《史记·龟策列传》)(四)魏晋南北朝被动句。
魏晋南北朝是汉语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个时期被动句主要是“为……”及“为……所……”式。
值得一提的是,此时也出现了带宾语的“被”字式。
“为……”式被动句分为三种情况:“为nv”式;“为v”式;“为n见v”式。
“为……所……”式被动句分为七种情况:“为n所v”式;“为所v”式;“为n+(修饰语)+所v”式;“为n所v+(宾语)”式;“为n所v+(补语)”式;“为n所见v”式;“为n之所v”式。
带宾语的“被”字句在魏晋时期已经出现。
例如:(5)时(刘)焉被天火烧城,车具荡尽。
(《三国志·蜀书·刘二牧传》)(6)建安二十三年,陆浑长张固被书调丁夫,当给汉中。
(《三国志·魏书·张至存传》)王力在《汉语史稿》中指出,到了唐代被动式又有了新展,“被”字的前面有主语,动词的后面仍有宾语,而宾语所代表的人物又是主语所代表的人物所领有的。
他说的正是被字句带宾语,从例(5)、例(6)来看,说这种句式产生于唐代是有误的。
(五)隋唐五代被动句。
隋唐五代是古汉语向近代汉语过渡的重要历史时期,被动句式在隋唐五代时期已有了很大发展,表现了中近古被动句式的特点。
通过对《世说新语》、《敦煌变文》进行考察,隋唐五代被动句式的基本特点也非常清晰,被动句式有“于”字句、“见”字句、“为……所”句、“被”字句、“吃”字句和综合式等多种形式。
“于”字句、“为”字句、“见”字句、“为……所”句这四种句式已用例甚少,是上古的残留,这段时期最值得注意的是“被”字句和新出现的“吃”字句。
“被”字句结构形式多样化。
“被”带宾语和不带宾语的句式使用频率一样,带宾语的“被”字句已普遍使用。
“被”不带宾语的句式可以分为三种情况:被+v;被+vv;被+v+宾语。
带宾语式的被字句中的宾语大部分是单音或双音名词,有的是专名,有的是偏正结构,有的是并列结构,也有的是代词,表现在这个位置上的成分有相当的灵活性。
大多数“被”所引进的宾语是行为的施动者,但也有少数不是行为的施动者,而是施动者所造成的结果或所运用的工具。
例如:(7)登时草木遭霜箭,是日山川被血荼。
(《敦煌变文·李陵》)另外出现了“吃”字被动句式的萌芽,“吃”字句变文中仅有一例。
例如:(8)黄羊野马捻枪拨,虎鹿从头吃箭川(穿)。
(《敦煌变文·王昭君》)例(8)中的“吃”带上了关系语,引出了动作行为的施动者,被动的意义非常明显。
(六)宋元明清被动句。
宋元明清被动句式都已经比较稳定,旧有的“为”字式、“于”字式、“为……所”式等都已经消亡。
被动句使用得最多的是“被”字句,也有用“吃”表被动的,但不普及,在《关汉卿戏曲集》中也仅有几例,在宋元稍后的作品中就多见了。
大约到了清代,“被”的可替换词又有“叫”、“给”。
“被”字句的形式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情况:被+v,“被”与动词之间不带宾语,这种句式是少数;“被”+宾语(施事者)+ v,这种句式占多数;被动与动补结构相结合的用例很多,动补式是《关汉卿戏曲集》的一大特点,补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结果、趋向、程度,其中还出现了介宾结构作“被”字句的补语,表处所。
例如:(9)可怜见一个老的被人打死了。
(《关汉卿戏曲集》)(表结果)(10)又被哨马赶上。
(《关汉卿戏曲集》)(表趋向)(11)浑家,则被你想杀我也。
(《关汉卿戏曲集》)(表程度)(12)被我下在牢中。
(《关汉卿戏曲集》)(表处所)“吃”、“叫”、“给”字在被动句中都表示“被”义。
例如:(13)武松右手却吃钉住在行枷上。
(《水浒全传》第三十回)(14)太太倒不糊涂,都是叫金刚菩萨支使糊涂了。
(《红楼梦》第二十八回)(15)就是天也是给气运使唤着。
(《儿女英雄传》第三回)例(13)、例(14)、例(15)的“吃钉住”、“叫金刚菩萨”、“给气运”都是“被……”,它们都是符合被动格式的完整的被动句。
二、被动句的变化规律被动句的变化规律是有章可循的,纵观整个被动句的发展史,可总结出被动句的变化规律。
(一)类化。
从商代最早出现的被动形式“于”字句开始,西周、春秋一直沿用“于”字式,并且使用广泛。
随之在此时期也产生了“为”字式和“见”字式,这种句式又一直沿用到魏晋南北朝的汉语中。
从两汉到魏晋,“为”字式的生命力和组合力都极为强大,《左传》中仅有一例“所”字加用在“为”字被动句的动词前,形成“为n所v”式,到《史记》已发展为“为n所v”、“为n所”、“为之所v”、“为所v”四种形式,魏晋南北朝是“为”字式的顶峰时期,“为……”式有三种情况:“为nv”、“为v”、“为n见v”。
“为……所……”式已由《史记》四种情况发展到七种情况,即“为n所v”、“为所v”、“为n+(修饰语)+所v”、“为n所v+宾语”、“为n所v+补语”、“为n所见v”、“为n之所v”。
从战国末期“被”字句萌芽起,“被”字一直是被动句最醒目的标志,到了汉代“被”字句普遍应用,当时的“被”字句还不容许有关系语(施事者)出现,只是简单地把“被”字放在被动词前,不过也有三种情况,即“被v”、“被v于n”、“被v+宾语”。
到了中古,“被”字句有了新发展,魏晋时期带宾语的“被”字句已出现,隋唐五代带宾语的被字句普及,结构形式多样化,出现了“被v”、“被vv”、“被v宾语”、“被nv”、“被nvv”、“被nv宾语”、“被nv 宾语v”、“被nv宾语v宾语”、“被nv补语宾语”等。
到了宋元明清“被”字句趋于稳定,基本固定在带宾、不带宾、与动补结构相结合三种模式上。
(二)替换。
被动式的基本格式不变,由新的表被动关系的介词替换原有的介词,这是被动句式在发展过程中最基本的规律。
首先出现的被动句是“于”字式,随后“见”字式、“被”字式产生,它们虽然形式多样,但基本格式有相似之处,并且在很多时候是可以替换的,存在的问题是用哪一个更加贴切而已。
唐代汉语里,“被”字已占据“独尊”的位置,但《敦煌变文》中又出现了可替换的介词“吃”,宋元明清时期,“吃”表被动已得到认可。
大约到了清代,“被”的可替换词又有了“叫”和“给”。
但“吃”、“叫”、“给”并不能完全替代“被”,“被”表被动关系一直到现代汉语中。
(三)拼合。
汉语被动句相关句式的拼合也是被动句变化的规律之一,但拼合的情况不多,出现的频率也不高,仅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是“为n见v”式,是“为nv”与“见v”的拼合。
例如:(16)烈士为天下见善矣。
(《庄子·至乐》)(17)又纵逸来久,情意傲散。
简与礼相背,懒与慢相成,而为侪类见宽,不攻其过。
(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二是“为n所见v”式,出现较晚,是“为n所v”与“见”的拼合。
例如:(18)倘恐自嫌,已为恶逆所见染污,不敢倡言,永怀伊戚。
(《三国志·魏书·公孙度传》注引《魏略》)(19)恨辂才长命短,道贵时贱,亲贤遐潜,不宣于良史,而为鄙弟所见追述。
(《三国志·魏书·方技传》注引《管辂别传》)三是“被……见v”式,是“被”字式与“见”字式的拼合。
例如:(20)今被平王见寻讨。
(《敦煌变文·伍子胥变文》)(21)汝今日莫非被董太师见责来?(《三国志通俗演义》)除类化、替换、拼合这三个基本规律外,被动句的变化也遵循着旧形式消亡,新形式产生的最一般规律。
总而言之,被动句从萌芽到发展到旧有形式的消亡都是有章可循的,变化的规律也清晰明朗。
【参考文献】[1]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2001[2]潘允中.汉语语法史概要[m].郑州:中州书画社,1982[3]唐钰明,周锡复.论上古汉语被动式的起源[j].语言文字学,1985(12)[4]廖振佑.古代汉语特殊语法[m]. 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2[5]许嘉璐.古代汉语(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6]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m].北京:中华书局,1997[7]刘子瑜.敦煌变文中的被动句式[j].湖北大学学报,1997(1)[8]马建忠.马氏文通[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作者简介】刘永红(1977- ),女,柳州城市职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现代汉语语法。